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Elementary & High School's Faculty Training Center,Baoding City

参训教师科研论文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论文作者:杨璘

指导教师:赵书林任教学科:初中数学评审单位: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答辩日期: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参训教师科研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科研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本文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本人以人格保证,恪守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道德,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和独创性。

作者签名:日期: 2013 年10 月10 日

科研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有关保留、使用科研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日期: 2013 年 10 月 10 日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所提交作品为科研课题(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科研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赵书林)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

果。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帮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和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书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本人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日期:年月日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在阐述启发式教学的起源,以及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基础上,首先对现代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及理论基础,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作用、目的与方法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关键。最后,通过初中数学课堂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操作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三至五个)

数学语言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

目录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1

参训教师科研论文原创性声明————————————2 科研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3

摘要————————————————————4

目录————————————————————5

序言: —————————————————————6

正文:————————————————————7

1、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7

2、新课程标准的数育教学宗旨————————————8

2.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8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8

3、启发式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9

3.1. 注重个体教育,以学生的个体活动为中心。——————————9

3.2.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必要的探索。———————————9

4、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目的与方法。——————————10

4.1、启发式教学的作用。———————————————10

4.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10 4.3、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10 4.3.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10 4.3.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1

5、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几个关键———————————12 5.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12 5.2、分析学生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12

5.4、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13

序言: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现代启发式教学能很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启发式谈话”,被其标榜为启发式的创始人(其实比孔子晚)。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在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中,才又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教育流派,诸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前苏联赞科夫的“智力论”,瑞士皮亚杰的“积极法”,保加利亚卢扎罗夫的“启发学”等等。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在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的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项宝贵的遗产,对古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方法中都贯穿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认清其深层次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正文: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精神、提高数学素养。在阐述启发式教学的起源,以及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基础上,首先

对现代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及理论基础,

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作用、目的与方法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关键。

最后,通过初中数学课堂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操作性及

有效性进行了论证。

1.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

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

导。即应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时,教师方可“愤则启,悱则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

不要再往下教了。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后, 《学记》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善喻”的具体做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弗达。”。“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

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

习,不应当被动地简单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大脑,不是接受

知识的容器,而是加工制造精神财富的器官,教师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即要注重学生的情绪。孔子是注重学生情绪的典范,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回答乙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励他大胆做事。

“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要指关键,释难点。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谈话的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后来,他的思想被其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

获得能力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赋予启发式教学法的涵义更加丰富,也更富哲理性。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启与发的辨证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教师就要启而得法。借用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2、新课程标准的数育教学宗旨

2.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主要是,着重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最大程度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数学是中学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难度十分巨大的学科之一,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如何展现,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解决的问题,值得广大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校正,将对学生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和培养中来,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数学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以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创造新知识,进行新的数学化思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钟善基教授也说过:“运用启发式的过程进行数学教学,真正实施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其难点便在于是否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经历所学知识同时亲自参与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的要求更加具体,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生,不仅要将既定的数学知识传达到位,而且还要让学生彻底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诸多数学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巨大优势

3、启发式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3.1.注重个体教育,以学生的个体活动为中心。新课程从课程教材方面十分重视内容的趣味性、挑战性、生活情趣和现实性,并以此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创建学生的学习意境,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同时要将重点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主要以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将教学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讨论、研究,进而完成启发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例如,在进行“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教学时,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游戏的主要规则是:“如果你前面座位上的同学站立起来了,你也马上站立起来。”教师指定第一列第一个同学起立,第二列第二个同学起立,第三列第三个同学起立,游戏要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而举出相近的实例,比如塞车、燃放爆竹、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等。然后组织学生谈论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2.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必要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索”是整个新课标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数学的演绎过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数学经论证得出的结论具有简捷性和概括性等特征,如果没有老师的启发式引导,学生很难以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进而也就不可能构建出自己的学习理论。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知识的探索,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能力。鼓励支持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主要将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思想方法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数学教学最高级内涵。在数学课堂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与学习方法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教师通过精心选择问题,巧妙的进行启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闪现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火花。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在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的要求更加具体,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不仅要将既定的数学知识传达到位,而且还要让学生彻底

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对数学知识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诸多数学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巨大优势。

4.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目的与方法。

4.1、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使命。而正是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得数学成为大部分初中学生觉得较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比较薄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空间,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从教学原理上看,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转化,把教材涉及的相关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联系,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4.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

4.3、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4.3.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将知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当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探索,揭开真相,获取新的知识。对初中数学教育而言,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背景去主动地认识数学问题而设置教学情境,无疑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都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毕竟,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

学习是否积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参与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引入课堂,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突破数学教学的学科范畴,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利用好的气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比如说,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抛硬币,让学生猜正反面的小游戏来导入课堂,在让学生对概率有一个简单认识的同时,也对概率有更多的求知欲,此时,教师的启发教学就完成了第一步。又如在学习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学习“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学习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等等。通过这些小游戏和谜语的导入,创设一个简单、轻松的教学情境,对启发教学很有帮助。

4.3.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不定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几个关键

5.2、把握现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他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

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讲授系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一个好的教学结构是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考虑而后形成的。教师毫不费力的觉察出来的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却可能是十分隐晦的。“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是没有兴趣和不被同化的”。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苦难程度,站在初学者的地位还安排教学。

其次,教师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不能抱住教材的顺序一成不改。因为教材的顺序主要是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阐述问题的,他与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近到远,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顺序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将教材及其它有关知识熔为一炉,采用新颖的编排体系,运用多样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站在初学者的地位来安排教学序列,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初学者的现有程度,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又要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期造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才能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

5.2、分析学生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有了透彻的分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成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训练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就像跳水运动员训练跳水,起跳、腾空、翻腾、入水,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是如果教练示范了这个完整的动作,立即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的动作分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翻腾,怎么入水,一个一个的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地基没有打好,建个空中楼阁,即使能办到,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毫无实际意义。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数学问题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而反过来,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容易多了。

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7]最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由教师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5.3、少精多博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要让学生获得一桶水,教师只需直接给予学生一杯水。这就是少精与多博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许多门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它若干知识。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中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懂几分,讲几分,没有足够的储备知识,就不能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才尽词穷,无法应付。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进修,扩大知识面,特别要注意汲取当代有关科学的新观点、新材料。备课时,对于某个问题的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有关材料。教师知识渊博,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少精,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教学时,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的好一些。

5.4、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

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振中,杨红梅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式[J],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教师版),2004 年 12期。

[2]:孙泽瀛,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J],数学教学,2005 年7 期。

[3]陈贵银.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房少梅金玲玉.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5]朱宝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导新报,2011.15

[6]《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吕世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xx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中期报告 立项编号xxxxxxxxxxxx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 学科分类初中数学 主持人xxx 所在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时间 2016-12-06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课题组2013年4月在xx县xx镇第一初级中学成立,并着手进行该课题的研究。2016年9月被xx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批准立项,立项编号:xxxxxxx。新课题组于2016年6月成立,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原有xx县xxxx第一初级中学课题组教师的基础上,xx县实验中学xx丽老师,xx县xx镇第一初级中学xxxxxx老师也加入该课题组。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念界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内容设计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思路 六、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七、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题概念界定 1.薄弱初中: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初级中学。 2.数学作业设计:数学作业是指课前、课堂、课后的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包括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对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1.本校数学学情的研究 调查全校学生作业情况,如:您喜欢哪门学科的作业?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数学作业形式?您希望数学作业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您觉得现在的数学作业量怎样?等等。调查数学任课教师作业设计现状,侧重于发现存在的不良作业设计及纠正的对策。 2.本校数学作业设计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从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入手,有针对性开展数学习题设计情况调查与分析。 3.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将数学的教学专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系列分类研究,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练习设计。 三、研究内容设计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包括“数与代数”练习的作业分层、“空间与图形”练习的作业分层、“统计与概率”练习的作业分层、“实践与综合应用”练习的作业分层等。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灵宝市阳平镇程村中学蔡凯红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教学模式研究,我校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已初步获得成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实验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时,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通过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训练量也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就保证高效了。而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践,猜想与假设、推理、讨论等活动。 近期,市、镇、校各级高效课堂达标课、能手课、标兵课听了许多,收获颇丰。但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大家观点不一,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或者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也少了,学生训练量也上去了,掌握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学成绩也有保证了就是高效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2-04-23T13:23:04.25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11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卢娟[导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在不断的创新,出现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模式。 卢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东大初级中学 710114) [摘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在不断的创新,出现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模式。该文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及目的,最后提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 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使命。而正是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得数学成为大部分初中学生觉得较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比较薄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空间,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从教学原理上看,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转化,把教材涉及的相关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联系,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练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 3、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3.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将知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当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探索,揭开真相,获取新的知识。对初中数学教育而言,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背景去主动地认识数学问题而设置教学情境,无疑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都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毕竟,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参与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引入课堂,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突破数学教学的学科范畴,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利用好的气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比如说,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抛硬币,让学生猜正反面的小游戏来导入课堂,在让学生对概率有一个简单认识的同时,也对概率有更多的求知欲,此时,教师的启发教学就完成了第一步。又如在学习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学习“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学习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等等。通过这些小游戏和谜语的导入,创设一个简单、轻松的教学情境,对启发教学很有帮助。 3.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不定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在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宝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2]房少梅金玲玉.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3] 陈贵银.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1T11:33:40.7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郭春华[导读] 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之一。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双碑中学055350 摘要: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之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搞好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数学、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二、通过启发式引导和点拨是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三、关注“学困生”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所以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效的帮学手段。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所以说,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四、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合力完成一个共同目标。学生之间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二是角色相互依赖。合作小组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三是资源相互依赖。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材料。四是奖励相互依赖。在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后,全体成员都会得到一个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及奖励。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小组成员参与不平衡,有的积极、有的搭车、有的逃避,使成员之间的合作失去意义。针对这些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建合理的学生小组。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使优等生带动差等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为5到8人。二是选定称职的小组组长。小组长最好是民主推荐,由责任心强、同学信得过的学生担任。三是合理分配成员任务。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申国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两大要素[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2]张学文浅谈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3]陈云富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 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 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 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 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 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 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 辖22镇, 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 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 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 立足县情, 大胆实践, 开拓创新, 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_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 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 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 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 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 忽视教学绩效, 过于倚重现成资源, 忽视个性化创新,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 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 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根据国家规定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7:03:04.2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闫虹 [导读]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闫虹(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1-01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消极”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封面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年月日

中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研究 摘要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启发学习教学模式来授课,然而得到的教学效果褒贬不一。启发式教学注重的是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授学习方法。于是笔者带着一线数学教师和自己的困惑对初中启发学习教学的数学课堂进行了现状分析。通过研宄前人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对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启发式教学很适合初中数学教学。但是一种教学理论效果的好与坏要经过应用于实践才能判断,因此本人在课堂讲课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把前人关于启发式教学实施策略理论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并对教学实践的过程进行跟踪观察研宄,最后得出以下观察现状:(1).通过启发式教学发现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频繁许多,同学关系明显改善。(2).学生经常主动老师谈论数学问题,师生之间关系和睦。(3).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4).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启发式教学的看法结果发现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种结果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群众基础,也为一线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运用策略;数学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_0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其中包括教育领域。数学学科作为我国初中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广大中学所采用。文章基于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以初中函数教学为例,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标签:信息化教学;初中数学;函数 文章編号:2095-624X(2018)31-0075-01 一、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的适切性解析 1.信息化教学 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其在教学领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应用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也出现了多种应用形式。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课堂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现代数字化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加快了我国教育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课堂为载体、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革新教学理念为导向来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因此,信息化教学就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便于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信息化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 信息化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主要是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平台,帮助初中生提升自学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主要形式表现为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信息化学习资源,为初中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现代化网络平台,开展一些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应借助于网络平台,为初中生提供更多有利于他们培养自学能力的学习资源。最后,教师应借助于信息处理工具,帮助初中生对以往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构。信息化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提升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函数概念学习中信息化教学的运用 初中生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先需要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概念学习主要是常量、变量、正(反)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基

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阶段报告详解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研究内容:初三阶段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 关键词:数学概念变式教学 一、问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十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也做了很多全国各地中考题和辅导书上的练习题,慢慢发现很多题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同一个内容,只是题目的立意,创设的情景不同而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已经很熟知的知识,但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情景做一些改变,学生就做不出来了。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关于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针对以上背景,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我们组内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熟悉概念在解题中的运用。 (2)提高我校初三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研究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以及利用概念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现代的教学节奏,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于数学变式教学进行过研究。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和方法变式等。结合我校实际,我的研究课题,力求在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中,找到符合知识体系,符合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概念界定: 1、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三角函数》 一、情境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的任取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任务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掌握边与角的关系,如何用边的比值求角等。 将自己思考设计的问题利用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品质。 三、过程 1、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与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2、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3、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也许全不对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进行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4、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吧,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按我们的猜想逐一验证。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5、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点拨、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数学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地,创造性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的优势:(1)教给学生教学内容。(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本论文着力讨论了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以期与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切磋。 关键词:教学策略中学数学数学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93-01 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初中数学课堂要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力争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数学中,感受探究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从数学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首当其冲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情境。俄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丝毫兴趣而教师一味的强制学生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既然数学探究教学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具有趣味性,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要学习的新数学知识通过趣味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呢?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堂问题多就是情境教学。这是误区,问题多不等于就能称之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数学探究的课堂问题情境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二点: 1.1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契合,具有现实学习的目的性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是问题的基石,也是问题设计与解决的价值所在。如果问题缺少了目的性,那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1.2教师设计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具有现实学习的适应性 何谓适应性?它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来源与教材内容,且它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那么何谓实际水平?这主要是指目前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问题太容

研究报告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报告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资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源)和教学方 式 复习过渡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在教师引导下回引入新知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忆前面知识,为探究z+z平台演示 新知识作好准备。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议一议: z+z平台演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