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

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

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客观条件

1.北魏的崛起

(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

内容影响经济

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

口授田,劝课农桑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

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

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

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

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文化

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

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思考: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深度点拨] 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主观条件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深度认知]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3.孝文帝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史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①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史料二“每有骑战,②汉人为肉篱。”

史料三北魏统治者③没有处理好与农耕文化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史料四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④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②说明汉人遭受鲜卑贵族的压迫。

③说明不同民族文明程度的差异。

④表明汉族地主官僚和鲜卑贵族存在矛盾。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提示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一①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史料二②《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①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下册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总结 1、宗主督护制——制度建设的弊端: (1)性质: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 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有,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 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水准不等的农民(又称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 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拓跋鲜卑缺乏封建 统治的经验,按照公社结构理解这些宗族坞堡组织,为了取得各地宗 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 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魏孝帝元宏改革时,采纳 给事中李?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2)目的: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内容:宗主(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农 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 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分为“三 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不过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因为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 定水准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因为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两组图文导入: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 引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构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 答: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教师:以表格形式展示北魏初期统治者的庙号、谥号、姓名,让学生找出对应帝王的政绩。(以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并提升整合材料的思辩能力) 步骤一: 教师先出示北魏太祖的信息,提问学生有关拓跋珪政绩。 学生: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399年称帝; 在位期间初步汉化政策中政治方面有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定居。经济上由畜

改革,迫在眉睫_高三作文

改革,迫在眉睫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三作文改革,迫在眉睫,感谢您的阅读. 2002清华刘海洋,2004云南马加爵,2010年西安药家鑫,近期复旦投毒等等事件,犯案的尽是社会上的高校学生,这不禁让人战栗起来,本应在校学习,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何会走上杀人的不归路?学生病态的思想为何没人纠正?我们开始质疑当今社会的大学在传授知识之余,是否去设法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扭曲和畸形的道德价值观有没有人去正确引导?答案耐人寻味。 当今大学的教育质量正面临着质疑,中国应试教育的狭隘教育模式也正被唾骂,只重视分数,会考只考学业,成绩好,能力好,就是所谓的“好学生”。这不免叫人觉得荒唐。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一个家教严厉,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钢琴十级的天才少年,未来的钢琴家,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瞬间扎了被害人张妙这么数刀。学校的好学生,家里的好孩子,父母的乖宝宝,思想竟恶劣如此境地,真让人大呼教育失败!人人都知道要重视三观,生命,伦理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是至上而下人人都不当回事,教育的舍本逐末可见一斑。 当我们去质问学校为何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会说人人都会装虚伪,如何测试?但正因为难,所以才要重视,社会,领导,教师,父母都不在意,又如何让学生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重视自己的品德?长持以往,悲剧将不会停止!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春秋时期,一个铁器农耕社会,思想文明高度发达,令国外学者惊叹不已。其原因是当时教育的模式是以思想为主。以最富盛名的儒家学派为例,孔子教学,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孟子注重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当时其他学派皆以精神思想层面为主导来教学,这样做,社会文明又怎么不会发达?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学生从小学入学,便开始学习语数英科音美劳体,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思想培养,而且能力的培养。从小就施以压,这也是造就日后思想扭曲的因素之一。故我认为,教育应化繁为简,小学以思想教育为主导,进行道德三观的正确培养,人文精神的树立,而不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客观条件 1.北魏的崛起 (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早期改革

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思考: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深度点拨]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主观条件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深度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两组图文导入: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 引出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构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 知识和技能。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 契 … … ” ——《魏书·序记》 问: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答: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开封高二检测)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3.(2013·温州高二检测)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4.(2013·衡阳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 5.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6.(2013·福州高二检测)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 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发生 D.汉族的不断反抗 7.(2013·潍坊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北史》

高中历史选修1 第3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含详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 答案 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 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3.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 答案 B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A

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答案 D 6.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B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B.道武帝 C.冯太后D.拓跋宏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答案 C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D项。 答案 D 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 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3.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1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 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 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7.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③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④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深度认识]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主题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 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影响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推行汉化改革,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影响: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图示北魏政权的更替

人教版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人教版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 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 ☆部族与政权兴衰: 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的经验和____加工制作技术。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学习要点】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容 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建议】 北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学习本单 元容时应注意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次 改革的意义。 建议同学们在了解北孝文帝改革基本容的同时,可与中国历史上 其他的改革作一比较,以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先介绍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野蛮落后的民族: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冉闵灭后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北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 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A.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 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