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题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

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7 课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作者。(2分) 2. 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 “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4分) 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 分) 9.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 10. 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记”的要素是:(4 分)时间:地点: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 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 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 。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测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测试题 (湖南株洲)(2012年) (一)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 ..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22.翻译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丽水(2011年) 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文时间景情 甲文⑴月景闲情 乙文更定⑵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相与 ..步于中庭()() 5.水 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吾两人者耳.()()() 9、 ..()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 遂.至承天寺()10、步于中庭 ..() 11、庭下如积水空明 ..() (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 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欣然起.行()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 ...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 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 ;“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____ '',作者的心理活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 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_ (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 人耳。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

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

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 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 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夹生米饭 犬牙 ..披拂凄.神寒.骨 ..差互参差 乃记之而去.斗折蛇行 .. ....翕忽 二、积累运用 1.写字 Ban lan ( ) hui lu ( ) wu 媚( ) 一hong ( )水心chi神往() 一zhuang( )楼房静mi ( ) 竹mie ( ) 可见一ban ( ) 2.注音 焚()香祈()求蕨()类风靡()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符号。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静剂,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三、阅读理解 (一)《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考题汇总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5.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2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7.《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8.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音乐——无处不在 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 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 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 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1.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下文衔接得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第③段文字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 锦含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语言有何显着特征? 语言显着特征:悲凉、难言的显着特征.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荐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_ ”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 ”,作者的心理活动是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特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特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來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 是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 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 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 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a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 1.注音(12分) 颓( )鳞( )与( )其奇者 遂( ) 藻、( )荇( ) 2.解释加点、线的字词(38分)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⑨四时俱备: ⑩欲界之仙都: ?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 ?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 : ?但少闲人:3.翻译句子(12分)①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文学常识填空(22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 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 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 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10分) 6.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yù suì zǎo xìng 2.①交相辉映歇②早晨// 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 ⑥再//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院里⑧形容水的澄澈⑨四季⑩人间?愉快地,高兴地?指水生植物?罢了?门,这里指门窗,居室?只是//清闲的人 3.翻译 ①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 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 足和自慰。 6.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题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 (思念)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1)念无与乐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8.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请你认真品读,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处境作答。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颇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延伸提能力】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3)明年春,水落______________(4)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同,共同(2)只(3)第二年(4)早晨10.翻译下列句子。(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1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解析】选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未具体描写其特点。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②怀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速达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2005年省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释两个加点词。(2分) ①念()②但() 8、翻译句子。(1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轼已被贬。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 答: 11、综合探究(3分)] 结合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城子·密州出猎》或其他作品,谈谈其创作作风。 答: 2005年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 10、本文写作时,轼已被贬。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文言文阅读:7、考虑、周到8、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006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二)课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