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

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81期)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

张礼龙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此故事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此书“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本文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详尽分析,指出此小说的悲剧不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小说作者劳伦斯就这样以一个不寻常的恋母故事展示了西方世界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及家庭问题。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经济因素;西方世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0)0420046204

谈起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它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理论中的恋母情结联系起来。此书常被认为“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①。根据弗氏的理论,由于一个男孩出世后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而且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母亲的依赖也最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就是他的第一个情人。一旦这孩子有能力将他的母亲与其他人加以比较,他会本能地认为他的母亲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其他任何人的母亲也无法比拟。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比母亲更强大,而且母亲也爱着父亲,他便竭力使自己的举止象父亲,把父亲当作理想中的人物加以模仿,以便得到母亲的注意,并赢得母亲的爱。那样父亲与儿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爱的目标,这对孩子来讲就意味着竞争。孩子起初毫无约束,以我为中心,要求拥有母爱的全部。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他自然把父亲当做一个竞争对手,对他还有一种无意识的恨,并表现出明显的妒忌心理。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恋母情结。一般说来,一个男孩幼时对自己母亲的爱慕到了一定年龄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随着自己个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交的增多而被压制。后来他长大成人选择配偶时总要以自己母亲的优点作为标准去衡量并要求对方。当他把他的感情和爱转移到他自己选择的配偶身上时,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从第一次爱抚开始的爱情演变或转移就完成了。

《儿子与情人》虽然主要讲的也是母子恋情,所刻画的还是变了态的人物,却不是根据弗氏理论而叙述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完全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此悲剧不仅具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原因。

蒋承勇先生在《〈儿子与情人〉的现代主义倾向探略》一文中指出:“在对这些变态人物的描写中,有一点劳伦斯是颇为清楚的:人物心态变异并不象弗氏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那样是由先天的性本能的乱伦冲动造成的,而是后天因素对人性的压抑造成的。所以作者通过对这个畸形家庭的描写,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劳动者自然天性的摧残;这个畸形家庭就是那个畸形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小说具有社会批判功能。”②这种从社会批判角度来分析理解此小说中人物的变态心理及其悲剧结局是很有道理的。本文就这对母子恋情产生的原因、对

64

人物性格变态的影响及其悲剧后果展开讨论。

1.畸形母爱的社会因素

小说开始追述了矿工沃尔特?莫雷尔和年轻的格特鲁德在煤城的矿工区结婚成家的情景。他们是在一个圣诞晚会上认识的。当时沃尔特27岁,英俊潇洒,强健有力,热情友好,可以说是人类种族的一个优秀样板;格特鲁德23岁,从小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是个很有教养非常体面的女子,对沃尔特来说她简直就是一位贵夫人。而她也特别喜欢沃尔特身上的阳刚之气。他们一见钟情,新婚之后的确也曾有过一阵短暂的爱情幸福。可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由于沃尔特的力量长年累月主要用在充满危险、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上,加上黑暗、肮脏、潮湿的井下工作环境,他渐渐变得粗暴蛮横起来,每天下了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酒店喝酒,脾气也变得极为暴躁,与妻子没有共同语言,更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爱好。格特鲁德对他也是大失所望。生活的贫困,家务劳动的繁重以及周围矿工们教育素养的低下彻底粉碎了她少女时代的美梦。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非人劳动条件和贫困的生活状况破坏了家庭幸福,摧残了这对夫妇在精神上自然健康的发展。

当主人公保罗出世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由于性格不同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沃尔特与格特鲁德之间的感情已完全破裂,再也不可能和睦相处了。保罗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母亲认为,由于他的出世并不是她和丈夫爱情的结晶,这本身已使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受到伤害。她因此暗下决心要在抚养过程中使他得到补偿。同时母亲那得不到满足的爱在丈夫身上已无寄托之处,就都集中到儿子保罗的身上。而保罗幼年体弱多病,客观上就需要母亲花更多精力来照料他。她使得保罗从小就非常崇拜母亲,他甚至看到母亲象烫衣服这样日常生活的姿势都感到无比愉快。“保罗很喜欢母亲蹲下来,脑袋偏向一边的样子。她的一切言行都完美无缺。”③他与母亲朝夕相伴,几乎与外界隔绝,不知不觉地,母亲唤起了他的情欲,使他过早地完成了向成人的转变,他感到母亲就象他自己选择的女朋友一样使他兴奋不已。他们的关系已超出一般的母子关系,更象是一对恋人。

在保罗的眼里,父亲酗酒成性,待人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一旦生病或受伤便失去男子汉的勇气而自卑自怜。而且父亲对孩子也缺乏了解,只指望他们将来还是继承他的职业当矿工。母亲对他又表示出了毫不掩饰的轻蔑和仇视。这种轻蔑和仇视几乎在保罗还是个婴儿时就影响了他,并被他全盘吸收。他在六岁时就默默祈祷让他的父亲死于矿井事故。他与父亲毫无亲情可言。母亲还不断向孩子们灌输中产阶级的文明及体面。父亲与子女们日益疏远,后来他们联合一致同情母亲憎恨父亲。对保罗来说,理想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是不存在的。

2.恋母情结投下的悲剧阴影

与弗氏性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保罗幼时对母亲的爱慕一直是有意识的,并经常表露出来。他曾明确地向母亲表白:等父亲去世后,他要与母亲住在一个庄园,雇一个保姆,永远生活在一起。就算母亲能活到七十五岁,那时保罗也才四十几岁,他还可以再找一个健康的女子结婚成家立业也不迟。他曾多次表示自己要是她的大儿子就好了,那他就可以看到一个更年轻的妈妈。可以说他在母亲面前一直扮演着儿子与情人的双重身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他作为一个正常男孩想要自己踏入社会经历人生并要超过父亲的雄心大志。他只想与母亲永远生活在一起,这就是他自己走向毁灭的真正开端。

后来他长大成人,与女性有了较密切的接触,但他对母亲的那种恋情却始终未能实现正常健康的转移。第一个使他着迷的是住在附近威利农庄的米丽亚姆。她是一个有点腼腆、清高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女孩,虽然与父母兄弟生活在一起,却仍感到十分孤独。她与保罗认识后不久就爱上了他。虽然他内心也十分喜欢米丽亚姆,可他又本能地感到不安,并竭力回避与她接触。米丽亚姆对他有着炽烈的情感,而他却认为这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表现,并对此感到害怕。在他们的恋爱过程中,米丽亚姆倒显得更为主动。保罗通过绘画艺术和教授法语这两个途径来与她接触,并加深相互了解的,可他也以此在她面前建立了权威,使之成为他们感情进一步深化的障碍。而

74

且,他还动不动使用这种权威对米丽亚姆发脾气,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粗暴。加上米丽亚姆一味只想在精神上与保罗结合,而对肉体的接触总有本能的厌恶,因此,这对情侣在开始时就显得极不和谐,是注定要失败的。

保罗后来与克莱拉的接触往来使他真正从肉体到精神尝到了爱情的欢乐。与米丽亚姆不同的是克莱拉身上充满性感。他们在同一个工厂里工作。他们认识了一段时间后,“克莱拉狂热地迷恋着保罗。她一见到他就想抚摸他。”(419页)克莱拉原是米丽亚姆的朋友,可她的出现不知不觉地把保罗从米丽亚姆身边拉走了。克莱拉是有夫之妇,但与丈夫不和,已分居多年。与她相恋甚至同居,保罗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必考虑结婚的问题,他也不会显得对母亲有什么不忠。尽管母亲格特鲁德是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可是保罗与克莱拉的性关系却给她带来安慰,因为她认为保罗与一个比他大七岁的已婚妇女相爱只会发生相互间肉体上的满足,而她儿子的整个灵魂却不会被别人占有。这样还可以使她在更大程度上占有保罗。

但是渐渐地,克莱拉对他的追求又使保罗感到压抑,甚至愤怒,尤其是他在精神上无法与克莱拉沟通。后来他们在一起的时侯,仅仅只有作爱,而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他们的最后分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克莱拉又与她丈夫言归于好。在她看来,保罗永远是个深不可测无法控制的人。

而这时保罗对母亲的态度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似乎已经认识到母亲的爱正在破坏他一生的幸福。然而,由于长期受到畸形母爱的影响,保罗在性格上已发生畸变。“有时他很恨她,并且想摆脱她的束缚,他的生活要他自己从她那儿得到自由。然而生活宛如一个圆圈,总能回到原来起点。根本脱离不了这个圈子。她生了他,疼爱他,保护他。于是他又反过来把爱回报到她的身上,以致于他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离开她独立生活,真正地去爱另一个女人。”(406页)因此他对他与母亲的恋情的这种新认识并没有使他采取什么行动来争取他个人的幸福。他已二十四岁,他还是向母亲表示将来要与她一起住在靠近伦敦的一个漂亮的小房子。最后保罗向母亲保证,只要她还活着,没有任何女人可以打动他的心。

3.畸形母爱的悲剧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对母子的恋情最后之所以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母亲这一边。母亲格特鲁德与丈夫失和,又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再到外面去寻找新的异性伴侣,她的全部情感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里。她的占有欲望以及思念伴侣的情欲使她先把感情集中在大儿子威廉身上。她对他的女朋友横竖看不顺眼。威廉后来死于肺炎,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因为他的灵魂始终由其母亲控制,而他的女朋友又在竭力占有他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死是由于不堪母亲与女朋友之间的争夺而造成的。不过母亲与威廉的关系从未在小说中上升到中心位置,因他较早地离家踏入社会开始工作,而当他病死后,母亲与保罗的关系则成了小说的最强节奏。实际上,她每时每刻都试图占有保罗的整个精神世界。可以说她的确是成功了。随着保罗不断长大成熟,他自然地要与女性交朋友。当他认识了与他几乎是同龄的女孩米丽亚姆时,母亲立即本能地警惕起来,她生怕失去经她哺育并完全被她占有的唯一的亲人。米丽亚姆自然也就成了她攻击的首要目标。她清楚地意识到,一旦她被击败,她在保罗心目中的堡垒就会顷刻瓦解。有一次,米丽亚姆访问了保罗并与他进行了长谈。她离开以后,母亲对她的忌妒和对保罗的不满引起了一场争吵,保罗试图对他与米丽亚姆间的谈话作出解释,他不经意说出了这样的话:“你老了,妈妈,而我们正年轻。”

他本来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她这个年纪的人和他这个年纪的人兴趣是不同的,但话一出口,他立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是的,我很清楚———我老了,因此我就应该靠边站了。我和你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你只是想要我伺候你,而其他的都是米丽亚姆的了。”(244-245页)母亲接着又说:“我受不了。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绝不是她,她不会给我留下余地,一点儿余地也没有……”

84

母亲对保罗说的这番话完全象是妻子对丈夫的尖刻的指责,保罗为此痛苦万分,向母亲接连表白他一点儿也不爱米丽亚姆,并因此憎恨起了米丽亚姆。但格特鲁德还不肯就此罢休,向保罗发出了最后的、无情的同时也是胆怯的呼救:“而且我从来就没有过———你知道,保罗———我从来就没有一个丈夫———没有真正的……”(245页)她的这个呼吁再加上保罗刚才的表白更是清楚地表明了这母子两人的感情已完全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病态。

最后母亲被诊患了癌症无可救药,日渐消瘦,在剧痛中煎熬。而保罗则日夜守护在她的身边,同样感到极其痛苦。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在一点一点地被毁灭。出于他对母亲的深深的爱,他不忍心看着她那样痛苦地挣扎,希望她还是死去为好。眼看着母亲不可能康复,而她的死亡将使他们母子两人都得到解脱,他逐渐减少母亲食物中的营养,并增加了她药品中的致命成分。与此同时他思想上也充满矛盾:离开母亲他将永远无法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从来也就没有真正地生活过;而只要母亲还活着,他便不可能过他自己的生活。这一矛盾就是他一切苦恼的根源。可以说母亲已堵死了他走向生活及与其他女人相爱的道路。而最后正是他给母亲的牛奶里放了超量的吗啡从而加速了她的死亡。母亲一死,他却又失魂落魄地跪下,脸贴着她的脸,一遍又一遍地喃喃低语:“亲爱的———噢亲爱的!”(476页)

母亲的去世并没有使保罗得到解脱,而是更加完善了他对母亲的忠诚。他相继断绝了与米丽亚姆和克莱拉的关系,他彻底地放弃了生活的一切。生活与死亡在他的头脑里已无区别,只有母亲存在时他的生命才有意义。现在她已去世,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他自己也无法回答。最后的一个章节题为《孤魂逍遥》再次强调了劳伦斯的创作主题:母亲去世后他已失去生活中的唯一支柱,而成了一个孤魂到处漂荡。母亲的病逝也使他便失去了生活的唯一依靠,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崩溃。离开母亲,他永远也不能做出独立的决定,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式的男人。我们再也不必追踪他的人生道路。他绝望之后也许会对生活产生新的希望,但他一定会将他所认识的女人与他母亲相比较,一旦发现有不及之处便又去寻找另一个,就这样不断重复着这一过程,从而也就决定了他在二十五岁时就永远也得不到幸福这样一个灾难性的结局。

作为一个故事,《儿子与情人》记录了英格兰中部某郡的一个矿工家庭的生活。从故事中对农村矿区及人物命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对工业化的看法。他认为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不仅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也给每个人打上烙印:它限制了人的视野,萎缩了人的本性。可以说沃尔特的粗暴蛮横、格特鲁德的畸形母爱以及保罗的恋母情结首先都是由此引起的。

正如多萝西?范?格恩特在评论中指出的那样,劳伦斯在这部小说中也揭示了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及心理现象:“人们往往不能尊重并正确对待他人的完整的最终个性存在,总有一种畸形的愿望去‘占有’别人。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先要占有丈夫,然后要占有儿子;米丽亚姆要在精神上占有保罗;克莱拉却要在肉体上占有保罗。劳伦斯认识到这种对他人个性的侵犯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病态,从两性关系间的这种侵犯还可延伸到社会,经济或政治等领域,比如:把人转变成无名的财产,军事单位,或思想意识的机械物体。”④

劳伦斯就这样以一个不寻常的恋母故事展示了西方世界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及家庭问题。

注释:

①Christipher G illie,Longman C 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London:Longman,1978p.801

②、④《劳伦斯研究》刘宪之等主编,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第109页,第124页

③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刘一之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第73页(本文以下引录此书之处均用括弧注明页码)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94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8套试卷答案)

试卷一 1.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是() D、改变 2.()是培养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有三层含义:接受自己的全部;无条件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B、自我悦纳 3.关于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是:() C、压力适度,工作效率高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不属于客观表面因素的是:() D、个人品格 5.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呈倒U型 6.给专业技术人员带来压力的压力来源中,不属于个人因素的是:() C、工作任务及工作场所 7.管理者指责部下时,要讲究一些技巧,下列是一些指责部下的技巧与注意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指责时不必顾忌部下的自尊和和自信 8.为了预防心理障碍,个体采取自我调整措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抗压能力,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 A、控制自己,我一定要是最棒的 9.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 D、躁狂症 10.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 D、自尊 11.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C、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 12.幻听最常见于()。 D、精神分裂症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涵了哪些基本要素: A、躯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 B、对社会各种角色的适应 D、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3.职业压力可能造成三种消极的个人后果,分别是: A、心理症状 C、行为症状 D、生理症状 4.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属于主观深层因素的是:() A、特点相似 B、需要互补 D、个人品格 5.情绪具有两极性,表现为() A、积极的和消极的 B、紧张和轻松 C、激动和平静 D、强——弱 6.属于强迫障碍的是:() B、过渡洗手、洗澡、刷牙、修饰 C、反复检查门、窗、锁、用具、炉灶 D、哭泣,焦虑 7.下列关于人际交往的说法,正确的有()。 B、在对熟悉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C、第一印象不会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因而不必在意 D、刻板印象都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10.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每一印象?() A、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B、微笑 C、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 D、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 8.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 B、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他们往往更自信 9.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1.改变不是社会适应的组成之一。 X 2.职业适应包括角色适应、心理适应、生理适应、人际适应以及能力适应。正确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正确 4.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正确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作为一名变电值班员,深知安全的重要,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事故的发生,人为的因素也是最常见的,所以,要预防、杜绝生产事故、习惯性违章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行为对安全的重要性。而人的行为的产生,却是由人的心理所决定的。 对于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来说,通常最容易产生或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惰性,二是凭经验。产生这两种心理因素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惰性也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天性,而散漫的工作作风,缺乏激情的工作氛围,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这些都容易培养人们的惰性。该办“工作票”的工作,只因怕麻烦而不遵守相关规定,发现习惯性违章而睁只眼闭只眼懒得去制止,该做的安全措施不做,或者做的不够彻底,不够仔细,敷衍了事,事故也常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夸张点说,盲目依赖于经验,是一种思维缺陷,不过,这种缺陷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BJKx3qR。x2qsUyI。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xx 单项选择题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第六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类别; 2.了解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类别; 3.理解行为和心里问题的干预 【本章重点】 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联系 2.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本章难点】 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基本概念】 人格;认知因素;个体干预;社会工程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 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害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是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的致病因素;相反,良好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个体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相像等。 1 知识和观点 2 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 个人控制信念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个体心理特征或称个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或很少改变。 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据说性格内向的人都这样: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 大部分符合,看来是了。。。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通常所说的脾气,个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属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的气质特征: (二)性格(character) 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有A型性格和C型性格。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B型性格表现为: 1,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2,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3,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水平4,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概念 行为分类 情绪、生活事件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三个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完整版)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 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 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 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 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 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 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 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 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

(推荐)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 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形考任务2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题目1: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本质是上(),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亦是如此。 A. 生理需要. B. 自然规律 C. 心理需要 D. 寻求安全感 题目2:Cindy Hazan & Philip Shaver(1987)在研究爱情和依恋类型时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依恋,不包含()。 A. 回避依恋类型 B. 安全依恋型 C. 精神依恋 D. 焦虑/矛盾依恋型 题目3:()认为男性更关注性忠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生物事实:男性不可能100%的确信妻子的孩子是自己的。 A. Bowlby B. David Buss C. Cindy Hazan D. Philip Shaver 题目4:全世界的女性都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年纪稍大的男性结婚,这样的男性具有较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这表明,女性更看重获得()的能力。 A. 未来资源 B. 生殖资源 C. 繁衍资源 D. 财富资源 题目5:下列不属于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的相似之处的是()。 A. 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解释为外界的压力 B. 在共有资源的利用上产生矛盾 C. 行为的动机都是在变化的 D. 都不客观地评价对方的行为 题目6:()在1973年阐释了人类寻求立刻满足的驱力何以导致社会困境。他认为,个体或群体会被即时的回报所诱惑,即使这些利益后来被证明会产生不愉快的甚至极其严重的后果。 A. Gifford B. Hine C. John Platt D. Herlocker 题目7:()认为,人们会重复那些能够获得立即强化物的行为。一旦这些当前能带来强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成本,人们便置身于陷阱中了。 A. 认知原理 B. 解析原理 C. 强化原理 D. 重复原理 题目8:()是研究影响疾病的行为、心理因素的学科,认为我们的身体状况与我们的所行所思有非常微妙的关系。 A. 身心健康学 B. 心理康复学 C. 健康心理学 D. 心理健康学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二)

客观题70分(单选12*2=24分;多选10*3=30分;判断8*2=16分;)以下答案得分在65分左右 主观题30分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二)参考答案 DBCCBBADCDCB AC ABCD ABCD ABCD ABC ACD ABCD BCD ABCD ABCD 对错对对对错对对 1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的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个人期望。 2专业技术人员从个人角度克服职业倦怠: a.有效的时间管理 b.积极的心态 c.挖掘工作意义 d.培养工作兴趣 e.生活节奏调整 3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 1、健康的婚姻关系 2、良好的亲子关系 3、和谐的原生家庭 情绪健康的特点 1.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肝火或郁结于心。 2.情绪正常、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3.能给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同情心。 4.谈吐风趣、文雅。 5.自信、乐观、有主见,能独立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工作。 6.明智、少偏见,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长、短处。 7.对前途有信心,勇于上进。

8.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承认现实,并按社会要求行动。 9.对平凡事物保持兴趣,能不断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感受、快乐的享受,会工作也会消遣。 10.尊重他人,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首先要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再者对这个社会要有清醒的认识,可能在你进入社会前对社会的估计和你现在所经历的有所偏差,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会比较好。不要轻易说自己得了抑郁,这种只是挫折感,经历一些挫折对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无奈,因为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的无奈;但千万不要绝望,你有你的价值,对于你的家人你自己来说你有充分的理由好好面对自己的生活,计划自己的未来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产生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一个社会适应不良的人,心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深入进行,必然带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造成社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4分) 1.人口素质具体包括--------------、----------------、--------------。 2.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通过一系列----及-----系统的变化影响机体健康。3.情绪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与----------,进而导致体内各个系统与脏器的变化。 4.促进健康行为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来衡量即----、----、----、----、----。5.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 6.社会心理因素即日常生活事件划分为三类-------、----------、----------。7.人类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9分) 1.social support 2.心身疾病 3.健康相关行为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 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 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 2.家庭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在于() A.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B 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 C.家庭成员健康信念相互影响 D.家庭成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健康 E.以上各条均影响家庭成员健康 3.以下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疾病关系正确的是(): A.社会交往越少的人,疾病发生率越高。但这种关系受该疾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的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是护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部分,或称为临床操作部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技能和方法,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是介于心理学与护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护理一词最早是由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提出。南丁格尔认为:“消极的环境可以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为病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把护理目标定位于“使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提出“护理是一项精细的艺术。”改变了“单一照料患者病残肢体”的传统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能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心理治疗——又称精神疗法。广义地说,心理治疗就是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尤其是医生)的语言作用,特殊布置,以及医生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的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咨询师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决策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治你没商量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理论学说心理动力学说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心理生理学说“应激” 学说学习理论学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心理学理论、技术、方法——现代护理模式的核心基础学科: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概念转变:1984年who提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促进护理体制的优化?体现学科发展特色?强化护士职业心态?完善护士个体人格心理护理的主要功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个体化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启迪性原则?治疗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原则: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共性心理护理与个性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形式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耐心的倾泄、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条件:相应的学科理论体系规范化操作模式实施者应接受专业化培训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护理行为。眼神、微笑、护患关系无意识心理护理个性心理护理: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以解决患者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共性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强,仅从满足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患者中同类化性质或共性化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需要→分析病人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信息收集分析决策↑↓ 遗留问题← 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实施问题解决行动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是确立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和视角出发,了解其日常健康行为习惯,了解在患病时以及疾病发展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以及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应对策略,其心理、社会因素在患病及疾病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一、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二、生理方面:t、p、r、bp、意识等;三、心理方面:客观资料:1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2人格个性:需要、

早醒与心理因素有关

早醒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一般意义上说从夜里进入睡眠后到次日清晨大家都该起床的这段时间内醒来都算得上是早醒,最为常见是在后半夜的2点钟到4点钟醒来就再也睡不着。如果因小便急而醒来解尿,解完后上床又能很快睡着,这样的醒不属于早醒的范围。 一、早醒可能与以下三种原因有关: 1、因身体疾病造成的早醒 如:心脏病、肠胃病、高血压、脑疾病等等。 2、因生理造成的早醒 环境的改变,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早醒。 3、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早醒 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早醒的原因。 二、早醒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抑郁性早醒: 抑郁症患者易早醒,常在夜里两三点醒后难以入睡。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进一步诊治。 2、老年性早醒: 老年人松果体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导致生物钟紊乱,加上老年人入睡早,容易醒得早。 3、心理压力大: 经过前半夜的深睡期以后,白天经历的各种事件开始在大脑中浮现,并形成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强烈到大脑无法抑制时,会使人早醒,无法再次入睡。 4、脑袋看似清醒,实则烦乱: 即在睡着一段时间后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显得很清醒,想再入睡却没有

睡意。随后便是浮想联翩,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推测,有的是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是脑子里胡思乱想,乱哄哄一片,越想人越发热,越想心越烦躁,然后苦苦地等天亮,几乎天天如此,搞得精疲力竭。 5.睡眠时间不足: 次日就会感到疲乏、浑沌、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等。长期处于早醒的人还会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如心悸,胸闷、腰酸,腹胀、纳差等。由此便构成了“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对人的心身健康带来严重的压力。 三、预防早醒的方法: 在了解了早上早醒的原因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早上早醒怎么办问题。 1、应该从抗抑郁入手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联合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这正说明调整早醒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严格地配合医生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 不少早醒的患者在还没有接受治疗时就开始担忧用药是否会构成药物依赖,或是否会出现不良的副作用。实际上这是大可不必,因为目前我国已有很多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专科药物可供选择。至于药物依赖的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予以克服。早醒是心身健康的大问题,是抑郁的一个信号,切莫掉以轻心,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2、平常而自然的心态 出现早醒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早醒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3、寻求并消除早醒的原因 造成早醒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早醒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早醒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早醒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 4、合适的睡姿

心理健康与调查的题目及答案

第1题: 1990年,WHO将(D)纳入健康的概念中,形成了新的健康概念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 D.道德健康 第2题: 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估工作者以(B)的标准界定心理活动是否正常 A.行为学 B.统计学 C.心理学 D.医学 第3题: (C)患者病前个性大多孤僻、敏感、多疑、好幻想,有遗传倾向 A.人格分裂 B.妄想症 C.精神分裂 D.抑郁症 第4题: 心理保健的主要途径是(D) A.合理变通 B.合理治疗 C.合理思考 D.合理宣泄 第5题: (A)可以说是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一种结合 A.认知行为治疗 B.心理治疗 C.合理情绪疗法 D.合理思考疗法 第6题: 对于压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有压力是正常的,可以不用管它 B.压力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应对 C.有压力生活反而会更放松 D.压力都是来自外界的 第7题: 压力管理是信念、价值观和(A)的组合,三者缺一不可 A.个人习惯 B.行为习惯 C.生活习惯 D.饮食习惯 第8题: 培养个体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是(C)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第9题: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侧重的是(B)方面 A.适应生活 B.适应社会 C.适应工作 D.适应环境 第10题: 造成狭隘性格的原因中的决定性因素是(D) A.先天因素 B.遗传 C.家庭环境 D.后天环境 第11题: 以下临床症状中,(A)属于心境障碍的症状 A.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B.视听幻觉 C.思维逻辑倒错 D.情感冷漠、倒错 第12题: “心理”一词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认为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的是(C) A.过程心理 B.活动心理 C.认知心理 D.综合心理 第13题: 行为主义理论中把个体的思维、观念、意向等称为(B) A.显性行为 B.隐形行为 C.个体行为 D.个性行为 第14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上、(D)、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 A.性格上 B.环境适应上 C.情感上 D.心理上 第15题: 神经症也称(A) A.神经官能症 B.神经病 C.精神障碍 D.精神病 第16题: (D)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