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为建立学前教育

机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工厂的发展,雇佣大批女工,母亲参加劳动,

幼小儿童无人照看,产生了社会问题,从客观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的任务、手段、内容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也不断发生变化,由早期的“看护儿童”到世纪

年代的“早期开端方案”,同时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有了较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学

前教育机构逐步转向以教育儿童,促进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

社会经济发展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丰富和更新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提供了条件。

在教育内容方面,扩大了认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发展,注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力方面,同时还注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解放妇女,减轻家长负担,保护和解放劳动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社会政治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1.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前教育目的的

合法实现。

2.统治阶级利用及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力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

3.统治阶级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

4.利用经济杠杆进行控制。

5.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二)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1.政治权力机关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1)日本: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2)美国:“早期开端发案”——在世纪年代与贫穷作战斗的运动中,为~岁前环境不得儿童提供教育及营养、医药的服务,使他们从早期开始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以改

变及不得的处境。

(3)苏联: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国家的学前教育制度。

2.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一是决定教育份额的多少,二是决定着教育经费的筹措。

(三)学前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前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人的发展和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学前教育的有些内容、任务和方法等并不随政治的改变而改变,反映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前世界各国的

学前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相近的一面。

三、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一)社会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会影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影响个体发展。

社会文化变迁对学前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递和保持必然会影响到学前教育;()文化的整合运动也对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育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去粗取精的主动选择,保证将社会文化的精

华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第二节社会变迁与学前教育问题

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式的

变革上,而且也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上。

一、高度科技化与学前教育

正面:对丰富、扩大、增加儿童的知识,拓展思维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负面:造就了一批“电视儿童”。他们缺乏社会性、过早成熟化、消极的模仿、信息图像化、失去语言交流和思维交往的机会。

二、高度工业化与学前教育

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在消耗着能源、自

然资源,造成不可低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前儿童健康危害极大。

三、高度城市化与学前教育

城市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但也出现了“城市环境综合症”,其中空间环境缺失问题对儿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都市的兴起割断了学前儿童与大自然的

天然联系;其次,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占据了儿童活动空间,使得儿童失去了共同游戏的场所。

四、住宅高层化、独立化与学前教育

住高楼的儿童由于户外活动少,与社会的隔离机会增加,机体抵抗力下降,患传染病、

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同时与伙伴的交往能力下降,处理能力形成也较晚。

五、食品精细化与学前教育

日常饮食日益精细化会导致过多摄取营养补品,弱化自体物质制造功能,甚至出现性早

熟、破坏身心正常发展等问题。

发展危机,是指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丧失、变异而给人的发展带来的障碍与问

题。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以进行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农村发展: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状特点1人均耕地仅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 2小农经济为主体3收入结构多元化4收入差距扩大5农业在GDP构成中比例不断缩小6劳动力流失7城乡二元化农村发展规划: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部署。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区域的资源,使农村各产业之间、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及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性计划。 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资源、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全局性2导向性3差异性4动态性 战略与规划的区别:战略: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指明方向。规划: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即确定具体步骤。 农村发展战略:在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条件(内因),及其相应影响因素(外因)的现状分析和预测,制订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制订所需要素部署方案和重大的政策措施。 产业选择原则:1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2市场潜力原则3关联带动原则 资源禀赋系数(EF)分析法:某一区域资源i在全国拥有的资源i中的份额与该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计算公式为:EF=(Vi/Vti)/(Y/Yt) 其中,Vi——某区域拥有资源i的数量;Vti—全国拥有资源i的数量;Y—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Yt——全国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EF>1,则某区域资源i在赫-俄模型意义是丰富的,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优势。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用以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判断标准。特点:1计量性或可量度性2具体性或可感知性3重要性或代表性4时效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分类: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反映不同领域)2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功能划分)3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经济、社会领域)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用于判断) 4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资源状况)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功能:(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比较功能(4)评价功能(5)预测功能(6)计划功能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目的、一定理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农村发展规划评判标准。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1目的性2理论性3科学性4代表性5系统性 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2明确区域在上一层次的大区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4国家各部、委、局颁布的各种涉农产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同名11487)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导语: 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前教育理论中重要的问题。其本质特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儿童大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认识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有正确的方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研究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现以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对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描绘一个简单的历史轮廓。 一、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 学前社会教育产生十八世纪后,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学前儿童是完全由家庭抚育、培养。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岁月,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 2.贫乏性。 3.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从总体上来看,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比奴隶社会更加丰富一些。 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现代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来诸多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中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如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它的环境就包括它周围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因素,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其中,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是生态因子。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在以教育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环境,这些环境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如家庭、幼儿园、游戏场地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诸因素构成了微观系统的要素或建筑模块。 1、微观系统的要素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①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幼儿看图书这一活动,从幼儿选择图书到翻开书页、观察图片、讲述内容或者自言自语,再到合上图书、书中的内容在幼儿头脑中产生印象,这个看图书的活动就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中的活动有的能够促进个体发展,有的则是阻碍发展。我们下面主要分析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具有目标并且坚持实现目标的活动能够促进发展。比如孩子画画,有的孩子乱涂乱画,根本没有想自己要画什么;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比如他出去玩回来后,往往愿意画下自己所看到的,事前会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并坚持画完。显然,具有目标并坚持画完的孩子的绘画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他的绘画技巧、绘画兴趣的发展。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②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比如学生。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角色也与社会意识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阳 37 摘要:山西是资源储备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开采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山西经济社会资源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本文分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也是中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很容易变成“资源陷阱”。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形成了山西高度依赖的经济体系。山西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粗放经营推动,靠资源的成本优势维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当大。全省矿产资源拥有量丰富,但多年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引发的资源短缺矛盾日逐尖锐。水、土地和森林资源严重缺乏,资源供应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即是解决山西资源支撑不足困境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二次资源”价值化的现实出路,对中部各省资源开发路径的选择,亦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煤炭行业。 推广煤炭绿色、安全、经济开采技术、装备和工艺,坚持先抽后采、煤气共采、煤与伴生资源共采,减少矿井废弃物排放量。加大边角煤、薄煤层以及高硫高灰煤的开采力度,提高煤炭回收率。优先采用输煤皮带、地下输煤通道等封闭储装运仓储系统,实现“煤不露天、煤不落地”,减少输送过程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矸石矿井回填、矿井水循环利用、煤层气液化、煤炭气化以及循环发电等方式,实现煤矿固、液、气相废物的综合利用。 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等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多途径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等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煤矸石直燃发电、治理沉陷区和裂缝区、煤矸石建材及制品以及复垦回填等大宗利用为重点,研发推广煤矸石制备化工产品、生产复合肥料、提取稀有元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绪论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矿产的利用分不开的。人类历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开始使用粗陋的石器防御和捕猎野兽。这种石器是用石块互相敲击而打制出来的,叫做旧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万年前,先人们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始磨制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人类迈入到“新石器时代”。 在公元前8千年到5千年,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开始烧制和使用陶器,被称为“陶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距今大约6到7千年前,西亚、南亚及北非居民掌握了炼铜技术。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时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期。人们把这一时代称为“青铜器时代”。 距今约3400年,赫梯王国(今土耳其境内)最早开始冶铁和制造、使用铁器。中国冶铁业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时间虽晚于西亚和欧洲等地,但发展迅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被称为“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17世纪以来,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煤炭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导致了工业革命,掀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钢铁成了国力强弱的标志,又被称为“钢铁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近百年来,人类大量开发和快速消耗能源,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大规模的全球或局部战争。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石油时代”。 当今世界,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工业,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又把现今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非金属的时代,称为“硅时代”。 二、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 当今世界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兴邦安民的重要条件,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重要价值。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矿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积累过程,都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索取为始端,不断地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加工过程,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和数量决定着它的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前教育本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及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 _________ 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娃要去“拿起汤 匙”,然后“吃东西”。 A ^ _____ B.2 C.1 2 . _________ 是定位在轴向的界限和眼睛、耳朵能扫到的外部界限之间的范围内。 A.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3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4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 5.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亲密对孤独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6 ?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 )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A.微观B.中介C.外部D.宏观 7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 __________ 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A.3 B.6 C.10 D.12 8?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9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你觉得午饭后我们做点什么? B.你在找老虎么? C.这是什么鸟? 16?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是什么形状? B.你住在哪条街? 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0. ______ 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很温和,遵守作息时间、但在新的环境中犹豫不决,最终这样的孩子会被新人活着 新情境所吸引。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1?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_____ 阶段,儿童把自己和母亲看作一个整体 A.1 旦2—C.3 D.4 12. ()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 华生B.班杜拉C.劳伦茨D.斯金纳 13. _______ 月大的婴儿能够找到在屋内走动的人,他们长大一点时,就会长时间注视他人,把头转向一个合适的 位置来观察他人在干什么,对于细心的照看者而言,这就是在邀请他们对话和玩耍。 A3 _____ B.6 C.10 14 ?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 ___________ 、动手研究、提出问题。 A.客体获得B.客体代替C.客体虚构 15. _________ 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 A. 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17.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 18.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恐惧和提防, 19. 周丽说: A.现实自我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情感维度包括 、温暖、尊重、接受、真诚。 6 .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 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8. _________ 的儿童通常是愉快的、有好的、平静的和适应能力强的。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7.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3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 ________ 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C.10 D.12 4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 种现象属于 ___________ A. 客体代替B.客体虚构C.时空转换 6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 A.3 B.4 C.5 D.6 A.1 B.2 C.3 D.4 B.2 —阶段, A.3 —阶段, A. 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得的。这种能力 B.4 ___ C.5 D.6 对照看者明显偏爱,但还没有自我意识。 B.2 C.3 D.4 7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 这是“认生期”。 A.1 “我希望自己热情、公正、勤奋、待人温和。”这一描述反映了周丽的( B.理想自我C.镜像自我D.主体自我 温情B.关怀C.移情 A.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2-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为:气候,山,河,海洋,空气等。 人工环境为: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各种人工和非人工材料。如:园舍、家具设备、玩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以及幼儿园的室内外场地设施等。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园风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物质环境对锻炼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物质环境创设的标准。如:在幼儿园物质设备中,贵重、精致并不是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好的材料和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多变换性。幼儿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摆弄它,创造性地玩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而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又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各种废旧物质,这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以及活动需要的。 2。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空间、时间及材料三个方面:1、空间是指幼儿园园舍的建设条件(如儿童厕所户外活动场地、活动室、桌椅等)。护外活动场地(如绿地沙地等)室内的空间(如活动室的面积、睡房、盥洗室、墙壁桌椅摆放等)活动区的设置等。2、时间是指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等。3。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的直接操作的各种物品。它使幼儿操作实践的对象,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材料。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必须拥有可提供学习的材料和设备。一般包括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 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3、自然资源中,低劣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缺口较大,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差 中国的一些重要的资源,例如铜矿和铁矿资源虽然总量能够满足目前社会生产的需要,但由于其中富矿比例很少,仍需要进口相当的富矿,才能弥补国资源的缺陷。据预测,到2010年,45 种矿产资源中,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仅有一半,而石油、天然气等17种矿藏不能保证或品种上存在不足,需要不同程度的进口以弥补国供应不足;铬、钴、铂族、钾盐、金刚石等 5 种矿产则严重不足,完全依赖进口。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消耗特征 总体来讲,中国的资源消耗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资源消耗量大,绩效较差 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上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今仍然奉行一种粗放型的、以能源资源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而不是以技术进步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它由非正式制度发展到正式制度,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演变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考察社会保障的实践史及其在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剖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不同实践模式,对修正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及技术选择方面的失误,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地发展下去,意义重大。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源远流长,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恤孤等措施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 不同时代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在不同的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考察社会保障实践史,科学划分社会保障的不同发展阶段,是认识社会保障客观发展规律和构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须的。 (一)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原始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社会。每一阶段都只具备适合本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需求的社会经济基础。 任何超越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都将带来不良的后果。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在农牧社会,农民依赖于土地和家庭,只需要救灾和济贫; 在工业社会,工人需要各种社会保险; 进入发达社会后,国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又将全面、普遍地增长。 越是发达的社会,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愈多,社会保障制度也越健全。 3.政府介入的程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因为政府介入的程度与介入的方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误区:政府介入越深越好。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如果社会保障活动只是少数人举办,并为少数人服务,其追求和实现的是低目标,社会保障也处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反之则相反。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即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以何种项目或子系统最为重要,则表明社会保障处于以该项目或该子系统为主体内容的时期 (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划分为(按照政府介入程度) 1.慈善事业阶段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2、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产生、发展、成熟)

论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JISHOU UNIVERSITY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论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程名称自然资源评价 作者:黄盛 学号:20094198036 所属学院: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年级:09级 指导教师:卓儒洞 完成时间:2012年06月9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论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我们确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关系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即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从其属性看,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它具有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严格区域性等特点。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三、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不足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当今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很长时间。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国情得出的方针性指导策略,是毋庸置疑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教育具有同一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样能更好地维护公民的权利,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有利于人们接受更好地教育。所以我国一再强调教育要公平! 目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教育中心转移 2、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3、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4、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