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ⅩⅩ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ⅩⅩ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ⅩⅩ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ⅩⅩ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ⅩⅩ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详细说明ⅩⅩ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ⅩⅩ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ⅩⅩ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特别是,你会了解:

●ⅩⅩ银行的历史;

●ⅩⅩ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

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ⅩⅩ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

机。

ⅩⅩ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ⅩⅩ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

ⅩⅩ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ⅩⅩ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ⅩⅩ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

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ⅩⅩ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ⅩⅩ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资金。

到2006年底,该行的融资模式已完全改变。该行近三分之二的负债通过批发融资提供,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证券化或发行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提供。

资金来源

2004年,该行从四个不同来源筹集资金,按产品、期限和地理区域进行多样化。这些融资来源有:

●零星存款—除英国的存款外,ⅩⅩ银行开始在爱尔兰吸收零售存

款。

●批发存款—ⅩⅩ银行进入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市场。

●证券化—在1999-2007年间,ⅩⅩ银行完成了近30笔以住房按揭

贷款和商业按揭贷款为支持的交易。

●资产担保债券—2004年该行制定了一项100亿欧元的计划,2006

年增加到200亿欧元。

因此,该行认为其融资已经更加多样化并且更加稳定。此外,对证券化和资产担保债券的日益依赖,使该行中长期证券融资占其融资需要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尽管采取这些多样化措施,该行加大了对银行同业批发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流动性风险增加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贷款增长超过存款增长。结果,银行更加依赖市场融资并且更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同其他许多银行一样,ⅩⅩ银行的增长日益依赖更多地筹集市场资金的能力,但它比大多数银行走得更远。

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从1997年底的63%下降到2006年底的不到25%。这与其他前建房互助协会相比非常低。例如,2006年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在Alliance& Leicester为43%,在Bradford & Bingley为49%。这一比重与英国、欧洲和北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也很低。

还有一许多因素影响Ⅹ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增加。

●ⅩⅩ银行的流动性假设

●英镑存量流动性比率(Sterling stock liquidity ratio,SSRL)

●Ⅹ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陷

1、ⅩⅩ银行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迅速增加按揭贷款,这一

迅猛的增长战略带来哪些主要流动性风险?

●该行无力发放大量的按揭贷款来进行证券化。

●该行过度依赖从资本市场筹集短期资金,这会使它更容易受到市

场崩溃的冲击。

●该行按揭贷款的质量会下降,以致贷款定价不能够弥补损失。

2、下列哪些陈述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ⅩⅩ银行的压力测试太过

温和?

●ⅩⅩ银行认为该行进行融资的某个市场上发生崩溃是几乎不可

能。

●ⅩⅩ银行没有认识到它日益依赖市场融资。

●ⅩⅩ银行认为在其几个融资市场上同时发生长期崩溃完全不可

能。

小结

ⅩⅩ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意味着它过度依赖市场融资并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ⅩⅩ银行认为,其资产质量很高,市场崩溃对其影响很小。ⅩⅩ银行还认为市场崩溃是非常不可能的。

Ⅹ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限于确保它能够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因此:

●其流动性储备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压力测试太过温和;

●一旦该行不能将其按揭贷款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

因此,该行没有做好准备应对几天以上的危机。

第二节

学完本节后,你能够介绍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ⅩⅩ银行的国有化。

特别是,你会了解:

●银行危机逼近的警告信号

●对ⅩⅩ银行的挤提

●对挤提的控制

●ⅩⅩ银行监管方面的缺陷

警告信号

ⅩⅩ银行危机不是没有警告信号。由于其业务模式,ⅩⅩ银行的脆弱性提高并且这种脆弱性对市场参与者来说变得日益明显。

2007年初:有三个不同的警告信号表明ⅩⅩ银行越来越容易受

到一些问题的影响:

●美国次债市场情况恶化并且有信号表明英国住房市场达到顶峰

●ⅩⅩ银行在批发资金市场上开始遭遇融资困难

●2007年前6个月,ⅩⅩ银行股价下跌了30%

这些情况表明,市场开始意识到该行业务模式的一些问题。鉴于该行大力发展按揭贷款,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该行更容易受到英国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影响。此外,过度依赖廉价的批发市场资金意味着ⅩⅩ银行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受到资金成本上升和市场信心丧失的影响。

2007年6月27日:批发市场上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融资成本上升。结果,6月27日,ⅩⅩ银行公开表示对其利润前景担忧,宣布:

●2007年下半年资产负债表增长率大幅下降

●该行打算出售商业房地产贷款、无担保贷款和购入并用于出租的

(buy and let)商业贷款业务

●将加大地理区域和产品方面多样化

然而,这些变化来得太迟,无法对该行的融资风险带来重大影响。

2007年7-8月:由于下述情况,2007年市场变得更加动荡:

●美国次债越来越多地出现问题

●数千种相关证券评级下降

●一些金融机构宣布受次债影响出现亏损

此外,主要评级机构宣布调整证券评级方法,并大幅提高房地产贷款违约和亏损的假设。结果,市场参与者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大量评级会进一步下调,他们对房地产方面似乎过度风险暴露的金融机构担忧加剧。

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英格兰银行起初倾向于采取秘密的资金支持计划,不立即向市场披露准备提供的应急资金。然而,这一建议被ⅩⅩ银行否决,因为根据法律要求该行必须披露政府的支持。律法意见也表明,《欧盟市场不当行为指令》第6(2)条禁止向面临困境的银行提供秘密的资金支持。

虽然该《指令》的措辞可能含糊不清,但ⅩⅩ银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鉴于支持计划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涉及的人数,无法保持其隐蔽性。

宣布支持计划

2007年9月11日,本应宣布支持计划的决定。ⅩⅩ银行希望在9月17日(周一)宣布这项支持计划,以便使该行有时间对客户的反应做好准备。然而,9月13日(周四)下午,市场开始出现传闻,迫使三家主要监管机构提前到9月14日(周五)早上7点宣布。

应急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

支持计划的特点属于英格兰银行临时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使银行可以按比英格兰银行主要政策利率高1%的惩罚性利率不受上限约束地借款,英格兰银行只接受少量英国和外国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这一贷款的目的是使ⅩⅩ银行可以在动荡时期筹集业务所需资金,并给ⅩⅩ银行时间解决其流动性问题。

控制挤提

9月17日,财长宣布财政部会对ⅩⅩ银行现有的零售存款提供担保。这一担保阻止了对ⅩⅩ银行分行的挤提,并防止挤提蔓延到其

他银行。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这项担保没有使该行的财务状况稳定下来:

●ⅩⅩ银行对来自英格兰银行的资金依赖性增强。批发资金市场对

ⅩⅩ银行关闭,因此,到期的批发贷款无法展期。与此同时,零售活期存款和批发活期存款被提取。

●英格兰银行支持的贷款需要合格资产作为抵押品,ⅩⅩ银行符合

条件的这类资产将在10月初用完。

●英格兰银行的贷款利率高于ⅩⅩ银行按揭贷款平均利率,因此,

该行出现亏损,不出多久,资本会受到侵蚀。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出台其他措施。

●扩大财政部担保

9月20日,财政部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现有的和延期的批发活期存款和无担保的批发借款。10月9日,又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新的零售存款。

结果,所有零售存款和批发存款都受到财政部保护。

●扩大流动性支持

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

设计良好的存款保护计划一般会使银行挤提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然而,在英国,存款保护计划存在两个主要缺陷:

存款的联合保险(co-insurance)

损失的风险由金融服务补偿计划和存款人共担。一旦银行倒闭,金融服务补偿计划会弥补每位客户头2000英镑的存款,并弥补随后33000英镑的90%。

缺乏可向存款人提供的资金

相对于其他债权人来说,没有给倒闭银行的存款人优先权。因此,在对倒闭银行的处理过程结束之前,存款人拿不到钱。这一过程可能

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当时,英国存款人不了解其存款受到有限的保护。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了这些缺陷,加上ⅩⅩ银行即将倒闭的印象削弱了客户的信心并加剧了对银行的挤提。

你可以学习《存款保险--介绍》这一课程,了解关于存款保护的更多情况。

ⅩⅩ银行危机:疑问与责任

ⅩⅩ银行危机引发了公众的疑问,为此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ⅩⅩ银行挤提》于2008年1月公布。尽管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该报告对银行监管进行了批评,还列出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缺陷。

3、为什么放弃了秘密向ⅩⅩ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想法?

●实施起来过于复杂

●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秘密采取这一措施

●欧盟法规禁止秘密性的干预

ⅩⅩ银行国有化

2007年10月,财政部倾向采取的方案仍是为整个ⅩⅩ银行寻找私人买家。该行管理层确定了出售程序,但只有三项投标符合财政部的意向。关于寻找买家的新闻报道导致11月份再次发生对ⅩⅩ银行零售存款的挤提。

12月初,零售存款减少到108亿英镑,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剩下的两家投标方考虑退出投标程序。为了维护其利益,2008年1月21日,三家主监管机构宣布了有助于降低买家资金成本的融资结构。

然而,财政部决定不接受最后两家投标方的报价,并宣布ⅩⅩ银

行于2月17日“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国有化的决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私人部门在投标中提出的额外注资相对较低

●私人部门投标要求在5年内政府提供财务支持,而财政部设想它

仅需提供3.5年的担保

●财政部在该公司随后的出售利润中所占份额很低

小结

尽管有些预警信号,但ⅩⅩ银行没料到出现危机,为避免倒闭,需要公共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采取秘密措施的想法被放弃。除了法律障碍,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措施保密。

在官方公布之前,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信息泄露引发了对该行零售存款的挤提。由于支持计划的泄露使该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挤提加剧。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和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的拖延加剧了挤提。

财政部对存款的担保使挤提没有蔓延到其他银行,但由于资金持续流出,在年底前担保不得不几次延期。尽管努力为该行寻找私人买家,但ⅩⅩ银行在2008年初进入暂时国有化。

虽然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下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列举了在ⅩⅩ银行监管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对ⅩⅩ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缺陷。

第三节

完成本节的学习后,你将能够确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ⅩⅩ银行和其他银行的经历中吸取的教训。

ⅩⅩ银行流动性风险危机为监管界提出了“警醒”信号。

特别是,你会了解: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巴塞尔委员会2008年9月公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

●监测流动性风险的国际标准和工具

流动性风险—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行动

在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开始着手完善流动性风险指引。ⅩⅩ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突出了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题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挑战》的文件。该文件描述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的8个教训,包括:

●压力测试通常过于温和,没有侧重于整个市场范围的事件

●应急融资计划往往假设市场上有持续的流动性并往往被证明是不

充分的

这份文件颁布后,国际监管组织采取了两项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200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员会发布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这份文件详

细阐述了适用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来自

2000年2月发表的较早的一份文件《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稳健

做法》,并对该文件加以扩充。

2、制定流动性风险监管国际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

管委员会发布了题为《关于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

际框架》的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概述了两项监管标准,旨在

为国际活跃银行确立流动性的最低规模。

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些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

许多金融机构没有预料到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指

出,许多机构低估了流动性风险,并低估了出现如此严重的市场崩溃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中提出了17条原则。

2、制定流动性风险国际标准

银行监管当局通过下述工作来促进各国采取共同做法,从而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制定流动性风险标准(比率)

●制定监测工具

●制定监管当局应用指引

为在国际上建立共同的关于流动性规模的最低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两项流动性风险标准是什么?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用短期负债为长期或缺乏流动性的资

产提供融资的能力

●短期流动性覆盖率,确保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资产,以便在面临

困境时能够弥补至少30天的现金净外流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在保留大部分风险的同时,通过将风

险暴露证券化来筹集资金的能力

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监管当局对银行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进行监测十分重要?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表明银行在交易活动中提供抵押品的能力

●这种监测能确保在银行倒闭时有足够的无负担资产来保护客户存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是衡量银行是否有能力从二级市场或从中央银

行筹措有担保的资金的一个指标

小结

国际监管组织对ⅩⅩ银行和全球其他银行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就是强化大型国际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旨在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做法。监管当局应通过定期和全面地评估银行流动性风险框架和流动性风险头寸来督促银行遵循这些原则。

通过制定国际流动性比率、开发监测工具和对大型国际银行集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跨境监管,流动性风险监管也将得到加强。

第四节总结

ⅩⅩ银行的增长战略是什么?

ⅩⅩ公司在1997年成为一家银行并实施高增长战略。为配合这一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融资模式发生变化。ⅩⅩ银行冒险进入高风险贷款领域并日益依赖批发资金和市场资金。到2006年,其负债三分之二是市场资金。该行以为其融资是多样化的、稳定的,但实际上其融资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Ⅹ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是什么?

Ⅹ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基于下述假设:只要该行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总是可以得到有担保的融资。其政策局限于确保该行可以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其流动性储备包括大量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压力测试太过温和。一旦该行不能对其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

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什么?

ⅩⅩ银行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2007年9月10日,为防止该行倒闭,公共部门必须提供流动性支持。由于法律障碍,也由于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计划保密,采取秘密支持(不立即披露流动性支持)的想法被放弃。

对ⅩⅩ银行的挤提是怎样出现的?

在支持计划即将公布的前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内容,引发了对ⅩⅩ银行的挤提。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也被广泛宣传。挤提持续了4天,其间ⅩⅩ银行约20%的零售存款被提取。由于消息泄露使支持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并且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拖延,挤提加剧。结果,9月17日财政部不得不对现有零售存款提供担保。在年底前,财政部的担保不得不延期。

ⅩⅩ银行是否渡过危机?

虽然努力将该行出售给私人买家,但到2008年2月只收到两个最终提议。两项提议都要求提供大量公共补贴,并意味着纳税人面临高风险和低回报。结果,ⅩⅩ银行于2008年2月21日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

谁对ⅩⅩ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负责?

倒闭的主要责任在ⅩⅩ银行当时的管理层。但是,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的报告和金融服务局的内部审计列举了2007年8月前该行监管方面的缺陷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管理ⅩⅩ银行流动性危机方面的缺陷。

监管界对ⅩⅩ银行流动性危机做出什么反应?

国际监管界对ⅩⅩ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是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并确立大型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框架。

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试图通过下述内容来强化风险管理:

●管理层和董事会应根据银行的经营战略确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并

确定相应的融资战略、政策和做法

●银行应建立发现、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系统

●银行应定期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以此来确定流动性

风险容忍度、流动性储备规模和应急融资计划的内容

此外,监管者应:

●定期对银行流动性风险总体框架和流动性头寸进行全面评估

●采用多种监测工具对这些评估加以补充

●与其他监管当局和公共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

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包括:

●制定国际流动性标准,包括最低短期比率和最低结构性融资比率●采用有关监测工具,反映银行现金流不匹配情况、资金集中度、

通过抵押资产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某些市场指标

●注重实施问题以及各国间信息共享

巴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巴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一)巴林银行的历史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100多年,巴林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1993年,巴林银行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二)巴林银行的倒闭 就是这样一个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里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从事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亏损6亿英镑,这远远超出了该行的资本总额(3.5亿英镑)。 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这意味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但荷兰国际集团以“巴林银行”的名字继续经营。 (三)巴林银行的破产过程 1992年,28岁的尼克·里森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审批稿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 办法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下称“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延伸,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相关原则进行制定与更新,并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分为公司治理层面和职能管理层面两个层次。公司治理层面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组成操作风险管理的领导机构。职能管理层面由业务经营部门、条线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操作风险管理“四道防线”。上述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的有关规定设置执行。 第四条为有效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专职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 分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条线管理部门应指定相关的二级部门,承担本条

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工作;分行条线管理部门也应指定具有一定业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总行风险管理部下操作风险二级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实施办法和程序,并在总分行范围内组织落实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及其办法的实施; (二)作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协助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各分行,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与报告; (三)牵头拟定及修订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偏好和关键风险指标,审核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容忍度; (四)监测全行操作风险并牵头管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五)推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本行的实施,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方法论,并对其进行持续研究和更新; (六)针对条线管理部门的新产品/新业务自评估结果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意见; (七)按照监管规定和本行实际状况制定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的具体方法,为未来操作风险资本的高级法计量做好准备; (八)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九)为各部门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汇编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

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本文摘要】工行江西新余分行依托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平台,围绕姜董事长提出的电子银行业务“跑马圈地”战略目标,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实现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工行江西新余分行依托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平台,围绕姜董事长提出的电子银行业务“跑马圈地”战略目标,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实现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工行新余分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个人网上银行证书客户、个人电话银行客户、手机银行客户营销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工行新余分 行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深化“两化”改革,整合营销渠道。按照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的改革要求,工行新余分行对个人金融业务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整合,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落实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了的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产品分散经营的局面,将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管理职能整合到个人金融业务部,直接负责各支行、各分理处的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推介和营销管理,在组织模式上实现了对接,在体制上保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大个金”经营模式,为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今年以来,工行新余分行加大了对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在社会的影响,

提高了个人电子银行品牌产品的知名度。首先是网点宣传。通过经常性地在营业网点悬挂宣传横幅、在咨询台摆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开展宣传。还专门制作了宣传幻灯在营业网点的电子宣传牌反复播放,加强了对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其次是上街宣传。工行新余分行经常组织人员到居民社区、购物广场、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包括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在内的个人金融产品宣传。最后是上门宣传。工行新余分行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职院校联系,上门开展个人金融产品宣传、咨询活动。 三是组织竞赛活动,扰动营销氛围。工行新余分行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竞赛活动,基本做到了一个季度一个竞赛活动。为认真组织开展好营销竞赛活动,工行新余分行专门成立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由行领导亲自担任组长。每项营销竞赛活动开展之前都要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层层动员、层层发动。为确保营销竞赛活动取得实效,工行新余分行还组成了督导小组,深入网点进行督导。专业部门每天都要对营销竞赛活动的成效进行监控,及时公布营销竞赛排行榜。同时,工行新余分行还通过编发《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简报》,及时反映营销竞赛活动的动态和经验做法,指导和推动营销竞赛活动的开展。据统计,已编发了《“两化”改革简报》99期,对扰动营销竞赛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是开展定向营销,拓展市场份额。工行新余分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定向营销、职场营销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电子银行市场份额。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共组织人员深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职院校开展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定向营销活动41场次,活动中共散发各种宣 传资料、客户需求调查表近60000份。

银行风险案例文档

案例1银行自查理财旁氏骗局操作风险管理温州案例在目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复杂的情况下,银行此前一些已经得到治理的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开始显露。洪女士就亲身遭遇了这样的事情。在银行大厅购买了理财产品,在盖有银行公章的文件上签字画押,一切都和在其他银行办理业务一样。但是,资金却并没有进入银行,而是进了客户经理的腰包。洪女士的个案发人深省。 让她更难以接受的是,挪用她资金的客户经理与其已相识多年。这位客户经理大展旁氏骗局手段,将洪女士的资金用于放高利贷。与洪女士有类似遭遇的客户有多名,被挪用的资金总量多达数千万元。正是由于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客户经理才露出蛛丝马迹。 根据当地公安局一名警官介绍,涉事的银行客户经理夏某目前已被刑事拘留,批捕手续也已经在办理中。 对于洪女士而言,现在最紧要的就是收回理财资金。目前洪女士已与夏某所在的某股份制银行某支行协商还款问题。问题的另一关键是,为何事件就发生在营业大厅而银行却称毫不知情?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引发哪些思考? 银监会历来重视操作风险管控,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量化、防范等方面进行规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操作风险管控将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 案例2贷款风险分类案例分析 ×××进出口公司于2010年7月向XX银行申请一笔出口商品收购贷款,金额为5000 万元,银行于7月15日发放该笔贷款,由某AA级企业提供担保,期限一年,到期日为2011年7月15日。贷款到期后,由于借款人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因此办理接新还旧,期限一年,到期日为2012年7月15日。但保证企业不愿意继续提供担保,故在评定兴沪进出口公司为BB级企业的情况下仍然办理了信用放款。该行贷款分析人员在2012年9月对该笔贷款进行风险分类时发现该笔贷款又已到期,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现金净流量为负1500万元,仍然无法归还贷款本息。 案例3借款单位和担保单位不具备借款和担保资格 2××4年11月10日,S大学为建教师住宅楼,以本校住宅筹建办公室名义向某银行借款人民币100万元,期限1年,该笔贷款由该大学基建处担保。贷款到期后信贷员门催收,发现借款单位住宅筹建办公室已解散,而该校基建处又新官不理旧帐。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后推说对当时的贷款情况不清楚,目前没有资金来源还款。贷款已逾期两年形成呆滞贷款。 案例4抵押物重复抵押,导致一方抵押无效 Z公司于1995年元月向甲银行申请贷款500万元,以其下属单位所有的营运车牌作为抵押物。甲银行批准其贷款,期限半年。抵押物车牌交由甲银行保管,但未做抵押登记。贷

阅读一、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特别是,你会了解: ●北岩银行的历史;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 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 机。 北岩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北岩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 北岩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北岩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北岩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 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北岩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北岩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凌峰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和整体社会经济的信用环境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机制;对策 一、引言 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该风险难以量化,管理难度更大,且由于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常也是非常巨大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协议第644段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不当或者失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此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著名的巴林银行和我国国内某商业银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主要归结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国外商业银行银行的内部欺诈较少,其外部欺诈所引起的损失强度也比国内低很多。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 出。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都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主要包括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损失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高于外国商业银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欺诈这两者所致的银行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为78.88%和98.68%,而外国商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却明显偏低,分别只有45.55%和22.77%。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第六章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一、分析案例,思考法国兴业银行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启示? 答:1、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也是“操作风险”控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特别强调了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还有操作风险。过去我国银行业比较强调信贷风险,因为呆帐很高,收不回来就是信贷风险。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必须要全面地控制风险,不仅要强调信贷风险,更要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像兴业银行诈骗案就完全属于操作风险。片面强调银行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不是一个全面的、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看法。市场波动就会带来风险,这是正常的。目前我国银行业在经济增长很好、市场比较平稳的年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的时候,可能就会面临一些风险。因此,总体上来说,我国银行的效率是在提高,整个金融部门的效率在提高,但是单个银行破产风险在增加。另外,如果以后我国银行业也深入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话,风险控制不健全,那么这个漏洞可以大到不光让一家银行倒闭,可能会引发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危机,特别是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风险很大,海外市场风险很大的时候,我们银行走出去一定要比较谨慎。 2、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须铁腕执行 从巴林银行悲剧到现在的法兴银行悲剧,事隔10多年的事,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都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翻了跟头;二是给这两家国际大行造成灭顶之灾的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两个交易员;三是这两个交易员的共同问题都是交易活动超过了自己的授权许可;四是他们的错误行为一直得不到及时的发现,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金融衍生品市场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但从金融衍生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看,恰恰是为了管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交易员之所以有机会超出权限进行交易,是因为这些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熟视无睹,只看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高风险,忽视了对风险的认识与管理。另外,这几个交易员以前往往有得手的违规操作经历,这些经历让这些交易员盲目自信,甚至使管理人员对这些交易员持迷信的态度。法国兴业的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实际上自己就是监管者,他曾经在法国兴业银行的安全控制部门工作过,他利用在安全控制部门的工作经历和获得的知识来逃避监管,用编造的交易掩盖他的非法交易活动。堡垒的倒塌往往来自内部。该案件对股指期货的参与各方,特别是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敲响了警钟。备战股指期货,应该将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工作去抓。 3、法兴案巨亏善后,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 随着包括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欧洲银行,表达对收购法国兴业银行的兴趣,后者在金融衍生品上遭受欺诈交易而巨亏一事,事实上已告一段落。后续调查尽管仍在进行,但法兴毕竟没有如巴林银行般倒下,考虑到中资银行和其他中资金融机构,对进军环球金融市场的雄心,如何借鉴法兴应对足以灭顶的衍生品交易亏损,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航油已提供了负面经验的参照,但法兴可谓是相当漂亮的脱困正面榜样。法兴在向公众和股东披露亏损时,采取了延期披露,其间花了三天时间,关闭其可能高达500亿欧元的头寸。500亿欧元是什么概念?欧洲没有一家金融机构的净资产能达到这一规模,一旦斩仓迟疑,则破产的厄运将不可避免。再次,管理层证明了其对衍生品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法兴上下对衍生品亏损表现出的高度警戒和及时处理手法,却毋庸置疑。在呈杠杆放大的衍生品交易面前,斩仓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遭遇亏损的金融机构逃出的机会。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虽然要建立对衍生品交易的认识,并形成自身投资风格或风险偏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起码有一点是能够考虑立即跟进的,即建立严密的亏损控制和善后程序,包括如何尽快谋求平仓,如何披露及何时披露信息。 4、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 本次事件一方面表明在广泛依赖技术手段管理风险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防止因人的因素而使风险控制措施失效。另一方面,也表明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外界监督的积极作用。在法兴事件中,来自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警示信息如果能够得到积极重视,相应监管人员详细核实凯维埃尔的交易部位及其宣称的对冲风险的相关交易部位,就可能会及早发现该交易员违规交易的事实,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在强化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完善人员管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带来积极作用。为更好地强化风险控制,监管部门、交易所都可以更多发挥其外部监督的职能。 5、决策层要强化在股指期货上的审慎态度 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是市场深化的产物,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有助于对冲风险。这也是我国积极筹备股指期货的初衷。但事实证明,股指期货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上述积极的一面,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决策层目前应该做的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对金融安全负责、对国家经济稳定负责的态度,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特别是要从方方面面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墙”。 1

商业银行内控案例分析

3.5 A 市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方面的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银行业案件上,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涵盖了银行日常经营的各个领域,如存款、贷款、现金管理及金库、票据、银行卡、外部侵害等[45],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容易引发外界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下面就从A 市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这四个案例主要发生在柜台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这几个业务环节,而且均与员工的业务操作息息相关。这几个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范围,这些风险也正是全面风险控制理论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控活动、监督与纠正等环节出现漏洞所造成,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5.1 柜员卷款潜逃案例 2007 年4 月,原A 市农村合作信用联社某信用社主任接到其辖下某分社柜员李某报告,说一同上班的梁某突然不见了,由梁某保管的钱箱也不见了。信用社主任马上和相关人员赶到现场,经查看录像,发现梁某趁李某上厕所之际,拿着其保管的钱箱开着无牌摩托车逃走了。经清点账务,发现梁某带走的现金有人民币30 多万元。事后经多方追踪,梁某在藏匿近1 年之后终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款项由其本人及家属筹款归还。 3.5.1.1 案例分析 从该案的作案手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银行员工出现思想道德风险问题。据调查了解,梁某产生偷盗库款的最重要原因是参于赌博,因赌博输了,无力偿还欠款,故产生了直接盗取银行资金的念头。 2、网点内部控制环境出现漏洞,给梁某可乘之机。因当时梁某所处的分社虽有三名员工,但其中一名员工管理农贷,经常不在网点,实际上网点内只有两名员工,因此当其中一人上厕所时,网点内就只有梁某一人,缺少了第三者的监督,给梁某以拿钱离开的机会。 3、监督环节出现漏洞,信用社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因梁某染上赌博已有一段时间,但一同上班的同事及其领导并未查觉其这一异常行为,导致未能及时给予教育,造成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对网点的现金库存管理出现漏洞。据调查了解,该网点平时的现金库存量并不大,但梁某在作案前一天向上级申领了20 万现金,这一异常情况并未引起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以致给梁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5.1.2 案例的教训和启示 该案例的发生,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事后原A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多种措施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材料DOC

参考模式XX分、支行20XX年XX风险分析报告概述(简要概括辖内整体风险状况) 第一部分风险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XX月末,全行资产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其中,信贷类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占比XX%,比上期XX个百分点。非信贷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占比XX%,比上期XX个百分点。 全行负债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同比XX万元。 全行利润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同比多XX万元。 资产负债情况简表 二、信用风险状况分析 XX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按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余额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

情况;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贷款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情况;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情况。 表外信贷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垫款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表外业务保证金余额为XX万元,比上期XX 万元;风险敞口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 (一)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1、处置及新发生不良贷款情况 XX月末,全行处置不良贷款XX万元。其中:清收不良贷款本金XX万元,盘活不良贷款本金XX万元,接收抵债资产XX万元,核销呆账贷款XX万元,其他方式XX万元。 本期新发生不良贷款XX万元,其中法人客户发生XX万元,占比XX%;个人客户发生XX万元,占比XX%。新发生不良贷款较多的支行是:XXXXXX;主要客户是:XXXXXX。 列举新发生不良贷款案例。 不良贷款变动情况表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银行自查理财旁氏骗局操作风险管理温州案例 在目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复杂的情况下,银行此前一些已经得到治理的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开始显露。洪女士就亲身遭遇了这样的事情。 在银行大厅购买了理财产品,在盖有银行公章的文件上签字画押,一切都和在其他银行办理业务一样。但是,资金却并没有进入银行,而是进了客户经理的腰包。洪女士的个案发人深省。 让她更难以接受的是,挪用她资金的客户经理与其已相识多年。这位客户经理大展旁氏骗局手段,将洪女士的资金用于放高利贷。与洪女士有类似遭遇的客户有多名,被挪用的资金总量多达数千万元。正是由于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客户经理才露出蛛丝马迹。 根据当地公安局一名警官介绍,涉事的银行客户经理夏某目前已被刑事拘留,批捕手续也已经在办理中。 对于洪女士而言,现在最紧要的就是收回理财资金。目前洪女士已与夏某所在的某股份制银行某支行协商还款问题。问题的另一关键是,为何事件就发生在营业大厅而银行却称毫不知情?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引发哪些思考? 银监会历来重视操作风险管控,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量化、防范等方面进行规范。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操作风险管控将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 案例2贷款风险分类案例分析 ×××进出口公司于2010年7月向XX银行申请一笔出口商品收购贷款,金额为5000万元,银行于7月15日发放该笔贷款,由某AA级企业提供担保,期限一年,到期日为2011年7月15日。贷款到期后,由于借款人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因此办理接新还旧,期限一年,到期日为2012年7月15日。但保证企业不愿意继续提供担保,故在评定兴沪进出口公司为BB级企业的情况下仍然办理了信用放款。该行贷款分析人员在2012年9月对该笔贷款进行风险分类时发现该笔贷款又已到期,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现金净流量为负1500万元,仍然无法归还贷款本息。 1.××银行在这笔贷款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予以简单说明。(至少四点) 2.该笔贷款在2010年8月时可定为风险分类中的哪一级?请简单说明理由。 3.在2011年9月时应定为哪一级,说明理由。

(金融保险)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及案例分析.doc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2001年的21年间,国际上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超过207亿法郎,其中既有巴林银行倒闭案,也有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丑闻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盘案。从国内银行业情况看,2000年以来,涉及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内部欺诈案件达到17起,涉案金额超60多亿元。特别是国内近期频频发生的系列金融大案要案,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处在经济转型之中和正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防范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防范金融经营风险的认识,加快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内控系统,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败典型案例给予银行业者的警示:山西“7·28”等系列金融大案。 1、案情简介: 2004年7月28日,ΧΧ山西省分行发现涉嫌诈骗案件。8月3日、8月5日、8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其他三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发生涉嫌诈骗案件。这些案件的作案手法类似,先是犯罪分子给付一定比例费用,要求出资企业将资金存入其指定银行,然后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以假印鉴等方式诈骗银行资金。因此,这一系列案件以及后来发现的相

关案件统称为“7·28”金融大案。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涉及5家商业银行共17个分支机构,涉案金额达10多亿元人民币,预计损失7亿元。“7·28”金融大案对银行业的金融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我们银行业者以深刻教训。 2、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合规风险管理角度剖析“7·28”金融大案,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在合规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一,对经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措施不足。防范“资产业务风险”多,关注“负债业务风险”少。不能及时修订和完善适应现实风险控制要求的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违法违规疑点未能有效识别并给予持续关注。 第二,内部控制文化缺失,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监管约束失效。一是部分员工法律和风险意识淡薄,不懂法,对领导违规要求不能加以抵制;二是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权力过大且缺乏约束;三是人员使用只重业绩、能力,不重道德,只重使用,不重管理。 第三,内部控制技术手段落后。表现为:一是金融电子化进程严重滞后,各行之间电子数据交换渠道不畅通,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对企业的资金流向难以有效掌控;二是对各种金融票证、印章及其他凭证缺乏现代化防伪技术和手段;三是对大额资金和

9表外业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案例 一、背景资料 1995年2月26日,拥有235年历史曾经排名世界第六的英国著名商人银行——巴林银行宣告破产。事发前巴林集团总资本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经营规模在英国商人银行中一直位居前列。90年代以来在全球银行业收入都又不同程度减少的情况下,巴林银行1994年的税前盈利仍达到2亿多美元,在英国金融界有口皆碑。然而实力雄厚的巴林银行又何以会在短短儿个月之后在新加坡遭遇“滑铁卢”呢?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品投机失败所致。 1.事件始末 巴林事件的直接责任人是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尼克.里森(Nicholas Leeson )。作为一名交易员,其工作是代客户买卖衍生品,并替银行从事套利。代客操作的风险由客户白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因此这项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一般银行都给予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额度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将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且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对交易员及其风险部位的情况予以有效了解。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1992年里森以一名交易结算员的身份被派往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后,就因其在期货交易方面的突出业绩(1992年一年就赚了160万美元,1994年的头7个月里就赚取了3000万美元),很快被提升为公司总经理,一跃成为巴林银行集团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委员会18个委员中的一员,并逐渐集交易、结算和监管大权于一身。 里森投机的主要对象是日经225指数期货和期权。他选择了等价对敲卖出期权的策略,在同一个市场上以相同或相近的价格同时卖出具有相同履约价格及有效期的日经225指数认购期权和认沽期权,以期收取可观的期权金。该策略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期权价格在期权有效期间内能维持平稳或小幅波动的态势。如果市场价格发生剧烈波动,那么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从理论上说将是无限的。1991年4月开始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里森对其复苏充满了信心,井预测日经指数会大幅度上扬,因此他大量建仓。但日本经济并没有象里森预测的那样走出低谷。1995年1月16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使日经225指数和日经225指数期货持续下跌,日本股市下跌了15%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