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试题 必修1

(最新)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试题 必修1

(最新)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试题 必修1
(最新)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试题 必修1

第1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下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

A.8:00~16:30

B.17:00~23:00

C.16:30~7:00

D.23:00~5:00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A.空气对流运动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解析:1.C 2.C 3.B 注意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每上升100米气温变化的幅度,实线表示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必然出现逆温现象;实线上的数字反映由地面向上大气升温幅度越来越小,但都是升温,所以实线表示的时间段和高度范围都出现了典型的逆温现象。逆温发生时,空气对流运动受到阻碍,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向上扩散。

(2016·四川成都高一检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 4~5 题:

4.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

B.增强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

解析:4.C 5.D 第4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第5题,在夜间燃烧柴草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防御霜冻。

6.(2017·安徽芜湖期末)下面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读图,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 )

A.a→b→c→d

B.d→a→b→c

C.c→d→a→b

D.b→c→d→a

解析:D 雾霾生成的过程是出现逆温的过程,雾霾消失则逆温现象消失,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017·安徽合肥期末)读“合肥市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图和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合肥逐日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天的12:00,因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②作用最强

B.20日最低气温出现在当天的0:00,因④作用降到一天中最弱

C.22日昼夜温差小于19日,因为22日比19日②弱,③强

D.22日昼夜温差小于其他日期,因为22日比其他日期①强,④强

解析:C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00前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B错误,22日昼夜温差小于19日,因为22日出现阴天,与19日相比②太阳辐射弱,③大气保温作用强,故C对,D错。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6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读图,回答8~9题:

8.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的热力运动

9.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8.B 9.C 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甲玻璃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玻璃箱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反映的是地面辐射强弱的差异。

10.(2017·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有关①、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B.②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C.①层大气适合于飞机飞行

D.雾霾天气的出现与①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有关

解析:D ①层是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②层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①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适于飞机飞行,①层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雾霾的扩散。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1)。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2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回答11~12题:

1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1.B 12.D 第11题,据图2可知,在7~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故此时把风扇装在此处,可以把热风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地防霜冻。第12题,根据图2所示,在7~8米处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不可以吹出热风,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该图反映的是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

。(8分)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②。

(12分)

(3)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运动为主。(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对流层的厚度约12 km,判断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在高低纬度的分布是不均的。第(2)题,A层为对流层,由于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判断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由于该层大气的气温分布上冷下热,对流显著,且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故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判断50~85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则气温上冷下热,故大气运动应以对流运动为主。

答案:(1)中(2分)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km~18km,在高纬度为8km~9km(6分)

(2)地面辐射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对流显著(12分)

(3)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6分)

1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大气的成分与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 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注意: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Ⅱ.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xxxx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大纲为依据,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简单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 1.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文字表述和图形语言中获取地理信息。 2.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3.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回答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5.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简单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6.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现地理问题。 7.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简单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8.能够应用简单的论据或措施,解决地理问题。 IV.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2017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完整版)

2016年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 第一章.行星地球 ~考点解析~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比较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质量、体积、轨道特征等数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 (2)从地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及其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生机 勃勃的生命现象的特殊的行星。 (3)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如小短文、绘图或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简述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活动周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1)解读时区示意图,理解地方时、区时、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和国际日界线等概念。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进行简单的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两地间时间的换算。 (3)在地球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侧视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地球公转轨道标准示意图中 辨认或绘出地球自转或公转方向、晨昏线与昼夜半球、太阳直射点位置,推断所处节气、季节和日期。 (4)计算日照示意图中特殊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具体时刻。 (5)理解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的主要地理意义。 (6)能够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完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独立操作,分析昼夜更 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今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从宏观层面看,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交叉而成的。 。。。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1.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A.太空试验站B.星云C.织女星D.陨星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据此完成2~3题。2.上述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 A.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4.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能正确标注图1—1—2中天体系统的名称的是()。 A.①一太阳系B.②一银河系 C.③一总星系D.④一地月系 6.图1-1-3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7.下列各组天体中距太阳由远及近排序正确的是()。 A.金星、木星、海王星、天王星B.天王星、土星、火星、地球 C.水星、小行星带、土星、海王星D.地球、小行星带、火星、木星 8.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B.核裂变C.太阳辐射D.风能 9.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关联不大的是()。 A.生物活动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火山的爆发D.煤和石油的形成 10.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A.光球、日冕、色球B.光球、色球、日冕 C.色球、日冕、光球D.色球、光球、日冕 11.通常情况下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是()。 A.太阳外部的整个大气层B.太阳内部 C.太阳大气的色球层D.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地理1》 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地 球 一、天体系统 (2)太阳系 日地距离: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 时针) 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每小时15o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 同;海拔高,线速度大;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越往东时间越大; (3)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日期太阳直 射点位 置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方位 3月21 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 减 全球正东日出 正西日落 3月21——9月23 太阳在 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 越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 短; 南半球相反; 从太阳直射点从 南北两侧递减; 6月22日,北回 归线及其以北地 区太阳高度最大; 全球东北日出, 西北日落 9月23 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 减 全球正东日出 正西日落 9月23——次年3月21 太阳在 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 越长; 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 长; 南半球相反 从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两侧递减; 12月22日,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地 区太阳高度最大; 全球东南日出, 西南日落 地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三大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跃,多火山地震。 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类型地形类型典型实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岸山脉、海沟、岛弧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大洋板块—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2019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2019 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 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 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 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 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知识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气压带和风带气 压 带 风 带 的 分 布 及 移 动 规 律 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及风带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移动规律 北移?夏季 南移?冬季 北半球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 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 中心及冬季风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切断了南移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大西洋 7月份气压 中心及夏季风 亚欧大陆:印度低压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切断了北移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欧大陆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风:西北季风 夏季风: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图示 热力环流及 等压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 热力环流及 等温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温大小:) 温压关系 近地面高温→大气上升→ 近地面热低压 对应高空热高压 近地面低温→大气下沉→ 近地面冷高压 对应高空冷低压 风压关系:水平面上风总是:高压?低压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关系:凸向相反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与等温面凸向关系 近地面:凸向相反 高空:凸向相同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海陆风:夏天(白天)海风,冬天(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郊热力环流 近地面:郊区→城市 高空:城市→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二章知识结构 2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3935492.html,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_(精华锦集)

高中地理·必修1、2、3(中图版)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原因是:①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 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主要标志:(伴随发生,周期11年) 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影响降水量;②耀斑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 ③干扰地球磁场,发生磁暴;④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 3、(1)比较自转公转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白天入黑夜的是混线 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东加西减)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伦敦所在时区:0时区(中时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如右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 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 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 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内力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 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0° 23°26′N 23°26′S 冬至12月22日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 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 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美、 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 均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 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 工矿区 农村——城市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 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 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 源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 因素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 实现 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 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