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完整word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完整word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完整word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一、课程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

(1)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据考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3)在西方,“课程”这个术语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一词,拉丁语“currere”(跑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即课程的原本意义,意谓“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尔后,获得了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学校课程”(course of study)的含义,二是“人生阅历”(course of life)的含义。作为教育术语,“课程”一词是在1582年荷兰的莱顿(Leiden)大学里得到首次确认。

(4)185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书,书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currere”,据此,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2.课程概念常见的四种涵义

(1)课程作为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即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认为,课程不仅仅是,也不止是学科。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则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我们认为,这种课程定义最接近课程本身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缺陷一:是以“教”为主线对课程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缺陷二:不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甚至不同学生的实际。缺陷三: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书面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地、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最大缺陷即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杜威就把课程视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H.L.Caswell)和坎贝尔(D.S.Campbell)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著名课程论专家福谢依

(A.W.Foshay)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我们认为,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应当指出,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4)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把课程理解为每一个人、不同阶层、不同种族活生生体验到的存在的时候,课程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一堆材料,而嬗变为一种“符号表征”,一种可以基于多元主义价值观解读的“文本”(text),通过这种“解读”可以获得多元课程“话语”(d iscourse),多元课程“话语”可以展开复杂的“会话”(conversation),在复杂“会话”中寻找课程理解的共同基础。

我们认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认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3.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课程概念的综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课程的理解:一方面应回归课程的本源——“跑道”的意义,如果侧重于“道”,我们就会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内容;如果侧重于“跑”,我们就会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所要把握的是把这两者完整地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体验。另一方面,更应尊重课程的发展与演变,课程还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的有机构成的时候,它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常见的四种涵义:

1.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卢乐山.1991)

2.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王月媛.1995)

3.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冯晓霞.1997)

4.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傅淳.1997)

5.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李季湄.1997)

6.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虞永平.2001)

上述幼儿园课程概念体现了三种倾向:学科倾向、活动倾向、经验倾向。

(二)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1.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全部活动以及活动的过程;幼儿、教师、材料、环境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生态系统。

(1)它不仅指“上课”,还包含日常生活和游戏。

(2)它不仅是“显性课程”,还包含“隐性课程”。

(3)它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包含“非正规课程”。

2.幼儿园课程是关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实践的桥梁。

(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模式。

(2)教育思想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变为教育实践。

(3)课程是为了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转化为幼儿园教育实践。

三、课程领导

(一)课程领导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汪菊(2004)认为,课程领导研究的兴起是课程与领导理论并行交融发展的结果,是课程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A.Harry Passow

教授1952年完成的"Group Centered Curriculum Leadershi p”博士论文,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当时的人们热衷于课程的科学管理,也经常把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混用,课程领导也未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导才以新的内涵面世,并受到人们的注目,涌现出一批课程领导研究的学者和文章。

国外课程领导研究经历了要素确立期、概念发展与模式建立期、模式应用与理论深化期三个阶段。综合国内外中小学校课程领导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校课程领导研究的五方面代表性观点、校长的课程领导研究、行政人员与教师的课程领导研究。

(二)课程领导的内涵

——人们一般把“领导”理解为一种指挥群体活动的行为,它通过领导者或领导团体所特有的权力、人格魅力、专业素养等对群体行为产生引领作用,以实现群体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是“课程领导”呢?可以这样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凡是有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的地方,不论是国家、地方、学校还是课堂层面,都需要课程领导的存在。此外,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与团体,在我国,更加强调校长个人的课程领导行为。(摘自杨明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

——为什么校长应该履行其课程领导的角色?其一,一套高品质的课程对于追求卓越的学校而言,乃是一项重要的因素。高品质的课程乃是十项影响学生学习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无良好的课程内容,有再好的教学方法,到头来还是可能导致一些品质低劣的学习结果。其次,虽然州和学区在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专家学者们也都同意,在基层的学校现场之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变革正在进行着。能够整合州、学区、学校和班级四个层次课程功能的课程领导工作,才是最理想的。同时,有相当多的证据显示,校长在学校的整个领导效能上,具有关键地位。(摘自AllanA.Glatthorn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中,课程的管理权力集中于上层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手中,只有他们才是课程管理的主体,管理主体单一。课程领导则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了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了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摘自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

——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国家对课程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目的的确立。地方对课程的领导则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具体检查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执行情况。地方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管理,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学校对课程的领导是指校长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领导,是国家、地方课程领导的落脚点。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领导的对象、方式不同,具体的领导责任也不相同,是一种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摘自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

——课程的组织体系应是自由、民主、开放的,体系里的每个学校和教师都是具有创意和创造力的主体,课程领导就是要使他们在分享决策权的基础上进行纵横沟通以形成共同目标。同时,通过个体对共同目标的理解和体认,形成协同努力的发展机制。这同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相适应的。它通过让学校和教师分享权力、民主参与,最大限度确保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摘自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三)“课程领导”概念综述

“课程领导”是对课程以及跟课程有关的人、财、物方面的决策、指挥、创新,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和发展动力因素。“课程领导”不是在“控制”别人,而是在“引导”别人作出高层次的判断与“自我管理”,激励相关人员投入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共同性。它强调的是一个团体或组织,不是领导个人,是教师和领导的共同体,要达成的是共同的目标。

二是平行性。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平等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他们具有相同的工作节奏。

三是参与性。强调不是靠领导者个人的权威、命令、控制、监督来实施,而是依靠教师或组织内每一个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和决定,即强调以组织目标为中心实施合作,使参与者积极奉献。

四是互动性。教师和领导者的行为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和领导者及其他各成员间围绕学校发展问题的互动过程。

五是发展性。课程领导关注的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发展,最终达到学校的共同发展。即使参与者认同、适应组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形成联系,达到共同的发展。

四、课程领导力

(一)“课程领导力”概念与内涵

1.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课程领导力包括:准确的理解力、资源的开发力、实施的规划力、文化的构建力(《上海教育》第2007-09A 期)

2.学校课程(领导)能力是在学校课程实践中形成的:目的明确的课程实践,培育着意识自觉的课程能力主体,创新性的课程实践,培育着创新性的课程能力主体,高水平的课程实践,培育着高水平的课程能力。学校课程的决策过程,就是学校课程决策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规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课程愿景的形成过程,提升着全校形成课程共同愿景的能力和水平。从课程能力所指涉的范围来认识,我们可以形成区域课程能力、学校课程能力和个体课程能力三个层次的理解。(彭钢.《课程与教学:一种重要的学校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学校课程能力的有关思考》)

3.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戴明管理与企业实践》)

(二)我们的理解

1.课程领导是学校领导的核心,学校有什么水平的课程领导力,就有什么水准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2.学校课程领导力不仅包括校长个人的课程领导力,也包括学校中其他成员的课程领导力。

3.学校课程领导力包括学校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在内的整个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

4.学校课程领导力不仅指对学校课程的行为能力,而且还包括课程思想、精神、文化、行为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能力。

五、幼儿园课程领导力

(一)关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

1.对幼儿园课程领导的研究,上海市走在前列,而其它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上海市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

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课程领导中不同主体的能力发展要求,即: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幼教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提高园长课程领导力的论坛、研修活动。目前,已有部分有关园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见诸于杂志、网络。如:上海市卢湾区奥林幼儿园在《幼儿园发展与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中提出了园长课程领导的切入点(塑造共同愿景)、立足点(建构课程规划)、关键点(推助教学改革)和落实点(引领专业发展);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的研究认为,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课程决策、组织架构、实践引领等方面。

2.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一种团队领导力,不仅仅取决于园长的素质与行为,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行为。但园长需要确立在推进课改中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最有价值的事的意识,要树立对幼儿园课改过程申所有参与者负责,把自己的职能从指令者、监管者转变为倾听者、指导者、服务者。只有认真倾听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的内在声音,才能使课程决策反映多方面的利益,并取得平衡,以增强课改的科学性、可行性,便广大教师、家长与社区居民成为课改的追随者。因为追随程度是衡量领导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贾宗萍.让课程领导力在课改过程中到位)

(二)我们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领导力中的一种。幼儿园的课程领导在实践中体现为: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决策和规划,影响和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引导教师不断进行课程实践创新,最终达成提升课程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再造幼儿园组织和文化等课程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不仅包括园长个人的课程领导力,也包括教师、家长等其他成员的课程领导力,它是为了幼儿园课程发展,组织幼儿园的所有元素协调运作,实现课程改革整体目标的一种团队力量。在本课题中,主要研究幼儿园中园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一是课程的解读力,即对课程政策的理解;二是课程的规划力,即统筹利用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规划、设计幼儿园课程,形成共同的课程愿景的能力;三是课程指导力,即指导教师设计、实施课程的能力;四是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即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对课程实施结果(保教质量)进行评价的能力;五是课程文化的建构力,即如何构建一种民主、开放、创新、共享的课程文化。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本园的课程规划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课程环境,有效实施课程,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课程的意识力;二是课程设计力;三是课程执行力(实施力)。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应该包括课程决策、组织架构、实践引领——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在内的整个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能力。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 究” 项目启动暨培训大会 会议资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 沪教委基〔2010〕3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我委制定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指导所辖教育机构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委基础教育处联系(联系人:李如海,联系电话:)。 附件: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教育课程计划印发通知 抄送: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8日印发 (共印60份) 附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7〕46号)的落实,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意义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选择题 单选 2、以下课程类型中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3、依据课程决策的层次标准来分析,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属于( A )。 A、学校层次的课程 B、教学层次的课程 C、观念层次的课程 D、体验层次课程 4、( C )是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对称经验课程。 A、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 C、活动课程 D、融合课程 5、( B )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是生成课程,当受教师水平、物质环境条件、幼儿人数等制约时,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探索、实践流于表面。 A、隐性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分科课程 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A )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A、艾斯纳 B、古德莱德 C、普洛佛斯 D、费尼克斯 7、以下哪种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悬缺课程 D、经验课程 8、以下哪种课程是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类型。( A ) A、核心课程 B、分科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9、除了活动课程外,以下哪种课程也是属于经验课程。( C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10、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 B )。 A、经验论 B、活动论 C、过程论 D、体验论 多选 1、以下哪些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ABCD )。 A、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B、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C、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D、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2、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功能出发提出以下哪些课程类型( AB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悬缺课程 D、经验课程 3、关于课程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ABCD ) A、课程是教与学的内容 B、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 C、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是各种活动 4、幼儿园课程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ABCD ) A、幼儿园课程目标 B、幼儿园课程内容 C、幼儿园课程实施 D、幼儿园课程评价 5、以下哪些课程属于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划分的(AB ) A、理想课程 B、领悟课程 C、隐性课程 D、悬缺课程 填空题 1、按在不同层次上起作用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 2、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实质是学科课程。 3、悬缺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课程。 4、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具体样式表现为分科课程和相关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讲课讲稿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专题讲座园长课程领导力

专题讲座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 刘昊(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本讲座的题目为“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主要讲述三个问题:第一,“WHY”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二,“WHAT”的问题——什么叫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三,“HOW”的问题——如何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首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决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本案例中,这个幼儿园之所以遇到各种困难,其根源在于课程的设置出了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如果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不当,不能够满足幼儿、家庭、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本园实际的话,必然会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带来不利影响。而课程的决策者,应当是幼儿园园长。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原因。 具体而言,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从宏观的层次看,园长课程领导力是国家贯彻学前教育目的的核心一环。一个国家举办学前教育的目的,可以包括五大层次:理想的目的,即依据教育价值观所拟定的教育宗旨;正式的目的,即写入国家正式文件中的教育目的,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学前教育目的所进行的规定就属于正式的教育目的,即“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教师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心目中所理解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所真正贯彻的教育目的;幼儿身上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即从幼儿的学习、发展成果上,其身心是否体现出和谐发展的状态。在这几个层次上,后三个层次能否体现国家在宏观层次上对教育目的所作出的规定,都取决于园长是否能够有效引领全园教职工深入领会、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二,从中观的层次看,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与“结果性质量”。所谓结构性质量,指的是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物质、环境、人力等支持性条件,包括校舍环境、教学设施的配备和质量、班级规模、师生比例、教师受教育状况等要素。而过程性质量,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实施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质量,如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实施质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互动质量等要素。而“结果性质量”则指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也就是教育的成果。在三者中,结果性质量是判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检验标准。而研究表明,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就是过程性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这同样取决于园长对课程的领导能力。最后在微观的层次上,园长的角色定位应当包括三种:首先是要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 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调节,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须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具体的课程运作过程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决策。课程决策是对课程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也是课程发展、创新和优化的过程,其关系到课程实践的成败。可以说,课程决策是基础,是关键。 1.把握课程编制的方向 课程编制是建立高品质课程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课程实践以及教师、幼儿的发展。同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要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课程媒介或资料、课程评价”等课程决策的内容要素既要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适合不同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并能通过课程的实施丰富本园的内涵。 2.赋予教师决策的权利 课程领导力的真正内涵在于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实现课程范式的转变。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能力与兴趣,因此可以作出最适宜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与状况的课程决策。为此,园长作为课程领导者,首先要努力营造宽松、有利于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开发的环境,让教师享有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决策权;其次,让教师作为主体共同完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参与课程决策。当教师拥有课程决策权时,将有助于幼儿园吸纳来自于教师课程实践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课程实践的变化完善课程决策。课程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临的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课程决策内

容教师要进行再判断和选择。在这期间,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关系是:前者是导向、服务和激励,后者是开放、对话和重构;帮助教师明确课程选择的方向,引领教师基于新课程的“研究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边进行课程实践,边进行课程决策,激励教师在课程活动的实际情境中自主、灵活地决定和开发课程。 二、组织架构。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点是如何重构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实践生态环境和氛围,创造“智慧共享”的条件,使幼儿园成为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的场所。在这里,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开放、合作和平等的。 1.建立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 矩阵组织是一种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结合起来,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中,纵向为领导层面的信息流,横向为教师研究层面的信息流。纵向的领导信息流一方面体现为领导层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支持和服务的功能,努力为课程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那些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创造良好的平台。横向的研究信息流则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标,有机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从事课程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2、形成课程项目实践研究团队 为了避免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的课程决策带来的课程实施整齐划一的弊端,我们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经验、特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重难点解析 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 1.课程即科目 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 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 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这就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作为课程,之后所有的教和学都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在我国50年代以后,幼儿教育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国家对幼儿园课程采取中央集中管理的方式,这时的幼儿园课程较多关注的是儿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较多关注的是课程预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时的幼儿园课程认同的就是“课程即目标”。 4、课程即计划

幼儿园课程概论(20200910165633)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币种_ 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1. 基础性与启蒙性 2. 全面性与综合性 3. 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4. 整合性 (1)内容上的整合:五个领域 (2)方式上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个人教学 (3)资源上的整合:家庭/社区/学校 5. 潜在性 幼儿模仿力强,幼儿园课程不仅体现在教育计划,还体现在环境,生活,游戏以及教师不经 意的行为。 隐性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影响幼儿发展的课程。 第二章幼儿园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一、目标模式 博比特创始人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目标模式经典形成标志一一“泰勒模式” ☆ 二、过程模式 皮亚杰布鲁纳影响 斯坦豪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确立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基本内容 内容的选择 拉斯的12条鉴别看来是否有内在价值的活动标准 1. 卢梭自然后果法打破窗户自己承担后果 2. ☆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一、学科中心取向 二、学习者中心取向 起源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 1. 经验中心设计 杜威拉格舒梅科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一一杜威 经验中心设计强调儿童的兴趣,将儿童视为学校组织教育的基础。 2. 人本主义设计

库姆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 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潜能,强调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技巧,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3. 开放教室设计 三、问题中心取向 1. 生活情景设计 斯宾塞斯特拉特梅尔福克纳麦金 鼓励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 2. 核心设计 福恩斯博辛 将社会生活中困扰人的关键问题作为核心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与依据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 教育目的 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追求。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 课程目标 酵母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健康领域 的目标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 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幸福;大演说家;完美生活; 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原则或宗旨。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局限是模糊,泛化,具有一定随意性 2. 行为目标 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弊端 是人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审美经验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创始于博比特“活动分析法”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梅杰“行为目标运动” 3. 生成性目标 也称形成性目标或者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斯坦豪斯“过程模式” 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早期儿童课程与教育方案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美国“项目活动”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学生姓名:李志伟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汪瑜 年月日

文献综述 1.概念的界定 1.1管理能力的定义 关于管理能力的定义,主要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和强调管理能力结果两个层面的含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层面的主要有:我国学者黄宝强在其《创新概论》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人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的总体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是人在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所展现的创新素质水平。’中国学者陶学忠在其《管理能力培育》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管理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这里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可以是对某些发明产生商业化应用新思想及新事物。也可以是根据社会实际产生的发明创造的设想及其发明创造以及进一步实施的商业化运作的活动能力。 1.2对领导力的理解 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一般来说,“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服从。”那么,到底领导力是什么呢?在更多的时候,真正的领导力应以获得的追随者的能力来衡量,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最后都要归结到获得追随者的能力,如果没有追随者,就谈不上什么领导,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发挥了。一般来说,获得的追随者愈多,领导力就愈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乔布斯作为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和前执行总裁,他不只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出色、全面的管理实践者。他的每一次苹果产品发布会和公众演说都备受关注和好评,并且也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其演讲特点进行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卡迈恩.加洛于2010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1.课程的经典界定: 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 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 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 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⑥hh 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 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 ②分与合 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 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

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 [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 [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 [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 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③hh 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①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 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 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 图的教育影响。 ②隐性课程:即非预期的教育影响。(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③悬缺课程:即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即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与“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是二者的差距。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6.幼儿园课程的界定:3种倾向类型 ①学科倾向的界定(历史) ②活动倾向(主导) ③经验倾向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管理于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近20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抑弊扬利,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产生于企业,也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服务业。 关键词:企业精益管理 1.精益管理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1.1.1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就是管理要:“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 ---------------------------------------------------------精品文档 ---------------------------------------------------------------------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量。“益”——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1.1.2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1.2精益管理带给企业的益处 1.2.1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精品文档 ---------------------------------------------------------------------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实践中生成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实践中生成 什么叫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或团队达成目标的能力,所以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于影响力。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让人们产生敬佩、信服、认同和服从等心态的能力。什么是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园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园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幼儿园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课程领导,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在园长的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对课程的领导力应该是园长的首要能力,是所有能力要求中的核心能力,它是幼儿园管理和园长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园长如何实施课程管理并在其中有效地发挥课程领导的作用,是面临的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在:1.园长不明确课程领导的性质,认为课程不应是园长管的事。2.虽然清楚园长的课程领导责任,但是缺乏时间来落实课程领导的职能。3.园长大多仍关注教学领导,而很少在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领导层面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反观目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实践中出现了对幼儿园各类活动功能与价值的认识模糊、对幼儿行为的辨识与把握不确定、教育行为随意性强等现象,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园长课程领导能力的薄弱。 作为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幼儿园管理中自觉修炼、积极践行的

结果。提升课程领导力,没有秘诀,没有捷径,贵在自觉,重在行动,悟在反思,精在研究。 一.课程领导的定位 现代幼儿园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园本化建设,即如何遵循办园理念与特色,提供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能促进每一个幼儿潜能发展与思维水平提高的优质课程服务。因此,课程领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园长领导能力的水平。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取决于角色意识的强度。园长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就能自觉地进行角色学习,自觉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行动,把角色的义务、权利、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行为的角色观念。园长具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就会安其位,行其职,就能使幼儿园稳定、协调发展,自身的课程领导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领导不同于管理,课程领导也不例外。课程领导强调领导者的人际影响力,如对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参与课改热情的激发等,而课程管理强调规章制度的有效运用,如运用奖惩制改变教师的行为等。课程领导注重系统思考、民主决策、形成共同愿景,即并不纯粹是园长个人的事,需要教师参与。课程管理重在维持既定的秩序,课程领导则重在引发课程变革,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而园长则可以通过领导者行为的影响力,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课程领导不仅仅涉及园长主体角色与行为的转变,而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具有情境性,成功、高效的领导既不单纯取决干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也不取决于固定的领导行为方式,而取决于领导者

(完整word版)“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docx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一、课程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 ( 1)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 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据考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 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 3)在西方,“课程”这个术语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一词,拉丁语“currere(”跑 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即课程的原本意义,意谓“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尔后,获得了 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学校课程”(course of study )的含义,二是“人生阅历”(course of life )的含义。作为教育术语,“课程”一词是在1582 年荷兰的莱顿( Leiden )大学里得到首 次确认。 ( 4)1859 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 .Spencer) 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书,书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 currere,据”此,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 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2.课程概念常见的四种涵义 (1)课程作为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 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 即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 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认为,课程不仅仅是,也不止是学科。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 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 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 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 利沃 (P.O.liva) 则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 (M.ohnson) 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 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我们认为,这种课程定义最接近课程本身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缺陷一:是以“教”为主 线对课程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缺陷二:不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 甚至不同学生的实际。缺陷三: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书面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地、 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最大缺陷即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 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杜威就把课程视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所获得的经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H .L.Caswell) 和坎贝尔 (D.S.Campbell)

90后领导特点与领导能力地分析报告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国外研究学者认为,90后创业者的领导个性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现代素质理论家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心理测量法对领导者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进行测验,并通过心理咨询以矫正或治疗;二是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提出评价领导者素质的标准,并通过专门的方法训练、培养有关素质。一般认为,前一种研究主要注意领导者素质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因而比较注重领导者素质的测量和改善。后一种研究主要注意后天的环境因素等对领导者素质的作用,因而比较重视领导者素质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吉色利(E.E.Chiselli)。吉色利采用语义差别量表测定90后创业者的领导素质,并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吉色利得出的领导者素质可分为三大类,13种素质特征。第一类,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智力、创造力三个因子。第二类,个性品质,包括自我监督、决断力、成熟性、工作班子的亲和力、男性的刚强与女性的温柔五个因子。第三类,激励,包括职业成就需要、行使权利需要、金钱奖励需要、工作安全需要五个因子。并且13种素质因子的重要性并非同一。其中保证领导有效性最强有力的六个因子的等级顺序为:管理能力、职业成就需要、智力、自我实现需要、自我督导、决策。不大重要或作用较小的因子的等级顺序为:安全需要、工作班子亲合力、创造性、高度金钱奖励需要、权力需要、成熟性、男女性别差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W.J.Baumol)提出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10个条件:合作精神、决策才能高、组织能力、恰当的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敢于创新、权于冒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应予以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一些研究者注重研究90后创业者领导素质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其领导工作的性质、内容及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90后创业者的领导素质除个体自然差异外,还可依据组织层次进行纵向划分。并且强调时代发展因素对领导者素质的影响。领导者素质有稳定性的一面,一经形成,便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地发挥作用;同时,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任务的需要, 90后创业者领导者素质又必须不断地变化和提升。他们认为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90后创业者领导素质的基本方法,是90后创业者提高自身修养的基本功;而更多地亲身参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则是培养和提高90后创业者领导素质的根本途径。 我国学者通常把90后创业者领导素质的内容高度概括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六大方面,其基本目标在于探求通用法则。

示范性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个案研究

示范性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个案研究 人们常说,办幼儿园,教师是基础,园长是关键。从1989年通过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到2016年最新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一直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园长,就有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2015年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中指出园长是履行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而且园长还作为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承担着引领幼儿园和教 师发展的重任。由此可见,园长在幼儿园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不仅如此,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在示范性幼儿 园的评估、建设和示范性作用发挥过程中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园长——幼儿园最高负责人, 其课程领导力更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示范性幼儿园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标杆和导向的作用,其重视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质量,而且有助于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为提高教师的示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那么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园所课程建设发展中是如何发挥出自身的课程领导力的、其中是否遇到过相应的阻碍因素、面对这些阻碍因素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尤其在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示范 性幼儿园的园长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出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带着 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喀什市一所有着深厚课程研究底蕴的示范性幼儿园A园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园,其中A 幼儿园的G、Y园长作为案主,对它们进行了为期近半年时间的调查。

通过访谈法、问卷法、日常观察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方法,深入A幼儿园对G、Y园长的课程领导过程进行调查,总结出她们课程领导力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出其有效发挥课程领导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其课程领导力的优化策略以及探讨出G、Y园长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园长有效发挥出她们在落后地区学前教育领域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途径。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结构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及设计的过程。第二部分:园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先对园长课程领导力及示范性幼儿园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课程创生取向和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具体内容,为后 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A园园长课程领导力的个案调查,首先对A幼儿园及其课程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对G、Y园长在课程组织文化、发展团队、专业技术、师资力量、资源整合五方面领导力发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并从中调查分析出影响她们课程领导力发挥的因素即园长自身方面的课程领导专业知识欠缺、课程领导的时间不够;幼儿园内部因素中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不高,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内部冲突等;幼儿园外部则主要表现在上级 教育部门的不合时宜的干预,园所周围环境的限制;这三方面的因素 成为了阻碍园长课程领导力发挥的障碍因素。第四部分:教育建议部分,一方面,主要针对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实施中的障碍因素,提出示范园园长课程领导力优化提升的策略,即园长提高课程领导素质, 完善幼儿园课程领导共同体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改变全能型的角色;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