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分析与总结之经济部分

2020年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分析与总结之经济部分

2020年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分析与总结之经济部分
2020年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分析与总结之经济部分

2020年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分析与总结

经济部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与商品是同时产生的。(×)

点拨:货币与商品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商品的产生早于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点拨:注意区分货币与黄金,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无实际意义。(×)

点拨: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但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4、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也有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点拨: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因此,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也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但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比例关系,取决于它所代表的货币的价值。

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点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商品供不应求、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因此,可以说通货膨胀引起了物价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6、使用银行信用卡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

点拨:使用银行信用卡能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但“十分安全”的说法不妥,使用信用卡也会有一定的风险。

7、外汇就是外国的货币。(×)

点拨: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包括外币,但不仅仅只有外币。外汇除了包括外国货币外,还包括:①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②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③特别提款权;④其他外汇资产等。

8、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点拨: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外币,有利于商品进口;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不利于商品出口。

9、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提高(或稳定)人民币汇率。(×)

点拨: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但人民币与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点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价值,但使用价值并不

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对同一种商品来说,质量好的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因而价值量比较大,价格也比较高。

2、“物以稀为贵”,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点拨:“物以稀为贵”说明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但供求关系并不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

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点拨: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但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货币发行量、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是矛盾的。(×)

点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所以价值决定价格。然而价格的形成又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市场形成价格,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既由价值决定,又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点拨:等价交换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定相符。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因此,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只存在于平均数中。

6、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点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7、商品价格上涨,消费需求一定会减少。(×)

点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需求会减少。但是受消费心理、市场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买涨不买落的情况。

8、水价提高,会使居民用水量大幅减少。(×)

点拨:水是生活必需品,水价提高,对居民用水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大幅减少。9、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

点拨:一般来说,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它的互补品需求量也会增加,它的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无关。(×)

点拨: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点拨: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靠生产创造出来的,大力发展生产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但生产决定分配,收入的多少最终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所取代。(×)

点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将逐渐降低,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将逐渐提高,但生存资料消费仍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必不可少的消

费,因此,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所取代的说法错误。

3、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点拨: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食品消费属于生存资料消费,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越高,用于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比例相对越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低。

4、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减少。(×)

点拨: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减小,但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支出的绝对量不一定减少,甚至还可能增加。

5、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点拨: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根本因素外,在分析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时,都应该加上“其他条件不变”这一限定条件,否则,“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之类的说法就是片面的。

6、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点拨:从众心理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7、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点拨: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会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对从众心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求异心理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对求异心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攀比心理是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硬要与比自己收入高的人在消费上看齐,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8、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点拨: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而是要求人们在消费时不挥霍浪费,要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原则。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扩大消费需求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

9、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

点拨: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社会保障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点拨: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社会保障对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有一定影响。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点拨: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但是,生产不是消费的目的,恰恰相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点拨:虽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但消费最终是由生产决定的,是生产决定消费而不是消费决定生产。

4、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展。(×)

点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济增长,积极、健康的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点拨:在我国国民经济和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其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点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点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8、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点拨: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是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9、股份合作制属于混合所有制。(×)

点拨: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基本特征,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10、我国农村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点拨:根据我国法律,我国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我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是集体所有制。

1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点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

点拨: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企业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企业不能把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2、有限责任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点拨: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共同出资,出资形式既可以是货币,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有限责任公司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不能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3、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财务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

点拨:股份有限公司可依法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的特定对象募股集资,具有开放性,因而须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开公司财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上市公司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财务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

4、股东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

点拨: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董事会聘用的经理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5、企业兼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企业破产不利于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点拨: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6、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点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7、政府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

点拨:政府从总体上制定政策和方针,促进就业;劳动者要自己改变就业观念和提高技能,进行就业或创业。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增加。(×)

点拨: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利息收入增加,但存款的实际收益不一定增加,存款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提高幅度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流通中的货币量会增加。(×)

点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减少。

3、储蓄存款信用度高,比较安全,没有风险。(×)

点拨: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4、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点拨: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没有存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就没有商业银行。因此,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5、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点拨: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是正确的。但是,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股票则是股东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证书。

6、股票的收益来源是股息和红利。(×)

点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7、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

点拨: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8、作为一种投资,居民购买商业保险与购买股票、债券的目的是一样的。(×)

点拨:居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保障生活;而购买股票和债券的直接目的都是获得收入。可见,购买商业保险与购买股票、债券的目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

点拨:在公有制范围内,存在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有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等。

2、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点拨: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收入,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劳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3、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点拨: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点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合理的分配政策、宏观调控。

5、工人的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点拨: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6、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没有差距。(×)

点拨: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没有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7、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点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

8、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点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点拨: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2、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点拨: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属于财政政策。

3、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大幅度提高税率。(×)

点拨: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还可以调整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税率”的说法不科学,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税率。

4、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点拨: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点拨: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当然属于财政收支平衡。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6、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点拨: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给;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

7、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点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企业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8、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一种骗税行为。(×)

点拨: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偷税行为。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9、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点拨: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减少偷税行为和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10、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点拨: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不能改变,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11、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人都是纳税人。(×)

点拨: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12、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要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

点拨:树立纳税人意识,既包括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也包括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点拨: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点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加强法律制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点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4、只要有了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点拨:竞争虽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盲目的竞争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垄断现象。

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点拨: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6、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点拨: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点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8、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

点拨: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9、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点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0、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点拨: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11、政府是超越市场的中立者。(×)

点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12、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效、更优越。(×)

点拨: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效、更优越。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点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质”,强调科学发展,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经济增长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点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点拨: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点拨: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5、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点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全球化。(×)

点拨: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即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同等受益。(×)

点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为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受益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点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而非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4、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由贸易原则。(×)

点拨: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5、“引进来”等同于“走出去”。(×)

点拨:“引进来”,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6、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点拨: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高考政治_易错点归纳

高考政治——易错点归纳 所谓热点知识就是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52.7%,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高中政治易错点(政治篇)

高中政治易错点 (政治篇) 1.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纠错]法律要代表人民意志,公民与人民不是一个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 [纠错]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并非人人都属于“人民”范畴。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纠错]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与专政两方面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公民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受到国家保护。 [纠错]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6.撰写“提案”反映了中学生积极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纠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权利,而非义务。 7.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纠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会随意增减。 8.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9.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好。 [纠错]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方式更好。 10.扩大直接选举范围,能够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纠错]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体现。公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11.我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间接选举的方式。 [纠错]我国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直接选举的方式,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 12.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选举徒有形式,与差额选举相比没有任何优点。 [纠错]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即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13.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人民群众进行决策。 [纠错]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直接决策权,我国的决策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4.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 [纠错]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 15.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提高公民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 [纠错]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1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纠错]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17.居民委员会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纠错]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18.把村级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最新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整理

最新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2、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5、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 7、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8、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9、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0、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1、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 12、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14、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 15、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 16、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 17、消费决定生产 哲学部分 1、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政治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政治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政治高考知识点1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及发展 ①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这些传播的媒介,就是传

媒。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②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交流的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政治高考知识点2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8】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含答案)

专题 28 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2018高考预测】 本专题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些内容是政治常识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主观题所占比重较大。 【难点突破】 难点一民主、专制、专政的关系比较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表现为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国家是利用强制力量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也有社会管理职能,但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例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推销其民主,但事实上这种民主内含着一系列矛盾,如( ) ①理论上国家代表全社会利益与实际上国家保护资本特殊利益的矛盾 ②政治法律形式上的平等与社会经济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矛盾 ③民主主体的多样性与民主表达机制单一性的矛盾 ④代议制下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点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含义: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 (2)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领导力量:工人阶级。 (4)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5)社会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 (6)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7)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优点和特点: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思维拓展】分析我国政治问题原因和决定因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去寻找答案。复习时应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找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4 5 6 7 8 9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 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 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k恶意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高中政治易错点(附解析)

经济生活一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才是)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 (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lO.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未必会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取代一说错误) 23.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易错知识点整理 政治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政治所特有的特点,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方法,简单实用的复习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经济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2、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5、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 7、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8、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9、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0、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1、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 12、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14、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 15、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 16、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 17、消费决定生产 哲学部分 1、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2020高考政治知识点汇总整理 高考政治知识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1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点归纳总结.doc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综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点归纳总结,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点归纳总结 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货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但货币主要是以自身价值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高。(×) 分析:使用价值无所谓大小,它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不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3.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分析:物价上涨的因素除通货膨胀外,还有商品供不应求、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特征,但并非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4.人民币汇率升高,国际购买力增强,是好事。(×) 应一分为二地分析: (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单位外币可以兑换较少的人民币,从一定意义上看,有利于我国进口,但不利于我国出口和经济的稳定。 (2)人民币小幅升值,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果,缓解过高的外汇储备,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改革只能稳妥地进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没有影响。(×) 分析: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6.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易混。(×) 分析: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变化方向相反);两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变化方向相同)。 7.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分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发生变化。 8.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分析: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水平较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并不取决于物价水平,不能说物价水平越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9.预期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分析:预期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二者虽然都具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预期消费坚持量入为出,讲求消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消费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超前消费则意味着消费严重脱离预期收入,是一种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消费行为。 10.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大全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大全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一: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