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2001-05-11

(安徽宿州)

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1983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5,《模糊语言新界说》)。《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王希杰先生《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那么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王先生说:“在准确和模糊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准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准确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说其模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晰,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模糊”“清晰”又都集结于模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模糊语言,则是“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色是模糊的,但那高峰低岭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晰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一般辞职书解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模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模糊语言的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模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征。

1、含蓄

如果说语言的清晰明快是一种美,那么,模糊语言的储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到一点不舒服,就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就因为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先生故用模糊语言,则显得含蓄幽默,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交际时都有一个共同心理,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恋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判决而未能结为夫妻,而命运又使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几十年的悲苦辛酸都深深埋在这三个人的心灵深处。现在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该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模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意,难道还不够精要么?表现力如此丰富的语言不也是很美么?

3、委婉

如果说刚毅果断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委婉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周总理为了适应外交礼仪,故意使用这一模糊语言,很委婉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表现了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

王秀竹:可是,可是,进过火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老舍《全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那个”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妓女生活。但彼此为不引起过去的伤心事,故意说得很委婉,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晰给人一种清晰美,模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固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似乎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这还是诗的语言么?显然还是模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作者笔下的春雨图是何等之美!细雨如丝,烟雨蒙蒙,真可谓“画桥雨过月模糊”!春雨象什么?牛毛?花针?细丝?都象又都不象,这似与不似之间,不就是一种模糊么?“密官地斜织着”,密到何种程度?斜的角度是多少?全没说,不也是很模糊的么?但它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① 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 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 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 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写材料,离不开材料自有的语言特点,简单点概括便是于语言的平淡中见功力。在相关规定中对写材料的语言特点的要求便可见:“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将要求简化的理解便是材料语言将就准确、简单朴实、行文规范,符合所属单位和个人的角色定位。 那么,我们作为笔杆子在写材料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便是经常把材料写的太过口语化,在文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倾向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来分析一下: 口语化的问题 材料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新晋笔杆子在起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便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看到的材料素材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写材料功力的欠缺,思考的深度不够,只能够按照最快捷的方式组稿了。因此,写出来的材料口语化较重,写的有点随心所欲,从而失去了材料应该有的行文规范,没有做到简单朴实的准确。 其次便是写材料的时候,自己输入和吸收到的材料较少,没有充足的素材,便按照自己所能接触的素材写,素材的局限性将自己限制在了所在片区,所在地域,方言或者地方特色在文中频繁出现,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特色呈现在材料中,是不太恰当的,材料走出所在地域

便会带来理解的困惑。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习惯性的使用俚语,使得材料显得油腻,让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材料变得过于随意,也不容易唤起材料接收方的重视。 一些个别笔杆子写材料的时候,还会滥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略语,虽然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缩略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这些缩略语或约定俗成的用词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在文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式的材料中,要尽可能的准确,减少他人误解的可能,毕竟读你材料的人不是你脑中的细胞,你所认为的那个称呼并非他也这么认为。比如:很多人在文中写人大,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么?其实不然,如果是教育圈的人看人大,更容易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情感倾向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都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述一些问题,这个习惯会不自觉的在写材料的时候也带入进去。一旦带有个人情绪的描述现状和问题,就会使用一些偏激的词语,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要求的是公正,因此我们应该使用的是理性的词语,中性的描述为主。 带有情绪的材料用词多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不必对号入座,但请理性对照自检: 第一种情况便是在文中使用过多的形容词 但凡领导讲话都会加上重要讲话;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知识词典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

001-009B7美学徐良19951995语言释义学 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 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 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通常总要有预先的准备。” 英国思想家亚·沃尔夫在论述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巨大转折. 时所说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代西方美学。现代西方美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它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传统

美学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但是,这个新的美学时代并不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孤立的文化 现象,它是整体的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机构成。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科学文化对 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成了人类 文化前所未有的现代转折。西方美学在由近代向现代这场巨大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语言学对美学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关注和重视。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学问题,都可以归之于语言问题,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体现。一自从人类诞生以后,语言就和人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一切想法和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意义的。语言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而且所有的意义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示、传达,这样解释和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 人的一切的想法和活动都归之于语言的活动,离开了语言,人的任何思想和活动都无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二)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二)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对材料语言常见的三个问题:太过口语化、个人情感倾向性和用词不当举行了剖析,相信认真读完的笔杆子对这类问题会有较大的感触。 解决了常见的这三类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写出来好材料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想材料写的好,除了不犯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材料的三个层次:准确、精炼和韵律。 第一个层次:精准 精准,词典黑出的标准解释便是时间感念中精准、空间位置上的准确。放在笔杆子写材料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写总结的时候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切合实际、权衡利弊…… 在精准这个层面,我们主要谈的是用词的精准,而用词精准主要指的是: 第一,文中用词的选择要尽可能准确 写材料就不能出现用词含糊不清,或者避免出现拔高或者拉低原本位置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比例或成果数据,应该严格的确认,仔细的甄别数据的来源,确保来源可靠,可验证。 文中表述数字相关的信息时,不应该出现据统计、据估计、拒不完全统计等这些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就会使得材料数据显得不那么可靠,然看到的人不知所措,这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 如果是商讨性质的材料,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可以委婉,但是不能含糊

不清。如果是谈问题的材料,那就不能夸大事实或者缩小影响。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程度副词来描述当下的程度,比如完全、七成、三分之一…… 第二,意思完整 材料中不出现语病,是对笔杆子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要在提交的材料中存在错别字、错误的标点,不要将简称或对方单位、姓名弄错,不要出现数字或程度的描述和引用错误。 在意思完整性方面,最常见的是语法有问题,比如两个表述程度的词语同时出现,写出来的句子明显没有语法规则或者完整的逻辑,意思表达的不清楚,或者让人读起来感觉还有一部分没有说出来。 在写材料的时候,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我们一般要遵循的是“方向——方法——结果”的基本结构,将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讲完整了,每一层意思都逼到清楚。一般在材料中的表达思路是按照什么方向,使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拿捏词语的语义轻重 写材料用词要严谨、严肃、严格,在应该使用严肃词语的时候用了语义较轻的词,会让文章材料显得力量不够,让读者缺乏应该有的那种重视。

语言艺术与审美

语言艺术与审美 课程号:100925G091 课程名称:语言艺术与审美 主讲教师:赵秀凤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学分:1 限选人数:30 课程简介: 采用研讨性教学方法,从启发入手,循序渐进,把高深的认知语言学知识和文体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篇章实例中,从认知、思维和求美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和鉴赏力及其创造力,培养精于语言沟通艺术、创造生命和谐的高素养优秀人才。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言语美的基本原则、品性、特征和规律;语言结构(语音、词汇、语句、篇章)上的审美选择;语言交际层次(符号、媒介、变体、语体)上的审美选择;言语活动中的求美策略和乐音取向。深层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包括:言语活动求美过程中如何处理遵从和偏离社会审美规约之间的关系?形式美与意象美之间的关系?民族的审美观念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民族审美意识如何影响其民族语言结构和词语库(从中西民族特征和审美情趣之对比,审视英汉语言结构的异同,及其对各自语言在形式美和意象美选择倾向性的影响)。 主讲教师简介: 赵秀凤,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中 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讲综合英语、高级综 合英语、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英语文体学、认知语言 学、应用语言学概论、能源舆情概论等多门英语专业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出版学术专著、学术编著、学术译著各1部;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變牽引了影像的視覺構圖效果,觀者的感官也會引起不同的認知與記憶召喚。以常見的視角說明如下: (一)、視平角:其特徵在於主體的水平或垂直度都與構圖的外框(攝影機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摘要:从文学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它呈现出了隐喻性、间接性、可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一类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另一类就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 一、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 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的层面是针对现实语言来说的。现实语言只能传达现实意义, 比如,日常语言只能以表象传达感性经验, 理论语言只能以概念传达知性经验, 它们都不能传达生存体验, 揭示人生真谛和价值。哲学语言虽然能以范畴揭示生存意义, 但却不能够把具体的、鲜活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 而只是它的抽象化。只有文学语言是对生存体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描述, 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文学语言独具的超越性, 它能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 消解其意义层面, 保留其含义层面, 具有多层的隐喻和转喻意义。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不单单是叙说了一件寻找隐士高人而不得的平凡日常事件, 而在字面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对人生处境的感悟。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多么平常的物象景色, 却又昭示了几多人生境遇,抒写了几多人事情怀。 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 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首先在于其间接性,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往往给读者传达一种间接的信息。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从而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同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三、语言意象的可感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

美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对象)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中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 3、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 4、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5、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原始自然崇拜文化)。 6、(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登)根据他在大学的讲义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作,他因此 被称为“美学之父”。 7、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主要表现在(人体美)、(人格美)两方面。 8、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社会功利)为前提。 9、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色)、(形)、(声)。 10、(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11、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12、形式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 13、节奏可以分为(时间性)节奏和(空间性)节奏两个方面。 14、(多样统一)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 15、多样统一另一说法是(和谐)。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对比)及(调和)。 1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 1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8、声音的(表情)功能和(象征)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 19、英国的(博克)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 20、根据康德的说法,(优美)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崇高)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21、优美和崇高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一种是各方面的(对立冲突)。 22、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23、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由(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对立与冲突。 2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表现为(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表现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语言美学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任何一门新的学科,都必须有其客观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想象而定的。我们认为,建立语言美学是人类语言审判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的语言审判实践活动是一种十分广泛且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就语言审美实践的主体而言,它是十分广泛的。在人类语言交际活动中,凡是具有语言审美意识的人,不论其年龄、性别、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如何,都有可能成为语言审美实践的主体。就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领域而言,它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是日常语言交际,还是文学创作,抑或是其他专门的语言交际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语言审美实践活动。再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来看,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实践活动中自然包含有语言审美实践的因素,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有了人类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人类丰富多样且历史悠久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为建立语言美学提供 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其次,语言的美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美,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结构,语言的美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样,人类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也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审美实

践活动,从审美心理到审美判断,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也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美和审美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认识和研究价值,这种认识和研究价值在理论上为建立语言美学提供了驱动力。又其次,建立语言美学又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语言实践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规律可寻的;同时,人类在长期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那么,科学地总结这些经验,深入探索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各种规律,最后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这对于人类当前及今后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再其次,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语言美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建立语言美学又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正如我们后面所要谈到的,语言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科学,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建立需要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指导。十分有利的是,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都是相当成熟和发达的学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能够为语言美学的建立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知识来源。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决定,语言学(主要是修辞学)、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必然要延伸到语言审美实践这个研究领域,并通过对语言审

美学语言学

《美学语言学》读书报告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用美学原理去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和民族个性就会发现,它们相互并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不错,语言学与美学确实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人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都同为自然机制与人为机制相结合的产物,是天人之合。”人类语言与世界上所有美的事物都具有同样的属性,是真与善的统一,都表现出一种美。 关于语言学与美学的结合,向来存在不同的见解。阅读前,我在不同的网上搜索了与该研究方向相关的网页,结果发现,从20世纪初始,西方学术界便出现了多个将语言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学派。然而由于语言学在现代西方受到充分重视并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这种结合的研究往往表现为将语言学理论的新成果引进美学诸多学派的研究之中。该书作者向来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的学术动态,也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在“80年代有关‘反训’的讨论中”,他深刻认识到“哲学理论对语言现象研究的重要意义”,在后来的教学研究中,他“自然而然地将所从事的语言与美学两门学科交融起来思考,发现用美学原理去解释语言现象,可以异常深透,甚至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作者“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与西方将语言理论注入美学的诸多学派的研究方法相反,力图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美学原理深入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将其汇集并作适当补充,成为一册。”下面是我对本书结构和内容的理解: 全书分为八章,大致可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章,《语言的自然美》、《语言的社会美》。这一部分为作者后期写成,但因它们“分别是从总体上论述人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从逻辑顺序上便将其引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3、4、5章,关于语言的科学美、表现性艺术美及形式美分别兼论汉语的民族性格,作者认为“在这三个方面,汉语有鲜明的特征,而又不敢断言这些特征为汉语所专有”,所以称“兼论”。 第三部分:第6、7章,论及汉字的美学特征。 第四部分:第8章,介绍几个语言与美学相交的西方学派,扩大视野。 接下来,我将用一定篇幅来概括第一部分的大概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找出其闪光之处,试评短长。 语言的自然美与自然界的自然美一样,非人为强制而是自然形成,另外,作者还认为:“语言的自然美并非没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它依旧是天人之合,不过自然因素起了更重要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