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实验三小王向丹

教学目的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

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尽、菊残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荷尽菊残霜枝

师:这首古诗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败、菊残,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学生朗读第二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这里要注意两个字的书写,一个是“橙”字,一个是“橘”字。(学生书写)

师:到了深秋时节,花谢了,叶子也败了,可是,作者说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橙黄橘绿——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此外,作者在第一诗里也作了说明:菊残犹有傲霜枝,大家注意这个“傲”字,“傲”是高傲,不屈服的意思。“傲霜枝”说明菊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的枝干还在,天气很冷,但是它怎么样了?它不怕,毫不屈服。说明它很坚强。作者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好景橙黄橘绿傲霜枝

3、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荷、菊、橙、橘

师: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秋天的哪几种颜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橙黄橘绿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丰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生机。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荷花已谢,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凋谢了,还残留着花枝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4、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了荷、菊、橙、橘的姿态与颜色,展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他写了很多诗。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牧的《山行》。“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这首诗和《赠刘景文》一样,也是写秋天的景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情况?

(提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的诗人。也写了很多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

二、学习《山行》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注意:课件中的第一句诗第四个字“上”字应为“山”字。)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寒、径、斜、枫、于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深秋寒山霜叶红。“寒山”说明天气很冷。作者路过一片枫林,说它“红于二月花”,枫叶是什么时候变红?枫叶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变红,是深秋时节变红。)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寒山霜叶红

师:这首古诗也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和红红的枫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2、学生朗读全诗。

3、解释重要词语。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弯弯曲曲。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4、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枫叶在寒山与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夺目。这首诗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被广为传诵。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提示: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我们知道,叶子含有叶绿素,叶子还含有让叶片呈现黄色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使叶子呈现红色的花青素。春夏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所以呈现鲜亮的绿色。叶黄素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显现出来。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子便呈现红色。)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深秋时节,有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飘浮,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人家居住。我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停下车子不走。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艳。)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远处的风景,再写近处的风景,由远而近地描写景物。大家说说远景写了什么?近景又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5、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展现了秋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读课文、背诵课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山行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 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乘、搭 B.因为 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万()千()姹()嫣()桃()柳()()山()水(4)“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 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阅读提高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

《山行》《赠刘景文》作者简介和古诗翻译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赠刘景文》和《山行》

教案一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 景色。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 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继 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 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 是收获的季节。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 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 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 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 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 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 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 自己的独特情感。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 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建议2-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 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1、《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嫦娥》李商隐(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8、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1、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2、七古咏蛙一九一零年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4、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5、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6、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7、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 个字,会写“寒、径”等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 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 (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活动 倾 听 、 交 流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 册)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 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 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 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 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 实录)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 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

冬初。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01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02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03 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 04 古诗诗意 山行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05 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06 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山行)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继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建议2-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学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相互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词语或者句子。

赠刘景文 山行 练习题

赠刘景文山行练习题姓名第组一、我会填。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君须记,()()橙黄橘绿时。二,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季的景色,作者抓住()、()、()、()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____________ 擎雨盖:__________ 犹有:______________ 三、找朋友: 木支风已讠艹刂自文(枫)()()()() 四、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赠(zēng zèng)刘景文山行(xíng háng)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xiá) 白云生(shēng shēn)出有人家 五、扩词练习: 于()()首()() 记()()枫()() 六、在括号里正确的字上打√: 1、荷尽(己已)无擎雨盖。

2、白云(升生)出有人家。 3、停车(座坐)爱枫林晚。 4、菊残犹有傲霜(支枝)。 山行(练习设计) 一、我会比一比,现组词。 已()于()首()己()干()道()二、我会填。 《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杜牧,诗人抓住了()和()两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按课文填空。 ()()寒()()径斜, ()()()()()()()。 停()()()()()(), 霜()()()()()()。 四、说说写写。 我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我喜欢夏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 我喜欢冬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诗词意义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 学实录) 课文标题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

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字词积累与理解。 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 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乘、搭 B.因为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千()姹()嫣()桃()柳()()山()水“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写给秋天的诗歌 秋天 是弯弯的谷穗是圆圆的苹果 金黄金黄的通红通红的 点亮思维 读诗句,口味不同的秋天。(选做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忧愁、苦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思家怀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乐观自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里。怡然自得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八、板书设计(略)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C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 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

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句意是:因为真爱夕阳照射下的枫林晚景、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霜叶”是指秋天的枫叶、“红于”是“比……红”的意思、这里是说霜叶的美是二月的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着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你产生了什么感想呢? 4.生带着理解朗读全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