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王国维具有突出的地位,郭沫若曾评价王氏的论著“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1 ] 。缪钺称赞“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 2 ] 。就王国维的一生而言,他的治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从研治哲学转而从事文学、美学批评,一次是由文学、美学转至古史与古文字学的研究。其中,王国维研究文学、美学的时间不长,重要集中在1902 —1911 年,不到十年,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著作,这些都堪称中国文学、美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早在20 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1914 年,署名“破浪”的作者在《江东杂志》第2 期发表《学词随笔———隔与不隔》,据笔者所知,这是研究王氏的第一篇文字。到目前为止,王学研究已有80 余年的历史。总的看来,80 余年间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各具特色的历史阶段,对此,笔者试加述评:第一阶段,1914 —1949 年。1927 年旧历五月初三,王国维出人意料地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这一举动让国人震惊,随之而来的是掀起王国维研究的热潮。20 年代末到30 年代中期, 《国学月报》、《东方杂志》、《文学周报》、《文学季刊》、《人间世》诸杂志纷纷推出多篇王学研究的论文,有的更是出版研究专号,讨论其生平经历及学术建树。据笔者统计,1949 年以前,对王国维的著作加以校注的本子共有5 种,主要集中于《人间词话》之上,即:1926 年,俞平伯校点《人间词话》,由北京朴社出版。1928 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靳德峻的《人间词话笺证》。1933 年,人文书店出版沈启无校点的《人间词及人间词话》。1937年,南京正中书局出版许文雨的《人间词话讲疏》。1940 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徐调孚的《校注人间词话》。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共有30 多篇,其中也有一些属上乘之作,如:朱光潜以移情作用的理论来阐释《人间词话》,是运用西方文论比较成功的范例;李长之结合王国维内倾而矛盾、忧郁而苦闷的性格特征来谈他的文艺批评,给人不少启迪;郭沫若、任访秋分别将王国维与鲁迅、胡适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者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 。不过,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章论述范围比较狭窄,不外乎《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诸书,涉及《红楼梦评论》的不多,而对其文艺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更是数量有限。此外,这一阶段的文章在论述的深度上有所欠缺,包括吴文祺刊发于《文学季刊》创刊号的《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贺昌群刊发于《文学周报》五卷合订本的《王国维整理中国戏曲的成绩》等文章在内,采用直觉式、随想式或点评式的研究方法予以探讨,没有做深入的理论阐述。第二阶段,1950 —1977 年。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不少于30 篇,与1949 年以前相比,不少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围绕着如何评价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与“境界说”诸问题曾展开过学术论争,有利于澄清王国维研究中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学术界借用前苏联文论的模式,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比第一阶段有所加强。美中不足的是,相当数量的论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注重阶级分析,强调文学与政治、现实的关系,以偏概全,研究方法不够科学①。这一阶段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实质属于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争论,比较引人注目。王达津认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和无利害关系论构成其哲学根据[4 ] ,这种观点在这场论争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徐翰逢、张文勋等人对王国维的唯心主义倾向还进行了具体分析[5 ] 。吴奔星则持相反的意见,他通过分析《人间词话》,

认定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境界说”立足于唯物主义,有现实主义倾向[6 ] ,这种看法后来受到不少论者的驳难。“文革”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学界关于王国维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同一时期,在港台地区则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论著,其中有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2 年版,蒋英豪《王国维文学及文学批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华国学会1974 年版,何志韶《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5 年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 年出版《苕华词与人间词话述评》。第三阶段,1978 年至今。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也逐渐摆脱了阶级分析和庸俗社会学的思路,转向主体研究与文本研究,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到目前为止,共出版10 余部专著,试列如下: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萧艾《王国维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 年版,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陈鸿祥《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陈元晖《论王国维》,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年版,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祖保泉等《王国维与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佛雏《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版,傅杰《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出版社1999 年版。在上述专著之中,影响较大的是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和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论文共有280 篇左右,仅以论文数量而言,从1978 年至今的20 多年间发表的论文是以前两个阶段60 多年所有成果的4 倍有余。1987 年6 月8 日至11 日,在华东师大召开“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1997 年9 月初,在北京召开“王国维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对王学研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在第三阶段的初期,也有少数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五六十年代的研究思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以否定和批判为主,不过对王国维的某些具体论述已经开始重视,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对王氏关于典型、境界、创作方法诸问题的论述予以肯定,即为例证。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 年代以后,研究的范围渐渐扩大,从以前集中于“境界”说研究到王国维的戏曲理论、整体的美学思想,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的研究架构。研究的方法渐趋科学,视角渐趋独到,有些论者从文化背景的揭示这一角度开展文艺研究,将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者从文学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陈元晖、刘伟林、钱竞等人均做过有益的尝试[7 ] ;或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拓宽研究的范围,将王国维与中外文学家、美学家如尼采、叔本华、海甫定、济慈、具尔、严羽、况周颐、王夫之、鲁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加以对比[8 ] ,以求研究之突破。值得提出的是,有论者开展了对王国维研究的研究,夏中义先后针对叶嘉莹、佛雏有关王国维研究的专著提出批评意见[ 9 ] ,反思学术研究的得失,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与参考,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以上我们就20 世纪王国维文

艺思想研究的几个阶段进行论析,并归纳出每一阶段各自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分几个专题,就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评述。二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首先体现在资料的整理出版上,这方面王国维所受到的重视在20 世纪的学人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对此我们分三点来谈。 1. 原著的整理、出版。194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83年,上海书店据此影印。台湾纯真出版社1982 年出版《王国维戏曲论著:宋元戏曲考等八种》。1984 年,中华书局出版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合编的《王国维全集》。1984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同年,萧艾出版《王国维诗词笺校》。1987 年,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面世。陈永正所著《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在王国维著述的整理当中,最受世人关注的是他的《人间词话》,先后发表、出版的校注本达11 种之多,最早的校点本出自俞平伯之手,不过仅有上卷,并非全璧,当时王国维尚健在,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 年王国维去世后,赵万里辑录他的遗著《〈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 卷第3 号,1928 年出版。此后,靳德峻、沈启无、许文雨、徐调孚先后出版四种关于《人间词话》的笺证、标点本。196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调孚、王幼安校订本《人间词话》。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滕咸惠、施议对、佛雏的《人间词话》校注、译注本也先后问世。在上述版本之中,流传最广、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是王幼安校订本。80 年代以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本渐受重视,据亲眼见过手稿本的刘火亘所言,手稿是用毛笔写在一个普通的旧本子上,用直行稿纸订成,长方形,24 厘米×16 厘米,共20 页[10 ] ,笑枫、卢善庆等人对手稿本也给予应有的重视[11 ] ,手稿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强调的着重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整个文艺思想的脉络,作为第一手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2. 编订年谱和著述目录、系年。赵万里曾编定《王静安先生年谱》和《王静安先生著述目录》,刊载于《国学论丛》第1 卷第3 号,1928 年印行。台湾学者王德毅著有《王国维年谱》,台北市精华印书馆1967 年印行。佛雏撰成《王国维诗学著述系年》,刊于《扬州师院学报》1986 年第2 —3 期。陈鸿祥也编写《王国维年谱》,由齐鲁书社1981 年出版。孙敦恒编《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年出版。 3. 研究论文、资料汇编。港台方面,何志韶辑成《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大陆地区,姚柯夫编写《〈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1983 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从1983 年到199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先后出版《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 1 —3 辑,由吴泽主编,其中有部分论文专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概而言之,在王国维研究的资料整理、出版上取得的成就还是令人可喜的,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存在的问题是,资料整理的范围过于集中,研究者、整理者都将目光投在《人间词话》之上,仅此一项就有11 种校注本,而对《宋元戏曲史》、《红楼梦评论》则很少涉及,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三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包括天才说、古雅说、游戏说、境界说、优美壮美说等等,主要体现在《红楼梦评论》(1904 年)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 年) 、《文学小言》(1906 年) 、《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 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907 年) 、《人间词话》(1910年) 等著述之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否形成体系,学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周锡山的答案是肯定的[ 12 ] ,叶嘉莹则判定王氏美学不成体系,因为他没有将西学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完美地融合,在理论阐述上仍嫌不足,带有旧体诗话、词话常有的毛病[13 ] 。笔者认为,叶氏未免有些苛求王

国维,王氏美学思想确实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带有古代文学批评所固有的缺陷,而且论述中还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不过,从总体上看,其内在体系还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滕咸惠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分成三个阶段:1901 —1905 年、1906 —1912 年、1913 —1927 年。他指出,在第一个阶段,王氏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此时,王国维还处在介绍、模仿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时期。在第二个阶段,以《人间词话》等书为代表,王国维逐渐突破了叔氏美学的限制,在理论上表现出创新精神。在第三个阶段,王国维转而从事古史和古文字研究。滕咸惠对王国维的论述加以归纳,认为这一阶段带有朴素唯物论的色彩[14 ] 。滕咸惠的分期法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揭示出王氏美学思想由注重模仿到逐步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不过,她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就明显地存在“泛化”处理的倾向,因为这一时期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不应当将1913 —1927 年划分为王氏美学思想中一个独立的发展阶。陆炜以1905 年为分界线,将王国维美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期[15 ] ,这就比滕咸惠的三段分法更接近于实际。论及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渊源,一般人都知道,他心仪于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并有过研究,这从他的著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缪钺在1943 年就撰文指出这一点[16 ] 。1949 年以后,陆续有人对此加以探讨,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一书详细阐述了王国维与康、叔等人之间的血肉联系。夏中义认为,王国维接受叔氏理论的内在动因是由于天才情绪和人生逆境的严重失衡所酿成的灵魂苦痛,他还论述了王国维接受叔氏的过程,即从学识领悟———情态反趋———学理再创[17 ] 。孟宪明还探讨了王国维对叔氏美学观的突破与局限[18 ] 。王氏美学思想是否仅仅源于康、叔、尼等人呢? 结论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美学对王国维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钱仲联认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在旧诗词理论基础上的提高,司空图、王世贞、叶燮、梁启超、况周颐诸家学说是王氏“境界”说的先河[19 ] 。叶朗将所论重点集中在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之上,指出此二者与王国维美学思想之间有着血缘关系[20 ] 。吴枝培撰文指出,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叶燮的《原诗》、袁枚的《随园诗话》等等,可能对王国维都有过影响,但是对王氏影响最直接的还是刘熙载的《艺概》[21 ] 。孙维城也有类似的见解,认为王国维的“能观———观物、观我”理论、物我两应的境界类型论、“忧世忧生”的审美情感论以及文学批评观均直接源于刘熙载的《艺概》[22 ] 。一般的研究者论述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源头,均认定王国维是受中西美学的综合影响,这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王国维处身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西方文化不断涌现,而他的国学根底又十分深厚,两者交叉出现于他的思想之中并影响其治学方法与实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探究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渊源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容易走向极端,有些文章将意境等同于叔本华的“理念”,断定王国维的意境审美范畴与中国古典美学并不相关[ 23 ] ,这种观点显得有些偏激。二是少数论者在寻找王国维美学之源时,喜欢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引入论述之中,实际上他所找到的与王国维美学思想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联系倒让人怀疑,比如,有人提出王氏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中国宋明理学的结合[24 ] ,认定王氏美学导源于宋明理学,其立论恐怕难以让人信服。“天才”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一个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文学小言》,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等著述之中也有反映。周振甫认为,王国维讲究阅历深浅,侧重于讲述阅历浅的好处,这是本于叔本华的天才论,但王国维把高尚伟大的人格和高尚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这就

不同于叔本华超脱利害关系的天才说,是对叔氏理论的超越[25 ] 。陈元晖认为,叔本华美学理论上的“天才”说是与遗传说相联系的,而叔氏的遗传说为王国维所接受,此说将文学艺术作品当成“自娱”的作品,脱离了社会实践[26 ] 。夏中义指出,“天才”说是王国维的“审美———艺术主体”论,它是由三对关系或三个环节有机构成的,这就是:从“内美”与“修能”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再到“独能洞见”与“独有千古”[27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复习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吗?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吗?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此观点是否正确。 5、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对吗?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8、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9、《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10、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1、1956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共“八大”有哪些正确决策?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得以贯彻执行?其经验教训是什么? 1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请概括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有关知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材料2中,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三、19世纪40-6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转折。请概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或特征。 政治:列强入侵,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关税自主权、司法权和领海权;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出现近代买办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和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外资企业)入侵;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破坏中国经济主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传播了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促使新的经济成份出现;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传统思想观念受西方文化冲击;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代表人物: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搜集西方情报;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

社会生活: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西餐;租界出现西式住宅;外国人在华开办邮政业务;自行车传入中国;在华传教士办报;(注意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见资料书137页) 四、19c60-90年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出现边疆危机;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受破坏;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政治贷款;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贷款偿还债务;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派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筹划海防、建立海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设厂,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自强和求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严复)思想; 社会生活: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除缠足;铁路建设——唐胥铁路;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 局;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1882年电话传入;办报——1883《昭文新报》、维新 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五、20c前20年(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成和深化时期,是中 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 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科学的提出; 社会生活:西装流行;中山装;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开展;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有轨电车;中华邮局开办;报纸发展——《民报》;杂志—《新青年》;电话领域发展;国产电影发展;铁路—京张铁路修建;航空业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答案(中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选择题) 中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辛亥革命以后 B.五四运动以后 C.北伐战争以后 D.南昌起义以后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中国政府废除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时间是() A.1919 B.1927 C.1937 D.1943 19.不是三座大山的是() A.无产阶级 B.外国资本主义 C.本国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0.1919年到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封建阶级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2)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近代清政府与资本-帝国主义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1842.8.29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10 中英《虎门条约》 1844.7 中美《望厦条约》 1844.10 中法《黄埔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被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第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最主要的两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六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③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⑥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4、中国近代历次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编综述

中篇综述 一、单项选择题 B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D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A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 。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C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C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B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C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C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B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 辛亥革命以后 B. 五四运动以后 C. 北伐战争以后 D. 南昌起义以后 B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B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B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 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 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B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B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D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B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条约》割占,勒索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和澎湖列岛,勒索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使馆区和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综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近代中国历史特征: ①政治: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 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弱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②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根基即封建地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中共新兴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 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并且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仍没有成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社会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的统治 下,并且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性势力,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 1.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②经 济技术落后 2.《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共赔款白银23150万两;③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④承认日本对 朝鲜的控制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 ①割占土地进一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②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 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是清政府财务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 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条件,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 输出的需求,④极大地刺激了列强过分中国的野心,由此掀起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列强过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6172上

单选题 1、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平等条约是(B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2、湘军最早的创建者是(D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3、十月革命爆发于(C )。 A.1914.10.8 B.1918.2.3 C.1917.11.7 D.1918.2.9 4、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B )。 A.抢米风潮 B.保路运动 C.变法运动 D.五卅运动 5、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7、创办广州万木草堂的是(A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康光仁 D.梁启超 8、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的都督是(C)。 A.孙中山 B.段祺瑞 C.黎元洪 D.黄兴 9、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B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0、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B )。 A.邹容的《革命军》 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 D.陈天华的《警世钟》 11、《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1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有关 B.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 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1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 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3.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标志是——鸦片战争 4.近代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决定性力量的是——资本帝国主义 5.近代中国成为奴役人民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支柱的是——封建阶级 6.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农民阶级 7.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8.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9.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条约》 10.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 11.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2.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13.提出同西方进行商战,设立议院思想的人是——观应 14.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严复 15.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1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17.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 签订 18.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割让给日本这一容的是——《马关条约》 19.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20.哪一个条约并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 21.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22.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 2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注意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 赖、妥协的一面 24.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25.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是——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26.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 27.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是——俄国 28.1898年把我国划为其势力围的帝国主义是——德国 29.把长江流域划分为其势力围的帝国主义是——英国 30.把两广、划分为其势力围的帝国主义是——法国 31.把划分为其势力围的帝国主义是——日本 32.把长城以北划分为其势力围的帝国主义是——俄国 33.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侵略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 34.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的英国人是——赫德 35.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海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冯子才 36.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是——邓世昌 3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8.“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出自哪一篇著作——《海国图志》 39.哪一次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开始普遍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甲 午战争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负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开学后,当听说我们要上一门名叫《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时,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过,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区别嘛!而现在学习了之后才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

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 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上编综述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1页)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6页)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11-12页)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战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3-14页,六点)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7—18页)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0---30页)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体现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个方面)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虽然,列强的侵华客观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它的侵略严重地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34页) (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粉碎了它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