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下历史四五六七单元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四五六七单元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四五六七单元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四五六七单元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二)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我国的民族政策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见课本p57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

(2)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第二年,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③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见课本p77《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4、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见课本p81《中美建交公报》)。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

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的历史地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0、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④国际形势的变化。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课本p91“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863计划”(见课本p94):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来形成《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见课本p9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见课本p96阅读文字)

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

4、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的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 3左右。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了解建国以来文学成就和艺术发展概况)

2、体育:新中国诞生以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0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2.“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真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5.《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有识之士议论纷纷,其中说错的是 A.失去台湾,东南沿海不会太平了 B.2亿两白银的赔款,老百姓负担又重了 C.日本在中国设厂,经济掠夺加剧了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了 6.“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为哀悼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邓世昌 7.“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世。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与亚洲后起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③《末代皇帝》④《火烧圆明园》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9.《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显著的是 A.赔款二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辟沙市、重庆为商埠 D.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B.被法国作家雨果谴责为“强盗”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C.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D.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 11.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掠得圆明园大量珍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2019秋季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语 文 试 题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沉着应试,认真书写,祝你取得满意成绩!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 .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 .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 .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 .心乐.之(乐:以……为乐) C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 .溯洄.. 从之(溯洄:逆流而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C .便扶.向路/济困扶.危 D .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姓名: 考号: ※※※※※※※※※※※※※※※※※※ ※※※※※※※※※※※※※※※※※※※※※※※※※※※※※※※※※※※※※※※※※※ ※※※※※※※※※※※※※※※※※※ ※※※※※※※※※※※※※※※※※※※※※※※※ ※※※※※※※※※※※※※※※※※※※※※※※※※※※※※※※※※※※※※※※※※※※※※※※※※※※※※※※※※※※※※※※※※※※※※※※※※※※※※※※※※※※※※※※※※※※※※※※※※※※※※※※※※※※※※※※※※※※※※※※※

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一一、祖国统一 1、港澳问题:(维护国家主权) (1)政策 一国两制:目的:为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好评。 (2)回归 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意义:港澳的回归洗刷了我国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2、台湾问题:(民主内部矛盾) (1)对台政策的演变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采取一系列开放措施,是海峡两岸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④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局面初步形成。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⑥21世纪初,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 (3)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②经济: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台湾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③民族:两岸人民具有强烈民族感 ④历史:是民族趋势,民心所向 ⑤海峡两岸交往密切 (4)海峡两岸交往的不利因素 ①内部台独 ②外国反华势力 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二二、外交 1、五十年代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3.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重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2.难点: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要点回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2.我国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措施。 3.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以及最终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是中考知识点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以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顺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这一思路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结构,并请学生自主完成填充任务,任务见学案。

三、小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 (2)对外开放 (1)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巩固练习(基础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 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2.材料一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寓意是什 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 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5分 Wěi()谢对花来说,无疑是残酷的。然而,面对满地的云霞,你却无法否认它的美丽,也无法拒绝一份感动。是残花演yì( )绝伦的凄美?还是败花liáo()起你的惜怜?不,都不是。是一种情怀!一种气度!娇艳时尽情zhàn( )放美丽,凋落时极致挥撒个性,这是怎样的一种坦然?又是一种怎样的写意?花开是画卷,花谢是诗句。 (1)拼读语段中的注音,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汉字。2分 (2)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分()改为()(3)仿照画波浪线句式,写出你对花开花谢的感悟。2分 2.选择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3分 (1)后来科学家在宇宙中了一些新的粒子。 (2)他喂养了许多鸟雀,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 (3)这些奶粉质量低劣,群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A发明、兴致勃勃、坑害B发明、饶有兴味、危害 C发现、饶有兴味、坑害D发现、兴致勃勃、危害 3.名句、常识背默题:7分 (1)本单元中有一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课文,题目是《》。(2)唐代诗人描写沙漠景象的诗句:“,长河落日圆。”(3)“山高月小,。”出自苏东坡的《》。 (4)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4.下面是八10班孙雷同学主持家长会时讲的一段话,有三处表达欠妥当,请找出并改正。3分 各位家长们,大家好!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以往对我们工作的配合、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下面由我们的班主任傅老师向大家汇报班级工作,敬请诸位不吝赐教! 5.《水浒传》前60回阅读题:6分 (1)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之前有三次聚义。第一次是聚义,第二次是 聚义,第三次是白龙庙聚义。 (2)围绕以下五位:鲁智深,武松、林冲、花荣、戴宗,回答问题。(4分) A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人物,说出他们走上梁山的原因。(2分) B《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人人都有一个形象的绰号。请在上面给出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资料讲解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 1、列强侵略中国的几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中国军民面对外来侵略不断英勇反抗的史实。 4、让学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爱国 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打开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闭关自守,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本单元就是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方面介 绍了中国近代初期的这一段历史。这是一段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段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一段民族的觉醒史,在本册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本身内容很多,任务艰巨,不能像新授课引用很多音乐、视频,本课通过插入历史图片和一些巧妙记忆知识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达到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时间,重要人物,结果及影响。 2、难点:两次农民运动、三大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方法分析 1、本课的知识容量较大,问题设计注重精练、合理、有价值,环 环相扣。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梳理脉络。 3、注意重难点知识的提炼、整合、梳理和建构,做到史论结合、 以知育人。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和历史知识巧记 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小短片,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虎门销烟浮雕和被折断的烟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一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看了小短片和两幅图片后想起了哪一次

期中期末考前复习必备:历史八下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期中期末考前必备:历史八下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54代表当时全国54个民族,28代表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取得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意义: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 役的屈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 的斗争。 (三)和平解放1951年 1概况: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一一1953年7月)

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第3课土地改革(1950 —1952年)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获得土地。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至U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2 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的成就: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主题 9.《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11.《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12.《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文体常识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诗经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

2020新版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新课堂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D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2.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A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D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4.“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D ) ①深圳②珠海③上海④汕头⑤厦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5.邓小平先后在1979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先后8次登上它的封面,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等几位世界领导人。你认为邓小平获得此项殊荣的原因是( D ) A.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B.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他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6.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B )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7.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中国馆的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为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你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改革开放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B ) A.新时期 B.新时代 C.新征程 D.新阶段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新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测试卷及答案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董焕春校对:徐财平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_ 得分:___ __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和xù( ) 干hé( ) 迁xǐ( ) dǔ( )信 kuī( )探shòu( )猎jiān( )默móu( )取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2分) ①八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 ....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 ②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 ....,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 目空一切: 前赴后继: 3.判断正误(4分) 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详细地说明了罗布泊消失的自然原因。( ) ②《旅鼠之谜》在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繁衍下去”。( ) ③《敬畏自然》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 ④《大雁归来》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 4.选词填空(2分) 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所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但总是觉得,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A.鱼目混珠B.道听途说C.一知半解 5.默写(5分) ①行到水穷处,。(王维《终南别业》) ②,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身在最高层,浮云飘游在脚下,不能遮蔽自己望远之目;心在最高层,琐屑纷杂的俗事不能遮蔽自己的思想。请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两句来形容这一境界。 ,。 6.改写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偶。(2分) 原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般。 改句: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7.综合性学习(4分)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我的镜头: 。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日本割占辽东半岛 C.八国联军攻入北京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恩格斯曾说,俄罗斯“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使中国蒙受此损失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瑷珲条约》D.《辛丑条约》3.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他”是 A.韦昌辉B.洪秀全C.杨秀清D.石达开 4.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 ①白银大量外流②官员吸食鸦片,政治腐败③军队战斗力削弱④国土大量流失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统计表(单位:箱) 据此可知中国() A.中国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B.清政府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C.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清朝禁烟运动以失败告终 6.“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签订《北京条约》 C.义和团运动D.签订《马关条约》7.据《洪仁玕自述》记载:“丙辰年(1856年)……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材料所述事件的影响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D.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8.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论持久战》C.《申报》D.《资政新篇》9.中国以条约许外国通商,实以五口通商之约为始……自有五口通商之约,各国纷纷援例,而闭关之局,遂不复能守。与“五口通商”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语文(人教版)试题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 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你要在1 50分钟内答完所有的题目。 2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一、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③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④ ,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⑤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4 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9 分) 浩瀚的云海把黄山峰林装扮得犹如蓬莱仙境,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它时而和风平浪静的湖水, ,时而轻如丝绢,时而又怒气冲霄。云海初现时,群山披上了斑澜的锦衣,璀璨夺目,瞬息万变。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此时贡阳山麓的“五老荡船”在云海中显得尤为逼真。西海的“仙人踩高跷”,在飞云m í漫舒展时,现出移步踏云的奇姿。黄山的奇蜂、怪石只有依赖飘忽不定的云雾的烘托才显得扑朔迷离,怪石愈怪,奇峰更奇,使它们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 分) 璀.璨( ) 烘. 托 ( ) m í( )漫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 ”应改为“__ ”。 (2 分) (3) “舒展”中“舒”的意思是 ,“扑朔迷离”的意思 是 。(2 分) (4)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2 分) 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选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真诚善良 B .《五猖会》——父亲——封建家长 C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 D .《琐记》——衍太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先生就在《傅雷家书》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教导儿子待人要 谦虚,做事要 ,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和名族的 感,要有艺术、人格的 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2 分) 4. 本学期,希望中学八(1)班准备开展以“诗词之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为了烘托气氛,同学们觉得需要在教室黑板上书写一则标语。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六个,组成对偶句,作为主题活动的宣传语。(2分) 传承 培养 诗文 诵读 美德 经典 展示 华夏 (2)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全校开展的“我爱诗词”的问卷调查。请写出两条你探究发现的结果。(4分) 所占百分比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男生 48% 42% 37% 女生 52% 58% 63% 装 订 线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实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x藏鉴定和平协议,x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 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动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 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检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班别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下边的表格中) 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科学发展观 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B. 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D ?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90周年,学校举行“光辉的足迹”图片展。下列四幅图片按时) 15倍,3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取得这一成就得益于实行() C.改革开放政策 D .土地改革 5.中国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的窗口。”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B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D 7.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A.厦门B .福州C 8.2010年经济特区走过30周年的历程。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B .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6.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 C.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 .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C.提出了与时俱进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间 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总路线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又是改 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的是广州D .南 京 ①开天辟地②当家做主③星星之火④伟大转折 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4.宁夏统计局:“ 2008年,宁夏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9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

八下第三单元答案

桃花源记 一 1.沿着 2.鲜艳美丽 3.对…感到惊诧 4.走完、穷尽5、尽头6.隐隐约约 6.开阔的样子 7.整齐的样子 8.之类 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 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 5.妻子和儿女 6.与世隔绝的地方 7.这里 8.更不必说 9.详细所听说的事情 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 17.像这样18.原来的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23 D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四、用原文语句作答: 1、(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2、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3

【必考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题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鸦片战争前,英国运到中国的呢绒、布匹滞销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B.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 C.没有通商口岸,交易不便D.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3.1838年,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钦差大臣软硬兼施,追使外国上缴鸦片237万斤,并于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快人心。这位钦差大臣是()A.林则徐B.邓世昌C.左宗棠D.关天培 4.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侵略军的暴行是 A.拆毁大沽炮台 B.割台湾、澎湖列岛 C.洗劫焚烧圆明园 D.开放通商口岸 5.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认为该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等”。这一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B.甲午战争C.虎门销烟D.洋务运动 6.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下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论持久战》C.《申报》D.《资政新篇》

8.费正清说:“从1851年到1860年,正当中国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西方列强一反谈判做法,转而向清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之后转而又与清政府合作镇压国内的起义。”这里叙述的“被镇压的国内起义”是指 A.义和团运动B.虎门销烟C.威海卫战役D.太平天国运动9.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获悉《南京条约》后,气愤不已,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李星沅“气愤”“深优”的是 A.我国的主权和领士完整遭到破坏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外国侵略更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10.沙俄外交大臣曾经得意地说:“1900年的对华作战,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这场“战争”对当时中国主要的影响是() A.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C.中国完全沦为俄国的殖民地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能够区分历史事实描述、历史史料、历史观点及历史评价等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历史最高峰 B.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C.《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D.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 12.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B.中国人不喜欢棉纺织品 C.鸦片战争的影响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1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日本割占辽东半岛 C.八国联军攻入北京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5.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D.《九国公约》签订后 1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对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对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其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失误:⑴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0分) 1.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的是() A.邓小平B.叶剑英C.胡耀邦D.陈云 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什么问题的讨论()A.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B.真理标准 C.是否以阶级斗争为纲D.市场经济是姓社姓资 3.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对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百家争鸣②新文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著名史学家胡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史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 ()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五大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6.下列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相同点阐述错误的是() A.建国后召开的党的会议 B.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7.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战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⑤改革 开放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④⑤ 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文献有() 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通则》④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①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1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1980年,我国在广东建立的经济特区有()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3.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已发展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是() A.珠海经济特区B.海南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D.厦门经济特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