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导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

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0.为什么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和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11.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2.简述量变质变规律[可能结合材料出材料题,概率=40%]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3.否定之否定规律[可能结合材料出材料题,概率=40%]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讨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从认识到实践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4.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5.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6.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8.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2.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

13.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14.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5.为什么说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什么是人民群众?

(1)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2)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人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第四章资本主义本质机器发展规律

1.商品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联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耗费。

4.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商品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9.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什么?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0.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历年试卷选取内容

一、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3.人类最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

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维方法是(实践)。

二、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5.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

6.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7.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8.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

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10.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1.质变优于量变。(×)

12.体力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脑力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1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6.哲学都是正确、科学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6分)[历年都有几乎必考]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分)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2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2分)

2.唯物辩证法阐述的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方向是什么?(6分)[出现两次概率较大]

答: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2分),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2分),发展的方向是通过事物的否定实现。(2分)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6分)[出现两次,概率较大]

答: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分)②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分)③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2分)

4.举例说明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6分)

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2分)第二,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2分)第三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有调控作用(2分)

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6分)

答: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分)②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分)③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2分)

6.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6分)

答: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分)③社会革命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分)④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1分)⑤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1分)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分)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6分)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

答: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四、材料题

1.

材料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材料2: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

材料3: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包含什么样的哲学原理?(最少写3个)(6分)

答:物质统一性,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量变质变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写出3个即可)(6分)

(2)用矛盾原理说明“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6分)

答: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含同一性和斗争性两方面,两者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两者也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不好结果。

(3)用“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事物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如果人类随意无节制的毁坏地球自然资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后会导致无资源可用。(6分)

(4)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

答: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可一个人类社会代表幸福。也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6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党和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中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并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而努力奋斗。“新三步走”战略是把“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分出两小步:一是实现2010年的目标任务,二是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是“新三步走”战略的远景目标。

今天在“中国梦”引领下的我国发展战略,是由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构成的。第一阶段从2012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阶段从2020

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这第二、三阶段就是十九大阐述的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接续和推进,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雄心壮志。

(1)十九大阐述的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什么?(2分)

①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分);②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分)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材料体现哪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分)

普遍联系的观点(2分)、变化发展的观点(2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2分)。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材料2:有位心理学家为了完成一项试验,招募被试者,要求其每天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连续坚持十天。作为补偿,心理学家将给予其大量丰盛的食物和营养品,同时支付丰厚的报酬。结果有一个应征者兴致勃勃地前来尝试,一开始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次抽血都是让他将手臂伸至一个狭小的窗口,他本人则看不到整个抽血的过程,只觉得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于是,一天、两天、三天……尽管心理学家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被试者每天都不断地补充着营养,可也就是仅仅过了四天,他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报酬。实验不得

不终止。当他离开的时候,其身体已经明显变的憔悴不堪,甚至连走路也不能自支,似乎真的像是大量失血后产生的贫血症状。直到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才笑着对他说:“我根本没抽你的血,相反每天都在给你注射葡萄糖。”

(1)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答: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民族精神, 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

(2)分析材料2中“心理暗示”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分)

答:上述材料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意识、心理过程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同时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高层次的意识功能能够控制低层次的生物、化学、物理功能,正因此才会出现“心理暗示”现象。(4分)

五、论述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了亚欧国家的积极支持与参与。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一带一路”建设的哲学意义。

本论述题还可从其他哲学原理说明。言之有理有据均可给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成果体现。“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必将发挥其能动的反作用,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4分)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带一路”经济带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合作带。通过建设“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可以更大范围地将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各国促进他们的发展,把实现中国梦和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4分)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从古丝绸之路发展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正在用发展的眼光延续古丝绸之路的辉煌。(4分)

④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之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转变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沿线各国可以通过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发展旅游业、多方合作搭建交流合作的综合平台等手段,拓宽各国人文交流渠道,从而惠及沿线人民。(4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通过本学期《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你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有哪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要求最少写4个)

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4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等等)(7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办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7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要求最少写4个,教师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