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 2008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 2008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案例评析2008-07-21 03:06:57| 分类:继续教育培训|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张玲

专家简介:

张玲,女,白族,1965年12月出生。曾先后师从瞿葆奎教授、俞文钊教授攻读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著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高考心理准备60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等书,在大陆、台湾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摘要:

本文以一节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对联课”为例,分析该课成功的四个特点:所选材料有较大教育含量,教学富含文化,注重学生的感受与阅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才能。本文还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与教学的积弊进行了批评。

在春风醉人的人间四月天,听了一节春意盎然的语文课。这是上海交大子弟小学丁慈矿老师开的一门校本课程:《学对联》。在我们快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绝望的今天,能够听到这样一节课,实在是太令人欣喜了!

这是一个不鼓励样板的年代,后现代一切都在解构与脱魅,但我还是想说,这节课可以作为现代语文课的样板!

40分钟的时间,学生,连同我们这些听课者,像在享用一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大餐。课程从上节课的作业反馈导入。这是第二课时,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份课外作业:对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下联。课堂就从作业交流开始。教师先出示学生对出的下联:

南海炸弹炸海南

江西自来水来自西江

黄河黄泥沙泥黄河黄

山东长生果生长东山

山西钻井队井钻西山

山西红花苑花红西山

提醒对联的要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用字不重复。指出此联的妙处:正念反念都一样,这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叫回文。老师还补充其他人对出的几联: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西湖回游鱼游回湖西

京北输油管油输北京

然后在对对联中学对联,从两字开始:白鸽、春兰、鸡冠、冷月,学生对出了:红掌、乌鸦、黑豹;秋菊、夏荷、冬梅;鹅掌、燕尾、鹤顶、凤尾、鱼鳍、虎背、熊腰;热日、酷日、暖阳、寒光、阴雨等。三个字:老师在讲述陈寅恪、鲁迅故事的同时,引出了最经典的对联:独角兽、孙行者。学生对出比目鱼、祖冲之;老师给出:胡适之、王引之,并强调“祖孙”“胡孙”“王孙”之妙。再对四字的:()风()雨,山()水()。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一例:绿风红雨、山欢水笑,并用宋代和尚志南的两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解释“绿风红雨”,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美妙:风雨有颜色,山水会欢笑。接下来是五个字,老师提醒:古诗中的对偶句,也可以当成对联,师生一起回忆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七个字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最后,老师介绍了一个趣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老师配合生动的清代故事与形象的手势,展示了这一对联的四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对联的妙趣。下课之前,老师留下的作业是:对下联:嵩山山高日月明。提示学生注意汉字的拆和分。

这堂课好处多多。第一好,好在所用材料的教育含量大。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精品。在正规语文课之外,开设《学对联》这一校本课程,可见丁老师的眼光。他对我国当前语文教育病入膏肓的症结,号脉很准。我认为,语文教育积弊之深,症结在教材。我仔细看过小学某版教材,非常失望与悲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至五年级的十本教材中,约有十分之八的课文均属平庸之作,就象是一个毫无才气的孩子的随便练笔,语言平庸、结构平庸、内容平庸,教育含量极低。语言、结构平庸,一看就知,至于内容平庸,主要是指其思想与价值资源。该版小学语文课本就象是狭隘的道德教育读本,只局限于非常狭隘的意识形态领域,以所谓的“革命传统”为重点,灌输的是极单一、极低幼的价值(如领袖人物的品质、集体主义、助人为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等),对许多美好而丰富的人性价值几乎毫无涉及,更别谈开发与启蒙。如个体生命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与文化的情怀、人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广度与亮色。如此拙劣的一篇课文,要叫我们的师生学上两个课时,真是太难为他们了。难怪教师上不好语文、学生学不好语文!以每天一个课时计,除掉寒暑假,到小学五年级毕业,大约有1000个课时化在语文课上。但是,这么多时间都用在末流的作品上,到了毕业还是几乎接触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接触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怎么知道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又怎么谈得上喜欢与热爱,更遑论运用与创造。从这个角度说,一本糟糕的教材不尽早淘汰,就是对师生继续犯罪。它不仅在糟蹋学生的品位,也在破坏教师的语言感觉。

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我认为,选做教材的课文必须是“美文”,所谓“美”指内容与语言皆美。因此,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编写教材的。选做教材的都应该是经典。按照施蛰存先生的观点,中小学应该有一基本教材,是公认的名篇,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十年八年不变。我认为,学对联,古称“对课”,是中小学学习汉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将遣词造句与表情达意熔于一炉,可以兼具语感训练、语法训练、思维训练、审美训练等多种功能。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文系系主任刘文典代拟国文入学试题,他在校阅清华历年试卷之后,决定考对对子。“此法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认为:对对子有四大优点:第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第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陈寅恪先生认为此点最为重要。音韵之美,为汉语之至美。“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就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第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第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这堂课的第二好,好在文化含量大。基于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他可以引导学生以实悟虚,由近及远,以小见大,这便是人文素养中基本的文、史、哲素养。从陈寅恪清华考学生、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到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红楼梦》中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从岳飞的一生及一生的追求、王引之的介绍,到骆宾王、杜甫等文化名人,从《新语文读本》到《诗韵》,还有最后趣对中养豆芽菜的穷秀才……可以看出,丁老师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在他最出彩的一个教学环节: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解释“绿风红雨”之后,他的一句感叹:“中国文化就这么好,就这么美!”,说得情真意切。这堂课不仅老师有文化,学生也有文化,“‘鸡冠’对‘凤尾’最好,因为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我想还会有同学认为“‘鸡冠’对‘狗尾’最好,因为有“鸡冠花,狗尾草”。对比之下,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含量之低,难以想象。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好不容易选了一篇有点文化的课文:守株待兔,标题却被莫名其妙地改成了“等兔子”。这一“通俗”,文化色彩丧失殆尽,语文课整个变成了贩夫走卒的“大白话”。

这堂课的第三好,好在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学生的感受与阅读。过去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分析如山,练习如山,在毫无意义的烦琐分析中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光,而且也败坏了师生的语言感觉。这节课尽管好词成串,佳句不断,但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分析。老师只是不断地提醒学生感受与欣赏。哪一句好?“没有解释,顺口就好,感觉好就好!”“学语文最重要要有感觉,感觉哪儿来,多读!”默读,可静心体会;朗读,可领悟声韵之美;鼓励读中悟,“悟”不仅仅指理解,更重要的是直觉的充满灵性的感悟。“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大声读三遍,小声读三遍,有感觉了吗?感受到‘绿风红雨’了吗?”

这堂课的第四好,好在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娴熟的教育才能与教育智慧,这一点很关键。有些课,课前教学设计非常出色,可一到课堂上实际操作,便大打折扣,原因在于教师的素养与对动态的课堂把握能力不够。丁老师具有一位优秀中文教师的许多特质:他爱中国文字,爱中国文化,他深知文字世界的好,他不断地“掉书袋”,但决不食古不化;丁老师很古典,也很现代,他爱生活、爱上网,爱旅游。他不脱离实际生活,他很能享受日常生活的好。他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他能在对语文课普遍失望的背景下、在日常的工作中创造出语文课的好。他有很好的鉴赏力,同样是对联,他选出来的,就充满妙趣与灵性。到了课

堂上,他得心应手地与学生互动,灵活机动地把握教育动态,表现出极高的教育智慧。

有了这么优秀的老师,再加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好的内容,上好课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对我们,听惯了支离破碎的语文分析课,在对语文教育积弊感受日深的今天,能够听到这样一节课,格外令我们兴奋:终于在苦苦寻觅、久久等待之后,看到了语文课的春天。此时的心情,正如某尼禅诗所言: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中的点滴思考(教师随笔)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校本课程越来越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近两年来,普兰店市教育局、小教部一直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研究与落实。那么,怎样利用身边已有的资源,怎样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呢?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校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大胆探索与研究,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走入我校教师的工作中已有两年了,仍没什么成果可言。在普兰店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带头人夹河小学的带动下,我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多次进行辅导与培训,学习人家是怎样编制教材以及怎样根据教材编写课程纲要,并让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及办学特色编制教材,制定纲要,将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可在检查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时,我们却发现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远远不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完美。这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编号:7848935

作者:侯正武所属班级:巢湖语文八班地区:/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创建时间:2011-04-24 学科:学段:年级:标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应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是现代素质教育这一出大型艺术表演的“导演”。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像一名“导演”,那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多元的能力。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新形式下课堂教学改革给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那教师应该如何当好这个“导演”呢?指挥好这一出戏呢?我自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具备亲切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情感教学语言。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首先,学生心灵上的情感之火,需要语文教师去点燃。靠什么去点燃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语文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热情地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语文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如同高明的导演,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也就说明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其次,作为导演必须具备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一教师教学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时,就成功地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学生确定该诗所描述的时间。

师:请大家自己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要注意重点词句。

(读书,显然是给学生方法;注意重点词句,显然是给学生阶梯)

生1:秋天的景色。

生2:不对!秋天没有荷花,诗句中的荷花夏天才有。

生3:不!夏天太热了,哪有“晴柔”的风光?应该是春天,春光明媚。

生4:不对!春天虽然阳光明媚,但荷花还没长苞呢!

(学生各抒己见,争执不休,期盼地望着老师。)

师:春天虽然晴柔,但荷花还没长苞,“露尖”──太早了;夏天,荷花盛开,但天气炎热──太迟了!那么,什么时候的景色才最符合诗中写的呢?请大家自己把古诗连起来读几遍。

(简单的几句话,为学生提供了解题的线索,并潜在地启发学生:应综合思考问题。)生1:我认为应该是春天过去,夏天刚来到的时候。

生2:(迫不及待地):对!是初夏!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给予必要的语言启发,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

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并不仅以轻松取胜,而且笑语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之中蕴含着睿智,更令人思而得之。好的幽默往往产生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美感效应。例如: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一首七绝。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之后,这位教师说道:“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这位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思而得知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总之,课堂幽默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很大的。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定能使教学增光生辉的。我相信具有积极的启发性;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幽默、诙谐.语文教师若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这门艺术,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材施教。

魏书生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对学生负责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诲人不倦。诲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实地了解学生,要知人知心,俗话说:“种花需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不只是“识其人”,而且还要“知其心”。诲人不倦,还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从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细雨,滋润禾苗成长。教育学生也是这样,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

“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的现代教育,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怀揣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不会使合作学习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才会使学生多拥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首先要学会观察。从观察学生思想上的细微火花,脸上流露出的异样神情,口中一句不经意的言语,生活中的些许异常行为……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做起。其次,要学会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学生,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再次,要学会赞美。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关注,对他的关怀。还要求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学生天真、单纯、容易受到伤害。其自尊心和人格,在成人的正确教育和呵护下,方能健康地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友爱氛围中开展。

三、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我、与时俱进。

首先,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保证。

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当今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我们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

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成是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型的教师。如今是现代教育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文盲的定义是: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作为一名有现代教育意识的中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其次,形成完备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有无职业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后,便可高度自觉地富有责任感的去进行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当今国际上几种活跃的教育思潮如“以人为本”、“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等观点已被认同。这是学习社会化与终身学习的思潮,这些教育观念,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调了学习态度、情感及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些理念应有所了解。具体到课程实施时,新课程特别推崇两种理论,一种是多元智力理论,还有一种是建构主义理论,这些我们教师必须去重点理解。

那么教师要会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法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构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第三,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第四,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吹拉弹唱,能书能画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法,老师的“三笔”字写得好,学生的自然就好,教师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学名著、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名词名言贴满墙壁,都会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格。语文教学可说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炉,这就要求执教者有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对于一个仅有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具备科研能力。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广大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育人经验,通过系统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的,也是教育者素质的标志之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对自己主管或任教的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应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习研究本国、本省、本地区的教育历史,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的历程,还要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钻研教育科学及关联的科学知识,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找出规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长发育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师中心稿)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4457637.html,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6-01-19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小学洪永海邮编324217 电话0570—5094185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因此,从编写语文校本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而是要有词句的积累,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精神的润泽。从开展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都要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课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后,可以以“我眼中的荠菜”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认荠菜、挖荠菜;尝一尝荠菜的味道;写写自己的体会;与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

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琅琅的播音;公开栏里贴着种类繁多的应用文;学习园地里盛着同学们一份份语言文字的自主餐。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食堂、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四、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

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雪、一次运动会;大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神州成功6号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

建东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城区建东小学郭燕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入每—所中小学,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得与之共存、与其共舞。新教材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满足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用好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是为新教改注入活力的举措,其根本宗旨是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还不够重视,甚至知之甚少,即使有的学校有了语文校本课程也不够规范。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小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

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活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无疑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五彩滨纷的语文学习平台。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就语文教材本身而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建设好语文校本课程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从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学科性质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教育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也就具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学语文就不能单靠国家统编的几本教材,学语文要放大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进行语文课程开发,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只是安排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它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的统一性决定了它不必也不可能照顾地方乃至学生的差异,它已经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选择离不开我们的开发,学生的拓展更少不了我们的开发。

3.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原因有四:首先校本课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其次,校本课程立竿见影的直接评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功成感,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第三,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明显比平时课堂扩大了好几倍,许多平时对语文不怎么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参与逐渐迷上语文。第四,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活动形式,学生很容易在愉快教学中产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情趣激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些活动以促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十分有利于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观照,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2.内容开放

打通课内外,走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要求“以本为本”,读书只读“语文”书,观文只观“文学”文,这无疑给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套上了紧箍咒。我们必须破除这种陈旧观念。既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就有无穷的学习资源可开掘;既然“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只要与文化有关的,就可能有不尽的语文学习资源供开发。

3.尊重自主

20世纪60年代国家主导型的课程开发遭到了基本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动用了庞大的资金,规划并开展了国家规模的研究,却轻视了如何使课程改革发挥效力这一问题的关键,轻视了师生的参与。”“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的参与,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在课程开发中确立与保障学校教师的自由与自律,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教师应当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应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4.因地制宜

“三级课程”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条件、特点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对中央本位课程的反动。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不关注学校的情况和条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因地制宜”中的“地”是指各校不同的条件,既有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又有文化环境条件,既有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又有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照办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三、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应该说,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它大有文章可做。所谓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简言之就是由学校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但不仅仅追求文本出现的结果,更偏重于它的过程,在整个编写过程中,让教师、学生受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亲近现在、融人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使情感受到熏陶,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1.自编教材,扩大阅读

以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仅面窄,而且存在陈旧和缺少弹性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根据小学生在校时间长、社会接触面小和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人员编写一些由我国古代优秀诗篇、韵文及富有童趣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儿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所组成的“新”语文教材。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识字量,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学科整合,整体推进

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编写集语文学习、电脑学习、游戏竞赛为一体的语文电子课本。设立语文电脑课,为学生提供宽带上网的便利,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自己去搜索材料。使语文学习与电脑学习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这样做,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不仅语文知识掌握扎实,而且,电脑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3.学科活动,拓展教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许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摄影展、绘画展、诵读比赛、拼读比赛……这些活动,我们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家长参与。通过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学科活动,不但用活了教材,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4.开设选修,自主选择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部分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是必要的。在上足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学校可以开设语文选修课,丰富多采,打破课堂教学那种形式刻板、单一,内容固定不变的局面,不仅使学生们的智力、体魄、意志得到锻炼,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给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四、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因此,从编写语文校本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而是要有词句的积累,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精神的润泽。从开展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都要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课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

1.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2.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后,可以以“我眼中的荠菜”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认荠菜、挖荠菜;尝一尝荠菜的味道;写写自己的体会;与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琅琅的播音;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四)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

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雪、一次运动会;大到“纪念建党90周年”、“神州7号成功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五、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开发的热潮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要避免流于形式

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不到位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但是可以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校本课程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强调的是样式的各不相同,而不是追求“多”。

2.要更新课程观念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要加强“成本意识”

因为涉及到经费问题,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的瓶颈。因此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要避免开发校本课程“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编写大量的校本教材,追求形象工程。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

想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

2

评分次数

精品文章威望+ 10 金钱+ 10 贡献+ 10 文采+ 10

127王淞

威望+ 2

houhuiling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