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_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_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_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_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第85卷 第9期

2011年9月

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

V ol.85 N o.9Sept . 2011

注:本文为国土资源部地壳探测计划项目(编号S inoProbe -08-01)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0-03-01;改回日期:2010-11-20;责任编辑:郝梓国,黄敏。

作者简介:王瑞瑞,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研究。Em ail:w an gruiruiw rr@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5283130.html, 。DOI:CNKI:11-1951/P.20110907.1101.009 网络出版时间:2011-9-711:01

网络出版地址:h ttp://w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5283130.html,ki.n et/kcms/detail/11.1951.P.20110907.1101.009.h tm l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王瑞瑞

1,2)

,张岳桥3),解国爱2),许怀智

4)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4)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524057

内容提要: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的伸展构造对随后挤压背景下的构造组合可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结合前人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 晋宁期,汉南、神龙架和黄陵地块快速隆升,形成 砥柱 ; 古生代伸展环境形成了初始的弧形边界; 中晚三叠世大陆碰撞造山使得构造反转,可能形成了大巴弧的雏形; 在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及先成弧成边界、前缘两地块的阻挡、底部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下形成了大巴弧形构造; 白垩纪后,大巴山弧形构造受晚期走滑断层改造。

关键词:大巴山;弧形构造;砂箱实验;先存边界;砥柱;滑脱层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缘,以城口-房县断裂带为界,北为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南为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呈弧型展布(图1)。

对于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前人给出了几种解释。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与两端砥柱的阻挡有关(姜春发等,1981;郭正吾等,1996;Wang et al.,2003;张国伟等,2003,2004;刘殊,2007)。其中,部分学者认为起砥柱作用的是汉南地块和黄陵地块(张国伟等,2004),而部分学者如Wang 等(2003)则认为汉南地块和神龙架地块构成了一对砥柱。此外,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其他的模式,如何建坤等(1997)提出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通过研究大巴山地区不难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是前人的两侧砥柱阻挡模式所无法解释的: 城口-房县断裂以北,构造要素以NW SE 向褶皱和逆冲断裂为特征,这些线性构造向两端受到呈弧型展布的城口-房县断裂带限制,终止在该断裂带内侧,而城口-房县断裂以南的前陆带的线性褶皱和逆冲断裂则平行城口-房县断裂带发育,呈弧形展布; 弧形构造西翼较短,与汉南地块

有接触,而弧形构造东翼较长,与神龙架地块和黄陵地块并未接触; 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以北的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发育密集的火山岩脉,大多顺层发育,也有切层的,以中基性、碱性岩脉为主,时代跨越了震旦纪到整个早古生代,这些岩脉严格终止在城口-房县断裂带,然而,在城口-房县断裂以南的前陆带则没有岩脉发育。

因此,本文采用砂箱实验方法,试图探讨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机制。

1 地质背景

大巴山处于扬子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位置,向东止于神龙架地块,向西止于汉南地块和米仓山,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相连。

大巴山构造带以城口-房县断裂带为界分为南大巴和北大巴两个构造-岩石单元。北大巴山逆冲构造带主要由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地层组成。在其北部出露新元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在其南部卷入地层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南大巴山构造带卷入变形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

1410

地 质 学 报2011年

第9期 王瑞瑞等: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系,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其中,震旦系至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上三叠统至白垩系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大巴山地区存在多套滑脱层(汤良杰等,2007;裴振洪,2007)。北大巴山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脱层位于中上元古界变质火山岩内部的塑性层中,而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则借助于基底和盖层之间以及盖层内部多个滑脱层由深到浅地顺层滑脱或向上切层逆冲而形成(许志琴,1987;李智武等,2006)。

由于秦岭洋的扩张导致的扬子克拉通边缘拉张、离散,扬子板块北缘在晚元古-早古生代期间为被动大陆边缘,同一时期,华北地块南缘也处于拉张而裂解的构造环境(吉让寿等,1990)。中-晚古生代时,南秦岭构造带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拉伸带(胡健民等,2002)。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期间,南秦岭的南部堆积了巨厚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许志琴等,1986),在早二叠世晚期至三叠纪期间,南秦岭地区存在过一个拗拉槽环境(秦德余等, 1987;高长林等,2003)。北大巴山大致自中泥盆世以后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基本结束,并在中三叠世时发生构造反转(何建坤等,1997,1999)。

秦岭地区在印支期陆-陆碰撞之后,进入一个新的以陆内挤压、推覆、剪切活动时期(郭正吾等, 1996)。对于大巴弧的定型时代,有的学者认为形成于印支运动(贾承造等,2003),或形成于印支期,并受到燕山运动的叠加(许志琴等,1986),还有一些学者强调大巴山构造带经历多个演化阶段,并最终定型于喜山运动(邓康龄,1992;郭正吾等,1996;乐光禹,1998;汪泽成等,2006;沈传波等,2007)。何建坤等(1997,1999)根据北大巴山构造反转的大致时代(中三叠世),结合发生构造反转所卷入的地层时代以及区域构造研究成果,认为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在T2-J1发生冲断变形,而大巴山前陆的褶皱变形时间定在T3-K1。董树文等(2006)发现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发育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末的两期褶皱,从而推断大巴山构造带起始于印支运动,而定型于早燕山运动。胡健民等(2009)综合叠加褶皱变形序列、盆地沉积充填响应、重要不整合构造以及区域构造特征对比,并参考北大巴山韧性剪切变形带中同变形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资料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认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第一变形是原中晚三叠世秦岭碰撞造山阶段变形;第二期弧形褶皱构造变形及镇巴逆冲断层,是侏罗纪中晚期变形形迹,变形时代约为160Ma,是侏罗纪前陆主要变形形迹,也是叠加在秦岭主碰撞期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前陆构造带之上的陆内构造带。

2 砂箱实验设定

2.1 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建立在一个长500mm,宽250mm,高300mm的有机玻璃箱内,底板为PVC材质。模型左侧挡板和前后挡板保持固定,右侧挡板与电机相连,对模型施加水平挤压(图2)。

本次研究共设计了八个实验:实验1较为简单,底部无滑脱层,前缘也未设阻挡(图2a,a );实验2在靠近被挤压一侧放置两个砥柱,用以检验两侧砥柱阻挡模式(图2b,b )。因为大巴山构造带主要被汉南地块和神龙架地块所限制,同时为了简化实验,所以,本文实验2、5、6、7和8中的两砥柱分别代表这两个地块。实验3在靠近被挤压一侧放置了弧形边界,用以模拟挤压前存在弧形边界的情况,本实验的比例尺比其他七个实验的要略大(图2c,c )。实验4与实验3类似,模拟的比例与其他有砥柱的实验相一致(图2d,d )。实验5是既在前缘设置两砥柱阻挡,又假设存在弧形边界的情况(图2e,e )。考虑到大巴山三叠系后存在两期挤压,且构造定型于早燕山,本文设计了实验6、7、8,假设在最后一期挤压时,挤压端已为楔形体。实验6选用微玻璃珠为底滑脱层(图2f,f 1);实验7仍用硅胶作为底滑脱层(图2f,f 2);实验8也用硅胶作为底部和中间滑脱层,并假设中间的滑脱层范围更广(图2f,f 3)。具体参数见表1。

实验所用的石英砂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粒径为0.3~0.4mm,两种石英砂交替使用,以达到分层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顶面和侧面被定时拍照以记录实验过程中各个模型的变形和演化。挤压结束后,我们对每个模型铺上一层薄薄的绿砂来保护最终结果,然后,对其浸湿,切剖面,并拍照记录。

2.2 材料属性和相似系数

干燥石英砂的摩擦系数 约为0.57,内摩擦角约为30 ,被广泛地用于模拟上地壳岩石(Krantz, 1991)。本次研究所用硅胶是牛顿流体,在室温时的粘度为12000Pa s,常被用来模拟自然界的滑脱层,如蒸发岩或超压的页岩(Couzens-Schultz et al., 2003)。微玻璃珠可以用来模拟强度较大的滑脱层。

模型和原型之间在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三个方面对应成比例(H ubbert,1937)。在物理模拟实验中,模型和原型的动力学相似表示为:

1411

地 质 学 报2011

图2 实验模型示意图

F ig.2 Sketch map o f experimental models

左列为平面图,右列为模型中间位置的截面图。左图虚线表示底部弧形边界的形态。a实验1的平面图;b实验2的平面图;c实验3的平面图;d实验4的平面图;e实验5的平面图;f实验6、实验7和实验8的平面图;a 实验1的截面图;b 实验2的截面图;c 实验3的截面图;d 实验4的截面图;e 实验5的截面图;f 1实验6的截面图;f 2实验7的截面图;f 3实验8的截面图;1 白色石英砂;2 红色石英砂;3 泡沫;4 微玻璃珠;5 黄色杂砂;6 硅胶

T he plan view of th e models are presented in the left column,w hile the cuttin g section s in the middle of models in the right column.Th e dash ed lin e in the left colu mn s tand for the boundary s hap e un der th e su rface.a plan view of m odel1;

b plan view of m odel2;

c plan view of m odel3;

d plan view of model4;

e plan view o

f model5;f plan view of model6,

7and8;a'cu tting section of model1;b cuttin g section of model2;c cu tting s ection of model3;d cutting section of model4;e cutting s ection of model5;f 1cutting section of model6;f 2cutting s ection of m odel7;f 3cutting section of model8;1 w hite sands;2 red s ands;3 foam;4 glass microbeads;5 mixed yellow s ands;6 s ilicone polym ers 1412

第9期 王瑞瑞等: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表1 实验参数表

Table 1 Parameters of the m odels

实验

上部脆性层底部和中间滑脱层

挤压速度(mm/s )

缩短率(%)

~M odel 1石英砂(12mm)无0.00548砥柱M odel 2石英砂(12mm)硅胶(3mm)0.00540弧形边界M odel 3石英砂(12mm)硅胶(3mm)0.0140M odel 4石英砂(12mm)硅胶(3mm)0.00540砥柱+弧形边界M odel 5石英砂(12mm)硅胶(3mm)0.00540M odel 6石英砂(12mm)微玻璃珠(3mm)0.00540砥柱+弧形边界+早期变形影响

M odel 7石英砂(12mm)硅胶(3mm)0.00540M odel 8

石英砂(12mm)

硅胶(3mm)

0.005

40

图3 实验1的结果

F ig.3 T he ex perimental result of M odel 1

本图为平面图,图上数字表示构造形成的次序Plan view of the m odel is put here in w hich the numb ers

indicate the s equence of s tru ctural formin g

图4 实验2的结果

F ig.4 T he ex per imental r esult of M o del 2

左边为平面图,图上数字表示构造形成的次序;右列为实验的切面图,切面位置见左图

Plan view of th e model is put in th e left column in w hich the n umbers indicate the sequen ce of stru ctural forming,w hile th e

cutting sections,the location of w h ich can b e foun d in the left colu mn,are in the right column

*= *

g *l *

其中, *

表示模型和原型之间应力的相似因

子, *

表示密度的相似因子,g *

和l *

分别表示重力加速度和长度(厚度)的相似因子。实验在自然重力场中进行,所以重力加速度的相似因子g *=1。实

验材料与实际岩石的密度相似因子 *

=0.5,取长

度相似因子l *=5 10-7(模型1cm 代表自然界

20km ),所以模型与原型的应力相似因子 *=2.5

10-7。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1

我们在实验结果中将构造线用红线标出,并用数字标出构造的形成序列。在实验1中,向着被挤压方向,各逆冲断层依次形成,而且,在平面上,逆冲的弯曲程度逐渐变大。

3.2 实验2

实验2的结果如图4所示。弧形边界对于平面构造的形态有重要影响。逆冲断层6的形态呈现不规则状,正对着砥柱的位置逆冲受到限制。逆冲断层

1413

地 质 学 报2011

主要以前展式扩展,在平面上与实验1类似,由右向左各逆冲断层的弯曲程度变大。图4右侧三个切面图显示出,变形以逆冲为主,且反冲断层较为发育。3.3 实验3

实验3的结果如图5所示。构造以反序的形式发展。逆冲断层2在平面上呈不对称弧形,一翼较短一翼较长。弧形逆冲2的后方为一系列走向较为平直的逆冲断层;而前方的构造呈对称弧形。在切面图上,弧形逆冲断层2产状较缓,其右侧以叠瓦逆冲和断层转折褶皱为特征,其左侧以滑脱褶皱为特征。3.4 实验4

实验4的结果如图6所示。构造以反序逆冲的

形式发展。弧形逆冲3、6、7、8和9均不对称。弧形逆冲9的后缘为走向较为平直的逆冲断层。逆冲断层4位于弧形逆冲3的前方,并与弧形逆冲断层3相交。逆冲断层6分为几段,其中有两段也与弧形逆冲断层3截交。在切面图上,构造以前冲为主,反冲为辅。3.5 实验5

实验5既考虑了砥柱阻挡,又考虑到弧形边界的影响(图7)。构造以反序方式向前发展。逆冲断层1、2和4的走向较为平直。逆冲断层3则呈弧形。逆冲3和4之间的构造形迹较为复杂和零散。逆冲断层5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与弧形逆冲断层3

1414

第9期 王瑞瑞等: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

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图7 实验5的结果

F ig.7 T he ex per imental r esult of M o del 5

左边为平面图,图上数字表示构造形成的次序;右列为实验的切面图,切面位置见左图

Plan view of the m odel is put in th e left column in w hich the nu mbers indicate th e sequ ence of structu ral forming,

w hile th e cutting section s,th e location of w hich can b e found in the left colum n,are in the righ t colu mn

截交。在两侧的切面aa 和cc 上,构造受到砥柱的限制,但构造数量较多;在中间的切面bb 上,构造传播较远,且两端处构造变形强烈,

中间变形较弱。

图8 实验6的结果

Fig.8 T he experimental res ult of M odel 6本图为平面图,图上数字表示构造形成的次序Plan view of th e model is put her e in w hich the numb ers

indicate the s equence of s tru ctural formin g

3.6 实验6

实验6的结果如图8所示。逆冲以前展式向前传播,并且从挤压端向被挤压方向,逆冲断层的走向逐渐弯曲。这与实验1的结果相一致。实验6的模拟结果与武红岭等(2009)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的结果相似。

3.7 实验7

实验7的平面构造受到两个砥柱的限定。构造的扩展方式为反序逆冲(图9)。逆冲断层6在平面

上为一不对称的弧形,与其中一个砥柱相接触,位于走向相对较为平直的逆冲3和4前方。逆冲断层6前方断层的平面形态基本上为不对称弧形。在两侧的切面aa 和cc 上,构造受到砥柱的限制;在中间的切面bb 上,构造传播较远,以向前的逆冲为主。3.8 实验8

实验8中(图10)最先形成的是平面呈弧形的逆冲断层1,在其后方的逆冲断层2、3、4和6的走向较为平直,在其前方的逆冲断层5、7和8则呈弧形展布。逆冲断层5的一枝与逆冲断层1相截。由切面bb 可以看出,在逆冲断层1和5的下面为双重构造。在两侧的切面上,构造受到砥柱的限制;在中间的切面bb 上,构造传播较远,由右侧向左侧依次为逆冲楔、反冲断层、双重构造、前冲断层、滑脱褶

皱。

4 讨论

4.1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

大巴山构造带受汉南地块和神龙架地块所限制,所以,本文认为起主要阻挡作用的为这两个地块。本文的实验2、5、6、7和8均考虑到这一因素。实验2的结果表明仅仅两个砥柱的阻挡无法形成现今大巴山的平面构造特征。

早期的伸展环境造就了弧形边界,而汉南和神龙架等地块在弧形边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促进作用。在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时期,这个弧形边界作为重要的伸展边界,控制了扬子地块北缘地区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在早中生带造山作用期间的主导边

1415

地 质 学 报2011

界,这个先成的弧型边界控制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本文的实验3、4、7和8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先成弧形边界模式。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过程中,许多因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实验5的结果说明,即使存在复杂的边界条件,如果底部滑脱层粘度较大,则只能形成同实验1类似的弧形构造。而且,通过实验8我们认为多套滑脱层的共同作用使南秦岭大巴山地区可能为大型的双重构造。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验3、4、5、7和8中,弧形逆冲断层与其后的平直的逆冲断层之间的区域构造变形较为微弱。何建坤等(1997,1999)的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以北走向北西-

南东的断层为反转断层。本文的实验忽略了早期形

成的伸展构造,而早期形成的伸展构造可能制约了后期的形成逆冲断层的位置并使所在位置易于发生变形。

M acedo 等(1999)对世界各地的20个弧形构造(其中未涉及在中国的弧形构造)作了几何学分析,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提出弧形构造的六种成因: 盆地内沉积厚度差异所导致的弧; 受逆冲前缘存在的障碍物的阻挡而形成的弧; 挤压边界控制形成的弧; 滑脱层强度差异而形成的弧; 后期走滑切割早期逆冲断层而形成的弧; 走滑构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弧。实际上,在构造演化历史较为

1416

第9期 王瑞瑞等: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复杂的地区,弧形构造往往是在多个因素共同制约下经过多期构造叠加的结果(丘元禧等,1998;李岩峰等,2007)。本文认为,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平面几何形态不是单因素作用形成的,而是在先成弧形边界、前缘两端地块阻挡及底部滑脱层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4.2 大巴山弧形构造演化历史

基于构造物理模拟结果及前人的认识,我们把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 砥柱 形成阶段,汉南地块、黄陵地块及神龙架地块在晋宁期快速隆升(周鼎武等, 1996;张宗清等,2000;许长海等,2010)。

第二阶段,早古生代伸展环境形成了初始的弧形的边界形态。从大巴山中基性、中酸性和碱性岩脉发育层位看,扬子地块陆缘伸展作用可以追溯到震旦纪,而强烈的岩浆活动发生在早古生代。在后大巴山地区,于奥陶-志留纪发育了一套炭质砂泥岩沉积,其中含笔石化石,指示较深水沉积作用(雒昆利等,2001)。这个阶段发育的城口-房县弧型断裂带应当以伸展断裂的形式出现,它控制了大巴山地区广泛的NW SE向引张裂隙和岩脉的形成(何建坤等,1999)。可以说,古生代大陆边缘的伸展作用造就了现今大巴山弧型构造带的原始边界条件。

第三阶段,中晚三叠世的大陆碰撞造山使得构造反转,可能形成了大巴弧的雏形。晚三叠世,扬子地块向北俯冲于华北地块南缘之下(Meng et al., 1999),通过NW SE向的安康断裂带作用到大巴山地区,后大巴山逆冲构造带由此形成。北大巴山发生构造反转时地壳变形主要沿用早期存在的伸展变形弱面而发生和发展(何建坤等,1999)。

第四阶段,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使得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定型。大巴山前陆地区受到南秦岭构造带向南西方向推挤而卷入变形(董云鹏等, 2008),并在先成弧形边界及汉南、神龙架及黄陵地块的阻挡、底部滑脱层等因素制约下形成了现今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带的平面形态。

第五阶段为白垩纪后的改造阶段。印亚碰撞造成的向东的挤出构造使得秦岭造山带在白垩纪重新活化,在早白垩世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壳伸展同时,形成了N W SE向的左旋张性走滑断层(Ratschbacher et al.,2003;H u et al.,2006)。

5 结论

本文通过8个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可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大巴山弧形构造成因,得到下列结论:

(1)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平面几何形态是在先成弧形边界、前缘两侧地块阻挡及底部滑脱层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叠加在早期的伸展断层上而形成的,仅仅前缘两侧地块的阻挡无法形成现今的大巴山弧形构造。

(2)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 晋宁期,汉南、神龙架和黄陵地块快速隆升,形成 砥柱 ; 古生代伸展环境形成了初始的弧形边界; 中晚三叠世大陆碰撞造山使得构造反转,可能形成了大巴弧的雏形; 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及先成弧成边界、前缘两地块的阻挡、底部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形成了大巴弧形构造; 白垩纪后,大巴山弧形构造受晚期走滑断层改造。

参 考 文 献

邓康龄.1992.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天然气工业,12

(5):7~12.

董树文,胡健民,施炜,张忠义,刘刚.2006.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地球学报,27(5):403~410.

董云鹏,查显峰,付明庆,张茜,杨钊,张燕.2008.东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 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地质通报,127(9):1493~ 1508.

高长林,刘光祥,张玉箴,吉让寿.2003.东秦岭 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石油实验地质,25(增刊):523~531.

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1996.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02~108.

何建坤,卢华复,张庆龙,朱斌.1997.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高校地质学报,3(4):419~428.

何建坤,卢华复,朱斌.1999.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地质科学,34(2):139~153.

胡健民,孟庆任,白武明,赵国春.2002.南秦岭构造带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作用.地质通报,21(8~9):471~477.

胡健民,施炜,渠洪杰,陈虹,武国利,田蜜.2009.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地学前缘,16(3):49~68.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1990.古东秦岭洋关闭和华北与扬子两地块拼合.石油实验地质,12(4):353~365.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肖安成,冉启贵.2003.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石油学报,24(2):13~17.

姜春发,朱志直,孔凡宗.1981.秦岭地槽马蹄型构造.见:黄汲清,李春昱主编: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02~114.

乐光禹.1998.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矿物岩石,18(增刊):8~15.

李岩峰,曲国胜,张进.2007.弧形构造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2

(7):708~715.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刘顺,徐国强.2006.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其变形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3):294~

1417

地 质 学 报2011年

304.

刘殊.2007.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 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博士论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72~73.

雒昆利,端木和顺.2001.大巴山区早古生代基性火成岩的形成时代.中国区域地质,20(3):262~266.

裴振洪.2007.南大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9(3):269~274.

秦德余,吉让寿,高长林,周克刚.1987.秦岭 大巴拗拉槽.石油实验地质,9(2):104~113.

丘元禧,张渝昌,马文璞.1998.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高校地质学报,4(4):432~443.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2007.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3):288~299.

汤良杰,郭彤楼,余一欣,金文正,李儒峰,周雁.2007.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地质学报,81(1):1048~ 1056.

汪泽成,赵文智,徐文娜,李登华,崔瑛.2006.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现代地质,20(3):429~435.

武红岭,施炜,董树文,田蜜.2009.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地学前缘,16(3):190~196.

许长海,周祖翼,常远,GUILLOT Fran ois.2010.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与两侧隆起的关系:FT和(U-T h)/H e低温热年代约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0(12):1684~1696.

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M M attauer,Ph M atte,J M alavieille,P Tapponnier,H M aluski.1986.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地质学报,3:237~247.

许志琴.1987.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

中国区域地质,4:289~300.

张国伟,董云鹏,赖绍聪,郭安林,孟庆任,刘少峰,程顺有,姚安平,张宗清,裴先治,李三忠.2003.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中国科学(D),33(12):1121~1135.

张国伟,程顺有,郭安林,董云鹏,赖绍聪,姚安平.2004.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 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地质通报,23(9~10):846~853.

张宗清,张国伟,唐索寒,张巧大,王进辉.2000.汉南侵入杂岩年龄

及其快速冷凝原因.科学通报,45(23):2567~2572.

周鼎武,董云鹏,华洪,刘颖宇.1996. 磨拉石建造 和 不整合 在地层对比中的意义 以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为例.地质论评,42(5):416~423.

Couzens-Schultz B A,Ven deville B C,Wilts chk o D V.2003.

Du plex style and triangle zone formation:insights fr om physical modeling.J ou 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5(10):1623~1644.

H u S,Raz a A,M in K,Kohn B P,Reiners P W,R A Ketcham,J

Wang,A J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5283130.html,te M es oz oic and Cenozoic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along a transect from the north C hina craton through the Qinling orog en in to th e Yangtze craton, central China,Tectonics,25,T C6009,doi:10.1029/ 2006TC001985.

H ubbert M K.1937.Theory of s cale m odels as applied to th e s tu d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 lletin, 48:1459~1520.

Krantz R W.1991.M easu rement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 d cohesion for faulting and fault reactivation in laboratory m odels usin g sand and s and mixtures.T ecton op hysics,188:203~ 207.

M acedo J,M arshak S.1999.Controls on the g eometry of fold-thrus t belt salien t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 ica Bulletion, 111(12):1808~1822.

M eng Qingren,Zhan g Guow ei.1999.T iming of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 a block s:Con troversy and recon ciliation.

Geology,27:123~126.

Ratschbachera L othar,H ackerb Bradley R,Calvertc Andrew, Webbd Lau ra E,Grim mera Jens C,M cW illiamse M ichael O, Irelandf Trevor,Don gg Shu wen,H u Jianmin.2003.Tectonics of the Qinling(Central China):tectonostratigraph y, geochronology,and deformation his tory.T ectonophys ics,366: 1~53.

Wang Erch ie,M eng Qingren,Bu rchfiel B C,Zhan g Guow ei.2003.

M esozoic large-scale lateral extrusion,rotation,and uplift of the T ongba-i Dabie Shan b elt in east Chin a.Geology,31(4): 307~310.

1418

1419第9期 王瑞瑞等: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Origi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S alient:Insights from Sandbox Modeling WANG Ruirui1,2),ZH ANG Yueqiao3),XIE Guoai2),XU H uaizhi4)

1)I ns 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 cademy of Geolog ical Sciences;S tate K ey labor ator y of Continental T ectonics and

D y namics,Beij ing,100037; 2)School of Ear th Sciences and Engineer ing,N anj ing Univer sity,J iangs u N anj ing, 210093; 3)I ns 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 cademy of Geolo gical Sciences,Beij ing,100081; 4)CN OOC China L td.-Zhanj iang,Zhanj iang,Guangz hou,524057

Abstract

Based on sandbo x m odeling,the fo 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abashan for eland salient i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Ex 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ult-i facto rs contr ol the formation and evo lutio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salient.T hese factors include pre-existing arc-shaped bo undary o riginated in ex tensional setting,a pair of indenters in the front and basal d collement et al.Besides,the former-fo rmed structur es in ex tensional setting may hav e a sig 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stuctures in com pr essional setting in North Dabashan mountain.According ly,the evolutio nal histor y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salient can be divided into5stag es: H annan blo ck,Shennongjia block and H uangling blo ck quickly uplifted during Jinningian m ovement w hich serv ed as indenters afterw ar d; primary boundary condition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ex tension along the northern m ar gin of the Yangze Block; Middle-Late T riassic collisional o rogeny w hich caused str uctural inver s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orig inal Dabashan foreland salient; M iddle-Late Jurassic intra-continental o rogeny w 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 f the Dabashan fo reland salient; m odified by strike slip faults after Cretaceous.

Key words:Dabashan;salient;sandbox mo deling;pre-ex isting boundary;indenter;d collement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解析

《汽车构造》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目录 (1) 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识 (2) 实验二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认识 (4) 实验三汽车传动系认识 (9)

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识 一、实验目的 汽车构造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汽车总体及各总成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1、掌握解汽车基本组成及各组成功用; 2、了解发动机总体结构和作用; 3、了解底盘的总体结构和作用; 4、了解车身的总体结构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 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掌握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各主要总成的名称和安装位置,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三、实验步骤 学生在实验指导人员讲解下,对于不同型号的汽车和发动机进行动态的现场学习。 1.观察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 2.观察、了解各主要汽车总成的名称、安装位置和功用; 3.根据实物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四.分析讨论题 1、汽车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是什么?请就你分析的汽车来说 明。 汽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及电器设备 1)、发动机:汽车的核心,动力的提供者 2)、底盘:作为汽车的基体,发动机、车身、电器设备都直接或间接的安装在

底盘上,是使汽车运动并按驾驶员操纵而正常行驶的部件。 3)、车身:车身是驾驶员工作及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4)、电器与电子设备:是使汽车行驶安全及驾驶员操纵方便以及其他方面所必要的。 2、观察各汽车的总布置形式。 1)、前置前驱:优点是动力流失小,传输快,容易驾驶,制造成本地,缺点是操控性跟不上,极限低,比如奥迪A8L 3.0。 2)、前置后驱:优点是平稳,操控直接,驾驶极限高,缺点是动力流失比较大,因为要经过传动轴把发动机的动力传到后轮需要时间,所以对发动机的动力要求大,比如宝马的7系。 3)、前置四驱:优点是动力响应快,极限状态下车的稳定性好,弯道平稳,缺点是油耗大,操控不直接,比如奥迪的A8L 6.0 W12。 4)、中置后驱:动力响应快,驾驶感受很直接,缺点是车辆难控制,对驾驶技术要求高,比如保时捷的波尔斯特。 5)、后置后驱:优点是动力响应极好,弯道提速快,终极操控,缺点是最难驾驶,一般的技术很难驾驭,比如保时捷911系列。 3、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和工作过程分析(以汽油机为例)。 汽油机由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机构组成,即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组成。 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汽油机是将空气与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良好的混合气,在吸气冲程被吸入汽缸,混合气经压缩点火燃烧而产生热能,高温高压的气体作用于活塞顶部,推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连杆、曲轴飞轮机构对外输出机械能。四冲程汽油机在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吸气冲程活塞在曲轴的带动下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此时进气门开启,排 气门关闭,曲轴转动180°。在活塞移动过程中,汽缸容积逐渐增大,汽缸内形成一定的真空度,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通过进气门被吸入汽缸,并在汽

哈夫曼树编码译码实验报告(DOC)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哈夫曼树编码译码

目录 第一章需求分析 (1) 第二章设计要求 (1) 第三章概要设计 (2) (1)其主要流程图如图1-1所示。 (3) (2)设计包含的几个方面 (4) 第四章详细设计 (4) (1)①哈夫曼树的存储结构描述为: (4) (2)哈弗曼编码 (5) (3)哈弗曼译码 (7) (4)主函数 (8) (5)显示部分源程序: (8) 第五章调试结果 (10) 第六章心得体会 (12) 第七章参考文献 (12) 附录: (12)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采用有效的数据压缩技术节省数据文件的存储空间和计算机网络的传送时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哈夫曼编码正是一种应用广泛且非常有效的数据压缩技术。哈夫曼编码是一种编码方式,以哈夫曼树—即最优二叉树,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二叉树,经常应用于数据压缩。哈弗曼编码使用一张特殊的编码表将源字符(例如某文件中的一个符号)进行编码。这张编码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根据每一个源字符出现的估算概率而建立起来的(出现概率高的字符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概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期望长度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哈夫曼编码的应用很广泛,利用哈夫曼树求得的用于通信的二进制编码称为哈夫曼编码。树中从根到每个叶子都有一条路径,对路径上的各分支约定:指向左子树的分支表示“0”码,指向右子树的分支表示“1”码,取每条路径上的“0”或“1”的序列作为和各个叶子对应的字符的编码,这就是哈夫曼编码。哈弗曼译码输入字符串可以把它编译成二进制代码,输入二进制代码时可以编译成字符串。 第二章设计要求 对输入的一串电文字符实现哈夫曼编码,再对哈夫曼编码生成的代码串进行译码,输出电文字符串。通常我们把数据压缩的过程称为编码,解压缩的过程称为解码。电报通信是传递文字的二进制码形式的字符串。但在信息传递时,总希望总长度能尽可能短,即采用最短码。假设每种字符在电文中出现的次数为Wi,编码长度为Li,电文中有n种字符,则电文编码总长度为∑WiLi。若将此对应到二叉树上,Wi为叶结点的权,Li为根结点到叶结点的路径长度。那么,∑WiLi 恰好为二叉树上带权路径长度。因此,设计电文总长最短的二进制前缀编码,就是以n种字符出现的频率作权,构造一棵哈夫曼树,此构造过程称为哈夫曼编码。设计实现的功能: (1) 哈夫曼树的建立; (2) 哈夫曼编码的生成; (3) 编码文件的译码。

(完整版)汽车构造期末知识点整理

压缩比: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的最小容积之比。 工作循环:四冲程汽油机经过进气、压缩、燃烧作功、排气四个行程。 气门重叠:由于进气门在上止点前即开启,而排气门在上止点后才关闭,这就出现了一段时间内排气门和进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 气门间隙:在发动机冷态装配时,在气门及传动机构中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 配气相位: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开启延续时间,通常用环形图表示。 点火提前角:从点火时刻到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这段时间内曲轴转过的角度 活塞行程:活塞运行在上下两个止点间的距离,它等于曲轴连杆轴部分旋转直径长度 前轮前束:为了消除前轮外倾带来的轮胎磨损,在安装前轮时,使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两轮前边缘距离B小于后边缘距离A,A-B之差称为前轮前束。 麦弗逊式悬架:也称滑柱连杆式悬架,由滑动立柱和横摆臂组成。 起动转矩:在发动机启动时,克服气缸内被压缩气体的阻力和发动机本身及其附件内相对运动零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所需的力矩 气缸工作容积:一个气缸中活塞运动一个行程所扫过的容积 发动机工作容积:发动机全部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 过量空气系数:φa=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完全燃烧1kg燃料所需的理论空气质量 总论/概述单元 1、汽车主要由哪四大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P13) 发动机:燃料燃烧而产生动力的部件,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运动并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而正常行驶的部件 车身:驾驶员工作的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部件 电器与电子设备:电器设备包括电源组、发动机点火设备、发动机起动设备、照明和信号装置等;电子设备包括导航系统、电子防抱死制动设备、车门锁的遥控及自动防盗报警设备等2. 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P13) CA---一汽;EQ---二汽;BJ---北京;NJ---南京 1---载货汽车(总质量); 2---越野汽车(总质量); 3---自卸汽车(总质量); 4---牵引汽车(总质量); 5---专用汽车(总质量); 6---客车(总长度); 7---轿车(发动机工作容积) 末位数字:企业自定序号 一.发动机基本结构与原理单元 1、四冲程内燃机中各行程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P22) 进气行程:汽油机将空气与燃料先在气缸外部的化油器中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后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为了能够使吸入的可燃混合气能迅速燃烧,以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作功行程: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并输出机械能 排气行程:可燃混合气燃烧后生成的废气,必须从气缸中排出,以便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 2、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由哪几大部分组成?(8个)各起什么作用?(P30) 机体组:作为发动机各机构、各系统的装配基体 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输出动力 配气机构: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充入气缸并及时将废气从气缸中排除

霍夫曼树实验报告

实验二二叉树的遍历及霍夫曼编码 班级:计科1101班 学号:0909101605 姓名:杜茂鹏 2013年5月22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操作,霍夫曼编码基本操作及存储结构表示 二、实验内容 1. 系统要求包含以下功能 1)初始化: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或者读入字符集和频度数据文件),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哈夫曼树存入到文件HfmTree 中。 2)编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如果不在内存中,则从文件中读入),从文件ToBeTran中读入原文,对原文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 中。 3)译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CodeFile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 4)打印:打印输出哈夫曼树,显示ToBeTran, TextFile和CodeFile文件的内容。 三、实验要求 1.在上机前写出全部源程序; 2.能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程序; 3.用户界面友好。 四、概要设计 1)首先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树及存储霍夫曼编码表,然后从终端或文件读入霍夫曼树的字符变量及其频度,初始化建立霍夫曼树并将其写入文件HfmTree.txt中。 2)从指定的文件succe.txt中读入原文,利用已经编好的霍夫曼树对其编码,将编码结果写入文件Coding.txt保存。 3)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Coding.txt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decoding.txt中。

五、测试数据: 2.原文内容“THIS IS MY PROGRAM” 六、详细设计 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程序代码) //建立霍夫曼树,对原文进行编码、译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tree { char ch; int weight;//权值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ffmanTree;//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树typedef char **HuffmanCode;//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编码表void Select(HuffmanTree &HT,int* s1,int* s2,int n) { int j; int min1=10000; for(j=1;j<=n;j++) { if(HT[j].parent==0&&min1>HT[j].weight)

《汽车构造》实验教学大纲

《汽车构造》课程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依据 本大纲根据《汽车构造》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汽车构造拆装实验是了解汽车构造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本实验课使同学建立汽车构造整体概念和实物概念。进一步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和深入了解各总成部件的构造细节。初步熟悉汽车部件的拆装过程及其操作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及专业性生产实习准备必要条件。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 汽车构造讲授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各总成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零部件的功用。汽车结构认识与拆装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实物讲授、分解观察及自行观察三种。实物讲授是课堂讲授的继续。这部分内容,由于在课堂上较难讲清楚,故在课堂上略讲甚至不讲,而移到实验课中实物讲授。分解观察是对一个部件进行分解,分析其构造细节,初步掌握部件的分解和装复的技能。自行观察的内容,应联系课堂讲授的有关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求得解决。实物是结构实验室的现有实物设备中选出的结构实物。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1.掌握汽车及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通过实验对汽车及发动机的组成、总布置型式、各总成有一个初步认识;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用及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汽车(解放CA1091型汽车、4×2轿车、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汽车和4×4越野车)的总体构造及发动机(水冷汽油机、水冷柴油机、风冷发动机)的结构特征和支撑形式(三点支撑、四点支撑)。 2.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润滑系及冷却系的组成及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发动机拆装工艺及各部间隙的调整方法;了解润滑油路和冷却水路的布置及清理方法。 3.了解汽油机供给系典型化油器的构造,各供油系统的功用及供油原理;了解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供油路线及组成件的构造。掌握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 4. 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的组成及供油路线、各组成件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柴油机供给系喷油泵两级式调速器和全程式调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调整

哈弗曼数据结构专题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专题 实验报告 :学号:班级:信息45班 :学号:班级:信息45班 :学号:班级:信息45班 实验指导老师:峰 实验地点:西一楼一层计算机中心机房 实验结束日期:12月5日 联系:

一.实验任务: 对于给定的源文档 SourceDoc.txt, 1) 统计其中所有字符的频度(某字符的频度等于其出现的总次数除以总字符数),字符包括字母(区分大小写)、标点符号及格式控制符(空格、回车等)。 2) 按频度统计结果构建哈夫曼编码表。 3) 基于哈夫曼编码表进行编码,生成对应的二进制码流,并输出到文件 Encode.dat,完成信源的编码过程。 4) 根据生成的哈夫曼编码表,对二进制码流文件 Encode.dat 进行解码,把结果输出到文件 TargetDoc.txt,完成信源的解码过程。 5) 判断 TargetDoc.txt 与 SourceDoc.txt 容是否一致,以验证编解码系统的正确性。 二.实验容: 1) 线性链表的构建以及排序; 2) 哈夫曼树的构建; 3) 基于哈夫曼码进行编码; 4) 对二进制码进行解码; 5)对生成文件与原文件进行比较; 三.程序的算法描述

四.程序运行结果:

五.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aa {char data; double rate; int count; struct aa *next; struct aa *pre; char haffmancode[120]; }NODE; NODE *creat(char b[])

汽车构造知识点大全

第一篇 一、传动系统 1、定义:位于发动机和驱动车轮之间的动力传动装置。 2、作用: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轮 1)实现减速增距 2)实现汽车变速 3)实现汽车倒驶 4)必要时中断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 5) 应使两侧驱动车轮具有差速作用 6)变角度传递动力 3、机械式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1)前置后驱FR :维修发动机方便,离合变速机构简单,前后轴轴荷分 配合理;需要一根较长传动轴,增加整车质量,影响效率。——主 要用于载货汽车,部分轿车和客车 2)前置前驱 FF :提高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操纵机构较简单;结构复杂, 前轮轮胎寿命短,爬坡能力差。——广泛应用于微型中型轿车,中高级 高级轿车应用渐多 3)后置后驱 RR : 前后轴轴荷分配合理,噪声低,空间利用率高,行李 箱体积大;发动机冷却条件较差,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机构复杂。 ——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客车 4)中置后驱 MR:前后轴轴荷分配合理,能得到客车车厢有效面积最高利 用率——广泛应用于赛车 5)全轮驱动 nWD: 全部为驱动轮——越野车 4、液力式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优点---根据道路阻力变化,自动实现无级变速,使操纵简 缺点----结构复杂,造价较高,机械效率较低。

应用:中高级轿车、部分重型货车 (1)动液式 (2)静液式:优点 A.使汽车平稳的实现无级变速,具有非常理想的特性 B.零部件减少,布置方便,增大离地间隙,提高通过性 C.用于动力制动,使制动操作轻便 缺点:机械效率低、造价高,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不够理想等 应用:军用车辆 5、电力式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优点 A.总体布置简化,灵活 B.启动及变速平稳,冲击小,延长使用寿命 C.有助于提高汽车平均车速 D.提高行驶安全性 E.操纵简化 缺点: A.质量大 B.效率低 C.消耗较多的有色金属——铜 二、离合器 1、功用:(1)保证汽车平稳起步;(2)保证传动系统换挡时工作平顺;(3)限 制传动系统所承受的最大转矩,防止传动系统过载。 2、构造: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压紧机构、操纵机构 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保持动力传递,中断传动只是暂时需要,所以离合器 的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应经常处于结合状态。 4、对离合器的要求: 在保证可靠传递发动机最大转矩的前提下,离合器的具体结构应能满足 主从动部分分离彻底,结合柔和,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尽可能小,散热 良好,操纵轻便,具有良好的动平衡等基本性能要求。 5、为何从动部分转动惯量要小? 离合器的功用之一是当变速器换挡时中断动力传递,以较小齿轮间的冲击。 如果与变速器第一轴相连的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大,当换挡时,虽然分离了离合器儿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脱开,但离合器从动部分较大的惯性力矩仍然输入给变速器,相当于分离不彻底,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减轻齿轮轮齿间冲击的作用。 6、摩擦离合器所能传递最大转矩的数值取决于:(1)摩擦面间压紧力(2)摩 擦系数(3)摩擦面数目(4)摩擦面尺寸 7、摩擦离合器工作原理:(1)中断动力传递:踩下离合器踏板,摩擦副间摩擦力消失,中断动力传递。(2)恢复动力传递:缓慢放松离合器,从动盘与飞轮缓慢接触,接触面间压力渐增,摩擦力矩渐增,直至完全结合。 8、怎样防超载?摩擦离合器所能传递的最大转矩取决于摩擦副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矩,当输入转矩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矩时,离合器出现打滑现象,因而限制

哈夫曼树的实验报告1

一、需求分析 1、本演示程序实现Haffman编/译码器的作用,目的是为信息收发站提供一个编/译系统, 从而使信息收发站利用Haffman编码进行通讯,力求达到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等目标。系统要实现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①对需要传送的数据预先编码; ②对从接收端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2、本演示程序需要在终端上读入n个字符(字符型)及其权值(整形),用于建立Huffman 树,存储在文件hfmanTree.txt中;如果用户觉得不够清晰还可以打印以凹入表形式显示的Huffman树; 3、本演示程序根据建好的Huffman树,对文件的文本进行编码,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 中;然后利用建好的Huffman树将文件CodeFile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最后在屏幕上显示代码(每行50个),同时显示对CodeFile中代码翻译后的结果; 4、本演示程序将综合使用C++和C语言; 5、测试数据: (1)教材例6-2中数据:8个字符,概率分别是0.05,0.29,0.07,0.08,0.14,0.23,0.03, 0.11,可将其的权值看为5,29,7,8,14,23,3,11 (2)用下表给出的字符集和频度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Haffman树,并实现以下报文的编码和 一、概要设计 1、设定哈夫曼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ADT Huffmantree{ 数据对象:D={a i| a i∈Charset,i=1,2,3,……n,n≥0} 数据关系:R1={< a i-1, a i >| a i-1, a i∈D, i=2,3,……n} 基本操作: Initialization(&HT,&HC,w,n,ch) 操作结果:根据n个字符及其它们的权值w[i],建立Huffman树HT,用字符数组ch[i]作为中间存储变量,最后字符编码存到HC中; Encodeing(n) 操作结果:根据建好的Huffman树,对文件进行编码,编码结果存入到文件CodeFile 中 Decodeing(HT,n) 操作结果:根据已经编译好的包含n个字符的Huffman树HT,将文件的代码进行翻译,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 } ADT Huffmantree

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报告范文.doc

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普通车床具有较典型的机械传动系统及操纵机构,应用了较多的机械传动机构如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摩擦传动、螺旋机构、凸轮机构、曲柄机构、杠杆机构等等和较多的机械零件如轴承、齿轮、链轮、带轮、键、花键、联轴器、离合器等零件。 本实验的目的一是了解这些机构和零件是怎样组合完成一定的功用的;二是掌握以普通车床为代表的机床各部件的传动系统的传动原理及路线、结构特点和功用。 二、实验内容 1、了解车床的用途、布局、各操纵手柄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2、了解主运动、进给运动的传动路线; 2.了解主运动、进给运动的调整方法; 3、了解和分析机床主要机构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 CA6140一台、CA6140透明模型一台 四、实验步骤 学生在实验指导人员带领下,到CA6140型普通车床现场教学。 1、观察CA6140型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结构,注意调整方法; 2、观察、了解进给互锁机构及丝杠螺母机构的工作原理;

3、根据实物了解车床主要附件的使用。 五、分析讨论题 1、结合实验说明C6140机床主轴正、反转与操纵手柄位置的对应关系,并阐述主轴正、反转、停转的工作原理。 2、丝杠与光杠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如何操作才能使丝杠起传动作用?光杠传动与丝杠传动的互锁如何实现? 3、根据观察阐述C6140车床组成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4、根据实验观察,说明C6140车床主轴为了提高主轴的传动精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篇二: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A6140车床的总体布局以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2、了解CA6140车床的传动路线,理解传动过程中的变速原理。 3、了解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等主要箱体不见的内部结构,理解其中操纵机构的工作原理。 4、了解CA6140车床上卡盘、刀架、尾座、挂轮架、丝杠和光杆等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CA6140车床、三爪卡盘、卡盘扳手、刀架扳手、尾座扳手、内六角扳手、活动扳手、卷尺。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通过现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CA6140车床的解

哈夫曼编码解码实验报告

哈夫曼编码解码实验 1.实验要求 掌握二叉树的相关概念 掌握构造哈夫曼树,进行哈夫曼编码。 对编码内容通过哈夫曼树进行解码。 2.实验内容 通过二叉树构造哈夫曼树,并用哈夫曼树对读取的txt文件进行哈夫曼编码。编码完成后通过哈夫曼树进行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100 //定义哈夫曼树的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 char data; int weight; int parent; int lch; int rch; }HuffNode; //定义哈夫曼编码的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 char bit[MAX]; int start; }HuffCode; HuffNode ht[2*MAX]; HuffCode hcd[MAX]; int Coun[127]={0}; int n; char s1[200000]; char text[5000]; //构造哈夫曼树 void HuffmanTree() {

int i,j,k,left,right,min1,min2; //printf("输入叶子的节点数:"); //scanf("%d",&n); printf("字符数量=%d\n",n); for(i=1;i<=2*n-1;i++) { ht[i].parent=ht[i].lch=ht[i].rch=0; } j=0; for(i=1;i<=n;i++) { /*getchar(); printf("输入第%d个叶子节点的值:",i); scanf("%c",&ht[i].data); printf("输入该节点的权值:"); scanf("%d",&ht[i].weight); */ for(;j<127;j++) { if(Coun[j]!=0) { ht[i].data=j; //printf("%c",ht[i].data); ht[i].weight=Coun[j]; //printf("%d",ht[i].weight); break; } } j++; } printf("\n"); for(i=1;i<=n;i++) { printf("%c",ht[i].data); } printf("\n"); for(i=n+1;i<=2*n-1;i++) {//在前n个结点中选取权值最小的两个结点构成一颗二叉树 min1=min2=10000;//为min1和min2设置一个比所有权值都大的值 left=right=0; for(k=1;k<=i-1;k++) { if(ht[k].parent==0)//若是根结点 //令min1和min2为最小的两个权值,left和right

汽车构造差速器实验报告

差速器实验报告

b、两圆锥滚子轴承距离小→主动齿轮轴长度↓,可减少传动轴夹角,有利于总体布置 c、 壳体需轴承座→壳体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d、空间尺寸紧张→(2)优缺:刚度强, 结构复杂(3)应用:传递转矩大的。 啮合印痕调整法 所谓啮合印痕调整法,即根据锥齿轮副在啮合转动过程中两齿轮轮齿齿面相互接触出现的印痕情况来调整齿面接触区的方法。用这一方法调整齿面接触区时,先将锥齿轮副安装好,并按规定调好轴承紧度和轮齿啮合间隙,再在主动锥齿轮每隔3~4个轮齿的凹面上涂以红印油,然后在对从动锥齿轮略施压力的情况下,按前进方向转动主动锥齿轮,待从动锥齿轮的凸面印上印痕后,查看该印痕是否符合要求。 如不符合要求,可根据印痕情况通过将主动或从动锥齿轮向里或向外移动来调整,调整方法可概括为:顶进主,根出主;大进从,小出从。具体调整方法参见图3-1所示,如印痕在齿顶,则将主动锥齿轮向里移进,印痕即向齿根方向移动,移进后如啮合间隙过小,可将从动锥齿轮适当向外移出;若印痕在齿根,则将主动锥齿轮向外移出,印痕即向齿顶方向移动,移动后如啮合间隙过大,可将从动锥齿轮适当向里移进;若印痕在大端,则将从动锥齿轮向里移进,印痕即向小端移动,如移后啮合间隙过小,可将主动锥齿轮适当向外移出;如印痕在小墙,则将从动锥齿轮向外移出,印痕即向大端移动,如移后啮合间隙过大,可将主动锥齿轮适当向里移进。 用啮合印痕调整法调整齿面接触区时,由于啮合印痕和啮合间隙都是通过移动主、从动锥齿轮来调整的,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即改变一方时,它方也随之改变,因而在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啮合间隙符合要求,啮合印痕却不符合规定;或啮合印痕符合规定,啮合间隙却不符合要求。 由于轮齿的啮合印痕是衡量齿轮加工、检验及装配质量的重要依据,故在调整过程中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可能迁就啮合印痕,而把啮合间隙放宽一些,但放宽量最大不能超过1mm,否则,应成对更换主、从动锥齿轮。此外,还应注意啮合印痕应以前进方向(即从动锥齿轮的凸面)为主,适当照顾倒车面(凹面)。 调整中。如遇到凸面在大端,凹面在小端,或相反,用上述调整方法又不能得到合理印痕时,可用软轴砂轮修磨轮齿;如无条件修磨,应成对换用新齿轮副,不能勉强使用,以免打坏轮齿,

(完整版)汽车基础知识大全

目录 第一部分汽车基础知识 (1) 第一章整车性能 (4) 第二章发动机 (6) 第三章驱动系统 (10) 第四章变速器 (12) 第五章制动 (13) 第六章悬挂 (14) 第七章安全 (15)

汽车美容养护门店基础知识大全——汽车基础知识篇 第一部分汽车基础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车辆的构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参数解释、及其他汽车基础的知识。 本章目的: 作为汽车用品的终端服务门面,要想赢得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最起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店面服务人员要懂车,读完本章节后要知道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见到顾客的车,最起码要知道它的标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和顾客进行聊天的话题)

汽车的总体结构 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4个部分组成。 发动机 发动机的作用是使燃油燃烧而输出动力。大多数汽车都采用往复式内燃机。它一般是由机体、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汽油发动机采用)、起动系等几部分组成。 底盘 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并保证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底盘主要由下列部分组成: 1)传动系:将发动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轮。传动系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等部件。 2)行驶系:将汽车各总成及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并对全车起支承作用,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 行驶系包括车架、前桥(非驱动桥)、驱动桥的桥壳、车轮(转向车轮和驱动车轮)、悬架(前悬架和后悬架)等部件。 3)转向系:保证汽车能按照驾驶员选择的方向行驶,由带转向盘的转向器及转向传动装置组成。 4)制动系:使汽车减速或停车,并保证驾驶员离去后汽车能可靠地停驻。每辆汽车的制动系都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制动系统,每个制动系统都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组成。 车身 车身是驾驶员工作的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场所。车身应为驾驶员提供方便的操作条件,以及为乘员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或保证货物完好无损。典型的货车车身包括车前钣金件、驾驶室、车厢等部件;典型的三厢式轿车则由发动机舱、行李舱及乘员舱组成。电气设备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答案doc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答案 篇一:汽车构造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汽车构造》实验报告 XX年11月12 日目录目 录................................................. ............................. (1) 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 识................................................. ............................. .......... 2 实验二实验三 ................................................ .................... 4 汽车 传动系认 识................................................. ............................. .......... 11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认识实验一汽车总体构造认识 一、实验目的

汽车构造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汽车总体及各 总成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1、掌握解汽车基本组成及各组成功用; 2、了解发动机总体结构和作用; 3、了解底盘的总体结构和作用; 4、了解车身的总体结构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 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掌握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各主要总 成的名称和安装位置,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三、实验步骤 学生在实验指导人员讲解下,对于不同型号的汽车和发动机进行动态的现场学习。 1.观察各种汽车的整体结构及组成; 2.观察、了解各主要汽车总成的名称、安装位置和功用; 3.根据实物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构成。 四.分析讨论题 1、汽车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是什么?请就你分析的汽车来说明。 汽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及

哈夫曼树实验报告

哈夫曼树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班级 2014级计算机1班学号姓名张建华成绩 实验项目简单哈夫曼编/译码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哈夫曼树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进一步提高使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问题描述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此实验即设计这样的一个简单编/码系统。系统应该具有如下的几个功能: 1、接收原始数据。 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中。 2、编码。 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如不在内存,则从文件中读入),对文件中的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中。 3、译码。 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中。 4、打印编码规则。 即字符与编码的一一对应关系。 5、打印哈夫曼树, 将已在内存中的哈夫曼树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在终端上。 三、实验步骤 1、实验问题分析 1、构造哈夫曼树时使用静态链表作为哈夫曼树的存储。 在构造哈夫曼树时,设计一个结构体数组HuffNode保存哈夫曼树中各结点的信息,根据二叉树的性质可知,具有n个叶子结点的哈夫曼树共有2n-1个结点,所以数组HuffNode的大小设置为2n-1,描述结点的数据类型为: Typedef strcut { Int weight;/*结点权值*/ Int parent; Int lchild; Int rchild; }HNodeType; 2、求哈夫曼编码时使用一维结构数组HuffCode作为哈夫曼编码信息的存储。 求哈夫曼编码,实质上就是在已建立的哈夫曼树中,从叶子结点开始,沿结点的双亲链域回退到根结点,没回退一步,就走过了哈夫曼树的一个分支,从而得到一位哈夫曼码值,由于一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是从根结点到相应叶子结点所经过的路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书doc - 山东交通学院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书doc -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 汽车构造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年月 1 实验一、发动机认识实习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常用拆装工具的名称与使用方法。 2. 掌握发动机主要零部件名称。 3. 了解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相互位置关系。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电喷发动机总成。 2. 常用拆装工具。 三、实验报告 1. 常用拆装工具名称。 2. 发动机主要零部件名称。 3. 简述发动机工作原理。 实验日期:年月日 1 实验二、曲柄连杆机构拆装实习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拆装方法。 2. 了解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结构。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电喷发动机总成。 2. 常用拆装工具、活塞环拆装专用工具。 三、实验报告 1. 曲柄连杆机构拆卸顺序及注意事项。 2. 分析曲柄连杆机构主要件(不少于3个零件)结构特点。 3. 曲柄连杆机构装配顺序及注意事项。 实验日期:年月日 2 实验三、配气机构拆装实习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配气机构拆装方法。 2. 了解配气机构主要零件结构。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电喷发动机总成。 2. 常用拆装工具、气门拆装专用工具。 三、实验报告 1. 配气机构拆卸顺序及注意事项。 2. 分析配气机构主要件(不少于3个零件)结构特点。 3. 曲柄连杆机构拆卸顺序及注意事项。 4. 配气正时记号说明。 实验日期:年月日 3 实验四、电控燃油喷射拆装实习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电喷元件在车上的位置。 2. 了解电喷系统工作原理。 3. 了解电喷系统主要零件结构与原理。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电喷发动机试验台。 2. 电喷发动机示教板。 3. 电喷传感器。 三、实验报告 1. 写出所实验发动机传感器执行器框图。 传感器电控单元执行器 ECU 2. 画出所试验电喷发动机供油、供气框图。 供气框图:—— 供油框图:—— 3. 分析电喷系统主要件(不少于3个)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日期:年月日 4 实验五、柴油机燃料供给系拆装实习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拆装方法。 2. 掌握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 2. 常用拆装工具、喷油泵拆装专用工具。 三、实验报告

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含源代码C++_C语言)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 …………………………………………………………………………..………... II 第一章课题描述 (1) 1.1 问题描述 (1) 1.2 需求分析…………………………………………………..…………………………… 1 1.3 程序设计目标…………………………………………………………………………… 第二章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 (2) 2.1 设计简介 (2) 2.2 设计方案论述 (2) 2.3 概要设计 (2) 第三章详细设计 (4) 3.1 哈夫曼树 (4) 3.2哈夫曼算 法 (4) 3.2.1基本思 想 (4) 3.2.2存储结 构 (4)

3.3 哈夫曼编码 (5) 3.4 文件I/O 流 (6) 3.4.1 文件流 (6) 3.4.2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7) 3.4.3 文件的读写 (7) 3..5 C语言文件处理方式…………………………………………………………………… 第四章设计结果及分析 (8) 4.1 设计系统功能 (8) 4.2 进行系统测试 (8) 总结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主要程序代码 (16) 摘要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信息的传递,到处都离不开信息,它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对人们的影响日趋扩大,而利用哈夫曼编码

进行通信则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在生产中则可以更大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待加工处理数据的特性,以便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进行相应的算法设计。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设计的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实现对给定报文的编码和译码,并且任意输入报文可以实现频数的统计,建立哈夫曼树以及编码译码的功能。这是一个拥有完备功能的系统程序,对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通讯;编码;译码;程序 Abstract This is a date that information speeding highly development and transmit

汽车构造B知识点总结

总论 1.汽车是如何分类的? (一)按用途分类 按用途把汽车分为普通运输汽车和专用汽车两大类,并可按照汽车的主要特征参数分级。1普通运输汽车1 )轿车2 )客车3 )货车2专用汽车1 )运输型专用汽车2)作业型专用汽车 3特殊用途汽车1 )娱乐汽车2 )竞赛汽车 (二)按动力装置类型分类 1.内燃机汽车1 )活塞式内燃机汽车2 )燃气轮机汽车 2.电动汽车1 )蓄电池电动汽车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3 )复合车 3.喷气式汽车 (三)按行驶道路条件分类 1.道路用车 2.非道路用车 (四)按行驶机构的特征分类 1.轮式汽车 2.其他类型行驶机构的车辆 2.汽车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4部分组成。发动机的作用是使输进气缸的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并保证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车身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地方。电气设备包括电源组、发动机起动系统和点火系统、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仪表、导航系统、电视、音响、电话等电子设备、微处理机、中央计算机及各种人工智能的操纵装置等。 3汽车的布置形式有哪些?分别用于哪种汽车? 现代汽车的布置形式通常有如下5种: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是传统的布置形式。大多数货车、部分轿车和部分客车采用这种形式。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是在轿车上盛行的布置形式。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 ――是目前大、中型客车盛行的布置形式。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MR ――是目前大多数跑车及方程式赛车所采用的形式。 全轮驱动(AWD ――是越野赛车特有的形式。 4.汽车等速行驶时,主要存在哪些阻力? 1、地面给的静止摩擦力,方向向前,使前向前运动。 2、空气给的摩擦力,与速有关,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但此摩擦力较小,一般可忽略不计。 5.什么是牵引力? 牵引力:推动汽车行驶的可控制的外力称为牵引力,车轮滚动时,作用于地面一个圆周率F0,而地面给车轮一个反作用力Ft,此Ft就是牵引力,Ft与F0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一条直线上。 什么是附着力?

哈夫曼树及其操作-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 学生姓名:陈*浩 学号:************* 点名序号: *** 指导教师:钱**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 实验时间: 2014-2015-2学期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二) 学生姓名:陈**浩学号:*************指导教师:钱** 实验地点:科研教学楼A508实验时间:一、实验室名称:软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树 三、实验学时:4 四、实验原理: 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是一种编码方式,是一种用于无损数据压缩的熵编码(权编码)算法。1952年,David A. Huffman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时所发明的。 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霍夫曼编码使用变长编码表对源符号(如文件中的一个字母)进行编码,其中变长编码表是通过一种评估来源符号出现机率的方法得到的,出现机率高的字母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机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长度、期望值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 例如,在英文中,e的出现机率最高,而z的出现概率则最低。当利用霍夫曼编码对一篇英文进行压缩时,e极有可能用一个比特来表示,而z则可能花去25个比特(不是26)。用普通的表示方法时,每个英文字母均占用一个字节(byte),即8个比特。二者相比,e使用了一般编码的1/8的长度,z则使用了3倍多。倘若我们能实现对于英文中各个字母出现概率的较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损压缩的比例。 霍夫曼树又称最优二叉树,是一种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所谓树的带权路径长度,就是树中所有的叶结点的权值乘上其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若根结点为0层,叶结点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为叶结点的层数)。树的路径长度是从树根到每一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记为WPL=(W1*L1+W2*L2+W3*L3+...+Wn*Ln),N个权值Wi(i=1,2,...n)构成一棵有N个叶结点的二叉树,相应的叶结点的路径长度为Li(i=1,2,...n)。 可以证明霍夫曼树的WPL是最小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