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异类”戈尔巴乔夫

“异类”戈尔巴乔夫

“异类”戈尔巴乔夫
“异类”戈尔巴乔夫

“异类”戈尔巴乔夫

2014-02-20 10:35:52

归档在俯瞰天下 | 浏览 191366 次 | 评论 371 条

春节走亲访友之余,将买了一年多搁置在书架上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看完了。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科幻大片,我在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穿梭,在历史与当下徘徊。时代发生变化,但情景类似。当年苏共、苏联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往事,我则联想到此时此地的中国。

苏共离析、苏联解体20多年了,围绕戈尔巴乔夫的争议仍未停息,有人赞他还人民以自由,有人骂他背叛共产主义。是耶非耶,飘散风中。我则不敢相信共产党内部居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异类,数十年吸“狼奶”而仍然保持蓬勃的人性,身居“皇帝”大位却千方百计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人吗?在我看来,近似神了!

1985年上台时,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共产党,经过勃列日涅夫18年的改造已经蜕变成一个特权阶层(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位继任者任期较短,保持了这一现状)。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对这些亲信极为袒护,美其名曰“保证对干部的尊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但纵然党内危机凸现,当上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还是完全可以继续勃列日涅夫的老路,享受“皇帝”般的超级特权。以当时苏联的综合情况看,虽然隐患重重,但国内外形势尚好,远未到崩盘的时候。走老路对党来说固然存在“击鼓传花”之虞,但对戈尔巴乔夫个人权势则有益无害。

然而,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走上了改革共产党将党推向民主轨道的新路。这条新路布满荆棘,关卡重重,最后导致了党的分裂和垮台,同时也将他这个总书记毁灭。

我百思难得其解,戈尔巴乔夫为何要这样做?他成长于这个体制,得益于这个体制,与这个体制密不可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况且新路的风险,已被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遭遇所证明。当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以“放猪娃”出身的大无畏精神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矛头直指“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震惊世人。时任边疆区团委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下基层发现人们看法不一。青年和知识分子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斯大林大清洗情况的人们,热烈支持赫鲁晓夫。另外一些人根本不肯相信报告中列举的事实,绝对不接受对斯大林的评价。还有一些人并不怀疑事实的真实性,却反感赫鲁晓夫的做法:为什么要家丑外扬?为什么要公开讨论这件事情,把人们的思想搞乱?

而在苏共上层,大家很快明白了一点:批判斯大林,就是批判体制本身,就是对体制的存在构成威胁,因而也威胁到当权者的安宁。于是对斯大林的批判告一段落。二十大之后,苏联《真理报》转载中国《人民日报》《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文章中说,斯大林“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战士”。随后苏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定》,决定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诚”。

对这一结果,当时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是不满意的,他很钦佩和肯定赫鲁晓夫的胆略和勇气,又觉得赫鲁晓夫未能揭露斯大林后面的极权主义本质。这也许是后来他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的缘故吧!

客观而言,我认为在斯大林去世才3年的时候,赫鲁晓夫以尚未成为一号人物的身份就敢力排众议批判斯大林,揭露其所犯罪行,后来还将斯大林遗体迁出莫斯科红场,实在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举动!无从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我只能说,这个党徒身上的人性未泯并高于党性!且不说他是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且不说斯大林生前在苏共党内有着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就说在大清洗运动中,赫鲁晓夫也曾大力跟随和支持斯大林,手上同样沾满了同志和同胞的鲜血。否定和揭露斯大林的罪行,也会牵连其身。

这种“共谋”,在共产国家中普遍存在,红色政权是用鲜血喂养长大的,同志和敌人的鲜血。大家同荣共耻,同生共灭。其他共产国家政治人物不敢做的事情,赫鲁晓夫做了,他打破了这一潜规则,也为他后面被赶下台埋下了伏笔。

列宁是死后交权的,斯大林亦是终身制。赫鲁晓夫之后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苏共总书记都是如此,唯独赫鲁晓夫中途被人赶下台。那些发动政变推翻他的人心里大致会这样想:你敢否定斯大林,我们为何不敢否定你?

现在轮到戈尔巴乔夫上场了。我估计,他上台时也不会料到自己会是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他的确是真心想改革这个党并采取了一些“厉害”的措施,但后来随着局势越来越混乱,越来越脱离他的控制,党未能如他所愿走上民主轨道,而是翻车了。

史家们在假设,如果没有叶利钦的临门一脚,下令停止苏共在俄罗斯境内的一切活动,那么苏共还能否存活下去?

又一个问题来了:是谁使得叶利钦拥有这样的能量呢?显然,是戈尔巴乔夫“成就”了叶利钦,是他的“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理念和行动将叶利钦“培养”成为势均力敌并最后超过他的对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戈尔巴乔夫葬送了苏共乃至苏联,也不为错。但显然,这并非他的初衷,他的初衷是要挽救这个党;但显然,正是他的初衷最后导致了这个结局。

一切要从“公开性”说起。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击败其他人成为新的苏共总书记,一开始也像前任一样将主题锁定在“改善经济体制和整个管理体系”上。一年之后发现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阻力不是来自外部,正是来自庞大的党政机关,他们就像一座座拦河大坝,横亘在改革的道路上。

“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也搞不下去”,当时戈尔巴乔夫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但在保守的同僚中难有共识,于是被迫寻求民众支持。先是将自己视察地方时的讲话直接交给电视播发,继之接受外国媒体面对面访谈,再之就是鼓励在报刊、电视和广播上对苏联社会中的丑陋现象、不足和缺点发表批评意见。

此前在苏联,新闻报道是受严格审查和管制的。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从莫斯科直到最遥远的边疆,无论是党报还是工会、共青团、作家协会的报纸,甚至连渔民、猎人、老战士组织的报纸在内,不管是什么人办的,都是宣传部凌驾于所有报纸之上。那时候全体编辑都相信党的规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或两次在党中央宣传部举行与总编们的碰头会,有时部长会议副主席和一些部长也前来参加。

会上对报刊发表的文章提出表扬或批评,指示应该写些什么和怎么写。凡有关报刊的刊期、印数、栏目等事项的任何变动,均需经党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央委员会机关日常‘追踪’发表了些什么文章,督导员向领导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评价,驯服听话的人得到鼓励,爱挑刺儿的人受到严惩。

党的总书记亲自推动的这种“公开性”犹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即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一个一个的“报道禁区”被打破,每一次的突破都会引起有关部门的强烈抵抗,但因为有总书记的撑腰,“公开性”越来越深入苏联社会。1988年,报刊检查制度被废止。

当不少以前被禁的影片和书籍得以重见天日时,戈尔巴乔夫感慨万千:真可惜,大学时代竟然没能读到这一切!是的,我们这一代缺少精神营养,只准吃一份单纯意识形态的可怜口粮,被剥夺了亲自去比较、对照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机会。

“公开性”的实行,使苏联人民第一次有可能了解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他们知道了二战前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二战期间屠杀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苏英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等苏联官方讳莫如深的历史事实;他们知道了苏联军国主义化的真相:“原来,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并非16%,而是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是6%,而是20%。250个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

历史学家阿法纳西耶夫评论说,重新考察苏联历史犹如从一场持久的神话般的梦里觉醒过来。对许多苏联人来说,事情很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象苏联历史那样被篡改。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公开性”:没有公开性就不会有民主。必须使公开性成为不停顿地发挥效力的一种制度。中央需要公开性,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地同样需要,甚至可能还更需要。

在1987年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把“公开性”提到了更高的地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并说“我们需要公开性就象需要空气一样”。

一系列改革由于各级各层党政干部的阻扰而进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日益看清楚苏共不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是必须对其彻底改造。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吹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冲锋号。他在苏共中央第19次代表会议上称,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不久就发生了“严重变形”,从而导致斯大林的独裁,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其根源也都在于这一体制”。因此,解决苏联问题的关键就是改革苏联的政治体制。

在这次大会上,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实质内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权制度”,实现社会公正。进而,戈尔巴乔夫提出“党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合法化”,“苏共要严格限制在民主程序范围内”去争取执政地位。

对于苏共来说,这就是要革它的命了!遭遇的反弹和阻力将有多大,可想而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戈尔巴乔夫居然差点办成了这件大事!在国际共运史上,还没有一个领导人能够像他这样将共产党改造得这样彻底,堪称奇迹!

如果实在要探究原因,我以为,这既和戈尔巴乔夫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追求密不可分,也与苏联领导人的更迭方式有关。死后交班制使得新领导人接收了完全的权威,不存在“太上皇”的掣肘。更关键的是,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

帮了他的大忙,使他获得来自亿万民众的支持,使他如同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巨人安泰,力大无穷势不可挡,赫鲁晓夫的悲剧难以重演。

1989年春天苏联第一次举行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部分差额直选。由电视和无线电现场直播,出现了助选的刊物、集会和电视辩论等新事物。通过民主选举,20%的非党人士获得了胜利,引人注目的是在党内受排挤的叶利钦和著名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都成功当选;而苏共一些领导人则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落选(没有获得50%以上的选票)。

1989年5-6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最高苏维埃,由于反对派人士的当选,新的最高苏维埃已不再是从前的橡皮图章,他们对总理雷日科夫所提名的8名部长表示了反对意见,初步显示了苏联议会的力量。戈尔巴乔夫回忆说:“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议的激烈辩论,在报刊、电视上,在俱乐部里,市场、公民社会、法治国家、自由选举、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全人类价值、世界一体化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观念,已经变成了一种准则,在民意中扎下了根。”

由于“公开性”和民主化,非正式组织和团体雨后春笋般冒出,从1988年到1989年,苏联社会中的非正式组织从3万个猛增到6万个。许多非正式组织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并且开始按照政党形式活动。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苏共不再具有法定的领导地位。从十九世纪起,苏共将同其它政治组织平等行动,参加选举,用民主手段争取组成联盟和共和国政府以及地方政权机关的权力。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以后,苏联正式宣布“结束政治垄断”,实行多党制。

一切似乎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构想往前顺利推进。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有利亦有弊。“公开性”和民主化同样如此。戈尔巴乔夫从中获得巨大支持和力量,亦同时要承受它们的副作用。“公开性”与民主化释放并鼓励了本已潜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各种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分离主义蔓延并不断发生民族冲突。俄罗斯向中央要主权、闹独立,又大大推动了其他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倾向的蔓延。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作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和刚当选的苏联第一任总统,苏联解体不符合戈尔巴乔夫的利益,绝非他所愿意看到。他要力挽狂澜:举行全民公决,开启主权联盟国家谈判的“新奥加廖沃进程”。

戈尔巴乔夫在行动,其他人也在行动。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十几位前苏共党政领导组成“国家紧急委员会”发起对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反党亡苏阴谋”的政变行动。在他们眼里,正是这二人联手葬送了党和国家。

政变虽然失败,但重挫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局势朝不利于他的方向急奔,再也不肯回头。

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

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此境之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被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伙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三国领导人背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戈尔巴乔夫会晤,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化为泡影。

大势已去,无可挽回。1991年12月25日,苏联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当日19时38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从1985年至1991年,7年时间里,戈尔巴乔夫呕心沥血进行的改革工作,换来的竟是“亡党亡国”的结局。亡党不一定让戈尔巴乔夫伤心,但苏联解体始终是他心头的痛。不过在这短短的7年时间里,由于他的对内对外新思维,东西德和平统一,冷战结束,他也由此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世界因为他而朝好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亡党亡国的附带品是戈尔巴乔夫也失去了近似“皇帝般的权力”,沦为一介平民。但这是他主动选择的,是他亲手埋葬了自己。不过谁又能否认,这种“与子偕亡”不是一种伟大的重生呢?!

章太炎纪念馆参观心得汇总

参观心得 章太炎,原名学乘,字枚树,浙江余杭人,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周恩来总理评价“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今天,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一行人来到了位于西湖畔的章太炎纪念馆,来领略先辈的精神,来感受伟人的情怀。 纪念馆分设三个展厅,陈列“革命先驱”和“国学泰斗”两大专题。陈列内容翔实、陈列手法新颖,通过场景还原、影景合成、变景画、电动图表加自动讲解,一改人物纪念馆枯燥、生涩的老面孔。馆内收藏文物丰富,其中《流血革命》、《狱中联句》、《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公墓表》等,系国家珍贵文物。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墓及夫人汤国梨墓,坐落在纪念馆后面的苍松翠柏之中。 在纪念馆内,庭院内,有一尊先生的头像雕塑。雕塑慈眉善目,仿佛在用他那柔善而又坚定的目光向人们阐述他的革命意志。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章太炎先生都一直秉持着一颗爱国救国的心,在不停地为国家振兴而努力。他曾因“苏报”案而被捕入狱,然而,即使身处狱中,他与邹容仍旧不停斗争。他在狱中书写的《答新闻报记者问》中满怀信心地说:“四万万人民都会同情我们,而公理一定会战胜的”。同时他还参与江浙革命组织“光复会”的筹划工作。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流入日寇之手。虽然此时的章太炎先生身处逆境,他仍然怒斥当局。1932年1月13日,他与熊希龄、马相伯、张一麐、李根源、沈钧儒、章士钊、黄炎培等知名人士,联名通电,痛斥当局。六天之后,章太炎先生又率张一麐、赵恒惕、沈钧儒、李根源等,联名通电全国——《请国民援救辽西》通电对东北义勇军的奋勇抗敌予以瞭高度评价,他严斥当局“素无斗志,未闻以一矢往援”,指出“国家兴亡之事,政府可恃则恃之,不可恃则人民自任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含义 2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党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 牢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这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2,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 ①新闻宣传工作首先是坚持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新闻宣传要把人民群众作为 主角,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②新闻工作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新闻事业要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 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 ③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中 心,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

要性。 3,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及时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实就是的反应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作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励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新闻报道工作应该遵循的重要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够鼓励人们奋发前进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启迪人们。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步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还要处理好与批评报道的关系,新闻报道要勇于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评判、揭露消极的、落后的、丑恶的东西,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4,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一定是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 5,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时发表的辞职演讲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时发表的辞职演讲 2010年03月21日— PS

WP Greet Box icon
Hello there! If you are new here, you might want to 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for updates on this topic.
来源:百度空间 戈尔巴乔夫演讲:解体苏联(U.S.S.R) –1991年圣诞日 [注:中文翻译编者在原文基础上做出一些修改] 此份1991年圣诞日演说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一职。这一行为和平解体了1917年十月诞生的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这份完整的演讲稿 于1999年圣诞节公布。 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 面对独立国家联合体(编者注:在苏联几乎解体的同时由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建立这个新的政治局面,我宣布辞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职务。做这个决定是我坚持一些基本处事原则的结果。我一直以来坚决支持加盟共和国独立自主的主权,但同时也支持维护苏联的政权联合,国家统 一。

戈尔巴乔夫的悲伤晚年为生活四处敛财,妻子带走了最后寄托

戈尔巴乔夫的悲伤晚年为生活四处敛财,妻子带走了最后寄 托 网易订阅2017-12-26 21:35 (图)“八一九事件”中,戈尔巴乔夫的画像被打了个大大的“叉”1991年12月25日,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并将能够控制核武器的“红按钮”转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6日凌晨,克里姆林宫上空迎着寒风飘荡,饰有锤子、镰刀和五星的鲜红苏联国旗缓缓降下。几分钟以后,由三种颜色构成的俄罗斯国旗便占据了那个位置。在艰难地走过69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这一刻起成为过去。一个时代戛然而止,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却正是戈尔巴乔夫。(图)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辞职以后,独联体七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白俄罗斯专门举行了一次首脑会议,签订了一份对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提供生活保障的协议。可是,在这份协议中却并没有提及保障戈尔巴乔夫及家人不受侵犯的条例。叶利钦随后决定,按照国家干部最低级别的职务工资给戈尔巴乔夫发放退休金,他从此每月将可以领到4000卢布,这个收入在当时也还算可观。戈尔巴乔夫获得的退休待遇中,甚至还包括一栋莫斯科郊外的国家别墅,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汽车和警卫。(图)1976年至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一家的

住所别墅中专门配备了厨师和女服务员,此外还有一名精明干练的女管家。而戈尔巴乔夫的警卫由17人组成,出门时则以那辆配有自动电话系统的“吉尔”牌轿车代步。因此,他退休以后的生活还算是很惬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92年时,俄罗斯发生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戈尔巴乔夫原来那笔可观的退休金因此也早已经值不了几个钱了。到1994年时,他的月收入已经仅仅相当于2美元。而那辆高级的“吉尔”轿车也已经被换成一辆简陋的“伏尔加”,警卫人数也从17人被逐渐减少到只剩3人。(图)1996年,俄罗斯进行总统选举,戈尔巴乔夫决定重返政治舞台,可他最终仅获得不到1%的选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质疑这一数据说:“重点是看谁点的票。”演讲时,他遭到鸡蛋袭击,保镖正为他清理污渍此时此刻,苏联最后的总统终于感觉已经要彻底没法生活了。戈尔巴乔夫看出了世态的炎凉,心中不免暗自唏嘘,并深深地预感到了自己个人前景的不妙。从这时起,戈尔巴乔夫终于意识到,是时候该做点什么!而事实上,他也一直在为此努力。在惜别克里姆林宫后的日子里,这位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并未完全从公众视野里彻底消失。他始终不甘寂寞,自认为是一位堪当大用之人。1992年3月3日,雄心勃勃的戈尔巴乔夫亲手组建了一个基金会,并试图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戈氏思想”发扬光大。(图)戈尔巴乔夫先后出版了10本回忆录性质的书籍。其中的《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2011/12/15 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章太炎进化论思想渊源探究

内容摘要 清朝后期,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历程。在思想界,自从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就成为革命进行的依据,成为呼唤民族觉醒、反抗外国侵略与反抗国内压迫、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章太炎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中,自觉接受、改造和宣传、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我国古代的变易思想,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进化论,包括自然进化论、革命进化论、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的革命、思想界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渊源;探究

Abstract The later,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Along with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o our country aggression, the Chinese nation began ordeal.their deeds struggle history. In defendingSince the western theory of evolution came to China.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ecome the basis for revolution. It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of a call for national awakening,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domestic oppression, also it push forward social progress. Zhang Taiyan In numerou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sciously accept, transform and publicize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Lamarckian’s 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He used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Lamarckian’s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and the Changing Idea of Ancient China,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evolution.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include Natural evolution, revolution evolution, the theory of all points evolution, At that time to the revolution, thinkers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Zhang Taiyan,evolution,origin,probe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 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

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改革还包括一些私有化进程。 1985年,戈氏采取有限的措施允许市民以个人劳动者或者协作劳动者进行私人商业活动。 1986年《私人劳动法》和1988年《合作法》扩大了私人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手工业或服务业以及合作企业从事私人商业活动。 1988年《关于国有、合作和其他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决议》允许私人公司直接和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往来。 1990年国家的监管迅速减少,资本主义企业越来越公开地发展起来。 改革未见成效。到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下台、苏联解体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3%,预算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货膨胀严重。莫斯科街头,人们还在排着常常的队伍,苦苦等待一片面包、一根瘦的皮包骨的鸡腿、一些蔫掉的蔬菜。 经济体会改革的成效不彰,使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可以再激进些。”3.刹不住车的改革:政治领域 为了推动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行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自由化。 公开化改革导致对苏联历史的大讨论,苏共的阴暗面在新闻媒体上大曝光,大量历史档案解密,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斯大林的大清洗、大屠杀、大恐怖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制。 自由化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游行自由等内容。最初,戈尔巴乔夫还强调“不允许利用公开化反对社会主义”,到1988年,他已经主张“毫无限制地公开化”,提出“意见多元化”、“舆论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戈尔巴乔

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導論 「現代性」(modernity)一詞與「現代」(modern)、「現代化」(modernization)、「現代主義」(modernism)在各學科用之甚廣,不易界定。西方中古時代約六世紀時,始出現「現代」(modernus) 這一名詞,產生「現在的時間感」(modernitas),以及「現代人」(moderni)的意識[1]。現代意識必然與「古代」(antiquus)對稱而意義相反,與中國的今古觀,心却理却,如《孟子?梁徰王》有云「今之樂,由古樂也」;《中庸》有云「生乎今世,反古之道」;陶淵明<歸去來辭>更有「覺今是而昨非」之句。「今世」一語初見於《中庸》,復見之於《孔子家語?儒行解》「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與西方的「現代」一詞實可相通,然在概念上亦有重要之異,西方的「現代」與現代之前是一種「斷裂」(rupture)的關係[2],進入全新的境界,不傴傴是古今自然相承的延續。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方歷史可分「上古」(Antiquity)、「中古」(Middle Age)、「現代」(Modernity)三期。自中古走向現代始於「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時代之人,如史家孟森所說,不傴想突破傳統,而且自信已經突破傳統[3]。所突破的傳統是基督教,而動力則是古典世俗文明。故文藝復興產生的「現代性」漸與基督教分離,而與「世俗的世界觀」(a secular view of the world)相結合。隨著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的來臨,使西方世界創造了嶄新的物質文明;在新的物質基礎上,新的精神文明亦慢慢形成。至十八世紀無論在論辯與品味上,「現代」與「古代」出現針鋒相對之勢,引發強烈的現代批判意識,並產生無數效應,諸如崇拜理性、進步、科技、實踐、民主自由等等,呈現前所未有的現代文明。於此可見,「現代化」的概念所意函的不傴是對過去的批判,而且承諾變更,以及肯定未來的價值。由歷史發展而言,「現代性」無疑「完完全全是西方的概念」[4]。 進入現代、經過現代化而產生的「現代性」,既然是西方的特殊概念,所謂現代化與現代性都是西方經驗的產物。所以遲至十九世紀,寰孙之內唯有西方世界進入現代、完成現代化、以及展現了現代性;其他地區無異仍處於「中世紀」之中[5]。尌此而言,其他地區走出中世紀似乎尌是走西化之路,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西方進入現代之前有其歷史背景與條件,而其他地區未必具有此一背景與條件;更複雜的是,其他地區自中世紀走向現代乃是在西方現代文明衝擊下進行,其間有千絲萬縷的錯綜複雜關係,絕非單純的西化可以畢其功。日本在西方的衝擊下完成了現代化,但日本的現代性並不等却西方,是最明顯的例子[6]。 中國也是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開始現代化,故有「中國反應西方衝擊」為說,此說基於千年不變之中國,在西方衝擊下不得不變,而其所變莫不是反應西方的衝擊,顯然難掩西方中心論的色彩。故而後來又有學者主張中國中心論,亦未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新教伦理:新教教义所涵盖的基本的伦理观念:(1)因信称义。(2)信徒人人皆可成为祭司(3)《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关系:(1)马克思主持的《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上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求读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 (2)天职意识在马克思论述报刊和传播职责式的分析:对自由报刊的社会作用的分析;论述报刊首要职责的观点;马克思关于报刊内在规律的论述: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物质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1)包含“交往”两词全部所指,可以指个体、团体间的物质、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统。(2)他们将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念。(3)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1)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在社会上公开出版的,即使是党的机关报;(2)更多为之撰稿的报刊不是党的报刊。这涉及到如何筹得启动金和创办后如何维持经营;如何保障经营的消息来源和新闻时效;如何选择宣传内容和确定策略保障政治上的成功。(3)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而达到经营上的成功,是他们主张办党的报刊的基本思想。 4.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他们同生于资本主义较为发展的地区,他们在论证问题的思想特征上总是以现代“世界”的概念为前提,并且“交往”的观念始终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游记组成部分,他们投身社会后,几乎一致从事新闻工作,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社会上公开出版的,于是他们更多考虑到要如何面向大众。 5. 不同背景下报刊和“人民”的关系。 人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当权者以外的所有人。不像现在中国使用中赋予它一定的阶级含义。一般情况下,社会要求报刊与公众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获得公众、受众的支持,报刊反应民生;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利益上,报刊就会忽略人民的呼声,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保持密切联系,人民是报纸营利来源 6. “一般的公正”? 报刊从政党报刊过渡到商业报刊确立了客观报道的原则。这个原则之所以能够得到承认在于当时的英国报刊早已失去了政府的津贴,它必须订户的支持,这种无形的约束来自订户,当然要求报刊报道要公正客观。common fairness[一般的公正]也同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特点:陈述事实;若有倾向,流露隐蔽自然;不造成直接对读者施加观点影响的印象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 02080148 袁建峰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在位期间对苏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这也是导致前苏联解题的直接原因。那么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在他所谓的“新思维”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举措的,首先我们先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看苏联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总的环境就是说:内忧外患。首先,美国最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要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苏联没有精力搞经济建设,旨在经济上打垮苏联。其次,西欧方面,当时苏联的重兵驻扎使得西欧各国倍感压力和威胁,两者间关系恶化,同时西欧一些国家也布置了巡航导弹,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安全。此外,由于苏联侵略阿富汗,西方各国和美国对苏联实施了战略禁运,是苏联无法得到西方在经济、技术、农产品等方面的支持。然后,二战之后,东欧开始出现对苏联的离心倾向。再者,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战友,中美关系的交好有识得苏联在中苏美三角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日本与苏联关于北方四岛的争夺从未得到解决,关系进入冷冻期,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苏联的不安,最后,苏联的无形的影响力在第三世界中逐渐下降,侵略行为更使得苏联处于孤立状态;此外苏联对于军事基地的开支也是苏联经济的一个大包袱。苏联的内忧也暴露无遗,首先军备竞赛使得苏联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在重工业上的花费远远超过用于农业和提高人民生化水平方面的支出。戈尔巴乔夫说过:“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生产者讨好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却受着生产者的支配。”很明显当时苏联处于卖方市场,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这与当时苏联之前实行的经济措施和指导方针是分不开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如果要继续走下去,不得不实行新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上都的进行很大的改革。如何扭转前几位领导人在苏联现行的体制,如何改变苏联当时的孤立无援的状态,戈尔巴乔夫在此时就提出了他的“新思维”,在国内进行改革,同时在外谋求一个良好的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的观念,首先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如果发生核冲突,那么没有哪一者是胜利者,世界文明将被毁灭。其次,“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数以的看法。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安全和繁荣构成基本威胁,而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至少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存在的。因此应该抛弃过去大肆宣传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如何处理好两个主义之间的协调才是关键所在。所以他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最后一点,“新思维”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传统观点认为军事力量的均衡是安全的必要条件。老戈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军事力量是用来防止冲突的而不是发动战争,他把军事力量置于防御基础之上。 那么对于老戈的新思维的评价,我们始终要抱着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方面老戈看到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不同制度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等问题,这些对于世界和平和维护各国之间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老戈在战略理论上,改变防御性,强调防御性,裁剪军备,得到了西欧各国的认可。而且新思维结束了冷战,为此老戈还应此荣获了199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也是人类社会对于新思维所具有的世界意义的认可。老戈主张自由民主,当然新思维结束了自斯大林以来的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实现了自由选择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从老戈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来。但是,新思维确实存在着不足与缺陷。首先,在理论上,新思维理论本身有一些

章太炎哲学新论

章太炎哲学新论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进入现代体系性创造之前,章太炎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有深度的哲学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章太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后期哲学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篇论文着重研究章太炎后期(1906年以后)的哲学思想,即探讨章太炎如何从其所构建的真如哲学思想出发,通过对中国现代主体性内在包含的诸环节的建构、批判和反省,如何证成、消解以及某种形式地超越了主体性,即现代性的根本原则,既对章太炎那曾经被称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做出新的理解,也试图以此为个案,一定程度展示中国现代性的复杂面相,探讨现代性观念的哲学根基。1906年之后的章太炎建立了以“依自不依他”为根本原则的真如本体论。它确立了主体性原则,此原则内在地包括了“进步”、“竞争”、“科学”、“民主”、“平等”、“自我”和乌托邦理想等一系列现代观念,它们构成了主体性结构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是中国的现代性的某种展开。真如本体论主要融合了唯识学、中国佛学、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以及包括庄子哲学在内的诸子学,具有高扬主体性、真如的普遍内在性、相对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及由于思想来源未经充分整合而内涵的紧张和唯我论的理论偏向。这些特色贯穿于章氏对主体性的各个观念环节的审思中,使之在充满洞见的同时又包含了冲突和自我瓦解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主体性原则的落空。在进步、竞争(实践)、科学、民主、平等、自我人格和乌托邦世界等诸观念环节中,进步是主体性展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框架。章氏从真如

哲学出发,对进步所预设的必然性维度和目的论成分作了全而的解构,批判了其中所蕴含的机械决定论思想。然而,由于章氏对康德哲学的误解以及将中印两种佛学系统的混淆,他的必然性批判和目的论批判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无懈可击。试图替代进步哲学的是章氏独创的“不齐而齐”之齐物哲学。它肯定了每一个个体、文明的价值,是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和对进步的批判一样,齐物哲学的实质是拯救主体性。然而,唯我论等问题也困扰着齐物哲学。竞争不仅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动力,而且是主体能动性的实现和表现。真如哲学一方面为竞争作了辩护,另方面,它的相对主义倾向又消解了竞争的合法性。科学指向主体性原则展开的认识论、方法论维度。真如哲学在借鉴康德思想对科学的必然性持肯定意见的同时,又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规律的存在。民主、平等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政治哲学、伦理学维度。真如哲学强烈的证成了直接民主制以及万物平等,但是,它的唯我论倾向又束缚了民主,并导致了对平等的消解。主体性原则必然涉及主体和客体。真如哲学确立了自我和现代人格,对华严宗“无尽缘起”说的肯定又包含了突破唯我论的因素。但由此也导致了真如哲学中包含着向个人主义发展和向恶性集体主义发展两重倾向。同时,真如哲学对客体世界的“去魅”高扬了主体性。但鉴于主体性的恶性发展,章氏主张无生主义作为新的乌托邦模式。这种模式在根本上消弭主体的同时,又残留了主体性思维(同一性思维)的痕迹。真如哲学最终难以成为现代主体性原则的有效辩护,一方面似乎透露出现代性的悖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关键词】:章太炎主体性真如唯我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 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 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 第二,站在媒体的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 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 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 4、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一、马恩的人生 文化教育背景 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工作经验 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戈尔巴乔夫与冷战的结束

戈尔巴乔夫与冷战的结束 摘要:冷战结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苏美两国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政策转向,又有世界和平、民主运动的推动及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取向的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冷战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戈尔巴乔夫;作用 Abstrac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nifold, both policy 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but also the role of world pe ace, promote democracy movement and the then Soviet leader Mikhail Gorbachev’s policy orientation. In this paper, discussed Gorbache v’s roles to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on th 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ld War. . Key words: the Cold War, the Cold War, roles 序言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在冷战的过程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综合实力相较量,社会主义阵营处于下风,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也不断被对方蚕食、侵占,因此不可避免地败于冷战,从而将冷战推向终结。冷战的结束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势失衡的必然结果。战争的起源与持续都在于两大国势均力敌,但在这种均势中苏联似乎稍显略势。苏东巨变,苏联解体,促使冷战结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外因在于西方自50年代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①〔P105〕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从根本上讲,都是苏方的实力与美方相比有一定差距。 说到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功绩,最主要成就就是结束世界冷战,把世界从核战争的威胁中挽救出来。2008年9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向戈尔巴乔夫颁发了“自由勋章”,以表彰他为结束冷战做出的贡献。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发展。 一.冷战的相关概念 1.冷战的定义 冷战(1947年——1991年12月)冷战(Cold War)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指的是从1945年至1991年间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所进行的激烈对抗。这两大洲的巨人间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因而“冷战”这一描述是很准确的。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这场冷战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主旋律。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而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冷战的实质是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章太炎的两则故事

章太炎的两则故事 章太炎一生中有许多非常非常奇怪的怪癖,但是同时也有非常多的搞笑的故事以下就介绍两则关于他的故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章太炎的两则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话说章太炎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结过一次婚但是不久之后妻子就死了,于是和第二个妻子结了婚,两人结婚之后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女儿,他当即决定为三个女儿取名字,可是他取得名字都非常晦涩难懂,在女儿们小的时候倒还好,但是在女儿们越长越大之后他开始发现他身边的孩子们像他的女儿一样大的都开始谈婚论嫁了,有些甚至孩子都有了,可是他家的闺女却还没有人来提亲,四方打听之后才知道很对年轻的男子都很喜欢她的女儿但是因为不知道他的女儿名字怎么念只好望而却步,知道原因之后,章太炎决定在家举办一次宴席,在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女儿的名字的读法,这才化解了这一场尴尬。他的女儿们也都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 那一次胡适送了章太炎一本书,在写他的名字的时候在章太炎的名字前后加了两条横线,这是他刚刚学习的一个标点,但是章太炎并不懂这些,所以不管这么多就开始骂他,搞得胡适只好在他的名字前后也加上了两条线表示两个人是一样的,这样章太炎才觉得舒心了。从很多关于章太炎的故事中都能够看出章太炎的为人,章太炎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

章太炎简介章太炎是我国早些时期比较有出色的作家。他的一生比较坎坷,但是说起来那时候的作家但凡是有一点爱国情怀的写的文章都含有一点超前的意味,只是他的遭遇比别人都惨一点而已,章太炎简介大多是有关于他的主张和他的文学作品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概的作家,他所写的文章虽然屡次将他至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放弃。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很多报社的编辑,他的文章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不不一样的观念。 他的原名叫做张炳麟,是典型的浙江人,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所以喜欢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西方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革命时期他是倡导新思想的那一批人,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表现了他这一类的思想。他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天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非常的有看法,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称得上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他的一生中把他所有的作品加起来,他大概写了有四百多万字。可能有很多人觉得现在有电脑四百多万字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产品的,所以这四百多万字都是章太炎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样看来他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章太炎的简介还有一些关于他的家庭的故事,还有他的女儿,都非常有趣。 章太炎的思想章太炎的思想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主要是以苏报案为界限,在这之前章太炎的思想不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件事发生之后对章太炎的思想冲击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之后章太炎就开始转变自己的想法。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 云南省楚雄龙江中学冯天云 内容摘要: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主要提出了苏联不同以往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应遵守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安全问题上遵循安全和裁军的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局势的缓和,但也是造成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198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9万亿美元;苏联的人均年收入为54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18000美元。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新思维”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戈尔巴乔夫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的政治

和经济的联系普遍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需要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2)当前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它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其任何目的的手段”。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与和平的观点,打破了战争的传统观念,“核战争将不是政治的继续”。核战争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当前人类要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3)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当前,全人类的利益就是使自己免于毁灭。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防止核战争,解决全球性问题,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是共同的,高于一切的。他说,各国都应该把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国际关系中的非意识形态化是新阶段的要求。它意味着各自坚持自己的信念、哲学和传统,而不号召别人放弃自己的东西。(4)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发展前途和富有生命力。戈尔巴乔夫认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资本主义中心。资本主义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它仍“保持具体的经济、军事、政治和其它阵地”,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进行社会报复和收还过去失掉的东西”。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规律还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绝对停滞,并没有排除其它经济增长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在未来的高科技革命中可能“占领新的高地,在世界力量对比中赢得优势”。帝国主义是还在继续发展的一个强大而危险的敌人。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