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类(1)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类(1)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类(1)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类(1)

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类

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用“√”,判断为错误的用“ ”)

病毒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小的微生物,不会危害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干扰动物实验的结果(×)

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的一门新兴学科。(×)

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实验动物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科学就是研究关于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科学。(√)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它是附属于生命科学的一门非独立学科。(×)

实验动物科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学科。(√)

实验动物医学就是研究实验动物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恶劣环境所致疾病的科学。(×)

凡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称为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比较医学是对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近交系动物、免疫缺陷动物和悉生动物等新的实验动物品种或新的模型动物的培育成功为实验动物科学独立于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每一个新的实验动物种系或新的模型动物的出现都可能给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显著的变化。(√ )

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是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实验动物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使21世纪世界各国实验动物发展的总趋势。(√)

转基因动物模型因为投入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实用性不强,导致各国的生产企业在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开发和生产上踯躅不前。(×)

21世纪实验者将可在网络上查找、购买自己所需的实验动物。(√)

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

测定人体30亿个核苷酸序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开端,结构基因组学将成为21世纪生物学的核心。(×)

人类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将进入结构基因组研究的时代。(×)目前人们对确定的3万多个人类基因的功能仍不清楚,因此生命科学随着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即结构基因组的研究。(×)

“3R”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终止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的减少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

动物实验的替代原则就是力求以动物实验替代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的替代原则就是以低等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子计算机模拟、替代或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的优化原则就是选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的优化原则主要指实验技术路线和手段的精细设计和选择,减少实验动物的紧张与不适,减少动物的痛苦,从而使动物实验有更准确的结果。(√)

“3R”运动反映了实验动物科学由技术上严格要求转向人道主义的管理,提倡实验动物福利

与动物保护的国际总趋势。(√)

实验动物质量的不标准,会导致动物实验的敏感性、重复性差,致使动物浪费严重。(√)实验动物质量的达不到标准,会导致动物实验的敏感性、重复性差,致使科研论文的科学性及可行性降低,在国际学术界得不到公认。(√)

实验动物质量的达不到标准,会导致动物实验的敏感性、重复性差,致使生物制剂、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试验得不到承认,影响出口。(√)

若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为5万元,动物耗费5千元,占整个课题经费1/10,但1/10的经费可影响5万元经费的成败。(√)

动物实验可用计算机模拟、细胞培养等体外方法替代,因此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是可以替代的。(×)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

不同的病毒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病性是不一样的。(√)

病毒mRNA在转录时,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及其他物质。(√)

实验动物病毒根据病毒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病性,以及干扰生物医学研究、污染生物制剂和肿瘤移植物的程度分类。(√)

人畜共患病原体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很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种群。(√)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与病毒的种类和干燥方法有关。(√)

病毒不耐热,大多数病毒在55℃经30min即被灭活。(√)

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强,通常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

强酸和强碱均能杀灭病毒,强酸作用更大。(×)

所有病毒对电磁辐射都敏感,特别是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

病毒对一般的抗菌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敏感。(×)

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细胞核等基本构造。(√)

水是组成细菌的最基本的成分,约占菌体总重量的75-80%。(√)

任何细菌生长繁殖均需要合适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温度和pH值以及渗透压。(√)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是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日光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菌因子,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紫外线。(√)

pH值影响细菌的营养代谢活动,减弱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甚至引起细菌的死亡。(√)实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实验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消毒。(×)

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从传染源中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从母体到其后代之间的传播为平行传播。(×)

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为垂直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垂直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种或几种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动物。(√)

所有实验动物都可采用疫苗,提高动物的特异免疫状态。(×)

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具有遗传性差异。(√)

实验动物发生疫病时应该迅速隔离患病动物,并紧急治疗。(×)

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感染。(√)饲养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应经常进行健康检查。(×)

实验动物发生疫病时应该及时封锁消息,处理受感染动物。(×)

实验动物的隔离措施主要用于新引入的动物、患病和可疑感染的大动物。(√)

隔离场所应设在动物饲养繁殖区中单独的房间中,小动物最好隔离在不锈钢隔离器中。(×)

实验动物设施周围应无传染源,不得饲养非实验用家畜家禽。(√)

检疫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蔓延。(√)

检疫就是利用各种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对实验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检疫步骤与时间在所有动物和设施应该统一。( )

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鼠痘是实验小鼠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危害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鼠痘临床表现有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脚趾脱落,故又称脱脚病。(√)

饲养人员和节肢动物不能成为鼠痘的机械传播者。(×)

鼠痘急性病例,小鼠突然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鼠痘慢性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混乱,且污染环境。(√)

隐性感染鼠痘病毒的小鼠,无临床症状,对实验研究无影响。(×)

一旦发生鼠痘疫情,应对所有鼠群进行扑杀,对实验动物设施彻底消毒。(√)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病毒性疾病。(√)

人类感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用ELISA试验检查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效果好。(√)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在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大量复制,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野生家鼠不携带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小鼠仙台病毒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对实验研究不产生严重干扰。(×)

仙台病毒传播和扩散主要的方式是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

实验小鼠感染仙台病毒后,可使肺部正常抗菌能力减弱,从而使小鼠易继发细菌性肺炎。(√)

小鼠仙台病毒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妊娠母鼠在感染仙台病毒后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乳鼠的死亡率。(√)

鼠肝炎多数情况下呈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实验时不改变各种免疫应答参数。(×)鼠肝炎病毒感染可使体内的酶系统发生改变。(√)

大、小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一般无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是人畜共患病,人类感染后,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类动物。(√)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定期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最常用的主要是血清学方法。(√)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兔病毒性出血症发生于所有温血动物。(×)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的传染病。(√)

犬科动物均易感犬瘟热,以1岁龄以下的幼犬最为易感。(√)

犬瘟热只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染。(×)

预防犬瘟热的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犬细小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容易彻底根除。(×)

只有刚断乳至90日龄的幼犬才会感染犬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感染,常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感染狂犬病病毒的个体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狂犬病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在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内基小体。(√)

狂犬病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的部位、深度、病毒的数量与毒力等均有关系。(√)

感染病毒性肝炎可改变实验犬的酶系统和免疫反应性。(√)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猫及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妊娠母猫不能通过胎盘将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垂直传播给胎儿。(×)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感染早期呈明显的双相热型。(√)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感染最后衰竭而死亡。(√)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严重干扰血液学指标的观察。(√)

猴B病毒病是人、猴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

猴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一般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不威胁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的健康。(×)

沙门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

各种年龄的实验动物均可感染沙门氏菌,但老年实验动物更易感。(×)

泰泽氏病对外界抵抗力极强,一般消毒药不可将其杀死。(×)

伪结核耶氏菌病只传染啮齿类动物和家兔。(×)

伪结核耶氏菌病特征是肠道、内脏器官和淋巴结出现干酪样坏死性结节。(√)

伪结核耶氏菌病通常无特别明显的症状,呈隐性感染,对实验研究和实验人员影响不大。(×)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布氏杆菌的传播途径不仅通过消化道,还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感染布氏杆菌,妊娠动物表现是流产,雄性动物表现为睾丸炎、睾丸萎缩。(√)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发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传染病的总称。(√)巴氏杆菌病急性病例以败血病和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

巴氏杆菌经消化道或者通过飞沫、尘埃经呼吸道传染,节肢动物也可传播此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造成动物大批死亡。(√)

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侵袭部位为鼻粘膜。(√)

多杀性巴氏杆菌还可引起动物肺炎、中耳炎,造成家兔斜颈。(√)

巴氏杆菌病多呈隐性感染,不会造成动物大批死亡。(×)

支原体病是一类主要危害大鼠和小鼠的传染病。(√)

支原体的生长营养要求高,生长速度慢。(√)

容易感染实验动物的支原体有肺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和关节炎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动物生殖道,表现为雌性动物繁殖力下降及死胎,影响生殖产科学方面的研究。(√)

关节炎支原体主要侵袭大鼠,引起多发性关节炎,可造成四肢关节肿胀,后肢麻痹。(√)溶神经支原体主要侵袭小鼠脑神经和中枢神经,形成小鼠旋转病。(√)

病原体可经垂直传播途径传染,也可经接触、空气等途径传染。(√)

环境中氨浓度过高可促进支原体的生长,继而促进肺炎和中耳炎的发生。(√)

肺炎克雷伯杆菌病以体躯部形成脓肿和脓毒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自然界中克雷伯杆菌存在于土壤、水及农产品中。(√)

肺炎克雷氏杆菌病通常抽取未破溃脓肿的脓汁或采取牌、淋巴结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便确诊。(√)

肺炎克雷氏杆菌病临床上多为慢性经过性,以呼吸道感染为常见。(√)

SPF级大、小鼠无须排除肺炎克雷氏杆菌病。(×)

志贺氏菌病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志贺氏菌感染猕猴后表现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志贺氏菌病急性爆发造成猕猴大量死亡,从而使实验中断。(√)

志贺氏菌病慢性发作死亡率低,不影响动物的健康,不影响实验结果。(×)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动物机体的危害不大。(×)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聚集在中耳及脓灶,在那里可长期居留。(×)

啮齿类实验动物,特别是小鼠体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很常见。(×)

棒状杆菌病一般呈隐性感染,当受到应激因素刺激时可呈急性爆发,造成伪结核病。(√)棒状杆菌主要感染大、小鼠,急性爆发造成动物的大量死亡。(√)

棒状杆菌慢性发病时,造成动物脏器的病变,从而影响实验研究。(√)

小鼠的生殖周期最短,一般小鼠的妊娠期为16天。(×)

小鼠和大鼠一样无胆囊。(×)

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鼠属的动物。(√)

小鼠淋巴系统特别发达,性成熟时胸腺最大,35—80日龄渐渐退化。(√)

小鼠的门齿终生不断生长,通过啃咬磨牙控制牙的长度。(√)

小鼠的繁殖力很强,每胎产仔数多于20只。(×)

雌性小鼠交配后10—12小时,阴道口有白色阴道栓,是交配过的典型标志。(√)

成年雌性小鼠一年四季都有性的活动,性周期4—5天。(√)

根据阴道涂片的细胞学改变,可以推断小鼠的性周期变化。(√)

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小鼠杂交所生的第一代小鼠,称为F1代小鼠。(√)

KM小鼠、BALB/c小鼠等是常用的封闭群小鼠。(×)

BALB/c、C57BL/6J等是常用的近交系的小鼠。(√)

对于清洁级及其以上级别的小鼠而言,饮用水只要是干净的自来水即可。(×)

大鼠很聪敏,易于调教,嗅觉发达,味觉很差,喜居安静环境,夜间活跃。(√)

大鼠为全年多发情动物。(√)

大鼠汗腺少,只有爪垫上有汗腺,尾巴是散热器官。(√)

大鼠、小鼠一出生后就有视力,就可以自由采食。(×)

大鼠和小鼠均有有5对乳头。(×)

Wistar大鼠、SD大鼠是目前常用封闭群大鼠。(√)

SHR、BN大鼠等是常用的近交系的大鼠。(√)

维生素A过量可导致小鼠繁殖紊乱和胚胎畸形。(√)

饲喂大鼠的饲料应为全价颗粒饲料。(√)

处于发情期和发情后期的雌性大鼠可以接受雄性大鼠交配。(×)

通过阴道涂片可以判断大鼠是否交配过。(√)

新生仔大鼠周身无毛,皮肤赤红,两眼不睁。(√)

豚鼠有头大、颈短、耳圆、无尾,全身被毛等特点。(√)

豚鼠自动调节体温能力较强,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豚鼠的听力、嗅觉发达,对外界的刺激极为敏感。(√)

豚鼠性情凶猛胆大,易咬人伤人,善攀登和跳跃。(×)

豚鼠只能利用外源维生素C,是进行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坏血病研究的重要动物。(√)免疫学研究中由于豚鼠易致敏而广泛应用。(√)

豚鼠自动调节体温能力较差,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豚鼠是最早获得无菌动物的实验动物。(√)

豚鼠对抗菌素处理敏感,尤其是青霉素。(√)

豚鼠、大鼠、犬都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

豚鼠容易被致敏,易引起变态反应,对免疫抑制剂敏感。(√)

地鼠和猫一样为全年多发情动物。(×)

豚鼠体内不能合成VC,在饲料中应补充VC。(√)

地鼠在啮齿类动物中妊娠期为最长的动物。(×)

地鼠与大鼠、小鼠不同,地鼠白天活动,夜晚睡觉。(×)

地鼠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要求达21-24%,否则地鼠将出现性功能减退。(√)

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反应很特别,同一封闭群内个体间的皮肤移植常可存活。(√)

一般地鼠有冬眠现象,而中国地鼠无冬眠现象。(√)

地鼠与其它啮齿目动物不同,地鼠是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地鼠牙齿十分尖硬,可咬断细铁丝,兴奋时会发出金属性音响。。(√)

地鼠颊囊是贮存食物的工具。(√)

中国地鼠、金黄地鼠寿命都是为4年。(×)

地鼠颊囊缺乏腺体和完整的淋巴管通路。(√)

常见地鼠背脊为鲜明的淡金红色,腹部与头侧部为白色。(√)

中国地鼠常用做糖尿病研究。它是Ⅰ型糖尿病的良好动物模型。(√)

家兔的胸腔由纵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部。(√)

兔的尾巴与豚鼠的尾巴一样都很短。(×)

圆小囊是家兔体内特有的解剖结构。(√)

家兔、大鼠、小鼠都属于啮齿目动物,所以一般喂颗粒饲料。(×)

家兔的性周期不明显。雌兔有产后发情,属常年多发情动物。(√)

家兔与犬一样属于刺激性排卵动物。(×)

成年兔在春秋两季各换毛1次。(√)

兔被毛较厚,依靠耳和呼吸散热。(√)

兔易产生发热反应,对热源反应灵敏典型。(√)

家兔、猫既是季节性发情动物,又属于刺激性排卵动物。(×)

家兔性周期不明显,需通过交配刺激诱发。(√)

兔的颜色有白色、黑色、灰色、咖啡色等。(√)

家兔有夜间直接从肛门口吃粪的食粪癖,易感染寄生虫病。(√)

家兔上唇分开,左右两瓣分别与同侧鼻孔相连。(√)

家兔眼球大,便于手术操作和观察,是眼科研究中最常用动物。(√)

处于假妊娠期的雌兔拒绝雄性兔的交配。(√)

白色家兔虹膜内缺乏色素细胞,耳由于血色透露而呈红色。(√)

家兔是草食性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只能喂青草,不可以喂颗粒饲料。(×)

犬的视力很差,但对于移动的物体比较敏感。(√)

家兔是草食性动物,一般白天吃草。夜晚进行反刍。(×)

环境温度高时,犬加速呼吸频率,舌头伸出口外,以加强散热。(√)

犬为季节性发情动物,一般在春夏季节发情。(×)

根据犬牙齿的生长情况、磨损程度及外形颜色差异等可以判断犬的年龄。(√)

正常的犬鼻尖呈油状滋润,触摸有凉感,表明犬是健康的。(√)

犬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易于饲养,可通过调教很好地配合实验的需要。(√)

犬为季节性单发情动物,多数在春、秋季发情。(√)

Beagle犬是国际上公认的实验用犬。(√)

猫与犬一样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一般都是在春秋季节发情。(×)

猫和犬一样都属于刺激性排卵动物。(×)

猫习惯群居生活,经常许多聚集在一起打闹。(×)

猫和犬一样视力很敏锐。(×)

猫眼与其它动物不同,能按照光线的强弱灵敏地调节瞳孔。(√)

猫出生一天就能睁眼。(×)

猫的血压稳定,适合进行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

猫具有极敏感的神经系统,是脑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绝好实验动物。(√)

猕猴是热带、亚热带动物,群栖于接近水源的有林区或草原。(√)

猕猴群体活动范围较固定,群体之间从不相互跨越。(√)

猕猴有较发达的智力和神经控制能力,能用手操纵工具。(√)

猕猴有颊囊,其用处与地鼠的颊囊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免疫器官。(×)

在制造和鉴定脊髓灰质炎疫苗时,猕猴是唯一的实验动物。(√)

猕猴与人的生殖生理非常接近,是人类避孕药研究极为理想的实验动物。(√)

猕猴与家兔一样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

在制造和鉴定脊髓灰质炎疫苗时,猕猴是重要的实验动物之一。(×)

猪是进行实验性烧伤研究的理想动物,猪皮常用于烧伤创面敷盖。(√)

猪、马、牛等都属于哺乳纲偶蹄目动物。(×)

羊、马、牛等都属于草食性反刍动物。(×)

猪皮肤与人皮肤的结构非常相似,猪皮常用于烧伤创面敷盖。(√)

长爪沙鼠是一种小型草食动物,大小介于大鼠和豚鼠之间。(×)

长爪沙鼠性情温顺,有一定的神经质,在妊娠期易受惊。(√)

长爪沙鼠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特征,很容易利用它建立脑缺血模型。(√)

长爪沙鼠具有类似人类的自发性癫痫病发作的特点,是癫痫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沙鼠对肿瘤的移植比较容易接受,常用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的研究。(√)

沙鼠耐辐射能力较强,可以用于耐辐射研究。(√)

长爪沙鼠、鼠兔、猪都属于杂食性动物。(×)

鼠兔一年换毛两次,冬夏季节各一次。(√)

鼠兔外形似家兔,但形体比一般家兔大。(×)

鼠兔性情温和、胆小喜静、耐寒怕热,常发生“鸟叫式”啼叫。(√)

鼠兔为草食性动物,在饲料中应加入一定的粗纤维。(√)

鼠兔对氧的利用率很高,因此可以作为高山生理和低压特征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

鼠兔是形成自然过剩排卵、过剩着床的动物,可以作为生殖生理学研究的模型动物。(√)鼠兔可替代兔对猪瘟苗、羊厌气三联苗的检验。(√)

旱獭是冬眠动物,冬眠期各组织的总酶活力低于非冬眠期。(√)

旱獭体格粗壮,肢端强壮,前爪特别发达。(√)

旱獭耗氧量极低,广泛分布于高原草原,它是高山生理和耐低氧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树鼩是一类攀缘型小型哺乳类动物,为动物界的特有类群。(√)

树鼩凭分泌的有特殊气味的分泌物识别环境。(√)

中国树鼩的血清白蛋白与人类相似。(√)

树鼩是研究人类甲型肝炎病毒良好的动物模型。(√)

树鼩是研究肿瘤良好的动物模型。(√)

树鼩可以用于人类致秃及毛发再生的研究。(√)

鸡与鸽一样属于鸟纲、鸡形目动物。(×)

鸡无牙齿,腺胃消化性差,主要靠肌胃和沙粒磨碎食物。(√)

鸡的凝血机制好,红细胞呈椭圆形,无细胞核。(×)

鸡与犬一样几乎没有汗腺,散热主要靠呼吸来进行的。(√)

鸡可以作为研究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

鸡在饲养过程中应定期用甲醛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鸡的体表被覆丰盛的羽毛,耐寒怕热。(√)

利用鸡的红细胞特点,可以它作为炎性渗出液内白细胞的吞噬异物,观察吞噬功能和过程。(√)

鸽的视觉非常发达,对于姿势的平衡反应很敏锐,但听觉很差。(×)

可以用切除鸽大脑半球的方法来观察其大脑半球的一般功能。(√)

鱼属于变温动物,能根据水温的变化而改变体温。(√)

鱼在水中的气体交换是腮,皮肤和肺不交换气体。(×)

鱼的繁殖行为单一,鱼是卵生动物。(×)

鱼体很多组织都可发生肿瘤病变,是理想的肿瘤研究的动物模型。(√)

鱼类进行环境监测特别是水污染比较灵敏,是一种生物指示剂。(√)

可以利用温度的变化研究鱼类新陈代谢的加快或减慢、炎症反应、免疫功能以及膜生理学等方面的功能。(√)

蟾蜍、青蛙和地鼠一样均属于冬眠动物。(√)

蟾蜍和青蛙的饲养管理的关键是水的质量。(√)

蟾蜍和青蛙可用于脊髓休克、脊髓反射和观察反射弧分布的实验研究。(√)

蟾蜍、青蛙的生活史中有变态过程。(√)

青蛙的心脏离体后能维持收缩相当长的时间,而蟾蜍则不同。(×)

离体蛙心能维持收缩相当长的时间,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研究心脏的生理功能和药物对心脏的作用。(√)

大部分牛散热机能不发达,比较耐寒,不耐热。(√)

牛的反刍时间大部分是在中午或下午。(×)

公牛遇敌害时,常表现戒备行为,把头低下,目光直射对方,前脚刨地吼叫,后肢挺直前进,具有威吓姿势。(√)

羊和牛一样属于草食性反刍动物。(√)

羊和牛一样属于多胃动物,牛有4个胃,绵羊有3个胃。(×)

蛇、青蛙和地鼠一样均属于冬眠动物。(√)

每种爬行类动物体温调节方面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区,每个温度区为该物种的特征,受行为学和生理学机理的调节。(√)

捕食啮齿类动物的蛇,关养时避免投喂活的啮齿动物,防止啮齿动物咬伤蛇类。(√)真菌易于在酸性环境下生长,多数真菌是厌氧型的。(×)

真菌的繁殖方式比其他的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复杂,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寄生虫都是永久性的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的,并从宿主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宿主是指为寄生虫提供生活居住的场所和提供营养的生物体。(√)

带虫动物往往被认为是健康的动物,所以它的存在对实验动物的危害并不是很大。(×)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通常会吸收宿主的营养,从而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但是不会对动物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病原真菌也大部分为人畜共患病原,但比其他类型微生物感染性低,一般皆为慢性过程,多呈散发性。(√)

皮肤真菌感染实验动物后很难根除,常常需全群淘汰,对所有的用具和房间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也可以对动物进行药浴。(√)

须发癣是人畜共患病原,所以要注意公共卫生,防止人和动物间的相互感染。(√)实验动物组织胞浆菌感染临床上慢性型呈流感状,体温升高,烦躁不安。(×)

实验动物组织胞浆菌的控制重在预防,对饲养的实验动物要加强卫生管理,对饲养室周围的环境和土壤进行化学消毒亦是有效的预防办法。(√)

实验动物组织胞浆菌常常存在于土壤中,即所谓土壤保菌,这种保菌形式在自然界构成小生态,用人工方法就可以轻易的消灭。(×)

真菌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均较大,同时对实验研究也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实验动物感染真菌后,不仅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而且容易污染环境,威胁动物群体以及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随着高等级动物的普及,啮齿类动物感染寄生虫的机率逐步得到控制。(√)

普通级环境中灵长类动物易感的寄生虫主要有螨、虱、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纤毛虫、食道口线虫等。(√)

Beagle 犬易感的寄生虫主要有体外寄生虫如螨、虱等;除此之外,Beagle 犬易感的寄生虫还有阿米巴原虫、卡氏肺孢子虫、纤毛虫、绦虫、犬钩虫、犬恶丝虫等。(√)

实验用猪和羊易感的寄生虫主要有体外寄生虫如螨、蜱、虱等,另外蛔虫、鞭虫、绦虫、肝片吸虫、线虫等也常常会感染猪和羊。(√)

各种实验动物的螨病依靠临床症状和镜检患部皮屑中发现螨、虫体断片或虫卵就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螨类只寄生于实验动物的体表,因此在诊断时刮去患部的皮屑,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虫体和虫卵,即可做出确切的诊断。(×)

粪便内的原虫的病原学检查,主要是对球虫卵囊和结肠小袋虫的检查。可以采用蠕虫学粪便检查方法中的直接涂片法和饱和食盐水检查法来检查。(√)

弓形虫病主要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畜共患原虫病。其主要特征是引起流产、死胎和胎儿畸形。(√)

弓形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即增生和形成包囊的阶段。(×)

猫因吃进感染弓形虫的中间宿主组织或食入孢子化卵囊而被感染。食入缓殖子后,潜伏期为10到12天。食入速殖子,则为5到10天。(×)

弓形虫病预防主要是着眼于防止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被猫粪便污染,消灭野鼠。为避免人体感染,接触实验动物后要清洗消毒,儿童不要与猫狗玩耍,孕妇更不要与猫接触。治疗

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合用,效果较好。(√)

兔球虫病是家兔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死亡率极高。主要以接触传播的方式来传播病原,动物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饲料而感染。(×)

3月龄家兔最易感球虫,且死亡率极高。感染途径多是通过饲料和饮水以及仔兔在哺乳时吃到乳房上沾污的球虫卵囊而感染。此外,饲养员、工具、野鼠、苍蝇也可机械的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球虫病。一般在干燥季节流行。(×)

实验动物球虫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结果可初步诊断。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卵囊,可以确诊。(√)

实验动物感染球虫病后,不仅会造成动物健康水平的下降,而且会对动物的各项肝功能指标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实验结果产生波动,甚至会对动物实验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螨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主要是嘴、鼻周围及脚爪发炎,动物表现不安、剧痒,会用脚搔嘴、鼻,患部结痂、变硬,病变部位出现皮屑和血痂,患部脱毛,皮肤增厚失去弹性,形成皱褶。(√)

发现实验动物感染螨虫后,患病动物不需要隔离、淘汰,但要对笼器具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保持房舍干燥通风。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加强检疫,增强动物的抗病力。(×)

螨虫感染实验动物后会不断的掠夺宿主的营养,不断地从宿主皮下组织中吸血,造成动物慢性贫血。螨、虱等在吸血时,能分泌有毒性的唾液,刺激宿主的神经末梢,产生痒感,使动物骚动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最终动物消瘦,发育不良,降低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另外感染螨病后也会影响实验动物正常生理生化指标,从而干扰动物实验的结果。(√)实验动物感染血液寄生虫后,不断地掠夺动物的营养(主要是吸血),久而久之造成动物贫血。血液寄生虫还会因不断地在动物脏器中穿行而对动物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但是对宿主的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一般不会造成影响。所以说,实验动物感染血液寄生虫后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不必引起重视。(×)

血液寄生虫的传播与野鼠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不仅虫体对动物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动物机体也对虫体产生相应的反应,使得动物机体的生理、生化以及免疫学指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对动物群体影响没有病毒性疾病以及细菌性疾病危害大,所以对实验动物寄生虫病的控制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ICLAS是一个以促进实验动物质量、健康和应用达到高标准的官方组织。(×)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

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共分为五个章节。(×)

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微生物、遗传)挂靠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区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简称动管办。(√)

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是一部专门规范实验动物管理的法规。(×)

在美国,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要到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登记,订立遵守有关法规的保证书。(√)

我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行独立的实验动物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可饲养、繁育实验动物供本单位使用,但不得经营实

验动物。(×)

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微生物、遗传、环境病理、营养和寄生虫六个专业领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大小鼠的抓取固定很方便,可以提起鼠尾,置于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即可抓起作灌胃等操作。(×)

不可用袭击方法抓取大鼠,否则易被咬伤。(√)

豚鼠胆小,易受惊,所以抓取时必须稳、准、迅速。(√)

耳缘剪孔法是在耳边缘剪出不同的缺口或打出小孔进行编号的方法。(√)

挂牌标记法,适用于大鼠、小鼠、豚鼠等动物的编号。(×)

耳缘剪孔法在剪缘或打孔后,需用酒精消毒局部。(×)

挂牌标记法,可使动物感到不适,使其搔抓号牌,使挂牌部位损伤。(√)

剪毛时,剪刀紧贴皮肤,必要时用手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肤。(×)

拔毛法适用于家免耳缘静脉注射或采血。(√)

麻醉的目的是消除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以利实验者操作,确保动物实验顺利进行。(√)

给犬麻醉时,发现犬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表明无继续试验的价值,应弃用。(×)常用的浸润麻醉药是1%硫喷妥钠。(×)

浸润麻醉时,每次注药前,应回抽,以防药液误注于血管内。(√)

灌胃时,将灌胃针从鼠的右口角插入口中,沿咽前壁慢慢插入食道,使其前端达到膈肌位置。(×)

口服给药法简单方便,剂量准确。(×)

使鼠尾静脉扩张的方法有局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几分钟或用75%酒精棉反复擦拭。(√)

耳缘静脉注射时,应尽量选粗的静脉处进针。(×)

鸡常采用翼下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下,拔针时手指捏住针刺部位,防止药液外漏。(×)

肌肉注射一般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

肌肉注射时针头宜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射。(√)

大鼠、小鼠腹腔注射时,应使动物头处于高位。(×)

兔腹腔注射部位下腹部近腹白线左右两侧1cm处。(√)

犬腹腔注射部位脐前腹白线两侧边1~2cm处。(×)

兔、犬等灌胃一般可直接将胃管插入口中。(×)

大鼠、小鼠剪尾采血,每只鼠只能采一次。(×)

小鼠剪尾采血,须剪去尾尖1~2mm,一次采血0.1ml左右。(√)

大鼠剪尾采血,须剪去尾尖3~5mm,一次采血0.3~0.5ml左右。(√)

大鼠、小鼠剪尾采血,每只可采血10次以上。(√)

眼眶后静脉丛采血,以45度从外眼角刺入。(×)

小鼠、大鼠如进行一次取血,可采用摘眼球法。(√)

小鼠、大鼠股动脉一次采血量小鼠达0.5ml,大鼠达2.0ml。(√)

小鼠、大鼠大量取血时常用股动脉采血。(√)

家兔心脏采血法,心脏穿刺部位在第3肋骨间,胸骨左缘8cm处。(×)

家兔耳缘静脉采血,常用于采血量多时。(×)

犬最常用的采血法是皮下头静脉和小隐静脉处采血。(√)

犬大量或连续采血时,可采用颈静脉采血法。(√)

猴采血需血量少时,可经毛细血管采血。(√)

猴采血需血量大时,可采用静脉采血。(√)

大小鼠代谢笼法集尿费时费事,并需专用笼具,一般不使用该法。(×)

对实验动物采取安乐死,主要是为了减轻动物的痛苦,对实验结果并无影响。(×)

家兔处死常用空气栓塞法,但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不提倡使用。(√)

用犬做实验经过一年观察期和用大鼠做实验经过相同观察期,其生物学意义基本相同。(×)

研究发现,毒物对不同性别大小鼠的毒性有差异,一般雌性的敏感性稍小于雄性。(×)医学研究中,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结果要外推到人。(√)

动物实验选用的动物类别或等级要与实验条件、实验技术、方法及试剂相匹配。(√)动物实验中不可以使用怀孕、哺乳、患病、瘦弱及营养不良的实验动物。(×)

对动物无效的药物临床也无效,反之亦成立。(×)

海水中生活的动物尿液是高渗的。(×)

草食类动物尿液显酸性,粘度高,而肉食类动物尿液显碱性,且有特殊的气味。(×)蛙和蟾蜍,适合做简单的反射弧实验,其结构简单明了,易于分析。(√)

在生理、病理生理实验研究中,犬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发达,适合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犬的消化系统不发达,不适合进行消化系统的慢性实验。(×)

犬不适合用于各种消化道和腺瘘等实验。(×)

齿式与动物的食性有密切关系,草食类与肉食类差异最为显著。(√)

猪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的动物模型。(√)

肉食类动物的盲肠比草食类动物的长。(×)

小鼠耳廓做微循环试验,可以避免手术,简化观察程序,很适宜外周微循环慢性实验观察。(√)

灰兔眼部适宜做微循环实验。(×)

青蛙肠系膜不适宜做微循环观察。(×)

犬的血液循环系统不发达,不适合用于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狗的甲状旁腺位置较固定,适于作甲状旁腺摘除实验。(√)

兔的甲状旁腺分布较散,适于作甲状旁腺摘除实验。(×)

用犬作条件反射实验时,常用红绿色信号作为条件刺激物。(×)

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不独立行走,因此观察减压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时,不能选用兔。(×)

用家兔试做开胸和心脏试验时,动物一定要人工呼吸。(×)

家兔体温变化十分灵敏,发热反应典型、恒定。(√)

大鼠无胆囊,不能作胆囊功能的研究。(√)

大鼠无胆囊,不适合作胆管插管收集胆汁,进行消化功能研究。(×)

中国地鼠易产生真性糖尿病,适合于糖尿病的研究。(√)

豚鼠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不适于作维生素C缺乏症实验研究。(×)

豚鼠对人型结核杆菌具有高度的易感性,是结核病诊断及病理研究的首先实验动物。(√)

兔是典型的刺激性排卵动物,而猫不是。(×)

有不少药物和化学物,在不同种系动物身上引起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

雌激素能终止大鼠和小鼠的早期妊娠,但不能终止人的妊娠。(√)

吗啡对兔、猴、人、猫产生中枢抑制。(×)

吗啡对家犬、兔、人、小鼠产生中枢兴奋。(×)

吗啡对小鼠、猫产生中枢兴奋。(√)

高癌系小鼠,无需任何外加的处理,几乎100%的自然发生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证明癌症是可以遗传的。(√)

肿瘤学研究中主要选用近交系大鼠和小鼠。(√)

裸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

裸鼠先天无胸腺,T淋巴细胞缺失,细胞免疫机能缺陷。(√)

裸鼠对异体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较大。(×)

进行临床前药物动力研究中,不一定选用成年的动物。(×)

一般药理研究,常选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狗、猫和猴等。(√)

镇静催眠药研究一般选用健康成年小鼠,便于分组实验。(√)

镇痛药研究一般选用健康成年小鼠或大鼠,且以雌性为宜。(×)

解热药研究首选家兔,因为家兔对热原质极敏感。(√)

豚鼠的体温调节能力强,所以解热药研究首选豚鼠。(×)

猫是对神经节传导阻滞影响的药物研究的首选动物。(√)

镇咳药筛选的首选动物是豚鼠。(√)

兔对化学刺激或电刺激不敏感,很少用于筛选镇咳药。(√)

支气管扩张药物研究一般不选用豚鼠。(×)

兔有呕吐反射,而犬则没有。(×)

猴、犬有呕吐反射,而大鼠、豚鼠则没有。(√)

利尿药物或抗利尿药物的研究一般以雌性大鼠或犬为佳。(×)

用兔制备的血清制品效价高、特异性强,经常用于制备免疫血清。(√)

猪的皮肤结构与人相差大,一般不用于人烧伤后的敷盖物。(×)

猫与人类的循环系统相似,血压稳定,适合用于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而猴则不适用。(×)

树鼩不麻醉就能承受手术切割皮肤、肌肉等引起的疼痛。(√)

人类腭裂与兔腭裂在形态发生和病理形成方面有相似性,因此兔适于各类唇裂,腭裂的实验研究。(×)

无菌动物是主要用来研究胃肠道微生物在营养代谢中的作用的动物。(√)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的目的是判断雄性、雌性动物连续用药后,一般生殖行为和生育能力的变化。(√)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判断雌性动物在胚胎器官形成前、后所给的药物对胚胎的毒性和致畸性。(√)

围产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判断雌性动物在妊娠后期给药对子代的影响。(×)

急性毒性试验是简单的试验,对实验动物质量没有严格要求,这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

长期毒性试验持续时间长,而且实验动物的高中剂量组是给予中毒剂量的药物。因此必须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和适宜的环境。(√)

长期毒性试验常用SD大鼠,不能用Wistar大鼠。(×)

大鼠的致癌试验需2~3年,通常意味着是终生试验。(√)

兔对放射线十分敏感,因此常选用兔进行放射医学研究。(×)

裸鼠不适合皮肤病学研究。(×)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

易自发地出现某些相应病变的动物,适宜作为复制该病变的动物模型。(×)

易产生与复制疾病相混淆的疾病或临床症状的动物,不宜选用复制该疾病模型。(√)诱发性动物模型又称之为实验性动物模型,即为人工诱发出特定的疾病动物模型。(√)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属于诱发性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的动物模型属于自发性实验动物模型。(√)

自发性动物模型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其应用价值很高。(√)抗疾病实验动物模型是指特定的疾病容易在某种动物身上发生,从而可以用来探讨这种动物对该疾病的抵抗力。(×)

生物医学模型是指利用健康动物生物学特征来提供人类疾病相似表现的疾病模型。(√)阴虚动物模型、阳虚动物模型、气虚动物模型、血虚动物模型等属于中医证候分类动物模型。(√)

利水渗湿药动物模型不属于中药理论分类的动物模型。(×)

免疫缺陷动物仅是指用人工方法造成动物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AIDS动物模型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裸小鼠、裸大鼠不属于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Beige小鼠属于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CBA/N小鼠属于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裸小鼠一般不用于肿瘤学的研究。(×)

裸大鼠主要用于人体肿瘤的移植的研究。(√)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使用致癌因素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动物发生肿瘤的动物模型。(√)动物自发性肿瘤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肿瘤。(√)

自发性肿瘤更接近人群发病情况,但在实际的肿瘤研究试验中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优于自发瘤。(√)

SD大鼠是筛选抗高血压药物的良好动物模型。(×)

小鼠是第二种被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哺乳类动物,更是研究人类基因功能的最为理想的模式动物。(√)

显微注射转基因小鼠的供体雌鼠是通过正常雌鼠与结扎雄鼠交配产生。(×)

显微注射转基因小鼠的受体母鼠是通过注射激素的雌鼠与正常雄鼠交配而得。(×)目前研究最多、最深入的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是基因敲除小鼠。(√)

ENU致突变技术是高通量大规模筛选新基因及发育突变技术的化学方法。(√)

ENU诱发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最有潜力的能够快速产生、大规模筛选并建立突变型动物的有效手段。(√)

为了不浪费动物,多领取的动物可以返回饲养室。(×)

遗传监测就是通过基因、饲养环境和饲料营养检验等方法来测定实验动物品系的遗传组成是否发生变化。(×)

尽管在实验动物的培育、维持和生产过程中采取了许多严格的控制手段,但还是存在许多导致动物发生遗传变异的因素。(√)

遗传上的变化导致实验动物某些原有特性的改变,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所以进行实验动物质量的遗传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传污染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管理事故,通常是由于其他品系动物与本品系动物发生交配所致。(√)

遗传漂变是指一个品系动物基因型在饲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改变,这种改变多由于近交系动物残留杂合基因分离,造成了亚系的形成。(√)

遗传漂变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管理事故,通常是指由于其他品系动物与本品系动物发生交配所致。(×)

突变是由于动物基因组中某个核苷酸残基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一个等位基因的改变。(√)

动物只有性细胞发生突变才能传给后代,而体细胞发生突变一般不影响个体的整体或性细胞,因此不会传给后代。(√)

动物性细胞发生突变能传给后代,体细胞发生突变也会影响个体的整体或性细胞,因此也会传给后代。(×)

实验动物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就是突变,根据发生突变的原因又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两类。(√)

近交系数是表示实验动物近交程度的一个指数,对于群体,我们假定一个大群体实行随机交配,则某一后代在亲代中随机取得一对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就是这一个体的近交系数。(√)

近交系是指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符号应尽量简短。如A系、TA1系等。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例如当一个近交系的近交代数为87代时,写成(F87)。(√)

亚系是指一个近交系内的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存在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近交系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原品系的名称后加一道斜线,斜线后标明亚系的符号。(√)重组近交系的命名由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间加大写英文字母X命名。由相同双亲交配育成的一组近交系用阿拉拍数字予以区分。例如:由BALB/c与C57BL两个近交系杂交育成的一组重组近交系,分别命名为CXB1、CXB2、……。(√)

在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杂种一代后,杂种一代互交生育杂种二代,从杂种二代中随机选择个体配对,连续进行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可培育出重组近交系动物。(√)

同源突变系的命名由发生突变的近交系名称后加突变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组成,二者之间以连接号分开。当突变基因必须以杂合子形式保持时,用“+”号代表野生型基因,如:A/Fa- +/c。(√)

同源导入系名称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接受导入基因的近交系名称;提供导入基因的近交系的缩写名称,并与a项之间用英文句号分开;导入基因的符号(用英文斜体),与b项之间以连字符分开。例如:B10.129-H-12b,表示该同源导入近交系的遗传背景为C57BL/10sn(=B10),导入B10的基因为H-12b,基因提供者为129/J近交系。(√)

转基因的命名遵循这样的原则:一个转基因符号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均以罗马字体表示:TgX(YYYYYY) ##### Zzz。其中各部分符号表示含意为:TgX=方式;(YYYYYY)=插入片段标示;#####=实验室指定序号;Zzz = 实验室注册代号。(√)

C57BL/6J-TgN(CD8Ge)23Jwg,表示来源于美国杰克逊研究所(J)的C57BL/6品系小鼠被转入了的CD8基因组(Ge);转基因工作在Jon W.Gordon(Jwg)实验室完成,这个小鼠是该实验室通过于一系列显微注射后得到的序号为23的小鼠。(√)

如果转基因动物的遗传背景是由不同的近交系或远交群之间混合而成时,则该转基因符号

应不使用动物品系或种群的名称。(√)

近交品系动物中任何一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子的概率高达98.6%,因而能繁殖出完全一致的纯合子,品系内个体相互交配不会出现形状分离。(√)

近交品系动物中虽然任何一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子的概率高达98.6%,也可能繁殖出不完全一致的杂合子,品系内个体相互交配也会出现性状分离。(×)

近交品系内所有动物个体都可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也就是说同一个品系内每只动物的个体在遗传上都是同源的,基因型完全一致。(√)

由于基因型一致,近交系内个体的表型也是相同的,特别是那些可遗传的生物学特征。如毛色、蛋白质、生化同工酶以及行态学特征等。(√)

近交系动物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稳定性,虽然残留杂合会导致个体遗传变异,但这种概率非常小。(√)

每个近交系都有各自的遗传概貌(包括毛色基因、生化基因等),选用适当的遗传监测方法,即可分辨各个近交系。(√)

每个近交系都有自己的遗传组成和独自的生物学特性,经过近交培育之后,每个品系从物种的整个基因库中只能获取极少部分的基因,这部分基因构成了品系的遗传组成,因此,每个品系在遗传组成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

近交系动物任何一个个体均携带该品系全部基因库,引种非常方便,便于在不同国家、地区建立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近交系,使各国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近交系动物在培育和保种的过程中都有详细记录,加之这些动物分布广泛,经常使用,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记载着各个品系的生物学特征,这些基本数据对于设计新的实验和解释实验结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封闭群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称之间用冒号分开。(√)作为原种的封闭群动物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较完整的资料,包括种群名称、来源、遗传基因特点和主要生物学特性。(√)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引种动物数量要足够多,小型啮齿类封闭群动物引种数目一般不能少于25对。(√)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引种动物数量要足够多,小型啮齿类封闭群动物引种数目一般不能少于15对。(×)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稳定,封闭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根据封闭群的大小,选用随机交配法、循环交配法等方法进行繁殖,以确保每代近交系数上升不超过1%。(√)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稳定,封闭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10~25只时,一般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也可采用循环交配法。(√)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稳定,封闭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10~25只时,一般采用随机交配法,也可采用循环交配法。(×)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稳定,封闭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当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26~100只时,一般采用循环交配法,也可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多于100只时,一般采用随机交配法,也可采用循环交配法。(√)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基因稳定,封闭群应足够大,并尽量避免近亲交配。当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为26~100只时,一般采用循环交配法,也可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封闭群中每代交配的雄种动物数目多于100只时,一般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也可采用循环

交配法。(×)

封闭群动物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对疾病抵抗力强,因而广泛应用于预试验、教学和一般实验中。(√)

封闭群动物具有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因此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和毒性试验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杂交群动物应可按以下方式命名:此雌性亲代名称在前,雄性亲代名称居后,二者之间以大写英文字母“X”相连表示杂交。将以上部分用括号括起,再在其后标明F1。(√)杂交群动物的生产是比较简单的,采用两个近交系进行杂交而得。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近交品系纯合子作为亲代,互相交配所产生的子一代即可形成F1代杂交群动物。(√)繁殖杂交F1小鼠的目的,为了能在一定时间内,提供较大量的遗传均一的实验动物,因此交配方法最好采用循环交配或定期交配进行生产。(√)

繁殖杂交F1小鼠的目的,为了能在一定时间内,提供较大量的遗传均一的实验动物,因此交配方法最好采用循环交配或随机交配进行生产。(×)

杂交群动物具有杂交优势,生命力强,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繁殖旺盛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克服因近交繁殖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现象。可广泛地适用于营养、药物、病原微生物和毒性实验。(√)

杂交群动物具有近交系动物基本相似的遗传均质性。虽然它的基因不是纯合子,但基因型是整齐一致的,遗传性是稳定的,表现型也一致,因此它基本上具有近交系动物的特点,对各种实验结果重复性好。(√)

近交系动物具有明确的品系背景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组成、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是近交系动物遗传纯度常规检测中的常规方法。近交系小鼠选择位于10个染色体上的13个生化位点,近交系大鼠选择9个生化位点,作为遗传检测的生化标记。(√)

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是近交系动物遗传纯度常规检测中的常规方法。近交系小鼠选择9个生化位点,近交系大鼠选择位于10个染色体上的13个生化位点,作为遗传检测的生化标记。(×)

近交系动物经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检测发现有一个位点的标记基因与标准遗传概貌不一致,则为可疑,增加检样位点数目和增加检测方法后重检,确实只有一个标记基因改变可命名为同源突变系。(√)

近交系动物经生化标记基因检测法检测发现有一个位点的标记基因与标准遗传概貌不一致,则为可疑,增加检样位点数目和增加检测方法后重检,确实只有一个标记基因改变可命名为同源导入系。(×)

实验动物易受到自然界微生物、寄生虫的侵袭,一般多带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显性或隐性感染某些疾病,所以需要进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清洁级小鼠需控制的病原菌指标为有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皮肤病原真菌、念珠状链杆菌、支原体、鼠棒状杆菌、泰泽病原体和大肠埃希菌O115。(√)

清洁级小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汉坦病毒、鼠痘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

清洁级大鼠需控制的病原菌指标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皮肤病原真菌、念珠状链杆菌、支原体、鼠棒状杆菌、泰泽病原体。(√)

清洁级大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汉坦病毒、仙台病毒。(√)

SPF级小鼠需控制的病原菌指标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皮肤病原真菌、念珠状链杆菌、支原体、鼠棒状杆菌、泰泽病原体、大肠埃希菌O115、嗜肺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SPF级小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汉坦病毒、鼠痘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Ⅲ型、小鼠细小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小鼠腺病毒及多瘤病毒。(√)

清洁级小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汉坦病毒、鼠痘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Ⅲ型、小鼠细小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小鼠腺病毒及多瘤病毒。(×)

SPF级大鼠需控制的病原菌指标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皮肤病原真菌、念珠状链杆菌、支原体、鼠棒状杆菌、泰泽病原体、支气管鲍特杆菌、嗜肺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清洁级大鼠需控制的病原菌指标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皮肤病原真菌、念珠状链杆菌、支原体、鼠棒状杆菌、泰泽病原体、支气管鲍特杆菌、嗜肺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SPF级大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汉坦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Ⅲ型、大鼠细小病毒RV株、大鼠细小病毒H-1株及大鼠冠状病毒/大鼠涎泪腺炎病毒。(√)清洁级大鼠需要控制的病毒指标是汉坦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Ⅲ型、大鼠细小病毒RV株、大鼠细小病毒H-1株及大鼠冠状病毒/大鼠涎泪腺炎病毒。(×) SPF级动物由于排除了特定的病原体,避免了病原体的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避免了条件性致病菌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菌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无菌动物早期生长较慢、性成熟较晚、产仔数量少但成活率高、寿命较长。(√)

无菌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无菌动物早期生长较快、性成熟较早、产仔数量多但成活率低、寿命较长。(×)

无菌动物消化功能较普通动物差,肠壁变薄、绒毛短而肠蠕动缓慢,无菌动物小鼠排稀、软粪便,肝脏重量下降、解毒能力差,心肾器官变小。(√)

无菌动物由于缺乏微生物的刺激,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血清中IgM、IgG水平低,免疫功能处于原始状态。(√)

无菌动物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无菌豚鼠的盲肠可达体重的1/3。(√)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普通动物受辐射后往往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并发症而造成动物死亡。无菌动物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差,受辐射后往往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并发症而造成动物死亡。(×)无菌动物不一定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所以无菌动物适合于作一些特殊的研究试验,如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肿瘤学研究、老年学研究、营养学研究、放射医学研究、心血管疾病研究、毒理和药理学研究等。(×)

无菌动物机体内既无抗原,也无抗体,处于一种免疫“原始状态”,很适合于各种免疫功能的研究。(√)

悉生动物应用在许多微生物学研究上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只有选用悉生动物,才有可能了解到单一微生物和抗体之间的关系。(√)

悉生动物可以作为“哨兵”用于屏障系统饲养环境的检测,以保证所繁殖的SPF动物的质量;可以用于营养学的研究,以分析维生素在动物体内的合成利用;用于消化系统研究分析肠道菌群与胆汁代谢的关系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检测频率要求: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菌动物,每年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检测频率要求: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每六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无菌动物,每年至少检测动物一次。(×)

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科学地进行引种、繁殖和生产,即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二是建立定期地遗传监测制度,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因实验动物多被限制在一个极其特定的环境中,它的生活和它对环境的自主选择要受到限制,因而对实验动物环境就要进行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主要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动物饲育和实验场所外的周围环境,内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动物饲育和实验场所内的环境。内外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必需满足环境控制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设施必须经过验收,试运转期间未出偏差,交付使用时已具备了环境控制达标的能力。(√)

动物设施饲养动物后应采取很多配合措施,辅之严格的管理工作,如主要进风口空气洁净度及各进风口风速的定期测定。通过测定探索出各级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更换时间。确保进风量及空气洁净度是维持通风换气,气压梯度的主要关键。(√)

动物设施内环境控制及维持只要有好的硬件条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很重要。(×)

生产型设施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行管理在内的总和。(√)

生产使用型设施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行管理在内的总和。(×)

动物使用型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行管理在内的总和。(√)

动物生产型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行管理在内的总和。(×)

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进化、生态反应和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各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近交系动物的基因纯合程度可达98.6%以上。由于基因纯合,动物失去了杂合基因型能较广泛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它在繁殖与生长中需要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

各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近交系动物的基因纯合程度可达98.6%以上。由于基因纯合,动物有了杂合基因型能较广泛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它在繁殖与生长中的环境条件可放宽。(×)

实验动物饲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动物实验。环境条件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品质,还直接影响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动物反应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的环境条件。(√)

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泌乳、机体抵抗力、生长、形态、新陈代谢和实验反应性等方面。(√)

空气湿度的大小对实验动物的散热率不一定有显著影响,但高温、高湿的环境,尤其不利于动物的散热。(×)

噪声对实验动物生殖生理不一定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有时可使大、小鼠生育力减退,

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出现食仔现象。(×)

噪声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声音刺激会引起动物心跳、呼吸次数及血压增加、血糖值出现明显不同。噪声能使小鼠发生白细胞数的变动、免疫机能变化;大鼠出现高血压、心脏肥大、电解质变化、肾上腺皮质酮分泌增加。(√)

光照对实验动物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生理行为上。(√)

气流及风速对实验动物影响主要表现在疾病传播,损害动物与工作人员健康。(√)生物洁净技术:指以有生命微粒控制为对象的洁净技术。它强调将工程学和卫生学措施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手段,形成了一种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综合措施,其技术意义是除掉细菌要比控制细菌繁殖更重要,这是生物洁净技术的一个很重要原则。(×)

一般生物洁净技术设施,主要控制有生命微粒对工作对象的污染,同时其内部材料要能经受各种灭菌制剂侵蚀,内部一般保持负压。(×)

生物学安全洁净技术设施,主要控制工作对象有生命微粒对外界和人的污染,内部保持正压。(×)

洁净工作服的屏蔽效率不仅与它的材质有关,而且与它的密封性有关,由于考虑到使用方便和人体舒适性的要求,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屏蔽(包括全身吸气服在内),所以,人体散发的尘粒和细菌,仅仅依靠洁净工作服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控制的。(√)

通风就是以通风换气的方法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主要是控制室内有害物含量不超过卫生标准,把局部地点或整个房间内污染空气排至室外,把新鲜空气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空气送入室内。前者称为排风,后者称为送风,为此而设置的设备及管道称为通风系统。(√)生物洁净技术设施通风系统目的,是要将经过净化的洁净空气不断地送入室内,从而达到稀释(或挤排)室内尖埃、微生物。并不断将室内污染空气排至室外,使室内浓度不超过规定的上限浓度,从而维持平衡。(√)

集中式空调系统:集中冷源(冷机、水泵)系统,并将全部空气处理设备(风机、空气表冷器、加湿器、过滤器、加热器等)都集中在同一机房内,将处理过的空气通过风道(管)、风口送至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区域内。(√)

混合式空调系统:集中冷源(冷机、水泵)系统,并将全部空气处理设备(风机、空气表冷器、加湿器、过滤器、加热器等)都集中在同一机房内,将处理过的空气通过风道(管)、风口送至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区域内。(×)

局部式空调系统:它不需要集中空调机房,而是将局部空调机组分散设置在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内或紧靠近的房间、天花板、地下技术夹层内。局部空调机组由冷冻机、通风机、空气加热器、表冷器和过滤器等组成。(√)

混合式空调系统所处理的空气部分取自室外,部分取自室内再循环空气,循环空气的多少,由洁净工作区需要和可能来确定。(√)

正确选择空气调节系统,要依据实验动物生产规模或开展动物实验的多少、建筑性质、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和温度、湿度、风速、压力、洁净级别等控制参数的精度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来确定。(√)

合理的空气调节方案要与实验动物设施的工艺流程相符合。以设施外最不利的环境参数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环境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避免片面追求高精度、大面积、全自动的不合理选择。(√)

空气乱流,又称为空气单向流。乱流方式的洁净设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投资和运行费用较小,因而实验动物设施等大多数洁净室都采用此方式。(×)

乱流方式主要是利用稀释作用,使室内尘源产生的灰尘均匀扩散而被“冲淡”。它的原则是满足工艺和人的卫生要求,避免涡流把工作区外的灰尘卷入工作区,以减少产品的污染机会。(√)

实验动物学

三项重大突破即:近交系小鼠(1909)、无菌动物(1915)和免疫缺陷动物(1966)的发现和培育成功,为创建实验动物科学奠定了基础。3R”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LA):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人们运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培育的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动物品种(系)用于科学研究。1.从遗传控制角度来讲:来源清楚、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明确;2.从微生物控制角度来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3.从应用角度来讲: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的区别: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近交系:连续全同胞交配20代以上的动物称为近交系 特点: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即1.增加基因纯合性,固定优良性状2.出现近交衰退 近交系的特征(1)基因纯合性(2)同基因性(3)长期遗传稳定性(4)表型一致性(5)遗传组成独特(6)分布的广泛(7)可识别性(8)繁殖力低,生活力弱。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后代。 F1代特征(1)遗传性状稳定,表型一致(2)基因相同,杂合子(3)具有杂种优势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但是动物机体结构和代谢与人类有较大差异,实验结果不能完全照搬于人。 封闭群动物: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一.人员配置管理规定1.1管理人员每个饲养场均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饲养场的全面工作。管理人员应掌握实验动物的生理、生态习性和基本的兽医专业知识。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具有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和检疫的组织协调能力。1.2兽医人员每个饲养场均应设立专职兽医人员。主管兽医师应由取得兽医师以上职称并有实践经验的人担任。兽医人员在饲养场应重点抓好疾病防治工作,并协助管理人员做好其它工作。1.3饲养人员1.3.1饲养人员应由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担任。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对从事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工作的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掌握操作规程,并经业务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1.3.2上岗之前应做身体检查,结核病患者和肠道病原菌的带菌者不得在饲养区工作。工作人员至少应每年体检一次。1.3.3患有流行性疾病的饲养人员不得上岗工作。二.灵长类动物饲养管理规范2.1动物的饲养环境2.1.1饲养场所应建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震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2.1.2动物的房舍应通风、透光、清洁、干燥。房舍内墻壁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应为圆弧型,以利冲洗消毒。墙面应采用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不易脱落的材料建筑。地面应防滑、防磨、无渗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屋顶应设通风透光、换气设备。屋内还应设保温设备,以利冬季保温。2.1.3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房内的温度需控制在18℃~29℃,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70%。猕猴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最适湿度为40%~60%。室内应设有通风换气设备,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2.1.4动物饲养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四周要有围墻(栏)。场区要划分为繁殖区、育成区和隔离检疫区。另外应设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如:饲料房、饲料仓库、兽医室、治疗室等。2.1.5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指标: 项目指标 开放系统屏障系统 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洁净度(级) 落下菌数(个/皿时,≤) 氨浓度(㎎/立方米,≤) 工作照度(Lx)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 16~29 40~70 30 14 150~300 12/12或10/14 18~29 40~ 70 10000 3 14 150~300 12 /12或10/14 注:表中氨浓度为动态指标2.2动物笼舍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和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福利,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使得动物能够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1、小鼠的给药途径有那些?请演示一下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肌内注射(im):多注射后肢股部肌肉,如一人单独操作,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 住小鼠头部皮肤,小指、无名指和掌部夹住鼠尾及一侧后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后肢肌肉给药 尾静脉注射(iv):将动物固定,鼠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待尾部左右静脉扩张后,左手拉着尾,右手进针 2、请演示一下大鼠、小鼠的捉持、固定及灌胃给药 答:(1)小鼠的捉持:捉拿时可先用右手抓住并提起鼠尾,置于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鼠置于左 手心中,拉直后肢,以无名指及小指按住鼠尾或小鼠的左后肢即可。 (2)大鼠的捉持:大鼠的捉拿时,可戴上手套。实验者可用右手捉住鼠尾,放 在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左手掌面向鼠背,食指和中指压住鼠的头顶,拇指和无名指分别从鼠的两腋下插入,将鼠的两前肢卡住;或拽紧鼠后颈及后 背皮肤即可。 (3)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 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3、大鼠的给药方法有那些?请演示一下常用的给药方法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详解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孝俐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生命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实验动物定义较为简单,指凡是科学研究中用作试验的动物均是实验动物。后来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实验动物定义有了规范而严谨的表述。实验动物,是指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科研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实验动物质量的好坏,对生物制品产品质量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用;实验动物对相关领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制药工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兽医及国防和军事科学等方面。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验动物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而且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和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实验动物;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 1.1 实验动物在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 1.1.1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应技术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畜禽等动物传染病。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离不开实验动物及其动物性原材料,包括实验动物、鸡胚、动物血清、细胞等[1]。 1.1.2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的应用 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和检验的实验动物,全世界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之多,其中20%用于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旧。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包括兽用疫苗菌(毒、虫)种的选育、免疫学研究、常规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传统和新型抗体及诊断技术研究、安全评价以及建立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利用实验动物[2]。可见实验动物对于各种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1.3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菌(毒、虫)种的制备与鉴定、无菌检验、支

灵长类动物疾病汇总

灵长类动物疾病:主要是实验猴。 传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猴和人的一种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和人的天花相似,以皮肤出疹为特征。 疱疹病毒感染:猴疱疹病毒又叫B病毒,可引起猕猴属中恒河猴及其他亚洲猴(如食蟹猴等)的传染病。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人相似,猕猴疱疹病毒早期感染可引起以口腔黏膜损伤为特征的口龈炎,多数情况下不显症状。但此种病毒可使人类产生致死性脑炎或上行性脑脊髓炎。 腺病毒感染:猴腺病毒(SAV)有很多血清型,它们广泛存在于猴群中,常引起猴的隐性感染,但某些毒株可引起幼猴结膜炎和呼吸道疾病。 猴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可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猴麻疹分为显性和隐性感染两种类型。隐性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内会有麻疹抗体出现。显性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表现为有良性结膜炎,鼻孔渗出液,脸部及腹部多出现红色斑疹,偶尔亦发生严重病理反应及肺炎。 猴出血热:猴出血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由猴出血热病毒引起的RNA 病毒传染病。临床体症:发热、肿脸、紫绀、脱水、黑粪症,多处皮肤出血。尸体剖检:全身出血,十二指肠近端出血具有诊断意义。泡沫病毒感染:由猴泡沫病毒(SFV)感染猴群不产生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多呈隐性感染,但SFV常污染猴肾细胞培养物,影响猴源细

胞的利用。 马尔堡病毒病: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马尔堡病毒可引起人的严重出血性传染病。猴感染马尔堡病毒呈临床不显型,症状极不明显。人受感染却严重发病,并造成死亡。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人类儿童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恒河猴有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例报道。临床特征为:发病早期出现四肢麻痹,躯干肌肉和部分表情肌麻痹。猴艾滋病:猴艾滋病又称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猴的一种高度致死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性淋巴腺病、严重贫血、淋巴细胞减少,机会性感染和高死亡率。 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是扎伊尔和苏丹南部的人的一种出血性流行病。人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出血,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人与猴表现为相似的病理过程。尸检:以皮肤丘疹,胃肠道、呼吸道和实质器官的淤血,出血为特征。齿龈、口腔黏膜溃疡、出血,多数病例可见腹膜炎,肝肿大,呈暗黑色,表面有纤维素附着。 副流感病毒感染:猴副流感病毒感染常无临床症状,呈现隐性感染,病毒可存在于猴的组织器官中,尤其是肾脏,因此可造成猴细胞培养物的污染,严重干扰猴源细胞的研究工作。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又称菌痢,是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和猿猴共患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可表现为下痢和中毒性痢疾。菌痢是猴群的最常见

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0-11-23; 接受日期:2010-12-3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R-12)资助;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专项项目(KSCX2-EW-J-23);中国 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动 物 学 研 究 2011,Feb. 32(1): 91?96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 DOI :10.3724/SP.J.1141.2011.01091 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梁 斌*, 吴晓云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3) 摘要: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另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道, 2009年全世界约有2.2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预防和诊断、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在已报道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中, 非人灵长类动物糖尿病病程、病症与人类的糖尿病最为相似。该文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来源归纳了目前报道的主要的非人灵长类糖尿病模型, 重点介绍了猕猴、食蟹猴和树鼩糖尿病模型及其特征,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糖尿病;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猕猴; 食蟹猴; 树鼩 中图分类号:R-332; R587.1; Q959.8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11)01-0091-06 Progress on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diabetes mellitus LIANG Bin *, WU Xiao-Yun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Kunming Yunnan 650223, China ) Abstract: Diabetes is the third most severely chronic disease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estimated 220 million diabetes patients worldwide in 2009. The rational animal models of diabetes are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diabetes,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s well as screen and evaluation of new drugs for diabetes treatment. Compared to other animal models of diabetes,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of diabetes of nonhuman primates is more like human diabetes. We here reviewed the reported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diabetes based on the sources they were generated;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ree models, Macaca mullata, M. fascicularis, Tupaia belangeri. Furthermore, we discussed th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es; Animal models of nonhuman primates; Macaca mullata; Macaca fascicularis; Tupaia belangeri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报道, 2009年全世界约有2.2亿糖尿病患者, 2005年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糖尿病。预计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3.6亿(Wildet al , 2004)。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0 年的0.67%上升到2004 年的5.5%, 增加了9 倍 (Wu, 2006)。Yang et al(2010)报道, 我国20岁以上人群总体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 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 推算我国总糖尿病患者达9 200万以上, 已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国。WHO 估计, 2006—2015年, 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风等会造成中国经济损失高达5 580亿美元。 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 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抵抗所引起的一类代谢性疾病, 其特点是血糖浓度不正常升高。糖尿病通常包括1型(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和2型(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一般认为, 1型糖尿病源于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 即胰岛内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体内免疫系统攻击而凋亡, 导致胰岛素的缺乏, 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实验动物学重点

实验动物学重点

1.实验动物学绪论 2.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3.常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 5.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 6.基因工程动物 7.“3Rs”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8.怎样才能作好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绪论 实验动物学:以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覆盖 面极广的边缘学科。 实验动物学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 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 概况:实验动物科学内容: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1996年10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出台,于2005年1月1日实施 实验动物伦理:是人与实验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五项基本福利:一,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二,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

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三,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四,保证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安乐死),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五,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动物实验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伦理的几个环节:实验目的确定和必要性评估、实验设计遵循3Rs原则、实验操作过程避免或减轻动物疼痛及恐惧、日常饲养及护理、安乐死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clude: Clinical trial、Preclinical research AAALAC认证(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和认证协会)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基因修饰技术运用; 实验动物福利与“3Rs”原则; 实验动物商品化及SPF动物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史:1909年,Prof. Little 采用近交方法 培育出首个近交系小鼠DBA 1943年,美国Dr. Reynier研制出第一台金属隔离器,饲养无菌 大鼠 1948年,美国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小组,后又成立实验动物科 学学会(AALAS) 1966年,美国国会批准《实验动物福利法案》 1982年,第一例转基因小鼠问世 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等专业的设立及建立相应培训制度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1918年,原北平中央防疫处开 3

医学实验动物学简答题

1.简述“近交系动物” 2.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亲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 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3.近亲交配的弊端 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近交可能导致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近交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4.简述“封闭群动物”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简述“哨兵动物” 指为微生物检测所设置的指示动物,用于监控实验动物饲养环境中病原及病原感染的动物。哨兵动物一般采用来源于与被监测动物遗传背景相同的、免疫功能正常的清洁级或SPF级封闭群动物。通常有二个功能:1. 实验初期意外缺损时的补充;2. 微生物定期检测 6.简述空气洁净度“级”的含义,各种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对“级”的要求是什么 级是空气洁净度的计量单位,含义: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含有大于等于0.5μm的尘埃粒子数。 屏障环境:洁净度7级(英美制一万级);隔离环境:洁净度5级(英美制一百级) 7.简述营养 动物从外界摄取自身所需要的食物,经消化、吸收,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行为或作用。

8.简述标准化饲料 根据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和动物的食性,经人工配合、加工而成的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符合微生物要求的饲料。 9.简述颗粒饲料优越性 ①原料配合合理,符合营养标准和不同动物的食性;②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挤压,杀 灭了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普通级动物可直接饲喂;③压制成型,避免了动物采食过程中的大量浪费;④大幅度减少了粉尘;⑤颗粒饲料有利于进一步包装灭菌处理。 10.简述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 分类: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抗疾病型动物模型、生物医学动物模型11.简述安乐死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或结束时,对不欲保留的动物(动物承受不可缓解的疼痛、非存活手术和样本采集),实施痛苦感最低或者无痛苦感死亡的科学方法。 12.裸鼠的解剖生理特点 ①毛囊发育不良,外观几乎全身没有被毛,称裸体外表,故称“裸鼠”;②胸腺严重萎缩, 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的胸腺上皮。故不能分泌胸腺素,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③IgG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参与,因此其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只有极少量的IgG;④自发肿瘤现象罕见,可能与NK细胞的活性高有关;⑤裸鼠易患鼠肝炎和病毒性肺炎;⑥纯合裸鼠母性极差,且受孕率低,乳房发育不良。通常以纯合雄鼠与带有nu基因的杂合雌鼠交配,可获1/2裸小鼠;⑦必须饲养在屏障环境中。 13.在动物实验设计、实施和完成阶段,有关动物福利和保护环境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哪些?

实验动物学完整重点

第一章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教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2. 3.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 ?遗传学控制标准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 ?设施环境控制标准 ?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在于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在标准化饲养、实验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4.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 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 Reagent 试剂

5.什么是动物福利?(选择,判断)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6.“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 1.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4)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定义+特点=简答,分开是小题) 2.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3.杂交群动物 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杂交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2)表型一致,对试验反应均一。 (3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4)具备双亲的生物学特性。 (5)由于基因互作,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性状。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结核菌素试验 SOP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结核菌素试验 目的定期对设施内关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结核菌素实验,以保证工作人员和设施内整个动物群体免受结核的侵害,特制订此SOP。 关键词非人灵长类动物结核菌素试验SOP 适用范围此规程适用于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结核检查 内容 1、结核菌素试验的时间安排 1.1 结核菌素实验应由兽医根据情况做出年度检疫计划。 1.1 普通群动物每年进行一次结核菌素试验。 1.2 SPF动物每6个月进行一次结核菌素试验。 1.3 新进实验动物每两周天进行一次结核菌素试验,连续三次。 1.4 每两次结核菌素试验的间隔时间至少为两周(14天),左右眼交替进行注射。 2、试剂与材料 2.1 检测试剂为未稀释的结核菌素,结核菌素现稀释现用,平时应该将其保存在4℃ 冰箱里内。 2.2 1ml的专用注射器。 2.3 4.5号一次性注射针头。 2.4 记录表格。 3、操作程序 3.1 剂量、部位使用已稀释为每0.1ml含有1500IU浓度的结核菌素;注射部位为 上眼睑皮内。 3.2 操作方法 先由助手将动物保定,保定方法为:助手将动物两前肢反向被后,两后肢立于操作台上;由兽医在动物上眼睑皮内做结核菌素注射,注射时针头斜面向外,当针头插入后,注射0.1ml已稀释的结核菌素,立即可见一扁豆粒大小的隆起,注射时每个注射针头只能用一次。在检测过程中,如果一只眼睑不能正常进行,则应该检测另外一只眼睑。 3.3记录及时记录好每只动物的编号、注射部位、动物的关养地和检测日期。 4、检测结果评估及对可疑和阳性动物的处理 4.1 由经过训练的兽医技术人员判读检测结果,读取结果时间是在注射结核菌素疫苗 后的24、48和72小时,以72小时结果为准。 4.2评估时,动物在笼子里应保持清醒状态。 4.3如果眼睑的泛红面积的直径小于5毫米,则认为是阴性;如果直径是5-10毫米则 为可疑;若直径大于10毫米则认为为阳性。一般划分为一下等级: 等级1 阴性,以“﹣﹣”表示,表示无任何反应;

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1.实验用动物:广义上来说,所有用于科学研究、检测鉴定和教学示范的动物都可以称为实验动物或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s),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家畜家禽、警卫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2.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3.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 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5.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死后应得到妥善处理。 6.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7.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8.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9.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在一般情况下,同种动物能共同生活、交配、繁衍后代,而异种动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相近种的动物交配产仔,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10.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11.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采用一定的交配方式繁殖且祖先明确的动物群。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12.近交(inbreeding)即近亲交配。从一个动物群体中有意识地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近亲交配有三种形式:兄妹交配、母子交配和父女交配,最常用的形式是全同胞兄妹交配。 13.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14.近交系的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的现象。 15.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RI):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再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为重组近交系。16.重组同类系(recombinant congenic strain,RC):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子代与两个亲代近交系中的一个近交系进行数次回交(通常回交2次),在不对特殊基因进行选择的前提下,再近亲交配14代以上而育成的近交系。 17.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在一个确定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 18.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是指通过杂交-互交和回交的方式将个体的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近交系。这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 19.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20.杂交群: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21.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不带有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22.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23.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指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24.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简称GF)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实验动物。 25.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26. 哨兵动物:所谓的“哨兵动物”是指为微生物检测所设置的指示动物。哨兵动物一般采用免疫功能正常的清洁级或SPF级封闭群动物。 27.屏障环境是专门为清洁级、SPF级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设计的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 28. 必须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由饲料供给,这类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29. 必需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 30.全价营养配合饲料是将各种饲料原料粉碎后按一定

实验动物学习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习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实验动物、动物实验。 2、根据我国实际,实验动物被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SPF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包括悉生动物)。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SPF动物,我国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清洁动物。 3、通常称近交系动物为品系,称封闭群动物为品种。 4、实验动物的年龄通常根据体重来判断。 5、裸鼠除全身无毛外,还有裸体和无胸腺,并随年龄增加皮肤变薄,头颈部皮肤皱褶,发育迟缓等特征。 6、药物筛选实验首选动物为小鼠;过敏实验首选动物为豚鼠;发热研究首选动物为家兔;实验外科学首选动物为犬;人类脊髓灰质炎等病的研究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做反射弧分析实验常用实验动物是青蛙。 7、实验动物常用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等。 二、名词解释 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2.近交系动物:是指至少经过20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其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鼠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 4.封闭群动物:不以近交形式进行交配,也不引入任何外来血缘,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从而保持群体的一般遗传特性,又具有杂合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我国制定的标准作如下定义: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实验动物学 重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与畜牧兽医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特点:A.综合性学科B.应用性强C. 发展迅速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特点:人工饲育、微生物控制、遗传背景清楚、应用要求、质量标准 实验用动物Animals for Research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实验用动物是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甚至观赏动物等。而实验动物是为研究的需要而培育的标准化的动物。确定是否是实验动物,要经过一系列检测,如微生物和遗传基因等,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程度分类 远交(封闭)群动物(Outbreed stock, Close colony) 基因突变动物(mutant stock) 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嵌合体(Chimera)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s) 同源近交系(Cogenic inbred strains) 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 杂交群动物(Hybrids)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悉生动物(Gnotophoric animal) SPF动物(Specific pathogen-free)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根据对饲养环境控制分类 Isolation system(隔离系统)animal; Barrier system(屏障系统)animal; Semi-barrier system (半屏障系统)animal; Open system(开放系统)animal. AEIR 动物(Animal)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试剂(Reagent) 近代实验动物学发展特点 1实验动物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2实验动物品种增加 3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日趋完善 4充分利用现有动物资源 5开展实验动物附属设施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研究 6转基因(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 7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监测方法的研究 实验动物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遗传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s)是应用遗传调控原理, 控制实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新的实验动物品系和多种实验动物模型, 以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目的.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种类、特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影响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利的环境条件; 实际上主要研究气候因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栖居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实验动物营养学(Laboratory 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饲料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实验结果关系的分支学科.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分支学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