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认识冼星海,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

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作品背景:《黄河船夫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一乐章,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而改编的。是一首陕西民歌,音乐采用劳动歌曲体裁形式,通过塑造船夫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赞扬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和勇于胜利的品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音乐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对比、再现了三个激人心魄的场面(搏战、小胜、再战),刻画了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的“船夫”(即革命者)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因此,这课的欣赏目的为:让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旋律、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音乐形象极其象征意义,从而宏扬民族精神,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整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在形象直观、上下对比、分层解析、总结归纳中理解音乐;

在听、唱、动、思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体现音乐寓美于教的思想。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屏幕显示“摇篮”两字,让学生说说其含义。

希腊是哲学的摇篮,最初就发明了自然发生的辩证法。”郭小川《三门峡》诗:“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啊,中华民族的摇篮。”“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提问:既然“摇篮”可喻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源地,那么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黄河。

咱们接下来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黄河船夫曲》。

(二)简介黄河及《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黄河流向图”,以黄河奔腾的画面简介黄河。

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特别是在中上游,由于落差极大,故水流湍急,气势盛大,连大诗人李白也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子民,出了不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屏幕显示冼星海的图象并简介作者与作品。

(1)作者。在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放弃了在法国就职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侵略的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作品,用音乐向大众发出呼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冼星海(1905.6.13

-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作品。

当时,冼星海因看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黄河”激动万分,就在延安的破窑洞里抱病挥笔,只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写成一部惊人的合唱巨作:“黄河大合唱”。全曲共有八个乐章(屏幕显示名称)。

(3)欣赏合唱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了解混声演唱的形式。

听与提问:歌曲唱了些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师小结:这部作品震撼人心,实现了音乐家冼星海的心愿,就是要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映中国人民伟大而坚强的性格和英雄气魄的曲子。同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屏幕显示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在70年代,一些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把这首合唱曲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那么什么是协奏曲?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协奏曲概念:由一件乐器独奏,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

2、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

屏幕显示《黄河船夫曲》的乐章并出示课题与背景。

(1)听与思考:黄河船夫曲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你是根据音乐的什么表现手段来划分的?

(2)学生答与老师小结

回答: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子、主题Ⅰ、主题Ⅱ

4、分段欣赏。

第一主题:搏战

(1)听并说说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第一主题描绘了激流汹涌澎湃,船夫们冲过激流险滩

第二主题描绘了艰难险阻的斗争中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2)屏幕显示画面并说说音乐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段?

屏幕显示结论:速度(急速)、力度(强)、节奏(紧凑),以及情绪、气

氛等。

旋律:高亢、悠扬

节奏:宽广、有力

情绪:自由、舒畅

视唱主题,感受前倚音的紧张感及前十六分音符的推进感。通过听唱与划船动作来进一步感受,并理解本段的象征意义。

第二主题:

(1)听,与第一段比较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屏幕显示画面并分析表现手段的变化(略)(特注:拍子、结构的变化)(3)有感情地视唱旋律,说说音乐所表现的形象特征:乐观、充满信心的革命者。但是,胜利是暂时的,正如船夫要“回过头来,与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那样,还要与敌人决一死战。因此,这里的情绪:轻松并不是等于放松!(四)哼唱主题Ⅰ和主题Ⅱ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五)再次欣赏(听合唱黄河船夫曲)对比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船夫曲》

(六)总结下课。

这节课上我们欣赏了三次《黄河船夫曲》,它们的表现方式虽不同,但带给我们的却是同一个主题感受:即赞颂了我们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而且让我们在音乐中体会了气势磅礴的壮美之感。让我们在这种美的激励中走向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

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七年级音乐公开课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公开课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设计 优质课资料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李卉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2.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民歌的概念及体裁。积极体验和感受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萌生探索西北各类音乐的兴趣。 2.学生能在欣赏、模仿、学唱中,较准确地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3.学生能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重复”这种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单旋律。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2.了解“重复”这种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单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演唱2至3首民歌。

二、民歌的概念及体裁。 1.概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歌曲。 2.体裁: (1)劳动号子: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2)山歌:人们在山间、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3)小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它往往经过艺术加工,歌词比较固定,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目标 1.教学内容:秦晋、齐鲁燕赵、关东支脉音乐 2.出示中国地图,指出秦晋、齐鲁燕赵、关东支脉的所属省份与地区。 3.单元目标: 能够初步了解秦晋、齐鲁燕赵、关东支脉等不同地区民歌的基本特征,根据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进行简单评述。 能够认真的学唱民歌,欣赏其改编作品以及京剧片段,感受与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能够知道一些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并能试着创作简单

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闭眼聆听、主题学唱、动作表演、听辨比较、视频欣赏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在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音乐主题形象,巩固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1、教学重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2、解决措施: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速度与力度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再通过对比,得出速度与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1、轻松导入:拍一拍,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速度和力度进行初步的体验。2、重点感受:在初次聆听作品时,提出要求,请学生着重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3、参与体验:设计多种形式,以参与体验的方式感受塑造出的两种不同主题形象。 4、对比检验:设计“考考你”环节,从听、写、说、画等方面,比较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环节导入:“跟我做”游戏1、学生模仿教师拍击节奏。2、谈声音特点。使学生通过体验,初步感受速度、力度变化。完整欣赏,感受音乐。揭示课题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力度和速度,想象音乐表现情景。2、揭示课题。3、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提出学习问题。4、看视频,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5、对照歌词再听,找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表现的情景,并积累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能力。分段欣赏:第一主题欣赏1、找一找。——画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2、看一看。——看船夫图片。3、唱一唱。——跟琴,第一主题模唱。4、画一画。——随音乐模唱,在第一主题出现处学生做批注。5、动一动。——用动作体验音乐速度和力度。6、演一演。——创设情景,两条船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体验活动。通过听、画、看、唱、动、演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提高学习兴趣。分段欣赏:第二主题欣赏1、过渡语。2、听第二主题。3、跟琴学唱。4、“考考你”题目,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两种不同主题形象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分段欣赏:尾声及创作背景1、过渡语。2、听尾声,提出如何理解“决一死战”?3、了解作品创作背景。4、观看珍贵历史视频。5、谈感想,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完整欣赏:乐曲结构1、划分歌曲结构。2、教师表演钢琴协奏版《黄河船夫曲》片段。划分歌曲:课堂学习效果检验1、将学生之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存入知识宝库。2、小结,下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回顾和梳理,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

初中音乐《黄河船夫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验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学唱与模仿过程中感受、体验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黄河船夫曲》,表现歌曲情绪。了解并体会音乐中重复的创作手法3知识与技能 准确学唱歌曲,尝试表现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体会音乐中重复的创作手法教学 重点 感受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准确演唱歌曲,了解并体会旋律中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能有韵味地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歌曲情绪教 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聆听大合唱“黄河船夫曲”音频,引导学生说出歌曲名称,分析歌曲含义,导入新歌教学。 2、导语:这首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乐章的歌曲,表现了船夫们紧张激烈地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画面,下面再来听一首民歌,联想一下这首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二、新歌教学。 1.请欣赏民歌版的《黄河船夫曲》 2、歌曲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3、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4.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聆听歌曲,说说这首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船夫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2)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3)聆听歌曲,找出旋律中重复的乐句。 4)介绍“重复”手法 师:在歌曲创作中,“重复”是一种发展旋律的重要手法。重复可分为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谈话: 师:《黄河船夫曲》是采用的哪种重复呢? 生答:完全重复 师: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模仿船夫们重复划船的动作,加深聆听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形象的记忆。5)分析歌曲结构 歌曲为一段体曲式结构。 6)拍打节奏× × × × ×-| × × × × | × × × × × × | × × o |....

黄河船夫曲 2

湘版小学音乐第九册: 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 CAI: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CAI: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唱歌《黄河船夫曲》教案1新人教版

《黄河船夫曲》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闭眼聆听、主题学唱、动作表演、听辨比较、视频欣赏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在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音乐主题形象,巩固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解决措施: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速度与力度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再通过对比,得出速度与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1、轻松导入:拍一拍,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速度和力度进行初步的体验。 2、重点感受:在初次聆听作品时,提出要求,请学生着重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 3、参与体验:设计多种形式,以参与体验的方式感受塑造出的两种不同主题形象。 4、对比检验:设计“考考你”环节,从听、写、说、画等方面,比较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导入:“跟我做”游戏 1、学生模仿教师拍击节奏。 2、谈声音特点。使学生通过体验,初步感受速度、力度变化。 完整欣赏,感受音乐。 揭示课题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力度和速度,想象音乐表现情景。 2、揭示课题。 3、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提出学习问题。 4、看视频,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 5、对照歌词再听,找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 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表现的情景,并积累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分段欣赏:第一主题欣赏

1、找一找。——画出表现船夫形象的乐句。 2、看一看。——看船夫图片。 3、唱一唱。——跟琴,第一主题模唱。 4、画一画。——随音乐模唱,在第一主题出现处学生做批注。 5、动一动。——用动作体验音乐速度和力度。 6、演一演。——创设情景,两条船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体验活动。 通过听、画、看、唱、动、演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提高学习兴趣。分段欣赏:第二主题欣赏 1、过渡语。 2、听第二主题。 3、跟琴学唱。 4、“考考你”题目,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两种不同主题形象的作用。 使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分段欣赏:尾声及创作背景 1、过渡语。 2、听尾声,提出如何理解“决一死战”? 3、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4、观看珍贵历史视频。 5、谈感想,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完整欣赏:乐曲结构 1、划分歌曲结构。 2、教师表演钢琴协奏版《黄河船夫曲》片段。 划分歌曲: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1、将学生之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存入知识宝库。 2、小结,下课。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回顾和梳理,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

欣赏《黄河船夫曲》(1)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黄河船夫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 CAI: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CAI: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 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CAI:出示歌曲旋律线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黄河船夫曲_1

黄河船夫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引路 CAI:课件播放《黄河船夫曲》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设计意图:听音乐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黄河上的惊涛骇浪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看一看这是哪里? 师:对,同学都知道这里就是我们美丽的黄河入海口,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他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经我们东营流入大海。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对于我们东营老说黄河的决徒和淤积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东营人赖以生存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而且也有这丰富的黄河文化。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设计意图:在欣赏歌曲以前让学生初步认识黄河。通过我们本地黄河入海口得图片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感 二、新课教学 (一)《黄河船夫曲》 1、一听歌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让我们学习演唱下这首《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教案03

《黄河船夫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唱会歌曲。能独唱和与他人一起合唱。 2、能把握歌曲的情感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3、与他人合作一起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教会这首歌。 难点是掌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音乐,让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同时展示苏格兰风情照片。 上课礼仪:上课!(师生问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音乐,一同来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二、情景导入(播放《黄河船夫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这位同学说,那位同学说,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这首曲子叫《黄河船夫曲》。 三、教授新课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黄河船夫曲》。 2、(出示画面,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小声模唱,同学们模唱的真好,看来大家对这首歌很容易上口。 3、(出示曲谱画面)纠正错误。 真不错!大家要注意高潮部分的节奏,(老师示范演唱)几十几个艄公吆喝来把船儿搬。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把这句唱一遍。 5、这一首歌都唱会了,请问同学们,歌曲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应该怎样去唱这首歌才更合适呢? 这位同学说一下,那位同学说一下,这几位同学说的都不错!这首歌表达的是黄河里划船的场面,我们应该富有力度和激情去唱。 四、创编

齐心协力来搬桡 1、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黄河船夫的民歌,表现了勤劳的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的宏大场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来搬桡,老师示范节奏,分组讨论,请人展示。 2、(展示)好,下面请小组上台表演。(鼓掌) 3、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唱一边喊一边拍手,一起搬桡。 五、拓展 同学们,这首歌是描写的哪个国家的母亲河?对!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下面几首歌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河流?最好说出名字。 第一首是-------《长江之歌》 第二首是-------《老人河》 第三首是-------《伏尔加船夫曲》 大家听得很认真,判断得也很正确。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唱了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黄河更加壮观,在同学们的划桨下,大船更加给力! 让我们携手爱护黄河,保卫黄河吧!众人划桨开大船! 同学们,下课!(播放画面一音乐,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最新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黄河船夫曲》教案

最新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黄河船夫曲》教案 (母亲河)是什么? 黄河: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第二长 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伟大的黄河船夫 (YellowRiverpianoconcerto)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 个。 《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冼星海,祖籍广东,出生于澳门,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 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他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 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1945年10月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作品共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保卫黄河》(三部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 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以强有 力的和弦终结全曲。 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九年制小学音乐第十二册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太仓市明德小学闻中秋 一、教学构思 《黄河船夫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一乐章,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而改编的。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音乐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对比、再现了三个激人心魄的场面(搏战、小胜、再战),刻画了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的“船夫”(即革命者)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因此,这课的欣赏目的为:让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旋律、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音乐形象极其象征意义,从而宏扬民族精神,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整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在形象直观、上下对比、分层解析、总结归纳中理解音乐;在听、唱、动、思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体现音乐寓美于教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 1、屏幕显示“摇篮”两字,让学生说说其含义。 2、提问:既然“摇篮”可喻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源地,

那么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黄河。 (二)简介黄河及《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黄河流向图”,以黄河奔腾的画面简介黄河。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特别是在中上游,由于落差极大,故水流湍急,气势盛大,连大诗人李白也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子民,出了不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 2、屏幕显示冼星海的图象并简介作者与作品。 (1)作者。 在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放弃了在法国就职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侵略的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作品,用音乐向大众发出呼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听(师轻唱)《只怕不抵抗》回答作者是:冼星海。 (2)作品。 当时,冼星海因看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黄河”激动万分,就在延安的破窑洞里抱病挥笔,只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写成一部惊人的合唱巨作:“黄河大合唱”。全曲共有八个乐章(屏幕显示名称)。

黄河船夫曲欣赏

黄河船夫曲 歌曲鉴赏 就歌词看,完全由对等问和答组成,属于最典型的民歌特色。但是,问和答分别以“几十几”和“九十九”对应,听众聆听之时,不由得既惊叹于黄河的艰险和迷人,另一方面,对于在黄河边祖祖辈辈生活的陕北人民也产生深深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歌曲的歌词,既可以看作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问答,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我们的民族,正和黄河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使得我们民族摆脱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终于能够把握住自己民族的命运,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里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就和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伟大的民歌,催促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要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深深的思索,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中,仍然时刻需要我们去奋斗和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民歌是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最精炼也最美的史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万里触山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河源怒触风如刀”…… 黄河,孕育了民族诗人;黄河,孕育了民族文化;黄河,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难吗?你知道黄河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苦争的情景吗?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气象万千的西北高原上,千山万壑,峰峦重重,黄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从极高极远的狭隘中冲出…… 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艰辛、无畏地劳作在船上,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偶尔遇风平浪静时,他们或同船的船夫之间,或相互交错而过的两船船夫之间,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人教版初中音乐 黄河船夫曲 教学设计 (1)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2、掌握民歌概念,初步了解民歌。 3、学会用陕西方言演唱歌曲,体会名额的地域特点。 2学情分析 七年级胡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但他们欣赏音乐胡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3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山西民歌音乐特点,准确演唱这首歌曲。 2、认识“民歌”。 4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前播放《爸爸去哪儿》2主题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文艺作品是赞美黄河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黄河的歌曲。引出《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激发兴趣,顺势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曲大家应该很熟悉吧!让我们来一起唱一下引子部分吧! 师生同唱。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师明确:这首诗的名字叫《登鹳鹤楼》,是诗人面对东去的滚滚黄河感叹人生苦短应走出去,看一看开拓自己的视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古往今来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赞美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黄河的歌曲。 二、初听歌曲 让学生聆听歌曲后,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情绪各有什么特点? 旋律高亢、悠扬 节奏宽广、有力 情绪自由、舒畅 三、介绍民歌特点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吗? 预设:学生寻找资料,并未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师:课本上并没有交代在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只告诉我们是“陕西民歌”。那这首歌曲是怎样产生的,又是谁创作出来的呢?难道它是凭空出现的么? (引出民歌概念) 师明确: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并口头相传的歌曲形式。 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1)、号子----节奏鲜明,音调粗狂,与劳动紧密结合,即兴编词,一领众和。 (2)、山歌----节奏舒展自由,音调悠长高亢 (3)、小调----节奏规整,曲调流畅,细腻 四、介绍《黄河船夫曲》 师:通过聆听歌曲,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黄河船夫曲》属于民歌当中的哪一类? 生:劳动号子。 师:对。《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五、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词和旋律。 师:谁发现了旋律的特点? 生:重复 师:那重复的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在学唱的过程中找出重复的地方吧,看重复了几次? 学唱旋律一遍,找出重复的乐句。(出示曲谱) 师:(旋律创作运用了重复手法,这种手法可加深人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对音乐的印象。) 我们已经找到重复的地方了,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谱子上不认识的音乐符号。 六、学唱歌曲 1、出示曲谱,引导学生找出不认识的音乐符号 (前倚音下滑音连音线)师重点讲解前两个。 师对比示范唱带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和不带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一下哪一种更有陕西民歌的韵味,之后学生自己对比演唱,让学生感受下滑音的演唱,在唱时一定把那种弯给带出来。加入音乐记号更能体现歌曲的地方风格,让歌曲演唱更具表现力

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船夫曲》 教材简析: 《神州音韵》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四个单元,本节课以《黄河船夫曲》为题,展开第四单元中第一课时的教学。这个单元关注民族风格浓郁和地方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选取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歌、民间器乐、歌舞音乐等,还有根据民间音乐创作的风格浓郁的新作品。 设计理念: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注重学生参与性”的理念指导下,为了能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学生通过“走进陕北--了解陕北--歌唱陕北--热爱陕北”等方式去亲身体会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然后总结出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青少年学习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思考、探究、实践等方式感受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 歌曲《黄河船夫曲》 授课类型: 唱歌与实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歌曲。 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3、通过演唱,培养学生热爱陕北民歌,热爱祖国优秀民族民间

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高亢、豪放的声音演唱。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总结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准备: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教室、相关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音乐片段,提问学生这是哪个地区的民歌?歌曲的曲名是什么?会唱这首歌曲吗? 2、教师一边语言简介陕北,一边播放陕北风情图片。 师:高亢明亮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把我们带到了热情好客的陕北。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延安市和榆林市,地形以沟、峁、梁、塬为主,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孕育出富有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陕北说书等。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穷苦人民的淳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今天,我们将在音乐课堂上去感受黄河船夫的沧桑人生和黄河船夫与黄河博斗 的不屈民族精神。 二、感受、学习 1、播放视频《黄河船夫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师:这是一首朴素短小并具有鲜明形象的陕北民歌,曲调自然高亢,歌词描写了黄河的艰险和迷人,表现了黄河船夫与黄河搏斗的勇猛精神。 2、学唱歌曲。

黄河船夫曲音乐教案

授课年级:六年级 授课课型:唱歌综合课 设计思路: 本课以挖掘陕西民歌的特点与陕西地区风土人情的联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通过感受、品味、探究、体验来了解和掌握陕西民歌的特点,通过模仿和动情的方言演唱有韵味地表现作品。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旋律跳跃性较强。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整个课堂我设计了从引导学生了解陕西地区的环境入手。通过图片、音视频影像勾起想像,从陕西人的说话交流和所处环境来感受音乐;从音乐要素、重复手法的运用和陕北风情的联系来学唱歌曲;从倚音与下滑音运用的深入探究来品味旋律的韵味;从衬词和方言及师生的体验活动来提高合作意识、表现陕西民歌。力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民歌、了解民歌、喜爱民歌,为今后的民歌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体验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的音乐风格,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2、积极参与演唱、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歌演唱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模仿中初步感受陕西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准确演唱歌曲,用自然豪放的歌声有韵味的表达音乐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准确演唱《黄河船夫曲》并尝试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特点与风格。 2、了解装饰音和“重复”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陕西音乐风格及特点,准确演唱歌曲。 2、了解装饰音及音乐创作手法“重复”的运用。 教学难点: 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歌曲,理解陕西音乐与陕西风土人情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搜集陕西人文景观视频片段,王向荣和石占明演唱的《黄河船夫曲》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 2、钢琴、多媒体课件

黄河船夫曲教案完整版

黄河船夫曲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黄河船夫曲》教案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 CAI: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 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CAI: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 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 跳动较大) CAI:出示歌曲旋律线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诗词,提问:这几句诗词都诗描绘什么的?是我国第几长河? 2、简单介绍黄河的历史文化。 3、揭示欣赏曲目。 思考并回答: 听一听,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黄河船夫曲》 1、播放《黄河船夫曲》,提问: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出示协奏曲的概念。每听过一段,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l)聆听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黄河上。 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 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本歌曲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生:赞美船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我有幸在黄河上采集到了一段真正的船夫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播放船夫的歌。) 师:太地道了。听完了这两个版本的《黄河船夫曲》,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2)跟唱 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起《黄河船夫曲》。 (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 师:最后一句比较难一点,跟我唱。 师:这一句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陕北方言。 “我晓得”的“我”,唱成“e”。 3、初听歌曲,初步感受其音乐形象及情绪。 给学生听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分析两者的异同,畅谈你更喜欢哪部作品。 教学后记 尝试着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九年制小学音乐第十二册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太仓市明德小学闻中秋 一、教学构思 《黄河船夫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一乐章,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而改编的。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音乐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对比、再现了三个激人心魄的场面(搏战、小胜、再战),刻画了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的“船夫”(即革命者)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因此,这课的欣赏目的为:让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旋律、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音乐形象极其象征意义,从而宏扬民族精神,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整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在形象直观、上下对比、分层解析、总结归纳中理解音乐;在听、唱、动、思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体现音乐寓美于教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 1、屏幕显示“摇篮”两字,让学生说说其含义。 2、提问:既然“摇篮”可喻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源地,那么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黄河。 (二)简介黄河及《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黄河流向图”,以黄河奔腾的画面简介黄河。 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特别是在中上游,由于落差极大,故水流湍急,气势盛大,连大诗人李白也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子民,出了不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 2、屏幕显示冼星海的图象并简介作者与作品。 (1)作者。 在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放弃了在法国就职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侵略的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作品,用音乐向大众发出呼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听(师轻唱)《只怕不抵抗》回答作者是:冼星海。 (2)作品。 当时,冼星海因看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黄河”激动万分,就在延安的破窑洞里抱病挥笔,只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写成一部惊人的合唱巨作:“黄河大合唱”。全曲共有八个乐章(屏幕显示名称)。 (3)欣赏合唱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了解混声演唱的形式。 听与提问:歌曲唱了些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师小结:这部作品震撼人心,实现了音乐家冼星海的心愿,就是要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映中国人民伟大而坚强的性格和英雄气魄的曲子。同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屏幕显示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在70年代,一些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把这首合唱曲改编成了钢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