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民防是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和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民防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加强民防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合理协调民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将民防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民防建设的重要性

民防建设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民防建设的基本功能是组织居民应对各种灾害,在战时情况下,有效组织居民进行隐蔽和疏散,消除地方各种袭击的后果,达到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重要经济设施以及其他重要目标的安全。快速恢复和维持各种生产生活秩序,对于争取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作为保护国家的重要战略要素,民防建设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战争对抗双方的相互关系以及战争结局。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民防建设,例如,德国政府规定民防任务的范围不仅仅是对战时灾害进行防卫,同时也要对严重的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应变管理局,在应对民防战备建设的同时,还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就算瑞典和瑞士这种一直处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中的国家,但也始终重视民防建设,把民防同经济防御、军事防御和心理防御一起视作总体防御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民防建设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断转变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民防建设方面,许多城市逐渐把融合式发展作为城市民防建设的重要发展思路,推动城市建设和民防建设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民防建设与城市建设

民防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在当前和平环境下,充分利用民防设备和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减轻各种灾害和事故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可以间接促进群众就业、拉动城市内需、完善城市功能、减轻城市污染、提高基础设置容量等。

同时,民防建设又服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民防建设提供必要的发展基础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民防水平,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保障。

许多国家重视发挥民防工程平时的效益,例如把地下民防工程用作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娱乐场等。同时,各国还大力坚持和发展民防建设和城市建设一体化,把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作为民防建设的指导思想,把民防工程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比如修建地下停车场、地下车间、地下仓库、地下发电站、地下粮库等,在有效满足民房效用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当然,我国的民防建设还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对于促进城市建设的要求要依据实际情况,不能超出自身能力和范围,如果超越自身能力盲目进行决策,不但起不到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还有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如何有效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

个人认为,要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民防建设同城市民生建设相融合。

保障城市民生是促进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加强民防建设要同城市民生建设有效结合。在和平环境中,民防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民生,其发展方向要向民生领域扩展,主动融入城市民生建设。做好城市灾害预防和防治是保障城市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全球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搞好民防建设,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程度,提高城市的抗御灾害能力。民防部门要作为政府应对灾害的主要力量,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相关应急救援活动,有效发挥民防系统在通信、指挥和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民防部门相关资源和设备,例如通讯指挥系统、通信警报系统和防护工程系统等,为政府的应急、救灾、抢险等提供保障,减轻各种灾害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建立和促进城市防灾减灾一体化的发展。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民生建设。

同时,作为民防系统,还要及时转变体制,拓展职能,加强学习,把民防系统纳入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当中,统一指挥,高效运转。建立预警、信息传递、控制协调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应急作战能力,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促进民生建设的有效发展。此外,民防系统还要采取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加强民防宣传教育的工作,建立民防教育基地,加强相关防护技能的培训范围和力度,强化群众防灾救灾的意识。

(二)促进民防建设同城市化建设相融合

在当前环境下,民防建设同城市化建设相融合是民防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如何使两者科学合理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个人认为,两者融合的关键在于对城市土地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利用上。

土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合理拓宽和利用城市空间,缓解城市压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民防要服从城市化发展的大局,民防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民防建设同城市发展有效融合,

首先,民防系统要联合相关规划和设计部门,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依据国家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对于部分大量占据城市地面空间、有碍于城市地面规划和发展、使用人群和频率较少的民防设施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到城市地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防工程在平时也可以作为城市商业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民防部门同商业机构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联合经营,优势互补,为城市民防建设提供资金后盾。在提高民防能力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人车立体分流、改善城市生态、减轻城市污染、解决城市人口和建筑密集、停车难等问题。

(三)促进民防建设同城市经济建设相融合

当前,许多国家已经逐渐开始加强开发民防设备的经济效益,比如把应对战时紧急状况的地下隐蔽设施用作地下娱乐场、地下商场、地下餐厅等一体的开发利用体系,有效发挥民防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解决一定的就业劳动力,拉动居民内需,增加税收。实现战斗力和生产力相结合,经济效益同城市民防效益相统一,民防建设同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在民防建设过程中,要开拓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深入推进民防建设融入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开创民防工作的新局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有效利用民防的经济功能,把民防建设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中去,发挥城市民防建设拉动经济投资的作用,充分运用民防工程建设和相关设备的研制生产参与城市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需求,采取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多种融资方式,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最后,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兼顾民防需求,把民防工程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作为民防系统,要主动把相关建设规划呈送给相关部门,增强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针对性,将城市民防建设从规划到设计,以及审批等各个阶段都同当地城市建设有效融合。同时,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建设单位在规划、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防需要,依据相关防护标准,同时要征求相关民防部门的意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对于重要的设施和目标单位要编制和完善相关抢险和抢修等应急方案,定期演练,提高相关防护技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民防建设共同发展。

结语

总之,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忽略民防建设,要把民防建设同城市发展密切结合,推进民防系统职能转变,加强统筹规划。同时还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真把握新形势下的民防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做好民防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布局,强化落实,推进创新,加快民防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民防设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把民防建设合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去,要合理规划民防设施,推动城市建设和民防建设共同发展。把民防建设同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有效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民防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立道,朱雪岩.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8,第2期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建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城建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2015年,我公司将自动习惯经济打开新常态,以推动企业转型打开和效劳县域经济为政策,施行全面预算办理,健全内部操控系统;做强招商引资“榜首菜单”,进步项目吸引水平;紧盯要点重大项目,夯实经济打开根底;下降融资本钱,优化融资债款结构;抓牢干群作业作风,夯实作业打开根底;完结公司科学跨过打开的一起,为我市完结“前进三十强,再立异光辉”政策和建造省会副中心城市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一、首要政策方案 完结运营收入10亿元,新增融资到位资金15亿元,完结政府出资项目58个,出资总额11.3亿元。要点建造好西北环线、道吾西路、浏阳河六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大力推动浦梓港片区、新屋岭片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重大项目运营。 二、作业行动 为保证上述政策使命完结,我公司将要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作业: (一)树立施行预算和方案系统,增强企业打开质效 1、杰出战略打开研讨效果。环绕“城市更新、城市工业、城

市生活、城市动力”四大功用,深化战略打开研讨,充分项目库,强化项目储藏,科学拟定城建集团2015年至2022年重大项目战略打开方案,将浏阳河西段休闲旅行工业开发、医疗健康工业、高端商务总部经济区等项目归入其间。 2、杰出财务预算操控。以方案为龙头,以预算为中心,以运营为政策,加强部分联动,在公司出资运营和财务办理全过程贯穿预算指导效果。对建造项目、开发项目从微观层面把好技能关,保证方案施行最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杰出审计监督功能。以全面预算及财务双控为关键,健全部分内控系统,增强审计监督功能和危险防控才能,为树立现代企业制度供给刚强保证。 (二)科学策划和包装一批项目,推行公私合营(ppp)形式 一是科学策划,加强与优企强企协作。归纳2014年我市国有土地出让状况及2015年政府出资项目方案,全年方案环绕要点环绕新屋岭片区开发、教师进修学校、浦梓港片区开发等13个项目,确定高端客商,进步招商作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是依托资源,拓展信息途径。一是树立网络途径,打造更专业的资源途径;二是加强与招商局、商会、协会等组织联络,树立更为广大的招商信息途径;三是优化招商项目库、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人防疏散基地项目方案

人防疏散基地项目方案 瑞昌市政府 瑞昌市人防疏散基地项目方案 1 瑞昌市政府 目录 1、项目概 述 ..................................................................... ............................ 4 1.1、人防疏散基地建设可行性和社会效益分析 (4) 1.2、基地建设内 容 ..................................................................... ............ 4 1.3、基地设施组

成 ..................................................................... (6) 1、智能车棚(应急物资储备 库) (6) 2、雨水收集系 统 ..................................................................... (6) 3、信息发布系 统 ..................................................................... (6) 4、广播系 统 ..................................................................... . (6) 5、疏散区照明系 统 ..................................................................... .. (6) 6、光伏发 电 ..................................................................... . (6) 7、视频监控系 统 ..................................................................... (6)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最新)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建设健康城市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升级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X版)》《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现制定X年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健康X”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政府主导、共建共享,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属地管理、市区联动,城乡统筹、典型示范,打造特色、分步推进”的原则,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幸福的新X。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健康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文明素质,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X,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各社区(村组)要按照《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

指标要求(市上新调整),结合自身职责任务,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X年在认真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的同时,侧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浓厚的健康城市建设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努力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热情,形成市区联动、全民参与、城乡同步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一是社区(村组)要建立快速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快速、准确宣传报道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二是各社区(村组)要按照“属地管理”责任,以营造健康文化为重点,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小区、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墙报、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全周期、高频率的宣传健康城市建设,让健康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三是各社区(村组)要以活动为载体,紧扣健康城市重点工作,围绕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强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宣传进机关(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进家庭等活动,让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深入人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街道上下迅速掀起健康社区和健康村建设工作热潮,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二)抓好“健康细胞”建设 按照市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市健康细胞建设标准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无锡城市品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无锡城市品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十一五”期间,是无锡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城市品牌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关于“十一五”期间无锡要在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十届九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无锡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无锡城市品牌建设的现实基础 城市品牌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的综合象征,城市的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和人文,构成了城市品牌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城市品牌的价值。当前,我市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城市品牌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无锡作为江南历史名城,从商末泰伯到梅里建立句吴国算起,已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顾恺之、李绅、倪云林、徐霞客、顾宪成、徐悲鸿、周培源、钱钟书、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荣德生、华彦钧(阿炳)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出自无锡;无锡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之乡、泥人之乡、紫砂之乡、书画之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无锡城市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和人文基础。 2、经济发达,工商繁荣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工商文化传统,为无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率先发展乡镇工业,成为我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外资高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工业设计业

城建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城建项目管理年工作计划模板 xx年城建项目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化之年,是积极应对全 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之年。为推动xxx工业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xx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以实施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帮办服务水 平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园”战略。坚持招商引资、项目优先、特色园区、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举措,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应对全球金融 危机。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综合 配套服务水平。树立经营园区理念,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预期发展目标 1.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年计划完成招商引资协议资金不少于15000万元,到位资金不少于1xx万元。重点引进三家以上投资超3000万元的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引进高科技、节能环保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加工企业;鼓励引进专、精、特、新、优中小企业;灵活引入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大力加强现有企业技改工作,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从简单加工装配和低水平生产制造层次向生产制造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紧紧把握我县招商引资进 入黄金发展期的好形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争把xxx工业园区打造成三千万元以上项目聚积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变化。 2.园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全年力争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xx0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销售收入260000万元,同比增长26%;实现利润总额14000万元,同比增长28%;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00万元, 同比增长2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0万元,实现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3.创造特别优良的投资环境。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契机,大力开展招商服务年活动,全力为外来投资者搞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和帮办 服务制,注重服务细节,深入推行保姆式服务,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提 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创建园区服务品牌,打造精品工业园区。 4.努力实现和谐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园区规划范围内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和入园企业违法用地查处力度,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审批标准,依法收回有关企业闲置土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最严格的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杜绝危险废弃物的 无组织排放;大力开展园区绿化工作,建设生态园区;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尊重和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城建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城建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XX年,我公司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和服务县域经济为目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做强招商引资“第一菜单”,提升项目招引水平;紧盯重点重大项目,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债务结构;抓牢干群工作作风,夯实工作开展基础;实现公司科学跨越发展的同时,为我市实现“挺进三十强,再创新辉煌”目标和建设省会副中心城市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一、主要目标计划 实现经营收入10亿元,新增融资到位资金15亿元,完成政府投资项目58个,投资总额亿元。重点建设好西北环线、道吾西路、浏阳河六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大力推进浦梓港片区、新屋岭片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重大项目经营。 二、工作举措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实现,我公司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实施预算和计划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质效

1、突出战略发展研究作用。围绕“城市更新、城市产业、城市生活、城市动力”四大功能,深化战略发展研究,充实项目库,强化项目储备,科学制定城建集团XX年至2022年重大项目战略发展计划,将浏阳河西段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医疗健康产业、高端商务总部经济区等项目纳入其中。 2、突出财务预算控制。以计划为龙头,以预算为核心,以经营为目标,加强部门联动,在公司投资经营和财务管理全过程贯穿预算指导作用。对建设项目、开发项目从宏观层面把好技术关,确保方案实施最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突出审计监督职能。以全面预算及财政双控为契机,健全部门内控体系,增强审计监督职能和风险防控能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坚强保障。 (二)科学策划和包装一批项目,推广公私合营(ppp)模式 一是科学策划,加强与优企强企合作。综合XX年我市国有土地出让情况及XX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全年计划围绕重点围绕新屋岭片区开发、教师进修学校、浦梓港片区开发等13个项目,锁定高端客商,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 2012-07-20 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 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而在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一书中,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概念的认识深化和相关城市的积极实践 2.1 学术理论研究进展 城市中心性最早出现于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其论述了源于市场、交通、行政文化等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心等级体系。国内学者引入了克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朝林采用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和城市经济区划来构筑中国城市体系(顾朝林,1991);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网络节

中心城市建设行动四年规划

中心城市建设行动四年规划 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加快城市升值,提高城市竞争力,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长兴中心城市未来四年的城市建设,特制定《XX县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6年)》。 一、编制依据 本行动计划依据为《XX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沢《中心城区空间协调规划》、《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心城市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各街道园区相关规划、各部门工作计划等。 二、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强功能、显特色、惠民生、优生态,立足“富庶、活力、秀美、幸福” 的城市特色,加快城市升值,建设宜居、和谐、智慧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XX市,打造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太湖望县、锦绣长兴” 。 三、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开发滨湖资源,提升城市能级,构建“一主四轴八组团”的发展格局。通过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优化、生态美化、管理智化,把长兴建成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XX市。至2016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8 平方公里),全县城市

化水平达到65%。 四、行动部署 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通过实施“五大行动” (城市空间优化行动、城市功能强化行动、城市交通畅通行动、城市管理提质行动、城市整治提升行动),全面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居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一)城市空间优化行动根据《中心城区空间协调规划》,加快构建“一主四轴八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区域整合,加快中心城市迈向滨湖时代步伐。 1.着力建设主城区 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地位,使之成为长兴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 核心区片包括XX 区、龙山新区以及回龙山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综合了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居住商贸等功能。加快实施旧城区有机更新,改善XX 区生活环境质量; 加快建设回龙山新区,打造城市西部生态绿肺;加快建设龙山新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完善新区服务功能。 开发区片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南太湖总部经济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三河湾新区、专业市场区等“两园三区” 以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都市工业为辅的产业强区和综合性城市新区,并着力打造成浙江省工业转型示范区,成为中国领先的县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