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谢作诗李 平*

内容提要 本文再解读《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探讨和回答了如下问题:(1)理论的本质是什么?

(2)理论的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吗?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需要具有现实性,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反

而不能都具有现实性?(3)利润最大化假设真的不具有现实性吗?到底应该怎样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假设的现实性?(4)理论可能被证实吗?可能被证伪吗?我们又该怎样对一种理论进行检验?

关键词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假设现实性

弗里德曼在货币理论和消费函数方面的学术研究贡献成就了他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若要全面评价其学术贡献,我们还必须补充他于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以下简称《实证》)一文。这篇现已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经典的论文,自发表以来就饱受争议。当时,不少经济学界泰斗都曾直接撰文参与论战(S a m u e l s o n,1963,1964;K o o p m a n s,1956,1979;S i m o n,1963)。时至今日,有关这篇文章的各种争论、解读和再解读仍在继续。2003年,为纪念该文发表50周年,西方学者还特地举行了一场专场研讨会。

《实证》一文的确极富洞见,国内一些较为有名的方法论论文《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2002)、《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许成钢,2002)中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没有超越其见解。但是弗里德曼的论证多少有些晦涩和难以理解,主要是其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在了一起来加以说明。我们结合自己对于方法论问题的某些理解,用新的体系对《实证》的主要论点及其证明进行梳理,做一个再解读。

一《实证》的缘起和写作目的

弄清《实证》一文的缘起和写作目的,对于理解该文不无裨益。《实证》一文的初稿,大概写成于1948年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历史主义者对于边际分析方法的否定。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之前,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是以凡勃伦(V e b l e n)和康芒斯(C o m m o n s)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理论。随着价格理论在30年代的兴起,40年代不少研究者纷纷质疑边际分析方法。L e s t e r(194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使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而不是等边际原则定产定价,企业似乎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于是他主张放

*谢作诗: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110034 电子信箱:z u o s h i x i e@h o t m a i l.c o m;李平: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 110036 电子信箱:l p i n g0000@s i n a.c o m。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中肯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当然,作者文责自负。

弃假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取而代之以更现实的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对此,M a c h-l u p(1946,1947)以及S t i g l e r(1947)从L e s t e r的问卷调查方法存在问题入手做了回应。然而在弗里德曼看来,他们的回应和L e s t e r的质疑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都试图用假设的现实性来检验理论本身是否正确。因此弗里德曼《实证》一文最初的主旨,在于论证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性来衡量理论本身正确与否。

《实证》一文还源于弗里德曼1946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评论文章《奥斯卡·兰格有关价格灵活性与就业的论述》。在这篇评论中,弗里德曼批评兰格(L a n g e)只关心经济模型之形式完美,忽视了应用经验数据检验这些模型,使经济学最终退化为数学的仆人。该文发表后不久,美国数学、统计学专家威尔逊(W i l s o n)给弗里德曼去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反对其对兰格追求经济学科学化努力的“吹毛求疵”。他指出,形式化、科学化的经济学只是观察现实世界的有用窗口,不应强求经济理论的经验内涵。弗里德曼不同意威尔逊的看法,在随后的回信中他指出,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和自然科学①不同,它不仅需要形式化,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经验证据,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列举米切尔(M i t c h e l l)有关经济周期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另外,弗里德曼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是《实证》一文的又一重要写作背景。他不仅具有极高的统计天赋,而且具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从学校毕业后,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研究局、国家资源委员会、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小组以及威斯康星大学从事的工作,主要都集中在数理统计理论与实践领域。他曾担任库兹涅茨(K u z n e t s)的研究助手,战时和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一道用统计方法预测飞机、炮弹等军用物质的用材,积累了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这些实际工作经历可能使他意识到,由于经验事实的无限性,理论将永远无法被证实,因此能否不被经验事实反驳,就成为评判理论是否“好用”,能否暂时被接受的合适标准。②

值得一提的是,H a m m o n d(1991)在《弗里德曼方法文章的背景》一文中,还考察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细节: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文章从1948年的第一稿到1951年的第二稿之间有较大的补充,尤其是增加了有关假设在假说、理论中的作用的说明。通过查阅弗里德曼和S t i g l e r有关这篇文章的通信,H a m m o n d指出,弗里德曼从原本消极地看待假设的作用,到行文后半部分对假设的积极意义做了“画蛇添足”式的补充,很大程度上是受S t i g l e r评论的影响。

在《实证》一文中,弗里德曼清楚地表达了他的写作目的:“论述在创立凯恩斯所倡导的`性质截然不同的实证科学'时引起的一些方法问题,特别是探讨如何决定提出的假说或理论是否应当被暂时接受为是关于`是什么'的系统知识这样的问题。”核心一点,《实证》一文是要证明不能根据假设的现实性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

二 理论是什么

在弗里德曼看来,理论首先是一个形式体系。理论“是一种被设计用于促进系统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就一种`语言'来说,理论没有实质性内容,……形式逻辑准则可以说明特殊语言是完整的前后一致的语言。”

毫无疑问,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是先有归纳,然后才有演绎。先观察到三片秋叶、三头黄

谢作诗李 平

①②我们认为,更恰当的表述可能是数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这个认识的形成还要依赖于对证实与证伪的特定理解。证实仅仅是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相一致,证伪则仅仅是理论的逻

辑结论与经验事实不相一致,这种证实与证伪观才是形成上述认识的主要原因。

牛、三颗星星、……这些有经验含义的事物,然后才抽象出数字“3”的概念。数字“3”就是一个形式化的东西,“2+3=5”也是一个形式化的东西,全部数学就是一个形式体系。我们可以赋予它们经验含义,甚至之所以能够抽象出这样的形式化东西可能正是得益于经验上的观察和归纳,但是反过来,数字“3”却不是因为有经验含义而成为数字“3”,数学也不是因为有经验含义而成为数学。理论只要符合“内在一致性”①即可,是不需要一定具有经验含义的。我们可以给形式化的理论体系赋予经验含义,但是它们不是因为有经验含义而成其为理论,而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形式体系而成其为理论。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无可否认,在对待理论的态度上,人类同样不得不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虽然不排除出于对纯形式美的追求和好奇心而展开研究(例如,数学中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出于数学家们对于纯数学美的追求和好奇心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努力赋予它们经验含义。不过反过来,我们的确不应该以是否具有经验含义作为理论的评判标准,甚至都不能以是否具有经验含义作为是否是有用的理论的评判标准,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没有经验含义的纯形式化的理论什么时候就会发挥出巨大用场,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发挥用场。

如果我们承认数学是具有最严密的演绎体系的理论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理论不是因为有经验含义而成其为理论,而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形式体系而成其为理论这样的判断。

不过,在弗里德曼看来,作为实证科学的经济学到底与一般性理论有所不同。实证科学是研究“是什么”的系统知识,其终极目标是发展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有效的解释,并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既有效又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是两种要素的混合体:一方面,它是一种被设计用于促进系统的与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被设计用于抽象复杂现实本质特征的实质性假说体系。”在弗里德曼看来,作为一种实质性假说体系,理论又需要被检验,不仅要具有“内在一致性”,还要保持“外在一致性”。他在《奥斯卡·兰格有关价格灵活性与就业的论述》这篇评论中,就曾批评兰格只关心经济模型之形式完美,忽视了应用经验数据检验这些模型,使经济学最终退化为数学的仆人。面对威尔逊的形式化、科学化的经济学只是观察现实世界的有用窗口,不应强求经济理论的经验内涵的指责,他随后又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它不仅需要形式化,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经验证据,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一般性理论与实证科学理论的这种区分,弗里德曼在《实证》一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但究其精神,这种区分却是清晰可见的。这种区分正是我们理解弗里德曼“从原本消极地看待假设的作用,到行文后半部分对假设的积极意义做了`画蛇添足'式的补充”这种“矛盾”现象的关键所在:仅仅就作为形式体系的理论本身而言,假设的确不重要,②但是就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的实证科学理论而言,假设就是重要的了。当弗里德曼讲假设不重要的时候,他强调的是作为形式体系的理论本身;当他讲假设重要的时候,他强调的是理论的实证特性、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在我们看来,作为理论的形式体系还必然表现为公理体系。

由于“归纳问题”不可克服,因此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是逻辑演绎体系。但哪里才是逻辑演绎恰当的起点呢?答案是: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一切科学的理论,归根结底都是由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广义地统称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三个部分有机构成的公理体系。牛顿的物理学是公理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公理体系,经济学的阿罗-德布鲁体系是公理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①②确切地说,这里的“内在一致性”是指逻辑一致性和完备性。

这里所说的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做假设。从纯形式的角度来考察,还需要公理假设满足独立性、相容性,还需要最终构

建成的理论体系满足完备性。

谢作诗李 平

体系,……。事实上,我们是找不到不是公理体系的科学理论的。

在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分界问题上,我们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者,强调理论的本质是形式体系,而且这种形式体系还必然地表现为公理体系。历史地看,经验归纳在演绎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而形式逻辑的规定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同样与经验归纳不无关系。不过一旦形式化的抽象形成了,反过来其存在就不需要依赖于经验含义了。在我们看来,公理体系的要义不仅仅是对待前提假设的态度,同样包括对待逻辑推导,也就是形式逻辑本身的态度。当然,我们承认并不是任何理论都可以容易地形式化。要知道,欧几里得几何经历了2200年才被最终构建成完备的公理体系。也不是说还没有被最终构建成完备的公理体系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成分。理论总是要逐步地被完善,最终成为科学的理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理论,只有最终被构建成完备的公理体系才能真正算做科学的理论。

三何谓理论之“对”与“错”,经验事实是否可以验证理论

既然理论首先是一个形式体系,需要符合“内在一致性”,我们自然可以用“内在一致性”作为标准来定义理论正确与否:如果理论不符合“内在一致性”,那么我们就认定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反过来,如果理论符合“内在一致性”,那么我们就认定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对于纯粹形式体系的理论来说,由于并不要求其一定具有经验含义,甚而至于根本就没有经验含义,“内在一致性”自然可以作为理论正确与否的全部规定。不过,对于实证科学来说,由于我们还关注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还关注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还关注理论的“外在一致性”问题,那么“内在一致性”还是不是理论正确与否的全部规定呢?

直觉上,既具有“内在一致性”,又具有“外在一致性”,这样的理论才算是正确的实证科学理论;二者之中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该理论就是错误的实证科学理论。这正是我们通常对于实证科学理论正确与否的规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就含有这样的意思。很不幸,我们不可以简单地以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来定义“外在一致性”,然后以这样定义的“外在一致性”来判定理论正确与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考虑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实证科学理论的“外在一致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排除逻辑错误的可能性,排除形式上可能的错误,单纯地考察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关系。

既然理论是由公理假设、逻辑推导和逻辑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同时关注局限条件是否与理论的公理假设相符合。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相符合,经验事实又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我们就认为理论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就认定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果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怎么办?由于我们排除了逻辑错误的可能性,因此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只能是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不相符合的缘故。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不相符合,从而使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便否定理论本身。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即使它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不相一致,也只是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经验事实不一致,在另一个世界,在该公理体系所刻画的世界里,其逻辑结论与那里的经验事实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条件变了,环境变了,“错误的理论”可以变为正确的了,而“正确的理论”反而要变为错误的了。由于现实世界的局限条件千变万化,仅以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我们就根本无法判定一个理论是对还是错,或在什么时候对,又在什么时候错。既然如此,我们怎么

可以仅以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来作理论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不需要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没有效果,我们能够因此就否定凯恩斯经济学吗?反过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市场不能有效运行,需要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有效的,我们能够因此就否定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吗?都不能,两种理论的前提条件不一样,不过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罢了。凯恩斯经济学假设名义工资刚性。短期里,名义工资刚性,经济表现出凯恩斯经济学的特征:市场不能有效运行,需要需求管理,而总需求的变化既影响产量又影响价格。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名义工资弹性。长期里,名义工资弹性,经济表现出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特征: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不需要需求管理,总需求只对价格有影响。

弗里德曼在自由落体定律的例子中这样讲到:“公式①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它有效,而不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近似的真空中。”“有效”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看来,其意无非是说公式指定的前提条件发生了,那么公式指明的结果就一定会发生。我们观察到羽毛在空中下落不符合公式所指明的结果,但这并不否定公式本身,只是因为羽毛在空中下落不满足公式的前提条件罢了。这是把理论作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对此,弗里德曼进一步讲到:“与假说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具体说明公式有效的环境。”

这正是“外在一致性”概念的正确含义:如果理论的公理假设与局限条件相符合,理论的逻辑结论又与经验事实相一致,那么该理论就具有“外在一致性”。“外在一致性”概念必须是在把理论作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的有机整体来对待的框架下才是有意义的,而不能是简单地指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相一致。当然,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外在一致性”概念并不能够多告诉我们什么,不过是说理论的公理假设与现实的局限条件相一致,而理论同时具备“内在一致性”罢了。因而自然地,理论评价的恰当标准就只能是“内在一致性”,而不是“外在一致性”,理论正确与否的含义也就必须回到“内在一致性”标准上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外在一致性”来检验理论,但一定要明白,这种检验是通过“外在一致性”间接地验证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进而验证理论本身,因为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一个具有“外在一致性”的理论一定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相符合,经验事实又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我们就认为经验事实证实了理论。这种证实只是表明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反过来,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相符合,但是经验事实却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那么我们就认为经验事实证伪了理论。同样,这种证伪只是表明理论不具有“内在一致性”。更为一般的情况是,我们观察到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但这是由于局限条件与理论的公理假设不相符合的缘故,并不表明经验事实就真的证伪了理论,只能说理论不适用于这个(类)现象罢了。情况也有可能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但是局限条件却与理论的公理假设不相符合。这不过是巧合罢了,是不能真正证实理论的。

一般来说,在可控实验的情况下,像这样通过“外在一致性”来实施理论检验才是可能的;在不可控实验的情况下,这种检验就困难得多,因为我们很难知道理论的公理假设是否与局限条件相符合。如果我们不能判定公理假设是否与局限条件相符合,那么即使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我们也不能得出理论得到证实的结论,或者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我们也不能得出理论被证伪的结论。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①S=1

2

g t2。

通常所说的理论检验,只是简单地以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是否相一致作评判标准,①所以是不能对理论提供真正检验的,只能从否定的角度表明特定的理论是不是适合于解释、预测特定的行为和现象。例如,我们观察到市场能够有效运行,不需要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没有效果,这并不能否定凯恩斯经济学,只能说凯恩斯经济学不适合于长期分析。我们观察到市场不能有效运行,需要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有效的,这也不能否定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只能说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不适合于短期分析。这种“检验”只是、也只能是起到对理论进行区分和筛选的作用———从众多理论中区分和选择出实用的、能够有效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有效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分离出那些不实用的、不能够有效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有效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这是理论选择问题,不是理论评估问题。

弗里德曼显然已经把理论作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和逻辑结论的有机整体来看待了,所以他强调不能因为羽毛在空中下落不符合自由落体公式所指明的结果,就否定公式本身,“与假说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具体说明公式有效的环境”。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理论不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他明确讲到:“理论应该通过对它意在加以解释的那一类现象的预测能力来检验。……实际证据永远也不能`证实'某一假说的正确性,它只能通过无法将该假说驳倒来显示该假说的`正确性'。”这里证实与证伪的含义显然仅仅关注于理论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这正是《实证》一文前后不一致和晦涩难懂的又一地方。单看他的这一论述,颇有些类似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不过,如果我们将其放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中来理解,那么就是有别于证伪主义的。弗里德曼的证伪不是用来批判理论的真实性,而是用于界定理论的适用范围。他所做的不是理论的评估问题,而是理论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他并不因为有一个“反例”就否定掉该理论,而是认为该理论不适用于这个(类)现象。

四实证科学理论是否一定要求假设具有现实性

由于理论的本质是形式体系,要害不在于公理假设是否与局限条件相符合,而在于它们之间是否满足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②也不在于这个体系的逻辑结论是否与经验事实相一致,而在于从公理假设到逻辑结论的推导是否严谨可信,因此理论上,我们可以“任意”地做公理假设来构建理论,只要这些公理假设满足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就能够构建出“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我们可以用与局限条件不相符合的公理假设构造出“内在一致的”公理体系。尽管由与局限条件不相符合的公理假设所构造出的公理体系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一般是不一致的,但这个公理体系仍然是“内在一致的”、标准的理论体系。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人不是自利的而是利他的来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学。只要这个新的经济学体系能够满足独立性、③相容性和完备性,就是一个“内在一致的”、“完美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我们的确可以“任意”选择公理假设来构建理论,只要满足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那么这个理论

谢作诗李 平

②③实证主义(这里使用的“实证”一词与相对于“规范”的实证是不相同的,尽管两者的含义有时相吻合)认为:如果一个理论预测阳

光多的地方树叶一定茂密,而经验观察朝南比朝北的叶子更加浓密,那么就算证实了理论。证伪主义则主张:理论可以为经验事实所证伪,但不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可以用一个反例驳倒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但是难以用一个证据证实一个命题的真实性,认为经验事实不能证实理论的理由有二:其一,理论陈述是全称陈述,而经验观察是单称陈述,就算我们已知的所有经验事实都支持理论,又怎么知道在无限尽头的经验事实也支持该理论呢?其二,如果某个假说与已获得的证据相一致,那么总会有无数的假说与之相一致(F r i e d m a n,1953)。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认识本身就表明他们没有真正将理论视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的有机整体,没有对理论假设与局限条件是否相符合给予应有的重视。因为假如真正将理论视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的有机整体,并且严格地考察理论假设是否与局限条件相符合的话,那么就只能有如本文所述的证实和证伪观。

准确地讲,完备性不是直接针对公理假设来规定的,而是要求建立在这些公理假设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必须是完备的。我们只是为了方便表达才这样表述。下文相同的表达要做同样的理解。

准确地讲,独立性是指公理假设之间彼此是独立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才这样笼统地表述。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就是“内在一致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内在一致的”理论都是有解释力的,都能有效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行为,并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既有效又有意义的预测。这也是说,对于实证科学来说,假设是不可以“任意”做出的。实践中我们一般不会凭空构建理论,并且当理论的逻辑结论被检验与经验事实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修改理论的公理假设,或者抛弃这个理论体系。

那么,不可以“任意”做假设,是不是就意味着理论的假设要具有现实性呢?

在弗里德曼看来,理论的实证科学性质与“有效性”同假设的现实性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一个假说能够通过极为有限的资料进行大量的`阐述'以抽出共同而关键的因素,并能保证在这些有限的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预测,那么这一假说就具有重要意义。”他甚至认为,理论的重要性与其假设的现实性之间是呈反向关系的。他提出“一种理论的重要性与它的假设的现实性之间几乎呈现出相反的关系。人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假说,其假设往往是对现实很不精确的描述。一般来说,理论越重要,其假设越不现实。关键不在于是否把假设描述为是现实的,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是现实的,而在于理论是否做出精确的预测。”他甚至明确地指出:“完全`现实主义'的理论是一种全无用处的理论。”

弗里德曼指出不能以假设的现实性来作理论评价的标准,他甚至敏锐地感觉到理论的重要性与其假设的现实性之间可能是呈反向关系的。但是,允许理论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具有理想化假设的理论则是另外一回事。弗里德曼对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他也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应该具有现实性,什么样的理论其假设反而不能都具有现实性。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依赖于对经济模型(理论)的类型和作用的划分,钱颖一(2002)、许成钢(2002)的论述使得我们对以上两个问题逐渐清晰起来。

实际上,有两类经济模型(理论),一类是作为理论“基准”的经济模型,一类是直接解释经济现象和行为的经济模型。关于前者的作用,钱颖一(2002)、许成钢(2002)有过精辟的论述。理论“基准”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参照系”的功能。“参照系”不是目标模式。所谓“参照系”,是说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分析平台。我们把某个新的因素加入进来,利用模型所建立的既有平台做分析,然后和模型的既有结构和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观察新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了。我们以M M定理为参照,看现实中是什么违反了这一定理的假设条件,就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得不同的金融工具收益不一样了。我们以科斯定理为参照,看现实中是什么违反了这一定理的假设条件,就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得产权与效率相关。我们以阿罗-德布鲁体系为参照,看现实中是什么违反了这一理论的假设条件,就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得不同经济体制的经济效益不一样了(许成钢,2002)。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极其少见的,但是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可以为真实市场提供一个有用的参照。

一般来说,这样的“参照系”是一些无关性命题。所谓无关性命题,就是一种在理想的经济环境下结果与工具或者方式或者资源配置不相关的命题。例如,M M定理、科斯定理、阿罗-德布鲁体系都是无关性命题。几乎所有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理论工作都是一些无关性命题。作为理论“基准”,我们需要的恰恰是无关性命题。在这里,模型的前提假设可以与现实不相符,也一定与现实不相符,至少不会都与现实相符合。这些无关性命题所描述的只是现实世界的极限状态。

由于经济世界具有连续性,①极限状态本身就是对于接近极限状态之状态的一个极好描述,因此没有人否认,作为“参照系”和理论“基准”的无关性命题本身就给了我们某种直接的启示。例如,科斯定理就给予我们低交易费用情况下外部效应问题存在市场解的直接启示。不过就这些无关性命题来说,要点

①M a r s h a l l(1920)就非常强调这一点。

谢作诗李 平

却不是对其直接加以应用,而是在其基础之上加约束条件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最终得出相关性命题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五常(2001a)指出,科斯的贡献并不在于什么定理,而在于促使我们关注约束条件。张五常(2001b)、谢作诗(2004)也正是从这个意义来批判格雷欣定律的。他们要表达的是,在理想的经济环境中,劣币和良币的收益是相等的。这是一个无关性命题。在这个无关性命题之上,加上正交易费用,或者收币人不能拒绝付币人用劣币支付的约束条件,总可以得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论;加上收币人可以拒绝付币人用劣币支付的约束条件,又可以得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结论。因此,如果我们承认劣币驱逐良币是定律的话,那么就得承认良币驱逐劣币也是定律。如果这样的定律真的算做定律的话,那么每一个事件都要对应一个定律;如果经济学充斥着的是这样一些定律,那么不仅是无趣的,也是极不深刻的。

重要而深刻的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相关性命题,而是那些无关性命题;重要而深刻的不是你看到劣币的收益可以不等于良币的收益,而是你看到理论上劣币的收益应该等于良币的收益。一切经济分析,归根结底都要以某个无关性命题作为起点来展开。弗里德曼讲“一般来说,理论越重要,其假设越不现实”,我们猜测,他看到和强调的可能正是那些作为“参照系”和理论“基准”的无关性命题的重要性。作为“参照系”和理论“基准”,它要建立的恰恰是无关性命题,其假设一定不能都是现实的,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其理论假设具有现实性。

当然,理论基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更多的经济模型是直接解释、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经济模型。就这类模型来说,就要求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世界相符合了。张五常(2001a)反复讲,经济学的功能是经济解释,经济解释的重心在于考察现实世界的约束条件。在这里,张五常强调的正是假设的现实性。不过,即便是对于这些直接解释、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经济模型来说,其前提假设与现实世界完全符合也是不可能的,要做到的是基本符合。毕竟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理论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尽可能地简化,因此保留重要的约束条件,舍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约束条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理论没有节约信息,也就不成其为理论了。理论一方面要保持简约性,另一方面其假设又不能过于偏离现实,从而有损其解释和预测力。怎样才是不过于偏离现实呢?例如什么情况下可以假定交易费用为零,什么情况下交易费用必须作为主要的条件,其判定要依据问题的性质而定,并没有简单的规则可以遵循(林毅夫,2005)。

五怎样验证假设的现实性

怎样检验假设的现实性远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批评者认为新古典厂商理论的利润最大化假设不具有现实性,弗里德曼则说理论的假设不需要具有现实性,他强调的是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他用树叶吸收阳光和台球手击球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每一片树叶好像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吸收阳光,能够自发地快速地移动到想得到但未占有的位置上,以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这个假设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因为我们知道树叶不会“自觉”地追求阳光,它们没有上学学习过有关科学规律,也没有掌握计算最佳位置所要求的数学。但是,是不是建立在这个不具有现实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假说就是不可接受或者无效的了呢?弗里德曼认为,未必。因为从这个假设可以推导出朝南比朝北的叶子更加浓密的明确含义,而这个含义与经验事实是高度一致的。假设台球高手得分就好像他精通复杂的数学公式,通过目测角度能够利用公式精确计算出最优的运行方向,并使台球按照计算出的最优方向运行。这个假设当然也不具有现实性。是不是建立在这个不具有现实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假说也是不可接受或者无效的了呢?弗里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德曼认为,不是。相反,他认为应该对这个假设充满信心,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我们相信台球高手能够精确完成上述计算和控制,而是因为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假说可以做出极其精确的预测。

不过在我们看来,要得到弗里德曼所说的精确的预测,上述假设实在是过多了,而多出来的那部分不但不是要害之所在,而且还是产生歧义的根源。

就树叶吸收阳光的例子来说,要害不在于树叶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追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而在于树叶是否追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本身;就台球手击球的例子来说,要害不在于台球高手精通复杂的数学公式,通过目测角度能够利用公式精确计算出最优的运行方向,并使台球按照计算出的最优方向运行,而在于台球高手是否在追求让台球按最优方向运行本身。要得到朝南比朝北的叶子更加浓密的精确预测,我们不需要假设树叶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追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只需要假设树叶追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即可。后者才是对于行为主体行为动机的某种刻画,而前者则不过是行为主体实现其行为动机的一种方式罢了。我们可以假设树叶“主动地”寻找阳光以吸收最大的阳光,但是由于阳光有利于叶子的生长,我们假设树叶被动地适应环境,同样会获得相同的预测结果。我们可以假设台球高手好像是通过精确计算来击球的,但是台球高手通过经验来击球同样会获得相同的结果。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树叶是怎样来使吸收的阳光量最大的,而在于树叶必须是使得其吸收的阳光量最大;问题的实质也不在于台球高手是怎样来找到最优的运行方向的,而在于台球高手必须是使得他的球按照最优的方向来运行。

我们真正要问的是,树叶在“追求”吸收最大量的阳光的假设具有现实性吗?台球高手在追求让台球按最优方向运行的假设具有现实性吗?如果这样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的话,我们还能够得出精确的预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我们关心的利润最大化假设是否具有现实性的问题是相同的。我们承认理论(作为“参照系”和理论“基准”的理论)的假设可以不具有现实性,但是我们更为关心怎样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假设是否具有现实性。我们关心利润最大化假设真的不具有现实性吗?

那些持利润最大化假设不具有现实性观点的批评者们,以为厂商不能掌握有关的需求和成本函数,不能准确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等边际原则进行,就否定了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现实性。实际上,他们否定的只是厂商以特定的方式来实现其最大化利润的可能性,并没有否定利润最大化假设本身。厂商是否坚持利润最大化与厂商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其最大化的利润完全是两个问题。

正确的对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检验,不是调查厂商是否掌握有关的需求和成本函数,能否准确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等边际原则进行,而是了解如果厂商的产量比目前的产量高一点或低一点,相应的利润会不会降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厂商实际上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这一假设的一个重要含义,正是产量偏离均衡产量时利润一定会比产量为均衡产量时要低。行为动机与实现行为动机的方式不是一回事。关于行为动机的假设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不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检验,必须通过检验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义来间接检验这样的假设。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对利润最大化假设实施检验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厂商的确在坚持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确具有现实性。①

①当然,利润必须是广义而言的利润(有记录的销售收入与所有者—经营者的工作中消费之和与支付给其他要素投入者的报酬之间的差额),而不能仅仅是有记录的利润(有记录的销售收入与支付给其他要素投入者的报酬之间的差额),因为所有者-经营者在企业内消费而不是在家庭中消费效率可能更高,这会使均衡中的企业的有记录的利润下降。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直接用于解释、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使用最大化有记录的利润的假设仍然是可以的。新古典厂商最大化的就是有记录的利润。现实中厂商当然未必真的仅仅最大化有记录的利润,但这无损于新古典利润最大化模型的有用性,因为我们只需在该模型基础上将所有者-经营者的工作中消费加入进来,就可以有效解释、预测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了(谢作诗,2001)。这正是新古典厂商理论在发挥其“参照系”和理论“基准”的作用了。

谢作诗李 平

六结束语

以下观点,有的是弗里德曼《实证》一文的直接观点,更多的则是我们在《实证》一文的基础上延伸而推导得到的。

第一,理论的本质是形式体系,并且是由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三位一体有机构成的形式体系。理论只要符合“内在一致性”即可,是不需要一定具有经验含义的。我们可以给形式化的理论体系赋予经验含义,但是它们不是因为有经验含义而成其为理论,而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形式体系而成其为理论。

第二,仅仅就作为形式体系的一般性理论而言,假设的确不重要,只要满足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即可。但是,要使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假设就是重要的了。对实证科学来说,理论的假设是不可以“任意”做出的。

第三,实证科学不可以“任意”做假设,并不意味其假设就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对于作为“参照系”和理论“基准”的经济学模型来说,其假设可以与现实不相符,也一定与现实不相符,至少不会都与现实相符合,我们不应该要求其理论假设具有现实性。对于直接解释、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经济模型来说,应要求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世界相符合,尽管不可能完全符合,需要做到的是理论假设不能过于偏离现实。但是何为不过于偏离现实,要依据问题的性质而定,并没有简单的规则可以遵循。

第四,“外在一致性”概念必须是在把理论作为公理假设、逻辑推导、逻辑结论的有机整体来对待的框架下才是有意义的,而不能简单地指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理论的公理假设与局限条件相符合,理论的逻辑结论又与经验事实相一致,那么该理论就具有“外在一致性”。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外在一致性”概念并不能够多告诉我们什么,不过是说理论的公理假设与现实的约束条件相一致,而理论同时具备“内在一致性”罢了。

第五,理论评价的恰当标准只能是“内在一致性”,而不是“外在一致性”,理论正确与否的含义必须回到“内在一致性”标准上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外在一致性”来检验理论,但是这种检验是通过“外在一致性”间接地验证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进而验证理论本身。一般来说,在可控实验的情况下这种间接检验才是可能的,在不可控实验的情况下这种间接检验就困难得多。

第六,理论可以被证实,或者被证伪。证实决不仅仅是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相一致,证伪也不仅仅是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不一致。我们必须把理论看成是由公理假设、逻辑推导和逻辑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要在这个概念框架下谈论理论之检验问题。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相符合,经验事实又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那么经验事实就证实了理论。如果局限条件与公理假设相符合,但是经验事实却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那么经验事实就证伪了理论。一旦理论被证实,就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一旦理论被证伪,就不存在被证实的可能。不可以说理论既存在被证实的可能性,又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更为一般的情况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不一致,但这是由于局限条件与理论的公理假设不相符合的缘故,并不表明经验事实就证伪了理论,只能说理论不适用于这个(类)现象罢了。也有可能经验事实与理论的逻辑结论相一致,但是局限条件却与理论的公理假设不相符合,这种情况不过是巧合罢了,是不能真正证实理论的。

第七,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检验,因为只是简单地以理论的逻辑结论与经验事实是否相一致作评价标准,所以是不能对理论提供真正检验的,只能从否定的角度表明特定的理论是不是适合于解释、预测特定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

的现象和行为。这种“检验”只是、也只能是起到对理论进行区分和筛选的作用———从众多理论中区分和选择出实用的、能够有效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有效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分离出那些不实用的、不能够有效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有效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这是理论选择问题,不是理论评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外在一致性”来进行理论检验,但这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做到。不过理论本身不一定需要通过经验来证明其正确性,理论正确与否完全由“内在一致性”来确定,形式逻辑可以对此给出说明。在经验上,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理论评估问题,而是理论选择问题。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检验虽然不能对理论提供真正的检验,但却可以有效解决理论选择问题。

第八,厂商是否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厂商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其最大化的利润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行为主体行为动机的刻画,后者是对行为主体实现其行为动机的方式的刻画。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对利润最大化假设进行检验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厂商的确在坚持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确具有现实性。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模型的划分和作用的话,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一个不具有现实性的利润最大化模型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了。

我们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

参考文献:

林毅夫(2005):《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颖一(2002):《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许成钢(2002):《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比较》第1辑。

谢作诗(2001):《关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理论、经验及评论》,《经济评论》第4期。

谢作诗(2004):《五常之谬在哪里》,h t t p://w w w.j j x j.c o m.c n/n e w s d e t a i l.j s p?k e y n o=2891。

张五常(2001a):《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五常(2001b):《荒谬的定律》,《随意集》,香港:花千树出版社。

F r i e d m a n,M.“T h e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 P o s i t i v e E c o n o m i c s.”E s s a y s i nP o s i t i v e E c o n o m i c s,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53.

H a m m o n d,J.D.“E a r l yD r a f t s o f F r i e d m a n's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E s s a y,”D e l i v e r e da t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E c o n o m i c s S o c i e t yM e e t i n g s,J u n e1991.

K o o p m a n s,T.“T h r e eE s s a y s o nt h e S t a t e o f E c o n o m i c S c i e n c e.”N e wY o r k:M c G r a w-H i l l,1956.

———.“E c o n o m i c s a m o n gt h e S c i e n c e.”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79,69:p p.1-13.

L e s t e r,R.A.“S h o r t c o m i n go f M a r g i n a l A n a l y s i s f o r Wa g e-E m p l o y m e n t P r o b l e m s.”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46,36,p p.62-82.

M a r s h a l l,A.P r i n c i p l e o f E c o n o m i c s,L o n d o n:M a c m i l l a n,1920.

M a c h l u p,F.“M a r g i n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E m p i r i c a l R e s e a r c h.”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46,36,p p.519-554.

———.“R e j o i n d e r t oa nA n t i m a r g i n a l i s t.”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47,37:p p.148-154.

S a m u e l s o n,P.“P r o b l e m s o f M e t h o d o l o g y-D i s c u s s i o n.”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P a p e r s a n d P r o c e e d i n g s,1963,53,p p.232-236.

———.“T h e o r y a n dR e a l i s m:AR e p l y.”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64,54,p p.736-740.

S i m o n,H.“P r o b l e m s o f M e t h o d o l o g y-D i s c u s s i o n.”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P a p e r s a n dP r o c e e d i n g s,1963,53,p p.229-231.

S t i g l e r,G.J.“P r o f e s s o r L e s t e r a n dt h e M a r g i n a l i s t s.”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1947,37,p p.154-157.

(截稿:2007年6月 责任编辑:杜亚平)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责,又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以下是的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欢迎阅读。 20**年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尽管农村教育按照税费改革的要求保持了运转,但税费改革过程中,因为取消了向农民集资摊派,财政对教育一时的投入又没有明显的增加,农村教育在当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省委调查组调查时指出,监利的教育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危房安全隐患大,村小教师整体素质差,“普九”债务沉重,教育外部环境不好等问题。自20**年以来,国家实行教育,同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教育投资超过税费改革以前水平,基本满足运转的需要。20**年,省委调查组到我县调查教育时,我县教育总投入为2.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为1.25亿元。到20**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以后,财政预算安排的总投入达到2.9亿元,已超过税费改革以前的水平。20**年,全县共安排教育经费达到31180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100万元,学校维修资金1763万元,贫困生生活补助1280万元,教师工资总额19857万元(包括医保、抚恤等)。 2、学校“普九”债务得到化解。20**年时,全县教育负债总额为12626万元,其中已锁定的“普九”债务为7419万元,除掉已偿还的1568万元后,实有“普九”债务5851万元。“普九”债务已由

中央、省政府出资于20**年12月底以前全部偿还。学校甩掉了债务包袱,轻装上阵,可以一心抓教学谋发展了。 3、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税费改革时,撤销了乡镇教育组,同时明确“以县为主”的方针,这种改革虽然减少了支出,但却造成了乡村教育县里管不了,乡里无人管的“边缘化”状态。到20**年,县政府同意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确定4—6人,并挂靠到乡镇中心学校,每年安排10万元公用经费,基本解决了乡镇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 4、学校布局正在优化。20**年,我县有公办初中67所,小学611所(其中完小542所,教学点69所)。学校过度分散,办学成本高,效率差。从20**年起,撤销了全部村小,利用乡镇办中心小学和联村小学,建立了134所中心小学,过去效益差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农村初中一律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今年将秋季减少到37所。学校布局调整的不断优化将降低办学成本,为新一轮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社会捐资等各种资金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从20**年起开展危房改造和初中增容,加强现有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涌现出一批如芦陵中学、新沟中学、朱河中学、赤卫中学、廖池中学、长江中学等花园式学校,这些学校成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6、职业教育实现新飞跃。我县过去的教育结构单一。20**年,我县成立了建设科技学校,实现了职业教育零的突破。20**年,我们与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联合组建监利县职教中心,当年招生2000人,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长兴教育券

以下是两个关于我国教育券制度的两个新闻和评论材料,请阅读材料,然后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券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二,教育券制度的理想运行需要怎样的条件?第三,教育券制度的实行能否解决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第四,你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供给的主要问题何在?应该怎样解决?第五,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为解决基础教育问题做了种种尝试,你怎样评价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政策? 思考问题时,可以广泛搜索相关材料,借助你所学习过的理论。上面的几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过于“发散”而不是为了限制思维,您的发言可以是有重点的,或者将几个问题综合起来回答。如果您在思维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副产品”,发言时可以不受上面几个问题的限制。 材料一:长兴试验:“异国种子”的新生存 李梁(南方周末)■三年来,一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己的轨迹迅速推进。经济大师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1月13日,浙北长兴县。 年关将近。街头行人稀疏,中小学校园大门紧闭,空荡荡的操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寒风追逐着落叶在地面奔跑。 关于“教育券”的讨论也随春节假期的来临而暂时陷入沉寂。 尽管长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之列,它在经济发达的湖州市三区三县中名气并不算大。但是三年前,这个盛产白果、吊瓜子的县,意想不到地成为一场教育改革风潮的中心。美国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创立的名词“教育券”,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三年来,这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己的轨迹迅速推进。媒体的报道均称,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场改革在中国大地的演变和进化。和在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进行的其它改革一样,长兴的“教育券”改革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异国种子” 关于长兴“教育券”改革,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2000年11月,正值美国加州大选前夕,长兴县教育局长熊全龙带队到美国加州考察,在洛杉矶市附近的罗斯密学区,了解到这里正在发起一项在全州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全民公决提议。 教育券,来自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论,就是政府改变过去将教育经费直接拨给公立学校的方式,将经费直接分发到学生家长手中,由家长自由选择学校。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长兴县的教育资源匮乏,怎样吸引民间资源投资办学?”熊全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听过介绍,我眼睛一亮,‘教育券'说不定可以派上用场。”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长兴2001 年提出创造浙江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而义务教 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要达到1: 1),都是教育强县的硬指 标。 2001 年3 月,熊全龙提出“教育券”试行构想,向省教育厅和县委县政府进言并得到了支持。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河北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题库及答案

单选题
1、关于七天开店(b)较好的康乐设施
2、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海之蓝”上市时间是(d)2003
3、以下关于长兴教育券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教育券,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市场调节关系
4、在全国地铁企业中,首次通过长城质量保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地铁集团是(b)天津地铁集团
5、权威定势,就是以(d)为准绳,不假思考地顺从权威 权威
6、提出了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时间是( a)1941
7、以下选项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提出的创新分类方法的是(d )按照节约资源的种类不同
8、《读者文摘》的诞生属于( a)创新思维方式
加法思维
9、以下不属于大连港陆上经济腹地的是(d ) 山东省
10、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的会议是(c)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多选题
11、陈锡康教授之所以能够取得自主创新的成功,除了个人才华和勤奋之外,原因还包括(abcd) A. 社会需要驱动 B. 不迷信国际权威,另辟蹊径、自主创新 C. 注重多学科合作和团队合作 D. 兢兢业业,仔细认真
12、为了快速发展,振兴民族重卡产业,中国重汽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思路,包括( B,C,D) A. 工艺创新 B. 体制创新 C. 管理创新 D. 技术创新
13、在新世纪和互联网时代中,海尔集团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有(A,B,C,D ) 14、A. 市场变化 B. 互联网企业的进入 C. 行业竞争加剧 D. 技术创新及研发模式的变化
14、 创新能力的特点有( A,B,C,D) A. 综合性 B. 独创性 C. 实践性 D. 坚持不懈
15、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毒学实验室的成功因素包括( ) A. 能力超群的团队带头人 B. 合理的管理机制 C. 合理的人员构成 D. 高效的团队管理 答案 A,C,D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2019年河北省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试题和答案

2019年河北省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试题及答案 关于7天开店的说法,错误的是() 1. A. 买方便面要下楼去取 2. B. 较好的康乐设施 3. C. 窗户非常小 4. D. 房间面积要比同行均值小一些 答案 B 2单选题(3.0分) 从比亚迪的发展模式来看,其发展路径属于() 1. A. 模仿—整合—创新—技术领先 2. B. 模仿—创新—整合 3. C. 模仿—发展 4. D. 模仿—整合—发展 答案 A

3单选题(3.0分) 以下关于长兴教育券的说法,错误的是() 1. A. 通过教育券,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市场调节关系 2. B. 教育券的最终流向是取决于政府的导向 3. C. 只有选择民办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才可以获得教育券 4. D. 教育经费的主体以政府拨款的形式流向公立学校 答案 A 4单选题(3.0分) 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海之蓝”上市时间是() 1. A. 2000年 2. B. 2001年 3. C. 2002年 4. D. 2003年 答案 D

5单选题(3.0分) 关于大连港五项转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1. A. 由装卸型向物流型、贸易型以及工业型转变 2. B. 由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 3. C.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 D. 由单纯竞争型向合作共赢型转变 答案 C 6单选题(3.0分) 以下选项中,属于企业间合作模式阶段的代表理论学说的是() 1. A. 费里曼的创新系统理论 2. B. 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 3. C. 伦德瓦尔的创新理论 4. D. 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理论 答案 B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教育券制度简析

教育社会学作业 教育券制度简析 教师:冯丽婷老师 学生:窦艳娟 学号:114010062 提交日期:2013年12月17日

教育券制度简析 一、概念定义 (一)提出背景 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篇名为《政府在教育中的地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教育券思想。1980年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完善了这种思想。1995年在《公立学校:使其私有化》的论文中,他再一次阐述了公立学校私有化计划,即教育券思想。他认为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政府垄断和学校间竞争不充分是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弗里德曼教育券制度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不再直接划拨到各个学校,而是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及相关费用;学校向政府兑换等面值的现金;这种制度可用于各阶段的教育。这一制度用“政府——学生——学校”的模式取代了“政府——学校”的资源配置模式,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教育的垄断,在公共教育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扩大了家长和学生的自由,最终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在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中,他把教育券分成这么几类: 1、按资金来源分:私人资金资助的教育券;公共资金资助的教育券; 2、按发放对象分:“无排富性”教育券,即所有适龄学生都发放,不足部分家庭支付;“排富性”教育券,即只发放给低收入者家庭困难

的学生。 (二)教育券的定义 教育券制度,即政府把直接投资于公立教育的经费按照生均成本折算成有固定面额的券以后发放过学生,学生凭教育券可以到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教育券可以冲抵部分或全部学费,学校凭教育券向政府兑换教育经费。 二、现状分析 §国外现状 如今美国已有多个地区推行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有一些地区还有私人或私立机构资助的教育券。 (一)公共教育券 1、密尔沃基市的“家长择校计划” (1)实施目标 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也能进入私立学校;使家长和学生有了择校自由;促进学校间的竞争。 (2)学生参与资格 当地居民;幼儿园~12年级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的1.75倍;计划实施前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学生不予补助。 (3)学校参与资格 仅限于私立学校;学生录取、课程计划、授课时数、教学质量等都有明确规定。

最新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

《政治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三)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D ) A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B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 C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D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 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A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B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原料 3、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 ) A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C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低于价值 D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高于价值 4、在价值形式发展中,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两种价值形式是(C) A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5、下列反映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经济范畴是(C ) A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 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D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 6、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执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是(A)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货币和资本没有本质区别 D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8、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D) A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9、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五)

政治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B )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D ) A.简单劳动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价格标准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D )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2019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答案解析说课材料

2019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答案 解析

2019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答案 1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1 单选题 (3.0分) 关于7天开店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买方便面要下楼去取 B. 较好的康乐设施 C. 窗户非常小 D. 房间面积要比同行均值小一些 答案B 2 单选题 (3.0分) 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海之蓝”上市时间是()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答案D 3 单选题 (3.0分) 以下关于长兴教育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教育券,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市场调节关系 B. 教育券的最终流向是取决于政府的导向 C. 只有选择民办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才可以获得教育券

D. 教育经费的主体以政府拨款的形式流向公立学校 答案A 4 单选题 (3.0分) 在全国地铁企业中,首次通过长城质量保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地铁集团是() A. 北京地铁集团 B. 天津地铁集团 C. 上海地铁集团 D. 广州地铁集团 答案B 5 单选题 (3.0分) 权威定势,就是以()为准绳,不假思考地顺从权威 A. 专业 B. 专家 C. 学历 D. 权威 答案D 6 单选题 (3.0分) 提出了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时间是() A. 1941年 B. 1942年 C. 1943年

D. 1944年 答案A 7 单选题 (3.0分) 以下选项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提出的创新分类方法的是() A. 按照创新应用对象不同 B. SPRU分类 C. 按照创新程度不同 D. 按照节约资源的种类不同 答案D 8 单选题 (3.0分) 《读者文摘》的诞生属于()创新思维方式 A. 加法思维 B. 减法思维 C. 类比思维 D. 逆向思维 答案A 9 单选题 (3.0分) 以下不属于大连港陆上经济腹地的是() A. 辽宁省 B. 吉林省 C. 黑龙江省 D. 山东省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资料、劳动力 2.使用价值和价值 3.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5.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6.反,正 7.企业法人制度 8.生产资料公有制 9.农业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B 3.A 4.A 5.B 6.C 7.B 8.D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 AC 2.AD 3.AB 4.CDE 5. ABCD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经济规律: 答案: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3.市场体系 答案:市场体系指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3分) (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分) 2.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分)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和单位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4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政策是权威性公共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它由教育问题而产生,又为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此性质决定了教育政策研究必须以关注教育问题为前提和最终目的,主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如教育的政策问题是什么?背景如何?目标是什么?政策和实施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其受益者和受损者又是谁?等。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与个案研究方法,在论证教育政策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以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政策为例,对美国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从中揭示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该时期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尝试探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问题之间的互动作用。全文共分三部分。通过研究,笔者将美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即“人人享有优质教育”。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政策问题主要因未能实现上述基本理念而产生:大量处境不利儿童未能获得与正常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总体的教育质量不仅表现为国内测评结果的不良,也表现出在国际测评中的落后水平状态。本文第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第二部分主要关涉美国联邦政府20世纪80、90年代颁布和实施的主要基础教育政策——《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改革美国学校法》等主要宏观政策,三次高峰会议等主要政府行为以及在联邦政府引领下各州

响应联邦政府号召、进行“以标准为引领”的学校系统改革——其旨在解决诸如“联邦政府职责何在?”、“课程改革何去何从?”、“教师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如何选择教育?”、“改革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审视了21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引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与《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联邦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针对性及其对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解决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政府职责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评价问题等,其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即“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和理念。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同样存在,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规则相同,即都要能够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实现本国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因此,正确地认识并理解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关键词】: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71.2

学习交流 融汇思考 共促发展

学习交流融汇思考共促发展 ---黑龙江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香港培训班学习汇报 12月4日在省教育厅高教处的高度重视下,在省高师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全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35位教师,肩负着为我省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使命踏上赴香港为期10天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旅程。这次学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我省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也充分说明我省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心和力度。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高质量的教育闻名于世。 在香港教育学院与各位导师的学习交流,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使我不断在比较中反思,在碰撞中构建,在价值冲突中甄别,激活了我对教育的深层思考的同时实现专业上、思想上的一次次新的升华和挑战! 现将对香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理解与感悟、借鉴与分享向各位领导与老师作以汇报: 一、香港高等教育概况 (一)香港高等学校 香港共有12所颁授学位证书的高等教育学院,其中有8所是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政府资助),他们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岭南大学。四所财政自给学校,分别为:香港公开大学、珠海学院、香港树仁大学、恒生管理学院。一所由公款资助的学校:香港演艺学院。香港高校以宏远的愿景、一流的师资、开放的办学思路以及坚持追求卓越的精神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特色 第一是现代化教育思想。追踪世界发展趋势和追求教育个性化是香港高校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香港高等教育通过?个性化培养?途径实现?个性化发展?意义上的?全人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现代性。 第二是自主化管理体制。香港高校具有高度自主权,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学术自由受到高度重视。学校是法人团体,校董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而是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这个中间机构对大学实行间接的宏观管理。 第三是通识化教育模式。香港的高等学校出于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考虑,认为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宽知识面、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乐于服务社会的人才,为此提出了通才教育, 具体反映在教学上就是通识教育, 香港各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宽的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的学生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了解国际经贸、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是国际化教育理念。受到国际经济的强大影响香港各高校都致力于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立足香港、中国,面向亚太、世界?的国际通用型人才。为了弥补香港地域狭小 ,高等教育规模受到严重局限的不足 ,各专科以上的院校都普遍重视发展与外国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广泛交流 ,树立?国际大学?的形

对教育券制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券制度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思考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受教育起点平等问题是教育理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政府为了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其中,近几年兴起的教育券制度就是一项大胆的尝试。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券制度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意义:教育券的基本内涵,教育券制度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弊,教育券制度施行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育券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fairness problem especially the equality of starting poi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always the enduring topic in the circle of education.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exploring constantl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of school age can obtain the right to accept basic education fairly.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which have been rising up in recent years is a bold tr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th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by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school voucher,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school voucher system to promot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carry out school voucher system. Keywords:School voucher system;Basic education;Educational justice 一、教育券的内涵 教育券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主张政府把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以面额固定的有价证券(即

教师教育管理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教师教育管理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论文编号论文题目 001 如何对我国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 002 学校、家庭、同伴在青春期性教育中作用的调查研究 003 学校预防艾滋病不同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 004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 005 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 006 瑞典中学性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007 中学生性教育研究——对性教育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 008 网络文化下中学生性教育与引导研究 009 中美两国青少年性教育比较研究 010 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 011 《学校管理中的短期行为的表现及防范》 012 论创新型校长的时代特征 013 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受伤害事故与教育预防的初探 014 美国学校性健康教育研究及启示 015 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016 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学校管理的一对基本范畴 017 校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校本管理实践探析018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与行动 019 探讨澳门特区政府对私立学校管理的新政策——「公共学校网学校收费指引」之述评

020 澳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之研究 021 校长决策研究——从一所中学的发展透视校长决策 022 师本管理初探 023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 024 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的研究 025 校规中惩罚规定的合理性与教师的执行程度及中学生偏差行为关系之探讨 026 学校自筹经费问题研究 027 ISO9000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若干问题研究 028 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 029 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030 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031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 032 校本培训模式研究 033 社会化学生公寓中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 034 民办学校资金规范管理研究 035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036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 037 校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与实施策略 038 学校内部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039 基础教育领域完全私立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040 创建合作型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41 学校改革策略问题之研究 042 我国校长负责制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责权利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4322205.html, 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选题参考 1、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 3、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 4、“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 5、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 6、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7、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世纪末的回顾与沉思 8、中国教育改革怎么改——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 9、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 10、2020: 中国教育改革方略 11、“维果茨基热”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2、"集体性知识":中国教育改革解释框架的再叙述 1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14、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 15、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 16、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和起草过程的体会 17、教育让社会更美好——十八大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向 18、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19、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20、中国教育改革30年. 政策与法律卷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4322205.html, 二、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 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 3、1978—2002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四次浪潮 4、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5、甲午战争前中国教育改革探析 6、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 7、教育重大决策科学化、化的一个范例——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和起草过程的几点体会 8、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关于教育问题的对话 9、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 10、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 11、中国教育新走向 :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 = Chinese Education 12、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观念 13、重塑教育的灵魂——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及其路径 14、校长职业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5、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16、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2届学术年会综述 17、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 18、一种怀特海主义的教育理论——兼论中国教育改革 19、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与愿景——顾明远教授专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