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问答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问答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问答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问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共同点是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出身卑微,在大有作为前都经历艰苦磨练;摆事实,以事实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答:人要想大有作为,必须经历艰苦磨练。

3.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的?

答: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先举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错误可以使人变聪明,当然这种变化在于人主观努力“困于心”,苦难造就人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又个人推广到国家。

4.请赏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

答:该句对仗工整,文辞简约深刻。“入”指统治集团内部;“出”指对外关系,即与临国相处。在朝廷不能少直言敢谏臣子,在国外不能没有临国的侵扰。辨证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5.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气势恢宏,列举名贤,意在引出下文所要议论的问题。

6.“是人”只的什么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答:第一节中列举的名贤一类人物。又卑微而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7.“动心”二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下段张本。

8.文中“必先”一词领起的句子到行拂乱其所为为止。

9.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为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10.“困于心,衡于滤,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或内心、心理)与外在(或外表、外部)两方面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如果把它译为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内心困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1.第三段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答:苦其心志(内心磨练)。

12.本文中心论点中结论部分,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答:不是只谈个人发展。这里既是讲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历经磨难才能成才,同时也说明一个国家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长盛不衰。

16.这篇短文的论点是是什么?它主要是针对谁提出来的?

答: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主要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17.作者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18.用原文回答孟子认为人才出现的客观条件是使他经受艰苦的磨难,这样做要达到的目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第一段举了六个由社会最底层被提拔到高位的人的事例,其中从泥瓦匠中提拔出来的人

是傅说,从小贩中提拔出来的人是胶鬲。

20.第二段中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身体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

答:从反面,从国家的角度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句子来论证的。

22.“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结合史实,举例谈谈吗?

答:在于国内没有执法严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国外没有临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就将慢慢走向衰亡。

史实举晚唐、晚清均可。

23.根据本文内容,为下面的例句,补写出一个下句,构成一组对偶句。

上句:人无磨难人易惰,

答题要点: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回答;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25.《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引,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题要点:答案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回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26.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够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题要点: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回答。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内阅读: (一)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 ..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总结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畎(quǎn)傅说(yuè)游说(shuì)胶鬲(ɡé)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百里溪(xī)拂(fú)乱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增”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衡”通 “横”解释:阻塞,不顺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4)亲戚畔之(5)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1)拂通弼,辅弼(2)衡通横,梗塞,不顺(3)曾能增,增加(4)畔——叛,背叛 (5)属—嘱嘱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答案:使……坚韧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答案:被举用,被选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在外面,指国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案:是(代词,这个)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

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衡(同“横”,梗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观察到,检验)喻(明白)。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答案:B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

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阅读试题及答 案 xxxx2008 (一)(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xx·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xx所不能。 (2)人xx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xx》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着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衡于虑而后xx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在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明白。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指国内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二、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5)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题与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1)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1)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 舜发于畎亩 ..之中(5)人恒过.(6)曾.益其所不能()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2.饿其体肤。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曾益其所不能。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简答题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5.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6.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 8.〈〈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9.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10.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1.文中“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_____的道理,进而提出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2、法家拂士()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敌国 入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征.于色()B而后喻.() 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 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 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4分 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2分 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 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