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回顾历史的沧桑,纵观浩瀚的历史卷帙,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阶级。虽说农民阶级从未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建立政权,但是它的存在却给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农民阶级为反抗压迫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发动了许多次起义。有“伐无道,诛暴秦”的陈胜吴广起义,有“均田免粮”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有“平均主义,建立大同社会”的天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然而,很大程度上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有一位学者曾经从多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他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还补充一点:它的局限还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以上全部的表现具体阐述一下: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中国东临茫茫大海鉴于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的限制是很难远航的,南部崇山峻岭风灾水灾时有发生,北部漫无边际的荒漠戈壁使人望而却步,东北森林茂密野兽肆虐使人心有余悸。天然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古中国文化是大陆大河的农业文化(即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造就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

性,同样也造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和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然经济是导致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根源。农民阶级所代表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且对外界的需求和交流少,很少与其他生产者交换物品,这就导致了商品贸易的流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另外,由于自然经济只是单纯的满足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地主的剥削,从而导致了任何一个劳动力都可以独立完成劳动生产过程,对分工协作的需求也很少。还有因为农民阶级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视土地为家产甚至是生命,再加上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导致缺乏创新意识。这些方面都造成了农民阶级的封闭保守落后的劣根,从而也就缺乏了合作精神。

三.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和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统治者残酷腐朽的统治,农民阶级被压迫得无法生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生地把他们逼上绝路,以此来谋取生存之道。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其实,在生活价值取向上看,农民阶级与世无争,安于现状。小农家庭勤俭与贫困相伴,随之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没有了球服的冲动,习惯于目前的贫困生活,习惯被统治阶级所剥削。为了消除苦恼,便自我安慰,安于现状,没有冒险精神,也不去想自己无

法完成的事情,这便形成知足者常乐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另外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大多数人只能维系半饥半饱状态,习惯慢慢成为自然,承认和满足现状,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欺欺人的方式。还有他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太平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外族入侵等都给农民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社会也一片萧条景象,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样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界的无知与愚昧,以及受统治政策的麻痹,“君权神授”思想的束缚;从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到“三从四德”的封建统治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统治真理,以证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朱熹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家具了广大农民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民主意识的丧失。四.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和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种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这就造成了古代中国重视农业的发展,无论是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治思想,还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形态,甚至是农民阶级渴望得到土地积极发展农业的意识形态,这些无疑暴露出农民阶级以农为本、靠农为生的天性。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单纯的依靠前人的种植经验来谋生,从来不去思考有关农业理论的形成,导致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时,重经验轻理论。虽然古人也曾经编撰过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书,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汇集在一起编撰,并没有透过现象

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系统化、理论化。

另外,从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来看,重男轻女。从古代到现在,大多数农民都存在一个思想:多子多孙是福,男性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也是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常常会出现不让女子读书,工作岗位限制女性等“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究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建立了父家长制(男权社会)。农民阶级一直深受这种体质的影响,同样也造成在生产生活中男女不等的局面。

然而,正是因为小农经济的主导,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追求平均;不患寡,而不患均”等经济观念。虽然可使贫困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睦,增强家庭向心力,并且平均主义最容易实现。但是,这平均主义往往是一中消极的平均主义,它有时表现为对比自己贫穷的人的同情、怜悯,如捐献财务后心情舒畅,除了高尚精神外,心中常有一种发现了有人不如自己攀比心理,容易得到满足。有时则表现出对富者的敌对,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或措施来拉低富者使之与自己持平已达到心理安慰的心态。甚至采取杀富济贫的非常手段,就像《水浒传》里的梁山108名好汉“劫富济贫”。古代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最高要求不是“富”而是“均”,很多农民不是要求高官俸禄,而是简简单单的土地。天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也体现了几千年来农民群众要求评分土地、建立人人衣食温饱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的强烈愿望。

但是,只要存在阶级结构就离不开剥削和压迫,况且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田方案,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幻想,是根本行不通的。

总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一段时间就形成的,而是经历过历史发展的潮流一天天累积起来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智的看待。历史是在不断书写,人类是在不断发展,以史为鉴,震烁古今。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世界总体形势亦是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和挑战,但历史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现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经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今天,在世界总体形势渐趋复杂多极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否还具有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质疑和挑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阶级观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的基本观点可以用马克思在给致魏德迈的信中的三句话来体现。即“(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社会范畴 首先,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恩格斯则明确提出阶级的存在是以生产力不足为基础并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 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占有或不占有)不同,在社会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挥、统治或服从)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再次,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列宁还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的阶级性质和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斯大林肯定并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同时他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阶级斗争将愈加尖锐化以及“通过无产阶级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主张。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阶级观 2.1重视阶级和阶级斗争 毛泽东非常重视阶级及其阶级斗争,1925年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社会分为5个阶级以此来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打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8]并在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的特征,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马克思与美国革命 评论: 美国社会形成的本质在于“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壶公评论语)。最初离开欧洲前往北美的新教徒的命运完全相似于犹太教形成时期犹太人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实质上就是犹太文化,认为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是不正确的,尽管在如何“走出去,团结起来走出去”在方式和方法上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显然只是一种参考与借鉴。 马克思所关注的是欧洲社会,是工人的命运及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美国模式即不是他的主张,同样不是他的批判,但是为他的经济学理论所否定――事实我们今天可以清醒地注意到这一点。 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喻之漠视不恰当。 文章: 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录自《读书》2008年第12期 政治历史学者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撰写《论革命》(On Revolution)一书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 尽管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发生的时间与法国革命极为相近,两场革命之间又有着诸多的联系,但美国革命对欧洲革命者

思想的影响却极为有限。对此,她感慨地写道: “无论是(美国)这一革命的精神,还是美国革命的领袖们睿智闻达的政治理论,都没有对欧洲大陆产生太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美国革命者那些算得上是最伟大的新共和政府的创举,他们在政治体内对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应用和发挥,对各个时代欧洲革命者思想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一些欧洲人对十八世纪美国革命的历史性漠视,在卡尔?马克思(1818—1883)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十九世纪一位博学的学者,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有着不懈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他对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但他关于革命的论述大多是基于在欧洲所发生的革命,如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甚至还包括一八四八年的德国革命,而美国革命则基本上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这委实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注意的现象。 虽然阿伦特曾有专著探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但她对马克思漠视美国革命这一现象并没有做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分析马克思忽视美国革命的这一历史现象和出现的原因,不仅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理论特征有着重要价值,也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极为特殊的角度去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人对美国革命的态度和认识程度,更可以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美国革命。 马克思不仅本人没有对美国革命做任何考察和论述,他亦没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书报告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

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

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含义

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含义 资产阶级(又称布尔乔亚)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富有阶级之一。 资产阶级辞源 资产阶级的英语“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borghesia”,而后者又是源于从希腊语“pyrgos”演化而来的“borgo”,意思是村庄。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 资产阶级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意大利,那时住在村庄中的居民开始变得比住在附近乡间的人还要富有。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相对上较多的权力和影响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力,越来越接近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同时逐渐远离平民阶级。这种中古时期的资产阶级原型就是磨坊拥有者,他们能够快速地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力,以至于可以对统治者表达否决权。 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原因是意大利同欧洲的两个商业世界联系密切。意大利不仅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好处,而且是西欧,北欧同东方各国贸易的中间商,从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 在此之后,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级陆续在中欧,西欧兴起,逐渐形成一独立阶级。 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则较适合用来指称最初的银行家,以及那些从事新兴活动如贸易和金融的人。19世纪之前,这个词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低于贵族、高于农奴和无产阶级的广大人群。 马克思主义中的资产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 在最激进的共产党的话语中,“资产阶级”是一种侮辱;那些被认为与资产阶级合作的人通常被称作资产阶级的走狗。 如果将“拥有生产工具”定义为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的生产工具拥有完全的控制,那么在21世纪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剩下非常少的资产阶级者了。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中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透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须要工作以求生。 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里,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和普罗大众(普罗是从无产阶级Proletarian的头音而来)时常被用来指称富人与穷人,而不一定是指拥有或不拥有生产工具的人。 阶级并非一个同质的完整实体,许多分析家会对资产阶级进行更细腻的划分。这些划分有: ★上层资产阶级(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组成,包括了企业家、贸易家等等。 ★中层资产阶级(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拥有固定继承财产或收入的人,他们比起上层资产阶级较不富有。 ★小资产阶级或小布尔乔亚、小资阶级(petite bourgeoisie。):以小笔资金独立创业的人,他们可能雇佣少许的员工。 对某些人来说,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这个词则是指那些剩下来最下层阶级的人(贫穷的劳工)。这个定义完全忽视了拥有生产工具这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黄思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治理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态毕竟如何?前苏联和苏共什么原因会垮台?列宁主义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文革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到底是姓社依旧姓资?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在哪儿?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的一些乱象,均和这些理论问题有关。这些理论问题甚至涉及到我国宪法中的全然问题,例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到底是无产阶级专政依旧资产阶级专政?过去我们〔包括前苏联〕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认识的肤浅,走了许多的弯路,假如我们现在还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包括指出它的不足〕,我们很可能还要走弯路。 中国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最强国,也有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我们将以怎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中国的强盛能够

连续几百年,而不是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不谋万世者, 谋不得一时。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现在就要开始讨论和研究,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预备。什么样的思想和想法都能够拿出来讨论,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我们将从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优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同时对上面所提的问题给出回答。 效用函数的定义: 设u(x1,x2)为效用函数, ?u(x1,x2)??x1》0;?u(x1,x2)??x2》0; H(u(x1,x2)) 《0。 效用函数对每个变量是单调增的, 整体上是凹函数。 例如: u(x1,x2)=ax1 +bx2。 假如用效用函数u(x1,x2)来表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效用,那么他(她)一生的奋斗目标能够用下面的优化模型来刻画: Max u(x1,x2) s.t. (x1,x2) ∈ D; 其中 x1=有型资产,x2=无型资产,D为约束集合。 从那个效用优化模型我们能够看出,给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被人们遗忘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于伦敦)中对自己的阶级斗争观点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经济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先生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就像曾飞先生说的:“马克思并没有发明阶级斗争理论。他只不过是把原有的阶级斗争理论转移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也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归结的基础上。从这个基本点看,马克思是正确的。” 马克思先生结合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对阶级斗争所作的总结,无疑是精确的,是每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或者说每个真正的共产主义信仰者都必须坚持并遵从的。不过即使是再正确的理论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实施方法不对、领导者对社会形势评估不准确、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等等。就比如说建国初期发动的影响最广泛的至今仍饱受争议的‘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 当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矛盾已居于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显现和突出起来:人民群众同他们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在一部分干部中间,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滋长,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团结。于是党的主要领导者决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整风的目的,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推动全党认识由革命转入建设的新形势,学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课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从1956年起,毛泽东连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其他重要讲话。但事情不可能那么一帆风顺,从5月1日全党发动整风,不到1个月,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全党整风以来,党外人士对党政工作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意见,异常迅速地揭露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详细情况,中央过去几乎完全不知道。在大量揭露、批评党政工作中的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两类矛盾交错混杂的情势。有些党外人士的批评意见十分尖锐,有些长期积累的不满这时也渲泄出来了。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善意的、诚恳的。而极少数右派分子则错误估计了形势,乘机发动了进攻,掀起了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使整风出现了异常复杂的情况。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治形势,打击右派的嚣张气焰,争取广大中间派,分清大是大非,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极少数右派的进攻进行反击,是完全必要的。在复杂而又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但是,由于部分主要领导人思想上对当时形势缺乏冷静、科学的判断,反右派斗争的部署和进程很快被扩大化了。因此对很多人做了不正确的对待,甚至发生很多冤假错案,全国性的右派斗争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甚至滋长了很多不正之风,也导致左的不切实际冒进思想泛滥,给当时贫困的中国雪上加霜。

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作者:————————————————————————————————日期:

“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副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作者简介】 【发表日期】 【原文出处】列宁全集第20卷1910.11-1911.11/列宁全集(第2版) 【分类】列宁全集第20卷 【提要】 【关键词】列宁/列宁全集 【英文提要】 【原文刊期】 【文章来源】 【序号】031 【制作者】 【编者按题解】 【中图法】 【出版社】 【注释】 [93]《欧洲通报》杂志(《ВестникЕвропы》)是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历史、政治和文学刊物,1866年3月—1918年3月在彼得堡出版,1866—1867年为季刊,后改为月刊,先后参加编辑出版工作的有米·马·斯塔秀列维奇和马·马·柯瓦列夫斯基等。——172。 [94]列宁引用的是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序幕》的主人公沃尔根的话(见该书第1部分《序幕的序幕》第3章)。——176。 “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1911年3月19日〔4月1日〕) 罗曼诺夫老爷们的王朝对之如此胆战心惊,俄国自由派为之如此动情的纪念日,已经庆祝过了。沙皇政府是这样来庆祝这个纪念日的:加紧“向人民”推销“民族俱乐部”出版的黑帮的纪念小册子,加紧逮捕一切“嫌疑分子”,禁止那些可能发表即使有一点类似民主主义思想的演说的集会,对报馆处以罚款,予以查封,迫害“叛乱的”电影院等。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作者:王庆丰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存在被遮蔽了,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即共产主义。关键词:此在实践澄明解放存在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根本性变革,他们认为自己终结了以往的全部形而上学,并认为自己的哲学?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1]海德格尔也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展开了激烈地批判,以?此在?的形而上学代替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一再宣称自己只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就是想把自己的哲学和以往的哲学区别开来,因为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已经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之上,而是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转换了对人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的精神,而是生存。?[2]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人的本质?的重新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共同的前提,但是由于二者哲学理论旨趣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哲学道路,呈现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但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是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追求,从而开启了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大问题归根结底还在失落了人和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点上?。[3]在传统西方哲学里,不论把本体被理解为自然物质存在,还是理解为绝对精神存在,人的这一地位都是同样的。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而不再是远离现实世界、脱离现实的人。他们不再追寻那种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而是着眼于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追问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寻求存在的自由本真的状态,这样,本体论就从一种?无根?的本体论变成一种?有根?的本体论。传统哲学寻求的是一种超验的本体,这种超验的本体是和现象相对应的,而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已经不再追寻这种本体,而是关注人的基于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破除现象、本体之二分,除却对?存在?理解的千年之弊。所以我认为近代以前的哲学本体论可以被称之为本体论,但是自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以后的哲学本体论称之为?存在论?则更为合适。 一、存在的意义与存在的样态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人之宿命。但是近代形而上学自笛卡尔以来所采取的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探索方式,海德格尔激烈地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这种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它使得人们只关注存在着的存在物,所以去追寻存在者何以存在的根据,而忽视了存在本身这一根本问题,造成了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局限性正在于此。但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时时刻刻激荡着作为此在的我们,存在的问题是人最为重要的问题,却恰恰被遗忘了。所以海德格尔最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存在的遗忘?,?存在可以被遮蔽得如此之深远,乃至存在被遗忘了,存在及其意义的问题也无人问津?。[4]我们向来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 (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既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二、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无产阶级为什么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才能解决领导权的归属问题?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拟就上述问题予以阐释。 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问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资产阶级也曾经充当过这一领导角色。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代资产阶级担负起领导责任,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出现的独特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呢? 首先,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中国近代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英勇的抗争。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些斗争和探索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特别是辛亥革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三民主义纲领,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民国,从而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继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虽为重建民主共和制度做过不懈的努力,曾先后发动和组织“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其结局同样归于失败。“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这就表明,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人口虽然众多,且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但它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摆脱不了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地位所造成的落后性,提不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由于其脆弱的经济地位所带来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不能把革命引向彻底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勃兴,呼唤新的领导阶级,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引向新阶段。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 其次,它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作为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无产阶级的很大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因而它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也更广大一些。它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纪律性等世界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有利于它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第一,身受三重压迫,具有最坚决和最彻底的革命性。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基础,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是革命的。第二,人数虽然不多但分布集中,易于无产阶级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展开,便于形成强大的力量。第三,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容易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第四,从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就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社会中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阶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