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年谱简编

一、读书与壮游(712~747)

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李白十二岁。▲是年唐玄宗登基。

718年▲杜甫7岁。深受家族“奉儒守官”之影响,始读儒家之书,始作诗文。▲是年李白18岁。在大匡山学王霸之道、纵横之术。爱好剑术,仗义任侠。725年▲杜甫14岁。开始壮游各地。

735年▲杜甫24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年▲杜甫25岁。游齐赵,胸怀济世安民之壮志。作诗:《望岳》①

744年▲杜甫33岁。在东都。是年夏,逢李白被赐金放还,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二、困居长安(748~755)

748年▲杜甫37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唐朝制度,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终不得。是年作诗:《奉赠韦左丞丈(韦济)二十二韵》在此诗中诗人自述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751年▲杜甫40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后遭李林甫进谗言,未能有所用。

752年▲杜甫41岁。在长安。感征兵为祸于百姓,作诗:《兵车行》②▲是年李白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之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

754年▲杜甫43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杜甫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官府办公之所)。755年▲杜甫44岁。在长安。十月,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八品官)。十月,杜甫赴奉先,探望寄居此地的妻儿,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自言:“穷年忧黎元(黎民),叹息肠内热。”“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河南俱陷。▲李白携家眷往南方避乱。

三、陷贼和为官(756~759)

756年▲杜甫45岁。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避难。闻肃宗(唐玄宗之子)即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只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皇帝行宫)。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是年王维56岁,为安禄山所得,任伪职给事中至安禄山失败。757年▲杜甫46岁。春,陷贼中。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肃宗李亨时在此地)。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八品谏官)。是月,房琯获罪,杜甫秉

持公心,抗述救之。是年做诗:《北征》《羌村三首》③。

758年▲杜甫47岁。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八品官)。做诗:《洗兵马》。

759年▲杜甫48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感兵祸之苦,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作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

四、飘泊西南(760~770)

760年▲杜甫49岁。在成都,靠节度使严武接济为生。在此前后作诗:《春夜喜雨》④《蜀相》⑤

761年▲杜甫50岁。居草堂。是时多病,生计艰窘。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是年王维61岁。官至尚书右丞。七月,卒,葬于辋川。

762年▲杜甫51岁。自春至夏,居草堂。▲是年李白62岁。十一月,卒于当涂。

763年▲杜甫52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州。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作诗:《闻官军收河南何北》⑦765年▲杜甫54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六月,至戎州。自戎州至渝州。入秋,至忠州。九月,至云安县。因病,遂留居云安。作诗:《禹庙》《旅夜书怀》⑧

767年▲杜甫56岁。在夔州。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秋,左耳始聋。重阳节,作诗《登高》⑨。冬,仍复多病。作诗:《老病》《又呈吴郎》《茅屋检校收稻二首》

768年▲杜甫57岁。去夔州,出三峡。岁晏,至岳州。

769年▲杜甫58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三月,抵潭州。发潭州,次双枫浦,遂抵衡州。夏,畏热,复回潭州。

770年▲杜甫59岁。春,在潭州。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泝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作诗:《江南逢李龟年》《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一、明代文学 (一)总论 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 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 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 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 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二)明代诗文 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 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 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 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

苏轼年谱简编

八大家年谱简编 韩愈年谱简编 柳宗元年谱简编 欧阳修年谱简编 王安石年谱简编 苏洵年谱简编 苏苏辙年谱简编 曾巩年谱简编 苏轼年谱简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 苏轼生於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摘要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目录 前言 (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杜甫年谱简编

杜甫年谱简编 一、读书与壮游(712~747) 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着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李白十二岁。▲是年唐玄宗登基。 718年▲杜甫7岁。深受家族“奉儒守官”之影响,始读儒家之书,始作诗文。▲是年李白18岁。在大匡山学王霸之道、纵横之术。爱好剑术,仗义任侠。725年▲杜甫14岁。开始壮游各地。 735年▲杜甫24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年▲杜甫25岁。游齐赵,胸怀济世安民之壮志。作诗:《望岳》① 744年▲杜甫33岁。在东都。是年夏,逢李白被赐金放还,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二、困居长安(748~755) 748年?▲杜甫37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唐朝制度,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终不得。是年作诗:《奉赠韦左丞丈(韦济)二十二韵》在此诗中诗人自述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751年▲杜甫40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后遭李林甫进谗言,未能有所用。 752年▲杜甫41岁。在长安。感征兵为祸于百姓,作诗:《兵车行》②▲是年李白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之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 754年▲杜甫43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杜甫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官府办公之所)。755年▲杜甫44岁。在长安。十月,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八品官)。十月,杜甫赴奉先,探望寄居此地的妻儿,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自言:“穷年忧黎元(黎民),叹息肠内热。”“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河南俱陷。▲李白携家眷往南方避乱。 三、陷贼和为官(756~759) 756年▲杜甫45岁。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避难。闻肃宗(唐玄宗之子)即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只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皇帝行宫)。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是年王维56岁,为安禄山所得,任伪职给事中至安禄山失败。757年▲杜甫46岁。春,陷贼中。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肃宗李亨时在此地)。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八品谏官)。是月,房琯获罪,杜甫秉持

白居易年谱简编

白居易年谱简编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一岁。 正月二十日,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六七月时,即默识“之”、“无”二字,时父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 这年,刘禹锡、崔群、李绅生。韩愈五岁。杜甫前二年卒,年五十九。李白前十年卒,年六十二。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两岁。 五月三日,祖父白锽卒于长安,年六十八。柳宗元生。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三岁。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四岁。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五岁。 五六岁开始学诗,弟白行简生。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六岁。 六月十九日,祖母薛氏于新郑县私宅逝世,年七十。 八月,颜真卿为刑部尚书。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七岁。 正月,回纥入侵太原。 正月,回纥入侵太原。四月,吐蕃寇灵州。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八岁。 元稹生。 五月,代宗(李豫)卒。德宗(李适)即位。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九岁。 谙识声韵。父白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母陈氏封颖川县君。 牛僧儒生。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岁。 解读书。父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拒李纳有功。授徐州别驾。 正月,唐发兵讨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九月,讨平庐留后李纳。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岁。 从父季庚徐州别驾任所,寄家符离。 四月,庐龙朱滔(朱泚弟)叛乱。六月,王武俊叛乱。十月,李希烈叛乱。唐发诸道军往讨。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岁。 时两河用兵,逃难于越中。十月,德宗逃往奉天,朱泚据长安称帝,围奉天。十二月,李希烈陷汴州。 是年,武元衡进士及第。 兴元元年(公年784年),十三岁。 弟白幼美(金刚奴)生。杨虞卿、杨嗣复生。 正月,改元。二月,行营副元帅李怀光叛唐。德宗逃往梁州。六月,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败走被杀。七月,德宗返回长安。秋天,关中大饥,民蒸蝗虫食之。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十四岁。

(完整版)《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昔颜斐.(fěi)恋京兆①,卢悊恋灵昌②,古之人往往于旧治 ..(从前管辖的地区)之所.(官 署)三.(多次;再三)致意 ..(关注)焉。盖.(连词。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可译为“原来(是)” “(是)因为”等)贤者视民如家,居官 ..(担任官职)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 忘之也。余宰.(治理)沭阳 ..(县名,今宿迁市下辖县,在苏北。时为海州属县。沭,shù) 二年,乙丑 ..(乾隆五十三年,1788, ..(江宁县)。今戊申 ..(乾隆十年,1745,30岁),量移③白下 73岁)矣,感吕峄亭观察④三札.(zhá,书信)见招 ..(指黄河故 ..(邀请我),十月五日渡黄河 道,在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副词。本来)当时东道主 ...(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有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代词。其,他的)父事,转.(副词。反而;反倒)不甚晓。余离沭时,渠.(他)裁.(通“才”。表示时间发生不久)断乳故也。 夜阑 ..(摆下酒席),闻车声啍.(tūn)啍.(迟重缓慢..(夜将尽时。阑,将尽;将完)置酒 的样子),则.(连词,表示推溯性承接,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是”等)峄亭遣使来 迎。迟.(zhì)明.(黎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 ..(欢欣踊跃), ..(迎接)于十字桥,彼此喜跃 骈辚 ..(并驾齐驱。骈辚,车轮并行。辚,车轮)。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多形容时间..同驱 很短),望见百雉遮迣 ....(百雉:指城墙。雉为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 极言城墙高大。迣(zhì):遮拦),知沭城新筑 ..(沭阳本无城墙,到乾隆中后期始修筑)。衣. 冠.(代称缙绅、士大夫)数十辈.(量詞。个。多指人)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 ....(指儿童。竹马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俱 龙钟 ..(拄着拐杖)矣。峄亭有园.(莱园),洒? ..(此指洒水、清扫。?,..(年迈衰老)杖藜 zé)居我 ..(让我居住)。 越翌日 ..(游逛观览),到先人 ..(袁枚已故 ..(县衙)游观 ...(到了第二天。翌,yì),入县署 父母)秩膳 ..(袁枚是家中唯一男孩,上..(本指常置美食于阁,以备食。此指用餐)处,姊妹 有大姐、二姐,下有三妹、四妹)斗草 ..(一种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晏殊《破阵子·春景》:“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处(按:据郑幸《袁 枚年谱新编》,当时袁枚家人都和他一起住在沭阳),昔会宾客治文卷 ...(处理公文案卷)处, 缓步婆娑 ..(擦拭眼泪。雪,动词。拭擦),虽一庖湢 ..(bì)(厨房..(盘桓;停留),凄然雪涕 与浴室。)、一井匽 ..(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匽(yàn),排污水的阴沟),对之情生,亦.(副词。却)不自解.(理解;明白)其何故。有张、沈两吏.(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来, 年俱八旬.(十岁)。说当时决某狱 ..(指担任科举阅卷官。乾隆九年(1744) ...(判某案),入帘 秋季,袁枚在沭阳知县任上,曾被聘至江宁任同考官,协助批阅江南乡试考卷)荐某卷,余 全不省.(x?ng,记得)记。憬然 .....(理书,温书),如失 ..(醒悟的样子)重提,如理儿时旧书 物重得。邑中朱广文⑤工.(擅长;善于)诗,吴中翰⑥精赏鉴,汪叟知医,解.(xiè)、陈二生 善画与棋,主人 ..(刻漏已 ..(泛称史籍),每.(副词。常常;屡次)漏尽..(吕峄亭)喜论史鉴

苏轼年谱

苏轼年谱、行踪简编 肖世德按:苏轼生年一般材料均为1037年,这是按照苏轼生日农历1036年12月19日对应公历1037年1月8日而来。中国古人一般采用皇帝年号和农历记载年月日,按“男晋女满”原则计算寿数。苏轼诗文自认出生于1036丙子年且按虚岁计算年岁。鉴于公历推行在中国民国1911年以后。因此本年谱中年月日阿拉伯数字一般均按农历年月日理解。 有人概括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这样一个“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36年1岁,宋仁宗景祐二年腊月十九日卯时(公元1037年1月8日摩羯宫),苏轼生于四川眉州纱榖行(今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父亲苏洵时年27岁,母亲程氏时年26岁。祖父苏序时年63岁。 1039年3岁,宋仁宗宝应二年二月丁亥(1039、2、20),弟弟苏辙出生。 1043年8岁,庆历三年。发蒙小学,师从眉州天庆观道士苏易简。与陈太初同学(道士)。本年王安石中进士。 1045年10岁,庆历五年。父亲苏洵出川赶考落第,游学四方。 1046年11岁,庆历六年。传说写处女作《黠鼠赋》。读书栖云寺,题字连鳌山。 1047年12岁,庆历七年。5月11日祖父苏序去世,葬眉州修文乡安道里。 1054年19岁,至和元年甲午。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16岁结婚。 1055年20岁,至和二年乙未。弟弟苏辙与眉山史氏15岁结婚。 1056年21岁,嘉祐元年丙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首次出川,到成都拜访张方平太守。经剑门,穿秦岭,五月到达首都汴梁(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七月礼部初试,考中开封举人。 1057年22岁,嘉祐二年丁酉。苏轼、苏辙考中进士。苏轼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欧阳修赞赏,因避嫌取为第二(榜眼)。本科状元章衡(章子平),同年曾巩、程颐、章惇等共388人进士及第。本年4月8日母亲程氏眉山去世,终年48岁,丁母忧归里。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 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这一见解非常精辟。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 ]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 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I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根据裴斐编制的《年谱简编》,此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 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整体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 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 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 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

重到沭阳图记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从前管辖的地区】之所【官署】三致意焉。盖【连词,表原因。】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治理】沭阳二年,乙丑,量移【量移:迁职。按:量移本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后人以之称迁官殊误。袁枚在《随园随笔》卷下也力言其谬,然复蹈其误。】白下【江宁县】。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zhá,书信】见招【邀请我】,十月五日渡黄河【指黄河故道,在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副词,本来】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有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反而】不甚晓。余离沭

时,渠【他】裁【通“才”】断乳故也。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阑【夜将尽时。阑,将尽】置酒,闻车声啍啍【迟重缓慢的样子】,则【连词,原来】峄亭遣使来迎。迟明【黎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迎接】于十字桥,

彼此喜跃【欢欣踊跃】,骈辚同驱【并驾齐驱。骈辚,车轮并行。辚,车轮】。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百雉:指城墙。雉为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极言城墙高大。迣,zhì,遮拦】,知沭城新筑【沭阳本无城墙,到乾隆中后期始修筑】。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拄拐】矣。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原来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游逛观览】,到先人【袁枚已故父母】秩膳【本指常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根据裴斐编制的《年谱简编》,此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整体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

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

苏轼年谱思维导图版以及主要作品的创作时间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年谱 (1) 1.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嘉祐八年(1023-1063 (3) 1.1.1036年东坡出生(12月19日) (3) 1.2.1054年娶妻王弗 (3) 1.3.1057年中进士母丧 (3) 1.4.1059年举家迁京都 (3) 1.5.1061年任凤翔判官 (3) 2.英宗治平元年至四年 1064-1067 (3) 2.1.1064 任职史馆 (3) 2.2.1065年妻丧 (3) 2.3.1066年父丧服丧 (3) 3.神宗熙宁元年至元丰八年(1068-1085) (3) 3.1.1068年娶王闰之 (3) 3.2.1069年返京 (3) 3.3.1071年11月-1074八月任职杭州通判 (3) 3.3.1.107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3.4.1074年11月至1076年11月任密州太守 (3) 3.4.1.1075年作《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3) 3.5.1076年 -1077年三月居住徐州 (3) 3.5.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3.6.1077年-1079年3月任徐州太守 (4) 3.7.1079年4月-7月任湖州太守 (4) 3.8.1079年8月-12月入狱 (4) 3.9.1080年-1084年4月谪居黄州 (4) 3.9.1.1082年筑学堂号东坡居士作《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 大江东去》 (4) 3.10.1084年4月-1085年3月往常州 (4) 3.11.1085年6月-11月往登州 (4) 3.12.1085年10月任登州太守 (4) 3.13.1085年10月-12月往京都 (4) 3.14.1085年12月-1086年7月任中书舍人 (4) 3.15.子主题 15 (4) 4.哲宗(1086年-1100年)元祐年间太后摄政(1086年3月-1093年8月) (4) 4.1.1083年6月-1089年2月以翰林学士制诰 (4) 4.2.1089年4月-7月往杭州 (4)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 1《诗经》的“二南”中应有的作品西周末至东周时。 2《诗经》中“二南”产生的域是以陕西为中线而分之。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 3《诗经》中的“王风”都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4《诗经》中的“郑风”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5《诗经》的十五国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的是魏风。 6《诗经》中的《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 7《诗经》中的《鲁颂》都是春秋时期伯作品。 8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产生于商代。 9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10中国古代第一部自觉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段玉裁《诗经小学》。 11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是陈焕《诗毛氏传疏》。 12能够打破今、古文家法之争,亦无汉、宋门户之见,从音韵、训诂入手,独见功力的清代《诗经》研究之作是马瑞辰《毛诗传通释》。 13清代今文《诗经》研究中体例严谨周详、利用前人成果丰富赅博、以搜辑完备而著称的集大成之作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14清代《诗经》音韵研究中最为完善的著作是江有诰《诗经韵读》。 15清代《诗经》研究中以辨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器服制度为主的研究著作是王夫之《诗经稗疏》。 16重在《诗》的应用的赋诗言志时期是春秋时期 17著书引《诗》时期为战国时期。 18两汉《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19两汉时期,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广阔天地的原因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0两汉时期,推动《诗经》研究,形成《诗经》第一个高潮的原因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1成为汉学《诗经》的里程碑式,代表隋唐五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是作品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22代表宋学《诗经》最高研究水平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朱熹《诗集传》。23开启《诗经》音韵学 至先秦古音研究的是陈 第《毛选古音考》。 24从纯文角度欣赏评论 《诗经》、开拓文学研究 新天地的清人戴君恩 《读风臆评》。 25二十世纪前期开始以 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 经》的学者是郭沫若. 26二十世纪第一位为 《诗经》作今译的学者 是郭沫若。 27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 集》,全书搜集论文19 篇,河南大学的作者占 了6位。 28中国《诗经》研究会 成立于1993年。 29最早将《诗经》介绍 到欧州、并于1625年以 拉丁语翻译了《诗经》 的著名耶会士金尼阁是 法国人。 30欧洲现存最早的《诗 经》译本《孔夫子的诗 经或民歌》是法国传教 士孙璋1728年翻译、 1733年出版。 31打破风、雅、颂的顺 序,以内容重新分类编 排,并在附录中将《诗 经》与欧美文学作了比 较,在西方学界产生了 重大影响的西盿学者是 英国汉学家威阿瑟韦 理。 32从中国的方言和古音 韵学的角度来研究《诗 经》,并作有《诗经注 释〉》,被誉为西方学界 《诗经》的权威的学者 是瑞典汉学高高本汉。 33功底深厚并着重对 《诗经》的体裁和艺术 风格作了分析和研究的 重要著作《诗经及其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的作者是俄罗斯汉学家 费德林。 34称庄周生活的时代与 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的 是司马迁。 35“庄子却聘”的故事 出自《庄子》一书的《秋 水篇》。 36《庄子齐物论》中一 段议论说:“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 而未知有无之果塾有塾 无也。”这段议论说明 (唯心主义的不可知 论)。 37关于庄子著作的最早 记载是(司马迁)所说 的著书十余万言。 38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庄子》一书为 (52)篇。 39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庄子》当出自 (刘向[别录])。 40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52篇本《庄子》 至(魏晋以后)被区分 为内篇和外篇两部份。 41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52篇本《庄子》 在区分为内外篇之后, 再区分为“杂篇”的学 者是(司马彪) 42首次怀疑郭象注本中 保留有他人掺入之作, 并指明属于“杂篇”的 《盗跖》《渔父》等四篇 不是庄子著作的学者是 (苏轼)。 43唐宋以后,流传最广 的《庄子》注本是(郭 象注本)。 44《庄子集释》的辑者 是(郭庆藩)。 45今人注本中较为通行 的《庄子今注今译》作 者是(陈鼓应)。 46《史记》八书中记载 经济问题的是(《平准 书》)。 47“书者,五经六籍总 名也。此之八书,记国 家大体。”这段阐释《史 记》八书内容的名言出 自(《史记索隐》)。 48“系家者,记诸候本 系也,言其下及子孙, 常有国。”这几句阐释 《史记》中三十世家的 名言出自《史记索隐》。 49《史记》七十“列传” 的第一篇是(《伯夷列 传》)。 50司马迁写作《史记》 的基本史料是(皇家典 图书资料与历代官方档 案)。 51现存《史记》最早的 版本是(南宋黄善夫记 刻本〈史记〉)。 52〈史记〉“三家注”原 俱单行,散列于正文之 下,合于一编,始于(北 宋)。 53在宋明清诸刻本〈史 记〉中,最为通行的是 (武英殿本)。 54清代后期的〈史记〉 善本是(金陵书局本》)。 55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出版的标点本《史记》 的底本是(金陵书局 本)。 56今传世诸本中最为通 行的《史记》是(北京 中华书局标点本)。 57陶渊明集的首部集注 本为(李公焕《筐注〈陶 渊明集〉》)。 58收入《四部丛刊》的 陶渊明集为(李公焕《筐 注〈陶渊明集〉》)。 59收入《四部备要》的 陶渊明集为(清陶澍, 靖节先生集》)。 60陶渊明集的旧注本中 资料最为详尽的是(清 陶澍〈靖节先生集〉》)。 61陶渊明最早的集子是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八 卷本)。 62现存陶渊明集皆为 (南宋)以后的刊本。 63将萧统所编八卷本陶 集增补为十卷本者是 《北齐阳休之》。 64陶渊明集最早的刊本 是(北宋宋详十卷本)。 65今人许逸明校辑的 《陶渊明年谱》共收有 宋代以来的(9)年谱。 66《栗里谱》的作者是 宋人(王质)。 67《吴谱辩证》的作者 是宋人(张寅)。 68《陶靖节先生年谱》 的作者是宋人(吴仁 杰)。 69陶渊明年谱作者中 (陶澍、杨希闵)是清 人。 70陶渊明作品的集注本 中资料最为丰富的是 (龚斌《陶渊明集》校 本)。 71李白出生于山东说源 于(唐代元稹)。 72元代辛文房《唐才子 传》称李白出生于(山 东)。 73明代杨慎《李诗选题 解》称李白出生于(蜀 中)。 74率先提出李白出生于 西域的学者是(李宜 琛)。 75郭沫若提出李白出生 于(中亚叶)。 76王琦、黄锡珪《李太 白年谱》均采用李白出 生于(蜀中)说。 77率先提出李白两入长 安的学者是(稗山)。 78发表《李白两入长安 及有关交游考辩》等系 列文章补充证明李白两 入长安的学者是《郁贤 皓》。 79率先提出李白三入长 安的学者是(李从军)。 80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的(黄锡珪)。 81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的(詹鍈)。 82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康玄宗开元十二年 的(郁贤皓)。 83认为李白在山东寓居 地为任城的是(《旧唐书 李白传》)。 84认为李白在山东寓居 地为唐州治所瑕丘的是 (郁贤皓)。 85率先提出李白在天宝 十四载冬曾回梁园,恰 逢乱起,于是南奔的学 者是(郭沫若)。 86考证出天宝十四载冬 李白并非从梁园南奔, 而是从沦陷区改换胡装 逃出来的学者是(郁贤 皓)。 87率先提出李白流放未 到达夜郎的是(曾巩)。 88(黎庶昌)主张李白 流放已至夜郎。 89率先提出李白死于唐 代宗广德二年的是(曾 巩《李白死年刍议》)。 90最早对李白《菩萨蛮》 《忆秦》二词著作权提 出质疑的是(胡应林)。 91黄锡珪《李太白年谱》 从《四六法海》《古今图 书集成》中辑录出的李 白文三篇为今人(郁贤 皓)考明非李白之作, 而是独孤及所作 92率先在文章中认为杜 甫长篇排律远优于李白 的是(元稹)。 93继唐人之后进一步贬 李白的宋代作家是(苏 辙)。 94将杨李抑杜推到极致 的是(郭沫若)。 95宋郭知达编辑的《九 家集注杜诗》为(《四库 全书》著录)。 96宋蔡梦撰《杜工部草 堂诗》是按(编年)编 次。 97宋无名氏《分门集注 杜工部诗》为(分类会 注)本。 98《杜臆》今有(中华 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 本。 99仇兆《杜诗详注》的 特点是(资料丰富)。 100中华书局1962至 1963年编辑出版了(三) 辑《杜甫研究论文集》 101冯至曾撰写过有关 杜甫的著作是(杜甫 传)。 102陈贻焮撰写过有关 杜甫的著作是(《杜甫评 传》)。 103苏轼 苏辙进士及第之后,名 动京师,正欲一展身手 之时,导致苏洵、苏轼、 苏辙立即返蜀的原因是 (母亲下世) 104嘉祐四年十月,苏氏 父子经由水路再度赴 京,途中创作诗歌约百 首,编为(《南行集》)。 105嘉祐四年十月,苏轼 随父出蜀所作诗歌多以 (五古)为主。 106苏轼词的创作,一开 始就忆显示出明显的 (以诗为词)倾向。 107嘉祐五年八月,苏轼 参加“制科”考试,以 “贤良方正能方极科” 考入第三等,北宋历史 仅有(4)人。 108标志苏轼诗歌成熟 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是他(嘉祐六年) 与苏辙分别写作的。 109苏轼到凤祥上任是 在(嘉祐六年)。 110苏轼在凤祥任职三 年多,于(宋英宗治平 二年)正月还朝,以殿 中差判登闻院,又经学 士院考试。 111宋祥宗(熙宁二年), 苏轼守父丧期满,返朝。 112宋神宗1071年十一 月,苏轼任(杭州通判), 此后又相继在密州、徐 州任知州近八年。 113宋神宗熙宁四年之 后,苏轼文学才能有了 尽情挥洒的广阔空间, 登上一个新的艺术高 度,带来创作上的(第 一个)高丰收时期。 114“是处青山可埋,他 年夜雨独伤神”这首著 名的绝命诗是苏轼(乌 台诗案时在狱中所写)。 115“乌台诗案”后苏轼 被贬官(黄州)。 116“东坡居士”之自称 是苏轼贬官到(黄州) 所自号。 117自号“东坡居士”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