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04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1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B.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C.而谁以易之易:交换D.耰而不辍赋:停止

11.C【易:改变,改革】

12.选出下列加黑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②趋而辟之

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

C.①何德之衰②不得与之言

D.①而谁以易之②子路行以告

12.A【A均表表修饰,可译为“着”;B①通“欤”,吗,②跟,同;C①这样,②他;D①跟,同,②把,“行以告”是“行以之告子”的省略。】

1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

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

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3.B【应是把孔子比作凤凰】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①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②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③飞禽走兽是不能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能跟谁呢?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子路从(夫子)而后,遇丈人①,以杖②荷蓧③。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④。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5.你能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吗?

(1)植其杖而芸(芸—耘)(2)使子路反见之(反—返)

16.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植.其杖而芸(插立)(2)止.子路宿(留)(3)欲洁.其身(使……洁)1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答:(1)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答:君臣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答: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做他应该做的事。。

18.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隐居不仕的高人。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

05仁者爱人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06君子之风

一、知识梳理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第8—10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士不可不弘毅.(意志坚定)⑵何以文.为(修饰)

⑶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⑷恭而安.(安详)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⑴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⑵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10.据本段文意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

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08周而不比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六、语段阅读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1.于 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去时常的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时习:时常地去复习。时,按时。 (2)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8)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9)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0)自:从。 (11)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详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复习练习及答案 (1)

《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5、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6、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知之为知之(就是)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5.其: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 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 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

论语知识点归纳

《论语》六则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二、《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梳理

十一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疏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也。女:通“汝”,你。是,这。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生难字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 吾.(wú)三省.(xǐng)逾.矩(yú) 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肱.(gōng)笃.志(dǔ) ?重点词语解释 ①子.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本文指孔子) ②学而时.习之(按时) ③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④有朋.自远方来(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⑥不亦君子 ..乎(文中指有才德的人) ⑦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⑧为.人谋.而不忠乎(替;谋划) 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⑩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越过,超过;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饭疏食 ...,饮水(吃;粗粮) ?曲肱.而枕之(胳膊) ?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 ..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子在川上 ..曰(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离去;这,指河水;舍弃、放弃) 三军 ..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通称;指平民中的男子) ..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坚定;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德) ?通假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一词多义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原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 ..⑸乎.⑹”(《学..⑴之,不亦说.⑵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⑶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⑷,不亦君子 而》) ②曾子曰:“吾.⑺日.⑻三省 ..⑼吾身.⑽:为.⑾人谋.⑿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⒀乎传.⒁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⒂故.⒃而知新 ...⒄,可.⒅以.⒆为.⒇师矣.(21)。”(《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2),思而不学则殆.(23)。”(《为政》) ⑤子曰:“由,诲.(24)女.(25)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6)知.(27)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 ....(28)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29)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30),任重而道远,仁以.(31)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32)后知松柏之后凋.(33)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4)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重点词句注释 子.:先生⑴时习 ..:时常地复习。⑵说.:通“悦”,愉快。⑶亦.:也。 ⑷愠.:生气、发怒。⑸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⑹乎.:吗。 ⑺吾.:人称代词,我。⑻日.:每天。⑼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⑽身.:自己。⑾为.:替、给。⑿谋.:谋划,指办事。⒀信.:真诚,诚实。 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⒂温.:温习。⒃故.:旧知识。 ⒄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⒅可.:可以。⒆以.:凭⒇为.;做,当。(21)矣.:了。 (2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3)殆.:有害。(24)诲.:教诲。 .... (2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26)是.:这,此。(27)知.:通“智”,聪明。 见贤思齐焉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28)齐.:看齐。(29)择.:选择。 (30)弘毅 ..:刚强、勇毅。(31)以.:把。(32)然.:这,这样。(33)凋.:凋谢。 其恕乎 ...:大概就是“恕”了。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34)其.:大概,也许 三、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一、字形字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不愠yùn 传chuán不习乎三省xǐnɡ 罔wǎnɡ 殆dài 焉yān 恕shù 逾yú矩jǔ 一箪dān食 一瓢piáo饮 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 笃dǔ志 如斯夫fú 匹pǐ夫 雍yōng也 子罕hǎn 二、词语归纳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①可以:古义为“可以凭……” (“可以为师矣”),今义为“能够”。 ②三:古义为多,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为数字三。 ③疏:古义为“粗劣” (饭疏食饮水),今义为“疏通、疏散”。 ④水:古义为“冷水”(饭疏食饮水),今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 液体。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今 义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解释加下列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惑 迷惑,疑惑)10.不逾矩(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堪忍受)16.知之知者不如好之者(知懂得)(知代词,……的人)(好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19. 曲肱而枕之(曲肱弯曲胳膊)(而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义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于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泛指多个,几个)(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川河边)25.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 一、《为政以德》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与法治间的对比来探讨,摆正“法”与“德”间的关系。 二、《克己复礼》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在这两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答题建议: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注:本文中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标准”,就是用戒律信条和礼义文貌“规范”君子。本文中的“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就是用情感感化人心,教化人心。 (2)这里所说的“仁爱之心”当如何理解 答题建议: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画线句子与现代人主张张扬个性与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答题建议:内仁外礼,礼是外部的规范,可视为社会集团的规范、约束、纪律。从辨证入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