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灭亡》时开始用的笔名。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家庭,曾祖父原籍浙江嘉兴,在成都为官,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也为官多年,著有《秋棠山馆诗抄》。到他父亲一代,已经没落,仅在广元做过两年知县。巴金是在充满温情的家庭中长大的,母亲不但使他知道了人间的温暖,知道了爱与被爱的幸福,而且更使他知道了如何对待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从小在他心里播下了博爱的种子。1914年和1917年,母亲陈淑芬和父亲李道河的先后病逝,对于幼小的巴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去了父母爱护的巴金,更多地感受了封建专制大家庭中的黑暗,体验了和平友爱下的倾轧和斗争,目睹了兄弟姐妹的痛苦和死亡,也使他更加渴望走进外面的世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刊物涌入了四川,各种思潮和主义,特别是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在巴金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时期,巴金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最早打动巴金心灵的是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以及廖抗夫、巴枯宁、高德曼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克鲁泡特金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家,他主张反对“生存竞争”,鼓吹“互助论”,强烈地要求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一切“专制”,废除一切形式的国家与政府,把自治公社的联合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无政府主义反对强权与争取个性自由的主张传入中国后,与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文化

相契合,受到人们特别是向往革命的青年人的钟情,人们赠予它一个充满诗意的译名:“安那其主义”。

安那其主义对巴金的影响是震撼性的,他后来曾说:“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得清楚的话,它们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而且那种带煽动性的笔调简直要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巴金:《我的幼年》,《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巴金对克鲁泡特金的全部著作以及人格都推崇备至,从此,他便以安那其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1920年9月,他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在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的传记与著作的同时,做了《半月》的同人和编辑,组织了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青年团体“均社”,印发传单,出版书刊,鼓吹反帝反封建。1921年4月,巴金在《半月》17号上发表了《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一文,这是巴金最早面世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安那其主义的向往。从1922年开始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他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载于1922年9月3日《文学旬刊》上的《可爱的人》。

1923年春,巴金跟随三哥离开封建大家庭来到上海,后到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班,1925年,受到五卅运动的鼓舞,一边读书,一边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从事安那其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高中毕业后,曾北上投考北京大学,因病不果,返回上海休养,可在养病期间,仍然继续从事社会活动,并从英译本翻译了克鲁泡特金

的《面包与自由》,编辑了《革命论丛》等书籍。为了进一步对安那其主义进行深入研究,1927年1月,巴金远赴法国巴黎。旅法期间,他翻译了波兰民粹主义剧作家廖抗夫描写俄国民粹主义革命者斗争和生活

的剧本《夜未央》,以及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上卷),与高德曼建立并保持了通讯联系,与意大利工人领袖凡宰地建立了友谊。当美国政府诬陷萨柯和凡宰地犯有抢劫行凶罪而要处于死刑时,又参加了国际性的营救活动。营救失败后,在极度的痛苦中,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巴金回国时,无政府主义运动在中国已经分化、失败,但巴金仍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寄托于文学创作中。巴金一直坚守着“安那其主义”,不参与一切政治性的党派活动,只埋头写作,办刊物,为朋友编书,是典型的“自由主义作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鲁迅因此赞扬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名的战斗的宣言”(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的《灭亡》、“爱情三部曲”、《家》、《寒夜》等几十部作品(巴金从1929年至1949年,共创作有18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集和大量翻译作品),主要表现了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自由、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和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巴金小说中的民主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影响了几代青年人,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也由此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灭亡》发表于《小说月报》20卷1-3期(1929年1-3月),同年10月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灭亡》以1926年前后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杜大心进行反抗的悲剧故事。杜大心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他幼年所见都是人生的不幸和社会的黑暗,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他成为了一个“自由社会主义”的信仰者。他声称,“凡是曾经把自己底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是一个“恨”的化身,将自己的肺病折磨置之不理,全身心地投入与黑暗社会的斗争,甘愿走上灭亡的道路,以个人的灭亡来换取社会的新生。作者还塑造了一个李淑静的形象,她是“爱”的化身,反对盲目的反抗,自杀性的灭亡,主张用爱来感化人们。杜大心与李淑静形象的对立,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开始连载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主人公杜大心身上,将杜大心反抗社会、随时准备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复仇行动,与作者信奉的安那其主义联系在一起。巴金不得不为此声明:“杜大心底思想近于安那其主义,但严格说来他不是安那其主义者;他底思想近于虚无主义,但他不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他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实在论者;他底思想近于个人主义,但他不是个人主义者。杜大心底思想里面含得有不少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是永远继续下去的,崔皎君说得好:…等到这矛盾止了的时候便是杜大心毁灭的时候。?”杜大心“并不是上述几种主义中某一种主义之人格化”(巴金:《〈灭亡〉作者底自白》,《生之忏悔》,商务印书馆,1930年)。因此,杜大心的复仇精神、牺牲精神和仇恨意志,成为了向往革命的热血

青年的榜样,他越是具有悲剧色彩,越能打动青年的心。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宣泄是第一位的,并由此形成了巴金小说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基本特色。

《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部曲”。《死去的太阳》(1931)以作者所经历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原打算“申诉我底以及与我同为被压迫者的人底悲哀”,但由于“经过了短时间的苦难生活后我底激情渐渐消退了”,“虽然这也是写五卅事件,但它底主题却不是五卅事件了。我写的乃是一个小有产阶级在这事件中的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这一段故事”(巴金:《死去的太阳·序》,《死去的太阳》,开明书店,1931年),为了再一次表达内心的激情,作者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在创作《家》的同时,又开始接着《灭亡》的思路,创作了《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新生》(1933)是《灭亡》的姊妹篇。第一稿完成于1931年8月,交给《小说月报》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作者怀着“我要来重新造出那个被日本底爆炸弹所毁灭了的东西。我要来试验我底精力究竟是否会被帝国主义的爆炸弹所克服”(巴金:《新生·自序》,《新生》,开明书店,1933年)的决心,在1932年7月重写了第二稿。正因为这个原因,《新生》中的主人公李冷与《灭亡》中的李冷判若两人,由原来的一个和平主义者,变成了杜大心第二,而且他的妹妹李淑静的思想性格也更为激进,明显地带有俄国女革命家的特点。

“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1932)、《电》(1933)是三部连续性的中篇。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虽然重新开始了一个新的故事,但精神上仍然是《灭亡》和《新生》的继续。“爱情三部曲”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福建晋江的一些朋友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而晋江正是当时中国安那其主义运动的一个大本营。作者虽然自己题名为《爱情的三部曲》,“但这和普通的爱情小说并不相同,我所注意的乃是性格的描写。我并不是单纯地描写着爱情事件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巴金:《爱情的三部曲·总序》,《爱情的三部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雾》主要通过周如水与张若兰的恋爱,来描写周如水优柔寡断的软弱性格。《雨》则主要通过吴仁民与玉雯和智君的三角关系,表现了他的矛盾性格。《电》的主人公虽然作者认为是集体,是所有的人物,但相对而言,主要刻画的是李佩珠的健全性格。不过,从三部作品的总体意图来看,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并不比对爱情的描写显得突出,因此,作者的另一种说法是,表现了这些青年人对于“信仰”的追求:“在《雾》里似乎刚刚下了种子,在《雨》里面…信仰?才发了芽,然后电光一闪,…信仰?就开花了。到了《电》我们才看见信仰怎样支配着一切,拯救着一切”(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作者的自白——给刘西渭先生》,1935年12月1日天津《大公报》)。然而,作者所说的“信仰”,在作品中是空洞的,在作者的思想中也是抽象的。实际上,作者最看重的和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仍是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周如水由于缺乏热情,作者在《雨》中便轻率地将他作了自杀的处理,毫不惋惜。而吴仁民由于充满热情,作者不仅将他作

为贯穿三部曲的惟一的主要人物,还将他从爱情的一团乱麻中解救出来,与“性格健全”的李佩珠结为夫妇,并真如闪电般地成为了革命者。这些青年似乎也同作者一样,并不在乎“信仰”什么,只是凭借着一股狂热,搞工运、学运和妇运,没有政治纲领,没有组织纪律,更没有权威的领袖,正如安那其主义所主张的一样,大家出于自愿和热情,集合在一起,宣传鼓动,教育启蒙,并甘愿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满腔的激情通过对青年人的信仰描写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特别钟爱这个三部曲的重要原因。巴金在《爱情的三部曲·总序》中曾说:“这三本小书,我可以说是为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慰藉。我这里不提到《雾》,因为《雾》的初印本我并不喜欢,里面有一些篇页,我自己看到总觉得有些肉麻,不敢重读。……《电》是应该特别提出来的。这里面有几段,我永不能够忘记。我每次读到它们,总要流出感动的眼泪来。”

《家》连载于1931年4月18日至1932年5月22日的上海《时报》,发表时题为《激流》。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时改为《家》。《家》是巴金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巴金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饱含着作者在生活中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并且,“这一切造成了一股激流,有着排山倒海之势,向着那唯一的海流去”(巴金:《激流总序》,《家》,开明书店,1933年),犹如一首悲壮激昂的反

抗之歌,带着被封建制度残害的无数青年的血和泪,震撼着更多的正在被残害着的青年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也具有“激情小说”的特点,但是,《家》更重要的意义已经不完全是“激情”的抒发,而是对“生活”的深刻描写,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控诉,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所以,它比《灭亡》等作品显得更为坚实,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说,《家》是一部带有“家庭文学”特征的“生活小说”。

《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它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都发生在一个家庭之中,然而,作者通过家庭矛盾的揭示,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矛盾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封建家庭集中体现着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在内部的矛盾斗争中已经表现出必然崩溃的趋势,那么整个封建制度的灭亡也就在劫难逃了。《家》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虽然没有完整地反映高氏家族没落的全过程,却通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爷一辈、克字辈、觉字辈),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这个家族必然没落的原因,进行了客观而生动、准确而形象的描写。

高家作为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治上的失势,开始走向了衰落。高老太爷是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后,做了多年的官僚,广置田产,大建房屋,造就了一份大家业。在克字辈的几兄弟中,除老二早夭,老五克定尚年轻外,其他三位都曾做过清末的官僚。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动摇封建土地制度,高家仍是大地主,但克文早早地病死,克

安丢了官,克明留学日本后又改行做了律师,在政治上遭到了重大打击。以至于长房长孙觉新要外出做事时,也不得不仰仗高老太爷的面子,介绍到自己做股东的西蜀实业公司做“师爷”(即办事员);更有甚者,当军阀与省城督军开战时,高家一片惊恐,一个马弁就可以带着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耀武扬威地指明要住高家的外花厅,克明虽然在“卫道”和“护法”思想的鼓舞下,赶走了那个女人,却想不出对付一连大兵的办法,最后还是靠觉新的同学弄来一张军长的告示,才解了燃眉之急,但高家的威风早已荡然无存。此外,天灾战祸,佃户逃亡,再加上他们自己在城里的挥霍,更加速了经济的破产。作品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五四运动,但通过家庭内部叛逆者的产生,充分表现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

高老太爷是高家的封建家长,是高家的专制君主和独裁者。他的态度不但决定了觉新的命运,而且凭着他兴之所至的一句吩咐,就把只有17岁的丫头鸣凤送给年已花甲的冯老太爷做小老婆,鸣凤被迫投湖自尽后,竟然又让另一个更小的丫头做了替身。他在年轻时与妓女鬼混,老来又找了一个姨太太,还与儿子一起玩戏子,父子勾结侮辱一个小丫头。高老太爷是高家所有悲剧的总根源,《家》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首先是通过对高老太爷专横和腐败的思想性格特征的描写来实现的。在高家“克”字辈的第二代人中,老三克明虽然看到了家族正在没落的趋势,也已经向资产阶级转化,不再买田地而投资股票,但是他在高老太爷的压抑下,无所作为。而克安和克定,则龟缩在家庭的笼子里,成了坐吃山空的败家子,既没有看到家族的未来,更没有振兴的愿望,只是花样翻新地发展了高老太爷的荒淫和无耻。而在高家“觉”字辈的第三代人中,

觉群和觉世是继承封建传统的代表,他们从小就醉生梦死,除了调戏丫头,享乐腐化外,没有任何能耐。在他们身上,封建阶级一代不如一代的特征和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

然而,《家》描写的重点是“要写一些可爱的年青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最终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他给我们带来一点新鲜的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巴金:《关于〈家〉》,即《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家》,开明书店,1944年)。高家长房的三兄弟中,觉新走向了灭亡,而觉慧则是那个叛徒。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在“五四”前就已经成家的地主大少爷,较早地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是一个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因而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心心相印,也提过亲,却仅仅由于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纠纷,便随意地断送了他们的幸福,被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娶来了李瑞珏。“五四”后,觉新对家庭的腐败和自己的屈辱都产生了不满,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性格:在旧家庭中,他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少爷;与觉慧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作者说:“觉新不仅是书中人物,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大哥,”是作者“一生中爱得最深的人”(巴金:《和读者谈谈〈家〉》,《收获》1957年第1期)。然而,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无力找回自我。

觉慧也是一个少爷,也具有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他爱鸣凤,又因鸣凤不是“小姐”而遗憾,他想以少爷的身份来保护鸣凤,但又不能真正地给她自由和解放。他对封建家庭的反抗是最坚决最激烈的,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彻底的精神,常常在反抗中流露出感伤的情绪,怀疑自己是个聂赫留朵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名著《复活》中的主人公),甚至对高老太爷也存有幻想。作者在真实地描写觉慧矛盾而复杂的性格的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以及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在高家长房中,由于父亲克文早逝,遗妇周氏又是继母,不便对子女进行管束,长兄觉新的思想较为开明,性格也较为软弱,对外人也一概以“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相对,因而觉民和觉慧能获得较多的自由,很快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觉慧参加了《黎明周报》的编辑和宣传,参加了反对地方督军的游行和请愿,终于导致了他与高老太爷的直接冲突。在高家,觉慧是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觉慧的形象有着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时代色彩,他的出现,敲响了封建家族灭亡的丧钟。

《家》中的鸣凤、梅、瑞珏都是具有梅花一样美好而高洁品质的女性形象,然而,她们都在封建家庭中“受苦、挣扎而最终不免灭亡”。鸣凤因反抗自己被当作礼物的命运而自杀,梅被拆散姻缘而远嫁,守寡后憔悴而死,瑞珏顺从命运的安排,却被逼到郊外分娩,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作品中最为感人的部分。

巴金在30年代完成了他的“革命三部曲”《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之后,在40年代继续着他以《家》为代表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后两部《春》和《秋》,同时,还开始“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冯文淑》和《田惠世》又称《火》第一部和第二部,故“抗战三部曲”又称《火》三部曲)和“生活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开始了从“激情”向“生活”的过渡。

在《春》(1938)和《秋》(1940)这两部长篇中,作者继续着《家》的故事。觉慧出走后,克明的女儿淑英成为了《春》的主人公。作者通过淑英与蕙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封建家族中采取反抗和屈服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青年,所遭受到的不同命运。淑英以觉慧为榜样,在觉民和琴的帮助和鼓励下,从绝望中奋起,终于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成为了封建家庭中年轻女子努力争取自由的新的榜样。其他人物也在《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克定、克安等人更加荒淫无度,高老太爷一死,便没有了“王法”,从原来的偷鸡摸狗,变成了公开的宿娼嫖妓。觉民、琴也成为了斗争的中坚力量,都参加了“均社”的活动,而觉新和蕙则仍然还在继续着过去的悲剧。如果从整个三部曲的角度看,淑英的觉悟要晚于觉慧,但如果单就一部作品而言,淑英所表现出来的“激情”,要比觉慧鲜明得多。作者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1938年年初我在孤岛上写《春》的后半部,当时日寇势力侵入租界,汉奸横行,爱国人士的头颅常常悬在电灯杆上,我想给上海青年一点鼓舞和温暖,我想点燃他们反抗的热情,激发他们的革命的精神,所以特地添写了琴请淑英看《夜未央》的

一章,详细地叙述了那个革命的故事,把…向前进?的声音传达给我的读者”(巴金:《谈〈春〉》,《收获》,1958年第2期)。然而,在《秋》里,不但没有了《春》的激情,似乎连《家》的悲愤也不突出,占主导地位的只是“木叶黄落”时节的忧伤和悲哀。从《家》里开始出现的人物,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作者不但在人物性格逻辑的发展方面,而且在作品艺术结构的安排方面,都从容地展示了高氏家族灭亡前的悲凉景象。当然,《秋》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仍然也具有一些与《家》和《春》相类似的特点,比如,作者对淑华的描写,把她作为觉慧、淑英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反抗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在其开朗活泼、敢说敢骂的性格上,表现了新的时代里的女性特征。

《火》(1938)和《冯文淑》(1941)中的许多材料和冯文淑的经历都来自“一个朋友”(即作者后来的妻子萧珊),与《死去的太阳》一样,虽然也直接表现了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但由于只是想写“一本宣传的书”(巴金:《〈火〉第二部后记》,《火》(第二部),开明书店,1941年),使作品缺乏严密的构思和深刻的思想,导致了失败。而在《田惠世》(1943)中,通过田惠世建立在具有基督精神基础上的家庭,表现了作者对美满和睦家庭的理想,同时,也通过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时局的控诉。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部作品与作者的“激情小说”都相去甚远,而更加接近“生活小说”的特点。《憩园》(1944)取材于作者的五叔,最初准备以《冬》为题,作为《秋》的续篇。因此,它虽然在书名和主人公的姓名上对原来的构思做了变动,但精神上仍然是“激流三部曲”的继续,表现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封建大家庭

在破败之后的景象。但在艺术风格方面,由于作品主人公杨梦痴几乎割断了与封建大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作者一贯喜爱的通过正面人物来表现心中激情的方法受到了限制,只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类似的主题在稍早写成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1941)中曾有过很好的表达。《第四病室》(1945)的主要材料来自巴金在贵阳中央医院的住院生活。在这篇小说中,不仅不见一点巴金作品一贯具有的热情,甚至可以说不像小说,除了对医院中各种丑陋现象的冷静而客观的记录外,既没有主人公,也没有故事情节,更像一部大型的“特写”。

《寒夜》(1946)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后期代表作,甚至有人断言,“这部作品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巴金创作的最高峰”(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寒夜》主要通过汪文宣一家在抗战后期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抗战胜利后仍然无法改变的不幸命运,对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汪文宣是一个正直善良、忠厚老实的小公务员,他毕业于大学的教育系,也曾有过青年人的热情,美好的理想,甚至也不乏反抗的精神。为了爱情,他曾经不顾母亲的反对,与同学曾树生从自由恋爱而同居。但是,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不但在社会上只能忍辱偷生,而且在家庭里也无法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而曾树生原来也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温柔女性,她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始终在竭力地维持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小家庭,面对这个家庭的破败,她既无能为力又心有不甘,于是,便陷入了既不愿背叛家庭又不得不去做“花瓶”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在这部作品中,汪母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成功的人物。作者通过她由原来的“才

女”落难为儿子家中的“二等老妈子”,表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又通过她对儿子“占有”式的母爱和对儿媳的排斥,表现了中国中下层小家庭中封建意识的残余。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汪母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由于她的勤劳的操持,曾使家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也由于她的顽固的观念,又使家庭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曾树生离家随上司远赴兰州,汪文宣最后的绝望消沉,都与汪母与儿媳坚持不懈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汪文宣让人同情,那么,作品中的两位女性则更多地令人深思。所以,他们的悲剧不仅仅是有着社会的原因,而且也有着历史的传统意识的原因。巴金的小说,一般不太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即使是在他最有影响的《家》里,人物的描写也不是占绝对突出的地位的。但是,在《憩园》和《寒夜》里,人物形象成为了作品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杨梦痴、汪文宣、曾树生,特别是汪母形象的塑造,使巴金小说终于摆脱了“激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将“生活小说”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寒夜》的结尾处,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爆竹声中“无声”地死去了,汪母带着孙子回老家去了,而曾树生却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处理,常常令那些习惯于给人物以光明未来的主流批评家们很不痛快,以至于作者在写完后不久便不得不赶快解释:“我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上一句…哎哟哟,黎明!?并不是害怕说了就会被人…提来吊死?,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明?了”(巴金:《〈寒夜〉后记》,《寒夜》,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甚至到了1980年,作者仍在申

诉:“我给整得太难受了,我要讲一句真话: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巴金:《关于〈寒夜〉——〈创作回忆录〉之十一》)。但是,仍然有人坚持认为:“这样的愿望是好的。遗憾的是,作品本身的悲观绝望色彩太浓太浓了。在这种色彩覆盖下,作家的愿望并没有通过艺术形象鲜明地突现出来。这不能说不是作家当年的一种思想局限”(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巴金小说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从“激情”走向“生活”的过程,一个从以倾诉自己心中的激情为主,转变为以描写客观现实生活为主的过程,一个由描写青年知识分子中的英雄人物,转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小事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浪漫主义风格演变为现实主义的过程。如果把这时期的《灭亡》与下一时期的《寒夜》进行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在这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又不是循序渐进的,也不是螺旋式上升的,更不是前后反复的,而是两类作品相继出现,平行发展,先后完结的。从1927年至1930年,是“激情小说”时期;从1931年至1941年是“激情小说”与“生活小说”并存的时期;从1943年至1946年,是“生活小说”时期。当然,这两类作品的界限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特别是在“平行发展”时期的作品,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之处,如由《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春》比《家》更强烈地表现出青年人的热情和愤怒,《春》比《家》更具有激情小说的特

点。这个时期,还是巴金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从1929年到1936年的八年间,共写了63篇,出版了10个短篇集,除农民题材外,还有大量国外的题材,特别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题材,这在当时几乎独树一帜。

巴金《家》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家(节选)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揿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腿,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我管不了这许多,他跷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披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岡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 “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遢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 “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溫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这时侯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幔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小。” 觉慧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已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 “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 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冏,”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給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別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給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

文学家翻译家

编辑家出版家 1922年开始翻译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他的译文全集足足有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尤以俄国作品居多。 巴金一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1934年创办《文学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创刊的《收获》,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文化圈。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严文井、荒煤……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代表作,都是由巴金组织发表和出版。上世纪80年代,从维熙、谌容、张洁、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年轻作家,同样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在家中排行第四。 摔掉旧家庭的黑影 巴金5岁进私塾认字。16岁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革命性社会活动,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在上海和巴黎之间 1923年春,巴金离开四川赴上海。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上海。1929年至1933年巴金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 抗战中改变创作风格 1934年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1936年10月初,巴金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下转8页) 第7页

读巴金《家》心得体会

读巴金《家》心得体会 《家》《春》《秋》合为一部《激流三部曲》,《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曾入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来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

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

巴金《家》读书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巴金《家》读书心得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巴金《家》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巴金《家》读书心得篇1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 1 / 19

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但或许

巴金家阅读答案

巴金《家》阅读答案 巴金《家》阅读答案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到了进中学的年纪。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然而恶运来了。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这个继母还是他的死去的母亲的堂妹。环境似乎改变了一点,至少他失去了一样东西。固然他知道,而且深切地感到母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的,不过这还不曾在他的心上留下十分显著的伤痕。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梦。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一个表妹。 但是有一天他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事实是这样: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 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

巴金家3000字读书笔记

巴金《家》3000字读书笔记《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大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异品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品行事的准则。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二十多年后的一通电话彻底打破了阿米尔宁静的生活。为了赎罪,他再度踏上了久违的故乡,却发现当初那个人自己使唤的仆人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时间是不等人的,现实是难过的。哈桑早已离开了人世,留下的只有一个孩子——同他一样天真烂漫的索拉博。阿米尔抚养了这个孩

子,为已故的兄弟尽最后一点力,也从这个孩子身上得到了精神的解脱。”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

《家》巴金_简介

巴金《家》的读书笔记 《家》故事概况: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人物与情节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革命者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抑郁——梅芬病逝 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瑞珏身亡 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鸣凤投湖

高老太爷: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成都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家》的人物形象 《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大致分为压迫者(卫道者,统治者),牺牲者,反叛者三种类型。(1)压迫者的形象包括冯乐山和高老太爷与克明,克安,克定两代地主的形象。高老太爷,性格特征:专横、虚伪、腐朽、冷酷。具体表现:a、囚禁觉慧,b、包办婚姻(觉民、鸣凤、婉儿等)c、大肆举办生日活动 d、年轻玩女人,年老养姨太。小说描写高老太爷临死前破例对觉慧表示的宽厚,就是相当深刻的一笔;表明作者即使是对反面人物,也没有简单化,而是努力展示其性格的多面复杂性。(人之将死,其行也善。)

巴金的详细简介

巴金的详细简介 巴金是我国一位十分著名的作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巴金的小说在中国文坛上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详细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一直以来被人称为“世纪老人”,巴金出生于公元1904,是我国四川成都人,原名为李尧棠,是中国五四运动之后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巴金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翻译家,有很多经典的译作流传于世。巴金一直都被人认为是中国近代非常出色的作家,并且有很高的美誉度,可以称作是一名文学巨匠了。巴金的妻子同样也是十分出名的作家萧珊,但是与巴金却未能够长相厮守,两人在一起28年之后她因为疾病而亡。目前,巴金有很多十分出名的著作,每一本都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之作。 1927年的时候,巴金完成了自己生平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灭亡》,由此开始了文艺生涯,巴金的创作风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一种独立自主,不愿意遭受压迫的决心。1931年的时候,巴金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这些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了巴金的存在了,巴金的行文风格与之前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对于文字的应用可以说是灵活自如的。后来

巴金便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巴金的作品有很大的阅读价值。 巴金的一生中相对而言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但是对于这位世纪老人,后人还是给予了最多的敬仰与爱戴。在2005,巴金与世长辞。 巴金是个怎样的人首先来说,巴金是一个十分大胆以及刚正不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巴金前期作品《家》这部长篇小说不仅深受我们大家的喜爱,而且从中表达的感情也是十分的大胆的,属于巴金对旧社会的斥责,因为巴金本身就出生在这样的官僚之家,看尽了社会的腐败贪婪,巴金直接批评了这样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巴金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早年的时候十分向去大学,后来经过努力,他考起了大学,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与大学擦肩而过,后来经过巴金的努力,他终于出国留学,后来,他成为了一位翻译家,回国后,他更是在文学之中发表自己的文章,后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他的文学造诣相当的深厚,与鲁迅等当代的大作家齐名。 巴金还是一个钟情的人,他与妻子萧珊的故事十分的浪漫,他们的感情像是小说剧情中的故事,两人钟情于对方,萧珊是巴金这一辈子第一个也是为一个专爱的女人,萧珊的去世对巴金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巴金为了追忆自己的妻子萧珊,曾经写了几篇关于回忆自己的妻子。 巴金还是一个重友谊的人,他的名字就是为了回忆一个朋友而写的,另外,巴金和冰心之间的友谊也备受人们的称赞,巴金在一次抢

家 巴金 读后感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例二: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觉新: 例一: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随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例二: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觉慧 例一:觉慧是受“五四”思想冲击的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塑造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火种。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鄙视克安、无定荒淫无耻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爱仆人鸣凤。他最后离家出走揭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他的幼稚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没有办法把它解开。 例二: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高老太爷 例一: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巴金《家》简答题

巴金《家》 1、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2、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3、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看法可以多种。 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4、谈谈《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巴金在《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的君主而出现的。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带界,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势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5、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6、简述一个有关觉慧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7、简述《家》中体现觉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8、请你简要介绍《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 如: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9、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

家巴金读后感

家巴金读后感 篇一家巴金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 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 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 新潮思想、 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 觉民、 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 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 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 物。 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

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 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 旧礼教。 同时,他也很幼稚。 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 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着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 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 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 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 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 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 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 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巴金《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巴金《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家(节选)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了一 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揿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腿,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我管不了这许多,他跷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披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岡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 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 “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遢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

巴金《家》简介

巴金小说家简介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简介: 小说《家》的写作年代是1931年,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臵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

巴金生平大事记与主要著作

巴金生平大事记与主要著作 巴金生平大事记: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 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 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1923年春,离开四川赴上海,在上海南洋中学念了半年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归国回到上海,是年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 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1934年底赴日本。1935年4月6日,住处被日本警方搜查,并被带到神田区警察署拘留14个小时。同年8月,由日本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与茅盾编《呐喊》;后上海陷落,辗转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完成《春》、《秋》等大量作品。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生,浙江宁波人)结婚。 1949年6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联常务委员和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在京参加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委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主要著作: 巴金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出版家。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巴金英文简介

巴金英文简介 Li Yao tong (1904 ~ 2005), the pen name Ba Jin, Fu Gan word. Han. Native of Jiax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Qing Qing on October 19 to 30 years (Nov. 25, 1904) was born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Fu is fluent North Gate Street. Modern writers, translators, publishers,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has been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one of the great master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ctober 17, 2005 death in Shanghai. "Ba Jin" the pen name derived from his study in France to recognize the name of a Pakistani students, "Baen Bo", as well as students who committed suicide when Ba Jin's works are translated author of "Peter Kese Wei Li Qi Kelu Kropotkin. " He put the names of the two respective merits of the word, to become his pen name.

巴金作品《家》读后感1500字作文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最高统治者,年轻时苦学得了功名,多年为官,退归林下,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儿孙们知书识礼,老太爷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戏院看戏,到朋友家打牌,与朋友们组建九老会,轮流宴客作客,鉴赏书画古董。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家庭兴旺发达,他相信它还会兴旺发达下去。只是在这和平与爱的表面下却充满着仇恨、斗争和牺牲。 高觉新是这个绅士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高克文曾做过广元知县,辛亥一起,就辞官回了省城。觉新中学毕了业,即从父命,不再升学,19岁就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为姨妈钱太太与继母周氏的一点冲突,他不能与两情相悦的表妹钱梅芬结婚,由父亲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婚姻。因为对家庭的顺从,他断送了前程和爱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为自己痛哭。不能说父母对他不疼爱,父母视这聪明听话的儿子如珍宝,像宝贝一样地珍爱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样地被玩弄着。高觉新和弟弟们一样,也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报,但却在过旧式的生活,因为他肩负一房的责任。年仅20岁,父亲就去世,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六岁的五妹死去,父亲把继母和弟妹托负于他。为了家,觉新愿做一个牺牲者,他的愿望只是使弟妹长大,好好做人,替爹妈争口气。现实压得他太难受,一味地敷衍忍让并没有好的结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这家庭中的悲剧还有鸣凤和觉慧的爱情。鸣凤自幼丧母,从9岁到17岁,在高家做婢女的这八年,她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最后还是难逃无终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给冯老爷做小。鸣凤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这简单的信仰,相信命运。高府里的生活单调,夜静更深时,她也忧心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不知自己归宿何在,唯有浓密的黑暗。高觉慧的爱并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爱情使她有许多美妙的幻梦,却又把她丢进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但生活却面面关住她,只留给她一条堕落的路。湖水吞没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丝痕迹,还像原先那样平静。 觉慧是这个家庭的叛徒,他虽大胆,但毕竟还是少年,经济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还幼稚,但他总算是逃出了这个家。他痛恨这个家庭,痛恨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个与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时的希望是能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到中学时他相信的是爱国的热情和改良主义,“五四”一起,他又变成了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逐步变化,他虽有热忱,但也有卑怯,当他知道鸣凤第二天就要出嫁后,一夜思索的结果是准备放弃,因为他所谓有进步思想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在《黎明周报》中所写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会、解放人群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张蕴华(琴)和觉民的爱情总算没有步梅表姐和觉新的后尘。琴不是逆来顺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许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她入了女一师,又希望入外专,读大学,尽管在亲戚们看来,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闺范。琴的母亲张氏虽疼爱女儿,但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