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普鲁士蓝的初步研究

第3章普鲁士蓝的初步研究

第3章普鲁士蓝的初步研究
第3章普鲁士蓝的初步研究

第3章普鲁士蓝的初步研究

世界上第一种铁蓝于1704年首先在普鲁士(在今日的德国)合成,故称为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由于色泽鲜艳,着色力强,广泛用于造漆、油墨、绘画颜料和蜡笔、涂饰漆布、漆纸以及塑料制品等着色。近年来,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普鲁士蓝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普鲁士蓝膜及其类似物由于在电色显示[1]、电催化[2]和固体电池[3]、分子磁体研究[4]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对普鲁士蓝的聚集过程、光照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利用纳米普鲁士蓝制备中性墨水、环保可降解墨水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5-6]。

3.1 普鲁士蓝的制备及用途

有关普鲁士蓝的化学组成有多种,最常见的是亚铁氰化铁钾和亚铁氰化铁两种,其化学式一般认为是KFe[Fe(CN)6]和Fe4[Fe(CN)6]3,工业上它们一般是由亚铁氰化钾(俗名:黄血盐)和亚铁盐反应后,再在酸性介质中经过氧化而生成的。有关普鲁士蓝的结构在许多教科书和专着中已经有论述[7-9],这里对普鲁士蓝的有关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3.1.1 普鲁士蓝的实验室制备及聚集过程

在实验室利用亚铁氰化钾和氯化铁等三价铁盐反应,即可制得普鲁士蓝,不同的反应物比例所得的产品组成不同。

在亚铁氰化钾和氯化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形成的产物是亚铁氰化铁钾

KFe[Fe(CN)6],一般称为普鲁士蓝(I),化学方程式如下:

K4Fe(CN)6 + FeCl3 == KFe[Fe(CN)6] + 3KCl

该体系是不稳定体系,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粒子间有相互聚集而降低表面能的趋势。从热力学考虑,恒温、恒压下体系有自发降低自由焓的趋势,微粒自发聚集,缩小表面积。由晶核初发育的微粒为一次粒子(线形大小0.1~0.5μm),一次粒子聚集后成为二次粒子(线形大小0.5~10μm)。粒子一旦聚集,其结果是粒子增大,布朗运动速度降低,终于成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观察发现普鲁士蓝溶液经历了“真溶液→胶体→悬浊液→沉淀”的逐步变化过程,在胶体阶段可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如果及时稀释到0.005 mol/L,则体系较为稳定,长期放置不会凝聚。如果将生成的沉淀及时分离并干燥,将会得到可溶性蓝色粉末,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纳米级铁蓝颜料“可溶蓝”[10]。当“可溶蓝”干粉加入水中时会立刻散布成胶体状,溶解速度快而均匀,可以达到很好的着色效果。如果陈化后再分离干燥,得到的蓝色粉末溶解性不佳,甚至完全不溶。

将亚铁氰化钾和三氯化铁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4进行反应,得到的产物是亚铁氰化铁Fe4[Fe(CN)6],一般称为普鲁士蓝(Ⅱ),化学方程式如下:

3K4Fe(CN)6+4FeCl3 ==Fe4[Fe(CN)6]3↓+12KCl

首先称取亚铁氰化钾和三氯化铁,分别放入100ml的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将亚铁氰

化钾溶液迅速加到三氯化铁溶液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立刻生成深蓝色粘稠状沉淀。静置后除去上层清液,用蒸馏水冲洗沉淀3-4次,真空抽滤,冷风烘干,得到亮蓝紫色固体普鲁士蓝(II),它是不溶性的深蓝色沉淀[11]。

3.1.2 普鲁士蓝的用途

普鲁士蓝有青光和红光两种色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遮盖力略差,粉质较坚硬。它们耐晒、耐酸(在弱酸中不发生化学变化,遇浓硫酸煮沸则分解),但耐碱性弱,对碱敏感,稀碱也能使其分解,所以不能与碱性颜料共用。当加热至170~1800C时结晶水开始分解,加热至200~2200C时便会分解出氨和氢氰酸。

由普鲁士蓝制成的颜料成分中除了有为改进颜料性能而添加的少量外加物外,不允许含有其它填充料,如硫酸钡、碳酸钙。在若干应用情形下,它们会因为还原而失去蓝色,但在干燥后可被重新氧化,大部分可以还原到原来的蓝色。浅、淡色调当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中,趋向于褪色。

普鲁士蓝可使用在油漆和瓷漆当中,如窗框和装潢油漆、汽车瓷漆、喷漆和“金属”加工(metallic finishes);它们还广泛应用在墨水和印刷油墨、复写纸油墨、蜡笔、油毡、复合地板、纸张、洗衣蓝(laundry blue)以及其它等用途中。

3.2 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3.2.1 最大吸收波长选择

用移液管移取0.005mol/L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2mL于10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后即配制成C=1×10-4mol/L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用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00~900nm 测定该浓度下不同波长的吸光度值,见表3.1,并绘制吸光度曲线图,见图3.1

表3.1 普鲁士蓝(I)水溶液不同波长的吸光度

波长nm 500 550 600 650 680 700 750 800 850 900

吸光度A0.058 0.201 0.482 0.733 0.784 0.761 0.632 0.473 0.344 0.117

图3.1 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

实验表明,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680nm。

3.2.2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C=1×10-4mol/L、0.5×10-4mol/L、0.25×10-4mol/L、0.125×10-4mol/L的普鲁士蓝(I)溶液。用723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330~800nm范围内以二次蒸馏水作参比,测定四种浓度下的吸光度值A,并绘制浓度-吸光度曲线图,见图3.2

图3.2 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图

结果表明: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68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并绘制吸光度曲线,结果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 A=0.8052C PB—0.0079,相关系数r=0.9995。

3.2.3 光照对普鲁士蓝(I)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配制一定浓度的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置于光照下,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680nm处每隔15min测定一次吸光度,结果见表3.2

表3.2 日光照射下的吸光度变化

t/min 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A 1.065 0.900 0.763 0.601 0.500 0.459 0.401 0.355 0.343 0.332

3.3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A-t图,见图

图3.3 日光照射下的A-t图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吸光度随日照时间的增长而降低,而最大吸收波长不随日照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偏移,仍为λmax=680nm。日光照射2小时后,吸光度值基本不变,溶液接近无色透明,可能是普鲁士蓝(I)发生了水解。

在紫外光照射下,不同浓度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吸光度均有所下降,但褪色速度较慢。浓度越大,褪色现象越明显。

3.2.4 温度对普鲁士蓝(I)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取1×10-4mol/L 普鲁士蓝(I)水溶液6份,分别在温度为0o C 、20o C 、40o C 、60o C 、80o C 、100o C 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min ,在λmax =680nm

时,测定吸光度,见表3.3

表3.3 温度对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影响

根据上表绘制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A-T 图,见图

3.4

图3.4 普鲁士蓝(I)水溶液的A-T 图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I)水溶液对温度很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吸光度明显下降,溶液颜色褪去,在80o C 加热30min ,几乎变为无色透明溶液。

3.2.5 化学试剂对普鲁士蓝(I)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定量的0.25×10-4mol/L 普鲁士蓝(I)水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酸、碱、氧化剂和还原剂,测定其化学稳定性,见表3.4

表3.4 普鲁士蓝(I)水溶液与以下各种试剂反应现象

T/0C 0 20 40 60 80 100 A

0.770

0.774

0.577

0.44

0.315

0.094

试剂刚加入的现象静置后的现象

SnCl2·2H2O 少量淡蓝色絮状物淡蓝色沉淀12h后分层

Na2SO3溶液变为蓝紫色1min后褪为无色

Na2S2O3·5H2O 无明显现象浅蓝色沉淀(12h后分层)

H2O2无明显变化2天后析出蓝色沉淀

NaOH 立即变为无色无色溶液

葡萄糖溶液颜色变浅淡蓝色溶液

HCl(浓) 无明显变化1小时后析出蓝色沉淀

HNO3(浓)颜色变为青色2小时后析出青色沉淀

H2SO4(浓)颜色无明显变化1天后出现蓝色沉淀

NaHCO3变为蓝紫色2min后褪为无色

Na2CO3变为蓝紫色1min后褪为无色

甲醛没有明显现象放置1天后褪色由表可知,普鲁士蓝(I)水溶液抗氧化能力强,抗强碱及还原剂的能力弱。

3.2.6 杂质离子对普鲁士蓝(I)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在溶液中加入Ca2+、Mg2+时,放置过程中会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所以若在配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是自来水,则会在放置过程中会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其原因是水中存在的杂质离子的干扰,最终形成其它的不溶物。

3.2.7 普鲁士蓝(I)水溶液pH值的测定

取0.005mol/L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后配制成1×10-4mol/L、0.5×10-4mol/L、0.25×10-4mol/L、0.125×10-4mol/L、6.25×10-6mol/L、3.125×10-6mol/L六种不同浓度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测定溶液的pH,见表3.5

表3.5 不同浓度溶液的pH

C×10-6(mol/L) 100 50 25 12.5 6.25 3.125

pH 5.20 5.35 5. 44 5.55 5.68 5.78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I)的水溶液呈弱酸性,随着溶液浓度的降低,pH逐渐升高。

3.3 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3.3.1 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的制备

按摩尔比是4:3称取亚铁氰化钾和三氯化铁,分别放入100ml的烧杯中,加水充

分溶解。将亚铁氰化钾溶液迅速加到三氯化铁溶液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

立刻生成深蓝色粘稠状沉淀。静置后除去上层清液,用蒸馏水冲洗沉淀2-3次,

真空抽滤,冷风烘干,得到亮蓝紫色固体普鲁士蓝(II)。它不溶于水,要想配成溶

液,需要加入化学试剂,试验表明它在草酸中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当普鲁士蓝(II)

与草酸的摩尔比为1:5时,可形成稳定的蓝色溶液。以下实验所用的普鲁士蓝(II)

—草酸溶液的摩尔比均为1:5。

3.3.2 最大吸收波长选择

用移液管移取上述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2mL稀释至0.0004mol/L,用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00-900nm范围内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不同波长时的吸光度值,绘制吸光度曲线见图3.5。

图3.5 不同波长时的吸光度值(nm)

由图可见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700nm。

3.3.3 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不同浓度的普鲁士蓝(II) -草酸溶液.用蒸馏水做参比于700nm测其吸光度值,绘制浓度-吸光度的标准曲线见图3.6。

图3.6 浓度-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结果表明,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700nm处,吸光度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2.5402x-0.0479,R2=0.9998。

3.3.4 光照对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分别取两份相同浓度C=0.3×10-4mol/L的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一份置于日光照射下,另一份在避光条件下,用蒸馏水做参比于700nm每隔15分钟测定一次吸光度值,绘制曲线见图3.7。

图3.7 光照下吸光度变化曲线图.

由图可见,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的吸光度随日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小的趋势。而且日光照射时间越长褪色现象越明显。但是在避光条件下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几乎没有变化,也没有褪色现象。

3.3.5 温度对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的影响

取5份浓度为0.3×10- 4mol/L 的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每份10ml在温度分别为20o C、40o C、60o C、80o C、100o C的水浴锅中同时加热3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测定吸光度,绘制不同温度下的时间-吸光度曲线见图3.8。

图3.8 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曲线

由图可见,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在20-60o C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60o C以上吸光度明显呈现减小的趋势,褪色现象明显。

3.3.6化学试剂对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定量的普鲁士蓝(II)-草酸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酸、碱、氧化剂和还原剂,测其化学稳定性,结果见表3.6。

表3.6 普鲁士蓝(II)-草酸体系与各种试剂反应的现象

试剂现象

SnCl·2H2O 开始溶液变为淡蓝色,2h后出现天蓝色沉淀

Na2SO3溶液变为蓝紫色, 1min后褪为无色

H2O2开始溶液无明显变化,2天后析出蓝色沉淀

NaOH 溶液立即褪色,12h后有黄色沉淀析出

HCl(浓) 开始溶液无明显变化,1h后析出蓝色沉淀

HNO3(浓)开始变为青色,1h后析出青色沉淀

H2SO4(浓)生成蓝色沉淀,2h后分层

NaHCO3溶液2min后褪为无色,12h后有黄色沉淀析出

Na2CO3溶液1min后褪为无色,12h后有黄色沉淀析出

甲醛开始溶液无明显变化,2天后析出蓝色沉淀

葡萄糖无任何现象

由上表可知,普鲁士蓝(II)-草酸体系抗氧化能力较强,抗强酸强碱及还原剂能力较弱,具体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3.3.7杂质离子对普鲁士蓝(II)—草酸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在溶液中加入Ca2+、Mg2+时,放置过程中会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所以若在配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是自来水,则会在放置过程中会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其原因是水中存在的杂质离子的干扰,最终形成其它的不溶物。

3.4 SAA对普鲁士蓝(I)溶液的影响

3.4.1普鲁士蓝(I)的水溶液、草酸溶液的表面张力比较

配置不同浓度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普鲁士蓝(I)-草酸溶液,分别测其表面张力,结果见表3.7。

表3.7 不同浓度的普鲁士蓝(I)水溶液、草酸溶液的表面张力

结果表明:随着普鲁士蓝水溶液浓度的增大,其表面张力略有减小,但基本上与水的表面张力相近,草酸的浓度对溶液的表面张力影响不大。

3.4.2各种SAA对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在普鲁士蓝(I)-草酸溶液(摩尔比1:5)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LS)、TritonX-100,振荡静置,观察每一个比色管中的现象,结果没有出现混浊或沉淀。见表3.8

表3.8 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的影响

SAA(过量)现象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无明显变化

十二烷基硫酸钠无明显变化

TritonX-100 无明显变化

在普鲁士蓝(I)-草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表面活性剂测其表面张力,见表3.9

表3.9 各种表面活性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普鲁士蓝(I)-草酸溶液

样品空白SDBS SLS TritonX-100

Δh161.6 55.6 59.5 47.3

Δh261.7 55.4 59.3 47.7

Δh361.6 55.9 59.3 47.7

Δh平均61.67 55.63 59.37 47.56

σ平均71.53 64.53 68.86 55.17

(C PB(I)=0.0008mol/L ,C草酸=0.005mol/L, C SDBS=0.001mol/L ,C SLS=0.001mol/L, C Trition-100=0.0025mol/L )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加入四种表面活性剂均可使其表面张力显著下降,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对体系表面张力的下降有直接影响作用。

3.4.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普鲁士蓝(I)-草酸水溶液中的σ~C曲线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二次蒸馏水中的σ~C曲线为

图3.9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二次蒸馏水中的σ~C曲线

由图可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二次蒸馏水中的CMC为0.005mol/L。

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中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绘制σ~C曲线图,见图

3.10

3.4.4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水中的σ~C曲线

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σ,绘制σ~C曲线图,见图3.11

图3.11 水的表面张力-十二烷基苯硫酸钠浓度曲线

由图可知:十二烷基硫酸钠在二次蒸馏水中的CMC为0.005mol/L。

3.12

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绘制σ~C曲线图,见图

3.4.5 TritonX-100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中的σ~C曲线

分别向二次蒸馏水中加入不同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测其表面张力σ,并根据结果绘制σ~C曲线图,见图3.13

图3.13水的表面张力- Triton X-100浓度曲线

由图可知:TritonX-100在二次蒸馏水中的CMC为0.025mol/L。

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中加入不同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测其表面张力σ,并根据结果绘制σ~C曲线图,见图

3.14

由图可知:加入TritonX-100后,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CMC为0.05mol/L。

3.4.6 结论

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中,草酸的浓度对溶液的表面张力影响不大,加入适量的表面

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TritonX-100)均可以形成稳定的蓝色溶液,

不出现沉淀或混浊,且久置不褪色。

在普鲁士蓝(I)-草酸体系加入四种表面活性剂均可使其表面张力显着下降,其中表面活

性剂的加入量对体系表面张力的下降有直接影响作用,实验测定了几种表面活性剂在体系中

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为0.005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为

0.005mol/L。TritonX-100的CMC为0.05mol/L。

参考文献

[1] Ellis D,Eckhoff M.,Neff V.D.[J].Phys.Chem.,1981,85: 1225

[2] Kulesza PJ.[J].Electroanal Chem.,1987,220: 295

[3] Neff V D.[J].Electrochem.Soc.,1985,132:1382

[4] 寇会忠,廖代正.一种设计实用分子铁磁体的有效构件-普鲁士蓝类配合物. [J].无机化学学报,1999,(2):

141~150

[5]杨柳,董文娟,董川.一种铁蓝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CN1594449 ,2005-03-16

[6] 温建辉,李建晴,董川.一种颜料型蓝色墨水.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 CN1827714, 2006-09-06

[7]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8] Cotton F A,WilkinsonG著.北京师范大学译.无机化学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 Gibb T C.principles of Mossbauer spectroscopy. New York:Tohn Wiley and Sons,1976.

[10] 温建辉,董川. 纳米普鲁士蓝的制备及其溶液稳定性的研究. [J].染料与染色,2006,(6):4-6

[11] 温建辉,董光华,寇海啸. 普鲁士蓝(Ⅱ)水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J].晋中学院学报,2005,(6):4-6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日常食品检测中,还原糖是一个常规理化检验项目,涉及的样品种类很广,如乳制品、肉制品、发酵酒及果蔬制品叶等。目前还原糖的检测分二大类,一类是具体检测某一还原糖含量,如葡萄糖、果糖等;一类是测定还原糖总量,还原糖总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化学滴定法,食品检测中最常用的是国标GB/T 5009.7-2008中的第一法:直接滴定法。本文讨论的是后者。 检测原理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与乙液混合后,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此沉淀立即与酒石酸钾钠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2)当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与还原糖共热时,酒石酸钾钠铜被还原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物,而还原糖的醛基或酮基则被氧化为羧基,生成还原糖酸。 (3)当还原糖将溶液中酒石酸钾钠铜耗尽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可将亚甲基蓝还原而呈无色,指示滴定终点的到来。 (4)为消除氧化亚铜沉淀对滴定终点观察的干扰,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加入少量亚铁氰化钾,与红色的氧化亚

铜发生络合反应,生成可溶性无色络合物,利于终点的判定。

检测原理的补充性解释 酒石酸钾钠作用。既然实验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那么硫酸铜遇碱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后,不利于实验正常进行,必须使其(铜离子)在可溶状态下才行,酒石酸钾钠与铜离子络合物酒石酸钾钠铜是可溶的,从而达到了目的。 亚铁氰化钾作用。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如铁、锰、钴等金属离子,或样品处理时,沉淀剂乙酸锌过量了,都会消耗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的亚铁氰化钾,当亚铁氰化钾被过量消耗时,不能有效络合氧化亚铜,致使滴定终点不显无色而显暗红色。可另配制亚铁氰化钾溶液,滴定时往锥形瓶中适量添加,标准与样液添加量一样。 定量标准物质。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中的硫酸铜的铜离子(Cu2+)为此滴定反应的定量标准物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氢氧化钠提供了强碱性环境,故国标GB/T 5009.7-2008中5.2:“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的体积量取精度应改为“5.00mL”,否?t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还原糖含量≥10g/100g时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还原糖被氧化反应式。还原糖与酒石酸钾钠铜的反应,以葡萄糖为例,常见的有下面3式,(6)式中,电子转移数为2,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7)式中,电子转移数为6,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二酸;(8)式中,电子转移数为6,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伴随脱羧基反应,有碳酸根产生。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比较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比较 吴晓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分裂的德意志、意大利先后实现了统一,排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从此,两国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行列。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主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1.背景相同。19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还处在严重的分裂之中。德意志在形式上是34个邦国和4个自由市的松散联合,其中最强大的是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意大利不仅处在分裂中,而且大部分地区和邦国受外国控制。19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展,德、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2.都有一个中坚力量。有可能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如: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普鲁士是一个纯粹由日耳曼人组成的国家,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最后,统一的旗帜终于落到了普鲁士手中。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位于意大利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政治也比较开明,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同时,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旨在自下而上完成统一的多次武装起义连连受挫。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希望撒丁王国来领导意大利的统一大业。 3.都有一个中心人物。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统一,最终要靠武力解决问题,他推行“铁血政策”,号称“铁血宰相”。1852年,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来实现的,先后爆发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1871年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1859年,撤丁王国争取了法国的支持,联合对奥地利作战。第二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5.都有一个共同的敌手奥地利。德意志通过普奥战争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意大利借助于普奥战争摆脱了奥地利的统治。 6.统一后都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德意志统一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但是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 简介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简介《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的特点是突出“工程”,材料的编写与组织紧紧围绕“工程”展开,对SNCR烟气脱硝的基本知识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和工程的运行维护进行了说明。全书内容从实用性出发,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图文并茂,有助于SNCR系统设计、建设、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其污染与危害 第二节我国燃煤电站NOx的排放现状及控制标准 第三节燃煤电站NOx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燃煤电站NOx排放的控制技术 第二章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技术基本知识 第一节 SNCR脱硝技术原理 第二节燃煤电站常用SNCR工艺系统 第三节 SNCR工艺系统还原剂的选择 第四节 SNCR技术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五节燃煤电站SNCR设计需要的技术数据 第六节燃煤电站SNCR烟气脱硝系统的物料平衡

第七节影响SNCR脱硝性能的几个因素 第八节加装SNCR系统对锅炉和辅机的影响 第九节 CFD模拟技术在燃煤电站SNCR系统的应用第三章以尿素为还原剂的SNCR工艺系统 第一节尿素 第二节尿素溶液的腐蚀性 第三节尿素的脱硝特性 第四节以尿素为还原剂的SNCR系统设计规范 第五节以尿素为还原剂的SNCR喷射装置 第六节 SNCR工艺系统设计 第七节主要工艺设备和材料 第八节 SNCR装置的布置 第九节选择SNCR需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以液氨为吸收剂的SNCR工艺系统 第一节氨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与燃煤电站工程相关的氨知识简介 第三节氨系统的规范及基本要求 第四节液氨SNCR与尿素SNCR工艺系统的主要区别第五节液氨SNCR工艺系统组成 第六节氨区工艺系统及主要设备 第七节氨气/空气气体系统 第八节氨区的布置

普鲁士蓝染色液说明书(核固红法)

仅供科研使用版本号:170312 普鲁士蓝染色液(核固红法) 【产品组成】 Component SBJ-0471S 2×50ml SBJ-0471M 2×100ml Store at 试剂(A):Perls stain A1: Perls stain A 25ml 50ml 室温A2: Perls stain B 25ml 50ml 室温 临用前,取A1、A2等量混合即为Perlsstain,不宜提前配制。 试剂(B):核固红染色液50ml 100ml 室温,避光 【保存条件】 4℃,避光,6个月 【产品概述】 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一种血红蛋白源性色素,为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因其含铁,且为金黄色,故称为含铁血黄素。Perls普鲁士蓝反应(Prussian blue reaction)又称为含铁血黄素染色,即经过亚铁化钾和稀酸处理后可以产生蓝色,常见于吞噬细胞或间质内。普鲁士蓝染色用于显示局部组织内的各种出血性病变,常见于吞噬细胞内,可以很好地区分含铁血黄素与其他色素。该染色液稳定性好、可以长期保存、不易产生沉淀、应用范围广,可以进行复染。该染色液的复染液采用核固红,是最经典、最常用的复染液。 【使用方法】 (一)石蜡切片染色: 1、组织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常规脱水包埋。 2、切片厚度4μm,常规脱蜡至水。 3、蒸馏水水洗。 4、切片入Perls stain浸染。 5、蒸馏水充分冲洗。 6、入核固红染色液淡染细胞核。 7、自来水冲洗。 8、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二)冰冻切片染色: 1、无需脱蜡,直接迅速用蒸馏水冲洗。 2、染色、脱蜡、透明、封固步骤同石蜡切片的染色步骤,时间可以相应缩短。 (三)细胞染色: 1、4%多聚甲醛固定10~20min。 2、自来水冲洗2次,每次2min。 3、蒸馏水冲洗2次,每次2min。 4、染色、脱蜡、透明、封固步骤同石蜡切片的染色步骤。

试验2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实验2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食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直接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在碱性环境下将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铜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以及通过酸水解或酶水解转化成还原糖的非还原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仪器 (1) 滴定管 (2) 25ml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 (3) 真空泵 (4) 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1 6 mol/L盐酸:量取5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00 ml。 4.2 甲基红指示剂:称取10mg甲基红,用100ml乙醇溶解。 4.3 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4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34.639g硫酸铜(CuSO4·5H2O),加适量水溶解,加0.5ml硫酸,再加水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 4.5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与50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 4.6精制石棉:取石棉先用3mol/L盐酸浸泡2~3天,用水洗净,再加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倾去溶液,再用热碱性酒石酸铜乙液浸泡数小时,用水洗净。再以3mol/L 盐酸浸泡数小时,以水洗至不呈酸性。然后加水振摇,使成微细的浆状软纤维,用水浸泡并贮存于玻璃瓶中,即可用做填充古氏坩埚用。 4.7 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8 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g 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9 硫酸铁溶液: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溶解后,慢慢加入100ml硫酸,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4.10 3mol/L盐酸:量取3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20ml。 5. 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5.1.1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摇匀。加入1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 4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此步骤目的是沉淀蛋白) 5.1.2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注:如果蒸发时间过长,应注意保持溶液pH为中性),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

德国近现代化

德国近现代化初探 摘要:19世纪,德国进入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社会现代化,使德国清除了分裂状态,走向统一,德国的现代化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德国(德意志);统一;现代化 一、德国近代化历程与特点 近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经出现便与德国的统一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近代英国和法国早就确立了统一的民族同家,解决了统一问题。而此时的德意志诸邦还在相互厮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意识还很淡漠。不得不说,真正改变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力量,并非来自德意志内部,而是来自邻邦发起的战争——拿破仑战争。 从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同封建欧洲进行了历时15年的战争。毗邻法兰西的德意志受战争的打击最为巨大。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及《普兰斯堡和约》的签订和“莱茵联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至此,形式上的德意志国家不复存在。1806、1807年普鲁士军队和普俄联军的失败及《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这个曾经拥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逾1000万人口和25万军队的强邦,连同它那自称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以及曾被资产阶级视为进步和理性之所在的开明专制主义精神一道.陷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胜利。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 1803年.德意志有关邦在拿破仑战争打击下召开的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了112个邦国,使邦国数减少到30几个,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上义,人们意识到:落后足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丰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普鲁士虽然元气大伤,但它是全德惟一独立的国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德意志、复兴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同时,军事上的惨败使普于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了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民族主义者得以推行政革,拯救德意志,出现了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这一改革为德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了统一的力量。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促成了一个德意志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鉴和效法的榜样。1815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土并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繁荣、活跃起来。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德意志现代化一经起动便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息息相关。拿破仑战争虽然归并了大量的诸侯国,但德意志依然处于30多个邦国的分而治之之下。这种分裂局面在德意志现代化启动之后愈来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族分裂问题的克服已成为德意志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关卡。德意志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和全德铁路系统所作的努力,把德意志现代化的进步和实现民族统一的

论普鲁士精神

论普鲁士精神 在世界历史上,德意志长期在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地位。境内诸侯林立,“德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39个邦国组成的联邦”,在分裂的诸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两个最强大的君主国。但随着19世纪50-80年代联邦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地位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应有措施,而普鲁士却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和建立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在统一成为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1870年,德意志最终完成其统一大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本文拟就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中诸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第一: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因而极力支持普鲁士领导统一德意志。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在德意志历史上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不幸就在于:他按照习惯的德国风度,出世的太迟了。”⑺德国资产阶级的工业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从实力上还无法与欧洲其他各国相对称,而且具有小资产阶级的性质,眼光狭小,没有勇气承担统一国家的历史任务,同时境内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在这种“既无有组织的国家BL,又抛开人民群众的这一无组织的BL”。⑻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他们拱手请容克-贵族阶级来实现这一目标,普鲁士和北部、西部一些邦的资产阶级,渴望由普鲁士领导,排斥奥地利,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奥地利之所以不能够吸引资产阶级的支持,是由于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普鲁士,缺乏经济力量的后盾,它想完全依靠其传统影响和政治上的分离主义来获取一些中小邦诸侯的支持,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奥地利没有可能够实现德意志的民族统一的条件。也就完成不了统一的民族大业。 第二:普鲁士有强大的容克阶级支持统一。 在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容克阶级中有许多已经放弃了过时的封建地租和劳役的剥削方式,而在自己的庄园实行资本主义剥削制,摆脱经济危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逐渐成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政治实力的阶级,但它又是一个具有领土野心的阶级,素有“军国主义”之称,注重军事,所以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普鲁士王朝实现德意志统一大业。同时,容克阶级随着普鲁士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资产阶级化,它们从中看到资本主义带来的效益,于是强烈的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再也无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分裂状态。 普鲁士容克出身的俾斯麦,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政策正是容克阶级的要求的典型反映。1862年2月俾斯麦即将出任首相时就声言: “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改组军队……一旦时机到来我就对奥地利宣战,解散德意志联邦,把各小邦置于我的影响下,从而实现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⑼9月30日他提出统一德意志的“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是“一场只有通过铁和血才完成的斗争”⑽俾斯麦因此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绝对不允许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二元政治”来维持德意志现状。因此,俾斯麦以武力作为后盾,通过军事打击和外交的谋略,先后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第三:“宪法纠纷”引起普鲁士军事改革,为俾斯麦上台创造了条件。 普鲁士在1849年及1859年曾两次试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都由于奥地利的阻扰而归于失败,它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要想统一德意志非使

农检2班 20117701201 梁丽嫦 项目10 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

碳水化合物的分析测定 一、填空题 1、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还原糖含量时,所用的裴林标准溶液由两种溶液组成,A(甲)液是碱性酒石酸铜钾液,B(乙)液是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一般用葡萄糖标准溶液对其进行标定。滴定时所用的指示剂是亚甲基蓝,掩蔽Cu2O的试剂是亚铁氰化钾,滴定终点为溶液蓝色刚好褪去。 2、还原糖的测定是一般糖类定量的基础,这是因为,还原糖具有还原性,非还原性糖可以通过水解而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3、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还原糖含量时,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操作因素有反应液碱度,热源强度,煮沸时间,滴定速度。 二、名词解释 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就是易溶于水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还原糖是指任何一种分子中含醛基或在溶液中能通过异构化产生醛基的糖。 总糖是多羟基醛(酮)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酮)的一类化合物.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水解后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后为2分子葡萄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水解后为2分子葡萄糖)。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为非水溶性和水溶性纤维两大类。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而果胶和树胶等属于水溶性纤维,则存在于自然界的非纤维性物质中。 三、选择题 1、( 1 )测定是糖类定量的基础 (1)还原糖(2)非还原糖(3)葡萄糖(4)淀粉 2、直接滴定法在滴定过程中( 3 ) (1)边加热边振摇(2)加热沸腾后取下滴定 (3)加热保持沸腾,无需振摇(4)无需加热沸腾即可滴定 3、费林氏A液、B液( 3 )。 (1)分别贮存,临用时混合(2)可混合贮存,临用时稀释 (3)分别贮存,临用时稀释并混合使用。(4)上述方法都可以 四、简答题 1、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还原糖含量时,对样品液进行预滴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是直接滴定法对试样溶液中还原糖浓度由一定要求(0.1%左右),测定时试样溶液的消耗体积应与标定葡萄糖标准溶液时消耗的体积相近,通过预测可了解试样浓度是否适

【世界帝国兴亡史系列】德意志帝国(原创首发)

【世界帝国兴亡史系列】德意志帝国(原创首发) 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 Kaiserreich)亦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统一(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该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德国共经历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俾斯麦时代在位期间,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国一报普法战争之仇,他建立了同盟体系,与俄奥两国结盟,孤立法国。他的对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与列国发生冲突,但内政却一败涂地,文化斗争与反社会主义未能达到预其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后,由腓特烈三世继任,但他仅在任99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间,一手摧毁了俾斯麦体系,积极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军船舰,并带领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德国腹背受敌,加上

齐默曼电报事件导致美国参战,最终导致帝国覆亡。战败后的德国建立了共和政体,被称为魏玛共和国。(一)历史(1)形成背景19世纪以前德意志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王国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实现统一。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为什么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那么,身处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 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根据威斯特

直接滴定法测食品中还原糖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的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提取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还原糖量。3.试剂 3.1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还原糖因数f/mg·10mL-1) 3.1.1甲液:称取23.10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并稀释至100mL 3.1.2乙液: 称取115.33g酒石酸钾钠及33.30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用水稀 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瓶中 3.2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3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 至100mL 3.4盐酸 3.5葡糖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7.0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 萄糖加水溶解,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7mg葡糖 糖 4.仪器 碱式滴定管、电炉 5.样品 硬糖(m样=5.8002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称取样品5.8002g置于小烧杯中,加40mL水,40℃微热溶解,冷却后加40mL水,调节PH至中性,加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收集滤液即为样品溶液。 6.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150mL三角锥形瓶中,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要求控制在2min内沸腾),然而趁热以每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

德国专题史复习

德国史 阶段一:统一前的德国概况 一、统一前的德国 1、政治状况: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说统一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不算过分。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和奥地利改革,国力增强,其中,改革后的普鲁士实力发展迅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居欧洲强国之列。为了维护本国以及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普、奥积极干涉法国大革命,是反法同盟中的主角。 2、经济状况:15世纪莱茵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普鲁士经济发展较快。 3、思想状况: ①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到德国(代表:伊拉斯谟),自然科学也随之出现(代表:开普勒)。 ②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开始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主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还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提出了异议;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用德文进行翻译《圣经》。 B 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C 影响: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阶段二:德国统一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确立的政治前提:——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背景原因 ①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要求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 ③普鲁士的强大,促进统一条件的成熟 ④目的: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 2、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②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结果奥地利退出联邦,普鲁士最终确立了统一大业的领导地位,这是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次年北方统一。 ③1870年普法战争(了解色当战役)。南方基本统一;不久南北合并。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统一。 3、评价: ①进步性: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免费下载】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汇总)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一、定义: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是指在300—420°C 下,将还原剂(如NH3、液氨、尿素)与窑炉烟气在烟道内混合,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将NOx 反应并生成无毒无污染的氮气N2和水H2O 。该工艺脱硝率可达90%以上,NH3逃逸低于5ppm,设备使用效率高,基本上无二次污染, 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电站烟气脱硝技术,在全球烟气脱硝领域市场占有率高达98%。ppm:part per million ,百万分之几的意思。是百分数含量的一种表示。5ppm 就是氨的逃逸量是气体总量的百万分之5SCR 法的基本化学原理在SCR 脱硝过程中,氨可以把NOx 转化为空气中天然含有的氮气(N2)和水(H2O) 氨水为还原剂时:4NO + 4NH 3 + O2 → 4N 2 + 6H 2O (主要公式:烟气中的氮氧化物90%是NO )6NO + 4NH 3 → 5N 2 + 6H 2O 6NO 2 + 8NH 3 → 7N 2 + 12H 2O 2NO 2 + 4NH 3 + O 2 → 3N 2 + 6H 2O 尿素为还原剂时:(尿素通过热解或电解转化为氨)H 2NCONH 2+2NO 2+1/2O 2——2N 2+CO 2+2H 2O 二、SCR 烟气脱硝技术工艺流程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上述化学反应只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850~1250℃)进行,采用催化剂后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可在较低温度(300~400℃)条件下进行。相当于锅炉省煤器与空气预热器之间的烟气温度,上述反应为放热反应,由于NOx 在烟气中的浓度较低,故反应引起催化剂温度的升高可以忽略。而选择性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NH3优先与NOx 发生还原反应,而不和烟气中的氧进行氧化反应。目前国内外SCR 系统多采用高温催化剂,反应温度在315~400℃。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铁氧化物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的形貌可控合成与非经典结晶机理研究

铁氧化物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的形貌可控合成与非经典结晶机理研 究 【摘要】:随着材料科学的持续发展,新材料的开发与材料性能的提高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对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可提高材料性能,并可望以形貌均一的材料为筑块,构成多功能复合材料。由于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涉及到材料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结晶学以及仿生学等诸多领域,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课题。随着材料形貌可控合成研究的深入开展,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开发通用的形貌可控乃至成分可控的简易液相合成方法;合成结构有序的分级材料,并对其组装方式和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非经典结晶现象,并推动非经典结晶理论的完善等。为开发较具普适性的无机物形貌可控合成方法,合成结构有序的分级无机材料以及研究形貌可控合成过程中的经典与非经典结晶现象,厘清其机理。本文以水热法、固相热分解法和离心助界面沉淀法等进行无机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穆斯堡尔谱、选区电子衍射(SAE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可见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及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分析仪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成分、形貌、分级结构的组装方式、磁学性能及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1.以亚铁氰化钾为单源母体,以水热法为合成方法,通过调节各项反应参数,制备成份与

形貌可控的铁氧化物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1)当NaOH浓度为0.1mol/L时,产物为片状四氧化三铁。这种四氧化三铁面积大,其边长约为数十微米。通过对产物形貌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表明,片状四氧化三铁由纳米颗粒定向组装而成,表现出单晶体的衍射特征。当NaOH 浓度为1mol/L时,产物为类八面体状四氧化三铁,SAED表明其为单晶结构。通过对产物形貌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表明,类八面体状四氧化三铁由片状四氧化三铁溶解后再结晶形成。(2)在中性环境中,制得了普鲁士白微晶。穆斯堡尔图谱分析表明,这是首次成功合成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普鲁士白产物。SEM表明产物为立方状普鲁士白微米颗粒,边长约为2-5微米,且部分晶体内部含立方状大孔。分析表明,普鲁士白立方体由层层组装缓慢生长形成,其中大孔的形成是受溶解作用的影响。(3)在酸性环境中,制得了普鲁士蓝介晶。研究表明,当盐酸浓度超过1mol/L时,可获得八面体状介晶。此八面体介晶的长轴长度约为7微米左右,由数百纳米的颗粒组装构成。SAED表明其表现出单晶的衍射行为特征,说明产物为有序分级组装体。研究表明,由于在酸性条件下,普鲁士蓝易被腐蚀,当对普鲁士蓝的腐蚀作用使纳米粒子达到一个适中的浓度时,形成普鲁士蓝介晶。(4)在酸性环境中,在添加聚乙二醇(PEG)的前提下,制得了普鲁士蓝介晶。产物为赝截角立方体,两端距离约为5-6微米。由纳米颗粒与亚微米立方体组装而成。(5)在酸性环境中,在添加CTAB的前提下,制得了突出立方体状普鲁士蓝微晶。研究表明,CTAB可抑制普鲁士蓝的成核,使产物尺寸均一性提高,并可吸附在普鲁士蓝晶体的表面,引发盐酸对其普鲁士蓝立方体边、角的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费林试剂热滴定法)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费林试剂热滴定法 目的要求: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原理,学习用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方法。 实验原理: 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如葡萄糖)或酮基(如果糖)的单糖和某些二糖(如乳糖和麦芽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Cu2+、Hg2+、Fe3+、Ag+等金属离子还原,而糖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糖类的这种性质常被用于糖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本实验采用费林试剂热滴定法。费林试剂由甲、乙两种溶液组成。甲液含硫酸铜和亚甲基蓝(氧化还原指示剂);乙液含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和亚铁氰化钾。将一定量的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在碱性溶液中,所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与酒石酸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络合物酒石酸钾钠铜: 反应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与费林试剂中的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反应生成可溶性复盐,便于观察滴定终点。 Cu2O + K4Fe(CN)6 + H2OCu2O + K4Fe(CN)6 + H2OK2Cu2Fe(CN)6 + 2KOH 滴定时以亚甲基蓝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因为亚甲基蓝氧化能力比二价铜弱,待二价铜离子全部被还原后,稍过量的还原糖可使蓝色的氧化型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的还原型的亚甲基蓝,即达滴定终点。根据样液量可计算出还原糖含量。

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费林试剂: 甲液:称取15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亚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到1000mL。 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75g NaOH,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K4Fe (CN)6],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mL,贮存于具橡皮塞玻璃瓶中。 0.1%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0g经98~100℃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加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浓HCl(防止微生物生长),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mL。 6mol/L HCl:取250mL浓HCl(35%~38%)用蒸馏水稀释到500mL。 碘-碘化钾溶液:称取5g碘,10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 6mol/L NaOH:称取120gNaOH溶于500mL蒸馏水中。 0.1%酚酞指示剂。 二、材料 藕粉,淀粉。 三、器材 试管3.0×20cm(×1);移液管5mL(×2);烧杯100m L(×1); 250mL锥形瓶; 调温电炉; 滴 定管25mL(×1)。 操作方法: 一、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 准确称取1g藕粉,放在100mL烧杯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入约40mL蒸馏水,混匀,于50℃恒温水浴中保温20min,不时搅拌,使还原糖浸出混。过滤,将滤液全部收集在5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即为还原糖提取液。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国制定宪法的历史始于1815年,全国统一宪法的制定始于1848年革命时期的《法兰克福宪法》。就对近代德国政治生活的影响而言,最重要的要推1850年的《普鲁士宪法》和1867年的《北德意志联邦宪法》,前者是一部以树立国王绝对权威和加强军国主义势力为内容的宪法,后者的基本内容来自《晋鲁士宪法》。 1871年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以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仅加以稍微修改,反映容克与资产阶级共同意志、混杂着封建因素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内容和特点是:(1)规定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2个邦和自由城市组成。帝国中央拥有极大权力,各邦地位很不平等。事实上,德意志各邦已成为联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立性。上述规定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帝国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由普鲁士掌握帝国最高行政权,宪法赋予皇帝和宰相以极大权力。 (3)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资产阶级在统一后的国家机构中,只获得很小一部分权力。 (4)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帝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这样,也就是把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推行于全帝国。 因此,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劳动大众和资产阶级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 Paulskirchenverfassung: The so-called Paulskirchenverfassung (Constitution of St. Paul's Church, Frankfurt) of 1849 was the first constitution of a German Empire (German Empire usually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Empire founded by Bismarck in 1871), and as such was actually titled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 (Constitu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t was proclaimed by the Frankfurt Parliament, during its meeting in the Paulskirche church on 27 March 1849, and came in effect on 28 March,[1]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Reichs-Gesetz-Blatt 1849, p. 101-147.

德国区划法历史

摘要:德国是区划思想和区划制度的发源地。作为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当代德国的建造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德国早期的区划传统,成为调控城市建设的有效工具。对德国区划制的历史渊源、诞生和早期发展作了系统的介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德国现代建造规划的确立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中华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797087.html,)欢迎您!][中华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797087.html,)欢迎您!]:德国,城市规划,建造规划,区划制 一世界区划思想的起源-德国区划制的诞生 作为德国城市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的建造规划(Bebauungsplan),具有强大的空间调控能力,在当代德国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今天德国的城市详细规划空间调控机制,起源于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建造规划从单纯的道路控制制度逐渐演化为道路控制和地块区划制度。 1.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的道路控制制度 在德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建造规划”的名称。不过,那个时候的建造规划与今天德国的建造规划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建造规划,实际上就是道路网的规划图,但制定这种规划的,并不是城市政府,而是警察机关。尽管如此,规划一旦生效,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费用需要由城市政府来承担。此外,在1808年的普鲁士城市条例中,为了保证城市自治而规定:市民民选产生的市议员,负责审议城市的财政问题。道路网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财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成为市议员审议的重要事务。

19世纪50年代初,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使得德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这时,原有的道路控制规划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出现了制定覆盖广大地域范围的建造规划的需求。 1858年,普鲁士政府正式颁布命令,由柏林市警察当局负责编制大规模的城市扩展规划,并于1861年批准将新柏林市的市域面积从当时的3170公顷扩展到5920公顷。具体的规划任务由霍布瑞希特(James Hobrecht,1825—1903)负责。他将规划的目标放在面向实际的城市交通系统和发展秩序问题上。规划的成果是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Bebauungsplan von Berlin),在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尺度宏大,街道的宽度大都在25—30米之间。为了减少修筑道路的费用,对街坊的尺度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大多数街坊的尺寸为200米宽、300至400米长。除了街道,图面上只有一些巨大广场形成的公共空间。由于规划仅仅是一个空间布局的轮廓,而缺乏对私人开发商的指导和控制,因此导致了开发商将地块高强度开发,建了大量的所谓“出租兵营”(Mietkaserne),即巨大的建筑物中间留出一个小院子直通地块的背后。这种“出租兵营”将居住密度提高到前所未闻的程度。 从柏林城市建造规划总图可以看出,该规划仍然是对道路网的规划布局和控制。对当时的德国城市来说,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道路建设费用。宽幅道路的建设,必然会增加城市的财政支出。同时,建造规划在城郊规划开发的道路,触及到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导致他们提出上诉。按当时的惯例,在准备开发前,需将土地购买下来,这种先行补偿的方式对城市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 2.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道路控制制度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莱因邦联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解散德意志王国(即俗称的「神圣罗马帝国」),同年7月12日成立莱因邦联,以作为联合德意志诸邦的政权机构,并自任邦联的「护国主」。不过本邦联并未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两个最重要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便不是本邦联的组成邦),因此从一开始它就缺乏认受性,仅仅作为拿破仑一世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兰西联盟」击败法兰西,推翻法兰西在德意志之统治后,本邦联便失去存在的基础,於同年10月19日正式解体。

德意志邦联 German Confederation 拿破仑一世战争后,为了在德意志重建旧秩序,欧洲列强在1815年6月20日促使德意志诸邦组成德意志邦联,并由奥地利担任盟主。由於德意志由中古时代起便长期陷入封建分裂,本邦联只是徒具形式,连共同的行政机构也没有。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各邦革命派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国民议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企图统一德意志,但很快便告失败。其后随著普鲁士推动统一德意志的运动,本邦联作为奥地利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日益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战败后,本邦联最终在同年8 月24日解体。

北德意志邦联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北德意志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一种过渡政权形式。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虽然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除了少数德意志邦国(如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萨克逊-劳恩堡等)被合并外,普鲁士一时未能兼并其他邦国,因此在1867年7月1日与德意志北部诸邦组成本邦联,以作为迈向统一的过渡形式。本邦联由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主席和首相,实际上已确立普鲁士的统治地位。当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在1871年1月18日本邦联各邦最终与南德意志各邦实现统一,合并为「德意志帝国」(参见「历代联邦 (1789-190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