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19T17:19:46.14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史祥史包威

[导读] 全部患儿在完成治疗后均治愈,用药期间未发现药物性器官功能损害及其他明显不良症状。

史祥史包威

(河北省魏县人民医院河北魏县056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次研究发现;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以不规则发热、咳嗽、喘息为主,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均呈阳性。X线胸片以单侧絮状阴影多见。治疗上应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均可治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可较重,而体征表现可轻微,X线胸片阴影较为明显,微量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HP-IgM是目前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50-02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多发于秋冬季节,以青少年儿童发病较多,近年来发病率程逐年上升趋势。此病体征表现轻重不一,常伴有肺外合并症,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发生病变,临床上很易造成漏诊、误诊。且可发生周期性流行,较为迁延,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文对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6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68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P),其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平均年龄6岁,发病至治疗时间5-16天,入院前不规则治疗31例,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发病27例,占39.7%,春冬季发病41例,占60.3%。

1.2检查方法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经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抗体、X线、血、尿及大便常规等检查后确诊。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全部患儿经确诊后均给予解热、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治疗,剂量:10mg/(kg.d),用药5天,停2天。用药后待发热、咳嗽等症状缓解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疗程2-3周。在治疗过程中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加用少量碳酸氢钠及思密达治疗,对肥外并发症患儿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后随访,并查血清冷凝集试验和MP-IgM抗体试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本组6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中度发热,体温在39℃左右,弛张高热6例(38~41℃),发热时间2~15 d不等。全部患儿均有咳嗽,病初较轻,多数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声咳,中期则表现为持续剧烈咳嗽,45例为顽固性干咳, 22例咳嗽中伴有白色或黄绿色粘痰。伴胸痛8例。肺部闻及湿啰音24例,闻及干鸣音35例。

2.2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患儿均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以滴度1∶40为临界值,若滴度≥1∶80则视为阳性,其滴度可为1∶160、1∶320、1∶640。MP IgM≥1:80者做双份血清抗体检测,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有诊断意义,本组患儿中MP IgM≥1:160者60例,占88.2%。X线检查结果;68例患儿中,单侧病变53例,占77.9%,其中右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6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2例,左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5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0例。肺门影增大、增浓5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2例。累及左右双侧肺叶15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正常51例,占75%,白细胞升高16例,占2

3.5%,白细胞降低1例,占1.5%,肝功能异常(主要为氨酶轻度升高)6例,血沉增高18例,血小板增高24例,降低8例。

2.3肺外合并症本组68例患儿中,发生肺外合并症的患儿有54例,占79.4%。其中主要为心肌损害,本组中有38例,占全部肺外合并症的70.4%,累及神经系统受损的有1例,累及消化系统的有3例,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等。

2.4治疗结果本组68例患儿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治疗,在治疗3天后52例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10例在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一周显效率为91.2%(62/68)。其他6名患儿均在10天内症状减轻,全部患儿均在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患儿在完成治疗后均治愈,用药期间未发现药物性器官功能损害及其他明显不良症状。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其肺外合并症也程逐渐上升趋势,患儿发病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受累,其发病机制及累及肺外合并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相同的抗原,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及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1],并常发生季节性流行,严重威胁了广大婴幼儿的生命健康。患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肺部体征较少,可累及不同程度肺外损害,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程较长,临床上很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诊断上,支原体培养分离能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做出准确诊断,但要求有过高的技术条件,培养周期较长,无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目前,随着检测血清MP-IgM技术的不断开展,微量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MP-IgM抗体已广泛应用与临床,它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操作简单,是目前临床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方法。微量颗粒凝聚法在测定血清MP-IgM抗体时,抗体稀释的倍数越高说明支原体感染程度越严重,引发肺外疾病的几率就越大。因MP-IgM抗体阳性持续时间较长,但阳性转阴并不是决定治疗的可靠指标,应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而决定。本次研究的68例患儿中MP IgM≥1:160者60例,占88.2%。X线检查结果显示单侧病变53例,占77.9%,其中右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6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2例,左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5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0例。说明X 线检查可明显显示病变部位及肺外累及情况。

治疗上,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轻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目前临床

肺炎支原体的三种感染方式结果的评估

两种ELISA 方法来评估三种不同方式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 血清学结果 E. Fano , C. Pijoan, S. Dee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 余平良译 概述和试验目的 尽管分子技术已经应用在M.hyo 的诊断,但是血清学方法在猪群感染方式的确诊方面仍然十分重要(1)。在田间条件下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差异很大,这反应了在感染压力和感染途径等方面具有某些流行病学的特征。该试验证明了DaKo ELISA 比TWeen 20 ELISA 更加敏感(2,3),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猪肺炎支原体的三种不同感染方式下流行病学的模式,以及比较两种检测肺炎支原体的ELISA 方法的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评估了M.hyo 三种感染方式:气管内接种,直接接触感染,间接接触感染。12头3月龄的肺炎支原体阴性的后备母猪气管内接种10ml (105ccu/ml )肺炎支原体232株。在同一天12头同龄的阴性猪与接种猪关在一起,让其直接接触感染。第三组12头猪关在离感染猪圈3米远的栏中。第三组猪就做为间接接触感染的猪。为了评估血清学曲线图,本研究把三组猪做了纵向的血清学比较检测。试验感染后的第0, 28, 35, 42, 49, 63, 91, 119 和154天,分别采血用DAKO ELISA 检测M.hyo 的抗体。为了同DAKO ELISA 比较,该试验同时还采用TWeen20 ELISA 对血样进行了检测。 结果与讨论 三种不同感染方式的猪血样检测的结果见表1.。两组接触感染的猪其血清阳转时间迟于接种猪,尤其是间接接触感染组。尽管接种猪和接触感染猪都在同一天开始试验,但是接触感染猪很可能是当接种猪排菌后(一周后)才感染的。即使这样,三种感染方式的结果的差异仍然明显。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解释田间条件下血清抗体曲线图的差异。如前所述(2,3), Dako ELISA 比Tween 20检测法更加敏感,并且能早一周检测到抗体。这个差异在三组猪的试验中表现出来了(表2,3,4)。 表 1. 三个组的血清学反应. IT ,为气管内接种;DC, 为直接接触感染;IC, 为间接接触感染 感染后的天数 感 染比例 %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nm.无细胞壁,仅有由3层膜组成的细胞膜,常与细菌的L 型相混淆,两者的菌落相似,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与分裂繁殖,含有RNA和DNA,经代谢产生能量,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为动物多种疾病的致病体,目前已发现8种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只有肺炎支原体肯定对人致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在20%马血清和酵母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培养于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呈圆屋顶形桑椹状菌落,多次传代后转呈煎蛋形状。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具有血吸附作用,溶解豚鼠、羊的红细胞,对美蓝、醋酸铊、青霉素等具抵抗力。最后尚须作血清鉴定。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亦非少见,秋冬季较多。呼吸道感染有咽炎和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肺炎的10%.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

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衣原体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沙眼衣原体肺炎 1975年有人开始报告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继发于包涵体脓性卡他之后。本病多由受感染的母亲传染可眼部感染经鼻泪管传入呼吸道。症状多在出生后2~12周出现,起病缓慢,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多不发热或偶有低热,然后出现咳嗽和气促,吸气时常有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少有呼气性喘鸣。胸片显示双侧广泛间质和肺泡浸润,过度充气征比较常见,偶见大叶实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鼻咽拭子一定要刮取到上皮细胞。也可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酶免疫试验(EIA)检测鼻咽标本沙眼衣原体抗原。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诊断标准为双分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或IgM>1:32,IgG>1:512.也可应用PCR 技术直接检测衣原体DNA. 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来源于家禽接触或受染于鸟粪,是禽类饲养、贩卖和屠宰者的职业病。人与人的感染少见。病原体自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可带菌很久。鹦鹉热衣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单核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毒素,经血流播散至肺及全身组织,引起肺音质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6~14d,发病呈感冒样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有38~40.5℃的发热,咳嗽初期为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或轻或重。有相对缓脉、肌痛、胸痛、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据文献报道,MP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2,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学者发现,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而且近几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病例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4]。现就RMP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尽管RMPP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但临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②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肺外多系统损害);③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日本学者最近提出了RMPP的定义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患儿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RMPP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免疫学因素的参与、混合感染以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 2.1耐药机制的参与 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近年来已分离到大环内酯类对MP的耐药株[5,6],提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靶位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所致。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其组成部分50S大亚基的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上与抗生素直接结合的碱基点发生突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阻止了抗生素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引起耐药。目前已经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基化基因erm编码甲基化酶可催化红霉素与细菌结合位点2058位腺嘌呤发生甲基化或二甲基化,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导致耐药[7,8]。理论上讲,只含有一个rRNA操纵子的MP耐药性可通过点突变获得,但MP 可否与呼吸道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获得erm编码基因而引起耐药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由于MP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结合位点的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耐药机制的主要热点所在。 2.1.2主动外排目前已经明确,mef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但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仍敏感,属于M表型耐药;而msr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耐药,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仍敏感,属MS表型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基因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菌膜蛋白,该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位点,以此降低药物的抑菌作用。 2.1.3药物灭活研究表明,细菌可产生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钝化酶,破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7,8],但对于MP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之,针对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抗MP治疗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混合感染时MP耐药机制的变化更值得深入探讨。 2.2免疫应答反应异常 MP感染后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关于MPP 患儿免疫功能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较之病情轻及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MPP患儿外周血的CD4+T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增高而致CD4+T/CD8+T比值明显下降,CD3+/HLA-DR+、CD3+/CD25+表达也下降。由于T细胞活化下降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不能,继而引起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并且还发现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也较病情轻、且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而血清IL-5、IL-6、IL-8、IL-12、IFN-γ水平却明显增高,血清NO和TNF-α含量也明显增加[9]。上述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临床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导致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2.3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在MP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少见。目前发现,MP主要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另外当MP感染时亦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患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亦会乘虚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曹兰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01) ·继续医学教育·

猪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doc

猪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概述:猪支原体肺炎也可称为猪霉形体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属于慢性呼吸道病的一种,主要是由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的猪肺炎支原体引起。本病致死率并不是很高,但会使猪群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降低饲料利用率,增大料肉比;如果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猪支原体肺炎的症状 急性型:病猪采食较少,甚至完全停止,精神萎靡,咳嗽,尤其是在剧烈运动、清晨、夜间和喂食后咳嗽更加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气喘和呼吸困难,一般呈腹式呼吸,即呈犬坐姿势,并张口喘气,有泡沫从口鼻流出。病猪通常会有窒息而发生死亡,能够耐过的病猪则变成慢性型。此外,病猪体温基本正常,约37.5℃,精神萎靡,呼吸次数每分钟大约130次,由于出现气喘而无法咽下食物,体质消瘦,发育较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 慢性型:病猪长时间咳嗽,开始时是干咳,严重时会出现连续痉挛性咳嗽,且随着病情恶化,会出现难以呼吸和喘气的现象,腹式呼吸非常明显,夜间能够清晰的听到哮喘声。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往往会流鼻液,但体温及食欲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严重时才会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最终由于体质衰弱而发生死亡。 猪支原体肺炎紧急治疗方案

猪支原体肺炎的西药紧急治疗方案: 方法1,林可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持续5天以上,或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进行喂食。 方法2,盐酸霉素,硼酸溶液进行肌肉注射,一天一次,持续用药5天以上。 猪支原体肺炎的中药紧急治疗方案: 方法1,杏、白果、麻黄、甘草、苏叶、黄芪、石膏,熬汤冠服。 方法2,炒白芍、桔梗、党参、桂枝花粉、甘草、金银花、柴胡、五味子、葶苈子、杏、山药、连翘,熬汤灌服。 方案3,皂角、醉鱼草跟、石菖蒲、臭牡丹、苦参、甘草,熬药灌服。 猪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将其与群猪进行隔离,并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可喷洒2%~3%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对于病猪所在猪群的同群猪只也要采取隔离观察,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拌料,一般每千克饲料中添加60~80mg,采取预防性治疗,每天饲喂1次,1个疗程是5~7天,需要连续用药3个疗程,如果经过2月后没有可疑病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 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 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

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 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

治疗猪喘气病的有效药物和方法

猪喘气病又名猪支原体肺炎、猪霉形体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呈慢性经过,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现将治疗该病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及方法荟萃于 猪喘气病又名猪支原体肺炎、猪霉形体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呈慢性经过,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现将治疗该病有较好疗效的药物及方法荟萃于后,供读者参考。 1盐酸土霉素 日用量300mg/kg体重(第一次用量加倍),用0.25%普鲁卡因或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注射5天为一个疗程。重症者可适当延长一个疗程。按6mg/kg体重作气管内注射效果较好。 2 恩诺沙星 用量2.5mg/kg体重,每日2次,肌注。 3 泰妙菌素 泰妙菌素的商品名为“支原净”,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以拌入饲料内给药为主。对猪喘气病预防剂量为每天50mg/kg体重拌料,口服连续2周。治疗期间有明显的疗效,但部分治疗猪仍会复发。被治疗猪在治疗后6天,剖杀做病原分离,部分猪仍会带菌。从实践来看,泰妙菌素仅能使有食欲的健康猪拌料作预防猪喘气病使用,对较轻有食欲的喘气病猪治疗有效,对明显减食或废食病重的病猪疗效不理想。如果用泰妙菌素和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分别添加20mg拌入饲料,连喂10天,对该病预防效果好。

4 卡那霉素 硫酸卡那霉素药效较高,一般病猪2.5万IU/kg肌肉注射,可作为延缓疾病急性症状发作的有效药物。此药治疗喘气病疗效快,但是复发率较高,一般治愈率仅占50%左右。如用卡那霉素与土霉素交替使用,其疗效会提高。 5 泰乐菌素 泰乐菌素注射液,按4-9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天。 6 氟苯尼考 猪早期喘气病用此药疗效很好,按0。2ml/kg体重肌肉注射或肺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如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治疗效果也不错。 7 林可霉素 又称洁霉素,对猪喘气病有特效。按50mg/kg体重给药,5天一个疗程,杂交猪2周治愈率可达88.67%,但对二花脸猪疗效差。如在饲料中添加,按每吨饲料加入200g,连续喂3周,疗效较好,休药期为宰前1天。 8 丁胺卡那霉素 50IU~100IU,在右侧苏气穴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疗效很好。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肺炎儿科李金红主要内容病例介绍肺炎支原体概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最新进展支原体肺炎概念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病原学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天后才出现菌落菌落很小很少超过mm病原体直径为n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冬季较多。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发病年龄:岁~岁潜伏期:~周。 流行趋势:约每隔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流行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 User(U)流行病学高危人群:学龄前儿童青年人(岁)发病环境:学校、部队、基层单位家庭人群患病特点:岁: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岁:支气管炎肺炎为主岁以上:肺炎为主MP的阳性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年例MP的阳性率MP检出率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页。

。 刘又宁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页。 ()检出率N=N=N=MP─儿童CAP主要病原,,名住院CARTIs儿童月龄岁病原检出率:MP:CP:例CAP(儿童例成人例)非典型微生物占(MP占%CP占%LP占%)。 非典高发区前位: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泰国美国多病原学研究:意大利研究:亚洲各国所医学中心研究,,个中心岁名ACARITs儿童中:MP阳性率占%CP阳性率占%OnpublicationOctMichelowIC,etalPediatrics,():PrincipiN,etalClinInfectD is,():个城市名儿童年发生CAP例:血清学诊断:CP感染率%MP感染率%芬兰研究:PediatrInfectDisJ():CARTIs: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ACARTIs:急性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P:肺炎衣原体MP:肺炎支原体***同样在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是CAP的重要病因这里分别介绍各国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可见非典型病原体的重要病原学地位。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初次感染既往感染再感染(持续感染或称反复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多见于成人或儿童在体检时或患其他疾病时检测滴度MPIgM时呈阳性或:以上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据报告健康人群中MPIgM阳性可达%%无发热无感染症状不需治疗。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2014-08-12发表评论分享 本文将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总结此类疾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为提高患儿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肺炎支原体感染概述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特点为无细胞壁、可独立存活,是已知的可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目前临床研究可知,可对人体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包括3种,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解脲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mycoplusnm pneunxniae,MP)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总数的10%,且除呼吸系统疾病外,肺炎支原体还可造成机体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如肝炎、脑炎、肾炎以及心肌炎等。 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 2.1 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随飞沫吸入肺炎支原体后,其可通过滑行进入纤维毛细胞的隐窝中,并紧密结合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从而可有效抵挡人体中的纤毛清除作用以及避免吞噬细胞将其吞噬。 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并将其破坏,且可释放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如蛋白酶、过氧化氢、氨以及神经毒素,使患者呼吸道发生病变。 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肺炎支原体于人体细胞外发挥致病性,但少数肺炎支原体还可入侵宿主细胞或将其融合,从而发生病变。 2.2 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主要对人体呼吸道产生致病作用,因此患儿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或气管炎等临床疾病。 研究表明,患儿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下呼吸道相关疾病临床表现与其年龄密切相关:①若患儿年龄偏大,则疾病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干咳,且干咳程度剧烈,可对其睡眠质量造成一定应先个,后期则痰量显著增加,且痰液较黏稠,偶尔可见少量血丝,若患儿病情较重则可能发生喘息情况;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赵雷综述宋文刚审校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或其它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 目前的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占CAP的10%}40%。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MPP的好发年龄阶段为5一15 岁,婴幼儿和老年人也可感染。发病率在10%}30%之间,每2}6年在世界范 围内流行1次,流行期间发病率可高达50% o MP感染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受 感染社区的基本发病率、宿主的免疫力及生物毒力。在MP感染的流行病学 调查方面,目前不少国家都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MP感 染总体呈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3一7年流行一次。在美国,1967年和1974 年分别发生2次流行;在丹麦,从1958年至1972年,每4一5年出现一次流行; 在口本,从1979年至1999年,每隔3}4年规律地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在韩国,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期大约每3年流行一次;近年来,MP感染流 行的间隔在缩短。儿童青少年是MP的易感人群,MPP的好发年龄阶段为5一15 岁,大多数成年人己经获得对MP的免疫。然而,随着人群经历过更长周期 的流行,易感年龄分布可能会有变化,比如,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 趋势,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易发生MP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好 发季节是秋末和冬初[i-z}。其临床特征是顽固性剧烈咳嗽。近10多年来,不 但5岁以下小儿MPP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好发年龄提前,且重症支原体肺炎 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逐年增多,表现为病情重,伴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对 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差,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或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支原体是细胞外寄生菌,属暗细菌门,柔膜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 支原体属。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是目前己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型病原 微生物,形态多样,可呈球状、杆状、丝状等,能通过细菌滤器,繁殖以二 分裂方式为主。体外培养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能 出现菌落,菌落呈油煎蛋状,菌落很小,基本不超过0.5 m m。支原体的大小 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约为120}150nm,最小的直径仅为80nm,含DNA 和RNA,普通染色不易着色,革兰染色阴性,在有氧、无氧环境下均能生长,能耐冷冻,对热和干燥敏感,5 6 0C即灭活,3 7 0C时只能存活几小时,对青霉 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抗生素有抵抗力,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 内酉旨类药物敏感。 目前,MPP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现对近年来MPP发病机制进展 及与临床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肺炎支原体的勃附 自1960年开始,人们做了很多实验表明,肺炎支原体对宿主呼吸道勃膜 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繁殖和成功致病的始发条件及关键因素之一。肺炎支原 体通过飞沫传播,当肺炎支原体随飞沫被吸入呼吸道后,即由肺炎支原体的 一种特殊顶端结构一勃附细胞器介导完成勃附过程。这种顶端结构具有引导肺 炎支原体滑行移动和勃附的功能,MP借滑行移动定位于纤毛细胞的隐窝内, 以其顶端特殊结构牢固勃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上,由此在呼吸道定 植,以抵抗纤毛上皮细胞的清除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这是肺炎支原体致病的 先决条件,肺炎支原体的勃附细胞器由一个交互式的勃附素网状系统和勃附

猪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和预防

猪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和预防 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疾病,表现咳嗽、气喘和生长迟缓,感染率高、死亡率低。感染猪的呼吸道纤毛屏障被破坏,使其它疾病(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肺脏病变加重,呼吸功能和饲料转化率下降,经济损失巨大。该病是一种原发性呼吸道疾病,也是呼吸道病复合体(PRDC)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多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使临床表现和剖检症状变得复杂。本文通过对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评价和检测方法的分析,为其鉴别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1 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目前,商品猪场几乎100%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带菌散毒猪群普遍存在。仔猪出生后两周内,一般不会自然感染猪支原体肺炎。随着日龄增加,应激增大、抵抗力降低,感染几率随之提升。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后的潜伏期为3周左右,所以咳嗽症状多出现在7周龄之后,10周龄为发病和抗体转阳高峰,被称之谓“十周龄墙”。 猪肺炎支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首先黏附在猪呼吸道纤毛顶端,进而繁殖并释放代谢中间产物,使纤毛脱落、黏膜受损,呼吸道屏障系统被破坏。吸入空气中的异物、黏膜分泌物和脱落的纤毛,沉降到肺泡中,导致连续干咳和气喘的发生,并逐渐形成肺脏肉变或胰样变。肺脏功能遭到破坏,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同时呼吸道纤毛脱落,失去过滤异物、清除病原的能力,增加了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可能。 猪肺炎支原体能长期定居于猪呼吸系统,且具有免疫逃避的特性,难以通过药物或免疫清除,经常反复发病。而纤毛脱落和肺部实变,均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终生受其影响,严重的可变成僵猪。 2 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咳嗽指数 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后的猪群,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发病初期多表现连续性的干咳,后期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猪呈腹式呼吸),部分严重的极度消瘦。若继发感染其它细菌和病毒,则体温升高,死亡率增加。临床上为了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咳嗽症状进行区分,现将不同因素引发的疾病与咳嗽类型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总结如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表现为咳嗽、体温高且口鼻流有泡沫或带血黏液、可视粘膜发绀等;猪肺疫表现为连续咳嗽、时有喘鸣声、咽喉部肿胀导致呼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22T15:01:54.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左佳 [导读]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儿科 621100 【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原发性不典型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生物,并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能够使患儿产生头痛、发热、厌食以及咳嗽等症状。目前,对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均相对较差,且曾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经历,因此极其容易患上支原体肺炎[1]。支原体肺炎能够使患儿产生呼吸系统病变,还能导致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炎以及肾炎等疾病,甚至还会使患儿死亡。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一定传染源将支原体传播至人体呼吸道中。由于支原体的潜伏期较长,而且支原体肺炎早期产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极易被患儿家长忽视;若将该疾病放任不管,则患儿会产生消化系统障碍、持续并反复的咽痛、头痛、咳嗽、高热、精神倦怠以及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胸腔积液以及咳血等情况,从而使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地威胁。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其临床症状、诊断进展与治疗进展做出分析,为使该病症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得到扩展。 1 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概述 在临床上,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一旦小儿患有此疾病,则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儿的成长与身心健康。肺炎支原体能够不依靠细胞进行生存,且该病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是世界上最小并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微生物之一[2]。在该病原体结构的透明腔中,能够看到一个浓厚的核状中心,该核状中心即为粘附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结合点。据报道,肺炎支原体与患儿进行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尖端结构。当呼吸道中存在肺炎支原体时,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上会紧紧地粘着尖端特殊结构,使纤毛与黏膜被清除,并使细胞被吞噬,从而引发细胞的毒性作用。由于粘附因子为PI蛋白,能够形成P30-P65、HMWI-HMW3与PI-P90-P40等蛋白复合体,进而在肺炎支原体的终端结构上进行定位,并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粘附,因此,使肺炎支原体获得良好的繁殖条件。 2 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与诊断进展 2.1 临床症状 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年龄为3~14岁的儿童群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不适[3]。然而,患儿的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呼吸道不适症状与体征。具体为:年龄层较低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呼吸道不适症状通常均为不典型,并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喘息等症状。年龄层较高的患儿,夜间多发剧烈阵发性干咳为其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其正常睡眠会受到严重影响;痰量较多且粘稠、时有血丝为其后期临床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喘息现象。另外,小儿支原体肺炎会使患儿肺部受到损害,还会损害部分患儿的组织器官与肺外系统并产生相应症状。 2.2 诊断进展 病原学检测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标准,而主要诊断方法为快速液体培养法[4]。但是,快速液体培养法由于诸多因素被制约,其诊断价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时采用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技术为血清学检测,该检测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检测时间较短的优点,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该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试验方法。影像学检测能够诊断支原体肺炎发病早期的患儿,并能够将漏诊的几率进行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有检测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式中准确地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但是,由于该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难以在基层医院中进行使用与开展。基因检测法虽然检测耗时也较短,特异性也相对较高,但是该检测法价格偏高,所以,广泛普及于临床治疗中尚有难度。 3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 目前在临床上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该方案能够针对支原体不断上升的耐药发生率进行相应的治疗。②纤支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有研究数据证实,该手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总有效率大于90%,疗效极为显著。③免疫干预方案。我国有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实施免疫干预后,其抗生素疗程、病程均有所缩短,且复发率显著降低。④激素干预治疗法。短程的激素治疗能够将患儿在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同时还能将其并发生发生率进行降低。⑤抗生素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上有着较多种类并能够对抗肺炎支原体的抗生素[5]。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将各种抗生素的禁忌症与适应症进行充分地掌握;同时,还应将支原体肺炎患儿所处的年龄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具体信息进行结合,从而使患儿的合理用药得到有效地保障。 结语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一旦自身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与传染源进行接触,其患上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高。该疾病不仅使患儿产生相应的肺部症状,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组织器官产生障碍,进而使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医学界应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对该疾病进行准确地诊断,并对其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持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达到使支原体肺炎患儿尽早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莎.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5,35(S1):109. [2]娄兴旺,梁玉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08):1435. [3]杨光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1):24. [4]王月艳,叶代祥.小儿支原体肺炎抗菌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81-3183. [5]余德钊,徐嘉辉,王利.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08):815-818.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皮肤表现86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皮肤表现86例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皮肤损害的特点。方法感染患儿50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5种病原体联检。观察血清MP-IgM阳性伴皮肤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06例MP-IgM 阳性患儿中,86例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皮肤损害,其中表现荨麻疹样皮疹36例,红斑或斑丘疹20例,猩红热样皮疹13例,紫癜样皮疹8例,麻疹样皮疹6例,水疱疹3例。阿奇霉紊针静脉滴注3~5 d,之后换用罗红霉素口服2~3周,皮疹均在数小时至14 d内消失,预后好。结论MP感染不仅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也可致皮肤损害,呼吸道感染并有皮肤损害的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ash of children who suffer from MP infection. Methods There are 506cases after we detect five pathogen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We observe clinical informationwhose MP-IgM is positive companied with rash. Results In the 5o6 children who infected with MP,there are 68 cases suffreing fromrash.,such as rash like hives(36), erythema or maculopapule(20), scarlatina(13), purpuric erythra(8), measles(6), wheal(3). All invalids receive treament with Azithromycin byintravenous drip for 3~5 days,then receive treament with oral roxithromycin for 2~3weeks. All rash fade away within several hours~14 days,followed byfavourable prognosis. Conclusion MP is not only main pathogen of respiratory tractbut also the cause of tetter. Clinician should consider it possible to infect MP when patient has symptoms of respiratory passage and skin. 【Key words】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e; Extensor 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它除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以导致一系列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尤以支原体体肺炎后引起的肺外表现更加明显。如皮疹、支原体脑炎、心肌炎、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骨髓炎、噬血细胞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耳聋、关节炎等肺外表现多样,其中皮损的发生率最高(约占20%~2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以肝功能为主(约占10%~15%),重症肺炎可达20%,神经系统损害7%[1]。MP引起的肺外损害报道逐年增多[2-4]。现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6例MP感染致皮肤损害患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6例MP感染患儿中致皮肤损害86例(17%),男54例,女32例,年龄10个月至14岁;均于发病2~5 d治疗。例有发热(38.0~40.0℃)。其中荨麻疹样皮疹36例,红斑或斑丘疹20例,猩红热样皮疹13例,紫癜样皮疹8例,麻疹样皮疹6例,水疱疹3例。血白细胞总数增高51例[(10~30)×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9例白细胞总数降低[(3.0~4.0)×109/L];5例血小板减少[(<100×109/L)];61例血沉增快(25~100 mm/h);胸片示32例支气管肺炎改变,18例支气管炎改变,上呼吸道感染11例,胃肠炎25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补体结合试验(CF) <1:8 代谢抑制试验(M1) 阴性 问接血凝试验(PHA) 阴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阴性 MG链球菌凝集试验<1:40 临床评价: 1.肺炎支原体(MP)是主要的病原性支原体之一,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艾气管炎及支原潍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中,MP最为常见。约有80%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合并MP感染。肺炎病例中约有10%~20%由MP引起。MP感染后,可用各种血清学试验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测定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方法有CF、MI、PHA和ELISA等,其中CF 试验是诊断支原体肺炎最常应用的方法。支原体有较强的补体结合反应,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6 4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有诊断价值。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7~9天开始上升,3~4周达到高峰,维持4~6个月。问接血凝试验在MP感染的急性期即可出现阳性,血凝抗体可存在数年。代谢抑制试验可测定MP脂多糖胞膜抗原的相应抗体,方法敏感且特异性强。这种抗体的出现较上二者为迟。ELISA所用抗原为MP表面P蛋白,采用间接法检测特异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MG链球菌凝集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MG链球菌凝集素效价的一种方法。MG链球菌是从某些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的呼吸道或肺部分离出的一种非溶血性菌株,约有40%~50%的支原体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常产生MG链球菌凝集素,本试验呈阳性,故检测患者血清内凝集素效价对支原体肺炎有辅助诊断意义。本试验还有助于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病毒性肺炎不出现MG链球菌凝集反应。 3.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检测患者痰、咽拭等标本中的MP,对支原体肺炎具有病原确诊意义,但需要2周以上时间,且阳性率不等,在临床上不能早期、快速诊断。寒冷凝集试验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临床上常用作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约有50%以上病例可出现冷凝集抗体。应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支气管肺泡冲洗物中MP的DNA,是敏感、特异且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CF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所用的MP糖脂抗原可与许多微生物、植物及人体组织有交叉反应。 (2)MG链球菌凝集试验在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呈阳性。 寒冷凝集试验 参考范围: 寒冷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寒冷凝集素是由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抗体,属IgM类,在0~10℃的寒冷情况下,能与O型人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的膜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现象。此种凝集反应具有可逆性,若将已凝集的红细胞再放置于37℃时,凝集现象即可消失。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可出现高效价的寒冷凝集素,寒冷凝集试验可用于测定该抗体的效价,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2.寒冷凝集素大多在发病后1~2周开始出现,以后继续增高,于病程3~4周达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