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08-2020)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社会文明化的灵魂,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变农耕社会的助推器和大熔炉。为全面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大突破、大发展,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结合实际制定本布局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工业布局现状及评价

昆明工业萌芽于清末,起步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建国后,改革开放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85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9户。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24.0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7.6%,形成涵盖37个工业大类,以卷烟、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工业产业布局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我市工业主要集中在卷烟、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等九个行业大类。截止2007年,九个行业大类有规模以上企业716

户,占全市规模以上的80.5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1.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的89.67%。工业产业集中度高,但结构不合理,资源加工型工业占主导,经济总量占九个行业大类的89.27%,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从区域分布看,我市工业主要集中在主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区和安宁市。截止2007年,4区1市有规模以上企业623户,占全市的规模以上的70.0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的85.85%。区域发展不平衡,主城区布局相对集中,但并非统筹规划和竞争发展的结果,产业链结差,内部缺少协作,并且受环境因素和发展空间制约,后续发展压力大;其他县区工业基础薄弱,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小。

——从工业园区布局看,全市规划建设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市级工业园区,除五华、盘龙2个区外,其他县(市)区都规划建设有1个工业园区。2007年,全市15个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9亿元(不含度假区和官渡工业园),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5%。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步伐加快,但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偏低,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速度慢,支撑作用和载体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滞后于城乡建设发展,工业布局规划滞后于工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脱节,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混杂,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不明确,工业发展没有空间,项目落户没有土地土地,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制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区域工业分布不合理,工业发展不平衡。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安宁4区1市,规模以上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的46.93%、6.6%、14.88%、5.02%、12.43%;呈贡、东川、晋宁、宜良规模以上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3.57%、3.06%、2.5%、1.95%;其他县区所占比重不到1%。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主城区,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企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化水平低。拥有丰富的磷、盐、煤、铁、钛等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但资源深加工不够,资源型产业中,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机械、能源、化工、医药等行业,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除3个国家级开放区外,其他园区大都处于规划建设的起步阶段,载体建设任务重,承载能力弱。园区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产出效率低。园区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

不强,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园区内各类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内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园区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工业用地矛盾突出,布局缺乏经济合理性。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区工业集中,国有企业相对比较多,工业占地面积大,与城区日益增长的土地价格不相适应。非国有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监督、管理,很大程度上造成城市用地布局混乱无序,从结构上抑制了工业产业的转型提高。

第二部分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加速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加快三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构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协调推进大中小企业发展,构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国际性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现代新昆明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业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系统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发展。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科技含量;实施制度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环境创新,构建节约型工业体系。

——坚持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发展集约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引导工业园区重点发展1-3个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和行政的手段,加快发展链式经济、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

——坚持培植区域经济增长极,从抓项目到抓产业的转变,从抓企业到抓集群的转变,从抓经济增长点到抓培植增长极的转变,把工作的重点放到重点区域、重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上来,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大项目、大企业、大集群、大产业的思路,围绕总量扩张、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质态提升,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构造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接纳转移,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

产业转移,注重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重点。

三、工业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工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递增22%以上;到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年均递增21%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强市战略目标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升级,到2012年,培植形成2个营业收入上千亿元,2个营业收入上500亿元的主导产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300户以上,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400户以上,超百亿元的10户以上,超500亿元的3户以上,超1000亿元的1户以上,初步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全面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布局优化,到2012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增加100平方公里。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实现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形成4个以上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产业集群;到2020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再增加20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80%以上,形成8个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产业集群。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部分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围绕建设国际性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转变济发展方式,打破产业发展过分集中资源开发的现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着力发展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精深加工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产性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石化产业,打造产业高地,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形成特色优势明显、技术领先、高效低耗、生态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一、装备制造业

——发展方向:顺应机械产品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大型化和环保、节能的主流发展趋势,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进行内部战略重组整合,加快发展自动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

——发展重点:以立、卧式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等为主的机床系列产品;以中大型水轮发电机组、500KV及以下的电力变压器等为主的电力装备及电工系列产品;以大型豪华客车和新型车用柴油发动机为主的汽车及配件;以自动化卷烟仓储、配送物流中心、高性能开放式搬运机器人等为主的自动化物流设备;以钢轨打磨车、捣固车等为主的铁路养路机械设备;以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等为主的重型机械系列产品;以智能性、节能型烟叶深加工设备为主的烟草加工机械产品;以制糖成套设备为主的轻工机械产品。

二、生物制药产业

——发展方向:依托现有生物及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中草药种植产业优势,积极推进行业整合,大力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医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产业转化基地和新型疫苗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把昆明建成全国一流的天然药物原料加工交易中心。

——发展重点:重点开发和发展5类中成药产品。以白药为主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三七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天麻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青蒿素和蒿甲醚为主的中成药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主的中成药产品和民族药系列产品。推进小儿麻痹疫苗、甲肝疫苗、抗癌药顺铂、抗艾滋病药复方SH、辅酶Q10

和新生物制品药的产业化。

三、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工程化带动产业化,实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光机电设备制造业、电子材料业和软件业,把昆明培育成全国有特色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以红外热成像系统、微光夜视系统、光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光学应用系统为主的光电子系列产品;以自动化物流系统、金融电子化装备、计算机部件、通信设备、数字视听设备为主的光机电设备系列产品;以红外功能材料、光电辅料、硅材料等为主的电子材料;以嵌入式操作系统热红外成像、三维图像处理系统、光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等为主的应用软件系列产品。

四、烟草及配套产业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加强国际、地区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重点发展“一高二低”(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新型卷烟,打造“云烟”规模超百万箱、利税超百亿元的世界知名品牌,巩固烟草及配套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以“云烟”、“红山茶”为主的优势

卷烟品牌,一、二类烟主攻“云烟”品牌,三类烟主攻“红山茶” 品牌。发展发酵酶制剂、烟用包装印刷、水松纸、丝束、醋酸纤维、香精香料、复合铝箔、油墨、烟用葡萄糖、BOPP膜等为主的烟草配套系列产品。扶持“红大”烟叶种植,扩大优质烟叶种植面积。

五、有色冶金产业

——发展方向:采用节能降耗、降低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铜、铝工业,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铜、铝工业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产业、信息制造业发展,实现有色金属发展重心向精深加工转移,发展有色金属材料和制成品。加大金、银、铂、钯、铑、铱、锇、钌、锗、镉、铟等稀贵金属勘探力度,加强稀贵金属新材料的研发,实现产业化。

——发展重点:以铜盘条、电车线、电磁线、电解铜箔及管、板、带材为主的铜深加工产品,延伸铜产业链;以型材、板材、线材以及各种铝箔、合金等为主的铝深加工产品,延伸铝产业链;以超细锌粉、氧化锌粉、镀锌原料、硫化锌、硒化锌以及铅酸蓄电池、铅电极、UPS电源等为主铅锌深加工产品,延伸铅锌产业链;发展以稀贵金属为主的功能材料、环保材料、光电子材料和微电子信息材料。

六、黑色冶金产业

——发展方向: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大铁矿资源勘探力度,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稳步提高钢筋、线材、棒材等传统建筑用材,加快发展中小型型材、板材、带材,积极发展特种钢材和合金钢;促进黑色冶金向大型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把昆明建成面向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工业基地。

——发展重点:巩固提升以钢筋、线材、棒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系列产品;发展以热轧中厚板、冷轧板、镀锌彩板为主的板材系列产品;开发高精度的碳结钢、合金钢、不锈钢等为主的特种钢材产品。

七、化工产业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丰富的磷、盐、钛、煤等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有机化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产业,推进“矿化电结合”,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把昆明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和一流的磷精细化工和钛化工基地。

——发展重点:高浓度磷复肥,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产品;化纤级、医药级、食品级等高档钛白系列产品,海绵钛、钛材及纯金属钛高端产品;盐化工系列产品;煤化工系列产品;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系列产品;橡胶系列产品和塑料系列产品。

八、能源产业

——发展方向:改造现有火力发电设备,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火电,建设昆明火电基地;积极发展水电,优化水火电结构;积极开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加快城市燃气、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和生活气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发展重点:重点建设阳宗海电厂2×30万千瓦、昆明二电厂2×30万千瓦火电工程,推进禄劝乌东德、东川白鹤滩水电站以及寻甸先锋褐煤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昆明地区金沙江流域丰富水能资源开发,提高发电和供电能力。

九、建材产业

——发展方向: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鼓励发展新兴建材产业,积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提高建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扶持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钢结构为主的新型建材。

——主导产品:日产2000吨以上特别是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产品;建筑安全玻璃、车用玻璃和节能玻璃等深加工产品;以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石膏刨花板等为主的复合墙板和建筑装饰石材;以冷弯型钢、H型钢等为主的建筑钢结构产品; 以硬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为主的新型塑料管材。

十、农特产品加工业

——发展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

村经济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发展粮、烟、畜、菜、花、果、林深加工,加快优良品种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农特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优势产业。

——发展重点:粮油、乳制品、畜禽肉、马铃薯、洋蓟、蔬菜、水果等深加工系列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饲料和林木深加工系列产品。天然性、保健性饮料;发展花卉和林木深加工系列产品;构建农特产品的物流体系和营销网络。

第四部分工业布局思路及总体框架

一、工业布局思路

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主城区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区域综合产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级和水平;各县(市)区构筑强势载体,明确产业功能定位,拉开拉大区域布局框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以工业园区为最主要载体的布局体系。

——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协调带动。工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工业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工业布局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为工业布局提供土地保障,工业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围绕发展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环境容量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工业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发展同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延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依托各县(市)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重点发展产业,突出抓好重点产业特色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和块状经济,打造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引导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鼓励大企业在工业园区内建立企业园,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统筹全市工业园区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定位,园区建设与工业项目入园结合,企业进区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促进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土地级差

原则,不同地域布局土地产出效率不同产业。

——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规范、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工业布局总体框架

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构筑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布局体系,形成主城区以研发、信息、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近郊区县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远郊区县以重化工业和特色工业为主,产业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思路,依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发展条件,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产业定位、主导功能、资源特点不同的内圈、中圈、外圈“三圈层”。内圈层三环路内主城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圈层近郊区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外圈层远郊区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一般制造产业。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强化区域空间资源整合,促进空间布局集中,打造形成2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4个营业收入超500亿元,6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园区,形成专业化程度高、产业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园区发展体系,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和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区。

通过内圈层、中圈层、外圈层“三个圈层”及工业园区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发展,促进空间布局集中,实现相关产业间的协作配套;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带动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和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协调均衡发展。

第五部分工业布局规划

一、区域工业布局规划

按照比较优势、区位条件和环保要求,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目录,制定区域布局规划。鼓励发展在全市具有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产能力、工艺

技术、装备及产品;淘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五华区:重点发展卷烟、生物医药、铜深加工、钛深加工、粮油制品及乳制品、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主城区以内限制发展新的二、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项目。

——盘龙区:重点发展烟草配套、机床及重型机械、农特产品加工、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主城区内限制发展布局新的二、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水源区禁止发展工业项目。

——西山区: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轻工机械、光学仪器、粮油制品及乳制品、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主城区内限制发展布局新的二、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项目。

——官渡区:重点发展铁路养护机械、包装印刷、模具及配套、临空产业、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主城区内限制发展新的二、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

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临空区禁止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的项目。

——安宁市: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黑色冶金、盐化工、火电工业、饲料为主的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创意、生产型服务业;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呈贡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铝深加工、花卉深加工、粮油制品及乳制品、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创意、总部经济、都市型工业、生产型服务业;新城区以内限制发展新的二、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晋宁县:重点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以机床及汽车配件、光学仪器、铸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果蔬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业;新城区以内限制发展新的二、三类工业,滇池流域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宜良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及配套,以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优质水泥为主的建材业,以禽类制品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阳宗海流域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其它区域限制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

——石林县:重点发展以旅游商品、珠宝玉石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优质水泥和石材为主的建材业;石林风景保护区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项目,其它区域限制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

——嵩明县:重点发展以机械制造配套业,以白酒和啤酒为主的饮料制造业,生物制药及生物化工,粮油果蔬深加工;饮用水源区域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限制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寻甸县:重点发展褐煤系列深加工,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新型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业;饮用水源区域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危险性项目,限制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其它区域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东川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牙膏级精细磷化工,稀贵金属加工,新型建材,农特产品加工;限制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富民县:重点发展以化纤级、医药级、食品级等高档钛白系列产品为主的钛化工,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以优质水泥为主的建材业;限制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禄劝县:重点发展水电工业,化纤级、医药级、食品级等高档钛白为主的钛化工,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和牙膏级的精细磷化工,以水泥、石材为主的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限制发展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项目,禁止发展有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项目。

二、工业园区布局规划

工业园区要体现特色立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功能定位,明确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同类或关联企业的集中,实现集群共生、联动发展,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带动大配套、形成大集聚。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规划范围:国务院批准已完成开发建设5平方公里;委托管理的马金铺88.16平方公里和现代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116.16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开发、光机电及电力装备、环保、电子信息及软件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电力装备、新材料3个产业集群。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划范围:《关于昆明主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分区规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 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 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 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 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 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 的城市扩张策略。 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 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贵阳大数据产业概况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概况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的特征,蕴含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正处于积极的竞相发展布局阶段。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引擎。贵安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生态条件优越。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示范城市效应,贵安生态条件也很优越。贵阳市气候凉爽,周边年平均气温15.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的上限。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海拔适中,在l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人居。灾害罕见,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地区,贵阳市周边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对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产业要素保障能力强。贵州省电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稳定可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物流逐步通畅,交通日益便捷。生活生产配套环境相对优越。贵阳市拥有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 三是大数据产业支撑基础好。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相继开工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用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中

中国31个省市区重点产业布局!(最全整理)

天津 优势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国防、现代物流、海洋经济。重点招商引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商业和电子商务,研发、结算中心和企业总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打造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泛娱乐和信息安全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2、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创新机构。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着力推进能力、规模、服务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4、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建设一批运营平台、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机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 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庆优势产业: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IT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引进和实施一批石墨烯、轨道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2、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3、延伸汽车产业链,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4、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6、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 7、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 访问次数:8028 字号:[ 大中小 ] 2014-09-25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定贵阳市城市性质 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 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产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城乡统筹策略 (1)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加快建立面向“三农”、适当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科教、文化、卫生、人才等资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2)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针对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

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近郊镇带动边远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支持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由“众星捧月”调整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将金阳新区与老城、小河等区域连片发展,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建设用地约300平方公里(若以国土口径统计,建设用地289.8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320万。 (1)一城(主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主城建设用地约204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7万。 (2)三带: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天组团。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96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3万。

石家庄市蛋鸡产业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蛋鸡产业发展规划 2005-01-14 一、现状 我市蛋鸡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初期,发展于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禽蛋市场、种禽企业的龙头带动,逐步确立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禽蛋产业化发展格局,在规模、良种、技术、区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一)规模优势。我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鸡蛋生产基地,蛋鸡饲养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一。2001年,全市鸡存栏1.59亿只,鸡蛋总产量8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9%和 22%,鸡蛋产量占到了全国的3.5%,形成了正定、藁城、辛集、栾城、新乐、无极、晋州七个存栏超千万的蛋鸡基地县,其存栏达1.14亿只,占全市总存栏的72%。全市养鸡规模场(户)达到了73433个,其存栏占总存栏的比重达70%;蛋鸡小区74个,存栏4729万只,占全市总存栏的32%。 (二)良种优势。海兰蛋鸡和尼克蛋鸡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蛋鸡品种,已成为我市主养品种。华牧集团种禽场和市牧工商种禽场分别是国内最大的海兰蛋鸡、尼克蛋鸡繁育场,每年直接从美国总部直接引进。目前,华牧集团共存栏海兰祖代蛋鸡2万套,父母代蛋鸡35万套,每年向社会提供父母代种鸡60万套,年提供商品雏2400万只。市牧工商种禽场共存栏尼克祖代蛋鸡1.5万套,父母代蛋鸡8万套,每年向社会提供父母代种鸡20万套,年提供商品雏800万只。两大

种禽企业年供种量已占到全市总需求量的35%。华牧牌海兰雏鸡和金羽牌雏鸡因质量好荣获了“河北省名优产品称号”,被养鸡户称为信得过的首选产品。 (三)产业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我市蛋鸡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以华牧集团、市牧工商总公司所属种禽企业和以藁城、正定、栾城、辛集四个产地型禽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以7个存栏超千万只的养鸡大县为基地,龙头牵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华牧集团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大禽蛋专业批发市场年鲜蛋交易量达3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鸡蛋交易地,被称为“全国鸡蛋价格的晴雨表”。2001年,全市蛋鸡产业实现产值44.6亿元,分别占畜牧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36%和15%,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53%。蛋鸡产业优势非常明显,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技术优势。目前我市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养鸡技术推广体系,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华牧、牧工商等种禽企业普遍成立了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养鸡协会组织,对养鸡户实行送雏鸡、送饲料、送兽药、送技术、送信息的“五送”系列服务,并对雏鸡成活率、马立克保护率等一些重要指标实行承诺。海兰、尼克、京白等良种蛋鸡被普遍应用,分阶段饲养管理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应用技术、禽病规范化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规范化暖棚饲养技术和规模化养鸡生产工艺等一些先进的养鸡技术被应用,产蛋量、蛋料比、死淘率等技术经济指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地区健康发展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问题,对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了中国产业状况着重对重庆市合川区业结构及其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合川区地理位置概括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处重庆市北大门,距重庆56公里。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是重庆北部地区中心规划城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8'37"至106.40'37"、北纬29.51'02"至30.22'24"之间。东邻渝北区,南靠北碚区、璧山县,西连铜梁县、潼南县,北接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蓬溪县。东西宽69公里,南北距58公里,全市幅员面积2356.21平方公里。全区辖2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为155万人,城市人口40万。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合川是重庆通往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和川东北、渝西北的交通枢纽,合川三江汇流,煤炭、岩盐、天然气、锶矿和石灰石储量丰富,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瘦肉型猪、茧丝绸和柑桔生产基地。 二、合川全区产业布局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川全区已形成了“一园六区”(核心区、大石综合产业区、草街工业区、渭沱化工产业区、三汇工业区、北汽银翔工业区)的发展格局,规划为“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规划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0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区经

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庆啤酒、盐化工等120多家企业建成,北汽银翔、安全产业园、轻纺工业园等63家企业在建,新增厂房面积140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办公楼面积31万平方米。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突破,达356亿元;财税总收入实现12.3亿元,年递增速度110%。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75亿元,建成核心区、草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等50公里骨干路网和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35万平方米IT电子类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轻纺类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机电类标准厂房进展顺利。 合川区的“一园六区”的产业分布,是典型的极核式产业分布。通过实行区域增长极,由于增产极的投资环境优于其他地区,于是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 图1、合川区主要工业园区分布 三、合川产业结构分析。 合川区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地方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产业布局重心由沿海到内地,再由内地到沿海,最后追求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变过程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第三个阶段(1966-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在该阶段中国经历了4个变化过程。一是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主要是为了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 的工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并着手改 造了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产业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情况, 让经济中心有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并且重点建设了以武钢、宝 钢为中心的东北和华北工业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 和轻工业过重的问题;三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阶段,经 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然后人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慢慢产生了冒进思想,于是在“二 五”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如“以钢为纲”、“全 面大跃进”等,这种政策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农业基 础受到破坏和重工业畸形发展过快)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由于“二五”计划的严重失误, 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党的指导方针为“调整、巩 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部 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总体而言,产业结 构得到极大协调,产业布局的重心是一路西移的过程。 (二)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该阶段由于国际上苏美两国对我国加强了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十分强烈,极左路线盛行。于是在这种 情况下,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五”经济建设中如何考虑安全战备 问题---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问题,由此在布局原则上,又“均衡 布局”变成了“战略布局”。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 线主要指沿海地区,二线指中部地区,三线主要指我国西部地 区,如陕、干、青等。对于一、二线,主要采取“停”、“缩”、“搬”、“分”。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城市的总投资达到了全国的 52.7%,经济中心位于中国中西部。虽然国防经济建设得到了很 大提高,但是损害了其他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个阶段(1975-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内战结束,并且国际形势得到缓和,这为我国经济形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研究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 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1. 产业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1.1工业化阶段分析 (2) 1.2优势产业分析 (3) 1.2.1区位商分析 (3) 1.2.2行业比重分析 (8) 1.3产业结构分析 (9) 1.3.1轻重工业结构 (9) 1.3.2重工业内部结构 (10) 1.3.3企业所有制结构 (11) 1.3.4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12) 1.4市域产业结构特征 (12) 1.4.1第一产业 (13) 1.4.2第二产业 (13) 1.4.3第三产业 (18) 1.5市区产业结构特征 (20) 1.5.1制造业优势部门分析 (20) 1.5.2制造业增长部门分析 (21) 1.6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24) 1.6.1产业和产品层次偏低 (24) 1.6.2国有大企业仍为主体 (24) 1.6.3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24) 2. 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26) 2.1市域产业布局 (26) 2.1.1特色农业区已经形成 (26) 2.1.2传统制造业发达且集中于市区 (27) 2.1.3商贸物流等三产发展较快 (27) 2.1.4郊县市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27) 2.2四大组团产业布局 (32)

2.2.2栾城组团 (33) 2.2.3鹿泉组团 (34) 2.2.4藁城组团 (34) 2.3主城区工业布局 (35) 2.3.1东北工业区 (36) 2.3.2南部工业区 (40) 2.3.3西南工业区 (40) 2.3.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0) 2.3.5石油化工区 (43) 2.3.6市场商埠区 (43) 2.4产业布局主要问题 (46) 2.4.1工业污染严重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46) 2.4.2工业用地发展不足 (47) 2.4.3地均工业产出不高 (47) 2.4.4市场选址不当且建设水平低 (48) 3. 产业结构重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49) 3.1全球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49) 3.1.1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49) 3.1.2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 3.1.3全球化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 (53) 3.1.4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55) 3.2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56) 3.2.1城市竞争力评价 (56) 3.2.2城市开放程度评价 (57) 3.2.3提升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策略 (58) 4. 产业结构重构 (60) 4.1城市功能演化与产业发展 (60) 4.1.1铁路枢纽促进城市产业集聚期(1949年以前) (60) 4.1.2国家纺织制药业基地建设期(1950~1968年) (60) 4.1.3省会城市与电子建材工业发展期(1968~1978年) (61) 4.1.4商贸集市流通业发展期(1979~1990年) (61) 4.2城市产业功能定位 (61) 4.2.1全球医药制造业基地 (61) 4.2.2国家纺织中心之一 (63) 4.2.3“三北”地区重要商埠 (63) 4.2.4华北重要的高速交通和通讯枢纽 (64) 4.2.5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技术高地 (65) 4.3支柱产业发展 (65) 4.3.1制药业 (65) 4.3.2纺织业 (72) 4.3.3高新技术产业 (75) 4.3.4商贸业 (77)

石家庄近期建设规划

石家庄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石家庄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城市建设上水平的关键阶段。依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制定本 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 依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 为石家庄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着重确定市域的发展战略、空间等级结构和产业体系等。 2、都市区 为市内五区及鹿泉市、藁城市、正定县和栾城县,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着重从都市区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包括空 间建设策略、产业布局引导、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 目安排等内容。 3、中心城区 为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规划确定中心城区重大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公园 绿地等建设项目安排。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市域统筹发展 第四条.总体发展思路 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 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 第五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部区域:要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功能提升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统 筹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工业,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区 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领跑”全市经济发展。 东部区域: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以区域产业协作区为龙头的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高地,对接京津辐射 的特色县域经济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城乡统筹示范区。 西部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近期重点建设大西柏坡、东部产业新城、空港产业区、正定新区、南部工业区五个战略性地区。 第六条.产业发展战略 突出“园区战略”、“产业集聚战略”,集中力量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打造空港产业区、 大西柏坡、井陉—矿区、南部工业区、辛集五个产业协作区。

贵阳市产业布局地图

贵阳产业地图 贵阳市概括;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 贵阳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03平方公里。老城区东起龙洞堡,西至百花山脉、阿哈水库,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外围龙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桥、金阳八个片区,面积约495平方公里。 城市行政区划辖七区(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金阳新区)、一市(清镇市,但也即将成为区)、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全市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56%。其中,云岩、南明、小河区、金阳新区为贵阳市城区,面积为383.0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4.78%;花溪、乌当、白云区为贵阳市郊区,面积为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7.31%;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68.13%。 现有的产业分布状况〈产业类型、结果、分布〉; 第一产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农业增加值为57.10亿元,增长8.0%。粮食产量达63.05万吨;蔬菜总产量172.08

万吨,增长10.2%,新建无公害果树基地1.002万亩、无性系茶园5741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500亩。肉类、禽蛋、牛奶生产总量分别达13.9万吨、2.2万吨和3.69万吨。加大对温氏集团、南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好一多公司、三联公司、台农公司、大发公司、新希望养殖公司等公司的扶持力度,引进奶牛1万头。农业项目实施顺利,完成3万亩基本农田改造、1000公里串户路、80个大型沼气池、20个乡村清洁工程。鱼洞峡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7座新建水库工程主体基本完工。 第二产业:小河工业园区;贵阳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成渝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是一座以资源开发见长的综合型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贵阳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磷矿工、精密光学仪器是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电子仪器仪表是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航天、航空、电子是全国三大国际科学工业基地之一。卷烟、磨具磨料、轮胎、钎钢、汽车配件、中成药等是全国重点生产司机,冶金、机械、化工、食品、建筑业已形成地方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8.15亿元,增长15.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6.39亿元,增长15%。 矿产:贵阳的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种52种,主要有煤、铁、硅、重晶石、大理石、耐火粘土、铝钡土、磷、硫、汞等矿产资源。铝土矿保有储量4.3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矿床主要集中在修文县和清镇市,有特大型、大型、中型矿床9个,其

贵阳市大型专业市场总体规划(2014-2020)

贵阳市大型专业市场总体规划 (2014-2020年) 贵阳市商务局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一、规划背景------------------------------------01 二、规划要素------------------------------------01 第二章发展定位、目标与战略 一、发展定位-----------------------------------03 二、发展目标-----------------------------------03 三、发展战略-----------------------------------03 第三章大型专业市场总体规划----------------------04 第四章重要市场规划指引--------------------------05 第五章规划实施建议------------------------------06

第一章序言 一、规划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城市化进程也驶入了快车道,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便是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而城市也随之不断“长大”。贵阳市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在省域内对未来的“城市化人群”拥有绝对吸引力。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后,开启了全省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篇章,贵阳市社会经济将出现“质”和“量”的大提升,伴随这个发展进程也必将面临着交通、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为抓住这次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贵阳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措施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其中针对城市大型专业市场布局的优化调整便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剂良药,其意义在于: 1、落实“疏老城、建新城”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功能结构 城市化进程常伴随着这样的现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原来的城市郊区变成了现在的城市中心区,原来只适合布置于城市外围的功能区逐渐被包围在城市中心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城市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对其进行优化布局,让城市发展具有持续活力。对贵阳市大型专业市场布局的优化调整,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疏老城、建新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一项重要因素。 2、疏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大型专业市场健康发展 大型专业市场的运营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流、物流活动,对市场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产生重要影响。为确保城市道路通畅,在进行城市交通管制的同时也限制了进出市场的货运车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营。结合城市路网系统对大型专业市场进行优化布局,可以疏解老城区局部交通压力,促进大型专业市场健康发展。 3、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保证大型专业市场稳定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贵阳市大部分现状专业市场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相关配套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型专业市场的发展。本规划的出台,将促进城市形成合理的大型专业市场布局,能控制或避免各大型专业市场间的同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省会后十年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 ---市域城乡布局。

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市产业布局规划 课题组成员 顾问:金凤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召集人:卓高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组长:蔡永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副组长:祖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处长 王钢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 俞洪新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顾问 成员:姜永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师 善武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高文芳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王仲锋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 雪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产业布局现状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 三、产业总体布局 四、农业布局 五、工业布局 六、服务业布局 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 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 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大中小】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 (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省为23.2%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中国各产业主要分布地区

1、电子信息产业: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 2、传媒影视音像: 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 3、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 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 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 4、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从城市分布构成来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费需求较大的城市。由于建材、陶瓷、玻璃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较强,因此有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趋势 5、机械制造业: 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由于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 6. 家电产业: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 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 8、金属制品业 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 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 10、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 我国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集群多依托于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 11、石化产业 我国石油加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地区开采海洋原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