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章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

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

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后来出现的以“再现”来解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文学比喻为反映生活的“镜子”,以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和发展等等,都源于艺术模仿现实的文学观。(第3~4页)

2、和模仿说相似,“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并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实用说”的文学观是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第5页)

3、“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变为诗。”([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6页)(第5~6页)

4、“客观说”出现较晚,它表现了这样一种文学观:“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这种文学观尤为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第6页)

二、人类对生活和自身的认识,因经验对象和感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某种差异。对于实践性的外部认识,人类通过哲学的方式,即通过知性活动以逻辑抽象的方式揭示出纯粹、明确的人生哲理而加以把握;但对于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感受,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与把握,因而也无法言说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人生体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凭借其在传达内在心理感受上的独特优势而获得了相对于哲学的独立存在,而文学的根本价值也正在于它能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达到对人生意蕴的领悟和把握。

1、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透过生活现象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似乎都有两个层面,用美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一个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美]桑塔耶那著,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上,读者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这是一个感性的、形象的世界。对于文学来说,这个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疑构成形象化的文学世界。但是……文学必须超越这个形象世界……从而揭示隐含于其中的人的内容。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和体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寻着生活的

理想……就像看见了故宫会让人想起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样,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是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巧妙结合,在艺术地表现了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开放的世界。(第11~12页)

2、人类对生活和自身的认识,可以因为经验对象和感受方式的不同而形成某种差异。关于这个问题,康德曾有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哲学是以实践性的外部经验为基础来认识人的,所以哲学对人的认识是一种“论证的意识”或“知性的意识”。人对自身的另一种意识来自“内部感官”,它是“心灵所激动”的产物,是一种“直觉的意识”或“经验的自我意识”([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康德认为,“内部经验并不像那种有关空间中的对象的外部经验一样,在这种外部经验中诸对象表现为相互并列的和固定存在的。内感官只是在时间中,在不具有观察的持久性的流动中,才看出其诸规定之间的关系,而那种持久性对于经验却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依赖于知性和逻辑的哲学无法感知和把握人的内部经验,即人的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性的心理感受,因而也无法言说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人生体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亦即心里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第12~13页)

三、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虚构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选择、融合和自解的功能。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文学的虚构性也产生了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判断问题。

1、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虚构具有选择、融合和自解的功能。

选择是指:“文学文本作为作者生产的作品,它包含着作者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存在于他或她所描述的对象之中,它可能只是作者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这种介入不是通过对现实世界存在结构的平庸模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改造来实现的。……这种倾向性是作者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选择,作为一种虚构化行为,揭示了文本的意向性。”

“融合,使各种不同因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融合也是一种虚构化行为,它的基本行为方式同样是跨越疆界。”

“虚构的自解具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自解表明,虚构可以不加掩饰地看作是虚构。其次,它还告诉我们,文本世界只能被看做一个仿佛如此(as-if)的世界,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虚构文本的自解,对于读者而言,需要的是一种态度转变”,“当一种文本挑明其虚构性时,我们应该改变其接受心态”。(第16页)

2、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在文学活动中,源于主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理想势必会影响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形成虚构和想象的个人特征。“文本的意向性,是由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这样一个特点,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第17页)

3、文学的虚构性产生了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判断问题。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而是一种艺术真实。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总结中西文学理论对艺术真实的阐述,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来理解真实性问题,可以说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人们方可认同文学的真实性即获得了艺术真实。

⑴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脱离了生活经验的主观臆想,都会使文学由于失去了生活基础与现实可能,而显得荒唐、虚假。虽说文学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但是文学的想象和虚构却不能没有生活基础,不能没有源于现实的动机和需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第19页)

⑵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决定了文学生产主体必须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体验,他的情感、情绪是否出自切身的经验和发自肺腑,真率诚挚,也就必然地成为决定文学创造成败的关键。(第19页)

⑶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是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文学作品是作家虚构的“自己的世界”……面对一个虚构的世界却能使人认同、相信,首先依靠的是读者的接受心理,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假定性”作为接受和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适应读者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使读者有可能“信以为真”,是取得艺术真实的条件。为此,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注意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第20页)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形象不同于概念语言的明晰与确定,而是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形象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并不严格对应,只是作为一种暗示或喻示。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看,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能为人们传递那些本身就有模糊特点的信息——比如难以言明的感悟或复杂微妙的感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1、……“象”具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的特点,即立象尽意具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所以“象”能以它的具体多样和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喻示事物丰富而隐蔽的蕴意。(第23页)

2、形象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一定的所指,又有无须对这种所指作出定量和定性规定的模糊性,形象与它所要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符号只是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比概念语言要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达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看,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为人们传递那些本身就有模糊特点的信息——比如难以言明的感悟或复杂微妙的感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却是讲究逻辑严密的概念语言难以做到的。(第23页)

3、……形象符号“无意中露出的非语言提示比有意给的有意思得多。……通过非语言方式给的信息,许多是来自内心深处,难以压抑。”([美]施拉姆、波特

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这说明形象符号蕴含的某些信息可能来自无意识层面;而它作为交流媒介,又是诉诸于人的感受而非理智的,从而有可能调动仅仅属于接受者个人的感性经验,甚至激起深层无意识反应,却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无法表现和唤起的。(第23~24页)

二、文学形象大体有三种类型:形象、语象、意象。形象:对客体作客观描摹,以描摹手法来获得对客观物象的逼真表现;语象:对客体在主体心中唤起的印象和感受的传达,多使用非描摹性的,通感、隐喻、象征等语言用法;意象:对主体内在情感的表达,或凭借客观物象来传达,或以语言直接显现。

1、……形象,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描摹型形象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描摹形象的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第28页)

2、语象(verbal icon)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第26页)

3、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象”是为表现内在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如果要做更细致的分析,我们还需注意,中外文学理论对意象的理解还有一些虽然细微却是很重要的差异。如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或许正因为如此,西方文学尤为重视语言在意象创造上的作用,认为意象“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远不像中国古代文论那样重视“意”的显现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第29页)

二、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1、间接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虽说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便,它远不像视觉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但是也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的创造和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比如,为了创造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作家可以充分利用文学形象间接性的特点,发挥语言的一切潜能,为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作家对形象的描摹既不用过于概括的词语,也不是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地去刻画,而是让自己的言说成为引发想象的诱饵。用“绝代佳人”或“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来描绘美女,所以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就是由于前者或因太抽象太概括而难以唤起想象,或因太具体太细致限制了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人物神态特征的瞬间捕

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理想倾注于其中,在联想中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第33~34页)

2、心象性。

⑴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心象性是文学形象的有一个特点。……文学形象的心象性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比如表现“愁”这种心绪,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巧用季节风物,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写出了闲愁心绪的琐碎、弥漫、无序、轻虚。……不能不让人钦佩诗人对情感表现得细腻幽深,那些原本说不清摸不着的心绪感受,也因此有了鲜明生动恰如其分的形象。……心象性形象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种心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这类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五五象可言,但是诗人却把那种因时空无限、人生短暂而生的感慨,以及渴望有所作为实际上去孤立无奈的悲怆之感,在一唱三叹中形象化了。(第34页)

⑵心象性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感觉中的世界,这个心象世界与那种仅仅描绘事物本身的物象世界确实不同,它不仅诉诸于视觉的色彩和形状,而且还有诉诸于听觉的声音、诉诸嗅觉的气味,以及似乎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氛围。……文学形象的心象性说明,文学形象其实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把文学形象仅仅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完全忽略了语言艺术在形象创造上的特点。(第35页)

3、概括性。

⑴……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第36页)

⑵概括性所以是文学形象必不可少的内在蕴涵,是因为文学形象只有具备了这种属性,才能使文学摆脱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种困境与矛盾,那就是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具体的感性形态;但是,若要对社会人生作出审美把握,使读者获得人生领悟,文学又不能不展示某种普遍意义,不能不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下的人生底蕴。可是,要做到这一切,似乎只能借助于抽象的手段和抽象的概念,这又意味着对感性、具体和偶然的舍弃和否定。文学陷入了两难,矛盾因此发生。(第36页)

⑶文学形象的概括性应是艺术概括的结果,它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形象的概括性是个性化概括的结果,它把某种普遍性融化在具体、感性的形态之中,犹如“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第36~37页)

4、符号性。

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罗兰·巴特用符号学理论对文学语言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符号性。他指出,我们可以把一般的语言视为“第一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符号的意指作用

是直接的。比如能指“玫瑰”的所指对象,是一束作为园艺实体的玫瑰花。而文学语言则是建立在“第一符号系统”之上的“第二符号系统”,其表意特征是“含蓄意指”。在文学语言中,作为“第一符号系统”的那束玫瑰,现在成了“第二符号系统”的能指,其所指是激情、爱情。也就是说,“玫瑰”这个形象成了“爱情”的隐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视为“第一符号系统”的符号,它的所指隐含在“第二符号系统”中,我们只有把形象作为隐喻来理解,才能把握其隐含的意义。(第37~38页)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一、语言媒介的局限性。

1、语言媒介的局限性体现在言意矛盾上。第一种言意矛盾来自文学传达的过程中。这种矛盾可能形成于感受的丰富和语言的贫乏之间的对立,也可能生成于语言自身固有的意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阻碍,还可能产生于文学所要表达的审美感受本身有难以言传的特点。在这里,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文学言说面临的困境却是一样的,即“意”如何实现向“言”的转化。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克服这种困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第45页)

⑴……第一种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即所谓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它是指那种相对于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言,语言显得贫乏、浅陋、不够用的现象。(第43页)

⑵第二种“言”和“意”的距离、差异、矛盾刚好与前一种相反,它并不是由于语言的不够用,而是因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第43页)

⑶第二类言意矛盾表现为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对体验心理有许多细腻的描写,为人们了解体验心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对象。将其作为一种心理材料感受和分析一下,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对文学来说,有许多经验是难以用语言来传达的:“一种我们从前观望过的东西,如果我们再次看到它,会把我们从前注视过它的目光连同当时把它装得满满的所有形象送还给我们。那是因为——一部红封面的书或者别的任何东西——即在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就变成某种非物质的东西留在我们心里,与这一时期我们各种各样的挂虑或感觉性质相同,并与它们不可离析地掺杂在一起。从前在一部书里读到某个名字,在它的音节间保藏着我们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刮过的疾风和灿烂的阳光……更有甚者,我们在某个时期看到的一样东西、读过的一本书并不永远和我们周围的事物相结合,它还同当时的那个我们忠实地相结合,只有通过感觉,通过当时的那个我们,我才能被再度回顾……”([法]普鲁斯特著,徐和谨等译:《追忆似水年华》Ⅶ,译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普鲁斯特的细腻描写为人们呈现了体验的特点。作为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再度感受和认知,体验是一种有着不同层面、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型的感受。体验中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也有对这种感受与认知的回味,还有感受所引发的人对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认,对造成情绪、心境的生活环境乃至生活细

节的体认;而体认心理的发生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主体的生活境遇、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它们又必然地使体验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发生联系。因此,虽说体验的发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也可能只在一个瞬间,然而其心理内涵的深广、丰富与杂多,却跨越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包含着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两种心理内容。其内涵的丰富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短暂的体验能使人生的整体得到再现。([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由此来看,体验心理几乎没有语言言说所呈现的那种逻辑秩序,没有言说所表现的那种线性结构,也没有言说显示的那种条理分明的因果关系。所以,语言确实很难、甚至无法以通常的方式来表现体验,再现体验这种交错着不同的时空、糅杂了多重内涵的心理境界。(第43~44页)

2、第二种言意矛盾具有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特性,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此刻,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着个人意识的发生。语言因此成为横亘在人与世界、感官与实在之间的一道屏障。……对于文学来说,解决这种言意矛盾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第45~46页)

第三类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第45页)……对任何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这种关系意味着我们在使用语言之前,必须学习语言,接受语言给予我们的一切。于是出现第二个问题:先于个人存在又使人不能不接受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堆积,也不是透明的、无意义的符号和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指称代码;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用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话说,“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70页)所以,人们学习和接受语言的过程,正像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的那样,也是一个学习一种文化并接受其同化的过程,“获得某一种文化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英]帕默尔著,李荣等译:《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8页)这个事实意味着,人们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都有可能受语言,或者准确地说,受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影响,语言成为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中介,我们关于实在的知识往往是在语言文化的参与下才形成的。……这些语言事实使许多思想家意识到,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工具,语言其实还会影响到人的经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第39~41页)

二、语言媒介的优越性。

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人们会发现,与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不同,文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并不是直观的。文学是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其实是语音和语义;读者也不是凭借着感官,而是依赖想象才进入了文学世界的。尽管语言艺术的这个特点使文学形

象在清晰性和明确性上,无法和其它艺术相比,但是文学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天地,一个依靠语言引发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本来,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描绘的艺术世界,不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读者如果不运用自己的想象,这种语言形象不会使他产生具体的感官感受。可是,像任何事情一样,凡事有一弊也有一利;对于文学来说,摆脱感官形象的束缚使他有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表现力。在把握社会人生的动态变化上,在表现心理世界的丰富隐秘上,在对理性思维的传达上和对审美空间的拓展上,文学都显示了其他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长处。……所以说,对于文学来说,语言固然给它创造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给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文学独具的特点。(第47页)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使文学在反映生活上有了巨大的容量,无论是表现人生中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受,还是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宏大的历史内容,文学都能承担。在这一点上,其它艺术种类所受的限制就要大多了。(第47页)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它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合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如美国女诗人的金森的无题小诗:“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地更加荒凉。”把得而复失的惆怅,把那种因为曾经拥有而倍感丧失欢乐后的寂寞和凄凉,诉说得如此细腻感人,显然是得益于她把难以言传的感情具象化。直接表现人的心理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专利”,除此以外能够涉足这个领域的恐怕只有音乐。但是音乐语言的抽象和概括,对情感情绪的表现往往比较模糊,更难像文学那样,给情感注入一定的理性内涵。(第48页)

3、……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似乎占有两种传达信息的手段,它既能使思想感受的表现保持着感性的细腻和生动,又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表现理性化的思想。后一种方式虽说只能作为形象表现的补充极为有限地使用,但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情感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他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局限,成为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第48页)

4、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的艺术种类。与其它艺术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厚,也最为人们所熟识,这使语言具有了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虽说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给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造成了许多障碍,但是在语言艺术家的手里,却可能通过种种技巧和手法,挖掘和开拓语言表现的潜能,使语言由障碍变为得心应手的材料和工具。……江西诗派的吕本中主张“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吕本中著:《夏均父集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

1979年版,第367页)钱钟书进一步发挥说:“前语所谓越规矩而有冲天破壁之奇,后句谓守规矩而无束手缚脚之窘;要之非抹杀规矩而能神明乎规矩,能适合规矩而非拘挛乎规矩。”(钱钟书著:《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9页)这些都是指文学只要巧妙地利用语言规范,便能化解言意之间的矛盾,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形象来。例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就是把语法、句式,甚至标点这些原本是束缚言说的语言规范,都拿来用于塑造形象,真正做到了入乎规矩之内而又能出乎于规矩之外: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买菜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个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节奏紧促的叙述,参差不齐的句式,主谓宾不全的结构,把县城的热闹,行色的匆忙,以及明子只有眼花缭乱的映象都表现出来了。唯一完整的叙述句式写小磨香油的那一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了明子虽然看得匆忙,浮光掠影,而香味却久久追随着他的感觉。可以说,写事实的是词语,制造气氛呈现感觉的,则靠的是结构、句式等语法规则。(第48~49页)

第二章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意义并非只来自于作家单方面的赋予或读者的解读,文学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和符号特性同时也规定着文本的意义。文本可以从其作者和语境中分离出来,具有自在自足的独立性。

对于传统文学理论来讲,“作品”概念是对这样一种关系的认定,即作品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从属于某个个体,作品不能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于是,作家个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成为作品蕴意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可是,人们在文学活动中却发现了另一种情况:作家的意图未必都能通过语言符号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而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也往往会形成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这些现象说明,无论对作家还是对读者而言,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是一个有待于解释的“文本”。“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第51~52页)“文本”或“文学文本”是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和接受批评等各派文学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理论研究的特定语境中涉及的文本,大都是指文学文本。然而,上述的各种文学理论对文学文本的概念界定和表述又有一定的差异。在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中,文学文本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存在体,是一个独立于作者原意和读者解读的封闭对象;在结构主义文论中,文学文本被看成是一个遵循着特定组织规则和逻辑秩序的符号体系;在后结构主义理论中,文学文本具有多种被理解的可能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而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成为一个与“文学作品”相区别的概念术语,它处于读者对立面的位置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能获得意义,成为现实的文学对象。上述各家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虽然不尽一致,但是在强调文本的独立性上却是相同的。“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主义都把文学文本作为自主的(或‘目的存在于本身’)客体。

在他们看来,只有把文本从其作者和语境中分离出来,批评家才能进行正当的有力和客观的分析。(参见[英]赛尔登著,刘象愚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第52~53页)

二、文学文本可以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为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内容和依据。

1、文学文本构成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层。人们阅读文学文本时,首先接触到的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语言以及它的符号记录形式——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体系,传达文学信息的媒介,以及特定的组合构成了文本的语言层面。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第54页)〔1〕……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却可以不和具体意义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比如《吕氏春秋·音初》记载了一首禹时代的歌谣:“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这首歌谣实际上只有两个字:侯人,另两个字“兮猗”只是用来配合音节、协调节奏,没有实际意义。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虚字,就不能称之为歌谣。……对于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而言,语音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正像韦勒克所说:“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在许多艺术品中,当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内,声音的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6页)中西语言在性质上虽有表意和表音之分,但韦勒克在论述语言的声音层面是强调的“谐音、节奏和格律”等因素,在汉语中也是造成文本独特语音效果的主因。尽管在不同的语言中,谐音、节奏和格律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语词的声音效果很难与一首诗或一行诗的意义语调背离。……讲究音韵使文学语言读起来上口、悦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常说的“气势”,使读者从声调中感受到情感的波动,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效果。……对情感的表达来说,排比句却能造成一种声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极好的节奏感,使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如果说表现情感也是文学必备的功能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些句子的感情价值大于语义价值,充分体现了语音特有的审美性。(第54~55页)

〔2〕语言文字是表达意义的,文学语言同样如此,但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上却有和非文学文本不同的特点。非文学文本为求得交流效果的直接性和透明性,在语义方面往往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而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和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则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文学语言因此具有多义朦胧含蓄慰藉的特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对一种特殊天气现象的描绘,利用汉语言的谐声双关的特点,由“晴”而到“情”,构筑了一个精致的场景,及其形象又极其朴素地展示出初恋少女的迷茫眷恋之情。(第55页)

2、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现象层。与非文学文本不同,文学文本语言符号的所指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成了文学文本的现象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具体说来,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

的情感对应物;而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则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幻的环境。(第55~56页)

3、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层与现象层是融合统一的,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

〔1〕对文学文本来说,虽然形象的创造即现象层的存在至关重要,以致成为人们区别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但是从根本上讲,现象层的创造并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的现实的审美意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第57~58页)

〔2〕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

钱钟书曾通过《易》和《诗》的比较,说明在文学文本中“意”和“象”是不可分离的。他说:“《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可也;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可也。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词章之拟象比喻则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故《易》之拟象不即,指示意义之符(Sign)也;《诗》之比喻不离,体示意义之迹(Icon)也,不即者可以取代,不离者勿容更张。”

钱钟书的辨析说明,对于文学文本来讲,作为能指的形象或现象层,与作为所指的意蕴或意蕴层的关系既不是二分的,也不是任意的;某种意蕴只能包含在特定的形象或形象体系中。所谓形象和意义不能二分,就是说文学文本的意义不可能从形象体系或现象层中分割出来,意蕴不可能脱离现象层而独立存在,文学文体的意蕴就蕴含在现象层即形象体系之中。(参见[钱钟书著:《管锥篇》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6页)(第12页)

三、文学体裁可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种类型。此处着重辨析诗歌、小说、散文三类文学体裁的分类依据和区别。诗歌在语言层采用韵文写作,在现象层体现抒情性特征;小说在语言层采用散文写作,在现象层体现叙事性特征;散文在语言层采用散文写作,在现象层体现抒情性特征。诗歌以抒情性为基本特征,因抒情需要而采用韵文写作;小说以叙事性为基本特征,因叙事需要而采用散文写作;散文于形式技巧方面较为自然朴素,故于韵文风格、叙事特征皆不太着重。诗歌、小说、散文的统一性体现在意蕴层上,三者皆以传达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宗旨。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以抒情性为基本特征。

〔1〕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诗歌语言的一系列形式特点,如讲究韵律、节奏、声调,都与抒情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第65页)〔2〕诗的抒情性首先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与其它抒情文类一样,诗

歌一般很少对社会生活的形态、人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作广泛、细致的描绘。就像黑格尔所说的,诗所特有的对象和题材不是自然风光或人的外表形状,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在全部事物中,只有那些可以向精神生活提供动力或材料的才可以出现在诗里”,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诗歌“只为提供内心关照而工作”([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诗歌里没有形象描写和生活过程的展现。对于人情世态、山水风光,中外诗歌都不乏出色的描绘。但是这些在诗里都是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的。而且,经过主体情感的渗透和改造以后,作为物象的客体往往失去或改变了原有的客观性质而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常讲的借景言情、融情入境、托物咏志。(第52~53页)

诗歌所表现的感情,是因为凝聚了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解才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对诗来说,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相反,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像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正像赫兹利特所说,“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英]赫兹利特著,袁可嘉译:《泛论诗歌》,见《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2页)虽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少不了想象,但是对叙事文类来讲,想象的腾飞还须顾及事件发展的逻辑和保留物象的自然形态,唯有诗歌才要求想象的“白热化”,给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原因在于,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而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为情感的表现找到使之外化的形象。(第52~53页)

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最为讲究,“诗是语言的精粹”。诗人要撷取和提炼自己的审美感受,以理想的形象体系来表现,创造出包含审美意蕴的意象和意境,也就相应地要求凝练而富于表现力、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1、语词。对语言的执着追求,使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有了明显的区别,形成了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

〔1〕这种“背离”首先表现为诗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乃至变异,诗要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歌甚至会使语言发生扭曲和变形。如李贺的《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一句,竟用黑色描绘灯光,“非言漆烛之灿明,乃言鬼火之昏昧,微弱如萤,沉黯如墨;……非谓烧漆取明,乃谓只如漆之黑而发光。想象新诡,物色阴凄,因旧词而别孳新意,遂造境而非徒用典,其事与”烂如日月“大异。”(第67页)

〔2〕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还表现为对规范句法的“破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主谓宾的位置相当灵活,诗人经常为了突出某个意象或造成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而改变词序、句序、字词组合和句子结构,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及的例子。若按一般的文法来讲,这两句分明不通;若说是倒装句,理解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又显得过于平铺直叙,毫无诗意。有研究者指出,这两句其实并不是写“鹦鹉啄稻”、“凤凰栖枝”之事,“乃在写回忆中的渼陂风物之美,‘香稻’、‘碧梧’都只是回忆中一份烘托的影像,而更以‘啄余鹦鹉粒’和‘栖老凤凰枝’,来当作形容短句,以状香稻之丰,有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之美,有凤

凰栖老之枝,以渲染出香稻、碧梧一份丰美安适的意象”。(第67页)

2、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和流动,诗歌自然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1〕节奏是在诗人情感支配之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不同的诗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诗歌节奏。如轻松愉快表现为明快悠扬,昂扬奔放表现为急促有力,悲哀忧伤表现为缓慢低沉,这说明节奏是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第67~68页)

〔2〕节奏既体现在诗歌句子的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押韵是加强诗歌节奏、增强情感色彩的一种手段。(第68页)

3、结构。与诗歌语言表现的上述特点密切相关,诗歌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从表层结构上看,诗歌和其他文本明显不同的是诗的分行、分节排列;从深层结构看,诗歌追求跳跃式的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可以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循序,而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秩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形成了与其它体裁迥然不同的文体面貌。(第69页)

三、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

1、意象。意象乃指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具有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意会性。

〔1〕意象是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其中的“意”大致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第69页)

〔2〕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显然偏重于主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按照印象派诗人庞德的说法,“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美]庞德著,郑敏译:《回顾》,见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第70页)

〔3〕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完全取决于诗人个人,意象的生成和运用不仅要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而且还会受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同的心理有关。……自然界的其他种种物象,诸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夏去秋来,冬尽春回,山岳摩天,江河入海,等等,自古至今,人类的情绪、心境无不与之相呼应,构成某种默契,从而形成普遍性的美感,具有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的性质。他们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延绵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在共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意象体系,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诗人一直袭用。因此,从纵的方面讲,意象有传承性;从横的方面讲,意象有普遍性。诗人在此基础上,或袭用旧的意象,或创造新的意象,用以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第70页)

2、意境。意境即意象之有机组合,若干意象因传达人生审美感受的需要而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境域即为意境。

〔1〕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第71页)

〔2〕意境包括境和意两个方面……(第71页)

〔3〕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之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所谓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即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性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各组意象内部和意象之间就都存在着这种虚化现象。有些直抒胸臆的作品,其中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直接绘形,主要凭借抒情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感情力量构成意境。所谓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出现了六个具体的物象:乌衣巷口、朱雀桥边、夕阳斜、野草花、飞燕、百姓家。孤立地说,它们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却可能引出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联想;但一经诗人精心构建,就形成了一个有特定指向的时空形态。东晋到中唐数百年间历史演变的无数悲欢,世事苍茫、沧海桑田的无穷感慨,都凝聚其间;具体意象也因此得到意蕴的点染而生气勃勃。(第71页)

〔4〕意境的表意对于绘形来说具有积极的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除此以外,意境的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所谓超越性,是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再三玩味的空间。和意象一样,意境具有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而且由于意境往往是由众多意象组成的,因此就在更大范围和整体上显示出这种特点,具有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之所以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出现许多穿凿附会者,与意境的这个特点不无关系。现代的朦胧诗也有类似的效应。(第71~72页)

第三节:散文

于语言层上,散文常用日常生活语言;于现象层上,散文常体现抒情性特点;于意蕴层上,散文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悟。散文不似诗歌般讲究对日常语言的背离;也不似小说般追求对叙事技巧的锤炼。相比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的表现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趋于生活的自然状态,更为自由和自然。

1、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散文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将文学散文界定为一种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第74页)

〔1〕散文虽然有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区分,但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抒情,即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只是在表达感受的对象和方式方面有所不同而已。而且,在各类散文里,抒情、记叙、议论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并存,只是其中某一方面为主或更突出而已。(第75页)

〔2〕抒情性散文一般有较多的情感成分,对狭义的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和诗歌有更多相近的成分。其中一部分就被称为散文诗,处于散文和诗的交叉地带。这种抒情性散文特别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第75页)

〔3〕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始终。记叙性散文按其记叙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类型。记人和叙事散文区别于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对人物、事件的把握和

表现,一般不追求人物和情节的完整性而重在抒发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更融入了作者的反省和体认。写人常常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往往在勾勒事件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突出细节和印象。写景和状物在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中处于辅助性的地位,作为人物、事件的背景或环境,在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中起烘托铺垫的作用。散文却往往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表现,使之成为抒发、寄托感悟的对象或载体,以至使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往往带有了比记人、叙事类散文更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甚至就是情意化、人格化的景物。(第75~76页)

〔4〕议论性散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文学散文的议论却是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议论中的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无不体现知识性的趣味和感悟人生的智慧,在与现实人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碰撞、接通和融洽中,发生特殊的审美联系,从而实现间接的抽象知识与直接的具象知识的平衡。(第76页)

2、由于直接朴素地表达人生感受的需要,散文在表现形式上显得更为自由和自然。散文在结构方面和诗歌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主体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的特点。与诗歌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对篇幅和结构的要求,没有诗歌那么严格,因而可以比较轻快舒畅地进行抒写,似乎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第76页)

第四节:小说

一、叙事性。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从叙事层面上看,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客观展示普通人生活的特性,从而使小说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叙事的完整性使小说与以写景状物、表达人生感受的叙事散文拉开了距离;小说的客观讲述语调与诗歌的主观抒情语调之间现出了差异;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方式又与剧本的“演示”方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同。因此我们说,叙事是小说本质特性之一。(第81页)

二、叙事内容。小说叙事与三个基本要素有关,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内容。

〔1〕在小说中,人物和情节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人物性格通过一系列事件得以显现,故事情节则表现为人物连续活动的序列。也就是说,人物塑造离不开情节,情节的展开也不能没有人物。(第83页)

〔2〕情节发展的动因实际上来自人物,“人物对他必须面对的情景所做的反应往往就是情节的发端。”“假如我们不承认情节是通过人物为欲望所支配的抉择来发展的,那就几乎想不到什么才是情节发展。”([美]R·V·卡尔西著,朱纯深译:《情节:在今日小说中的地位》,见狄克森、司麦斯合编《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128页)(第84页)

〔3〕就人物类型的划分而言,福斯特的“扁型人物”和“圆型人物”的划分影响较大。“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韦勒克将“扁型人物”称作“静态型”的,认为这种人物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圆型人物”则是“动态型

或发展型的”,似乎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6页)(第85页)

三、叙事方式。小说的叙事方式一般涉及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讲什么)、叙述层面(谁在讲)、文本层面(怎么讲)。

1、故事层面。小说在故事层面上关注的是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1〕“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原本是语言学概念,出自“转换生成语法”,这种语法通过确定几条深层结构规则和把深层结构变为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使有限的语法规则能够转变为无限的语句表述。表层结构指这些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深层结构则是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第86页)〔2〕与之对应,叙事学把故事的深层结构视为从文本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被叙述的事件及其参与者,小说的深层结构体现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地位以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等。而故事的表层结构则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限变体,体现了叙事者按照一定的时序原则和因果原则对故事的支配。(第86页)

〔3〕因此,小说的表层结构的特性表现在,小说语言语言的线性序列控制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能够暗示叙述时间和事件发展进程;语言表达的逻辑关系突出或者消隐事件意义的某些部分;句法类型和语词的重复使用可以体现作者的语言风格。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表面看来形态各异的叙事文本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故事结构。托多罗夫的《〈十日谈〉语法》通过对薄伽丘《十日谈》的语法分析,从一百个具体故事中总结出了简单明确的结构图式。他的研究可以看作是这一理论层面的代表性成果。(第86页)

2、叙述层面。小说在叙述层面上关注的是小说的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1〕叙述人与作者关系是叙事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要点,以往的小说理论往往把作者与叙事者混为一谈,或者把书中的叙事人视为作者的代言人。叙事学却认为,小说中的叙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造的一个特殊角色。作者假借这个虚构的角色之口说话,不管他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是如此。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人是一个犯有杀人和诱拐少女罪的中年动物学家;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人则是一位隐藏在角落里的嫉妒的丈夫,他正窥视着自己的妻子与他的情人幽会。强调叙事人和作者的区别,意味着叙事者和他的叙述行为实际上是构成叙事内容的一种成分,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第86页)

〔2〕出于这种认识,叙事学对于叙述者的分类问题也相当重视,根据叙述者所属的叙述层次和参与故事的程度,热奈特等人区分了“超故事”叙述者、“内故事”叙述者、“异故事”叙述者、“同故事”叙述者几大类。“超故事”叙述者处于他所叙述的故事“上面”,“内故事“叙述者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同时他又讲述了一个故事。”异故事“叙述者不参与故事,不在故事中出现,”同故事“叙述者则参与故事,在故事中出现。小说中的叙述者往往在上述身份中身兼两职。在小说中,最常见的是处于他所叙述的故事之上且不参与故事的叙述者。鲁迅小说《药《的叙述者不出现于故事中,而且占据了高于故事的叙述权威地位,因此这类叙述者具有“全知”特质。他熟知华老栓和华大妈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活动,能够亲临人物独自去的地方,即可跟随老栓上街买人血馒头,又可与华大妈一道为儿子上坟,了解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人物不了解的事情,如人血馒头与革命者夏瑜的关系。《狂人日记》的叙述者“我”则是“内故事”的

叙述者,而且直接参与故事,同时又是一个“同故事”的叙述者,因为作为狂人的“我”是“超故事”叙述者“余”的“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孔乙己》的叙述者,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也出现在故事中,是“同故事”叙述者,但“我”处于所叙孔乙己的故事之上,所以又是一个“超故事”叙述者。(第86~87页)

2、文本层面。小说在文本层面关注的是叙事时间、叙事距离、叙事视角等问题。〔1〕叙事时间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热奈特从顺序(order)、进速(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探讨了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美]斯格勒斯著,谭大立等译:《符号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1988年版,第148页)顺序指时间的前后排列次序,小说的叙述时间可以和故事时间的次序相同,也可以不同。前者形成传统小说常用的“顺叙”法,后者则形成“倒叙”、“插叙”等叙事效果。进速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涉及到叙述的“加速”和“减速”,如相对于故事时间,叙述时间可以“省略”(无限快)、“概括”(比较快)、“场景”(比较慢)、“休止”(零度进展)。“读者常常把加速和减速看作评价事件是否重要、是否占有中心的标志。”([以]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0~101页)。频率指事件在叙述中的发生次数和重复次数。(第87页)

〔2〕叙事距离在叙述文本中体现为所提供的细节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细节越多越精确,叙述者及读者离场景就越近;反之,则离场景较远。叙述距离在形成叙述的逼真感或悬念方面,在调整读者介入叙事的程度方面有明显的作用。(第88页)

〔3〕叙述视角又被称作“透视”、“聚焦”,他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故事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视角和聚焦得到清晰显现,而另一些方面则可能因处于焦点之外而暂时或永久地不为人知。视角可分为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两种,外部视角给人的感觉近似于外部叙述者的聚焦结果,内部聚焦一般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加以聚焦。热奈特还提出了第三种视角,他称之为非聚焦,类似于传统叙事中全知全能的视角。视角是叙述人看待和叙事的角度,对应于读者的注意点,独特视角的叙述能够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悬念,甚至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反应及道德判断。正如戴维·洛奇所言,“《包法利夫人》若是从查理·包法利的视点叙述的话,恐怕就变成另一本迥然不同的书了。”([英]戴维·洛奇著,王俊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由此可见叙述视点对小说叙事的影响。(第88页)

文学理论导引

(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章

1、对文学进行分类,通常都会涉及两个基本的方面,一个是文体种类的划分,另一个是风格类型的划分。(第105页)

2、日本美学家竹内敏指出,“艺术类型学的研究面对着种类和风格两大问题领域,”并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艺术的种类是根据与作品的结构因素相关的客观的标志而区分、归纳的类型;艺术的风格是以创作的活动方向有关的主观的标志

为准则而设立的类型。”([日]竹内敏雄著,卞崇道等译:《艺术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第105页)

3、文学的分类研究不仅包括以结构形式为对象的文体种类研究,而且还应包括以艺术精神或艺术创作为对象的风格类型研究。(第106页)

[1](1、2、3)文学的分类研究涉及两个方面:文体种类的划分,以与作品的结构形式相关的客观标志为划分依据;风格类型的划分,以与创作的活动方向相关的主观标志为划分依据。

4、文学形态类型的形成实质上和文学观念有关,区分形态类型的根据还要从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中去寻找。(第106页)

5、从创作的角度讲,一个作家所以要用这种而不是那种形态类型来建构他的艺术世界,是因为他认为只有他所选择的表现形态才足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文学观念和艺术追求;表现形态是某种文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第106页)

[2](4、5)文学风格类型的形成实质上和文学观念有关,一个作家所以要用这种而不是那种风格类型来建构他的艺术世界,是因为他认为只有他所选择的表现形态才足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文学观念和艺术追求。

6、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第108页)

7、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韦勒克在分析了欧洲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对现实主义的论述后,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在这些著述中,一个确定的文学信条形成了,它包括以下几个简明的观念:艺术应该忠实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它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研究当代的生活和风俗。他应该不懂感情地、非个人地、客观地表现现实。”([美]韦勒克著,高建为译:《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见刘象愚选编《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第109页)

[3](6、7)现实主义文学:对客体现实的再现。

8、首先是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的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用别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俄]别林斯基著,满涛译:《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作为虚构和虚构的产物,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完全不受生活现实的约束,现实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现实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却追求真实再现现实世界的效果,使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现实生活本身一样。“它

排斥了作品中那些异想天开的、神仙鬼怪式的、隐喻的和象征的、高度风格化的、纯抽象的和装饰性的东西,它意味着我们摈弃神话、通话和梦的世界”。([美]韦勒克著,高建为译:《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见刘象愚选编《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因为具体情景、特别是细节描写的准确,最容易让人忽略艺术加工的痕迹而产生真有其人其事的感受。所以巴尔扎克强调,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虚构来说,如果“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不足取了”。([法]巴尔扎克著,陈占元译:《〈人间喜剧〉前言》,见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第109~110页)

[4](8)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真实性”的特征,追求真实再现现实世界的效果。

9、对生活的再现就必须经过艺术概括,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是以艺术概括为基础的。(第110页)

10、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是对生活现象进行某种提炼、概括后的产物,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更广泛的人生内容,解释隐藏在琐碎生活现象之中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第110~111页)

11、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材料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之后的艺术概括的结果。(第111页)

[5](9、10、11)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以艺术概括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现象进行某种提炼、概括产生具体的典型形象,以此来表现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中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12、现实主义文学“写实性”的又一体现是它的“客观性”。表现形态上的“客观性”源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客观性”要求作家必须忠于现实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所以高尔基给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苏]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见高尔基著《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为此,现实主义文学在把握生活时,尤为强调作家要对生活现象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福楼拜在这方面表显得尤为突出,他在给乔治·桑的信中说:“艺术不是用来描写例外的事物;同时把自己的心放在纸上,我感到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厌恶。我甚至以为一个小说家,没有权力表现他的意见,不管是什么意见。难道老天爷说过,说过他的意见?”(转引李健吾著《福楼拜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这里所表白的就是一种近乎于冷漠的客观性。(第111页)

[6](12)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客观性”的特征,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

13、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卢卡契在讲到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时指出,这种客观性是对“总体性”即社会整体而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2_课后翻译习题 参考答案

综合英语教程2课后翻译答案汇总 Book Two Unit 1 Someone Waiting 1. I don’t like to see people off at the railway station. 2. The company is giving a farewell party for you on Monday evening. A car will come to your hotel to pick you up at half past seven. 3. She was so excited that she couldn’t help giving me a warm embrace. 4. I never quite succeed in overcoming the sense of being out of place. 5. She glanced round the room to see who was there. 6. His big shoes look like small boats. 7. You should fold the eggs into flour instead of doing it in the opposite way. Unit 2 Football 1. He thinks that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m is no more than a business deal. 2. He used up all the money he had. 3. The young man saved your daughter from drowning.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作业 第一章结构分析作业 1.2 解: F = 3n-2P L-P H = 3×3-2×4-1= 0 该机构不能运动,修改方案如下图: 1.2 解: (a)F = 3n-2P L-P H = 3×4-2×5-1= 1 A点为复合铰链。(b)F = 3n-2P L-P H = 3×5-2×6-2= 1 B、E两点为局部自由度, F、C两点各有一处为虚约束。

(c)F = 3n-2P L-P H = 3×5-2×7-0= 1 FIJKLM为虚约束。1.3 解: F = 3n-2P L-P H = 3×7-2×10-0= 1 1)以构件2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7、6-5、4-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a)。 2)以构件4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7、6-5、2-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b)。 3)以构件8为原动件,则结构由2-3-4-5一个Ⅲ级杆组和6-7一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Ⅲ级机构(图c)。 (a) (b) (c)

第二章 运动分析作业 2.1 解:机构的瞬心如图所示。 2.2 解:取mm mm l /5=μ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所示。 1.求D 点的速度V D 13P D V V =

而 25241314==P P AE V V E D ,所以 s mm V V E D /14425241502524=?== 2. 求ω1 s r a d l V AE E /25.11201501===ω 3. 求ω2 因 98382412141212==P P P P ωω ,所以s rad /46.0983825.1983812=?==ωω 4. 求C 点的速度V C s mm C P V l C /2.10154446.0242=??=??=μω 2.3 解:取mm mm l /1=μ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a 所示。 1. 求B 2点的速度V B2 V B2 =ω1×L AB =10×30= 300 mm/s 2.求B 3点的速度V B3 V B3 = V B2 + V B3B2 大小 ? ω1×L AB ? 方向 ⊥BC ⊥AB ∥BC 取mm s mm v /10=μ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b 所示,由图量得: mm pb 223= ,所以 s mm pb V v B /270102733=?=?=μ 由图a 量得:BC=123 mm , 则 mm BC l l BC 1231123=?=?=μ 3. 求D 点和E 点的速度V D 、V E 利用速度影像在速度多边形,过p 点作⊥CE ,过b 3点作⊥BE ,得到e 点;过e 点作⊥pb 3,得到d 点 , 由图量得: mm pd 15=,mm pe 17=, 所以 s mm pd V v D /1501015=?=?=μ , s mm pe V v E /1701017=?=?=μ;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3课后翻译

Unit1 1. She doesn’t seem to get along with her new classmates. 2. I’d been out of touch with Mary for year, but I managed to reach her by phone yesterday. 3. The veteran enjoys showing off his medals to everyone who visits him. 4. He husband seems very much opposed to her going abroad. 5. As Thomas couldn’t settle down in his job, his parents were very worried. 6. I always have all kinds of bits and pieces in my pockets. 7. Her mother pulled a few strings to get her into the business circle. 8. I hope the food is to your liking. 9. I told the boys off for making so much noise. Unit2 1. He resolved to work on the complicated project immediately. 2. They saw an old man knocked over by a car coming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3. He walked unsteadily / stumbled along in the dark, groping for the light-switch. 4. After three month’s illness,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rise to his feet again. 5. Owing to the staff shortage, the task could not be fulfilled on schedule. 6. During the period of depression, the company was running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7. When the blind girl got on the crowded bus, the passengers made room for her. 8. He at last managed to hold on to the rock on the cliff and stopped himself from slipping. Unit3 1. Mother immediately sent Tom for the doctor. 2. She failed to bake the cake as she had run out of sugar. 3. I know how desperately busy you are now. 4. The whole class roared with laughter at Tom’s slip of the tongue. 5. Such things as needles and scissors should be kept out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 6. The soldiers stood under the burning scorching sun, drenched with sweat. 7. He returned to his own country / motherland in the end. Unit4 1. Obviously I overestimated my sense of direction. Net time, I will remember to bring along a map with me. 2. The mother is not thoroughly disillusioned with her selfish unfilial son. 3. She has no knack for saying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4. He and football were meant for each other from the start. 5. My boss assigned me the secretarial work for the first month. 6. If a driver breaks traffic rules, are there any alternatives to a fire? 7. Being a clumsy person, he often subjects himself to ridicule. Unit5 1. Did James have supper with you on the night in question? 2. The coach was satisfied with the ultimate victory of the match. 3. To remove the linguistic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linguists have embarked on the study of a new universal language.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人力资源课后习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课后习题答案发布1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对照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你认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同一规律?为什么? (1)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不会再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再走一遍,一方面由我国的具体的国情的决定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演进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由当今经济的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正如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不会经过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一样一个道理。 (2)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的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应用。 (3)管理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同样适用用于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应当抓住管理的发展规律,发现和发展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模式。 2.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症结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学完本章,对你有什么启迪?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不在于具体的部门设置,不在于具体的管理体制,不在于具体的管理方法,不在于对于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执行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观念问题并不是代表你知道这个观念,而是这个观念能否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中国企业的习惯。

执行的问题并不是代表你不具备这个能力,相反你恰恰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你没有去执行。中国的很多企业配备了相应的适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2)关于路在何方,主要是解决观念和执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齐头并进,在观念的指导下推进执行,在执行的磨练下培养观念。执行的关键在于要注意细节,观念的关键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导。第二章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1.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有什么关系? (1)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服从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是长远的规划,所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长远规划。 (2)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很多类型,所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类型来相应的指定,而不能与企业战略背道而驰。 (3)正确的恰当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可以在人力资源的这个层面上,使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4)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战略相对于企业战略应当是一个超前的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先行战略,是急先锋;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个滞后的战略,它要根据企业战略进展情况,不断的调整。打个比方说是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好像是一场长期战争中的元帅和前锋将军的关系。 2.企业常用的人力规划方法和技术有哪些?如何运用? (1)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主观判断法、定量分析预测法。 (2)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人员替代法、马尔可夫分析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习题参考答案1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C语言实践教程习题 参考答案 4.2 练习题p58-59 一、选择题 1~5.DBADC 6~10. AB 二、填空题 1./* */ 或// 2.主函数或mian() 3.函数的首部和函数体4.编译和连接5.; 6.传统流程图和N-S图 5.2 练习题p64-70 一、选择题 1~5.ADBBC 6~10.CDABB 11~15.DBBCB 16~20.BDDCD 21~25.BADCC 26~30 BCDAB 二、填空题 1.102,10 2.#define 符号常量常量3.x>20&&x<30||x<-100 4.1 5.n=1 6.-4 7.a=1,b= ,c=2 8.c=A 9. n1=%d\nn2=%d\n 10.(1)a+b>c&&a+c>b&&b+c>a (2)ch>='a'&&ch<='z'||ch>='A'&&ch<='Z' 11.7 12.0 13.1111 0000 14.8,4 6.2 练习题p76-84 一、选择题 1~5.ACDCA 6~10.BADBC 11~15.AACBC 二、填空题 1.10 2.y=1 x%i= =0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5.13 6.. (cx=getchar( ))!=-1 front=cx; 7.m%n 8.4 9.(1)*p (2)px=&x (3)py=&y 三、读程序,写结果 1.-1 2.3,1,-1 3.a=16,y=60 4.x=12,y=4 5.59 四、程序设计题 1.#include void main() {float a,b,c,min; scanf("%f,%f,%f",&a,&b,&c); min=a; if (min>b) min=b; if (min>c) min=c; printf("%f",min); } 2.方法1: #include void main() {int a,b,c; for (a=1;a<=9;a++) for (b=0;b<=9;b++) for (c=0;c<=9;c++) if ((a*a*a+b*b*b+c*c*c)==1099) printf("%d%d%d\n",a,b,c); }

管理英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答案

管理英语 参考答案及参考译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VII. 1. perform four basic functions 2. to achieve some purpose 3. is organized around management functions 4. be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 organization’s goal and establishing an overall strategy 5. motivating subordinates, resolving conflicts among members and directing their activities 6. must b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set goals 7. correct the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at once 8. to ensure that everything goes well in the organization Reading B VIII. 1. F 2. F 3. T 4. T 5. F IX. 1. On Dec. 17th, 2016. 2. At least $1 500. 3. By giving the management one day’s notice in writing or one day’s salary in lieu of notice. 4. The Management is entitled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5. Y es, the Management is entitled to dismiss him according to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X. 1. refer to your application for employment with us 2. not exceeding three months effective from the date you report for work 3. Either party can terminate the contract of service 4. prejudicial to the interest or reputation of the company 5. may be transferred to any section within the Hotel 2

《程序设计基础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 第一章程序与编程环境 一、填空题 1. 工程,Form_Load 2. 事件(触发) 3. 空缺,空缺 4. CurrentX, CurrentY 5. maxButton, BorderStyle = 1 or 3 or 4 or 5 6. Alignment, 空缺,空缺 7. Style, LoadPicture 8. Line, Shape 9. 重画10. FillStyle, maxLength, Locked 12. 空缺 13. sub, 对象名,事件名14. 方法,Object.Method, text1.setfocus() 15. Name, minButtom, CurrentX(Y), Caption 16. Interval, Enable 17. timer, Interval, ms(毫秒) 18. Mouse Down, Click, LoastFocus 19. .Frm, .Frx, .bas. cls. Vbp 20. Rem, Rem 语句 二、简答题(略) 第二章数据的类型、表示以及运算 一、请指出下列哪些是VB的合法常量,并说明原因 (1)√(2)X 常量不能加类型说明符号改成123.4 (3)X与上题类似,如果是常量,则类型说明符放在后面(4)√等价于2E3 (5) √(6)√等于十进制的4113 (7)X 如果是16进制要写&符号(8)X 指数不能为小数(9)X 月份超过12,日超过31 (10)√(11)√(12)√等价于上一题(13)X 8进制数每一位不能超过8 (14)√(15)X 变量,常量要为基本数据类型的值(16)√ 二、找出合法变量 (1)√(2)√如果与控件Label1同在一个应用程序里面,该变量会屏蔽掉控件Label1 (3) X 保留字(4)√(5)X 变量不能以数字开头(6)变量不能有小数点 (7)√(8)√数组变量(9)X保留字(10)√可以,但rnd()不可以,rnd()是函数 (11) √(12)√(13)√(14)X ’符号表示注释(15)X 这是表达式,不是变量(16)X 同上,是表达式 三、指出下列数据x,y,z的声明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指明其类型 (1)√ x--long, y—variant, z—integer (2) √ x—long, y—long, z—integer (3) √ x—double, y—double, z—integer (4) X 变量x &中间不能有空格 (5)√自动转换成字符串 (6)X 变量声明不能直接赋值 (7)√ (8)√自动转换成字符串 (9)X 常量不能把函数写上去 (10)√

【物理化学上册完整习题答案】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气体pVT 性质 1-1物质的体膨胀系数V α与等温压缩系数T κ的定义如下: 1 1T T p V p V V T V V ???? ????-=??? ????= κα 试导出理想气体的V α、T κ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对于理想气体,pV=nRT 111 )/(11-=?=?=??? ????=??? ????= T T V V p nR V T p nRT V T V V p p V α 1211 )/(11-=?=?=???? ????-=???? ????- =p p V V p nRT V p p nRT V p V V T T T κ 1-2 气柜内有121.6kPa 、27℃的氯乙烯(C 2H 3Cl )气体300m 3,若以每小时90kg 的流量输往使用车间,试问贮存的气体能用多少小时? 解:设氯乙烯为理想气体,气柜内氯乙烯的物质的量为 mol RT pV n 623.1461815 .300314.8300 106.1213=???== 每小时90kg 的流量折合p 摩尔数为 13 3153.144145 .621090109032-?=?=?=h mol M v Cl H C n/v=(14618.623÷1441.153)=10.144小时 1-3 0℃、101.325kPa 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解:33 714.015 .273314.81016101325444 --?=???=?=?=m kg M RT p M V n CH CH CH ρ 1-4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25.0000g 。充以4℃水之后,总质量为125.0000g 。若改用充以25℃、13.33kPa 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则总质量为25.0163g 。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课后翻译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课后翻译 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2(第三版)课后翻译答案汇总Unit 1 The Snake Bite (P14) 1. It started raining, so she made for the nearest shelter. 2. She picked out a cap to match her dress. 3. I waited for an hour, but he didn’t show up. 4. They figured it was better to stay where they were. 5. The earthquake that struck the little island caused 23 deaths. 6. He returned home at length after being away from the village for 20 years. 7. She managed to hold on to her job while many of her colleagues lost theirs. Unit 2He was my father (P30) 1. My teacher told me that the liquid in the bottle could remove stains from metal and china. 2. The student sitting beside me looked around the examination room with apprehension. 3. He is now out of college and lives on his own. 4. They took turns staying awake in case anything went wrong. 5. The elder daughter will probably follow in her father's footsteps, and take over the family business when she's old enough.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学习系统Level答案全

U n i t 1 1.gceafdhb 2.(1)1(2)1(3)2(4)1 3.(1)It’sgoodtomeetyou (2)Nicetomeetyou (3)we’vemet (4)Hi 4.无解,随便选一个就66分,再选其它选项只减不加 5.Part1TTFFTPart2FNTNN 6.21213 7.(1)there;Who;guy;telling (2)going;wish;want (3)handsome;talk;introduce;like (4)met;think

(5)Where;December;party (6)Sam;him;brokeup;really 9.(1)ages (3)pleasure;hesitating (5)revelant (6)opportunity 11.(2)structure (3)define (5)Absolutely Unit2 1.(1)honest;sincere;dependable (2)outgoing;friendly;shy (3)easygoing;mature;kindhearted (4)assertive;cheerful;critical

2.dad;brother;boss Boyfriend;coworker;roommate 3.②④;①③;②③ ①②;②③;②④ 4.②①①①①① 5.(1)theneatest;overtheweekend;helike;handsome (2)anicecar;Notespecially;workoutalot;anicesmile (3)likeabouthim;morethanthat;sensitive (4)Howcanyoutell;reallyromanticmovie;thisreallysadpart (5)hejustcried;trytohideit;sweet;youlikethat 7.(1)hang (2)easygoing (3)encounter (4)energetic

参考教材有机化学汪小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综合》考试大纲(专升本) 一、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涵盖《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门课程。 1、基本知识 掌握溶液、电离平衡与多相离子平衡电化学原理、标准电极电位及应用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配合物、配合平衡等知识点。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命名、主要理化性质、它们的主要反应类型、性能和应用、分析鉴别、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2、基本理论 掌握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理论,熟悉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掌握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和立体化学(立体异构、构象分析)、掌握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分子结构整体性、认识分子的性质。 二、考试知识范围及要求 本部份分为《无机化学》考试大纲及《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1、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反应速度的定义;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 (2)化学反应速度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3)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与标准平衡常数K O;化学平衡的移动;有关平衡的计算。 2、溶液、电离平衡与多相离子平衡 (1)溶液的浓度:浓度、摩尔分数及常用浓度间的换算。 (2)电解质溶液:电离度、活度;酸、碱质子理论。 (3)电离平衡:Ka、Kb、Kw;弱酸、碱水溶液pH值的计算。 (4)缓冲溶液: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配制、用途及pH的计算。 (5)多相离子平衡:Ksp常数及相关计算;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3、电化学原理、标准电极电位及应用 (1)原电池:原电池、电极和电池的符号表示;电极的种类及应用。 (2)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产生;标准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能斯特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元素电势图。 4、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波、粒二相性;氢光谱、波尔原子模型。 (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轨道近似能级;核外电子排布。 (4)元素周期律:周期、族、元素的价电子;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主族元素核外电子构形与氧化数;副族元素核外电子构形与氧化数;副族元素的特性。(5)分子结构: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特点;价键理论与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构型。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课后翻译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 2 (第三版) 课后翻译答案汇总Unit 1 The Snake Bite (P14) 1. It started raining, so she made for the nearest shelter. 2. She picked out a cap to match her dress. 3. I waited for an hour, but he didn’t show up. 4. They figured it was better to stay where they were. 5. The earthquake that struck the little island caused 23 deaths. 6. He returned home at length after being away from the village for 20 years. 7. She managed to hold on to her job while many of her colleagues lost theirs. Unit 2He was my father (P30) 1. My teacher told me that the liquid in the bottle could remove stains from metal and china. 2. The student sitting beside me looked around the examination room with apprehension. 3. He is now out of college and lives on his own. 4. They took turns staying awake in case anything went wrong. 5. The elder daughter will probably follow in her father's footsteps, and take over the family business when she's old enough.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人力资源课后习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课后习题答案发布1 况、行业内的人力规划情况。 第三章职务分析与职务描述 1.职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1)使整个企业有明确的职责和工作范围,确保所有的工作职责都落实到人头。 (2)招聘、选拔使用所需的人员。这些与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有关的信息实际上决定了你需要招募和雇佣什么样的人来从事此种工作。 (3)制定职工的培训、发展规划。 (4)设计出合理的工资、奖酬、福利政策的制度。 (5)制定考核标准,正确开展绩效评估工作。 (6)设计、制定企业的组织结构。 (7)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2.职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 (1)访谈法 访谈法可能是最广泛用于确定工作任务和责任为目的的工作分析方法,它的广泛应用程度正是其优点的最好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工作的承担者进行面谈,还可以发现一些在其它情况下不可能了解到的工作活动和行为;此外面谈还为组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来向大家解释职务分析的必要性及功能。访谈者还能使被访谈者有机会释放因受到挫折而带来的不满,讲出一些通常情况下可能不太会被管理人员重视的看法。最后,访谈法还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却十分迅速的信息收集方法。 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收集上来的信息有可能是被扭曲的。这种信息的扭曲可能是由于访谈者在无意中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被访谈者有意制造的。由于工作分析经常被作为改变工资率的依据,因此,雇员有时会将工作的分析看成是工作绩效评价,并且认为这种“工作绩效评价”会影响到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事实上常常如此)。因此,他们就很自然的会夸大某些职责,同时也人为的弱化某些职责。所以,如果相通过访谈法搜集到有效的工作分析信息,可能有经历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 (2)观察法 只适合于一些变化少而动作性强的工作,有局限性,再者即使是动作性强,观察法亦不能带来重要的资料(如显示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观察法宜与其它方法一起用。 (3)问卷调查法 当职务分析牵扯到分布较广的大量员工时,问卷法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对于员工来说是简单易用的方法。问卷法可以系统的获取员工的职务信息,并且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但是此法的时间周期较长,并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4)功能性职务分析法(FJA) FJA结果主要用于职务描述,此外还可以为建立职务操作标准提供基础,以及应用于职务设计等很多方面。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某一职务的全面系统有效的信息,并且实用性极强,但操作难度较大。 (5)资料分析法 此法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有效考察某一职务要求,可以降低职务分析的成本,可信性较强,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某一职务要求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另外,原来的资料不免也会有偏差,这样基于资料的分析也是不正确。 (6)关键事件记录法 此法操作简单,并且容易执行,但是随机性较大,个性化较强,过于具体,反而无法抽象到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学习系统Level04答案(全)

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学习系统Level04答案(全)

Unit1 1.gceafdhb 2.(1)1 (2)1 (3)2 (4)1 3.(1)It’s good to meet you (2)Nice to meet you (3)we’ve met (4)Hi 4.无解,随便选一个就66分,再选其它选项只减不加 5.Part1 TTFFT Part2 FNTNN 6.21213 7.(1)there; Who; guy; telling (2)going; wish; want (3)handsome; talk; introduce; like (4)met; think

(5)Where; December; party (6)Sam; him; broke up; really 9.(1)ages (3)pleasure; hesitating (5)revelant (6)opportunity 11.(2)structure (3)define (5)Absolutely Unit2 1.(1)honest;sincere; dependable (2)outgoing;friendly; shy (3)easygoing;mature; kind hearted

(4)assertive;cheerful; critical 2.dad;brother; boss Boyfriend;coworker;roommate 3.②④;①③;②③ ①②;②③;②④ 4.②①①①①① 5.(1)theneatest; over the weekend; he like; handsome (2)anice car; Not especially; work out a lot; a nice smile (3)likeabout him; more than that; sensitive (4)Howcan you tell; really romantic movie; this really sad part (5)hejust cried; try to hide it; sweet; you like that 7.(1)hang (2)easygoing (3)encounter (4)energetic

(完整)高教出版社:书稿编写规范.docx

高教出版社书稿编写规范 1.书稿应依次包含以下内容: 内封( 1 页),包含:书名,主编(副主编),出版社名称(排在该页下方居中)内容提要( 1 页) 前言 目录 正文(含文字和图片,注意:正文中所有出现的图和表的编号必须在文字里提及)参考文献 以上内容应从内封开始顺序编号,即内封页码为“ 1”,依次往下编,直至参考文献 结束。 另外,需要单独提供一份图稿,即将正文中所有的图(含图号、图题和图注)按顺 序提出来,单独做成一个 word 文件,提交给出版社。 2.全书正文体例统一如下: 第一章xxxxxx 第一节xxxxxx 一、 xxxxxx (一) xxxxxx 1. xxxxxx (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 xxxxxx :① xxxxxxxxxxxxxxxxxx;②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③x xxxxxxxxxxx 。 注意:段落开头均应缩进 2 字;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 1.5 倍行距,以便编辑审读加工和设计人员进行版式设计时批注。 3.图题与图注的格式如下: 图 1-1×××××× 1.×××; 2.×××; 3.×××

或 (a)(b) 图 1-1×××××× ( a)×××;( b)××× 4.公式的表示: 公式居中,编号靠右排,要对公式中的各参数符号进行说明。例如: y=a+bx(1-1 )式中: y—— xxxxxx ,单位符号; x—— xxxxxx ,单位符号; a—— xxxxxx ,单位符号; b—— xxxxxx ,单位符号。 5.符号的表示: 波浪线、一字线与半字线:表示数值范围时,用波浪线,如2~5 m(注意数字与单位符号之间空1/4 字);表示时间起止,用一字线,如1990—1995 年;表示仪器型号,用半字线,如 JP-233型。 正斜体、上下标:单位符号、函数符号(如 sin、cos,max,min,ln、求导符号 d 等)用正体;一般参数符号(变量符号)用斜体,但圆周率符号π、自然对数底 e 以及一些缩写(如 BOD、COD 等)用正体。有下标时,如果下标为确定的数字或说明性的字母(如 1、2,表示平均的 m,表示出、入的 out、 in),则下标排正体;如果下标为变量,(如不确定数值的 i,j ,n,m 等),则下标为斜体。一些大写字母组合(英文缩写)表示的量(如 BOD 、COD 等),表示为正体。图形中表示点、线、面的字母用斜体表示。 单位的表示:具体数值后面的单位用符号表示,概数后面的单位则用文字叙述。 3 6.一些规范提法和表示: 不规范表示规范表示备注 × 10-6(气体体积分数) ppm mg/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 mg/kg (质量分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书籍介绍

高等教育出版社书籍介绍 作者:暂无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0年第1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祖 国的前途命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2009年 9月教育部审批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负责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项目”。教育部要求该项 目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为目的,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精心组织开发一批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对教 师实际教学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远程非学历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 项目首批出版了20余种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教材。这些教材涵盖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除文本教材外,还附有辅学光盘,以及对应 的网络课程。教材的创作者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学工作中急 需解决的难点,立足校本研修实践,强调问题解决,采用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将话题紧紧聚焦在新课程实施 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从这些教材的书名中您就能感受到它们所聚焦的视点,如《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研究》、《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小学科学案例研究》、《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与教学》、《初中科学课程学法指导》、《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创新生物教学方式》、《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疑难问题解析》、《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唱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等。 如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主编的《小学英语活动设计与教学》一书中,在谈到小学英语语言学习活动设计时, 就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学习策略等各种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方法。在谈到语言运用任务的活动设计时, 分别就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问题进行了解剖。在谈到英语兴趣活动设计时,不仅介绍了原理和方法,还提供了大量鲜 活的充满创新思想的实际教学活动设计案例。这种就具体问题而在操作层面解决问题的撰写视角,会使您感到读后就 能运用,就会对自己解决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有直接的启发。例如他谈到:传统听力教学过高地要求了学生对听力材 料的记忆,老师放磁带,学生听后做练习,老师核对答案,学生听得被动,产生厌倦甚至恐惧心理。因此,听的学习 活动应将学生放在真实生活环境里,让学生有语境有意义地听。例如,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做做“动物园搬家”游戏,让“园长”给动物们分配新的笼舍,相信没有学生会不投入地学习。还有,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帮助警察抓肇事车辆。 相信,当“警察”紧锁眉头紧张地记录和思索分析着“证人”对当时情景的回忆时,他们已全然忘记下课的铃声都响过半天了。当然,女孩子们或许更喜欢“招聘餐馆招待服务生”的游戏。 华中师范大学周东明教授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书中更是用鲜活的实例为您解读了怎样使学生学习到生 活中的数学。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森林公园夏令营中老师分西瓜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注意,继而通过分 月饼再深化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有的时候,所分的东西是不能用1和2、3、4这些整数来表示的,必须需要有 新的办法来表示,于是学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需要有分数。再如,在讲到“小数点的移位”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开始返航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故障。原来检查员疏忽了一个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 时里,勇敢的宇航员面对即将远离地球而消失并没有悲伤,在最后与女儿诀别时,他叮嘱亲爱的女儿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 北京师范大学的綦春霞教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中将话题的焦点紧紧锁定在诸如教学情景的创设、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定、教学的组织形式、练习题的设计等这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最多的教学环节。如在“教学 情景创设”的讨论中,她特别赞扬了一位老师所做的创新,原因是这位老师有感于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序数对”概念的学习时,书中建议的“国庆大典翻花方阵”的例子不是所有学生都十分熟悉的,于是自己创设了一个在班里座位上 找朋友的游戏。即通过不断增设条件,最终确定出朋友的座位。綦教授认为他注重了以学生的视角选取现实情景的教 学原则。在谈到“课堂提问的误区”时,綦教授所提出的“语言不够准确、对象梯度不够、提问密度过大、难度控制不当” 四大误区都是指向操作层面的。在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时,通过“转盘游戏中的概率统计”、“100万有多大”、“造一 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等任务探讨了合作的技巧。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玉英教授在《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学生的头脑是空的吗?学 生是如何学习物理的?什么是教学案例?什么是教学设计?探究教学的实质是什么?等本源性问题。她提到的国内外 关于中学生物理前认知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如梦初醒,纠正了我们许多对学生认识的想当然的误区。使我们认识到在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