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2005-11-28易富贤光明观察点击: 14148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1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3386821.html,/tjsj/list/2004130_1.gif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3386821.html,/new/upimage/200581416313740946.jpg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4

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5

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更难,在强权和铺天盖地的大批判面前,更不用说了。?碎身粉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面对艰难的选择,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单身匹马,严正立场,深刻地展现了一位学术宗师坚持真理、无畏无惧的学术力量和知识分子不畏强权的崇高气节。 ————前言2016年3月26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马寅初纪念馆,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怀着敬仰之心来到了马寅初纪念馆。马寅初纪念馆是马寅初的旧居,位于杭州庆春路210号,门外矗立着穿着长衫的马寅初的铜像,其高大身影在阳光格外耀眼,一身正气,坚定的眼神,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是一座三层中西式砖木结构花园别墅,地方不大,面对着喧嚣的马路,却显得格外清幽与别致。竹?虚心劲节、宁折不屈?,先生生前喜竹,而竹的那种刚正不屈的风骨,也正映衬出了先生的崇高气节,因而三楼阳台上镌刻着?竹屋?二字。 走进纪念馆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塑像,他坐在椅子上,从容的看着书,身后则是几个耀眼的文字:?民族瑰宝——马寅初1882——1982?再往里走,一幅幅彩图,照片,娟秀的书法字等,见证着这位伟人的历史,顺着他的生命足迹,我们

走进了他的生命中,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我们对他的了解又上了个层次,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嵊州,1982年5月10日走完了悲壮绚丽的百年人生。 那时的马寅初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人生准则,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抗战时期,马寅初一身正气,针针见血的演讲使国民党的腐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丑恶无处藏身,他抨击了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对此,蒋介石恼恨交加,先采取拉拢的办法,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封官、批给外汇,统统遭到严辞拒绝。即使后来马老被抓进了牢房。但他依然没有屈服,出狱后,仍发表文章,批评时政,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也正是先生这种坚持,执着,文豪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虽然先生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与地位,面对着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其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敢说敢做,丝毫不动摇。 马老一生辛苦,在《民族瑰宝马寅初》这一书中提到马老童年并不幸福,求学也并不顺利尽管如此,他却毕生都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仅是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人口理论更是闻名中外,在多学科、众领域皆有建树。 马寅初年轻时曾留学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过以科学方式进行的中西对比,能用更敏锐的目光来审视中国。当时的马寅初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主张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

对联的分类

对联的分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具体来讲对联有以下几种分法。(一)按使用的范围分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总之从时间、空间的使用范围看,对联的分法如下表所示:对联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

答联2。装饰联(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1。正对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2。反对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3。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江河无止终而为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又如:但使人家有遗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4)--第三章第9课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第9课 材料题分析题 [材料呈现][材料1]梁启超曾认为:“国民不可不拜英雄,此英国诗人卡黎(莱)尔之言也。卡黎尔曰:‘英雄者上帝之天使,使率其民以下于人世者也。凡一切之人,不可不跪于其前,为之解靴纽。质而论之,宇宙者崇拜英雄之祭坛耳,治乱兴废者,坛前燔祭之烃耳。’嘻,殆非过言,殆非过言。徵诸古今东西之历史,凡一国家一时代社会之污隆盛衰,惟以其有英雄与否为断,惟以其国民之知崇拜英雄与否为断。”[材料2]恩格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问题思考] 请对比两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梁启超在历史观上的局限性。 (2)如何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综合分析] (1)梁启超的这一观点属于英雄史观,把英雄看作历史的主宰,否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一切唯心史观都有两个基本缺陷:第一,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但没有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这就是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未能正确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英雄史观正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唯心史观的根本观点出发,否认物质生产的历史作用,进而否认以物质生产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把英雄的意志、思想、才智看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认 无产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 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我今年73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直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印象是:“身体出奇的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停止了这个习惯。 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有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议他竟然不来听讲。 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这种“硬朗”自然存在于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逼他自杀,妄想!” 在1958年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说:“我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1960年,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撤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 马寅初曾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100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介绍马寅初人物

介绍:马寅初先生与他的新人口论 (介绍人物篇)之一 前言:最近,有许多报刊与杂志在介绍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其中当我读到介 绍我国一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时,顿使我眼前一亮,读到在他一生事迹中有其 成名的“新人口论”即计划生育论,乃因我本人后来在医院任职时,也曾参与 了计划生育的一些工作。回想起来,这项工作是与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 有其因果的相连关系啊! (1882~1982) 一、马寅初先生的个人经历: 1、出生:1882年6月24日至1982年5月,享年100岁。 2、籍贯:浙江绍兴 3、最高学历:191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 4、父亲:马棣生(在绍兴酿酒开一酒店为生) 5、母亲:王贤惠 6、儿子:马本初(共有八个子女) 7、孙子:马思泽(有很多不一一罗列) 二、马寅初的任职情况: 1、他在191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先任职北洋政府财政部工作。 2、后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出任北大经济系任教。 3、在民国时期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 4、南京政府立法院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5、新中国时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付主席(由周恩来的邀请) 6、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付主任。 总的来说,马寅初先生在三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其所担任的公职与教育都与他的专业经济相关联的。 三、他当官的抱负受挫: 他秉持当官的理念与设想越来越渺茫。他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的税,只能在穷人身上刮。三民主义名存实亡,权贵资本是实的一个国民政府,他说这些是为人痛哭也。 因此他后来便弃政从教想以教育后人来挽回中国的命运。他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四、因为言论激烈被当局关押: 1、1940年12月,马寅初被逮捕,中央社发稿称马奉命赴前方研究战区经济,实际上 他已被押进贵州息烽看守所。 2、1942年8月,他回到重庆,便被软禁在歌乐山家中。 3、1944年12月,此时马寅初已62岁,因有周恩来等人的呼吁终于获得了自由,数年 的监禁未能折损他的刚正公义。他获得自由后,曾多次发表自己的名言与演讲,其中有“今日中国之最大事业”要走上民主的路而后方可解决经济问题,若反其道而行走,就是会本逐末”。 结束语:马寅初先生的一生事迹,想来大概要连续写三稿才能完成。因为其后他在新中国政府后的任职期间更有大的动作与杰出的言论和发表。务请网友们拭目以待。同时今天又是清明节来缅怀先人,乃是后人应有的情份啊!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2003年7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3第19卷 第3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 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V ol.19 N o.3 [收稿日期]2003-05-08;[修订日期]2003-06-11 [作者简介]谢勇(1975-)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①引自参考文献[1]李宗正“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一文。 人口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谢 勇,徐 倩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始终伴随着争议,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而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推崇;否定;重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3)03-0022-04 Abstract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always comes with disputes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m ore than 100years ag o.China ’s academic circle has als o experienced from excessive encomium in the early stage ,via full denial in 1950’s ,to partial accepta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T oday ,however ,with greater im portance attached to sus 2tainable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comm on understand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K ey Words :Malthus P opulation Theory ;Encomium ;Deny ;Reappraise 一、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1798年他 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 (第一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在马尔萨斯生前共出过6版,并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条公理出发,即“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同时根据“土地肥力递减法则”引申出食物增长和人口增长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由此,马尔萨斯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命题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最后,马尔萨斯得出了他的结论, “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 生活资料保持平衡”[1] 。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 广泛的争议,《人口原理》甚至被认为是200多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在我国,对它的评价也一直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本文将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遭遇做简要的回顾与述评。 二、解放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倍受推崇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翻译成中文的时间较晚,直到1933年世界书局才出版了郭大力同志译的 《人口论》,而且印数很少。①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人口思想的研究。1906年《独立评论》发表的章宗元的文章《论古今生计界之竞争》,就主要宣传了马尔萨斯的生存竞争思想。 虽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也曾经遭到过批评,例如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学者和政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过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和陈独秀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但是总体来说,当时社会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还是推崇备至的。这与旧中国现实的人口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三座 2 2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北京大学江长仁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八八二年(清德宗光绪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五月初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口镇,出生时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乡里间盛传“五马”齐全,一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确实,马老一生历经了三个朝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是举国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师表”。 一、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学研究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初名元善,字尹初,后更字寅初。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越做越红火。童年时代,马寅初很想读书,更想到大城市去读书。父亲马棣生见五个儿子中,排行老五的寅初最为聪明伶俐,一定要马寅初学管帐记帐,继承“酒坊”家业,学做生意。为读书,马寅初的执拗,使他再次饱受皮肉之苦。父亲训斥他、罚他下跪。“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反抗着。 1899年,马寅初进入上海教会学校“育美书馆”读中学,由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刻苦,学习优秀,成绩年年班上第一。他中学毕业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本打算在矿冶方面干一番事业,,190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7年他被送往美利坚合众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

学矿冶系。学习一年后,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为“强国富民”,就必须改革中国经济,于是马寅初在美国决定潜心攻读经济学,他是我国比较早到国外学习经济学的学者之一。1910年他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他撰写的论文《纽约市的财政》出版发行后,立即轰动了美国财政界与经济学界,成为研究美国财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而且还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提出聘请他留校任教。其他大学也纷纷发出邀请,聘请他前往任教,但是,马寅初都一一婉言谢绝。他说:“我来美国留学,是为了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学成之后我不能留下。” 就这样,马寅初怀着一颗“强国富民”的爱国之心,于1915年返回阔别多年的祖国。先在财政部任职,随即他发现,他所学的那套财政学说来这里毫无用武之地。这样,他便断然拒绝了军阀政府的拉拢,宣称“官场习俗非我所愿”,发誓“一不做官,二不发财”。不久,义无反顾地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马寅初担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在北大期间马寅初先后开设了多门实用的经济学课程,如货币学、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交易理论、汇兑论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经济学范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1917年被选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又被选为北大经济门研究所主任。1918年被选为北大经济、商学门主任,同年参加蔡元培校长发起和组织的进德会,为甲种会员,并经常在校内外进行演讲。1918年1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召集各研究所主任商讨创办《北京大学校刊》,每月出刊

答案-2015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1-5BCDAA 6-10DBDCA 11-15DADDB 16-20CCBDC 21-25ABAAB 26、答: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②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理论品质 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②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③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④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7、答: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不断推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8、答: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指出了它长期存在的根源。 29、答:(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2008年06月04日10:19文史月刊 马寅初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0?呢?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曾

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9月,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马寅初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节育问题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看来可以公开谈论控制人口的问题了。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 马寅初陪同周恩来视察北大。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附答案与解析)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马寅初《新人口论》读后感 “新人口论”是马寅初于1956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他根据1953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人口增长的情况,认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1953年为止,中国人口一共有6亿多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但是,从1953年以后的社会情况考虑,人民生活改善,老年人死亡率降低,国内秩序安定,以及人们思想上希望多福多寿等等,马寅初估计“近四年来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千分之二十以上”。以六亿为基数,每年以千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不能不认为这样增长下去是太快了。因而,他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非控制人口不可”,“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不免给政府带来很多的困难”。为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借以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一面要积累资金,一面应控制人口。 马寅初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之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也就是现在《新人口论》的主要内容:建议在1958年至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五年中或这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 乍一看,“新人口论”在理论的周密和深度上以及对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完善、甚至某些不确切的地方,但是,它确实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0多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问题的提出是多么及时啊!今天读《新人口论》,更感到它的直接现实意义。如果从提出那时起,国家真正地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本着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来研究这个问题,又本着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来宣传它,恐怕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增长不至有这么快,困难也不至到达今天这样的程度。遗憾的是,那时没有这么做。相反地,对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却大加指责,大加批判,加了许多诬蔑不实之词。 从书开始回顾历史,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它否认了“人多是好事”这样一个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它谈论了人口的质量问题;谈论了人口和粮食的关系问题等等。但是从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新人口论”根本没有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来谈论人口问题,相反,它正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动来分析人口问题的,来谈论人口增长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貌似本来就没有“人多是好事”这一重要原理。 接着有很多人认为它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人口论》中说:“我深信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1000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50个人就可以做了,请问其余950人怎么办?因此,我就考虑到人多,就不能很快地机械化和自动化。”又说:“我国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多搞大工业,列宁也说过,没有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然而,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马寅初认为,这就难免发生副作用。 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上述意见不无道理。但是,在当时却被指责为荒谬的怪论,被认为是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不会出现多余人口的。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不可能发生“其余950人怎么办”的问题,而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踏步前进,还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它成了挑拨人们来反对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34课时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34课时A卷)系别班级学号姓名 一、辨析题(对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真理是主观的。 4、主体是人,客体是物。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不同。 7、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问答题(要求:要点清楚,并对观点适当展开。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4、联系实际,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大学生实际,用矛盾分析法谈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辨析

1、错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当时社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言论是过时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精髓并没有过时。 2、正确,意识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人的种种观念、看法,个体差异性很大,是主观的,但从其依赖的条件及反映的内容看,都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存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4、错误,片面夸大了主体和客体的范围。 5、正确。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错误。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7、错误。诚然,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但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因此,生产力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说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例如,当前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阶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8、正确。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简答题 1、(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

绍兴文化

绍兴文化历史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筑城于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到下世纪初,绍兴将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自然环境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9。14'至30。16',东经119。53'至121。13',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总面积790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人口区划 绍兴市下辖绍兴县(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经济资源水资源: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矿产资源 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人力资源 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旅游资源 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历史文化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若追溯到余姚(原为越属地)的河姆渡文化,则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以古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明,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水城,早在范蠡建城时,就有四座城门,33条河道,229座石桥。绍兴城内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水城格局,有河道17条(总长31公里),桥梁110座,其中建于南宋的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全市现存形态

2011年12月开卷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31 2、新生事物是什么?41 3、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45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1 5、如何理解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由斯大林在《论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 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条件是指同 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 素的总和。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 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因此不能孤 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 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 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必须要一切以

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例如,离开一定的条件、环境和 时空关系,即使连“天下雨好不好”这一简单的命题也无 法回答。不存在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原则或永恒观念,不 能片面地、僵死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但是,因世界万物 的复杂性和多种多样性,条件也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有必要的条件和非必要的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 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 不同的条件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 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种种不同条件,一切以条件、时 间和空间为转移,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 和基本方法。 6、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12 7、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66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