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农村社区 百度

新型农村社区 百度

新型农村社区  百度
新型农村社区  百度

新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农村社区建设,路子怎么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就是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农民居住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居住”两大课题,统筹考虑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中心新村)”的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

2、“产城联动”模式。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然乐意搬迁到环境优美的城镇社区居住),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村庄整合,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根据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对锦和新城社区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使几千年来生活贫穷、房屋简陋分散、环境脏乱差的落后农村从此消失。

3、“中心村建设”模式。前期由农民企业家为报效本村村民个人兴建,个人出资,为本村农户建成连体式住宅和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党员电教室、便民超市等,形成中心村,然后围绕中心村以群众自建为主,企业和社会帮建为辅。政府为建房农户每户补助水泥,每户

协调发放贴息贷款,每户给予拆迁补助等。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求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宜居社区。

无论哪种模式,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楼房,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迁村并点加速农村面貌改变

合理规划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可以集约利用资源,尽快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村面貌。济宁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将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等“九配套”项目资金有机整合。

新型社区需要新型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使几个村的人住在了一起。随着逐步融入社区,在妥善解决好各村债权债务之后,围绕“同住”“住好”,成立新的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组织是当务之急。

济宁市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村经济事务则暂时仍由各村负责。德州市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支部,选举产生“大村”村委会,“先成一家人,再进一个门”。潍坊市奎文区成立社区党委,在其领导下,建立健全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潍坊、泰安、莱芜等市的一些地方在社区创建了民主共治性质的利益协商组织——发展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协调多方利益、减少社区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起着组织保障作用。

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新型、合法的组织架构,而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缺乏一定法律地位,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如此等等,希望引起重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和完善。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郭鹏群 [1] (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社区内生性资源动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区豫北农村调查研究 自1887 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历过百余年,“社区”从纯粹的学术分析概念转换到具有特定时空、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人员等构成要素的社会实体;从最初只包含时空、人口和文化要素的集合到集时空、组织、功能、制度、人口、文化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从最初单纯指向农村区域和社会到后来指向特定城市区域和社会,进而转向指向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安阳市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殷都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视角:政府主导,积极推进 安阳市是河南省省辖的18个市之一,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5县(市)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78个行政区,216个社区。安阳市生产总值2003-2008年由353.7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速。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4元,是2003年的3倍,年均增长15.1%。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9:60.4:25.7,为二、三、一型。2008年安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1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2003的1.9倍和2.1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镇**社区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 **市**镇**村 三、项目承办单位 **市**镇人民政府 四、项目建设单位简介 本项目承办单位是**市**镇政府。**镇位于**省**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交通快速便捷,开洛高速公路、107国道、普济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中国经济大动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武高速铁路穿过市区东部。 该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100个行政村,8.4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系**市农业、林果大镇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品,现已建成“双万亩石榴园”、“万亩枣园”、“万亩杏园”、“万亩桑园”四大园区,现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还根据该镇的特点发展了地瓜、花生及林木的生产,尤其石榴、红枣、凯特杏等生态产业省内闻名。境内五宝庵山、连青山横贯**北部,素有邹东"小峄山"之称, 2006年,**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多元投入,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严要求管理的原则,以建设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优美明星镇为

目标,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实施了镇驻地7条主要街道(两条东西主街、五条南北街)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共铺设路沿石8000米,花砖1.8万平方米,下水道3000米,安装路灯145盏,新植绿化树510棵。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220万元,新建门头房4400平方米。加大了小城镇的监督管理,成立了城管大队和12人的卫生保洁专职队伍,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拍卖了保洁权,加强了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目前,小城镇品位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形象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断增强。 尖山社区位于**镇驻地的东北方向,尖山前,距镇驻地4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名称:******X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X 资格等级:**X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一、本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1、承办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合同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农村新型社区项目 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编制的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主要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研究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西峡县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建设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项目建设的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企业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场址与建设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建设场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自然条件、水文地质与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供电通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给、排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原辅材料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市场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销售策略、方案、营销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舞台. 而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 需要对不同地区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日星期四调查地点:虞城县乔集乡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调查方式:是以走访的形式调查的 调查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能够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但仅是居住环境的改进,加上新型两个字,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她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

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进、农民精神风貌的改进,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经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来,市区和各县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可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进但变化不大,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就是说,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都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于改进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状有关。政府财政有限,如果投向农村,点多面广、居住分散、蜻蜓点水,根本不解决问题,因此集中用于

新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社区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于1887年提出来的,后来相继美国、英国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个概念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上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年青学者翻译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社区在我国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过去,若干年来,我国讲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较多,将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称之谓社区。按照社区的概念进行综合划分,依据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特征、生活方式等,可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大类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概念,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体现了

国家对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全面展开。 另外,由于国家严格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的进程,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挂钩,又产生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进一步强化。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规定,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县(市)、乡(镇)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这个意义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统一规划;二是统筹规划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三是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基础公用设施;五是统一规划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建立建全相应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七是从传统的农村文明上升到新的文明程度;八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其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享受到现代的基础公用设施,现代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准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相应水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按照目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彭水扬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今天的农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资源普遍匮乏,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天的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他们在人居环境、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今天的农业,走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路子是必然选择,但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障碍。这样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着力强化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衡山县推行的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因时代变化、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主要矛盾、创新发展模式结出的宝贵成果。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破解改革难题、提升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把公共服务送到农民手中,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村庄数量庞大、位置分散,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财力不充足,在原有体制框架下运作,让有限的政府财力、人员和公共服务资源,直接延伸进入每一个村庄很不现实。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拿出新的举措。衡山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把全县的346个村庄社区规划为10村社区连一片,把政府各种公共服务项目集中到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平台上,为2公里半径内的村庄社区和农民提供服务。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原有的乡村组织结构,又使分散的村庄相对集中了起来,还优化配置了公共服务资源,真正使公共服务延伸进入了农村。他们的实践证明,新农村社区化建设非常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是改进和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最佳选择。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对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衡山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以来,农村更加稳定了,农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社会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既是尊重农民,更是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共建共享过程中,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等在潜移默化中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什么地方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什么地方 城市,现代文明的舞台;农村,孕育城市的故乡。同在一片蓝天下,城市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而农村却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农民同有一个梦——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哪里?“新”在标准。就是在真正的农村地区,真正用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就是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一句话,城市社区有什么,新型农村社区也该有什么。 一个“新”字,新型农村社区“脱胎换骨”。它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村,而是城市生活的“简易读本”,是现代城市的“缩微版本”,具备教育、医疗、就业等城市基本功能。 一个“新”字,新型农村社区焕然一新。它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就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城镇生活,共享现代文明。 这并非一厢情愿、纸上谈兵,如今正逐步被全省各地的生动实践所证明—— 在新乡一些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楼房,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

全,不少农民将土地租给企业经营,自己到附近企业上班,生活方式几乎跟城里人没有两样。 在许昌,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规划“五化十有”,即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三化、路灯亮化,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体育健身场、网络通信设施、商业设施、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点、合寿堂,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用设施、同质的公共服务。 “城市标准”是新标杆,是新方向。标杆明晰,方向清楚,干就有准头,做就有劲头;标准不清,方向不明,工作难免走弯路、入误区。 当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加快推进任务艰巨,我们更要正确认识“城市标准”,准确把握“城市标准”,真正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避免“低水平”,防止“走老路”,实现迎头赶超、后来居上。 开弓没有回头箭,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重任在肩。 要高起点搞好规划建设。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结合当地原有特色优势,规划、设计、建设好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尽量按四五层以上规划建设社区住宅以节约土地,同时规划建设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卢氏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1.规划概述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人口与面积 1.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1.4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 1.1.5经济概况 1.2规划背景 1.2.1国内背景 1.3.2省域背景 1.2.3市域背景 1.3规划总则 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期限 1.3.3规划原则 1.3.4规划范围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区位关系 2.1.1自然区位 2.1.2经济区位 2.1.3交通区位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1资源环境条件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2.2.3发展阶段分析

2.3资源环境分析 2.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分析 3.区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特定功能区规划 3.1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3.1.1农业产业现状 3.1.2工业产业现状 3.1.3第三产业现状 3.2产业定位 3.2.1发展思路 3.2.2农业产业化模式 3.3产业发展方向 3.3.1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3.3.2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3.4产业空间布局 3.4.1农业产业布局 3.4.2工业产业布局 3.4.3第三产业布局 4.区域社区布局及社区分类 4.1社区布局原则 4.2社区布局目标 4.3社区布局形式 4.4社区布局实施时序 4.5社区布局方案 4.6社区建设标准 4.7社区建设类型分类 4.8社区布局的保障措施

5.城镇化水平预测 5.1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5.2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5.3县域总人口发展预测 5.4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6.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6.1官道口镇 6.2杜关镇 6.3范里镇 6.4.。。。 6.5.。。。。 6.6.。。。。 7.社区迁并整合规划 7.1农村人口 7.2规划目标 7.3布局原则 7.4社区布局规划的意义 7.5行政村与社区整合 8.空间管制规划 8.1市域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 8.2空间管制原则 8.3空间管制分区 8.4适宜建设区 8.5限制建设区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

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重庆某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原则 五、规划期限 六、规划范围 七、规划目标 第二章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 二、自然条件 三、人口状况 四、土地利用状况 五、基础设施 六、公共设施 七、经济发展状况 (一)一般经济指标 (二)产业发展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一)文化教育 (二)医疗卫生 (三)公共设施 (四)社会保障 九、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 (二)发展劣势 第三章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预测 二、经济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分析 (二)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二、集中聚居点规划 三、用地控制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 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交通 (二)道路交通规划 二、设施规划 (一)给水规划 (二)排水规划 (三)电信工程规划 (四)电力工程规划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二、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四、植被保护措施 五、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集中聚居点建设规划 一、集中聚居点的功能 二、集中聚居点的规划布局 (一)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标准 (二)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构成 三、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布局 (一)居住用地布局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生产设施用地 (四)对外交通用地 (五)道路广场用地 (六)工程设施用地 (七)绿地 (八)水域和其他用地 四、村容建设规划 (一)风貌定位 (二)重点控制区域 (三)建筑风貌控制 第十章农民素质培养和社会事业规划 一、总体目标 二、农民培训规划 (一)文化教育事业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和《XXX新型城镇化建设2012年工作方案》(济办〔2011〕30号),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群众自愿、集中集约、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的原则,坚持政策引领、科学规划、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人口的集中集聚,产业的集合集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宣传动员,调查摸底 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宣讲、座谈、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好处。认真吸纳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镇(街道)要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各村(居)人口、户数、耕地面积、村(居)占地面积、住宅面积、产业状况和群众需求等基本情况,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布局、规模、撤村并点方案、分期实施步骤等,制定工作台账,加快建设进度。 (二)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以建设“山水济源”为目标,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市的要求,着力三个结合,即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城市提升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大社区,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体现集聚效应。 1.新型农村社区选址要依据XXX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和人文特点,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着力打造特色, 彰显个性。在规划山区新型农村社区时,要充分发挥山的优势,依山就势,山水结合,突出生态自然、山水相融。 2.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平原地区每

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情况汇报

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情况汇报 镇党委、政府综合考虑全镇村庄整体布局、产业优势和区域特点,将全镇20个行政村规划为5个新型农村社区,分别为社区、花园社区、嘉苑社区、齐州社区和张巨社区。目前5个社区规划已全部完成并通过评审,其中社区、花园社区和齐州社区已全面启动。 一、社区建设情况 社区属完善型社区。目前正在进行曹庄村、十里铺及镇区段的完善型改造。其中十里铺村已完成主要街道硬化、绿化改造,并配齐了专职垃圾清运人员,购置了垃圾清运车,建立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镇区段重点对新焦公路十里铺路段进行彻底整治,按照统一外观设计,统一地平,统一标准硬化,统一时限要求的原则,对该区域内各类不规范建筑 进行全部拆除,镇政府于8月 21日召开了十里铺段拆迁改造动员大会,并投入拆迁补偿资金20余万元;曹庄村新硬化村内道路3500米,对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对住宅外墙全部粉 饰,并拆除旧宅136间,拆除养殖场189间,通过复耕新增耕地57亩。

花园社区已完成新建住宅142户。一期新建住宅40户,入住35户;二期新建住宅102户,其中建成入住25户,完成二层封顶35户,正在进行一层建设42户,近期又新划宅基地10户, 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老村完成旧宅拆除79户;社区主干道、巷道硬化和安全饮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化粪池项目已全部完工,道路绿化、便道砖铺设、照明路灯安装将于近期 施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幼儿园位于新区北部,占地1600平方,目前土地已协调到位,镇村已投入赔青款8万元,并于近期兑付农户奖补资金5万余元。中心平面图已 经制作完成,施工图正在加紧制作,将于12月份开工建设。 齐州社区已完成安洼新村建设任务,97户居民已于7月1日全部入住。 嘉苑社区A区已全面启动,由于区划调整,纳入产业集聚区管理。嘉苑社区B区整合东永安、西永安、3个村,集聚人口3200人。目前已多次召开两委会、群众代表会,统一群 众思想,制定具体措施,正在协调社区用地。 张巨社区根据所整合村实际情况,正在申请合并社区。

心得体会: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最新)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探索上,各地都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也涌现了不少典型范例,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七个关注”。 要关注规划引领。目前,我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虽然涌现出了许多发展模式,但就大多数村庄而言,仍处于自发兴起、攀比效仿的状态,不少村庄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规划内容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重社区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不完善,现有规划虽然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了行政村未来发展建设格局,规划了农村新型社区整合建设控制数量,但普遍存在村庄建设详规跟不上、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后续宣讲发动跟不上等“三个跟不上”问题,致使规划实施缺乏必备的民意基础,约束力不强,整合推进难度大。现

有规划在内容上大多只注重了优化村庄建设格局,较少关注配套的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保障措施和管理服务机制建设等内容,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标准、建设设计也缺乏与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致使规划引领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要关注建设与运维资金保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传统村落向现代化社区转变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空间巨大,建设任务繁重。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大多数还是住房由农民自建自用自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依靠政府投入或村集体自筹。在政府投入不足、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背景下,不仅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管理服务费用也捉襟见肘,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现有政府投入难以弥补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从已建新型社区看,社区基础设施使用率高、损耗大,需要经常维护,但目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无钱维护的状况。有些社区,政府只考虑投入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不管后期维护资金;有的长期靠当地政府补贴道路维护、环境治理、物业管理等费用,未形成主体明确、责权明晰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财政压力过大,长此以往必然难以为继。甚至不少基层干部、村民还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能用于村民的福利,而社区管理经费(物业管理费、公共设施维护费)应由政府承担,这种片面性认识也严重影响着农村新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导则)正式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对我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指导,特制订《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城镇(不含乡政府驻地)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镇型居住社区建设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93)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 1.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1.4 本导则涉及三个层次规划内容: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二是新型农 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三是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的深化和优化,是对村镇 体系规划的补充和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应同时编制。 1.5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市、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范围,乡 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 体规划同时编制。已经审批过的乡镇总体规划,其村庄布局或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与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有冲突的,应以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为准。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 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范围应按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结 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确定。 1.6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乡镇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评审,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特点、建设原则及部分地区经验做法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1、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 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

—1—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 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逐步动起来。规划建设要突出乡土风情,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在区域分布上,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工矿区的村庄纳入工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数量众多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纳入城镇和工矿区总体规划的村庄,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宜建设三层及以下的低层新房。 (三)试点先行,加强指导,形成氛围 要优先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管理机制健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试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规范程序、细致操作,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对先行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摸索经验。试点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突出地方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些带有规律性、方向性的做法,要及时予以指导、推广和完善。要宣传发动,形成氛围,不断深化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注重的“三个结合”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繁荣农村,繁荣农村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产业。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的社区新生活提供可靠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