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烧伤诊疗规范

烧伤诊疗规范

烧伤诊疗规范
烧伤诊疗规范

烧伤诊疗规范

一、诊断要点:根据烧伤史和体格检查对烧伤作出正确诊断。

1. 烧伤史:应注意烧伤时间及环境。

(1)烧伤时间:烧伤时间越长越严重。

(2)烧伤环境:如火焰伤,在密闭环境下就有可能引起吸人性损伤。又如高空电击伤就可能引起复合伤,如骨折、脑外伤等。

2. 明确受伤原因。

3. 明确伤情: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

4. 鉴别诊断:伤情判断最基本的要求是烧伤面积和深度

(1)烧伤面积的估算是烧伤的基本鉴别诊断,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中国新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9%;躯干:3×9%;两上肢:2×9%;双下肢:5×9%+1%,共为11×9%+1%(表)。

中国新九分法

成人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占6%

②手掌法:不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的1%,如医者的手掌大小与病人相近,可用医者手掌估算,此法可辅助九分法。

③儿童烧伤面积计算:12岁以下儿童,年纪越小,头越大,下肢越小,可按下

法计算: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鉴别:

①三度四分法:分为I°、浅II°、深II°、III°。其中I°、浅II°烧伤一般称为浅度烧伤;深Ⅱ°和Ⅲ°烧伤则属深度烧伤。

I°烧伤:红斑

浅Ⅱ°烧伤: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深Ⅱ°烧伤: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III°烧伤:焦痂

(3)烧伤伤情的判断:根据面积、深度、部位、年龄、原因,有无复合伤等综合判断。但为了对烧伤严重程度有一基本估计,作为设计治疗方案的参考,采用下列分度方法:

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二、治疗

1. 治疗原则

(1)保护烧伤创面,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

(2)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3)预防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对大面积严重烧伤,特别是休克期不平稳者,其早期爆发全身性感染的几率很高,早期应用兼顾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和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的抗生素是有指征的,但渡过5~7天的危险期后,即应考虑停药。

(4)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尽量减少瘢痕增生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5)防治器官的并发症。

2. 现场急救:烧伤急救的目的是尽快消除致伤因素,脱离现场,进行防止危及生命的救治,保护受伤部位,缓解症状。

(1)迅速脱离和消除热源

(2)进行防止危及生命的救治

(3)保护受伤部位:现场急救,创面只求不再污染,不再损伤。

3. 转送:大面积严重烧伤早期应避免长途转送,休克期最好就近输液抗休克或加作气管切开,必须转送者应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途中继续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高度口渴、烦躁不安者常示休克严重,应加快输液,只可少量口服盐水。转送路程较远者,应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头应朝向行进方向的后面,以保证头部血供。

4. 休克的防治:休克期的处理原则是尽快恢复血容量。方法如下:

(1)口服补液:适于轻度烧伤可进食者,口服烧伤饮料:氯化钠3g,碳酸氢钠1.5g,糖10g,加水1000ml即成,或口服盐粥汤。不能只饮开水,以免引起细胞外液低渗而发生水中毒。

(2)抗休克补液疗法:目前国内通常采用的输液量计算公式为:按照病人Ⅱ°、Ⅲ°深烧伤合计面积和体重计算,伤后第一个24小时胶体和晶体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1.5 ml(小儿2.0ml)。胶体(血浆)和电解质液(平衡盐液)的比例为0.5:1;广泛深度烧伤者其比例可改为0.75:1。另加以5%葡萄糖溶液2000 ml(小儿另按年龄、体重计算)补充水份。第二个24小时,胶体和电解质液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水分补充仍为2 000ml。凡面积超过50%者,均按50%计。主张血浆在伤后16小时开始输入。为纠正酸中毒和避免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在肾小管的沉积,在输液成分中可增配1.25%的碳酸氢钠。

在补液抗休克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反应,包括精神状态、脉搏、血压、心搏强弱和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根据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输液的量和成分。尿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成人每小时尿量应不低于20ml,以30~50ml为宜,伴有肌红蛋白尿时更要超过50ral/小时,小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不低于lml,;脉搏,成人<120次/分,儿童<140次/分,脉搏和心跳要有力;血压,收缩压应维持在

11.97kPa(90mmHg)、脉压在2.66kPa(20mmHg)以上;神志:病人应安静,无烦躁不安;无明显口渴;呼吸平稳。有条件者,建议中心静脉压测定。如出现血压低、尿量少、烦躁不安等现象,则应加快输液速度。

5. 全身性感染的防治:烧伤全身性感染的成功防治,关键在于对其感染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理解烧伤休克和感染的内在联系,及时积极地纠正休克,维

护机体的防御功能的重要性。认识烧伤感染途径是多渠道的,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以及静脉导管感染等,才能全面予以防治。

(1)及时积极地纠正休克,维护机体的防御功能,保护肠粘膜的组织屏障。对防止感染有重要意义。

(2)正确处理创面:烧伤创面特别是深度烧伤创面是主要感染源,应强调正确的外科处理。对深度烧伤的传统措施是早期切痂、削痂植皮,现今依然在临床上应用。规范地采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3)抗生素的应用和选择:抗生素依然是防治全身性感染不可或缺地手段,抗抗生素要用,但不能乱用和滥用。正确应用抗生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性:最后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在没有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时,可针对烧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地特点选择药物。

②及早用药:中重度烧伤,病菌地侵入伴随者烧伤地发生就开始了,故烧伤抗生素地应用应尽早。烧伤发生后就可应用。平时应反复作细菌培养以掌握创面的菌群动态和其药敏情况,一旦发生明确感染,及早根据菌群动态和其药敏情况调整用药。

③联合用药:一般烧伤创面的病菌多为多菌种,耐药性较其他病区为高,因而,对于中重度烧伤,主张联合应用抗生素。

④及时停药:感染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不能留待体温完全正常,因烧伤创面未修复前,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是不可避免的,敢于应用抗生素而不敢及时停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部分抗生素影响蛋白质地代谢,从而影响创面地愈合。

近代,烧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该类细菌外膜中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其致病作用除对细胞有直接损害外,更主要的是介导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这是当前抗感染的另一焦点。应缜密观察、监测,及时防治。选用抗生素应注意病人的肝、肾功能状态,以防止和避免大剂量用药的毒副作用。

(4)营养的支持、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脏器功能的维护等综合措施均属重要。营养支持可经肠内或肠外营养,尽可能用肠内营养法,因其接近生理、可促使肠粘膜屏障的修复,且并发症较少。

6. 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①热伤营卫:轻度烧伤,无全身症状,无需内治。

②火毒伤津证(相当于渗出休克期):

证候: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脉洪术或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加减。口干甚者加鲜石斛、天花粉;便秘加生大黄;尿赤加白茅根、淡竹叶等。

③阴伤阳脱证(相当于渗出休克期且出现休克):

证候: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微欲绝或虚大力等。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

方药: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冷汗淋漓加煅龙骨、煅牡蛎、黄芪、白芍、炙甘草。

④火毒炽盛(相当于感染期)

证候:壮热不退,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而干,苔黄干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湿热重者加清热利湿之品。

⑤火毒内陷证(相当于全身性感染)。

证候: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刺,脉弦数等。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若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煽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火毒传肝,可见黄疸,双目上视,痉挛抽搐;若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便溏粘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有呕血、便血;若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血或尿闭。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气粗咳喘加生石膏、知母、贝母、桔梗、鱼腥草、桑白皮、鲜芦根;抽搐加羚羊角粉(冲)、钩藤、石决明;腹胀便秘、恶心呕吐加大黄、玄明粉、枳实、

厚朴、大腹皮、木香;呕血、便血加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炭、白及、三七、藕节炭;尿少或尿闭加白茅根、车前子、淡竹叶、泽泻;血尿加生地、大小蓟、黄柏炭、琥珀等。

⑥气血两虚证:

证候:疾病后期,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兼清余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金银花、黄芪。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薏苡仁、砂仁。

⑦脾虚阴伤证

证候:疾病后期,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暗红而干,苔花剥或光滑无苔,脉细数。

治法:补气健脾,益胃养阴。

方药: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烧伤外治的中医方法、剂型、药物和单验方很多,如紫草油膏、黄连油膏、虎地酊等,但多适应于轻度表浅烧伤的处理,可视实际选用。如创面大、深度深,宜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处理、

7. 创面处理:

采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

(1)创面处理原则:

①清创“三不原则”:不使病人疼痛、不出血、不损伤正常组织。

②“三个及时”:及时清理液化物、及时清理坏死组织、及时供药。

③“三不积留”目的:创面上不积留坏死组织、不积留液化物、不积留多余的MEBO。

(2)创面各期的处理要点:

①早期 (伤后 1~6天):不要使用任何消毒剂、盐水等清创,除非是化学烧伤,或者创面很肮脏;穿刺水泡放水,保持水泡皮完整,去除已经破损、脱落的水泡皮;用压舌板将MEBO药膏直接涂在创面上,也可以戴上消毒手套用手指涂药;涂药厚度0.5 ~1.0 mm;每隔6小时换药一次。

②伤后 6~8天:浅II度烧伤创面已逐渐愈合。继续使用MEBO烧伤膏护肤2周,每日2次。深II度创面坏死组织已经开始液化。经过“耕耘疗法”的III度创面坏死组织也开始液化。若未进行“耕耘”,III度创面坏死组织则尚无明显液化。

③液化期(伤后6~15天):在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的同时,烧伤创面也开始了再生修复,所以在操作中应特别严格掌握无创原则,避免损伤新生组织。用压舌板轻柔刮除创面液化物,用消毒纱布或纸巾按上述相同方法清洁创面,然后再涂用MEBO 烧伤膏,厚度小于1 mm。

每隔 4 小时换药一次;或者当创面上覆盖物由棕黄色的MEBO药膏变成了白色的液化物时,需及时换药。在涂用新的MEBO之前,必须先去除创面液化物。

④修复期(伤后10-21天):当绝大多数坏死组织排净之后,仍按上述方法用纱布或纸巾清理创面,然后涂用MEBO烧伤膏保护创面,但量要少,约0.5 mm厚。每6~8小时换药一次。注意操作要轻柔,不疼痛,不出血。不要用纱布来回擦拭创面。

⑤康复期:从创面愈合到完全上皮化的时期。用温水清洗创面,然后象擦护肤油一样涂用少量MEBO烧伤膏保护皮肤,厚度小于0.5 mm,每日早晚各一次。注意:不要过度擦洗刚愈合的创面皮肤。避免阳光直射

(3)特殊技术:

①III度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MEBO可保护创面,促进坏死组织液化排除,有利于浅III度创面再生修复,或为深III度创面手术植皮作准备。若患者全身情况平稳,伤后早期即应使用特殊设计的“耕耘刀”纵横交错划开焦痂,然后立即涂用MEBO,以松解坏死组织对深部有生机组织的压迫,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药物渗入创面深部,充分发挥其功效。

②包扎疗法:适应于不合作治疗的婴幼患儿、精神病患者;某些门诊病人;某些不方便暴露的小创面。方法:涂用稍多MEBO烧伤膏,厚度约2~3 mm。也可用预制MEBO药膏纱布。内盖 1~2层纱布。外层敷料减压轻轻包扎。每隔12小时换药一次。注意避免创面受压、干燥、疼痛。

【预防与调护】

1、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后实施无菌隔离1~2周,病室要定时通风,保持干燥,限制人员进出,接触患者的敷料、被单、物品等注意灭菌。

2、强调宣教。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烧伤外科题库

烧伤外科题库

烧伤外科题库(版权:仁济临床医学院)一.单选题(共81题,每题1分) 1.用九分法计算成人烧伤面积,哪项是错误的( ) A.双臀部5%B.颈部3% C.双上肢18%D.双足7%E.双小腿17% 2.下列哪项是重度吸入性损伤的特点( ) A.气道梗阻、喘鸣B.听诊干罗音 C.严重低氧血症D.刺激性咳嗽E.以上都是3.吸入性损伤,伤后即期的首要措施( ) A.纠正缺氧,防止窒息B.防止肺水肿C.防止肺部感染D.防止呼吸衰竭E.以上都不是 4.女性患者体重50kg,双侧臀部、双大腿、双小腿均为Ⅱ度、Ⅲ度烧伤,第一个24小时补液总量为( ) A.4925mlB.5000ml C.5075mlD.5150mlE.5225ml 5.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哪一项是错的( ) A.剔除创周毛发剪短指(趾)甲B.肥皂水清洁健康皮肤 C.剪除所有水泡D.清除坏死表皮E.无菌盐

水反复冲洗 6.成年伤员,工作中不慎其头颈部、左上肢、躯干后面、左小腿及左足被火焰烧伤,按新九分法计算,其烧伤总面积应为( ) A.27%B.33% C.38%D.41%E.45% 7.严重烧伤病人营养评价不包括( ) A.计算氮平衡B.测量上臂周径 C.免疫球蛋白测定D.测定尿甲基组氨酸E.基础代谢率 8.按照临床分度,不符合轻度吸入性损伤的是( ) A.病变仅限于口鼻腔和咽部B.咽部发干、咽痛 C.鼻毛烧焦D.喘鸣E.鼻部咽部发红 9.关于Ⅱ度烧伤,哪项是错误的( ) A.可有可无水泡B.创面有皮肤附件残留C.感觉神经部分被破坏,痛觉迟钝D.出现树枝状栓塞血管E.愈合后遗留瘢痕 10.吸入性损伤严重声门水肿易发生的时间大致为( ) A.伤后即刻至伤后6小时B.伤后8小时至伤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 超过药面 3-5 厘米——浸泡( 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 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 单煎、烊化、 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 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 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 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 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 2 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 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 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 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 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 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 6 号或 5 号筛。②干燥温度一 般不能超过 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 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 衣及包装 ( 2)注意事项: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护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护理有关部分)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二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四条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第十六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第十七条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 第十八条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第六章发血 第二十四条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第二十屋条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实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第二十六条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C 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第二十八条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第七章输血 第二十九条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三十条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三十一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三十二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流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42册) 1 、急诊医学分册 2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 、普通外科分册 4 、眼科学分册 5、放射肿瘤学分册 6 、核医学分册 7、病理学分册 8、手外科分册 9 、整形外科分册 10、口腔外科分册 11、心血管病学分册 12、超声医学分册 13 、消化内镜学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肿瘤学分册 16 、泌尿外科分册 17、烧伤分册 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 、形象技术分册 20、计划生育学分册 21、妇产科分册

22 、呼吸病学分 2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 25 、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 26、美容医学分册 27 、神经学分册 28、精神病学分册 29 、神经外科分册 30、激光医学分册 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 32 、骨科学分册 33、心血管外科分册 34、胸外科学分册 35、肾脏病学分册 36、麻醉学分册 37 、重症医学分册 38 、疼病学分册 39、结核病分册 40 、护理分册 41、器官移植分册 42、儿科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48册) 1、急诊医学分册 2、肾脏病学分册 3、手外科学分 4、精神外科学分册 5、神经病学分册 6、烧伤外科学分册 7、器官移植学分册 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 10、免疫学分册 11、胸外科分册 12、心血管外科分册 13、心血管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小儿内科分册 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18、妇科学分册 19、疼痛学分册 20、血液学分册 21、重症医学分册

22、肿瘤外科学分册 23、整形外科学分册 24、美容医学分册 25、眼科学分册 26、病理学分册 27、癫痫病分册 28、创伤学分册 29、传染病学分册 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 31、妇科病学分册 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 33、风湿病分册 34、放射肿瘤学分册 35、放射学检查分册 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37、激光学分册 38、护理学分册 39、呼吸病学分册 40、核医学分册 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 42、骨科学分册 43、泌尿外科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介绍

输血标本采集规范 1、查看输血申请单,询问病史,查对输血申请单上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等项目与病人是否吻合。 2、请患者准备,对孩子应多哄劝,避免剧烈躁动、哭闹。对于紧张或有晕血史的病人要进行安慰。 3、采血器材准备,选择相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记录采集时间。 4、选择穿刺血管:扎好压脉带,观察血管走向,选择穿刺点,正在输液的病人绝对不可同侧采血,更不可以利用原有的输液针头采血。 5、消毒:以穿刺点为圆心,用蘸有碘伏的棉签由内到外螺旋型涂抹,消毒范围为直径大约5厘米,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在涂抹的过程中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 6、采样及混匀:等待碘伏干了以后,再次扎好压脉带,将针头平面朝上与手臂成15°刺,最好一针见血。拔出采血管后立即进行颠倒8次混匀。在抽学时要询问病人感受(如有无心慌,头晕等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如:病人出汗、面色苍白、晕倒时立即拔出针并急救;操作失败,取得病人谅解,再次进行操作。采样尽量在1分钟内完成。 7、止血:采血结束后,解开压脉带,退针后请病人“手指压住棉球,手伸直抬高于心脏,保持两分钟”(如果是有出血倾向患者如紫癜,ITP,血液病等要压迫5~10分钟直到无血渗出)。 8、送检:抽血后立即在试管写上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

输血查对制度 一、采集血样查对 1、接医嘱后,认真核对姓名、床号、输血申请单。 2、采集血样前,2人再次核对姓名、床号、年龄、性别、病案号、血型,在试管上写上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 3、采集血样时,必须一人一次,如同时输2人或2个以上人的血,应分别执行。 4、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同时送至输血科并与对方逐项核对。 二、去输血科取血与发血者共同核对,内容为: 1、交叉配血试验单:受血者姓名、科别、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 2、检查血袋标签: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3、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或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或凝块,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 三、血液领到病房后2人共同逐项核对 1、受血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2、再次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渗漏,血液有无凝集或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 3、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皮条,输2袋血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注意事项: 1、禁止同时采集2个人的血标本,输2个人或2个以上病人的血液,应分别执行。 2、血液切勿振荡,加温,血液领会后应在30分钟内输用。 3、输血过程应严密执行无菌操作,不可随意加入任何药物,防止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血病人应做到三查八对。 5、输血病人24小时三班交班。 6、按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执行。

烧伤科诊疗规范

烧伤科疾病 第一节烧(烫)伤 【病史采集】 1.烧伤时间:详细询问受伤至入院时间; 2.烧伤原因:了解热源性质、火焰、热液(金属溶液、热油)、化学物质(酸或碱)、电流(机体有无直接触及电源); 3.烧伤环境:了解伤员受伤时的体位,是否在室内或密闭的空间,是否在火海中,有无呼救声; 4.接触热源时间,有无昏迷。有无外伤、有无出血; 5.伤后有无应急措施,如补液、止痛、创面如何保护。 【体格检查】 1.测血压、脉搏、呼吸,伤员意识。烦燥与否,有无口渴; 2.迅速检查面积、深度以初步确定伤情; 3.呼吸及语音有无改变; 4.有无合并症:颅脑外伤、窒息、中毒以及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血液生化; 3.血型。 【诊断要点】 1.面积的估计: 手掌法:用伤者自身的手掌测量面积,并拢时其面积为1%;五指自然分开时其面积%。

中国九分法:将人体化分为11个9%的区域,会阴部另计为1%,共计100% 。 头部发际 3 % 颜面 3% 颈部 3% 9%×1 上肢 (双)两上臂 7% 两前臂 6% 两手掌 5% 9%×2 躯干 前侧 13% 后侧面 13% 会阴 1% 9%×3 下肢 (双) 双臀 5% 双大腿 21% 双小腿 13% 双足 7% 9%×5+1

临床实践中,手掌法与中国九分法往往结合应用。 2.深度判断:目前国内多采用三度四分法: 不同深度烧伤的评估要点 3.伤情分类:根据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上海): 程度总面积III度面积说明 轻度10% ↓0 面积虽不超过31%,III度也不足11%,但伤员有休克或合并外伤,即为重度 中度11%~30% 10% ↓ 重度31%~50% 11%~20%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第五章

第五章支持生理功能的护理 第一节限制/活动的护理 1.长期卧床病人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呼吸系统状况,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吹气球等,增加肺活量;勤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保证水分的摄入,防止痰液黏稠,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加强胃管护理和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和宣教,防止坠积性和吸入性肺炎发生。P143 2.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压疮:做好风险评估,选择恰当的皮肤减压工具, 1~2h改变体位1次,给予皮肤保护油/新型敷料保护骨突处/受压皮肤;及时擦干皮肤汗液和尿便,关注皱褶处,预防压疮的发生。P143。 3.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便秘:观察患者排便的情况,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饮水量;注意饮食搭配,少吃易产气食物,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基础上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每日按摩腹部数次,促进肠管蠕动;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协助排便。P143 4.长期卧床病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观察患者排尿情况,每次排尿后做好会阴部清洁;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预防泌尿系感染。鼓励多饮水,少吃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毛豆等,少吃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碱化尿液,防止泌尿系结石发生。P143 5.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协助患者进行主动和(或)被动的全身关节运动。P144 6.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多做踝部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为患者提供弹力袜,尽量避免下肢输液,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P144 7.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为患者调整体位时,床头抬高应缓慢,角度从小到大,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症状,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P144 8.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 答:肺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2、压疮;3、便秘;4、泌尿系统感染;5、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6、下肢静脉血栓;7、体位性低血压。P143 9.约束包括药物约束、心理约束和身体约束。 P144 10.身体约束的工具包括:约束带、带锁的轮椅、躺椅、床栏、约束背心及手套等。P144 11.常见的约束带类型有:肩肘约束带、上肢约束带、膝部约束带、踝部约束带等。P144 12.要严密观察患者对身体约束及解除约束后的反应: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末端的颜色、温度和感觉;发现皮肤苍白、冰冷、肿胀、麻木、刺痛时,应立即解除约束,抬高肢体,观察变化,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使用约束背心或约束衣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和面色。P145 13.使用约束带患者应 15~30min 巡视一次,每 2h 松懈一次,间歇 15~30min 。P146 记录约束原因、方法,约束起止时间、松解与间隔时间,患者对约束的反应,全身和局部情况,约束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效果,做好交接班。P145 14.约束决策论分4个等级分别是行为、设施、独立和约束等级。P145 15.约束论的行为等级卷包括3级:(1)Ⅰ级指病理生理性的或治疗性的无意识、瘫痪、清醒且定向力正常,由医务人员或其他重要人员不间断地陪护。(2)Ⅱ级指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单纯烦躁。(3)Ⅲ级指烦躁或攻击性。。P146

2020年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流程(最新课件)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 作流程 (SOP -培训版) 一、受血者血样采集 操 作流 程 要点说明 ......感谢聆听 采集血样 采血后核对 采血标签、患者、床边卡、腕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治疗室核对 医嘱、《输血治疗同意书》、采血 询问患者输血史,既往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 着装规范 洗手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 必须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对病人身份进行确认 告知 采血的目的、配合事项 双签名,送血库 在试管指定位置进行双签名, 将血样、《江苏省公民临床用 血申请单》(首次输血者)、收费通知单一起送到血库; 废物处理 洗手, 严禁从静脉输液通路中采集血标本 采血时核对 采血标签、患者、床边卡、腕

二、接收血液......感谢聆听 三、输血 接收核对 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 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 用血量、编号、交配试验结果、 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检查血液质量 色、质、量 凡血液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拒绝接收: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9、血液不是由本院血库验收并出具血库检 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输血前用 药 严格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建立静脉通路;将输血医嘱转抄到输液单上并核对 输血前核对 核对方式: 一人持病历、输血单另一人持血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核对内容同输血前核对 洗手,至病人床边 严格执行双人,同时携带病历、输血单、输血用具和血制品;必须推治疗车 输血时核对 患者、床边卡、腕带、输血单、病历、血袋、输液单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接血袋 确认通畅、消毒 确认病人静脉通路完好 用安尔碘棉杄2次消毒血袋的出口周围,将其覆盖段的塑料管旋下,将输血前输液袋上的输血器针头拔出,插入血袋入口,血袋挂于输液器架上 调节滴数,<20滴/min , 输血后核对 输血单、输液单、患者、腕带、床边卡 签名 输血单、输液单、临时医嘱 输血单上必须双签名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管理对策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管理对 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烧伤创面感染相关因素 创面感染是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加重病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提高致残率与病死率。因此,探讨诸多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烧伤科住院病人368 例,其中创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或真菌定植12 人20 例次。其中6 例合并其他部位感染。 1.2 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确诊发生创面感染病历,对其造成创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与主管医生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感染链,控制创面感染,防止全身性感染的发生。 2 结果 12 例感染者中,1 例死于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经过3~7 天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均达到治愈,创面分泌物

细菌培养阴性。 3 护理对策 3.1 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管理制度,陪护及探视制度。科内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领导,高年资护士负责的控制感染管理小组,在现有基础上,尽量改善病房布局,使病床间距离合理,加强空气流通,减少病房内用品存放,按病情合理安排病房。 3.2 加强监测定期、不定期检查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创面分泌物及医务人员手部的细菌情况,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内做到每天空气消毒2 次,每次30 分钟,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 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规程 3.3.1 换药的环境、时间、次数对烧伤创面的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换药应在消毒后的换药室进行,并做到先换非感染创面后换感染创面患者,必要时两个患者换药之间要空气消毒。操作者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换药还需穿隔离衣。参加换药人员应相互配合,熟练操作,尽量避免换药过程中机体损伤大,减少创面感染的机率。 3.3.2 手是传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媒介,而有些医务人员只重视操作后洗手,不重视操作前洗手。因此,我们强调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洗手,按消毒规范做到洗手程序正确,洗手时间足够,消毒剂抹擦范围符合规范。手有伤口时,要先做好伤口处理,再戴手套,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

烧伤临床技术规范标准

烧伤临床技术操作规 第四章烧伤创面换药技术 第二节包扎技术 包扎技术即用消毒敷料封闭创面。目的是防止外源性感染;保持创面湿润环境;减少渗液、肿胀和疼痛;避免机械性再损伤,加深创面。包扎对病室环境要求较低;患者较舒适,肢体适于保持功能位;便于转送。缺点是不便观察创面变化;阻碍体表散热、炎热季节或地区,患者不易耐受;消耗大量敷料。 【适应证】 1.门诊患者、需转送的单个或少量患者。 2.不能合作的小儿患者或躁动的患者。 3.寒冷季节和无条件使用暴露技术者。 4.四肢、躯干烧伤 5.新鲜肉芽创面。 【禁忌证】 1.感染尤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 2.头面部、会阴部烧伤。 3.大面积深度烧伤,需要保痂者。 【操作方法】 1.清创(见烧伤创面清创术一节),大水疱做低位引流。 2.层在无菌操作下用治疗性敷料覆盖:可依条件选用:生物敷料 (异体皮、异种皮、胶原膜等),合成敷料,平整贴敷创面; 2

也可在创面均匀涂一层抗菌外用药物(磺胺嘧啶银等),后用一层纱布或凡士林纱布等紧密贴敷,不留死腔。 3.外层覆盖多层消毒纱布与棉垫,以不渗湿外层敷料为度,敷盖 超出创缘约3~5㎝。烧伤初期包扎一般全层敷料3~5㎝厚。 4.包扎四肢,绷带由远端至近端均匀加压;躯干部位绷带包扎不 便,可用胸带、腹带包扎法。肢体远端如无创面应露出,以便观察血循环改变。抬高患肢于心脏水平。 5.保持敷料干燥:如敷料被渗透,应及时加盖消毒敷料包扎。如 浸湿较广泛,则可将外层敷料解除,在无菌操作下重行包扎。 6.更换敷料指征:有感染可疑征象,外层敷料渗湿或闻有臭味, 患者主诉持续性疼痛。 7.浅Ⅱ度烧伤创面包扎后,如无感染征象,5~7d左右更换敷料。 创面干燥可改半暴露。深Ⅱ度或Ⅲ度的创面包扎后,1~2d 8.应更换敷料,以观察其变化,作痂皮、焦痂处理。 【手部包扎】 1.清创,大的水泡应剪破引出水疱液,修剪指甲。 2.置手部于功能位:手掌侧烧伤腕背伸25°~30°,手背烧伤腕 屈15°~20°,全手烧伤腕中立或屈曲位。指间关节5°~10°及掌指关节80°~90°。拇指外展、对掌位。 3.手指创面分别用治疗敷料包裹,松紧适当,用纱布将指间隔开, 外层用纱布、棉垫。绷带边包扎边塑形使手部置于功能位置。 4.必要时指端外露,观察血运。 手部及前臂包扎图示 2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针法 毫针 一、进针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 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 1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 ( 1 )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 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烧伤试题及答案#(精选.)

2014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烧伤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1 分共50 分) 1、烧伤患者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是:( ) A 尽快终止或脱离致伤源 B 迅速判断伤情 C 立即冷疗 D 就近急救和分类转运专科医院 E 以上都正确 2、对于烧伤面积的判断,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目前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采用手掌法和中国新九分法 B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1% C 手掌法一般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或特大面积烧伤 D 成人和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E 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方法中头部和腿部与成人不同 3、对于烧伤深度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目前我国采用三度四分法 B 目前我国采用三度五分法 C目前我国采用四度四分法 D目前我国采用四度五分法 E目前我国采用五度五分法 4、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以下正确的是:( ) A 烧伤总面积在20%以下的Ⅱ度烧伤为轻度烧伤 B 烧伤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度面积在10%以下的烧伤为中度烧伤 C 烧伤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度面积在21%~30%之间,或烧伤面积虽不足31%,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伴有严重复合伤;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为重度烧伤 D 烧伤总面积大于50%,或Ⅲ度面积大于20%,为特重度烧伤 E 烧伤总面积大于80%,或Ⅲ度面积大于50%,为特重度烧伤 5、严重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指征为:( ) A 面颈部深度烧伤、颈部环形焦痂有上呼吸道梗阻可能者 B 进行性声音嘶哑、喘鸣、三凹明显者 C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持续大于35次/分 D 持续低氧血症,PaO2小于60mmHg或吸氧后PaO2仍小70mmHg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烧伤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烧伤科评分标准(征求意见稿) 一、本标准分五个部分,实行量化千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5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7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6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应当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专科所在医院应当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病房应当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数量达到治疗出院患者总数的2%。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包括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序号检查内容标 准 分 评分标准备注 一基础条件150 1 发展 环境 (5) 医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3 专科建设管理的组织完善得3分;规划欠合理得1分;无规划不得 分。 医院有扶持专科建设的政策 或措施 2 政策、措施齐全,得2分;政策措施不完善或不得力,得1分;无 明确的政策、措施或者不落实,不得分。 2 专科 规模 (20) 床位数10 至少有1个护理单元,病床总数60张,得6分;每增加20张床加2 分,总分不超过标准分。 每张病床净使用面积≥6平方 米 10 ≥6平方米得10分;每减少1平方米,扣5分;少于4平方米不得 分。 3 支撑 条件 (40) 相关科室能够满足专科发展 需要 20 各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得10分,设备设施满足需要得10分。 医疗设备能满足专科开展全 部技术项目需要,具有先进性 和适宜性 10 满足需要得5分;医疗设备具有先进性得3分;具有适宜性得2分。 医院对专科经费投入情况10 评估前5年投入≥300万元得10分,每少30万元减1分;未专款专 用的,不得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 篇一: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医发[2000]18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

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