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第2期(总第168期)2007年4月车用发动机

VEHICLEENGINE

No.2(SerialNo.168)

Apr.2007

?零部件?

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郭立新,杨海涛,夏兴兰

(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63)

摘要:通过建立的气缸盖、机体和冷却水耦合计算模型,使用直接耦合法,利用CFD软件计算了机体温度场。

计算结果显示,将汽油机原有的2气门配气机构改为4气门后,随着热负荷的加大,机体最高温度升高了22.I℃。

并以此温度场为边界条件,利用FEA软件计算了机体热应力和热变形。结果表明,在只有热负荷作用时,改型后机体受到的最大热应力由51.0MPa增加到60.2MPa,最大热变形由0.27mm增加到0.37mm。

关键词:汽油机}机体;热负荷,直接耦合;有限元分析;热变形

中图分类号:TK41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2222(2007)02一0076一05

为了提高某汽油机动力性,将原有的2气门配气机构改为4气门,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改型后对气缸盖内水套进行了重新设计,机体中水套沿用了原有设计。改型后机体的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度所在位置及热应力、热变形同改型前有多大区别,是设计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使用直接流热耦合法计算机体温度场,可以真实地反映冷却水流场对机体温度场的影响,为冷却水套设计提供依据。而且温度场可以加载到有限元模型上,为有限元结构强度计算提供边界条件。

本研究以改型后的某汽油机机体为对象,建立了气缸盖、机体和冷却水耦合计算模型,使用直接耦合法,利用CFD软件STAR—CD计算了机体温度场,采用FEA软件ANSYS计算了热应力和热变形,并对其热负荷进行了分析。

1网格划分

该3缸汽油机的主要参数:缸径为76mm;行程为73mm!点火顺序为1—2—3;改型后压缩比由原来的9.5提高到10.0;扭矩由77N?m提高到89N?m;功率由39kW提高到45kW。

对于结构复杂的气缸盖、机体和冷却水,采用应用比较广泛的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见图I)。在直接耦合计算中,由于气缸盖燃烧室壁面和机体气缸壁承受最剧烈的热负荷,在进行网格划分过程中,对它们进行了细化;而其他部分,则采用了相对较粗的网格。为了精确计算流体固体之间的传热,在水套近壁面处增加了附面层网格。整个3缸汽油机耦合计算模型的总网格数约为1.30×106个。

图1耦合计算组合网格

2温度场边界条件

2.1热边界条件

本研究采用BOOST软件模拟了该汽油机缸内工作过程,得出缸内燃气放热系数及气体温度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用时间平均方法计算出缸内气体平均温度、燃气平均放热系数[1]。

气缸体内表面采用由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换热系数和温度[2]。实际上,由于进排气门的影响,在气缸体内表面同一轴向位置的换热系数也应有所不同,但由于差异较小,因而在计算中忽略了换热系数的周向差别。

气缸盖和机体的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极为微

收稿日期:2006-09-21I修回日期:2007—04-05

作者简介:郭立新(1975一),男,黑龙江省宾县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动机热负荷及结构强度;E-mail:glx@.wfieri.corn。 万方数据

2007年4月郭立新,等: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弱,换热系数取23W/(m2?K),环境温度取20℃[31;进气道表面换热系数取209W/(m2?K),温度取40℃;排气道表面换热系数取314W/(m2?K),温度取620℃L‘J。

冷却水套表面的传热边界条件通过建立冷却水套与气缸盖及机体间交界面实现,冷却水、气缸盖及机体和衬垫接触表面作绝热处理。

2.2冷却水流动边界条件

计算工况为发动机标定工况,采用稳态计算模式,湍流模型选用高Reynolds模型[5]。

’水套入口采用流量边界条件,为水泵出口流量;水套出口采用压力边界条件,出口压力为101kPa。

3机体温度场

从图2和图3机体的温度分布可以看到,气缸中各缸问薄壁处温度高于气缸其他位置,这是因为缸间薄壁处没有足够的冷却水,得不到充分冷却。因为冷却水在机体中依次流过1缸、2缸、3缸(靠近自由端的为1缸,靠近飞轮端的为3缸,中间的为2缸),各缸依次被冷却,所以2缸和3缸间薄壁处温度要比1缸和2缸间薄壁处温度高。机体的最高温度就出现在2缸和3缸之间薄壁处,改型后发动机强化程度提高,机体的最高温度升高了22.1℃。

图2改型前机体温度分布

图3改型后机体温度分布

为了比较气缸壁次推力侧和主推力侧的冷却差别,选取距离气缸顶面40mm处温度进行比较(图4中气缸壁次推力侧位

置A、气缸壁主推力侧

位置B)。

从考察点温度的

比较可以看到,主推力飞

侧的温度明显高于次鼋

推力侧(见图5,图中

横坐标1至3表示

1缸至3缸气缸壁上

的考查点,2v表示改

型前,4v表示改型后,

后面所有图同),这是

次推力俺

图4考察点位置

因为冷却水人口向机体次推力侧偏置,机体水套中次推力侧气缸轴线方向中部区域的水流速度大于主推力侧(见图6)。因此,次推力侧中部区域冷却效果要好于主推力侧,即其换热系数大于主推力侧(见图7),所以,气缸壁次推力侧考察点温度要低于主推力侧考察点温度。

一?-次推力侧(4v)

—?一主推力侧(4v)

.o.次推力侧(2v)

气缸顺序

图5考察点温度比较

改型后气缸主、次推力侧考察点温度都高于改型前,这主要因为,一方面改型后发动机强化程度提高,热负荷加大;另一方面改型后气缸盖中冷却水套进行了重新设计,机体水套的水流场发生了变化,各缸主、次推力侧水套气缸轴线方向中部区域的水流速度降低(见图6),导致机体水套主、次推力侧中部区域壁面换热系数也比改型前小。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改型后主、次推力侧考察点温度比改型前提高。

为了分析气缸壁面沿轴线的温度分布,沿位置C和D(见图4)考察气缸壁的轴向温度分布(见图8,纵坐标表示距离气缸顶面的距离)。无论改型前还是改型后距离气缸顶面距离越远,温度越低。各

缸气缸壁沿轴线温度分布曲线在距离气缸顶面 万方数据

?78?车用发动机2007年第2期

20

40g60、警80

100

120

140

a改型前(主推力侧)b改型后(主推力侧)

图6机体水套内冷却水速度分布

a改型前(主推力侧)

90120150180210240270300

温度/℃

图7机体中水套壁面换热系数

20

l60

警80

100

120

140

b改型后(主推力侧)

90120150180210240270300

温度/℃

图8气缸壁轴向温度变化曲线

80mm左右时,出现了一个转折,温度下降的幅度加大,这是因为超过活塞行程后气缸壁将不会直接受到燃气烧灼,气缸温度会显著降低。2缸的C和D位置因不能受到冷却水充分冷却,温度都很高。1缸位置D和3缸位置C能受到冷却水充分冷却,温度低于同缸的另一位置。1缸的位置D正对着机体水套的入口,直接受到高速水流的冷却,温度下降得较快。改型后随着热负荷的加大,各气缸位置C和D温度都高于改型前,轴向温度分布同改型前相似。

4机体热应力和热变形

机体的各部分因受热程度的不同,温度分布有较大差异,热膨胀后相互作用而产生热应力。为了分析热负荷对机体热应力和热变形的影响,本研究计算了机体在只有温度场作用下的热应力和热变形。

20

40

g60

篓80

100

120

140

90120150180210240270300

温度/℃

4.1机体热应力

从热应力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图9和图10),在温度场的作用下,气缸体缸与缸间薄壁处产生应力集中。该处改型前的最大主应力约为51.0MPa,改型后的最大主应力约为60.2MPa。其原因该处是气缸体的高温区,受热膨胀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分别选取气缸壁上距离气缸顶面40mm的点2,3,5,6,8,9及1缸和3缸气缸壁外侧点1和10,气缸顶面缸间薄壁处中点4和7(见图11)进行应力分析。从图12可以看出,气缸内壁上受到的是压应力,气缸壁外侧受到的是拉应力。这是因为气缸内壁在高温燃气作用下温度高,迫使其沿周向膨胀;而外壁有冷却水冷却,温度低,周向膨胀小得多;内、外壁面相互约束,不能自由膨胀,从而产生热应力;气

缸内壁受到气缸壁外侧的挤压产生了压应力,气缸 万方数据

2007年4月郭立新,等: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50

40

3。

受20差10餐。

一l。

一2。

一30

图9改型前机体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0改型后机体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图11考察点位置图

12345678910

考察点

图12考察点主应力比较

(2v)

(2v)

(4v)

(4v)

壁外侧受拉扩大,产生了拉应力[6]。气缸顶面缸间

薄壁处温度较高,受热膨胀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

4.2机体热变形

热变形总的趋势从气缸体顶面到曲轴箱逐渐变

小,气缸体顶面气缸间薄壁处是变形较大的区域(见

图13和图14)。最大变形发生在2缸和3缸之间

薄壁处,改型前最大变形约为0.27mm,改型后的

约为0.37mm。选取图11中考察点比较改型前后

的热变形,可见机体中部的考查点热变形量要大于

两侧(见图15),2缸和3缸之间薄壁处的热变形大

于l缸和2缸之间的薄壁处。改型后因热负荷强度

图13改型前机体热变形图

图14改型后机体热变形

l2345678910

考察点

图15热变形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某改型汽油机机体热负荷分析

作者:郭立新, 杨海涛, 夏兴兰, GUO Li-xin, YANG Hai-tao, XIA Xing-lan

作者单位: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63

刊名:

车用发动机

英文刊名:VEHICLE ENGINE

年,卷(期):2007(2)

参考文献(6条)

1.张教国;崔可润;龚齐清船舶柴油机气缸套裂纹的研究[期刊论文]-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2000(04)

2.白敏丽;吕继组;丁铁新六缸柴油机冷却系统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内燃机学报 2004(06)

3.廖日东;左正兴;邹文胜温度对气缸盖应力分布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内燃机学报 2001(03)

4.段峰;舒歌群;李志锐用有限元法对495汽油机气缸盖进行结构分析的研究[期刊论文]-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4(04)

5.王希珍;严兆大;周军柴油机缸套热负荷评估的分析及实验研究方法[期刊论文]-内燃机工程 2001(04)

6.Prasad R;Savindra N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iston 199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5498533.html,/Periodical_cyfdj200702021.asp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