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稻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水稻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水稻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范长增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1期

摘要: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

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我国13亿人口,水稻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的生长发育依靠的是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数量的各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硅、硫、钙、镁、铁、锌、锰、铜、铂、硼等,才能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目前,为保证水稻的高产,我们依靠的是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高效低农药的大面积施用以及新型栽培技术的应用。

关健词:水稻施肥过程问题分析

一、水稻所需的主要养分

水稻对营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氮、磷、钾,硅、镁、硫、钙的需要量较大,铁、锰、锌、硼、钼微量元素也不可忽视。水稻的一生对养分平衡状况较为敏感,任一种营养元素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对正常生长和产量形成以及病虫害轻重程度造成影响。

1、稻田中氮的自然来源是微生物活动、雨水、河泥及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每亩仅可提供氮5.3斤。采用高产品种后,实际上所有水稻土均是缺氮的,因而施用氮肥总有表现良好的效应。水稻缺氮整株褪淡,下位叶黄枯,植株矮小,分蘖少早衰,穗小子粒不饱满。但氮过多则植株徒长,贪青倒伏,延迟成熟,空秕粒增加。

2、稻田中磷的供应主要依靠土壤自然的肥力,即磷酸铁释放的磷,磷酸铁和磷酸铝的水解,是水田有效磷的来源,而且常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稻缺磷植株紧束呈“一柱香”株型,生长迟缓不封行,叶片及茎为暗绿色或灰兰色,叶尖及叶缘常带紫红色,无光泽。缺磷水稻未老先衰。

3、土壤中钾的有效性也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提高。水稻对吸收利用钾也是非常有效的。水稻缺钾叶片从下位叶开始出现赤褐色焦尖和斑点,并逐渐向上位叶扩展,严重时田间景观稻面发红如火燎状。株高降低,叶色灰暗,抽穗不齐,成穗率低,穗形小,结实率差,籽粒不饱满。由于栽培季节、品种类型和土壤条件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一类是缺钾性胡麻叶斑病。第二类是缺钾性褐斑病。第三类是返青分蘖期发生缺钾性赤枯病,或称“青铜病”。

二、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施用品种单一,盲目增施氮肥。

增施氮肥是水稻高产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但绝对不是施氮量越高,产量越高。生产实践证明,一般肥力水田,在管理措施合理的情况下,亩施50-60公斤硫胺,即可获得500-600公斤产量。但是,有些地区大大超过这个施肥水平,甚至达到75公斤以上。结果是,水稻徒长、倒伏、病虫害严重,不仅产量不高,而且浪费肥料,增加了成本。

2、重无机肥,轻有机肥。

在施肥上,必须采取无机肥和有机肥相融合,适当少用化肥(尤其是N肥)施用量,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这就要求首先要加强有机肥源建设,如种植冬绿肥。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有机肥源如秸秆,利用秸秆还田,使N,P,K等营养元素得到循环利用。冬绿肥(草籽堤豆科作物,可固定空气中的N,使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游离N变成作物可吸收利用的N素。这是N肥的天然工厂,不但不需要消耗能源,而且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有利于大气环境。

3、重面施,轻深施

很多农民施基肥一般是在最后一次用耙平田时将碳铵和磷肥或复混肥撒施于表面,再用木板拉子平整一次,然后插田或抛秧。对于磷肥来讲,面施有利于磷的吸收,提高磷肥肥效。但是对于氮肥(尤其是碳铵),面施容易造成N素流失,肥效差。根据吴敬民等研究,水稻基肥机械化深施和机前全层湿润施比耙面施肥增产9%-14%,氮肥的稻谷增产量提高55%-76%,水稻对肥料氮素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4.4%-13%。

水稻基肥(碳铵)机深施及机前全层湿润施用后,氮肥绝大部分进入土层,并迅速被土壤颗粒吸附,随水流失进入稻田周围水体的N素比耙面施肥减少60%-70%。这对减少N肥损失、减轻N素进入稻田周围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及改善水环境质量均有重要意义。解决肥料深施的问题,要结合农业机械化进行综合研究,将化肥深施与机械耕田相结合,一次性完成。在机械耕田时将化肥深施,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深施化肥(特别是氮肥),提高N肥利用率。

4、施肥技术采用不当

目前稻区农民施肥技术有很大提高,但仍有些人看水稻颜色施肥。一看水稻颜色转淡、一看别人的稻色比自己的深,便以为自己的水稻长得不好,就往地里撒肥,直到水稻长得浓绿才满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水稻分孽过多,营养体过分繁茂,甚至贪青晚熟、倒伏,甚至发生稻瘟病,造成减产或绝产。

5、施肥时机选择不当

有些人不是按水稻的需肥规律施肥,而是想什么时候施肥就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有工夫就什么时候施肥。第一次追肥较晚,用量偏大,施用穗肥较少。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正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