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3)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3)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3)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3)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2、做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

教学用具

木块、长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刻度尺(两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学生所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早发白帝城》引入三峡水利工程,

问:长江之水所蓄含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再由学生玩过的荡秋千,

问:秋千来回摇摆的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呢?教师提出在学过本节的

知识后,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2、演示实验:请学生上讲台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拉一木块

和小车,一个拉动,一个静止。由两个力的作用成效引入“功”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力学中的功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总结出物理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例:马拉车拉力做功、叉车提物提力做功、直升机提重物提力做功(使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

2、请同学观察教材中图11.1-2力做功的实例。小车、重物受几个力?物体沿

哪个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观察教材中图11.1-3力没有做功的实例。想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学生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分析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提包在水平路面上走,提力有没有做功?(2)在极光滑的水平面上靠惯性滑行的冰块,有力对它做功吗?(3)踢出去的足球在飞行的过程中,脚对它做功吗?(4)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结论: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有力有距离但力方向和距离垂直都不做功。

指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4、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二)、功的计算

1、请同学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2、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二、课堂检测反馈

多媒体展示各种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加强对做功及功的计算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下总结,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1)测出:体重G;楼层高h;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五、板书设计

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 “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 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四、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

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和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 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 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一—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课时练 (新版)新人教版

功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 号: 一、单选题 AB>AC ,沿斜面AB 和AC 分别将同一重物从斜面底部拉到顶部,所需拉力分别为F 1和F 2,所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则 ( ). A. F 1F 2,W 1>W 2 D. F 1>F 2,W 1=W 2 2. 子弹在枪膛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 N,子弹的质量为20 g,枪膛长55 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 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 ). A. 4×104 J B. 156.8 J C. 440 J D. 1.08 J 3. 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 学生拎着书包上 楼 B. 人用力推讲桌,但没推动 C. 某同学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运动了10 m D.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4. 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功之比为 ( ). A. 2∶9 B. 2∶1 C. 3∶2 D. 3∶1 5. 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个力所做的功W 与在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 A. F 甲>F 乙 B. F 甲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 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

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

【八年级】2017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word教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2、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做了3×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小刚对箱产做的功()A.1000焦B.l焦 C.0焦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的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课件显示 师:与功有关的成语或词语 生:马到成功、功效、武功等 师:《神雕侠侣》中郭靖的武功降龙十八掌打到一片蒙古兵作出贡献的现象进行说明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

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学生思考、教师带领完成。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学案(精讲精练 答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1.功的概念 【解题依据】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因素: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①有力没有距离无功(如:人推物体物体静止不动); ②有距离无力无功(如:物体由于惯性而运动); ③力和距离垂直(如: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题目一关于做功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的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做功 C.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越大,力做功越多 D.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功越大 【解题思路】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分析:物体受到力,并且在该力的方向通过距离。 解: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做功的物体一定受力的作用,A说法正确;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不做功则B说

法错误;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若在力的方向没有通过距离,力再大也没有做功,则C说法错误;若物体没有力的作用下运动了,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则没有做功,则D说法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做功的概念的理解。做功的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练习题1如图所示是桂林著名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在奥运会上举重的情景,举重过程中经历了托起杠铃和举着杠铃保持不动两个过程。下列关于人对杠铃是否做功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两个过程中均做了功 B.两个过程中均不做功 C.托起杠铃的过程做了功,举着杠铃不动的过程不做功 D.托起杠铃的过程不做功,举着杠铃不动的过程做了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第1节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提问并由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Gh 3.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时,力和力臂的积的单位时“N·m”,不能写成“J”,这两个单位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在水平地面上,小朋友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学案(含答案)

【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课前预习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期表编排规则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周期。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课内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和族的关系 3.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结构如何理解? (各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给出个部分的最佳答案)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 6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训练例题1:(2006年广东化学-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A.6 B.12 C.26 D.30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 1.由原子结构来确定,原子序数= ; 电子层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例如;某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三个电子,可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由原子序数确定,已知原子序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据电子层数推断周期数,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其所在的族序数; 例如11号元素,Na , 位置。 训练例题2: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3、(2004年全国Ⅰ理综)2003年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原子序数为110的元素的符号为Ds, 下列关于D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s原子的电子层数为7 B.Ds是超铀元素 C.Ds原子的质量数为110 D.Ds为金属元素 三、反思总结 熟记周期表结构是学好这部分的基础。 四、当堂检测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请你在元素大厦中为119号元素安排好它的房间()

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机械功公式及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 经历分析,探究,了解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 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以下叉车向上举起货物,并且使货物在力的方向上上升了一段距离,这体现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成效,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做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一)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通过课本上的两个做功的实例,分析出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找出通过什么现象来体现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分析出他们做功所包含的共同要素

物体在拉力作用下升高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看,力要做功就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通过课本上的两个不做功的实例,分析出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对照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即移动的距离不 是这个“力”产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