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王弼“得意忘象”说论“言不尽意”的演变及影响

从王弼“得意忘象”说论“言不尽意”的演变及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5532460.html,

从王弼“得意忘象”说论“言不尽意”的演变及影响

作者:李博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8期

摘 ; 要:在魏晋玄学之辩中,经学家王弼继承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又吸收《易传》中“象”的概念,提出了“得意忘象”说,是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集大成者。而“得意忘象”说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象”概念的形成,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先秦到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演变的梳理来把握言意观的文学化倾向,分析其文学影响。

关键词:言不尽意;得意忘象;意象

中图分类号:B23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148-01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云:“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而,言者,象

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在象者,乃得意者也; 在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

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就是他的“得意忘象”论。很明显,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是对先前庄子“得意忘言”说的继承与发展。从庄子到王弼,“言不尽意”论的演变有着文学化的倾向。

首先,我们要对庄子的言意观进行梳理。庄子是先秦诸子言意之论中“言不尽意”说的代表,他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天道》、《外物》、《秋水》等篇中。在《庄子·天道》中:“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贵非其贵也。”庄子认为,语言之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由此,后人概括总结为“言不尽意“的观点。接着庄子说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庄子认识到言语对“形色名声”的描述不足以“得彼之情”,“得彼之情”即为道,即言语不能表达出最为本质核心的道。庄子以“道”的特殊性来表达言不尽意的普遍性,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但这不妨碍他以“道”的无限性形象地道出了语言的有限性、浅层性。而语言有限性特点的点出,极大左右了后世的言意之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位学者在提倡“言不尽意”说时都会陷入一个矛盾中,既然言不尽意,为何他们还要著书立说?《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十万余言,他不能不解决这个矛盾,他由此提出了承接“言不尽意”说的“得意忘言”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