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3陆 铭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陈 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政策 城乡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3 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ΠWIDER )工作期间。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广华(UNU ΠWIDER )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 )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 言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 orld Bank ,1997;Y ao and Zhu ,1998;K han and Riskin ,1998;赵人伟等,1999;Y ang ,1999;K anbur and Zhang ,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 ,1993;Hussain ,et al.,1994;K anbur and Zhang ,1999)。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被充分地研究。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1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Y ang (1996)、Y e (1996)、Xue (1997)、Y ang (1999)和K anbur and Zhang (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魏尚进等(Wei and Wu ,2001)用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陆丁(Lu ,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

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 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Π人均G 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李实、魏众(1999)和李实(1999)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方面,外出劳动力打工的收入部分被汇回了老家,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其他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Shi等(2002)运用9个省的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将不能得到解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42%和小时收入的48%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扭曲。Shi(2002)用同样的数据进一步控制了户籍制度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剩余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影响则只能由未观察到的因素去解释。

最近,章奇等(2004)的一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发现,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带有城市倾向,因此金融发展(以信贷规模在G DP中的比重为指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作者还发现在1978-1998年间经济的开放(FDI在G DP中的比重和出口贸易额在G DP中的比重)将增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出口贸易额在G DP中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则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作者同时还验证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与章奇等人一样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研究,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由于年前中国省级进出口和FDI的统计非常不完全,我们放弃了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但增加了1999-2001年间的数据;第二,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与章奇等人相比,我们更多地考虑了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非国有化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文之前,虽然一些文献注意到了城市化和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蔡继明,1998;Y ang,1999;Chen,2002),但都并没有相应的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讨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力量相反的两方面作用;第三节进一步讨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政策因素;第四节是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2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5111%和3315%,而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114%和2816%,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9109%。①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尼日利亚等落后国家。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的经济政策有关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制度的实施是与中国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相配合的。在赶超型战略下,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而农产品的价格则被人为地压低了,同时,工业部门又由于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于是,以户籍制度为基本制度的管理体制就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迁移,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仍然得以维

持。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直接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农民进入城市较好的行业和工种。同时,一些经济手段也被用来加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雇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被要求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农民工在城市里还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蔡 等,2001)。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打工者不能拥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外出打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同时城市住房费用非常高,这就阻止了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家属整体迁移。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那么,在这样一个由政策因素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中经济里,城市化的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能有积极作用。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着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T odaro ,1969),而劳动力的流动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城市劳动供给的增加将加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但是,由于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改革以来,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农村居民中较为富裕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1)通过户籍的买卖①“农转非”,在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农村居民更有实力通过经济手段获得城镇居民身份。(2)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显然,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越快。同时,在征地过程中,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尽管一部分农村居民同时被转为城镇居民,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农业生产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并没有减少,留在农村的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能获得提高。(3)农村居民的孩子通过上大学,然后在城镇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一般来说,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农村家庭有更好的条件供孩子读书。(4)通过在城镇地区就业或与城镇居民结婚然后就业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在城镇地区就业的人都能够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如果就业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那么他获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如果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阮杨、陆铭、陈钊,2002)。设农村居民人口为n ,城镇居民人口为m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分别为x 和y 。假定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一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其收入为z 则转变后城乡人均收入之比(r )为

r =(ym +z )Π(m +1)(xn -z )Π(n -1)

(1)可知r >y Πx 等价于:

z >y ?

α(2)其中

α=1

1+m +1m +n ?y x -1(3)

不难发现,决定α的因素有两个,后来城镇人口比重((m +1)Π

(m +n ))和原先城乡人均收入比(y Πx )。只要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其收入超过当时城镇人均收入的某一临界比例,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α作为临界值是不断降低的,因为城镇人口的比

重在不断上升,而城乡人均收入比也在不断上升,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式将越来越容易满足。如果(2)式不断得到满足,城市化进程就会不断提高统计上的城乡人均收入比。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对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其净效应就只能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了。在本文中,我们还构造了地区间的人口机械增长指标来反映人口在地区间户籍变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存在户籍制度,人口的地区间户籍变换是受政府管制的,可以想象,机械增长人口大多是流入城市的,由于较富的居民更有可能实现地区间户籍变换,因此,一个地方机械增长人口越多,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越大。这个变量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变量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我们试图从经济开放、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财政支出的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捕捉1987—2001年(本文数据期)间经济政策的调整,并分析这些因素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下文中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11经济的开放。经济的开放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流动和资本流动更为频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到2001年已经达到9011%,首次超过90%。①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国际市场主要是推动了中国的制造业以及与贸易相关的金融贸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相关产业集中在城镇地区,贸易的发展主要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同样道理,由于国际直接投资(FDI)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所以FDI的流入也主要是利于城镇居民的。因此,我们预期经济的开放将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21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一个最为令人瞩目的变化就是经济的非国有化。非国有单位就业份额的上升是由城镇地区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和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造成的(Lu et al.,2002)。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而城镇地区的就业重构则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就业的重构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促使劳动力市场工资下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就业重构过程中有所提高,而且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于是这又将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产生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净影响要通过实证结果来估计。

31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央政府通过G DP增长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业绩,因此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当地的经济,而经济的增长又主要来自于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因此,在地方财政支出当中只有很少的部分是面向农村的。尽管我们不能够在数据中明确地分离出地方财政支出有多少比重是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但我们猜想,由于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因此地方财政支出必然带有城镇倾向,地方财政占G DP的比重越高,城镇地区从地方政府支出中所得的好处越多,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

41财政支出的结构。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拨款、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文教科学卫生事业、企业挖潜改造和行政管理共五类,本文考察了三项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基本建设拨款,这项支出大量用于城市建设。我们猜想基本建设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因为中国的基本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

(2)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显然这项支出是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因此,我们推

断这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应该越小。由于中国的地方政府以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因此,各地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和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因此这一支出的比重上升预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为了实证地分析城市化及各项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id it =c +β1?nagripop it +6j αj ?D +μit (4)

在方程(4)中,下标i 和t (t =1987,…,2001)分别代表第i 个省份和第t 年,我们的样本包括了西藏和重庆(这两个地区的数据不全)以外的29个内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μ是残差项。id 是代表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这个变量的值越大,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在计算这个比率之前,我们用各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对收入数据进行了消胀。nagripop 代表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我们度量城市化水

平的指标。①β1是城市化变量的系数。

非农业人口比重可能是具有内生性的变量,为此我们在实证研究中引入人口出生率(birth )作为城市化水平的工具变量。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受计划生育政策控制,生育率的控制在城市比在农村更严,所以当政府更为严格地控制生育时,农村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总的人口出生率将降低,从而城市化水平提高。为了避免当期出生率可能受到城市化水平

影响,我们使用滞后一期的出生率作为工具变量。

②D 包括了一系列我们在计量分析中控制的其他变量,而αj 是这些变量的系数。

我们在研究中控制的其他变量(所有变量的数据来源请参见附录)包括:

m popr :这个变量是我们计算的1979年以来累积的人口机械增长量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重,计算的方法是先用总人口增长率减自然增长率,计算出机械增长率,再乘以总人口算出当年机械增长量,然后逐年累加算出累积的人口机械增长量,最后与总人口数相除得到比重数据,可以猜测这个变量是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的;fdi :用来度量开放程度,指标是当年的按美元与人民币中间价折算的FDI 在G DP 中所占的比重,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trade :也用来度量开放程度,指标是当年的按美元与人民币中间价折算的进出口总额在G DP 中所占的比重,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s oeem p :用来度量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指标是当年国有单位职工在总职工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根据上文中的理论分析,这个变量系数的符号只能由实证结果来估计;fiscalexp :用来度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指标是当年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G DP 中所占的比重,由于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带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因此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constr :用来度量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的重要性,指标是当年的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于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是利于为农民工创造就业的,因此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负;agri :表示地方政府当年的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负;culture :表示地方政府当年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这个变量的

①②统计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外生变量以后,滞后的出生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而对城市化指标有负的影响。在表1的方程4、5、8的相应检验中,出生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显著性P 值分别是01647、01696、01353,而出生率对城市化的显著性P 值分别为01000、01000、01000。

之所以用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1987—2001年间各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是建立在城镇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由于城镇居民中有一部分并没有城镇户籍,所以采用城镇人口比重会低估城市化的水平。

系数预期为正;agriloan :用来度量金融对于农村的支持程度,指标是当年的银行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由于农业贷款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有利,故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负;loan :用来度量金融发展程度,指标是当年的银行贷款占G DP 的比重。章奇等(2004)认为,中国的金融发展是城市倾向和大企业倾向的,因此,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在运用以上变量进行估计

时,所有变量均取了自然对数,因此变量前的估计系数也可以看作是弹性系数。①估计结果显示,

我们先前的理论判断总体上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首先,我们对包括全部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的方程(1)、

(2)、(3)均为固定效应(FE ,fixed effects )估计结果,因为Hausman 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模型,因此我

们没有报告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②表1的方程(4)、

(5)是固定效应工具变量(I V -FE )估计结果,其中我们用滞后一期的出生率作为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工具变量。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估计结果:第一,在固定效应估计中,城市化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但固定效应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则显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增大,同时显著性有所降低,不过Hausman 检验结果不支持城市化指标具有内生性问题。地区间人口户籍变换的指标显示,某地区外来人口比例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外来迁入人口都主要迁入了城镇地区,而且往往是较富裕的人更可能成为地区间的迁移者。第二,经济的开放、非国有化(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均显著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第三,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的确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基本建设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的比重上升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财政,但显著程度在不同的估计结果中略有不同。第四,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不显著,这与章奇等(2004)的结果不同。

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三个直辖市对估计结果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比较这三个直辖市与其他省份的各类指标的话,我们也不难发现,三大直辖市的开放度、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中非国有单位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大多数省份,这也可能使三大直辖市成为估计过程中的异常值(outlier )。所以,我们接下来用不包括三大直辖市的数据重复了上述估计过程,结果见表1中的后3列。比较两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在不包含三大直辖市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中,城市化显示出了显著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过Hausman 检验值仍然表明,城市化指标不具有内生性。同时,反映地区间户籍变换的指标仍然显著。第二,经济的开放、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非国有化以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增加均显著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在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中,政府对经济的参与以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不显著。第三,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上升仍然显示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四,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仍然不显著。

综合地来看,在本文所考察的各项因素中,尽管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由于我们考察的多数经济政策都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支持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在各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①②考虑到金融指标可能不是由政府政策控制的,我们在方程3和5中没有放与金融有关的指标。

其中,m popr 的原始数据有负值,fdi 有0值,因此在取对数前,分别将数据加了5和1。agri 和agriloan 原始数据有小于1的值,在取对数前将数据乘了10。

表1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指数id)

全部省份不含北京、天津和上海

FE估计IV-FE估计FE估计IV-FE估计解释变量(1)(2)(3)(4)(5)(6)(7)(8) nagripop-0.584333-0.593333-0.204333-0.7753-0.281-0.574333-0.586333-0.835333

(0.111)(0.107)(0.065)(0.412)(0.208)(0.131)(0.127)(0.300) m popr0.2433330.2473330.080330.2713330.088330.2353330.2403330.267333

(0.055)(0.053)(0.039)(0.076)(0.043)(0.058)(0.056)(0.064) fdi0.0783330.0773330.0693330.0863330.0743330.0833330.0813330.101333

(0.018)(0.017)(0.016)(0.026)(0.021)(0.023)(0.022)(0.031) trade0.1053330.1073330.0903330.1063330.0903330.1043330.1083330.107333

(0.027)(0.026)(0.021)(0.026)(0.021)(0.030)(0.028)(0.028)

s oeem p-0.706333-0.692333-0.2163-0.743333-0.2183-0.75333-0.74233-0.95933

(0.211)(0.206)(0.126)(0.236)(0.127)(0.295)(0.293)(0.377) fiscalexp0.143330.149330.1853330.1140.1783330.157330.166330.119

(0.063)(0.061)(0.047)(0.098)(0.050)(0.075)(0.071)(0.087) constr-0.085333-0.086333-0.05333-0.083333-0.05233-0.086333-0.088333-0.08133

(0.027)(0.026)(0.025)(0.028)(0.025)(0.032)(0.032)(0.033) culture0.14430.150330.1873330.1160.174330.14730.15330.125

(0.076)(0.073)(0.069)(0.105)(0.076)(0.083)(0.080)(0.086) agri0.0002-0.001333-0.0023330.0002

(0.0005)(0.0003)(0.0004)(0.0005)

agriloan-0.001333-0.001333-0.002333-0.001333-0.001333-0.0016333

(0.0004)(0.0004)(0.0005)(0.0004)(0.0004)(0.0004) loan0.0110.015

(0.055)(0.060)

常数项 4.259333 4.239333 1.093 5.19033 1.397 4.393333 4.411333 6.257333

(1.202)(1.142)(0.736)(2.379)(1.072)(1.574)(1.540)(2.531)

R20.4340.4340.3260.4280.3230.3530.3520.342

F检验值20.1624.7920.9212.6715.58

Wald检验P值0.00000.00000.0000

Hausman检验值(P值)

31.32

(0.0010)

53.60

(0.0000)

81.31

(0.0000)

0.21

(1.0000)

0.15

(1.0000)

54.17

(0.0000)

22.69

(0.0069)

0.85

(0.9990)

观察值328328428328428292292292

组(省)数2828292829252525

注:(1)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2)333,33,3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3)在包括了农业贷款比重的估计中,由于四川省没有此项数据,因此该省数据被略去;(4)FE估计的Hausman检验的零假说是FE与RE估计系数无系统性差异,IV-FE 估计的Hausman检验的零假说是IV-FE与FE估计系数无系统性差异。

五、结论及含义

通过对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并且考虑了城市化指标的内生性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当我们从数据中剔除三大直辖市后,结果仍然显示城市化具有显著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证实,外来人口比重、经济的开放、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的确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支持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在各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我们还发现,金融发展指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如何更好地选取指标来反映各项经济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特别是进一步减少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统计结果造成的影响将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从本文的发现出发,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经济政策,两个方面值得反思。首先,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始终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忽略了收入的均等化也并非明智的选择,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长期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中国的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了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这样的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由于没有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使社会总体上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来

。由于经济开放和非国有化是大势所趋,地方政府有必要通过降低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并且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应该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加大金融体系对农村的生产活动的扶持。第二,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仍然实行着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和管理政策,一些地方实行的户籍“准入政策”实际上是让富有的人成为城市居民,却没有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这就使城市化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一直到最近,中央政府才明确地提出要给农民在城市里同等的就业地位,但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地方政府是否能够真正地放弃保护城市居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还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蔡 、都阳、王美艳,2001:《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第12期。

蔡继明,1998:《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经济研究》第1期。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第12期。

卡恩,阿齐兹?拉曼,1999:《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贫困问题分析》,载于赵人伟等(主编)。

李实,1999:《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载《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李实,2003:《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2期。

李实、魏众,1999:《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载于赵人伟等(主编)。

阮杨、陆铭、陈钊,2002:《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重构与收入分配》,《管理世界》第11期。

章奇、刘明兴、陶然、Vincent Y iu P or Chen,2004:《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打印稿。

赵人伟等(主编),1999:《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赵耀辉,1997:《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经济研究》第2期。

Chen,Aim in,2002,“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Challenges of G rowth an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13.

Hussain,Arthur,Peter Lanjouw,and Nicholas S tern,1994,“Income Inequaliti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H ousehold Survey Data”,World Development,22,12,1947—57.

K anbur,Ravi and X iaobo Zhang,1999,“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 olution of Rural2Urban and Inland2C 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1983to1995”,Journal o f Comparative Economics,27,686—701.

K han,Azizur R.and Carl Riskin,1998,“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C om position,Distribution and G rowth of H ousehold Income,1988—1995”,China Quarterly,June,221—253.

Lu,Ding,2002,“Rural2Urban Income Disparity:Im pact of G rowth,Allocative E fficiency and Local G rowth W elfare”,China Economic Review,13,4,419—429.

Lu,M ing,Jiany ong Fan,Shejian Liu and Y an Y an,2002,“Em ployment Restructuring during China’s Econom ic T ransition”,Monthly Labor Review,August,25—31.

Shi,X inzheng,2002,“Em 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2Rural Income Differentials:The Case of 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CCER, Beijing University.

Shi,X inzheng,T erry S icular,and Y aohui Zhao,2002,“Analyzing Urban2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 posium on Equity and S ocial Justice in T ransitional China,Beijing,July11—12.

T odaro,M.,P.,1969,“A M odel of Labor M igration and Urban Unem 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 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

Tsui,K ai2yuen,1993,“Decom 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Journal o f Comparative Economics,17,3,600—627.

W ei,Shang2Jin and Y i Wu,2001,“G 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NBER W orking Paper8611,http:ΠΠw w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4849988.html,ΠpapersΠw8611.

W orld Bank,1997,“Sharing Rising Incomes2Disparities in China”,W ashington D.C.Xue,Jinjun,1997,“Urban2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ts S ignificance in China”,Hitotsubashi Journal o f Economics,38,1,45—49.

Y ang,Dennis T ao,1999,“Urban2Biased P olicies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 s And Proceedings,M ay,306—310.

Y ang,Y ihong,1996,“Is’Excessive Distribution’a G ood Thing or a Bad Thing?”Chinese Economic Studies,29,6,46—53.

Y ao,Shujie,and Liwei Zhu,1998,“Understand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A Multi2Angle Perspective”,Economics o f Planning,31.

Y e,Fujin,1996,“S ince the G overnment Is the Referee,Why D oes it G et into the G ame?”Chinese Economic Studies,29,6,41—45.

Zhao,Y aohui,1999a,“Leaving the C ountryside:Rural2to2Urban M 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 A Paper s and Proceedings,M ay,281—286.

Zhao,Y aohui,1999b,“Labor M 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7, July,767—782.

附录:对于本文数据来源的说明

(1)本文中1987—1998年的数据未经指明均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999—2001年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收入数据和人均G DP数据均经过当年各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消胀,三大直辖市没有对城乡物价指数进行区分。(3)除河北、黑龙江和甘肃三省以外,1999—2001年间的农业、非农业人口数据取自相应年份的各省的统计年鉴。河北、黑龙江和甘肃三省的2000年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1999年的数据是前后两年的平均值,2001年的数据是在2000年数据的基础上根据1999—2000年间的变化率推算的。(4)1987—1989年间四川的FDI数据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青海1988年和2000年的FDI数据是前后两年的平均数。(5)1999—2001年贷款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所编的《中国金融年鉴2002》。(6)FDI数据和进出口总额数据均经过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的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折算时所用的各年汇率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U rbanization,U rban2Biased Economic Policies

and U rban2Rural I nequality

Ming Lu and Zhao Chen

(Fudan University Em ployment and S 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and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S tudies)

Abstract: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ring1987—2001shows that urbaniz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the statistical urban2rural inequality.We als o find that inter2provincial migration,economic opening,denationalization,and g overnmental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enlarge the urban2rural inequality.The structure of local g overnmental expenditure is als o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urban2rural inequality.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enlarging urban2rural inequality is due to local g over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that are s omewhat urban2biased.

K ey Words:Urbanization;Economic P olicies;Urban2rural Inequality;Panel Data

JE L Classification:R230,O180

(责任编辑:松 木)(校对:金)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济管理】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孙金山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 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 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 的流动作用, 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告别小农经济,摆脱随遇而安的观念,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整个社会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化、法治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五,城市化是各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论述到,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物质财富,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积累以及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增长中 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 要依靠第一产业为主到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指工业和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及合理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第一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 农业上滞留的劳动力减少,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为了追求清新的环境,也会向农村流动。但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以上的这一过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由城市的聚集理论可知,其可以带来一定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典经济学家Smith (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首先,他把劳动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于如何提高劳动 效率,Smith 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 劳动的产出量增加, 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而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前,一般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农业,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有了城市后,其为要素的结合和分工提供了 一个合适的场合, 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镇聚集规模扩大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 3 9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

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2.1研究方法 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 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化显著影响收入差距。本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发现泰尔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关系不明显。提出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化;泰尔指数一、前言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扩大是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最令人关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考虑城镇社会保障福利,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更严重。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一是刘易斯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具有缩小作用。潘文轩、曹裕、贺建清等得出城镇化在短期和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城镇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谢云得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城镇化短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吴先华发现城镇化长期通过影响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短期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四是符想花研究表明:时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正相关,横截面数据,各地区差距与城镇化负相关。

前人研究单从城镇化研究收入差距研究较少,多数实证研究未对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分析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 1、(1978-1984),差距呈缩小趋势。 2、(1985-1993),差距呈扩大趋势。 3、(1994-1998),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4、(1999-2015),差距再次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1、要素价格影响收入差距。要素价格决定收入差距大小,劳动报酬偏低是主要原因。劳动力相对过剩,工薪收入普遍偏低。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高收入者的投资使收入增速快于低收入者,地价收入远超劳动,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资源、环境以及交通等条件不均衡。农村还以农业为主,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增长必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城乡收入增速不同,拉大收入差距。 3、城乡二元经济与户籍制度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之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发展受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财政投入与政策性倾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用于农村较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的研究现 状) 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选题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猛增长,而收入差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影响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省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面临着特殊的区域问题:资源性城市类型丰富、深度贫困问题集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民族问题典型。研究甘肃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关因素,对政府旨在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性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同路线设计、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题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虽然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定量的分析。并且多是以中国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省域范围的研究较少,专门论述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或专著更少。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选取统计指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即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以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对1990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对甘肃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选取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所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可能的原因,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预期目标:本文预期通对研究影响甘肃省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拟合线性模型,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主要研究方案: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确定并研究样本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的拟合,估计参数,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论文大体准备阶段,即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整个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为数据的搜集,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甘肃省统计局网站;第三阶段为论文初步撰写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文章结构初步得到论文雏形;第四阶段为反复修改阶段,通过不断与指导老师协商对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稿。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用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了此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二元制经济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增大这一现象也逐渐凸现了出来,而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又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其漫长的道路要走。 > >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自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566130.2亿元人民币,短短30几年的时间GDP 整整提高了155倍,2014年GDP指标更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进入10万亿俱乐部,仅次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甚至于超越日本一倍有余。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26955.1人民币,提高了78.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8895.9人民币,提高了66.59倍。以上的一个个数据在不断的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腾飞的同时,也同样无法掩盖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要远远快于农村居民这一不争的事实,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1978年以前还只有0.1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91直逼0.5这一贫富差距警戒线虽然近两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仍急需解决。

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逐渐引发人们关注。2014年浙江省城乡收入比是2.11,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是与其他东部沿海的省市相比,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而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会更大。因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浙江;城镇化;城乡收入;对策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In 2014,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2.11, although it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Howeve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f the urban residents Services, security system, the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be grea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es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promot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Zhejia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countermeasures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陆铭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陈钊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 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 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 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 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政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 *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WIDER)工作期间。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 广华(UNU WIDER)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 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言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 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orld Bank,1997;Yao and Zhu,1998;Khan and Riskin,1998;赵人伟等,1999;Yang,1999; Kanbur and Zhang,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 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1994;Kanbur and Zhang,1999)。近年来,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 被充分地研究。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 始的农村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Yang(1996)、Ye(1996)、Xue(1997)、Yang(1999)和Kanbur and Zhang(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魏尚进等(Wei and Wu,2001)用 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陆丁(Lu,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50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 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分析样本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between urban-rural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最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注重。显然,过高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表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发展重要问题。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构造、财政支出构造以及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影响。 核心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成就。1978至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辉煌背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最高达19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也明确表达,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略有回落,达到3.03:1,但这样城乡收入比在世界上是少有,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且过大收入差距是许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没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掉入“中档收入陷阱”共同因素。 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便会对一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导致危害。对于国内而言,收入差距始终是一种经久不衰话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现象。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的背道而驰,同步也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 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国普遍长期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各学派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扩大的因素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1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在1950年,我国刚刚要进入工业化时期,就遭遇了朝鲜战争。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大量投资在中国的军事装备的生产中。这一时期,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是第一个崛起的,于是,产生了“资本排斥劳动”,不断追加资本增加却不增加劳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有限,资本短缺,但是人口膨胀。产业只能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我国依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创造了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同时也就靠造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开始落后于工业化。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在生产方面大规模集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替代资本。后工业化过程的60年,我国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金。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债压力过大,邓小平同志允许地方直接引资,90年代,允许外商直接投资(FDI)。每一次的外资资本进入都会导致中国的投资能力减弱,就业量减少,城市的失业人口向农村转移。这就造成了农村的贫困(温铁军,2013)。而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林光彬(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市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层结构。 2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 2.1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 因为我国的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政府大多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这样的政策会让社会总体损失惨重,因为这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陆铭,陈钊,2004;程开明,李金昌,2007)。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交换、资源分配、再分配等各个领域。这些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地位十分不利,为确保把农民强行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我国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它服务于上述制度,并且具有显而易见的歧视特性(任太增,2008)。程开明还列举了一系列具有城市偏向性的制度及政策,例如,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导致农业不能正常发展。农村资金向非农化方向转移,极大地减弱了农业有效发展的基础。公共产品的提供对农村歧视,农民需要负担沉重财政支出。 陈斌开等人(2010)认为由于教育和科研的水平不同,教育质量在城市和农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查报告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 对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专业:法学 班级:11级法学专业3区队2班 学号:4110932 姓名:王红强 任课老师:______ 2013年4月2号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 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乎,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关键词]城市化;收入;相关性;市场化 一、城市化进程相关理论分析 城市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即人口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其中人口的城市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而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以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流动的市场分析法,在二元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只有工资的高低,即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因此,在此模型中,只要假设条件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自然地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哈里斯一托罗达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动的两个主要约束条件是城乡工资水平差异与城市正规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概率。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法,即城市人口除以区域总人口。该指标虽然简单明了,反映了城市化的本质,但是只能大致、粗略反映城市化水平,难以包含全部内涵,也无法反映全面状况;(2)复合指标法,分为经济类(EC)、人口类(P)、社会生活类(s)、生态环境类(EE),但因为计算较为复杂,且采取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区无法比较,因此,目前世界公认的指标方法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二、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 日本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1950—1977年间,日本的城市化转变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7%上升至76%,年均增长1.5%,这期间日本的工业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一、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魏后凯(1996)认为,全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已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异大小的第一重要的因素。陈宗胜、周云波(2002)[2]研究发现,就1988年和1999年两年比较,城乡差别变动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贡献率最大,达到83.54%,城乡之间差别变动是导致全国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因素。

二、对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探析 1.从国家发展战略来分析 蔡昉、杨涛(2000)认为,中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是因为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相关的一整套干预政策导致了稳定的城市偏向。刘玫、陈玉光(2008)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体制和政策,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2.从经济体制角度分析 赵人伟、李实(1997)从经济改革或体制变化的有序和无序的视阈来研究其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赵满华(2000)认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6.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分析 陈宗胜(1991)认为,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二元经济结构。王兴力、刘颖(2002)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和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及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李实(2006)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现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4.从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角度分析 张克俊(2005)认为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的差距拉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冉幕娟、吴永球等(2006)通过研究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城乡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海峰、来君(2006)认为,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不平等状况若得不到根本改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