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传统是怎么样的?

我国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传统是怎么样的?

我国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传统是怎么

样的?

所谓早期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学龄前婴幼儿进行的科学、有效的训练与教育。我国学界通常将狭义的早期教育定义为0-3岁婴幼儿教育。我国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当前,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传统中蕴含着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与精神”。

一、早期教育时机:及早施教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传统教育强调“正本慎始”,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认为婴幼儿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提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贾谊主张“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即在儿童心还比较单纯时便开始教育,后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司马光认为及早教育对人一生成长大有裨益,提出“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古代的“早谕教”思想孕育着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生早年时期是个体成长与教育的奠基期与最佳期,婴幼儿许多能力的发展都存在相应的敏感期。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孩子出生时从

精神到物质都一无所有,但是他却拥有巨大的潜能。”科学研究也表明,生命的最初3年是人大脑迅速生长变化的时期。因此,现代婴幼儿教育应重视“及早施教”,抓住0-3岁婴幼儿各种心理活动的“敏感期”“最佳期”,对其实施良好的教育。

二、早期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古代学校系统缺少小学前教育,婴幼儿的教育只能在家中完成,故而传统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古代早期家庭教育可以分为贵族家庭教育(保傅之教、三母之教)、官宦家庭教育(以庶母为慈母,而兼子师、保母之事)和平民家庭教育(妻自养其子)三类。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以父母为核心,父母是他们的主要教育者且拥有绝对权威。因此,古代早期教育重“言”教,更重“身”教,强调父母要“亲仁以进德”,将律己和教子统一起来。曾子告诫为人父母者:“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朱熹很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婴儿出生后,如果没有母亲的哺养和教育,孩子后来的成长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生子必择乳母”。现代教育理论也主张,家长应该时刻以身作则,让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责任与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即认为“‘做父母’是桩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人父母者,应当汲取我国早

教传统的经验,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本领和教育的艺术性。

三、早期教育内容:生活教育

古人认为,婴幼儿身体还不够强壮,应当通过必要的生活能力教育,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生活能力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活举止的训练。《礼记·内则》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制订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即在孩子能吃东西的时候,教他(她)使用右手进食;“能言,男唯女兪,男鞶革,女鞶丝”,即在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教其学会应答大人的招呼,男孩学会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学会佩戴丝制衣袋。古代各种“幼仪”对婴幼儿的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作出了严格规定,要求婴幼儿“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毋倾视,毋倾听”,“饮食随时饱便休,不宜拣择与贪求”等,目的就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一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古人善于将保健与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婴幼儿养护经验,如“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规避危险”“避免惊吓”等,以今天的科学眼光看来,仍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育儿方式。婴幼儿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一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也将伴其一生。我国古代早期教育中,对婴幼儿实施认真、严格的生活训练的思想和做法,至今仍值得借鉴。

四、早期教育方法:示范为主

我国古代没有较成体系的早期教育规模和制度,但比较讲究婴幼儿教育方法,主张在婴幼儿“神情未定”的时期,施以良好的“熏渍陶染”“潜移暗化”,使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品德。《论语·公冶长》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贾谊提倡为婴幼儿创造一个“左右前后皆正人”的生活环境,确保其出生伊始即“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颜之推明确提出长辈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所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模仿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父母的言行为其提供了行为示范。父母若言行不一、表里相悖,会造成婴幼儿严重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因此,孟子主张“易子而教”(《孟子·离娄》),陆世仪提醒父母“教子须是以身率先”。现代心理学认为,婴幼儿的思维尚未自觉化、理性化,早期教育不宜使用逻辑性的道理说服方式。我们应学习古人在“风化熏染”中陶冶婴幼儿品性的做法,在早期教育中为孩子营造优良的环境氛围,发挥教育者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正如陈鹤琴所言,“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印象”。

五、早期教育理念:慈幼之道

爱护婴幼儿是人之常情,古代早期教育即是建立在“慈幼”思想基础之上的。孔子在谈及自己的志向时就说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者怀之”,就是说要“让幼小者得到关怀”。儒家的传人孟子进一步提

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通过“推己及人”,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别人的婴幼儿。西汉时期更是将“慈幼”作为六项国家政事之首。古代对“慈幼”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古代早期教育虽然强调要“知教”,但更强调要“知爱”,主张严慈相济、爱教结合的慈幼之道。司马光即提倡“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典全,尊亲其备”,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教育中,要以情动人和以理喻人,做到“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现代早期教育也应传承古代的“慈幼之道”,把热爱、尊重婴幼儿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婴幼儿既要教又要爱,教要教在正道上,爱要爱在心坎上。爱是教育的基础,是婴幼儿身心正常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只有寓爱于教,将爱的信息传达给婴幼儿,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成人无私的爱,他们才能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并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安全感。

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积淀。中国古代具有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合理利用我国早期教育传统中的思想精华,有助于更新早期教育观念,重建适合本土文化和婴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早期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