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导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文化上,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以上特点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提问)这个问题需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力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1、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在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在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政治上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则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必将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因为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与这种两面性相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相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特殊身份:既是被消灭的对象,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这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采取和平的方式,即通过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确定的。但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共产党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最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就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改造,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到20年。这在当时是全党的共识。

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的思想。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走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呢?(提问)

党在过渡时期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具体来说:

第一,(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还是十分落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实行“改建并举”路线的主要原因。

第二,(现实可能性)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首先,经过三年的建设,新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广大农村开始了农业互助合作的运动,农民具有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

种形势的出现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是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是在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而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这种情况使中国人民不可能对资本主义有什么好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深刻危机,其发展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其发展显示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成就及其榜样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加上当时朝鲜战争停战,世界形势开始和缓,也促使我们党考虑尽早向社会主义过渡。

正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选择道路的独创性,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问题。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这样一个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这里,“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宣传纲领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而在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对社会主义的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它不足的地方。据此一些人便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你怎么看?(讨论)

问题呈现:20C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我们知道,80年代改革开放又对这种单一的所有制进行了改革,并制定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于是,一些人便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对此,我们能不能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

不能。为什么?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所以,对党在过渡时期的这条总路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小结)以上讲了两个大问题,重点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伟大胜利。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恩格斯曾提出过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可以用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的方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前进的设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改造个体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是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在对农业的改造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这一原理和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把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在农村的经济基础。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他认为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不解决农业合作化问题,就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农作物产量偏低的矛盾,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因为过去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联盟,农民已经不满意了,他们要求摆脱贫穷,共同富裕。只有走合作化的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工农联盟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巩固。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针对农民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两重性质,毛泽东指出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时,不能采取剥夺和强迫命令的办法,而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自愿互利,是指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参加集体经济组织的各成员之间,利益均能得到保障,互相有利。绝对不可以用强迫命令将他们拉进来,更不能用剥夺的手段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只能采取引导、说服教育,使之自觉自愿地走上合作化道路。

典型示范,就是在口头说服的基础上,还要办好一批合作社来作为实践的榜样,让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的,从而自愿加入合作社。

此外,国家还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的物质帮助。它能使农民很快地感觉到国家给他们带来是实际利益,感觉到国家、合作社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毛泽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科学地对中农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将其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把上中农作为巩固的团结对象,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创造了消灭富农阶级和改造富农分子相结合的办法,减少了富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抗和破坏,有益于改造的顺利进行。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原则,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导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取得成功。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全国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插播视频_农业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手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对外贸易方面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和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经济力量。国家需要手工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然而,个体手工业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此,只有采用合作化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鉴于手工业的特点,党对个体手工业采取了如下改造方针和政策。

★实行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提高了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在具体改造形式上,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

★此外,毛泽东还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他还要求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也告诫不要将手工业中许多好的民族传统性的东西搞掉,要保护民间老艺人等等。到 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占了总数的92%以上,产值占了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中心内容,也是最具中国特色最有理论创造的一个方面。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重点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和平赎买”这个概念;二是为什么可以对资本家实行和平赎买?

所谓“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国家支付补偿金买断,更不是没收。

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作用:

有利于发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和利用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技术及经验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上,对资本家为什么不用暴力而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提问)这有理论和现实的原因。(1)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党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但如何剥夺,马恩曾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尤其是赎买的方式。他们认为,假如我们能用赎买的方式剥夺资产阶级,“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了”。十月革命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但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这一理论在苏联未能实践。中国革命胜利后,党根据马、恩和列宁的设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2)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这样,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有了两重性,既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

(3)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一个动力,和他保持了长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多数人参加了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一方面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对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朋友,同他们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党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4)我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形成了强大优势。政治上,我们建立起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经济上,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种强大的优势地位,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我们造不成威胁。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运动的开展,就从客观上割断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使之不得不依赖国家和国营经济。以上这些因素都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5)此外,我们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心理上也能够接受。

2、在和平改造的过程中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重点把握“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一种对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利的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同样采取了“三步走”的政策: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利润分配上,采取了“四马分肥”的方式,即把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35%、企业公积金30%、工人福利费15%、资方红利20%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这种分配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利润分配仍然采取“四马分肥”的方式;在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由过去的主管者变成在公方代表领导下参加管理;由于企业的财产有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企业管理权实际上由国家来掌握,工人的劳动主要是完成国家计划,满足社会需要,为国家创造利润,因此,工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雇佣劳动者,工人的工资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的内容。而且工人也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实际上已发挥了企业的领导作用。因而这种公私合营的企业已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分配上实行让资本家拿定息的赎买方式。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据统计,全国领取定息的私股股东共114万人,国家每年定息支出约1.2亿元。经过这种改造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由于创造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3、在对私营企业实行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方针的同时,对资本家个人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使之由剥削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这个问题上,党和国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为资本家在企业中安排一定的工作,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条件。据统计,1957年全国71万在职私方人员和10万左右资本家代理人全部被安排了工作。另一方面,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安排他们进行学习,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提高他们接受改造的自觉性,使许多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真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国家所采取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并且国家十分注意保护原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秩序,因此,在实现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本变革的过程中,工商业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不断地向前发展。到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分别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据统计,从建国起到1966年,我国共花了32亿元的代价,对资本家进行赎买,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转为全民所有。毛泽东说,出这么一点钱,就买了一个阶级。这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有利的。党和毛泽东将马、恩、列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变成了现实,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 (插播视频_工商业改造)

以上是党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采取的方针、政策。经过三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采取了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创造出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创造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流血革命。

第三、采用和平的方法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用和平方式有秩序地消灭了我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解决了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曾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很成功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以上是毛泽东思想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失误的表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2、造成失误的原因:

1)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察觉,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3)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问题探讨:我们能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上述失误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不能。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尽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改造是成功的。比如: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言,把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避免了两极分化,消灭了剥削制度,这一深刻变革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相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比如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党领导人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既消灭剥削阶级,又改造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方面通过和平赎买政策避免了因生产关系的大变革而引起经济上的破坏和混乱,促进了公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使大多数资本家经历

“在前进中动摇,在动摇中前进”,在“改造中抵抗,在抵抗中改造”,“开始不自然,中途不自然,最后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后,愿意接受了党的领导,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革,保持了社会稳定。尤为突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史上,有两个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有一些遗留问题,但毕竟是支流,是次要的,它同这场伟大变革所取得的伟大功绩——在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而不能由于当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否定历史,否定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甚至否定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错误的。

以上是第二节的内容。重点把握我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节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基本确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首先是经济上,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手工业者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来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数据统计见幻灯)这些数据表明,几千年以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而且,这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主要工业产品、农作物产量都有很大增长。从下面两个数据表,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改造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

表1 工农业总产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①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农业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49年是140,57年是704;而农业总产值49年是326,57年是573。

②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工农业总产值的30%,农业为70%;而57年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是由30%上升为57%,而农业下降为43%。而且78年这种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更在上升(为72%)和下降(28%)。

表2 主要产品产量

从表2中可见,粮食、棉花、油料、原煤、钢铁等的产量,57年比49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到了78年,是成倍地成倍地增长。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虽然我国建设经历过曲折,但成就是极为辉煌的。它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其次是政治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我国政治领域也发生重大变化。确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关系上,长期横行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被赶出了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也已在大陆消失;民族资产阶级正处于由剥削者向来到者转变之中,;地主富农则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与之相对应,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分子已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广大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第一次成为了国家和自己的主人。主要矛盾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已经完成。从此,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和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中国继辛亥革命以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许多仁人志士就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作为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民群众进行了无数次的不屈不饶的革命和斗争,尽管这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所有革命和斗争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只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消灭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把千百年来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变为了现实。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国家主权角度看,中国从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独立的国家,旧中国那种任人宰割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国家统一角度看,中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反对分裂,制止分裂的能力不断增强,不仅相继收回了香港、澳门,而且正在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国家的政治发展看,中国从一个人民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过着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其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这一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看,我国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在旧中国,“一穷二白”是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这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也是世界上所少见的。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正逐步变成一个经济繁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中国的国际地位上看,我国政治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民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被受凌辱,由于国力衰弱,军事失败,国际地位低下;由于国民素质不高,曾被贬为“东亚病夫”。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把剥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使国家关系发生了改变;为防止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复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其他各项社会民主制度得到巩固。这些就从经济、政治方面确立和保证了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表现在: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既扩大了当时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一些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它不但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人剥削人的社会,而且在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排除一切干扰和失误,以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它的成功就为其他落后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中国继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总结)本章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内容主要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又一全新课题。从下节课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学习

播放视频--“中国新生”前23分钟.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2、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基本经验?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概论》13修订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单元设计

一、名称: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单元设计

二、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

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

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

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B ) A.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D.从1953年提出的”一化三改”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 A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 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是( B ) A.资本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C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过渡性的社会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6.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依次是(B ) A.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B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C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D.高级社互助组初级社 7.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C ) A.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D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家的主人是(D) A.工人 B.知识分子 C.劳动群众 D.人民 10.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当家做主 11.在我国的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性质是( C )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没有矛盾 12.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D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得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得性质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得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得历史经验。深刻领会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与人民得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得确立,就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得历史巨变,也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得伟大胜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得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得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得一个重大贡献,就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理论,这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得重大发展。 ?新中国得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基本结束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得开始。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得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就是一个独立得社会形态,而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得过渡性得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得五种经济形态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社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得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得形式。所以,主要得经济成分就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得主要经济成分联系,中国社会得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其她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得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得两面性 ?这一时期得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得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得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得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得阶级利益相互对立得对抗性得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得非对抗性得一面。对于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就是被消灭得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领导得社会力量,又就是团结与改造得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得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就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得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得优越性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得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与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得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得,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适合得过渡性质得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得提出 在1948年9月召开得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得设想。 ?党得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得思想。

毛概第3章题库《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答案: 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8-3;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3、国民经济恢复是在()年间。 A.1949-1950 B.194-1951 C.1949-1952 D.1949-1953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p68-3 4、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A.私营经济B.国营经济C.合作社经济D.公私合营经济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3 6、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2 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p66-2 8、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9-1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1 人教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 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 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 多人,资金约80 万元,年产值约16 万元,年零售额约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 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二、学分与学时 4学分;64学时 三、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专业 四、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的理论体系,达到学生学懂、真信和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4)坚定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立场。 (5)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 2.职业技能目标: (1)具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正确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生先修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教师提问: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图片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老汉的新生活:李老汉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后,和其他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社里庄稼大丰收,李老汉分到了许多粮食,很快还清了高利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困惑二:李老汉的女儿从事纺织,只有一台织机,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活艰难,回家诉苦后,你知道李老汉如何帮他出主意吗?】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内容简要归纳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历程,改造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主要问题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 3、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两个转变”“三个五年计划” 2、在过渡的时间,条件,步骤方式上,如何转变 3、总路线概括为“一化三改” 4、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指导思 想,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 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宣传和学习总提纲》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采取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原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三个步骤 (四)、社会注意改造的历史经验 1、成功的历史经验 2、失误与偏差,及其原因 3、社会主义改造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六)、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大转折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找到了一条设和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只是打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的矛盾未得到解决,要改变贫穷落后,变得富强,就要走出去,引进来。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与发展。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时数 授课形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方法及手段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问题导入】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灿烂光明的新中国呢?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顾名思义,即把中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因此走向繁荣富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古老的中国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的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全部教学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经验有哪些?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第二章我们讲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衔接的。毛泽东将其比喻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上篇”圆满完成,进入“下篇”的写作时期。所以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