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10)南药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

牡丹皮、蕲蛇、蟾酥、土鳖虫、大青叶、天花粉

11)蒙药类分布于内蒙

甘草、冬葵果、赤芍、苦杏仁、郁李仁、锁阳、黄芪、麻黄

12)维药类分布于新疆

伊贝母、阿魏、罗布麻叶、雪莲、紫草、锁阳

13)藏药类分布于西藏

手掌参、甘松、胡黄连、藏茴香、雪莲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

(二)采集

1.植物类药材的采收

(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如荆芥、益母草、紫苏等--割取植物地上部分;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带根全草入药,需连根拔起全株;夜交藤、忍冬藤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夏枯草、薄荷等――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

(2)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荷叶、枇杷叶等。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多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或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集。

(4)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马兜铃。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以种子入药的:①如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进行脱粒;

②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③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采取;④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

(5)根和根茎类: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6)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量

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如桑螵蛸、蜂巢应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开春孵化成虫;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三)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存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1)虫蛀被仓虫蛀蚀的现象

易被虫蛀的中药有白芷、北沙参、党参、前胡、大黄、川芎、婆罗子等

(2)发霉药品受潮后,在表面或内部有霉菌生长引起的霉败现象

易发霉的药品有马齿苋、车前草、陈皮、川牛膝、独活、紫菀等

(3)泛油又称走油指药品受潮或受热变软或黏结而呈现油状物质外溢的现象。

易泛油的中药有丁香、当归、桃仁、杏仁、柏子仁、牛膝、天冬、麦冬、熟地黄、黄精等。(4)变色指药品固有色泽的改变

易变色的中药有白芷、山药、泽泻、天花粉、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5)气味散失

易气味散失的中药有肉桂、沉香、砂仁、豆蔻等

(6)风化潮解结晶性药品因受风吹、潮湿空气或高温影响,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粉末的现象称风化,逐渐溶解成液体或表面潮湿的现象称为潮解。

易风化的中药有胆矾、芒硝、硼砂等。易潮解的有芒硝、盐附子、盐苁蓉

(7)腐烂

最易腐烂的中药有鲜生地、鲜生姜、鲜石斛、鲜芦根

(8)粘结融化指胶类或树脂类药材,因受高温或高或者高湿影响,而发生粘连结块或融化变质现象。

最易粘连结融化的中药有乳香、没药、芦荟、阿魏、鹿角胶、龟甲胶等。

2.引起中药商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1)温度外界气温对中药商品内在成分和外观形态影响很大。如柏子仁在30度左右易泛油,一般中药商品在气温15-40度易生虫发霉。所以控制仓储地温度或进行低温保存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2)湿度一般库房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药品不易变质。

(3)空气氧气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加速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理化反应。降氧和真空贮存是保管养护的科学方法

(4)日光

会引起药品泛油、变色等变质现象,避光保存是药品养护的传统方法之一

(5)虫、霉的污染

3.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藏养护方法

(1)清洁养护法

打扫、清洁、消毒

(2)物理养护法中药饮片商品的含水量(安全水分)应控制在7%-13%,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干燥法(包括日晒、烘烤、热蒸、红外线及微波干燥法等)、吸潮法(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木炭、无水氧化钙、碳酸钙和硅胶等)、低温法(包括冰箱、冰柜、冷藏柜、冷库)和真空法。

(3)对抗养护法

利用中药商品之间特殊的对抗特性来养护药品。

常用的对抗及有花椒、荜澄茄、白酒、医用酒精等。

比如,取鹿茸装入盒子里,盒子底铺一层花椒,封好盖存放。这样保管的鹿茸不会生虫,不变颜色。如一定量的白酒或医用酒精与枸杞、大枣等同贮,可防止枸杞、大枣变色、生虫。(4)气调养护法

利用一定的设备,在密封的条件下,降低贮存环境空气中氧的浓度,增加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等)的浓度。

(5)化学养护法

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磷化铝等。

(6)双低养护法

化学养护与气调养护法结合。

(7)生物养护法

三、中药的炮制

炮制: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一)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1)添加辅料的目的:

主要用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液体辅料尤其如此。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姜汁炙川连、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熄风止痉作用。(2)不加辅料的其他炮制方法,也能增强药物的作用。如明矾煅为枯矾,可增强燥湿、收敛作用;槐花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生地黄-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熟地黄-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煨熟-减其发散力,增强温中之效;生何首乌-补益力弱,泻下通便;制何首乌-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

4.干燥药材或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利于贮藏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用量准确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二)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2.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3.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5.其他制法

(1)制霜(2)发酵(3)发芽(4)精制(5)药拌

四、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2.五味的含义

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①辛:能散、能行、(能润),有发散、行气行血、润养作用。发散--外感表证(薄荷);行气--气滞证(橘皮);活血--血瘀证(川芎);润养--润肺(款冬花)、滋肾(菟丝子) 开窍--闭证,湿浊证(麝香)。

②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和药、缓急作用。补益--虚证(人参);调和药性--用在复方中(甘草);缓和毒性--配有毒药物(大枣);缓急止痛--拘急疼痛证(芍药)。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收敛固涩--滑脱不禁证(五味子)

生津止渴--津伤口渴(乌梅)。(附: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有清泄,降泄,通泄,燥湿,坚阴作用。清泄火热--火热证(栀子);降泄气逆--气逆证(杏仁);通泄大便--便秘证(大黄);燥湿--寒湿证(苍术);--湿热证(黄连);泻火坚阴--阴虚火旺证(黄柏)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和泻下作用。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泻下通便-便秘证(芒硝)。另咸味尚有引药入肾和补肾作用;催吐作用,如盐汤探吐。

⑥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淡渗利水--水肿、小便不利(茯苓)

3.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提举(向上)降--下达降逆(向下)浮--向外发散(向外)沉--收敛固藏(向内)

4.归经的含义

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5.毒性的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五、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1)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疗病情单一的疾病。

特点:针对性强,简便易行,主要适用于病情单纯或疾病轻浅者。如清金散(黄芩),独参汤。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金银花与连翘配合,可以显著增强清热解毒功效等等。(3)相使:是指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麻黄与杏仁配伍,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平喘,两药相合可以提高麻黄宣肺平喘功效。

(4)相畏: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为确保药物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的含义

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

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为“证候禁忌”。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禁忌,其内容详见每味药物之下的“使用注意”。

(三)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禁忌药的含义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故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

古代对妊娠禁忌药主要提禁用与忌用,极少提慎用。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

(1)慎用药

主要包括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及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活血祛瘀:如红花、桃仁等;

├行气破滞:如青皮、枳实等;

慎用药├攻下积滞:如大黄、芒硝等;

├大辛大热:如乌头、附子等;

└滑利通泄:如木通、薏仁等。

(2)禁用药

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毒性强烈:如斑蝥、巴豆等;

├药性猛烈:如芫花、甘遂、大戟等;

禁用药┝

├破血逐瘀:如三棱、水蛭、虻虫等;

└芳香走窜:如麝香等。

3.妊娠禁忌药的使用原则

(1)总的说来,对于妊娠禁忌药,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

(2)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的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

(四)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忌口。包括病证食忌、服药食忌两方面。

1.病证食忌

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脾胃虚弱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食物;

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等等。

2.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性反应。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等,指出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

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1.剂量的含义剂量是指药物的用量。一般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即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用量)。中药常用剂量5-10g,部分药用量较大15-30g,鲜品30-60g;

2.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另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二)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介绍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不同剂型的服药方法。

1.汤剂的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4)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5)煎煮火候及时间

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煎煮,迅速煮沸,然后煎3~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

(6)榨渣取汁

汤剂煎好后应榨渣取汁。

(7)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8)入药方法(特殊煎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1)先煎:①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磁石、龙骨、牡蛎等。②某些有毒药:经久煎可降低或消除毒烈之性,也宜先煎。如乌头、附子等。2)后下:①气味芳香药物:高温久煎可使其挥发油散失而降低药效,入药宜后下,如薄荷、砂仁等。②有些药物经高温煎煮,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而使药效降低者,如钩藤。

3)包煎:(用纱布包裹入煎剂)①药材质地过轻者,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②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者:如车前子。③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者:如辛夷、旋覆花等。

4)单煎(另炖):某些贵重药物,为避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宜单独煎煮。如人参、西洋参等。

5)烊化(溶化):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如阿胶、鹿角胶等。

6)泡服(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的

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半小时后去渣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①某些贵重药,常研细末或制成散剂,直接冲服。如麝香、牛黄等②入水即化的药及汁液性药,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等。

2.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1)清晨: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饭前服用,胃中空虚,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如驱虫药、攻下药、补益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服用。

3)饭后: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4)特定时间: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不拘时服。

(2)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多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总论 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 2.解决药材品种混乱的途径有:a:实际调查临床用药情况,考证本草记载,b:考察地方药志者民间用药历史,c:规范使用品种,做到一药一名,保证中药品种的准确性,d:以药效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3.中药鉴定学的工作重点和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的质量标准。 4.中药鉴定学的研究的范围是:药材来源、中药鉴定方法、中药质量评估方法、保护和开发药材资源。 5.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质量鉴定、品种鉴定、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保护盒利用药材资源。 6.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的途径通常有:挖掘古代本草和民间草药,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源关系研制新药,研究和制定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建立药材优良品种的种子库和基因库,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家养。 7.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方法、贮藏时间。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著作是《证类本草》。 4.本草著作中,较著名的药用植物学专著是《植物名实图考》。 5.我国16世纪以前对中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6.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 7.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是:中药质量标准鉴定,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药鉴定 方法研究,中药标准物质研究。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1.根据药材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是含淀粉多或蛋白质类成分多的药材,含脂肪油的药材, 含糖类成分多的药材。 2.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的采收时间是:秋、冬二季节。 3.全草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茎叶生长茂盛时间。 4.皮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春末夏初。 5.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蒸或煮、烫后晒干。 6.药材气调养护的过程中,对库内空气组成进行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降氧。 7.药材“发汗”法的目的是:便于切制。 8.药材自身能贮藏的最基本条件是:干燥。 9.木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全年均可。花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花苞含苞待放时,叶类药材 一般采收应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时,矿物类药材全年可挖。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果实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藻、菌、地衣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因用药部位不一样,采收情况不一,动物类药材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10.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应考路的因素有:有效成分积累、植物的发育阶段、毒性成分的 含量。 11.在贮藏时易发生“走油”现象的药材是:当归、枸杞子、天冬、桃仁。 12.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促使干燥,符合商品规格,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储运。 13.药材在贮藏保管中常易发生的变质现象有:虫蛀、生霉、变色、走油。 14.加工时需要“发汗”的药材有: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中药的鉴定

中药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章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但是,随着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及部分外来中药饮片的冲击,致使出现了大量的不按规定炮制方法炮制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从而导致了中药饮片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药材抽验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在这当中有大部分是一些不法分子故意造假(重金属超标的虫草、模具压制的人参、土豆染色做成的天麻等),售假。有的则是中药材保管发生变质。中药材的鉴别不具有一定中药鉴别常识是很难鉴别真伪的。安排这次培训的目的,为了方便从药人员能够对中药材进行简单的快速鉴别,根据中药的某些成分的特性,快速鉴别一些中药。 一、药用植物学知识 1 .药用植物的分类 现以黄连为例示其分类等级如下: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属………………黄连属 种………………黄连 2. 植物组织的类型 2.1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由于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植物体得以生长 2.2薄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同化薄壁组织、贮薄壁组织藏、吸收薄壁组织、通气薄壁组织 在植物体内担负着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又称营养组织 2.3保护组织:表皮(毛茸(腺毛非腺毛)、气孔(平轴式直轴式不等式不定式环式))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的组织的复合体) 保护着植物的内部组织,控制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病虫的侵害以及机械损伤等。 2.4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 2.5输导组织:管胞与导管;筛管、伴胞与筛胞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一、最佳选择题 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 A.苦温 B.苦凉 C.苦寒 D.苦平 E.苦微温 【答案】C 【解析】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岑、黄连等。 2.祛湿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 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 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 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E.君臣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互作用的药 【答案】A 【解析】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清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强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3.以6年生秋季为适宜采收期的栽培药材是 A.天花粉 B.山药 C.桔梗 D.人参 E.太子参 【答案】D 【解析】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4.确定化合物分子量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NMR

B.IR C.UV D.MS E.DEPT 【答案】D 【解析】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5.《中国药典》中,以士的宁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 A.苦参 B.麻黄 C.马钱子 D.连翘 E.地骨皮 【答案】C 【解析】《中国药典》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成分对马钱子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6.天仙子含有的主要生物碱是 A.东茛菪碱 B.汉防己甲素 C.乌头碱 D.巴马汀 E.药跟碱 【答案】A 【解析】天仙子主要的生物碱有茛菪碱和东茛菪碱等。《中国药典》以东茛菪碱和茛菪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7..《中国药典》中,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成分中药是 A.雷公藤 B.肉桂 C.细辛 D.何首乌 E.秦皮 【答案】D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知识试题

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知识试题 姓名:部门: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中药饮片贮藏及保管,常温库温度范围为;阴凉库温度不超过;冷库温度范围为,房间的相对湿度范围为。 2、植物细胞的后含物包括:蛋白质,,和和。 3、中药饮片的质量与、密切相关。 4、从事养护、仓储保管人员应掌握中药材、中药饮片知识与技能。 5、企业应设置中药标本室(柜),标本品种至少包括生产所用的。 6、库存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保管必须按规定方法定期养护,防止、的污染,并有详细记录。 7、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人员应具备的实际能力,具备真伪优劣的能力。 8、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按进行检验。 9、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并有相应;检验仪器应能满足实际生产品种要求,除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等特殊检验项目和使用频次较少的大型仪器外,原则上不允许委托检验。 10、中药材及饮片抽取样品前,应核对、、及包件式样,检查包装的、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情况,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并拍照。 11、“性状’’系指药材和饮片的、、表面(色泽与特征)、、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及等特征。 12、性状的观察方法主要用来进行,如眼看(较细小的可借助于扩大镜或体视显微镜)、、、等方法。 13、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取样人员应经培训,以便在取样时能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仓库管理员要定期对中药材、饮片进行性状检查,采取增加湿度的措施,防止药材霉变。( ) 2、厂房地面、墙壁、天棚等内表面要求平整,不易产生脱落物,不易滋生霉菌。() 3、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当有老鼠和其它昆虫进入时,要使用灭鼠药杀灭。() 4、部分含挥发油的药材和饮片品种,应在阴凉库储存,阴凉库温度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 1、有一根茎类药材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具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细小木心(中柱),嚼之发粘。该药为 A:知母 B:麦冬 C:百部 D:川贝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B 2、浙贝母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 A:淡绿色荧光 B:樱红色荧光 C:碧蓝色荧光 D:暗紫色荧光 E:棕褐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A 3、一呈扁圆柱形药材,外皮有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状,此药材最有可能的是 A:地黄 B:胡黄连 C:白芷 D:巴戟天 E:贯众 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哪项是石菖蒲不具有的 A: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 B: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C: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 D: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有晶纤维 E:薄壁细胞中有菊糖 正确答案为:E 5、黄丝郁金在紫外光灯下断面有亮黄色荧光,内皮层呈明亮的A:红色环 B:紫红色环 C:蓝色环 D:黄色环 E:白色环 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药材中不含草酸钙结晶的是 A:人参 B:半夏 C:石菖蒲 D:甘草 E:丹参 正确答案为:E 7、来源于石竹科干燥块根的药材是 A:绵马贯众 B:黄芪 C:延胡索 D:太子参 E:川贝母 正确答案为:D 8、药用部位为鳞茎的药材是 A:山药 B:百部 C:天花粉

D:知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E 9、沉香药材的径向纵切面可见 A:木射线呈横带状 B:木射线呈长梭状 C:木射线细胞纵向延长 D:木射线细胞切向延长 E:木射线细胞纵向排列 正确答案为:A 10、下列药材组织中,哪一种具有异型维管束A:大血藤 B:鸡血藤 C:木香 D:沉香 E:降香 正确答案为:B 11、来源于萝摩科的皮类药材是 A:五味子 B:香加皮 C:秦皮 D:地骨皮 E:桑白皮 正确答案为:B 12、大青叶粉末水浸液有 A:红色荧光 B:紫色荧光 C:乳白荧光医学全在.线提供 D:蓝色荧光 E:橙黄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D 13、下列哪一项不是连翘的鉴别特征 A:顶端锐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 B:呈倒卵圆形,略似花瓶,全身被有突起的刺状小点 C:中果皮细胞壁略念珠状增厚 D:呈卵圆形,稍扁,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E:石细胞甚多,长方形至多角形 正确答案为:B 14、菌陈采收季节不同,习称不同。秋季采收的菌陈习称 A:绵茵陈 B:幼茵陈 C:秋茵陈 D:茵陈蒿 E:滨蒿 正确答案为:D 15、金钗石斛与马鞭石斛显微鉴别的主要区别点,下列哪一种描述正确 A: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葡萄糖,而马鞭石斛则无 B: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淀粉粒,而马鞭石斛则无 C: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D: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E: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油滴,而马鞭石斛则无 正确答案为:C 16、益母草的性状特征为 A:茎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 B:茎方柱形,上部没有分枝,四面有凹下的纵沟 C: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具纵棱线 D: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有柔毛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中药饮片知识与技能

厦门市元芝庄药业有限公司培训课件 中药饮片的定义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2012年9月8 日,12家中药饮片企业被曝用化工原料染色药物。因此中药调剂人员必须掌握中药饮片的正名、别名、并开药名等。 一、中药饮片处方应付 处方应付系指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的要求,选用符合规格标准的药物,进行处方调配。 处方应付一般包括中药别名和并开药应付、中药炮制品应付。 药材经加工炮制后,能改变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医师根据辨证论治,依病情不同,在立方时就需要选择不同的经过加工炮制的药物,以求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在调配处方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炮制品的应付。 根据历史用药常规和各地区的用药习惯,处方炮制品的应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医师在处方上写明药物炮制品的名称时,才付给炮制品种,若只写药物名称,而不写炮制品的名称,贝M寸给生品。这类药物一般既可以生用,也可以炮制后使用,但是,炮制后的药物,其治疗作用与生品有很大的不同。如生麻黄解表发汗力强:而蜜炙后平喘的作用增强,发

汗作用则降低。又如甘草生用可以解毒利咽;炙后用则益气和中。因此,这类药物要注明是否需炮制。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两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后者是选药组方的基本原则。后者就是用药禁忌的问题,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内容。 (一)、配伍禁忌 中药“七情”中的“相恶”和“相反”的配伍关系,均属用药禁忌。有关反药的内容,历代古籍中记载并不一致,被后世公认并影响较大的是金元时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二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 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其中“十九畏”的“畏”,与“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 并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

考点归纳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2017年分值:5分左右1.四气 2017年预测:必考,四气+五味的综合运用,1分 2.五味 2017年预测:必考,五味的简单理解,具体考法同2016年真题,3分 3.“七情” 2017年预测:必考,七情的综合理解,具体考法参考2014年真题,配伍题 4.君臣佐使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约在50% 5.升浮沉降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

6.功效分类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考法见2014年真题 7.历代本草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20%,考法在本草名称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分值:5分左右 重点:1.采收原则 2.药材加工方法,其中“发汗”必考,单选/多选 3.“道地药材”产地,必考,配伍题 1.“道地药材”产地题 2017年预测:必考4分,80%考试考点见下表 2.加工方法 2017年预测:“发汗”的5个药材,必考 3.采收原则题 2017年预测:花蕾入药,必考,单选题1分 第三章中药化学

一、总论 考点一:提取方法题(2017年必考1分) 考点二:分离方法题(2017年50%,1分) 考点三:结构鉴定题(50%, 1分) 考点四:分子极性大小题(2017年考试频率80%) (极性小)石油醚<乙醇<甲醇<水(极性大) 最喜欢考乙醇和水的极性最大 考点补充:物质纯度判断方法:熔点、熔距+TLC(波层色谱) 二、生物碱(中药化学重点,历年考分在5-7分) 考点五:生物碱分类题(必考,配伍题2分) 考点六:生物碱性质 1.碱性强弱(2017年考试频率80%) 碱性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强弱:季铵碱>脂肪胺>酰胺 2.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小檗碱碱性最强,利血平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有升华性。 3.生物碱主要在双子叶植物中,苦味,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多呈左旋光性。 考点七:生物碱鉴别反应题(2017年考试频率40%)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 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 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 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 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 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 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

a.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 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 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 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 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细辛、当归) 2.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甘草、大枣) 3. 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五味子、乌梅) 4. 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大黄) 5. 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龙骨) 三、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基本知识 1、煎服中药应注意什么? 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煎煮前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左右。 2、服用补药应注意什么? 年龄、体质、季节。 3、拔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时间不要过长、皮肤破损的地方不要拔罐、拔罐之后不要马上洗澡。 药膳不宜随便吃 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天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姓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

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膳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 中药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症。 【组成】炒苍术20~3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黄芪30~5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蛸10~15克【功效】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 【用法】每日1瓶,煎3次当茶饮。 食疗方两则 (一)鲜菠菜要90克干鸡内金银灰色,水煎,1日2次饮。 (二)五加皮、五味子各6克,开水冲泡代茶,每日一剂。 达州市通川区卫生局编印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资料 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 一、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及其他制品等。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或玉米油作为食用油。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奶油、鸡蛋、青鱼等。 二、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不宜作剧烈的运动,提倡散步和打太极拳。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情绪急躁。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 四、提倡不吸烟,不饮酒,不提倡饱食。 五、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 六、冠心病人需根据病情服用硝酸甘油类,及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抗凝剂。 肝脏病健康教育处方 一、肝脏病特别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程较长,又缺乏特效疗法,因此必须增强信心,消除顾虑,保持乐观精神,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

中药饮片知识和搭配

中药饮片知识和搭配 1.西洋参的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补心肺,滋养肌肤。(补气养阴降火,清热生津提神。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嗽痰血,虚热烦倦,口燥咽干。)长期服用,每天3g即可,若是短时间内提神,缓解工作压力要5g,含服、泡水、煲汤都可以。搭配: a.西洋参+三七+丹参预防和改善动脉粥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b.西洋参+红景天+胎菊提高注意力,缓解疲劳 c.西洋参+参须适合胃寒者,提神醒脑,解除疲劳 d.西洋参50克+枫斗100克+虫草25克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对于治疗亚健康效果明显。 2.铁皮石斛的功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清眼明目,抗电脑辐射,美容养颜,治青春痘,黄褐斑,除口气,润肺养胃生津,,解除烟酒口气,除躁,增强抵抗力,抗疲劳,而且功效是强有力的。对于熬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铁皮石斛搭配: a.铁皮石斛+西洋参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生津润肺。 b.铁皮石斛+麦冬治胃阴不足之胃脘不适,干呕,舌红。 c.铁皮石斛+黄芪增强益气养阴作用, 3.灵芝的功效:安神、保肝、抗癌,改善睡眠。 a.灵芝+生晒参灵芝+西洋参调节中枢神经,适合妇女更年期服用。 b.灵芝片+红枣+蜂蜜水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4.鹿茸血片的功能:补肾壮阳,强筋健骨。治疗肾亏,治肾亏引起的头晕耳鸣腰酸,血片来得最快,半个月就见效,而吃六味地黄丸没有半年没有效果。(注意,是肾亏肾虚,不是肾病)。对于小孩子先天不足,发育迟缓,软骨病也很有效。 a.鹿茸血片+白酒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b.鹿茸血片和公鸡(白鸽)煲汤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5.鹿鞭片的功效:有补肾、壮阳、益精等作用。能活血、催乳,在临床上用于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

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

考霸教育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能燥湿,如苍术。(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 6.涩: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常将淡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 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 相同。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二)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归经 (一)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 (三)确立依据: 1.药物特性: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味辛,故归肺经。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 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至,故归肺经。 六、有毒与无毒 一、毒的特性:1.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2.广义的“毒”:(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二、确立依据: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有品种、来源、采集时间、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给药途径等。 四、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 第2页 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 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4、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什么是阴阳?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⑴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⑷用于诊断疾病; ⑸用于指导治疗; 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8、如何理解“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答:是指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变化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人体的抗病机能是正气,致病机能是邪气,阳邪致病,可使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致阴盛而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出现阳虚的虚寒证。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均可以用“阴盛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