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共讲5节: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概说; 第二节: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五节:同义词与同源词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概说

一、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亦即由单向复转化过程中构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及其规律。这些规律对复音词的构造方式、表义特点的变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如本义与引申义;原始义与派生义,古义与今义,以及每组词义各自形成了依存、互补或转换的关系,而三组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的深层结构及规律,注意总结特殊性。(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如字与词的区别,区分到何种程度,对单音词、复音词、连绵字、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通假字、古今字等研究至关重要。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五)考察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左传?哀四年》:“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

《左传?襄二年》:“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其中的“门、肉、小”皆语法所谓活用。而从词汇上说可以是“守门、长肉、看轻”之意。再如:

玉――“玉音”,美好言词;“玉食”,珍类食品;“玉容”,美丽容貌;皆由“玉”的美好义得来。

虎――虎劲,虎将。牛――牛劲,牛脾气。

大夫――古代官名,宋代医官设有官阶,分为大夫、郎,医效,祗侯等。于是便成了医生的代称,沿用至今。

二、古汉语词汇学研究方法

古词汇研究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现代词汇学;二是沿用传统训诂学;三是创造新法,各有局限。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借用与创新结合。

客观方法:

(一)历时与共时结合。“综合、立体、动态”是其特点。如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演变与发展等。

(二)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相结合。

综合考察指通过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占有材料。典型分析指选用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本质性规律。前者便于宏观把握,后者则使结论更准确。否则,不综合考察,就会出现“言有易,言无难”。例如:“青”,古多指蓝色或绿色。如《荀子?劝学》,刘禹锡《陋室铭》所用。现代汉语指黑色,如“青布”、“青衣”,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古代青字不当黑讲”。误。

《尚书?禹贡》:“厥土青黎。”孔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晋书?阮籍传》:籍善为青白眼。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朝如青丝┅┅。”皆黑色。

典型分析如“行李”一词,综合分析可知先秦为“使者”义,到唐代引申为外行人行装。如:

白居易诗:“闻君每来去,矻矻事行李。”但进一步分析可知:

“行李”又可作“行理”,如

《左?昭3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致。”

《国语?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理,吏也,小行人也。”可见“李”通“理”,“理”义为吏。“理”是本字,由人演变为物的是“行理”。

其他典型分析如:

单音词与复音词――词汇系统及其发展;

词义演变――词本身的发展

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源词――词之间的历史渊源血缘关系;

声韵与训诂――词的外部生存条件。

(三)比较汇证的方法。

1、比较即对比。

一是古今对比。(古今无定时)如“脸”,古义脸颊,今义面部。

二是正反对比。如:“不举”一词组,义兼“不举乐”、“去盛馔”二义。

《国语·周语上》:“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韦昭注:“不举乐也。”

《左·襄26年》:“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似杜预为是)

《五蠹》:“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似韦昭为确)

进而考《周礼·天官》:“王日一举,鼎有十二,物皆有俎,乐侑食。……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

可见“彻乐”与“去盛馔”二事古本不分,只是在具体场合有所侧重而已。

三是互文对比。如:

庚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共、与义同】

2、汇证即用不同材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一是“异文汇证”,用同一文章或古籍的不同版本的异文,或古今引用时写的异文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例《荀子·非相》:“传者久则攻略,近则论详。”俞樾云:“论”乃“愈”之误,“愈”古作“俞”,校者误改为“论”。《韩诗外传》“久则愈略,近则愈详。”

二是异词汇证。即用意义相同的另一个词来求证同义。如“走见”。

《仪礼·士相见孔》:“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往也”。又:“某地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出也。”【缘文生训,难以信从。】贾公彦疏云:“走见有急往相见”之意,但又“非走骤之义”,自相矛盾。实则互文,《说文》“走、趋”互文。

三是本文汇证。

用本书的文字求证词义。如“归”有“归宁”之义。

《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羽。”毛传:“妇人谓嫁曰归。”笺相同。朱熹集注:“此章遂告其师氏,使告于君子以归宁之意。”以诗下文有“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可见朱注至确,毛、郑误。

三、古汉语词的构成

1、什么是词?

大致可以说:词是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的一种现成的或给定的语言单位。(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词的特点有三:

(一)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复合体。(包括约定俗成、音义统一。)

(二)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现成二字,区别于语素、词组。语素是具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其功能是构词而不是称谓和造句,不能在言语活动中自由运用。词组则不是现成语言单位,而是在古语中临时组合的)。

(三)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第一是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语言单位;第二是不能用其他语言单位替换;第三是顺序不能颠倒。例如:“塞责”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古汉语则是词组。(可倒序,可插入其它词)。

(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杨恽《报孙会宗书》);

(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韩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2、古汉语词的构成(按音节形式可分为:单音节与复音节词)

如:《曹刿论战》为例;

四、古代各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1、甲骨文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所收的字统计,甲骨文字的字数已在四千五百左右(去其多种形体的重复字数),当时能认识的字有九百多,现在已一千出头。这些字主要是记录占卜的,但也不完全局限于这方面。总的看来,它记录语言的功用已经很不小了;它反映出的内容相当丰富,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重要画面。笔者对其中700多个字进行分析统计并进行表意方面的归类,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