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论述题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2谈谈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4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5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

6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7为什么说元杂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8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9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10谈谈中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11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2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13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4试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15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16试分析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17简要论述家训族规的积极意义与阻碍限制作用。18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9举例说明道德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

20《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特殊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现象,请概述这些文化现象。

21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

22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23谈谈“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消极影响。

24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25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6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27谈谈文字对文化的足进作用。

28谈谈汉语对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9谈谈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

30论述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1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怎么样才能坚持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3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现象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个别、具体、经验性和联系性等特点,且偏重感性的体验,他们应属文化现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彼此类似的性质,他们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特色,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他们属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

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

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

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

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

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

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

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

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

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

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

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

正确的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

的养成?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

时起,儒学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

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

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

许多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

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

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

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

经术,官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

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关系得以形成。汉末

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依托,

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

“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

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

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学大兴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东汉光武

帝本人就是曾在太学读过书,他也十分注意学校教

育,到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有数万人。面对

王朝外戚、官吏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

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联合在朝的“潮

流”力量,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

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在这个阶层身

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

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

许多重大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

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

此期的文化也在动荡中演进。第一,北方名族大举

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其结果是民族的

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

合是“汉化”,也是“胡化”。经过长期而深入的

胡汉文化间的相互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

胡的文化重新形成。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

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

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第三、佛教的广

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

素,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

著的文化现象。山水诗、山水画兴起,书法文化高

涨。总之,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

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

化?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中华民族在创造精

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的社会群体

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

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中

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

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早期全民公有制并未

彻底打破,只是从原始公有制度成了中央集权下的

“国有”、“王有”、“社有”,这使中国人在后

来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当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

神。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民族血缘关系没有解体的

情况下演进的,因此家族和宗亲关系一直在社会历

史中发挥作用,这使中国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富有天

道人伦色彩。这种生活文化是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

奴隶制不发达,生产者有一定人身自由,有一些属

于个人的生产资料情况下产生的,或者说,更多地

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建立的。这也使我国人的日常

生活与众不同: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

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界限

不大清楚等。}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东方社会的

独有形态,很难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对照,它形成

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答:

服饰文化不可能是纯审美装饰性的,它虽然与本民

族的自然性格有关,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其标

志包括:(1)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

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

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

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

(2)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

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

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

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

体等方面。(3)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

作并设计图案。(4)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

式、色彩、制作方法利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

也有心理原因。

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它包括(1)信仰标志(2)

阶层标志(3)仪礼标志(4)政治标志(5)职业标志(6)审

美标志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答:

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

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

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

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火器的出现对政

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

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

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

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伟

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

前进的主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

进提高。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答: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

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

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

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

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

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

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

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

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的刘秀就是依

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

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

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振家

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伤着旧有的宗法模式,

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

屡经更,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

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岁

时礼俗不仅是家族伦理的再造日,同时也是乡里市

井社会关系的缔造日。岁时节日时社会活动日,人

们通过节日聚会、节日游艺、节日互访,缔结、调

适乡邻、社区、团体等诸种社会关系。例如年节拜

年活动,一般年初一、初二时家族内的拜贺,初三

之后,拜邻里、同好、朋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传统的社交节日,这天是传统礼法社会难

得的开放日。“金吾不禁”在元宵之“闹”中,人

们由家内到家外,由亲友到乡邻,由近及远,由里

及外,将节日礼俗活动变成社会伦理关系更新的进

程表。

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日的公

共性原则是村社共同体风习的现实反映,社神是公

共意识的投射,是村社的精神中心,同时社神祭祀

的公共性活动,又为村社成员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

了维系力量。

无论是社日祭祀,还是社日娱乐,都有形无形地表

现或强调这一文化特性,强化了社区传统,增进了

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社日整合村社关系的伦理意

义鲜明。

此外,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

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岁

时节日,在民众生活中负荷着巨大的历史与伦理意

义。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

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

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

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

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

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

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

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

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

理学家所吸取。3、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

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

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两晋山

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唐

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

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东晋顾恺之、

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

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宋元时

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

为”、“寂灭”的境界。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

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

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

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本质的认识。

但因为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的

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

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

心理合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

绩。1、重新评价汉字。人们否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

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思想和

做法,客观地评价汉字的优势,肯定汉字在中华文

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说明汉字繁难给文化普及和信

息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打破了以往舆论一致

的局面,不再盲目符合。人们也反思历史上及今天

仍存留的汉字崇拜或汉字否定的观念,人们意识到

无论哪种认识都是对汉字功能的认为扩大,都不利

于汉字的健康发展。2、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这一

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

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们注意揭示汉字本身蕴含

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

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i、汉字信息处理和

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

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

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

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在解决汉字

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

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

的本体研究和相关的研究之中,人们对汉字的认识

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语

文教育主要有两项内容,即识字教学和预言教育。}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汉字字

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

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整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

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时间集中

地教儿童认识两千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比较

快的进行经典阅读,较早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

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

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

统。当初学写字者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笔画后,

再让他们按由简到繁、由易道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

学习,这样的写字教育是非常符合初学儿童的胜生

理、心理特点。}传统的语言教育句子训练和作文训

练。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

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作文

训练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汉代学习教育就以儒

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

的阅读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

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四书、五经为主。}古

人重视写文章。在先秦两汉时期,书面语与口头语

是一致的,自从随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传统作

文教育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就只是使

受教育者获得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

应用。这同脱离语言实际的教学是一种畸形的教学,

首先它对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

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

最高境界,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的,这无形

中就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比如

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故人认为

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

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

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

对偶句,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

句合流,形成了对联。随着发展,对联的应用范围

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春节,还用以装饰和交际。对

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义、形方面的

特点。因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再比如用拆字来表

达预言有时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心理,是一

种文字迷信,拆字算命就是这样。有时则以“拆字”

作为一种隐语,借此说出不便直说的话。}再比如,

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

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做字谜的谜面。}另外

还有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古代文化中

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

为例加以论证。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

国古代民俗与古代文学艺术。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1、中国文官

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

很大影响。2、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

留下了深刻印象。3、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给西方官员

的录用方法以极大启发。

17春《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资料

17春《中国文化概论》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8-16 16:04:21 一、单选题 1. (4分)中国寺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A. 苏州寒山寺 B. 登封少林寺 C. 洛阳白马寺 D. 开封相国寺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空前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功用,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的是

A. 孔子 B. 曹丕 C. 韩愈 D. 朱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3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4分)《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分水岭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2语言文学和古代典籍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盗跖,其性一也”,道德与知识来源于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参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8中国古代教育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6. (4分)()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冯桂芬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8.1深层文化差异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4分)中国古代音乐,可以独奏的乐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A. 琴 B. 筝 C. 笛 D. 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出入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A.查 B.验 C.测 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l2世纪 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 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 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 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A.张道陵 B.张角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2017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2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 B.勤业 C.孝悌 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 B.“修身” C.“乎天下” 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1.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侍省 12.在明朝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中,省的派出机构是 A.府 B.路 C.县 D.道 13.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是 A.司礼监 B.六部 C.五军都督府 D.大理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 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 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 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 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 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7、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有哪些?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知行合一在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 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 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务实精神) 第一编制度文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 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2,官商盛行; 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P24 第二章政治制度 1、秦朝以来所确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延续了2000年之久,这种政体具有下述三个基本特征:1、君权至上 2、皇权不可转移,皇位父死子继 3、官僚系统庞大。 2、政治文明的成就:1、为君之方:亲贤远佞2、为政之道:倡导德治 3、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科目论述题考试题目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科目论述题考试题目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1-9-30 18:02:42 点击: 6 【点击收藏湖北自考网】 自考论坛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 传统文化: 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 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 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它不局限于古代, 而是迄 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 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 是不能并存的, 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 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 或认为中国传统与 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 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 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 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 然, 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 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 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 文化传统 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 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 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中国文化通论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上古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但在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中皆有富有诗意的词句或优美歌谣。 《坤》卦: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例]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是最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魏晋时期:文学觉醒,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观,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一时文人才士辈出。 (三)唐代文学发达:作家、作品之多、作家身份之复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四)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可见,古代文学确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古代文学也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群星闪耀、丰富多采的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表现出多层次的内容,多样化的风格。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一)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4262717.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考试资料

绪论 一、文化得含义 文化得定义,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务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其中文化得含义指封建王朝得“文化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大体上说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吸收了西方细想后,被赋予新得含义。 第一,物质文化。人们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综合。诚如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描绘得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第二,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得各种行为规范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得。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三,行为文化。人类社会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中得行为习惯,往往就是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得行为规范。如重阳节登高、赏菊。 第四,心态文化。就是在人类实践与意识活动中形成得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如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二、中华文化得起源与中华名族得形成 1、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得含义 中华一词,就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就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就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得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就是文化概念,一般就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得中原文化。#加例子# 2、中华文化滋生与发展得环境 (1)。。。: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就是中国文明得以滋生得一个先决条件,气候类型得完备,地地貌、流域繁复,为中华文化得多样化得发展提供了有力得地理条件。 (2)。。。农业就是中国经济得主体,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得文化,中国文化得若干传统都与此有关。 (3)。。。有血缘纽带维系得宗法制度给与中国人得文化生活各方面以深刻得影响。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加大了中华文化得延续力,使之成为世界罕见得不增中断得文化系统。 三、中华文化得名族特点 (一)外在特点 1、统一性元朝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 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承认元统治中国就是符合天命,因而也就承认 它就是合法得了。 2、连续性革命家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解释说:“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 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得边疆时,边疆 各民族挺身而出,保卫祖国得主权,其中著名得如晚清云南保界运动中得云南 各民族,以明清两朝行使管辖得实证与英帝侵略者抗争,保卫了祖国得西南边 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