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铍针在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

铍针在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

铍针在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
铍针在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

铍针在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

雷仲民

一、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概述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在临床诊断方面也比较混乱。由于人们的忽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它常常被误诊。加之目前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有效,安全,快捷,经济的治疗方法。为此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新的病名,并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此感兴趣的同行们的关注,促使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过度、疼痛等常见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麻木”、“不仁”、“痹症”、“痛症”等范畴。

解剖性:某些特定的解剖部位易使神经受压,如狭窄且缺乏弹性的腕管和肘管, 神经干与众多的肌腱走行于容积相对固定的骨纤维管道中,任何炎性渗出或软组织增生肥厚,均可造成对神经的挤压。再如关节周围的骨性隆起, 肌肉的附着点等,这些部位的神经末梢分布特别丰富,软组织的结构致密,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若在这些部位复加急、慢性损伤、腱鞘滑膜炎、骨关节病、肿物、先天性异常的肌肉和纤维带等局部因素,则更易产生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全身性:生理性妊娠、更年期的妇女、老年人以及某些全身性病的患者易发生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类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类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 肢端肥大症、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低下、尿毒症、结核病、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过量所致的昏迷、营养不良、血液病和麻风等。其中老年人常患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可解释为老年期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生理、生化等方面改变,以及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和脊椎病等慢性疾病,而使神经对压迫的耐受性差。此外,消瘦、活动少和惯于长时间处在某种姿势不动也是引起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附加因素。

姿势和职业性:肢体长时间维持在一种使神经受压或受拉的姿势不动,或工作中神经反复受压、摩擦均可引起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如枕臂入睡,桡神经在肱骨干外侧长时间受压,易患桡神经螺旋沟综合征;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造成局部组织的代偿性增生肥厚; 如惯于采取屈肘支撑的姿势,或木工由于屈肘活动过度而使尺神经在肘部受压,则易患肘管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许多人超常时间伏案工作, 使颈肩部软组织劳损, 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应力集中:当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 力使物体产生变形, 但物体内部的材料也有抵抗变形的能力, 这种物体内部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在力学上称为应力。它的大小与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在承受外力时同样也产生应力, 根据应力的方向可归纳为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某个方向的应力远远大于其它方向或其它方向为零应力时, 称为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结构的破坏, 在人体则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如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筋膜肥厚,肌肉肥大等,这些病理改变不仅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是造成皮神经卡压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

筋膜间室内高压:各种因素引起的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梢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这种软组织张力性皮神经卡压在慢性劳损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病因。

其他:如石膏绷带固定过紧,夹板纸压垫位置不当,止血带时间过长或麻醉时体位不当引起的皮神经长期受压,尤其止血带在四肢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并发症已受到广泛注意,应用止血带所致的神经麻痹可以引起肌力减退,僵硬,水肿,感觉异常和疼痛等。有人称其为止血带用后综合征。有报道认为应用止血带患者72%以上存在肌电图异常。应用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术后的影响更大,多数认为1~3小时为安全限。对神经受压引起损伤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外膜通透性变化,引起神经内膜水肿,微循环障碍有关。另外手术切口瘢痕粘连造成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较常见。

三、周围神经卡压的病理过程有三个基本变化:

早期局部缺血,致血-神经屏障破坏,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内水肿。继而发展至中期结缔组织变化,神经外膜增厚,神经束间结缔组织增生。随着神经卡压程度的进行性加重和时间的延长,后期有髓纤维出现瓦勒变性,神经束间形成粘连以及永久性瘢痕。

四、皮神经卡压的主要的病理改变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不断增加的组织压力造成对神经直接的压迫损害;

2、承受组织压力增高而带来的血供缺乏导致神经的缺血性损害;

3、卡压后轴浆运输受到影响;

4、神经受到严重的卡压时,神经束膜可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束膜增厚、束间粘连或疤痕形成,以及神经外膜增厚,使得神经束变硬变窄,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而形成继发的卡压因素。

五、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

1、疼痛

2、压痛

3、压痛点

4、痛性结节

5、条索状包块

6、放散痛

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2、明确的局部压痛点;

3、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

4、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

5、除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1、触诊

2、叩诊

3、其它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神经干卡压:神经干由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组成(即感觉和运动神经纤

维),一旦发生卡压,不仅表现为感觉障碍,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等感觉神经的病变,还有相应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如:肌力减退,关节活动受限或某些动作受限。临床检查时可以发现病变位置较深,多位于肌间隙且被深筋膜所覆盖。一些特殊的神经干牵拉或压迫试验为阳性。

2、神经根病变:神经根的病变部位比较局限,有比较典型的神经节段性定

位表现。一般的临床神经定位检查多可确定诊断,目前的CT和MRI技术使其鉴别诊断更加简捷。

3、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又称Guillain-Barre综合征。其神经系统病变范

围弥散而广泛,主要病变是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有时也侵犯脊膜,脊髓,甚至脑部。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脑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正常。病情严重者可使呼吸肌麻痹而危及患者生命。

4、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炎系指由于中毒,感染,感染后或变态反应引起

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多发性或单一性的周围神经麻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肢体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略多,性别无差异。

5、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其病理

特征是髓内有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临床主要症状是受损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下肢运动神经元障碍以及长传导束功能障碍与营养障碍。一般在成年期发病。

6、椎管狭窄性脊髓及脊神经根病变

7、骨关节炎

8、皮肌炎:又称多发性肌炎,主要侵犯肌肉与皮肤,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肌

痛,无力以及皮肤发生实质性水肿和淡紫红色斑,并可伴有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与体重减轻。起病前往往有指端动脉痉挛现象,间歇性指端苍白,青紫及疼痛。肌炎及退行性变形性为本病主要病变。

9、骨软骨炎

10、类风湿性关节炎

11、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此病的特点为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的中小动脉发

生节段性的炎性变化。病因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男女性的发病率为4: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皮损以沿小动脉分布呈黄豆大皮下结节者为多见。此种结节有疼痛及压痛。可自由移动或与皮肤粘连.在结节的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及关节痛或神经痛。一般呈缓解期与加剧期交替,可持续多年,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常明显增多,尤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嗜酸性粒细胞亦有增多现象。血沉增快,检尿可发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结合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此病的皮下结节疼痛和压痛不难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压痛性结节相鉴别。

12、痛风结节

13、滑囊炎

14、腱鞘炎

15、风湿性结节

七、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张减压。减张减压的机理有生物物理的也有生物化学的。追溯到古老的民间传统治疗疼痛的方法如刮痧和拔罐,其之所以解决问题,物理减压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造成皮神经卡压的病因是复杂的,局部的病理改变也不是单一的。对它的治疗也绝非一方一法就能奏效的,所以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是对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主张能用物理疗法的则不用药物疗法,能用非侵入疗法的则不用侵入疗法,能用有限侵入疗法的则不用手术切开疗法。

1、保守疗法

2、神经阻滞疗法

3、经皮神经(穴位)电刺激疗法

4、物理疗法

5、激光疗法

6、推拿按摩疗法

7、针灸疗法

8、化学疗法

9、手术疗法

10、保守手术疗法

11、小针刀疗法

12、铍针疗法

八、铍针疗法的原理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软组织高张力状态的特点设计研制,通过局部减压减张,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术中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因此说铍针治疗不仅是松解粘连,而且是减压减张。

诊断标准

(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并可伴有麻木

(2)触诊局部有明确的压痛点,并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常见的压痛点

在颈椎棘突的两侧、肩胛骨内侧缘、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和冈下窝等处;(3)局部肌肉紧张并可造成颈、肩部运动障碍。

九、治疗方法

铍针的规格直径0.5~0.75 mm,全长5~8 cm,针头长1 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十、注意事项

进针深度约为1~2cm,刺入筋膜即可,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进针深度要视病人的胖瘦及病变部位,因人因病而异,灵活应用。一般治疗1~3次,每周治疗一次。

十一、颈肩部皮神经卡压

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比较多见,尤其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使得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该部位多为慢性发病,患者往往不能清楚的陈述病史。有非常显著的职业特点。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1、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枕大神经发自颈2神经后支,绕环枢关节定位后向上行,在枕外隆突旁,项上线处,穿过半棘肌及斜方肌止点及其筋膜至枕颈部皮肤。枕大神经的分支较多,较大并且互相交织呈网状分布于枕颈部皮肤。长期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可压迫枕大神经。由于枕大神经绕环枢关节突,当环枢关节半脱位、脱位时亦可受牵拉或损伤;再者,颈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肌筋膜炎,也可导致此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支配区的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致痛的原因。

症状:以枕大神经痛为突出的症状,多呈自发性疼痛,常因头部运动而诱发,其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头部疼痛或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肌肉痉挛,偶可见枕大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

体征:检查头颈呈强迫性体位,头略向后侧方倾斜,在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有压痛,项上线处有压痛,在第二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有深压痛(风池穴)。在其上的项上线处有浅压痛。各压痛点可向枕颈放射,有时在枕大神经分布区尚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治疗: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铍针治疗。该处头皮较薄,触诊比较容易发现痛点及条索状包块。患者取坐位,头伏于桌面或椅背上。作好皮肤标记后常规消毒,垂直颅骨方向进针,针刃与枕大神经走行方向平行。进针深度以穿过深筋膜为度。行多点式松解3~5针。患者常有局部酸胀感且向头顶放散。将针提至皮下,按压局部如果疼痛减轻或消失,即可出针。用无菌敷料按压进针点1~2分钟结束治疗。

2、枕小神经卡压综合征

枕小神经为颈丛分支,发自颈2,有时有颈3纤维,上行经寰椎横突之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走,至头下部穿出深筋膜继续上行,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枕小神经周围的鞘较薄,鞘内脂肪丰富,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或外伤均可对枕小神经周围的鞘管造成挤压而引起枕小神经的卡压综合征。同时,枕小神经周围的鞘管本身的病变亦可造成枕小神经的卡压。

症状:以“枕小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疼痛为阵发性,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甚至可放射到额部及眼眶,头部活动、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间歇期为钝痛,颈肌痉挛,头呈僵直位。

体征:检查头颈呈强迫性头位,项上线处压痛,枕小神经压痛点(聚明穴)即乳突后缘处压痛,各压痛点可向枕颈放射。枕小神经支配区域即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枕小神经卡压综合征一般经过综合保守治疗多可治愈。若存在顽固性的局部痛点,触诊有明确的结节或条索状包块,可采用铍针治疗。患者取坐位,头伏于桌面或椅背上。定位准确后作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用点刺法或弹刺法进针。该部位皮下组织较薄,进针深度应注意掌握在深筋膜层。即当针尖遇到第一个抵抗时稍加用力即可突破该抵抗。再将针提至筋膜表面,稍变换一下角度,再突破一次抵抗。注意针尖始终朝向颅骨表面,这样就比较安全。多点式松解3~5针后,将针拔出,用无菌敷料按压局部1~2分钟。结束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

3、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由第三颈神经的后支组成。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前上方斜越该肌表面,于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颌角方向行走,分布于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的皮肤。

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压迫可来自外界的机械性创伤和体内的邻近组织的病变如上段颈椎的颈椎病、脊柱结核、骨关节炎、脊髓肿瘤、硬脊膜炎、转移性肿瘤等,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腮腺炎引起。多为急性、亚急性损伤,属中医“颈部伤筋”范畴。局部筋脉受损,气血淤滞,或感染风寒湿邪,瘀阻经络,均可导致本病

症状: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患者一侧枕部疼痛,可向外耳部放射,疼痛可呈持续性钝痛而有阵发性加剧,也可呈间歇性发作。颈部活喷嚏时可加剧疼痛。在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的肌肉痉挛,偶尔也可见到此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过敏或轻度减退。受冷及天气变化时可加重。

体征:

(一)、枕外隆起处常有压痛。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明显,疼痛可向颈部放射。

(二)、耳大神经支配区域如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轻微减退。

(三)、颈部活动可无明显受限。

对于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而局部痛点定位明确者,可行铍针疗法。患者取坐位,头伏于桌面或椅背上。定位准确后作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用弹刺法或点刺法进针。进针深度以透过深筋膜为度。避免进入胸锁乳突肌。多点式松解3~5针,将针提至皮下,按压局部无疼痛或症状改善后出针。无菌敷料按压局部1~2分钟,结束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

4、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肩胛上神经发自颈5、6神经根合成的臂丛上干,走向外后,经肩胛上切迹横韧带之下至冈上窝,发自冈上肌支后,绕冈盂切迹至下窝,形成冈下肌支。另

有感觉肌支到肩锁关节和肩关节。肩胛上切迹位于肩胛上缘,喙突根部内侧,有肩胛横韧带张于切迹上,形成骨纤维孔道,肩胛上神经,有时肩胛上动脉及静脉共行于此孔道中。

由于肩胛上神经有时和肩胛上动脉及静脉共行于肩胛横韧带形成的骨性纤维孔道中,肩胛横韧带的增厚,钙化,使孔道狭窄,可以造成肩胛上神经的卡压,另外附近软组织病症及囊肿的压迫和外伤造成的创伤和刺激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症状:本症多发于运动员,特别是排球运动员,某些长时间手伸向另一侧工作,或肩内收工作者易发生本症。

本症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痛为锐痛,呈刀割样,亦可为钝痛,可为静止痛,夜间较重,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痛涉及肩胛部、肩关节、肩背部。冈上肌、冈下肌无力,致肩外展,后旋受限,但三角肌力正常。

体征:检查时,按压肩胛冈中点上方,肩胛上切迹处,可有局限性压痛和放射到整个肩胛部的疼痛,肩关节最初外展无力,如冈上肌瘫痪,手触冈上窝并主动外展上肢,感觉不到该肌收缩,冈上肌受累时,则后旋无力,且在冈下窝触不到该肌收缩,冈上、下窝变平。化验及X线检查对本症诊断无帮助。肌电图检查,可见冈上肌、冈下肌出现纤颤波及正锐波。

治疗:对于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而局部痛点定位明确者,可行铍针疗法。患者取坐位,胸部伏于桌面或靠在椅背上。定位准确后作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皮肤,双手持针点刺法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深筋膜为度。不可进入冈上肌内。多点式松解4~5针。患者常有酸重感,且向周围放散。将针提至皮下,按压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出针,无菌敷料按压局部1~2分钟结束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清洁24小时。

5、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颈横皮神经由颈2、颈3神经组成,向前内横越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分支呈扇型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中或从事会计、文书工作或长期操作电脑等,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会造成颈肌痉挛,深筋膜增厚,炎症渗出,粘连而压迫颈横皮神经。颈横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穿出深筋膜。由于颈横神经比较粗大,且穿出点周围的结缔组织较厚,较坚韧,结缔组织的病变会压迫颈横皮神经,产生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腮腺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亦可能是致痛的病因。

症状:患者颈项部肌肉不适、发紧、发僵,以钝痛、酸痛为主,可影响肩臂部,上臂部甚至出现后头不适,可因寒冷、阴雨、气压改变而加重,有时可出现根性痛及放射痛,患侧颈横皮神经支配区域有时可见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体征:检查时可见病人颈部稍直,屈伸因痛而不自然。牵拉受损肌组可引起疼痛,颈项肌感僵硬,痉挛而不松弛。压痛部位多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颈椎棘突旁。颈椎活动范围多不受限,压顶、臂丛牵拉多为阴性,颈横神经支配区域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其它检查无明显异常。

治疗: 对于系统保守疗法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可行铍针治疗。患者取坐位,头伏于桌面或椅背上。定位准确后作好皮肤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用弹刺法或点刺法进针。进针深度以透过深筋膜为度。该部位皮肤较厚,以双手持针点刺法进针较稳妥。行线式或多点式松解4~5针。患者多感觉局部酸重胀且向枕部或背部放散,将针提至皮下,按压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出针,无菌敷料按压局部1~

2分钟结束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清洁24小时。

6、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锁骨上神经发自颈3神经根的前支和颈4神经根的大部分,从胸锁乳突肌深面向后下方穿出,行于颈阔肌深面,至锁骨附近穿至皮下,行向外下方,分成内侧,中间,外侧三组,分布于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软组织急性拉伤或挫伤治疗不彻底,残留了粘连或斑痕;或因为长期慢性劳损,造成肌肉或肌腱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而出现营养障碍;不良姿势或长期处于一种姿势下会使应力集中于某一处,久之造成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粘连;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组织营养障碍,久之局部组织损伤,渗出增多,亦可造成肌肉痉挛,牵拉附近肌群,这些均可导致锁骨上神经的卡压,从而产生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症状:患者多为慢性起病,病程较长,自觉颈肩部有钝痛,酸沉等不适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疼痛可为急性发作,伴有肌痉挛和颈僵直,咳嗽可加重。疼痛可向头颈部或肩背部放射,严重者可有颈部活动受限,其所支配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颈阔肌麻痹,偶见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上述症状可在受凉或伏案工作后加重。

体征:检查时可见病人颈部僵直,颈项肌感僵硬,痉挛而不松弛,肩胛骨内上角有明显压痛感,多伴有硬结和条索状物,部分患者有剥离感。颈部活动可受限,亦可见强迫性头位、单侧发病者,颈项偏向患侧,颈椎前屈,健侧侧屈受限。有时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可出现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化验基本正常。X线检查对此症无特殊意义。

治疗:铍针疗法对于本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治疗的关键是定位准确。以肩胛骨内上角为骨性标志。因为肩胛骨的活动范围较大,所以一定要在固定好体位后再寻找痛点,作皮肤标记。常规消毒皮肤,点刺或弹刺法进针。进针方向垂直肩胛骨内上角骨表面。进针深度可进入肩胛提肌的腱附着点。平行肩胛提肌腱的轴向行线式松解3~5针,将针提至皮下,按压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出针。无菌敷料按压局部1~2分钟结束治疗。保持局部干燥清洁24小时。

操作方法

(1)定位:首先在患者颈肩部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如枕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压痛点多在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项上线处,第二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在其上的项上线处有浅压痛。枕小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多在项上线处,乳突后缘处。耳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多在枕外隆起处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多在肩胛冈中点上方,肩胛上切迹处。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多在肩胛骨内上角,多伴有硬结和条索状物。选定进针点后用龙胆紫标记。

(2)消毒: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

(3)进针: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右手持针柄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在进针过程中可有2~3层的突破感,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4)包扎: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无菌敷料覆盖针孔并包扎。

铍针疗法对于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有非常好的疗效。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

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故铍针疗法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通过以往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单纯的神经外松解术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为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同时通过临床研究显示经铍针治疗后患部的软组织张力指数明显降低。临床治疗结果表明铍针能够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它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病理生理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病因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

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2.腕管综合征 3.肘管综合征 4.梨状肌综合症 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6.莫顿跖痛症

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 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 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上述改变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症状,一是神经根受刺激表现出的根性症状;二是窦椎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颈部症状;三是邻近神经肌肉的牵连性症状(如前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头颈部外伤可以诱至本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高枕者发病率较高。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颈6-7和颈3-4,大多为多个节段同时发病。有颈、肩疼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部位。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可以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诊断]:医生检查时可发现颈部发直、颈肌痉挛、头喜欢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者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阳性,另外,还有感觉障碍(肌力减弱和反射改变等神经根受累的体征。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CT、MRI可明确鉴别。 (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0.5mL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①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有腰臀部疼痛,尤以臀部疼痛明显,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并可向大腿后侧放射,但常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理*导读:由于解剖特点,在腘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 由于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之前走行在外侧为股二头肌健,前内侧为腓肠肌外侧头,后方为致密的骨筋膜及髂胫束的移行部三者围成的外侧沟内,腓管内腓总神经又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是腓总神经发生卡压的形态学基础。在窝至腓管这一段行径的腓总神经,容易受各种复杂外来应力的损伤而发生卡压。根据本组资料及复习有关文献,对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分析如下: 1.因体位关系局部反复受损,当膝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时,股二头肌腱处于紧张状态,腓肠肌收缩,对腓总神经挤压而产生麻痹。 2.踝关节急剧内翻位扭伤,腓骨长肌及其下的腓总神经都受到突然的牵张而受损,同时受损的腓骨长肌纤维弓的充血、水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等均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 3.直接因素有:石膏或小夹板使用不当,局部赘生物顶压,腓骨上段及胫骨平台骨折断端与血肿压迫等。 4.下肢牵引不当:患肢过度外旋,腓骨头处直接卡压在牵引支具上,加之观察不及时、不仔细亦可发生卡压症状。 5.其它因素:腓肠肌外侧头种籽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股二头肌腱鞘囊肿,外侧半月板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深筋膜破损发生腓肠肌疝时,也会压迫腓总神经。经实验发现,当神经受压达3.33kPa ,2h 和66.5kPa ,1h ,均有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可发生功能性变化,受压在2h 之内其变化可逆转。说明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但这是可逆的变化,只要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尚可恢复正常。因患肢重量恒定,所以神经受压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本组病例均发现较早,故治疗效果满意。如神经长时间受压不能解除,则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即Wallerian 变性。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枕大神经痛

颈部软组织引起“枕大神经痛”原因及处理策略 一些人常会因头部运动而诱发针刺样或刀割样的头痛,在医院里会被诊断为枕大神经痛。枕大神经痛的原因是什么呢?而又如何用手法处理枕大神经痛呢? 枕大神经走行: 枕大神经肌肉内段走行于枕下肌群、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间,肌间隙内结构宽松,神经活动度大,为活动区;皮下段神经分支与浅筋膜紧密附着,活动度小,为固定区。因此当枕大神经出口或枕大神经周围肌肉紧张时,就会发生枕大神经卡压产生头痛。 枕大神经易受卡压的位置: ①枕大神经在浅出斜方肌腱膜处受到卡压;②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神经压迫症状,即枕大神经在穿经斜方肌、半棘肌时均存在受压的可能③枕大神经周围组织,如枕下肌群、肌腱间综合作用导致枕大神经痛的主要因素。 枕下肌群卡压枕大神经的原因: 枕下肌群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均起止于枕骨下项线与寰椎后弓、横突和枢椎棘突。四组肌肉虽然短小,却发育良好,由于其位置深在,浅层解剖很难观察其全貌,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使头部疼痛加剧。

通过症状和触诊诊断枕大神经痛: 其疼痛性质为针刺样疼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颈肌紧张强迫头位,乳突与枢椎棘突间连线的中点(风池穴)有压痛,上位颈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并放射至头顶及前额部,枕部皮下可触及结节性压痛,后枕部浅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长者有脱发现象。 如何手法处理: 根据受术者的主诉以及触诊获得骨骼肌压痛点,对项平面骨膜(项伸肌群的远端附着处即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等)、胸锁乳突肌乳突尖附着处、枕骨脊、寰椎后结节进行按揉,力度以受术者的耐力为度,直至疼痛缓解。 医者选用拇指指腹顶端或双手拇指90度重叠进行操作。 如胸锁乳突肌后上缘或乳突后部有压痛,提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也受累。

骨科常见12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某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引起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电生理学改变,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慢性神经卡压通常是患者感觉和运动不适的根源。相对于外伤的急性周围神经卡压,此病通常为慢性表现。表现为肢体运动的无力,麻痹,感觉过敏等感觉障碍,但不包括疼痛,由周围神经引起的疼痛提示急性神经嵌压,神经营养血管的栓塞,或者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受到慢性压迫,温度和痛觉是最后消失的,运动,震动,压力等感觉是最先受到损伤的。 病理生理 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病因 诱发神经嵌压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类:①管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周围神经相关的检查 本病由于发生部位较多,且各个部位的检查方法不一,无法一一列举,从各种普遍的检查上来说,采用神经根病EMG检查,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

无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而X线平片则仅能发现骨增生和旧损伤征象。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诊断性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于怀疑发生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部位,选取主要的神经,注射1%的利多卡因2ml,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 1.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

尺神经

尺神经 编辑词条 是脊神经臂丛的分支,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三角肌止点以下转至臂后面,继而行至尺神经沟内,再向下穿尺侧腕屈肌至前臂掌面内侧,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尺动脉内侧继续下降到达腕部。 中文名尺神经处于腕部外文名ulnar nerve 发出的感觉支掌皮支等 目 录 1尺神经 2前臂走行 1尺神经 编辑 尺神经(ulnar nerve)(C7~T1)在腕部,尺神经于腕骨的外侧穿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和掌腱膜的深面进入手掌。 尺神经在前臂的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向尺侧屈腕)、第3、4指深屈肌(第4、5手指末节指骨屈曲)、掌短肌(手尺侧近端的皮肤肌肉)、小指展肌(小指外展)、小指对掌肌(小指对掌)、小指屈肌(小指屈曲)、第3、4蚓状肌(第4、5指掌指关节屈曲及近端指间关节伸直)、骨间肌(掌指关节屈曲及近端指间关节伸直)、拇收肌(拇指掌部内收)及拇短屈肌深侧头(拇指第1指节屈曲)。 尺神经发出的感觉支有:①掌皮支,分布小鱼际肌表面的皮肤;②背皮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和小指、无名指尺侧半背面的皮肤;③终末浅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面远端皮肤和小指、无名指尺侧掌面的皮肤 尺神经在臂部损伤时,主要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屈4、5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及拇指内收力弱,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称为“爪形手”,其感觉障碍则以手内侧缘为主。尺神经损伤后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消失,夹纸试验即Froment征阳性,它是检查拇内收肌瘫痪的方法。 2前臂走行 编辑 尺神经在前臂的走行为:自主干经屈肌支持带浅面,伴行于尺动脉尺侧入手掌,在豌豆骨外下方分为浅、深两支。 正中神经 编辑词条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第七节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1.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 [适应证] (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有手术愿望者。[禁忌证] (1)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术区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全麻或颈丛阻滞麻醉。 (2)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3)切口:作颈部L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4)操作程序(锁骨上入路): 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予以去除,如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先天性索 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其压迫神经的部分。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 卡压,则考虑作第一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 考虑第一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作第一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使用局部用药或其它处理方法,以利神经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 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窥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 (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要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注意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处理,以减少淋巴漏的发生。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作神经松解术。切断前斜角肌时,注意识别并保护膈神经。 (5)有条件者,术中可作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2.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 [适应证] (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冈下肌肌萎。 (2)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 (3)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 [禁忌证] 同胸廓出口综合征

单纯手部无力--警惕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单纯手部无力--警惕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临床上我们会遇到一些以手部抓握无力,无感觉障碍为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这些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障碍。出现上述症状时,就是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表现。由于对该病是往往认识不足, 在早期易被误诊为颈椎病、肘管综合征或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尺神经于手腕部先行走于腕尺管内,腕尺管又名Guyon管,位于腕前区尺侧,由腕横韧带和腕掌侧韧带远侧部共同构成。管内有尺动脉、尺静脉和尺神经通过,在管内尺神经分为深支和浅支,即运动支和感觉支。尺神经在Guyon管内和尺动静脉伴行。底部是腕横韧带,顶部为腕掌侧横韧带,尺侧边缘是钩骨钩,桡侧边缘是豌豆骨。由腕尺管解剖可以看出,腕尺管内容物被一个密闭的骨纤维鞘管包绕,内部结构排列固定,管壁坚硬,管腔狭窄,尤其是尺管上、下口处更为明显,因此任何使管内狭小或内容胀大的因素均会引起尺神经卡压。目前认为,腕尺管综合征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长期反复腕关节背伸尺偏,使韧带、滑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增生,压迫尺神经致局部变性、外膜增厚。2、长期高负荷使用右手,使右手血管增粗、位置异常,导致小鱼际肌腱弓对尺神经卡压。3、腱鞘囊肿等局部占位性病变使尺管内容物增多。4、挤压伤致腕关节病变引起尺管内出血水肿或管内结构改变,造成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粘连,引起尺神经卡压。 腕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中年男性多见,劳动者或有掌腕部外伤史、骨折史。2、如尺神经浅支受累,临床表现为手掌尺侧小指及环指尺侧的皮肤感觉障碍,腕关节以上感觉正常,症状轻且局限、无运动功能障碍。3、如尺神经深支受累,临床表现为手内肌运动障碍,骨间肌萎缩、无力或麻痹,病程长者可出现爪形畸形。无感觉障碍。4、腕屈肌如在尺侧扪及压痛性肿物,则提示有腱鞘囊肿或肿瘤压迫。5、屈腕试验可使环、小指麻木、刺痛、灼热感加重。 对于单纯感觉障碍较轻患者可暂保守治疗,予局部封闭及口服神经营养药物。余腕尺管综合征一经确诊均应及早手术治疗。病程越短,神经功能恢复越快,其原因为手术解除了神经四周的纤维瘢痕和机械性压迫,改善了神经局部血流障碍,降低了神经内液压,利于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二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 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

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4.针灸治疗:常选用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委中、环跳、阿是等穴进行针灸治疗,一天一次。 5.局部封闭:用复方倍他米松和2%利多卡因3mL混合液在髂嵴中点或髂嵴中下2~3 cm压痛点处注射,1次/5 d,3次1疗程。 讨论: (1)一般认为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外侧支有肌支和皮支:肌支支配竖脊肌,皮支走行至髂嵴上方骶棘肌外缘处穿出腰背肌筋膜后层到皮下,然后跨越髂嵴到臀部为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和股外侧皮肤,入臀以后继续在筋膜中下行,可达股后下部。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当臀上皮神经在其越过髂嵴及穿出臀部深筋膜处受嵌压时即产生疼痛。除了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神经损伤外,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旋转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向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作臀上皮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但如果疏于鉴别诊断,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往往将其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医微创治疗

2012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2012年2月16日收稿 关键词:颈椎病;卡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25-02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微创治疗 叶新苗*闫峤* 疗效总有效率83.33%,P <0.05。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首要因素是病毒感染,最常见为柯萨奇B 组病毒(CVB )。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三种:①病原体对心肌的直接损伤②细胞免疫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 损伤③氧自由基堆积。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其病 之根本在于正气不足,瘟疫毒邪侵袭肺卫,乘虚入心。即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本方重用黄芪,配合太子参,补充机体正气,从病之根本入手。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黄芪可以抑制CVB3病毒,减轻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调节免疫减轻免疫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太子参,《饮片新参》谓其: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可以改善心功,增强免疫[4]。五味子,《本草经疏》云:“补不足,强阴。”可以补心气,养心阴,能抑制自由基生成[5]。百合,《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可以养阴清心安神。具有兴奋免疫和抗氧化的作用[6]。诸药相合,扶正同时抗邪,共奏益气养阴,生津定悸之效。通过临床 观察,相比西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综合疗效更佳,且无明显副作用,随访六个月仅2例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祥荣,别书香,赵英丽.美乐心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5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78-79.[2]丁怀兰.大剂量黄芪和丹参治疗急性心肌炎24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18(5):464.[3]蒋岩,吴莎,崔小岱,等.黄芪提取物对亲柯萨奇B3病毒感染作 用初探[J].医学研究通讯, 1994,23(5):15.[4]黎明.太子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6. [5]史琳,王志成,冯叙桥.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3):208-212. [6]朱泉,韩永斌,顾振新,等.百合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 2011,9(12):1-6.在进行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疑难病证,如枕下神经卡压、椎枕肌损伤、头汗症、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证,经基础研究尤其是解剖研究,结合临床观察,对枕下神经卡压采用了中医针刀为主的微创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概述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寰枕关节发生轻微移位或椎枕 肌、头半棘肌、斜方肌肌腱以及颈部筋膜发生炎症、局部软组织渗出、水肿、粘连、痉挛等各种病理改变时,挤压从中穿过的枕下神经引起头枕顶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2解剖提要枕下神经即第1颈神经后支。第1颈神经干自脊髓分出后,行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中,且位于椎动脉的下方,在寰椎后弓 上方与椎动脉之间穿行寰枕后膜;并于椎动脉沟的外侧分为颈神 经前支和后支,后支即为枕下神经。 其进入枕下三角后,分为肌支和皮支。肌支, 支配枕下三角内的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其分支支配头后小直肌、头半棘肌、寰枕后膜,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吻合。枕下神经属运动神经,但亦发出皮支,分布于颅后下部皮肤。3病因病理枕下部、项上部的直接打击外伤后遗粘连,枕下三角诸肌的长期劳损,如汽车、摩托车驾驶员或乘客,由于颠簸或突然刹车等原因,致头、颈部挫伤等,后致枕下神经渐受压。枕下神经损伤后则可造成枕下诸肌和寰枕后膜的痉挛、枕寰关节周围组织的痉挛,使枕寰间隙变窄又可加重压迫从该间隙穿出的枕下神经,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在枕下神经从寰枕后膜外侧角穿 出,并穿行于椎枕肌与头半棘肌之间时,由于损伤、劳损、痉挛和筋膜的挛缩而使枕下神经受压,并引起枕下诸肌的痉挛,它们互为因果。4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表现为枕部、枕下部疼痛,压痛,可伴见眩晕等。①病史:可有外伤史,一般为缓慢发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②疼痛,以枕部、枕下部疼痛,即在枕外隆突下与两侧的上项线附近疼痛,疼痛亦可出现在枕下凹处,呈经常性,但可有缓解期,即表现为时轻时重。③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觉过敏或有麻木感。伴见头 晕与头脑不清。重者, 眩晕明显。④枕下凹上缘处有压痛,枕外隆凸及上项线处固定性压痛,可轻可重,时轻时重。个别患者第二颈椎棘突处有压痛。 本病需与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相鉴别。寰枕后膜挛缩型颈椎病是由于挛缩的筋膜压迫椎动脉所致,症状以眩晕为主;而本 病以枕下神经受压与剌激为主,症状以该神经所支配的椎枕肌痉挛和椎动脉在枕下诸肌中受压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其主要 鉴别点是,枕下神经卡压综合征产生椎枕肌痉挛时表现为椎枕肌起、止点压痛的体征,而寰枕筋膜挛缩症的压痛点多在枕下凹,并伴有头晕等症状。 5针刀治疗 根据临床与解剖研究,本病常选择在压痛明显处上项线点、枕下凹点、第二颈椎棘突点处治疗。俯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头,上胸部垫薄枕,下颌前面抵于薄枕上,并保持呼吸道畅通。①上项线点:为斜方肌、头半棘肌等的抵止点,在枕外隆凸的两侧,向乳突基部伸展并可触及向上凸起的横向弧形骨嵴处寻找 压痛点,每侧可定1~2点, 双侧病变则同时定点。刀口线与躯干矢状面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直达骨面,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 ②枕下凹点:在压痛点处定1点,以松解寰枕后膜。刀口线与 躯干矢状面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进入皮下后, 将刀柄向躯干的尾侧倾斜,使刀体几乎与皮面平行,匀速推进直达骨面,切开寰枕后膜2~4刀, 然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第二颈椎棘突点:第二颈椎棘突是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的起点,定1点,以松解头后大直肌。刀口线与头后大直肌走行平行,即与脊柱纵轴线上端呈15°角,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入皮肤,匀速推进,直达第二棘突顶骨面。调整刀锋达棘突病侧的上缘(即棘突上端的左侧或右侧),沿棘突上缘骨面,稍深入(不超过 5mm ),可感到进入韧带内的阻滞感。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针刀术毕后,配合手法操作。体位不变,一助手站于治疗床旁,以双手扶住病人的双肩。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颌,使其手背抵在床头边缘上,另一手前臂的尺侧面压于病人的枕部。嘱患者 放松并屈颈,医生与助手呈对抗牵引,同时医生向下用力屈颈,助手用力对抗牵拉,反复2~3次,手法结束。(下转7页)25

尺神经嵌压在手外科是比较常见的

尺神经嵌压在手外科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经常被误认为是神经内科的疾病或者颈椎病等,从而耽误了治疗。本节课将根据尺神经受压的部位将疾病分为几个综合征,并且分别加以阐述。 一、概述 周围神经在经过解剖上某些特定的部位时,如经过某些肌肉的起点处、穿过肌肉,或者神经骨性纤维鞘管,或者是先天畸形变异等处,因为这些地方比较硬韧,所以神经本身可移动的位置比较小,经过长时间的压迫以及肢体活动的时候对神经局部产生的牵拉和磨损可以导致神经的损害,从而产生感觉以及运动的障碍,称为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 (一)症状特点 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起病缓慢,一般先出现感觉障碍,后出现肌肉麻痹,根据受压神经的部位不同,组成纤维成分不同,其功能障碍表现各异,有的是单纯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有的是单纯运动障碍,如前臂旋后肌卡压综合征,也有同时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如腕管综合征、尺神经嵌压综合征等等。神经伴行的血管也可同时受压出现症状。 (二)周围神经病理变化 慢性神经嵌压有三个基本变化,一是反复短暂的缺血,二是血—神经屏障改变,三是神经变性—瓦勒变性。无髓纤维最先发生变性,有髓纤维次之,但无髓纤维再生亦早。神经束周边的纤维首先开始变性,继之整个神经束和神经干的神经纤维出现广泛的瓦勒变性,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三)临床表现 早期的轻度神经卡压几乎无症状,需造成局部神经缺血,才能诱发症状:如腕管综合征的屈腕试验。中度损伤时患者有神经感觉区的疼痛、发麻、感觉异常,卡压部 Tinel 征阳性,症状和体征时重时轻,但随着运动和感觉纤维的逐渐减少,而出现肌肉萎缩和感觉障碍以及两点辨别觉的异常。晚期,神经再生亦停止, Tinel 征也可变现为阴性。 (四)解剖结构 1. 尺神经走行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 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和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和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 (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穿刺成功后,注入常规配伍的合剂5ml。5~7d治疗1次。 (2)病人坐位,头部端正微前屈,在C↓2棘突(枕下第一个突出的棘突)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相当于风池穴),先以拇指尖或棉签深压,以找出向头顶乃至前额有放射感的痛点,并标记之,此点就为进针的穿刺点。在此点上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使针尖朝上约45°缓慢推进,当出现放射性痛感时示针尖已刺中或接近枕大神经。若针尖已触到骨质仍无放射痛,则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稍加调整再重新进针,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抽无回血,注入配制的合剂5ml。为取得长期的效果,也可先注入2%利多卡因液2ml,再注入95%酒精1~2ml。 因为椎动脉就在枕大神经稍外方,约在乳突尖与C↓2棘突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故在做枕大神经多次调整方向的穿刺时,勿靠外方,以免损伤椎动脉。 二.枕小神经阻滞疗法 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 nerve)为感觉神经,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前支。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侧肢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屈膝屈髋试验阳性,可在臀部查到明显的压痛点。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疾病的疼痛常超过膝关节且在腹压增加时可加重症状,直退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相应神经根椎旁压痛试验阳性, CT、MRI可明确鉴别。(2)梨状肌综合症:在臀中部可找到横条状的病变,该部位有明显压痛,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该疾病的特征性压痛点在腰三横突尖部作鉴别。(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 治疗: 1.在腰臀部循臀上皮神经的行径路线查找明显的压痛点,选择确定治疗部位,然后针对治疗点进行点、按、揉、拨等手法治疗,力量大小以病人有酸胀痛感,但不抗拒为准,时间为30rain,每天一次。 2. 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两次。 3.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营养神经性药物。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扭伤史,少数为慢性劳损。急性发病者多为端提、扛举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胸段脊柱屈曲或扭转时突然发生,且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2.症状 疼痛慢性劳损者为慢性疼痛,有时突发加重。主要表现为胸段脊柱的一侧或双侧疼痛。夜间常无明显减轻,有时反而加重,影响睡眠。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脊柱的两侧或一侧,直到肩胛骨附近(疼痛部位是受压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的区域),且可有明显压痛。其放射痛多在菱形肌、髂肋肌部位。急性发作者,则在扭伤后立即发生严重症

状,病人几乎不能活动,痛苦不堪。 强迫体位疼痛症状轻者,活动受限较轻;而急性发作者,活动极度受限,几乎不能活动。有时呼吸活动也会牵涉疼痛加重,病人自我保护,呈强迫体位状态。 皮肤无感觉障碍。 3.体征 活动受限 脊柱后凸畸形胸段脊柱的驼背,脊柱压缩骨折的成角后凸畸形,从而产生背部疼痛症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两侧会有明显的压痛。 压痛应在被卡压神经的根部寻找痛源点,此卡压处为发出神经胸椎横突的骨面上。因此,它的压痛点在疼痛部位棘间旁开

15-20mm的横突处。大部分病人可寻得多个压痛点。 放射痛典型病人可有放射痛至菱形肌、髂肋肌等处。 肌痉挛胸椎两侧的竖脊肌可呈痉挛状态,其表现是,一侧竖脊肌较对侧明显硬韧,压之有敏感的疼痛。 4.实验性诊断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上,横突的背面做局部封闭,立即止痛者,证明胸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便是该病的病因,该处便是痛源点。 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 胸椎棘突位于脊柱正中,每一个能

摸到的骨凸即是棘突。 胸椎横突由于胸椎棘突明显向下倾斜,故胸椎的棘突间与上一椎体的横突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 定点在胸椎肌间旁开15-20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可寻找压痛点,一般定2-4点,如病情需要也可超过4个点,定6-8个点。 消毒与麻醉 此处麻醉应注意的是,穿刺针不应斜向外侧,除肥胖体型者外,胸段的穿刺点一般深度不超过5cm。当麻醉针穿刺达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无液时,退回式注入麻药。 针刀操作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 颈性眩晕临床主要特征为眩晕及颈椎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等症。该症的发病比较急,变化迅速,容易导致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临床传统疗法为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眩晕和改善微循环治疗,但是疗程较长,并且容易复发等。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改善,逐渐应用于该症的治疗。毫针治治疗疗: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头针选取快速捻转法,体针选取平步平泻的方法。刃针疗法:在双风池穴及哑门穴,大椎穴的两侧,将经气节处用左手的拇指按压,并使用右手持刃针,并进针0.2cm,行散刺。直达到结节松软的目的为止。均每隔3天进行针刺1次,5次1个疗程。在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椎

动脉型颈椎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二)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三)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三、【患姿】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定位】 1.第一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 2.第二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二颈椎棘突端部。3.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层次】1.第一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2.2.第二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3.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方向】均指向骨面。【深度】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操作】1.横突、棘突: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解剖与临床研究

?论 著?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 ———解剖与临床研究※ 王金武3 陈德松1 方有生2 顾玉东1 (1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200040;2上海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摘要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对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解剖;临床 CERVICAL DORSAL RAMI SY N D R OME———ANAT OMICAL AN D C L INICAL STU DY WAN G Jin2Wu1,CHEN De2Song2,FAN G Y ou2Sheng2,GU Yu2Dong1 (1Department of Hand Surgery,Huashan Hospital,2Department of Anatomy,Shanghai Medi2 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mechanism,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syndrome.Methods:Anatomical study was done on34sides of17adult embalmed cadav2 ers.C1~8dorsal rami were carefully dissected and observed;Detaile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24cases with cervical dorsal rami compression.Results:(1)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arise from the spinal nerves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nd then curve dorsally through the osseofibrous canals with the decussating fibers of muscle group of nape attaching to the zygapophyseal joints,the superio2inferior zygapophyseal joints and the medial vertebral lam2 inae.The articular branches,muscular branches,cutaneous branches and communicating branches pass through the posterior muscles and its tendinous decussating fibers.(2)Conserva2 tive treatment led to a certain extend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in clinic.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decompression can cure the cases that had no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Conclusions:The etiology of cervical dorsal rami syndrome lies in the compression of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by the tendinous decussating fibers of the posterior muscles of neck. The cervical dorsal rami decompression procedure is an effect way to treat cases of cervical dor2 sal rami compression that had no alleviation of the symptom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K ey w ords Cervical dorsal rami;Compression syndrome;Anatomy;Clinic ※ 本课题为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D9623),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基金(952Ⅲ2Ⅰ)资助项目 3 现作者工作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