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10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10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10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10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单元概览

四运动。

考点10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打开中国门户。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

?????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 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 英双方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轻巧识记] 《南京条约》的内容 “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英两国议定关税;“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 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2.经过:自1856年10月开始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和总 税务司。兴起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 始起步。

[图示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

1.从1840年开始,为夺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次发动侵华战争。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5.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6.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主题一鸦片战争

1.图片藏史——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实力对比

鸦片战争前夕的英国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

论从史出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2.史料探史——鸦片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史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探究史料反映了中国的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史料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口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探究史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有何影响?

答案史料表明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粉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使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3.历史认识——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主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地图探史——从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看列强侵华特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探究依据示意图,相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北京。

2.史料探史——“修约”是英法侵华的借口

史料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马克思《英中条约》

探究史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分析,列强提出“修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答案史料说明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因而西方列强提出“修约”要求。“修约”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②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③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④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扩大

①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过程看,侵略者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考题组

1.(2015·山东高考)“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融入世界,中国与西方相互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相互影响,没有体现西方的主导性以及按西方模式演变,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5·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描述,此时洋人已经取得了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并且西方列强公使已经进驻北京,联系所学知识,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后来在《北京条约》中被清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故选B项。

3.(2014·江苏高考)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B

解析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在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模拟题组

4.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C

解析“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说明作者明显指出鸦片战争是不正义的,故A、B项错误;作者只是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评价,没有反映出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故D项错误。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6.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的效果,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对中国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训练

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判断“害人之物”为鸦片,鸦片走私是“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材料与医治官场腐败无关,故A项错误;禁烟运动打击鸦片走私,制止白银外流,以此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B项正确;禁烟运动需要整顿海防,但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禁烟运动与增加政府外贸收入无关,故D项错误。

2.“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解析材料“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3.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

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加强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英国通过“协定关税”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故A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 项正确。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 A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了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

5.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

答案 B

解析“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割让香港岛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巡查贸易权使

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6.右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

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

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

中塞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答案 C

解析从漫画的时间和事件,可知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外国签订《天津条约》的史实,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C项正确;D项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D项错误。

7.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答案 A

解析“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故A项正确;“清政府派出……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可知,具备近代外交的形式,故B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而当时是“1877年”,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

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不幸的是,清朝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

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表现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

答案(1)国际体系上: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英国外交往来体系讲究平等原则。

国家类型上: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英国民主政治确立。

治理模式上:中国人治,英国法治。

经济模式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

经济观念上:中国重农抑商,英国自由贸易思想。

思想观念上:中国思想专制,英国思想解放。

外交体制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海外扩张。(任答三点即可)

(2)政治转型: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起步。思想转型: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可从国家观念、国际体系、经济观念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

八省联考-湖南-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如图可知,西周 A. 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 B. 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 C. 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 D. 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 2. 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 《后汉书》中有关东汉盐铁政策的部分记述 记述出处 章帝建初六年(81年),“肃宗(章帝)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帝不从”。 《后汉书·郑 众传》 章帝元和年间(84—87年),“尚书张林奏请官家煮盐,朱晖反对,后陈事者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后汉书·朱晖传》 章帝章和元年(87年),广陵太守马棱“奏罢盐官,以利百姓”。《后汉书·马

棱传》 和帝继位(88年)后,下诏:“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连上意。先帝(章帝)恨之, 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后汉书·和帝纪》 A. 章帝曾短期恢复盐铁官营 B. 章帝在晚年废止盐铁之禁 C. 和帝继位后恢复盐铁之禁 D. 东汉始终在推行盐铁官营 3. 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 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 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 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 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4. 如图反映唐代 A. 货币体系多元 B. 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C. 朝贡贸易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5. 范仲淹在家信中告诫在外地任官的侄子:“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为官,莫营私利。”这则材料反映北宋 A. 义利之辨得到强化 B. 商业经济发达 C. 心性修养观念盛行 D. 监察制度完善 6. 清代乾嘉学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焦循也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上材料反映程朱理学 A. 被乾嘉学者修正 B. 在清代已经衰落 C. 遭清代学者反对 D. 不承认人的欲望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2021年高三历史教学计划优选15篇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优选15篇 根据湖北省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本事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1、资料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xx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XX年是xx省新课改后的第x年高考,所以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经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到达有机的统一。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本事,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6a8a.yingshi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 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 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

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

湖南省2021版高考历史二模试卷(I)卷

湖南省2021版高考历史二模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 1. (4分) (2020高一上·辽阳月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反映出() A . 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 .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C .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2. (4分) (2019高一上·九台月考)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皇帝制 C . 郡县制 D . 宗法制 3. (4分) (2020高三上·岳阳月考) 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这反映了北宋书院选址意在() A . 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B . 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C . 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D . 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4. (4分)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的、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的著作是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本草纲目》 D . 《齐民要术》 5. (4分) (2019高二上·潮安期中) 阅读漫画,下列关于漫画中人物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意图采用暴力的斗争方式 B . 其思想中有中西结合的因素 C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6. (4分) (2019高一上·湖北月考) 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 .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B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D .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7. (4分)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下列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 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B . 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 C . 日本侵略者从未侵入过中国内地 D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彻底失败 8. (4分) (2020高二上·响水月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A . 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C . 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我这是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通过我对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的分析,认识到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高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 重。因此,根据我校本届高三文科毕业班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备考计划: 一、三轮复习,一步到位. 历史学科通常的高考复习分为三步,单元复习、专题热点复习、题型训练,但针对特长生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我们必须一步到位,为达到此目的,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落实: 1、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 (1)、突出概念、标题; (2)、精选精讲重点问题; (3)、适当扩展专题热点; (4)、注重规律总结。 2、提高练习效率(具体做法) 从百所名校大联考卷、优化设计中精选试题分别用于课堂训练、 课后训练、考试等用途。 3、加强考试小结(具体做法) 每次有针对的单科考试、月考后除进行正常的课堂讲评外,由老师组内轮流做书面小结,小结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本试卷内涉及的专题 热点知识;二是通过考试暴露出的学生答题解题时出现的考试技巧等问题。

二、历史备考复习进程: 1、20**年9月底结束《中国古代史》新课 2、《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10月初—11月中旬) 10月初—10月中旬《中国古代史》第1,2章 10月15日—10月15日《中古史》第3,4章 10月16日—10月26日《中古史》第5章 10月27日—11月6日《中古史》第6章 总结、考试 3、《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轮复习(11月10日—12月22日) 11月10日—11月20日《中近史.上》上第1章 11月21日—11月29日《中近史.上》第2章 11月30日—12月9日《中近史.上》第3,4章 12月10日—12月20日《中近史.上》第5,6章 总结、考试 4、《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轮复习(12月23日—20**年2月初) 12月23日—1月2日《中近史.下册》第1,2章 1月3日—1月13日《中近史.下册》第3,4,5章 1月14日—1月24日《中近史.下册》第6,7,8章 1月25日—2月4日《中近史.下册》第9,10,11章 总结、考试 5、《世近史.上》第一轮复习(2月20日—3月20日) 2月20日—3月1日第一章第2章 3月2日—3月10日第3章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高三历史学科备考方案 同创中学陈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深度、广度上,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表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而是表现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通过二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科应试能力,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的作用。 本届高三学生主要掌握:必修Ⅰ《中外政治史》、必修Ⅱ《中外经济史》、必修Ⅲ《思想科技文化和教育》 大体复习进度是: (1)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复习必修Ⅰ、Ⅱ、Ⅲ。 (2)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专题建设,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高考仿真训练,学生自悟,高考心理建设。 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高三上学期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 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学校下发的《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历史》,同时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3)教学安排(按每周5课时)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课时) 第2讲汉代至清明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课时) 第4讲罗马法德起源于发展(1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课时) 第6讲治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课时) 阶段检测二西方政治制度(2课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课时)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2课时)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3课时)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课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课时) 第1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课时) 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1课时) 阶段检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课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课时) 第14讲开创外交新局面(1课时) 阶段检测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课时)

湖南省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湖南省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上·乐山期中) 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 . 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 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 . 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2. (2分)中国开始实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 . 西汉 B . 东汉 C . 宋朝 D . 元朝 3. (2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观点蕴含的文化道理与之不一致的是 A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B .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 C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D . 锦绣河山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 4. (2分) (2017高三上·虞城月考)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如刘猛将军是驱黄英雄,所以在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二郎神是李冰化身,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这反映了() A . 民间信仰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 B . 北方地区的经济出现急剧衰退 C . 民间信仰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 D . 儒学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5. (2分) (2018高一下·广东期中) 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当年取消粮票这一举措,大多数人回忆并无太大的感觉。粮票的命运悄然发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我国() A . 市场经济已慢慢渗透到百姓的生活 B . 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成功 C .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肯定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在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所以,高三历史备考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为搞好高三一轮 复习,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考纲》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 讨问题”等,历史备考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 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 过程。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首先,要求学生读透教材。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对于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记死记准,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做选择题时就会无法准确 判断,做文字题时无法运用课本知识和历史语言来回答。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从而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好每节课一小测,每单元一测试,小测要以书面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填充,也可以是简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小测及单元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 生要及时进行订正,老师除了讲解外,也要搜集错题率高的题重新 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做好错题的反馈,让学生理解掌握,改 变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 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 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 的方法,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 知识体系,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 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 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 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 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情感教育 高三紧张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复习乏味,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燥和消极心理,所以上课要注重激趣、 创设合理的情境,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补练等的精细化。上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对于优秀 生要好上加好,让他们成绩稳定,并且成为一种优势学科。对于临 界学生要多加督促,让他们懂得学科的薄弱是由于学习上时间不够、方法不对。对于差点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 础上能有所提高。 四.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认真做好共同备课,共同研究考纲、新课程理念。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借鉴课堂教学的好做法。分工明确,精心选择习题,对待每份 习题,无论是课堂小测题,还是阶段考试题,都要做到先做后选, 让自己钻进题海、让学生脱离题海。 总之,一轮历史复习的原则是求慢、求细、求实,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为二轮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湖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这才是重点。可进行三个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进行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扩展;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查缺补漏。 一、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湖南省2021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D卷

湖南省2021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1. (2分) (2017高二上·景县开学考)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上述答复体现了() A . 中国汉字词性的多变性 B . 儒家学派克己复礼思想 C . 答者对贤明政治的推崇 D .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形势 2. (2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 分封制 B . 封建社会 C . 君主专制制度 D . 中央集权制度 3. (2分) (2019高三上·泰安月考)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 . 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 .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 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 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 4. (2分) (2017高三上·怀仁期中) 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 A . 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 . 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 C .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 . 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5. (2分)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探究成为历史学习的手段之一。下列历史探究课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A . 《浅议秦始皇与郡县制》 B . 《从南书房到军机处——一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C . 《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D . 《“辉煌宏伟属于希腊罗马” ——议西方近代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渊源》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

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四部分,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某作品采用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该作品是() A.《诗经》 B.《论语》 C.《孟子》 D.《离骚》 3、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4、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某一历史人物知识卡,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徽商、晋商 B.闽商、粤商 C.浙商、闽商 D.粤商、徽商 7、《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 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 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 8、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

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 A.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9、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是() A.周恩来 B.贺龙 C.毛泽东 D.朱德 10、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12、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年日内瓦会议年万隆会议

2014年高考历史组备考计划

2014年高考历史组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师生情况分析 1、师情分析 本届高三共有3位教师,对教材比较熟悉,经验丰富,对新教材、新课程较为熟悉;几位老师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2、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共有5个文科班,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底子薄、能力差,差生面积大,纪律问题严重。而特长班的学生对于文化课的要求低于普通生,学习时间较短。打好基础是关键。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3年7月下旬—2014年3月末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4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做好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强化实战演练,培养学生考试临场技能和应试技巧,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保证学生临考状态。 四、具体措施 一轮复习 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更重要的还要搜集完成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一、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 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统一。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