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kdh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kdh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kdh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kdh

12

1引言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载体,是指呈点状分布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医疗、文体及商业等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实现分布的空间公平是其本质属性应有之意,是社会公平的理论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公民社会崛起,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和供给范围不断扩大,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载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受到了广泛关注,可以将其供给理论及研究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基于公共物品理

[摘 要]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探讨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较低,且总体综合公平水平低于大部分单类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成正全局空间自相关,各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成单中心圈层结构的空间格局,中心与周边及外围地区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差异显著。[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4-0012-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Guangzhou/Gao Junbo, Zhou Chunshan,Y e Changdong

[Abstract] The spatial character of public services distribution in Guangzhou was studied using a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s layout and a general public services evaluation model. The general provis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found to be low and has an unfair distribution.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city, with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peripheral areas.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patial fairness, Guangzhou

论,确立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区位和供给效率是研究重点;②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从公共服务的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出发,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深层次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可达性差异及社会空间分异。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内涵,西方国家的研究强调城市居民对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机会均等的考虑[1-2],认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要与城市居民的需要、偏好相一致,并藉此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平等[3-4]。实证研究涉

□ 高军波,周春山,叶昌东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1097

及商业[6]、教育[7]、医疗保健[8]、消防、体育及公共娱乐[9]等多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结果表明: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强烈的正外部效应特征,其空间布局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布,成为“收入隐形增加体”和“基本的再分配机制”[5]。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剥夺导致不公平的持续累计,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服务反比例法则”[10]作用显著,通常是那些最有权利、最富有和最有学识的人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以享有服务设施外部性的最大化,这被视为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11]。国外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性研究强调居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定类型服务设施的区位关系和利用特征,研究数据包括设施分布和城市居民属性特征数据两类,前者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所得,后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具体的研究方法有空间与非空间因素分析法、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12-13]。

我国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主要用极差法、劳伦兹曲线、Gini系数和集中曲线评价服务设施分布的公平性[14],是从服务设施数量的视角研究设施的供给公平和需求人群的可达性公平[15]。此外,基于可达性公平原理,林康等人提出了区域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16];王远飞、朱华华等人分别实证分析了GIS技术在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分布规划及布局优化领域的应用[17-18];陶海燕基于医患者比值构建医疗服务分布的公平性指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整个研究区域内各街镇居民所享有的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空间分布[19]。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空间公平的研究成果不多,集中于对医疗设施分布空间公平的评价和优化,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

析上与西方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但

国内外的研究都仅针对特定单一类型

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性进

行评价,而忽略了对不同类型服务设

施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不能揭示整

体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

度。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各种服务设

施的支持,对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

间公平性评价应包括对多种类型设

施,而非单类设施的评价。因此,本

文综合考虑城市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

施的服务等级、服务范围、网络距离

等因素,通过构建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的综合公平指数计算模型,探讨不同

类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

合公平程度和聚集特征,以期为研究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分异现

象及驱动机制提供参考。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所述的研究区域是指广州

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中心七区,包

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

天河区、黄埔区和萝岗区,共116个街

道单元。研究数据来源于广州城市公共

服务设施专项调查(2007),选取7类

13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①教育设施:

小学、中学、高等学校;②商业设施:

零售超市;③文化设施:影剧院、图

书馆;④体育设施:市级体育馆、区

级体育馆;⑤医疗设施:综合医院、专

科医院;⑥市政设施:消防设施;⑦

交通设施:公交站点、轨道站点。从

图1可知广州白云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供给规模较大,教育、商业、医疗及交

通设施的拥有规模均高于其他各区,

分别占中心城区各类服务设施供给总

量的33.93%、30.82%、19.38%和

26.96%,而越秀区市政和文化娱乐

设施的规模最大,分别占中心城区总

规模的18.99%和24.24%,体育设

施则主要分布在天河区(占21.43%),

这表明广州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规模存在显著的区际差异。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构

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

指数模型,利用三维模拟和空间自相

关分析技术,探讨服务设施分布的公

平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首先是综

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等

级、服务范围、交通网络距离等因素,

构建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计算模

型。其次是分不同的空间单元和设施

类型计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

合公平指数,分析不同街镇和不同类

型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及其

分布特征;最后是借助三维模拟和空

间自相关技术,探讨基于综合公平指

数的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

布格局和聚集特征。

图1 广州各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及空间分布

13

2010年第4期 第26卷

14

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

综合公平特征

3.1综合公平指数模型的构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地理分析依赖其可达性度量[1]。1958年,Stewart和Warntz最早提出空间可达性的测算公式,可达性即为研究对象吸引力指数与空间隔离的函数[1],见公式(1),是构建GIS环境下不同观测对象相互作用潜力和空间相互影响计算模型的基础。

(1)

其中:是指吸引力指数;是指空间隔离,一般是指从i到j的距离或出行时间。基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特征及根据公式(1),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指数计算模型,如公式(2)。

(2)

其中,

是指公共服务设施

在空间单元i中的空间公平指数,

;k是指所有公共服务设

施中的第k类设施,;是指第k类设施中的第j个公共服务设施,

指第k类公共服务设施中第j个设施的相对影响系数;

是指k类公共服

务设施中第j个设施的服务范围;是指k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服务范围。基于服务范围方面的差异,可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类:市级及以上(省级或中央)、区级、街镇级。因此,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的规模表征其服务范围,将其影响力系数转化为不同设施服务的人口规模与此类设施服务人口总规模的比值。

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使用者区位之间的空间隔离,通过ARCGIS9.3提取街道网络距离表示。是空间隔离参数,根据现有研究,的取值范围在1到2之间,其中参数取2的

较多[2,20,21],本文综合公平指数测算中的参数取值设为2。所以,空间单元i中k类第j个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可以通过公式(3)加以计算。

(3)

因此,空间单元i内所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指数总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4)

公式(4)中,是指第i个街镇空间单元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总体综合公平指数。公式(5)是指整个研究范围内所有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公平指数之和,用表示。

(5)

3.2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特征

基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

间综合公平模型,计算116个街镇空间单元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可从单类设施和设施整体两个层面分析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及其特征。3.2.1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差异显著

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综合公平指数的高低,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平均综合公平指数在0~0.1区间的为第一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最低,以文体设施为主,包括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图书馆和影剧院;平均综合公平指数在0.1~0.2区间的为第二等级,其空间分布公平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教育、医疗及商业设施为主,包括专科医院、高等学校、日常超市及中学;平均综合公

平指数大于0.2的为第三等级,代表目前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公平程度的最高水平,包括交通站场、综合医院和小学,表明这三种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最为均衡,公平程度最高。

根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将其分为纯公共物品类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和消防设施)、准公共物品类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私人物品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如表1所示,交通服务设施的综合公平指数最高,空间布局最为均衡,消防设施属纯公共物品类公共服务设施,但其综合公平指数仅为0.011,原因在于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城市边缘地带及农村地区很少布局,是由其服务设施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准公共物品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衡程度高低不一,较为复杂。其中,教育及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相对较高,而文化、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程度却最低,同类设施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差异如此显著,反映出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公平特征突出。商业设施属私人物品类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标准偏差较低,说明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这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3.2.2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公平

基于不同街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综合公平指数,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4.0,得出广州中心城区不同街镇单元的总体综合公平指数平均值为2.410(表2),但标准偏差却高达3.560,说明广州不同空间单元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空间不公平特征明显。

将不同空间单元内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通过三维模拟,导出各街镇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程度认知图(图2),可以

较直观、清晰地了解每个街镇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差异。如图1所示,广州街镇单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公平。综合公平指数最高的街镇聚集在中心城区,其中,越秀区梅花村街、登封街、诗书街和黄花岗街的综合公平指数最高,其次是海珠区昌岗街、江南中和东风街,以及荔湾区蓬源街的综合公平指数也相对较高,而中心城区外围及城郊地区的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普遍较低。广州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高,社会经济活动活跃,对各类服务设施的需求强烈,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在中心城区聚集,同时其各类设施的完善配套也是历史沉积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城区和城郊街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较低,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开发时序较晚,要达到与老城区同等的配置水平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由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使外围城区及城郊街镇居民相比中心城区居民而言,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或费用才能获取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机会。

4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分析4.1空间相关性定量分析方法“地理空间对象普遍存在自相似性特征,距离越近的物体,相似程度越高”[22],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对某一地理变量空间分布中相邻位置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的一种统计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化变量取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为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全局自相关用来描述整个研究区域上所有对象之间的平均关联程度及其显著性。局部自相关统计变量可以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可能存在的不同空间关联模式(或空间集聚模式),从而可以观察数据之间的

空间异质性。目前描述空间自相关的

统计量有Moran’s I和Geary’s C,

而以Moran’s I较为常用。

全局Moran’s I统计量是一种

应用非常广泛的全局自相关统计量,

它的具体表达形式如下[22]:

(6)

其中,是研究区内空间单元总

数,是空间权重,和分别是区域i

和j的属性,本文表示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值,表示研

究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指数的

平均值。Moran’s I指数值处于-1

到1之间,值接近1时表明具有相似

特征的属性聚集在一起(即高值与高

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指数值接

近-1时,表示具有相异特征的属性集

聚在一起(即高值与低值相邻或低值

与高值相邻)。如果Moran’s I指数

接近0,则表明空间属性特征是随机

分布的,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Anselin(1995)年提出局部

Moran’sI,或称之为LISA(Local In-

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

表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综合公平

指数特征

综合公平指数特征条目特征值I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0.019

18.811

2.410

3.553图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指数的三维模拟

表1 分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

指数

公共服

务设施

平均值

区级体育设施

消防设施

图书馆

市级体育设施

影剧院

专科医院

高等学校

日常超市

中学

综合医院

小学

轨道交通站点

公交站点

标准差

0.003

0.011

0.015

0.029

0.044

0.137

0.151

0.157

0.112

0.298

0.328

0.508

0.515

0.009

0.013

0.077

0.106

0.117

0.459

0.320

0.214

0.364

0.686

1.221

0.812

0.573

15

2010年第4期 第26卷

16

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属性特征聚集在一起[21]。空间单元i的局部Moran’s I用来度量区域i和它邻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对于空间单元i,其局部Moran’s Ii统计量的公式如下:

 (7)

其中,

为方差,其

他符号与公式(6)相同,其中

。当

时,表示一个高值被另一个高值所包围(高-高),或者是一个低值被低值所包围(低-低),空间分布呈高高

或低低聚集状态;而当时,表示一个低值被高值所包围(低-高),或者一个高值被低值所包围(高-低),空间分布呈高低或低高聚集状态。

4.2全局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大小表明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程度的空间趋同特征的强弱。利用空间分析软件GeoDa(伊利诺斯州教授Anselin主导编制的自由软件,https://www.geoda.uiuc.edu/)计算出各类及整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自相关系数(表3)。如表3所示,Moran'I系

数的大小参差不齐,差别较大。中学、图书馆和区级体育设施空间的自相关系数小于0,表明此三类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强的空间随机性,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高(或低)的街镇往往与综合公平指数低(或高)的街镇相邻,也证明此三种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公平程度较低。公交站场、商业、医疗设施及小学、高校、影剧院和消防等十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大于0,表明这些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联系特征是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高的街镇趋向于与空间分布公平程度高的街镇相邻,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低的街

镇趋向于与空间分布公平程度低的

街镇相邻。

从整体上看,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007,大于0,表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趋势。但服务设施的整体综合公平系数小于公交站场等其他10类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系数,说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空间公平程度低于大部分单类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程度。所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不能仅仅考虑单类设施布局的空间公平,而应重在塑造整个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空间分布公平。

4.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ISA)重在分析空间单元与其相邻单元的空间聚集模式。如图3所示,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在空间上呈单中心圈层结构,中心区为空间自相关的高高聚集区,外围为低低聚集区,二者之间为低高聚集和非聚集状态。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高的街镇趋向于被周围相邻的高综合公平

图3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综合模式

表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Moran'I指数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Moran'I中学图书馆

区级体育设施市级体育设施高等院校专科医院小学

-0.024-0.023-0.0200.0650.1240.1610.245

影剧院综合医院轨道交通消防设施日常超市公交站点

所有公服设施

0.2640.3990.4200.6070.6360.6520.007

注:P<0.00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Moran'I

17

2010年第4期 第26卷

程度街镇所包围,表现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高公平程度街镇的空间聚集特征。在综合公平程度较低的城郊街镇,表现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低公平程度街镇的空间聚集特征。在中心城区和外围城郊地带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表现出低高、高低和非聚集特征,主要是分布在天河区东部、黄埔区东部、白云区南部和荔湾区西部。因此,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呈以越秀区、海珠区北部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的空间格局。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及外围圈层之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广州大部分街镇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公平或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图4详细分析了中心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综合公平程度的空间聚集模式,再次验证了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不公平特征。老城区是各类服务设施分布的高公平程度聚集区,尤其是越秀区,商业设施、文化设施、消防设施及医疗设施的聚集程度最高(高高聚集区),同时轨道交通和公交站场分布密集,意味着越秀区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明显优于其他各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部分街道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五山、新港、江南中、南华西、昌岗及南石头等街道。中心城区外围地带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普遍较低,白云区、萝岗区、黄埔区东部及荔湾区西部地区

各街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特征呈低低聚集或非聚集状态,各类服务设施空间聚集的特征也印证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公平程度空间分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这一空间格局,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不公平特征。

5结论与讨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配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空间分布的公平程度事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及空间聚集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专科医院

图4 广州单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式

公共站点零售商业网点

影剧院

18(1)在公平程度上,广州城市公

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较低,且整体公平程度低于大部分单类服务设施的公平程度。

(2)在空间分布上,以越秀区和海珠区北部为核心呈单中心圈层结构的空间格局。核心区是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高的街镇聚集区,外围地区是低综合公平程度街镇聚集区,包括萝岗区、白云区及天河区北部;中间地带包括黄埔区、天河区东部、白云区南部及荔湾区西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聚集特征不显著,表明其空间分布公平程度差异较大。

此外,由于缺乏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利用调查数据,本文只是从定量角度评估了广州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程度及空间结构,没有考虑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及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满足程度。如果能从主观判断与客观分布两个角度来综合评测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结论将更具科学价值,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o-Wan Tsou, Yu-Ting Hung, Yao-Lin Chang. An Accessibility-based In- tegrated Measure of Relative Spa- tial Equity in Urban Public Facili- ties[J]. Cities, 2005, (6): 424- 435.

[2]Talen E, Anselin L. Assessing Spatial Equity: An Evaluation of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to Pub- lic Playground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8, (30): 595-613.[3]Rich R C. Neglected Issues in the Study of Urban Service Distribution: a Research Agenda[J]. Urban Studies, 1979, (16): 143-156.

[4]Kunzmann, K R. Planning for Spa- tial Equity in Europe[J]. Interna- tional Planning Studies, 1998, (1): 101-121.

[5]Lineberry R L, Welch, R E. Who Gets What: Measu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74, (54): 700-

712.

[6]Meier K J, Stewart R E. England,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tic

Discretion: Educational Access as

Urban Services[J]. American Jour-

nal of Policical Science, 1991,

(3): 155-77.

[7]Kinman E L. Evaluting Health Ser-

vices Equity at a Primary Care Clinic

in Chilimarca Bolvia[J]. Social Sci-

ence & Medicine, 1999, (5): 663-78.

[8]Kontodimopoulos, N P, Nanos.D.

Niakas. Balancing Efficiency of

Health Services and Equtiy of Ac-

cess in Remote Areas in Greece[J].

Health Policy, 2007, (76): 49-57.

[9]Panter, J., A. Jones.M. Hillsdon,

Equity of Access to Physical Activ-

ity Facilities in an English City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46):

303-07.

[10]Hart, J.T. The Inverse Care Law

[J]. Lancet, 1971, i: 405-12.

[11]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齐.城市社会

地理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30.

[12]Wang, Fahui, Luo Wei. Assessing

Spatial and Non-spatial Factors for

Health Care Access: Towards an In-

tegrated Approach to Defining Health

Professional Shortage Areas[J].

Health & Place, 2005, (6): 131-146.

[13]Luo, W, Wang F H. Measure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Care

in a GIS Environment: Synthesis and

a Case Study in the Chicago Region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3, (30):

865-384.

[14]徐德明,付 云,梅树珍.卫生服务公

平性的测量指标[J].中国新医学,2003,

(24):2 298-2 299.

[15]王松涛,郑思齐,冯 杰.公共服务设

施可达性及其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

以北京中心城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7,(6):78-87.

[16]林 康,陆玉麒,刘 俊,等.基于可达

性角度的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

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研

究,2009,(1):215-226.

[17]王远飞,张 超.GIS和引力多边形方法

在公共设施服务域研究中的应用——以上

海浦东新区综合医院为例[J].经济地理,

2005,(6):80-84.

[18]朱华华,闫浩文,李玉龙.基于Voronoi

图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方法[J].测绘

科学,2008,(2):72-75.

[19]陶海燕,徐 勇.广州市海珠区公共医

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J].疾病监测,

2006,(6):408-412.

[20]Houston D. Job Proximity and

the Urban Employment Problem: Do

Suitable Nearby Jobs Improve Neigh-

borhood Employment Rates A Comment

[J]. Urban Studies, 1998, (12): 2 353

-2 358.

[21]Pooler, J A. The Use of Spatial

Separ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95, (6):

421-427.

[22]王法辉著,姜世国,滕骏华译.基于GIS

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13-214.

[作者简介]

高军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

研究生。

周春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

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昌东,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

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3-16

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

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及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保障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维护小区业主和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武汉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居住小区。 第三条居住小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邮政、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市政公用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总建筑面积,下同)开发完成5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完成80% 之前建成交付使用。 第四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第五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和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在符合规定指标总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第二章权属界定与管理 第六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种。 第七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成本适宜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管理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除社会公益性配套设施外,其权属归全体业主所有,由业主委员会代为登记,开发企业不得销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其使用权。 第八条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适宜市场化运营、建设成本不宜列入且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除外)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按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其权属归投资者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必须纳入小区统一的物业管理,并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途。 第九条居住小区的车库、车位(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当首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地下车库、地下车位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第十条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具体内容、指标等一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城乡规划部门提供规划条件时应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进行明确。 第十一条对于分期建设的居住小区,城乡规划部门在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和施工图以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对每期工程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名称、功能、位置、权属、指标等进一步核定。同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中注明与住宅同期进行验收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达到下列要求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方可申请竣工综合验收:(一)按照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且经城乡规划部门竣工核实合格。 (二)公共服务设施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已经明确产权、管理权及其关系,并且以书面形式明确管理责任。 第十三条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且未通过城乡规划部门竣工核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办理入住手续。 第三章附则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和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P146) 4.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P146) 5. 熟记“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P147) 6. 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 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 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 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 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 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 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 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最能反映左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ⅠB.ⅡC.ⅢD.Ⅳ 9.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ICS 91.020 DB P53 备案号:21149-2007 北京市地方标准 Setting Rul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一般要求 (2) 6 废物箱 (2) 7 交通类护栏 (3) 8 街牌 (3) 9 步行者导向牌 (3) 10 公交车站设施 (3) 11 信筒 (3) 12 公用电话亭 (4) 13 信息亭 (4) 14 自行车存车架和围栏 (4) 15 座椅 (4) 16 活动厕所 (4) 17 报刊亭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设施带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路口人行带 (7)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研究

2009年11月社科纵横Nov,2009总第24卷第11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24NO.11 中国发展历史表明,历代政府都比较注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朝同样也不例外。尽管清时甘肃已由明代的边疆转变为腹地,但特殊的区位使其所受的关注并未减弱。随着清政府向甘肃荒远地区的不断开拓以及民族贸易的日渐发展,甘肃地区形成了系列新兴的城市,从而导致清代甘肃城市数量增长,空间密度增大,分布更趋均衡化。同时,由于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多集中于黄河一线以东的局面并未改变。 一、清代甘肃城市的空间分布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城市的分布较多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人文因素及其历史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分布。此外,由于众多影响因素的不平衡发展或不断变化,旧的区域城市分布格局又常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随着历史的推进,清代甘肃城市的空间分布也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1.就城市数量与密度来看,呈上升的趋势 清代甘肃以省治兰州为中心,东至陕西邠州长武县界1000里,西至河州阁门界1120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1370里,北至亦不剌山1040里,东南至汉中府略阳县界1230里,西南至洮州卫番界930里,东北至延安府保安县界1430里,西北至沙州卫外境2440里[1]。据学者估算,清代甘肃的土地面积为16万5千多平方英里,合42.75万平方公里,是清朝最大的仅次于云南和四川的内地省份[2]。 随着清代社会渐趋稳定,甘肃地区的行政区划也不断得到完善。到雍乾之际,甘肃领府八、直隶州三、又州八、县四十五[3]。按照一治一城来计算,并排除府县同城的情况,此时甘肃有行政性城市55座,每平方公里有城市1.29座。此后,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城市或建,或废,但总体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长。至光绪末年,甘肃省领府 八、直隶州六、同知六、通判四、州六、县四十七[4]。按照同一标准计算,其城市数当达68座,城市密度每平方公里达 1.59座。较之清中前期来看,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2.就空间分布来看,清代甘肃城市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偏集于黄河一线以东 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对边疆的开发是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军事性城市与经济型城镇,也往往呈现出由内地向边疆逐步减少的趋势。清代甘肃尽管由明时的边疆变为了腹地,但历史形成的这种城市分布格局仍然得以延续,并无实质的改变。 清代甘肃城市的经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天文志·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说明:所谓的西经度是以当时的京师北京为主,甘肃在其西,故称西经,与现今有别。 城市数除府州县厅治所外,尚包括一部分县丞、州同等官驻地。 清代甘肃城市的纬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天文志·表》,见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从经度上看,甘肃地区城市主要集中于西经8至13度之间,即洮岷、狄道、兰州一线以东地区,包括陇中黄土高原、陇东、陇南及银川平原等。其间的城市数达57座,占到整个甘肃地区所列城市84座的67.9%。再就纬度分布来 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研究 黎仕明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内容摘要】随着清代政府向边疆地区的不断拓展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甘肃城市获得了一定发展:城市数量增长,密度上升;城市空间分布更趋均衡。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偏集于黄河一线以东的局面仍然得以维持。 【关键词】清代甘肃城市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9)11-0099-03 西经度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20 城市数51021129856323 北纬度32-3333-3434-3535-3636-3737-3838-3939-4040-41 城市数151521168981 *作者简介:黎仕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发展。 99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办法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办法 第三十二条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包括城市商业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含社会福利设施)、邮政设施的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属城市居住区、工业区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与居住区、工业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二)应当大力进行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城市各级组团中心的形成与完善相结合; (三)密度1区、密度2区应当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填空补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 (四)密度3区、密度4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高标准,配套设施要齐全; (五)大、中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处

理好其功能与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人、车流量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进行动、静态交通分析,合理组织人、车流集散。 第五十条城市商业设施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商业网点、肉菜农贸市场、专业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城市商业中心可分为市、区两级。城市商业网点设施的规划建设的标准和千人指标应当符合表3-7、3-8规定。 肉菜农贸市场服务半径应当不大于500米,服务人口为2-3万人,建筑面积为2000-2500平方米。肉菜农贸市场宜独立设置,如因用地面积局限需与其它功能建筑混合设置,则其建筑应当满足消防、环保、卫生、人流和货物集散要求,并应当设置不小于100-200平方米的室内外卸货场地。 专业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应当符合交通、环保、卫生等专业管理要求;应当以节约和合理使用用地、减少交易过程中流通环节、减少城市交通量为原则;大型专业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选址于城市出入口地段。专业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当独立设置,不得与住宅等混合设置。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规范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