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展现出异常良好的换热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人

们对于纳米流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尚不清楚。进一步开展纳米流

体各种特性的机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纳米流体的认知,能够促进纳米流体的工程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综述了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

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应用上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稳定新;传热特性;导热系数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纳米尺度材料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强化传热工作者的视野。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1]率先提出了纳米流体的概念。所谓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在液体介质中添加纳米粒子或纳米管而形成的悬浮液。纳米流体与传统换热介质相比,在增强传热方面有着优良的特性。研究表明:纳米流体能显著提高传统换热介质的导热系数[2]。此外纳米流体在氨水鼓泡吸收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强化氨气吸收效果。制备导热系数高、换热性能好、传质效果强的纳米流体也必定会促进其在能源、化工、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3]。纳米流体概念的提出给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展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搞清楚影响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对于促进纳米流体在传热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

2纳米流体的制备

关于纳米流体的制备,己有许多相关综述可以参考,文献中采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步法和一步法[4,5]:

两步法是最为便利、经济的制备方法。纳米粉体工业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出金属或非金属的纳米颗粒、纳米管等纳米材料。两步法是指直接将纳米粒子分散到基液中的方法。首先,通过气相沉积法、化学还原法、机械球磨法或其它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纤维或纳米管,然后通过超声波振动、添加活性剂或分散剂、改变溶液pH值的方法,使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到基

液中。由于两步法将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纳米流体的制备分离开来,造成纳米粒子在两步操作过程中容易聚集,尤其是在纳米粒子干燥、储存、运输过程中。纳米颗粒的聚集容易造成微管堵塞、热导率降低。由于纳米粉体合成技术日益完善,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两步法在工业化合成纳米流体发展方向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如何使悬浮液获得长期稳定性却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宣益民等[6]将Al,Cu纳米颗粒,通过超声分并利用分散剂分散到机油传热液中得到浮到纳米流体。Hong等[7]通过两步法将Fe纳米晶粉末直接分散于EG(乙二醇)中制备了Fe/EG纳米流体。谢华清等[6]将碳纳米管,SiC纳米颗粒经超声振动和磁力搅拌添加到水,泵油中得到纳米流体。

一步法就是在颗粒制备的同时将颗粒分散到基液中去。在这种方法中,纳米粒子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来并直接混溶于基液中。由于这种方法避免了纳米粒子的干燥、储存、运输和分散过程,纳米粒子不易团聚,制备出来的纳米流体稳定性较好。但该法仅适合在低蒸气压的流体中制备含金属粒子的纳米流体,并且对设备要求较高,费用高,产量小,不易于工业化生产。

Zhu[8]提出了一步湿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流体,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次亚磷酸钠(NaH2PO2·H2O)为还原剂在乙二醇中还原五水硫酸铜(CuSO4·5H2O)来制备Cu/乙二醇纳米流体。这种方法得到了悬浮稳定无团聚的Cu/EG纳米流体。朱海涛[9]将纳颗粒湿化学法与纳米流体制备相结合(一步湿化学法),制备出石墨一水,Cu0一水等纳米流体。

3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好坏是制备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纳米粒子间具有相互连接面,其表面能的趋势、体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颗粒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前者是稳定的主要因素,后者是聚沉的主要因素。所以在纳米流体的制备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增加纳米颗粒间的排斥力、降低吸引力,使纳米流体处于稳定状态。而在纳米流体中起降低纳米粒子间引力作用的主要是溶液的pH值和分散剂,因此两者也就成为了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1pH值的影响

pH值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理论基础是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电位与H+和OH-的吸附密切相关,从而能够对分散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节溶液的pH 值能增加或抑制颗粒表面酸碱基团的解离,也就是改变了颗粒表面的电荷量,从而能起到影响体系分散性的作用[10]。

针对不同的纳米流体,pH值都能对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同的制备条件和纳米流体的不同所需要的最佳的PH值各不相同,且目前并未

找到一定的影响规律,因此配制纳米流体时需根据纳米颗粒的种类、粒径、分散剂的种类、含量与基液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调节pH值从而改善其稳定性[11]。3.2分散剂的影响

分散剂能够降低纳米颗粒的表面张力,优化颗粒表面的润湿特性,减弱颗粒间的吸引力,在颗粒间形成有效空间位阻以提高排斥力等等。因此向液体系中添加分散剂能够增强纳米流体稳定性。纳米流体采用不同分散剂时稳定效果各不相同,同样,不同纳米流体所对应的最佳分散剂也不同。且分散剂的种类及浓度同样是纳米流体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不同的纳米流体所对应的最佳分散剂种类和含量也不同,故为确定合适的分散剂种类及浓度只能运用实验手段来探寻最合适的分散剂种类和所对应的浓度[12]。

3.3其他

除了前面提到的PH值和分散剂以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包括纳米流体中各项组分的含量、纳米颗粒粒径、基液黏度、温度等。

研究者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来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Hong等[13]通过超声分散的方法来提高Fe/EG纳米流体的稳定性。Xuan和Li[14]分别以盐和油酸为分散剂来提高Cu/oil和Cu/H2O纳米流体的稳定性。Murshed等[15]用油酸(Oleicacid)和CTAB(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为分散剂来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Xie[16]利用浓硝酸来分散缠绕的碳纳米管聚集,得到了稳定和分散均匀的CNTs/DW(去离子水)、CNTs/EG(乙二醇)、CNTs/DE(癸烯)纳米流体。

综上所述,影响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添加物的尺寸、形态、体积分数、热导率,基液的粘度、温度、热导率以及纳米颗粒与基液之间的固-液界面层的性质。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4纳米流体的传热特性

研究纳米流体最终的目的便是将其应用于工业产生中,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所最关心的便是其对流换热系数、沸腾换热系数等传热性能。

目前关于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平细长圆管内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了颗粒体积分数、纳米颗粒属性、管径、温度、纳米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湍流)、Re数等对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17-19]。由于所采用的纳米流体不同、实验条件不同,所获得的影响规律也存在不少分歧。此外,纳米流体在自然对流、微孔道中的换热研究也有报道,但存在传热恶化与强化的分歧[17,19]。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还较少,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在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机理方面,人们采用均相模型、分散模型、颗粒迁移模型、非均相热平衡模型、格子-波尔兹曼等方法进行了研究[17]。由于对纳米颗粒的运动规律缺乏深入了解,

提出的模型难以全面考虑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影响因素,并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缺乏比较,因而现有的模型尚待改进。

目前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以池沸腾为主,核沸腾换热和临界热流密度作为池沸腾换热曲线最重要的两部分备受关注。在核沸腾换热方面,研究了纳米颗粒含量、腾表面粗糙度、热流密度、超声等的影响,并对气泡、沸腾前后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7,18,20]。部分研究认为纳米颗粒在沸腾表面沉积,导致核沸腾换热恶化,有的则认为添加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是减小液体表面张力、增加汽化核心数目,使核沸腾换热强化。孟照国等[20]在颗粒临界热流密度方面,研究了纳米颗粒大小及含量、基液种类、纳米流体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均发现纳米流体能大幅增加临界热流密度。此外,纳米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沸腾换热、在热管中的沸腾换热也有报道。人们从纳米流体的热物理参数、沸腾界面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沸腾传热机制,发现导热系数的提高及表面张力的降低对沸腾换热起积极作用;纳米颗粒在沸腾表面的沉积是影响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但纳米颗粒的沉积使沸腾界面的特性异常复杂。对沸腾界面特性的系统全面表征有望揭示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机制。

5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稳态和非稳态法。稳态方法主要是传统的稳态平板法[21],非稳态方法有瞬态热线法[22]、3ω方法[23]。在以上几种方法中,瞬态热线法由于其测量设备简单且测量速度快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而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ω方法由于其测量精确,而且一定条件下能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24]。

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大小、种类以及形状,本相流体的种类、温度、添加剂、酸碱等因素都会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其影响表现在:①随着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纳米流体热导率提高,并且提高程度是非线性的[25];②随着纳米颗粒尺寸的减小,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增加。如Li等[26]的实验结果表明对Al2O3-H2O纳米流体,在相同的体积分数和测试温度下,36nm的粒子构成的纳米流体其热导率要高于47nm的体系。但是,纳米颗粒在何种范围内,纳米流体的热导率随着颗粒的减小而增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反地,最近有研究结果发现,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减小至量子尺寸时,纳米流体的热导率与本相流体相比并没有提高,此结果表明小粒子的纳米流体体系更为复杂;③XIE等[27]和TIMOFEEVA等[28]的研工作都表明.拉长形状(例如柱状)的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流体其热导率要高于球形纳米粒子;④纳米颗粒的种类对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影响分两种情况,对热导率较低的纳米颗粒(例如金属氧化物[29]),纳米颗粒种类不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而对于热导率较高的纳米颗粒(例如金属[30])

则不然,在一定的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下,不同种类的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相差比较大;⑤本相流体热导率越低,则其相应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提高的程度越大[31];⑥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强烈地依赖于温度[25],这一点目前可以达成共识,并且其原因主要是纳米粒子的运动。但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来,温度如何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根据纳米流体的不同,热导率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甚至有的随温度的变化并不单调;⑦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的团聚会直接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32],很多研究者通过加入添加剂来保证纳米粒子分散在本相流体中,以此来阻止粒子之间的聚集。关于添加剂对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工作,根据添加剂的种类以及添加数量的不同在以往的文献中比较分散。但是大部分涉及添加剂的研究结果[30,33]表明加入添加剂可以提高纳米流体的热导率;⑧少量的文献中报道了pH值会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存在一个优化的pH值,此时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最高。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在实验研究上对于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影响因素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即纳米流体能显著提高本相流体的热导率,但是对其影响规律的认知还存在许多分歧,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6结语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研究者对纳米流体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出:①在纳米流体的热物性研究方面,相当数量的工作集中于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对热导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其影响规律的认知还存在许多分歧;②对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缺乏比较;③纳米颗粒的添加对纳米流体比热容的影响仍无一致结论、影响纳米流体比热容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及熔盐纳米流体比热容提高的机制仍不清楚;④目前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能够准确预测纳米流体的黏度,尽管不少研究者对纳米流体黏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但仍没有规律性的结论得出;⑤对纳米粒子稳定分散需要的条件还不清楚,未来仍需寻找保持纳米流体长期稳定性的方法。

针对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应用,纳米流体未来的研究将在几个方面展开:①深化热导率研究,包括系统认知纳米流体导热的机理以及对热导率的准确预测和计算;②进一步拓展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的实验及模型研究,将模拟结果用于对比和预测实验数据,发掘导致研究结果多样性的潜在机理;③深入研究纳米流体比热容与其影响因素间的依赖关系,探讨纳米流体的微观结构,揭示熔盐纳米流体比热容提高的机制;④发展纳米流体黏度理论,建立流变特性、强化传热特性等

各种性能之间的桥梁,以期实现对纳米流体本性的了解;⑤强化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寻找保持纳米流体长期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此外,纳米流体热物性的研究与纳米流体的制备密不可分。近些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日臻成熟,研究者们利用溶剂热合成、热分解金属前驱体、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已能制备具有可控尺寸和形貌的各类含不同组分的具有超结构的纳米材料,例如芯壳结构、合金和非均相二元金属材料等。由于其各组分间具有特殊的接触界面,彼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因而构成一个独特、多功能、可调控性能的复合系统,对这些具有复杂结构的纳米材料构成的纳米流体系统进行研究可望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纳米流体的制备与特性仍处在研究阶段,在进入产业化应用之前需要优化各种因素,将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纳米流体性质结合有可能成为增强新型换热工质效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使新型高效纳米流体在太阳能热发电、工业余热回收等储热传热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1]SU S C.Enhanc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luids with nanoparticles,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non-Newtonian flows[J].ASME FED,1995,105(99):231.

[2]李强,宣益民.纳米流体强化导热系数机理初步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02,17(6):568-71.

[3]EASTMAN J A,CHOI S,LI S,et al.Anomalously increased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ethylene glycol-based nanofluids containing copper nanoparticl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1, 78(6):718-20.

[4]洪欢喜,武卫东,盛伟,et al.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27(12):1923-8.

[5]李艳娇,周敬恩,刘长江,et al.BN/EG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2, 43(7):843-7.

[6]李强,宣益民.纳米流体热导率的测量[J].化工学报,2003,54(1):42-6.

[7]LEE D,KIM J-W,KIM B G.A new parameter to control heat transport in nanofluids:surface charge state of the particle in suspension[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6,110(9):4323-8. [8]ZHU H,ZHANG C,LIU S,et al.Effects of nanoparticle clustering and alignment on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Fe3O4aqueous nanofluid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6,89(2):023123.

[9]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

[10]李晓贺,丰平,贺跃辉.纳米粉末在水中分散性的探讨[J].纳米科技,2007,1):17-21.

[11]CHEN H,YANG W,HE Y,et al.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ur of aqueous suspensions of titanate nanotubes(nanofluids)[J].Powder Technology,2008,183(1):63-72.

[12]LI X,ZHU D,WANG X.Evaluation on dispersion behavior of the aqueous copper nano-suspensions[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7,310(2):456-63.

[13]HONG T-K,YANG H-S,CHOI C.Study of the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e nanofluid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5,97(6):064311.

[14]XIE H,LEE H,YOUN W,et al.Nanofluids containing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ie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3,94(8):4967-71.

[15]BUONGIORNO J,VENERUS D C,PRABHAT N,et al.A benchmark study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9,106(9):094312.

[16]PUTNAM S A.Thermal probes of nanoparticle interfaces:Thermodiffusion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particle suspensions[M].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7.

[17]于丹竹.声波在覆盖层及船体结构中的传递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8]AGRESTI F,BARISON S,BATTISTON S,et al.Tuning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of silver based nanofluids by controlling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J].Nanotechnology,2013,24(36):365601. [19]朱金华,王源升,文庆珍,et al.水声吸声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4):46-50.

[20]王仁乾,马黎黎.吸声材料物理参数优化的研究[J].声学技术,2004,23(2):73-8.

[21]SELIMEFENDIGIL F,?ZTOP H,ABUHAMDEH N.Natural Convection and Entropy Generation in Nanofluid Filled Entrapped Trapezoidal Ca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J].Entropy, 2016,18(2):43.

[22]NAGASAKA Y,NAGASHIMA A.Absolute measurement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liquids by the transient hot-wire method[J].Journal of Physics E:Scientific Instruments, 1981,14(12):1435.

[23]WANG Z,TANG D,LIU S,et al.Thermal-conductivity and thermal-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of nanofluids by3Ωmethod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heat trans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2007,28(4):1255-68.

[24]王照亮,唐大伟,郑兴华,et al.利用3ω法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J].化工

学报,2007,58(10):2462-8.

[25]PUTRA N,THIESEN P,ROETZEL W.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for nanofluids[J].Journal of heat transfer,2003,125(567-74.

[26]LI C H,PETERSON G.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l2O 3-water nanofluid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7,101(4):044312.

[27]XIE H-Q,WANG J-C,XI T-G,et al.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uspensions containing nanosized SiC partic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2002,23(2):571-80.

[28]DING Y,ALIAS H,WEN D,et al.Heat transfer of aqueous suspensions of carbon nanotubes(CNT nanoflui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6,49(1):240-50.

[29]LEE S P,CHOI S,LI S,et al.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luids Containing Oxide Nanoparticles[J].Journal of Heat Transfer,1999,121(2):280-9.

[30]LIU M-S,LIN M C-C,TSAI C,et al.Enhanc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with Cu for nanofluids using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6,49(17): 3028-33.

[31]XIE H,WANG J,XI T,et al.Dependence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particle-fluid mixture on the base fluid[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2002,21(19):1469-71.

[32]HONG K,HONG T-K,YANG H-S.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e nanofluids depending on the cluster size of nanoparticl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6,88(3):031901.

[33]ASSAEL M,METAXA I,ARVANITIDIS J,et al.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carbon multi-walled and double-walled nanotubes in the presence of two different dispers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2005,26(3):647-64.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_李云翔

doi :10.3969/j.issn.2095-4468.2013.04.111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李云翔,解国珍*,安龙,田泽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摘 要] 本文综述了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1995年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的 Choi 等提出将纳米级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颗粒添加到换热工质中制备出新型换热工质“纳米流体”的方法,而且指出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是纳米流体能否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等物性是反映介质流动与换热的关键因素。为使纳米流体成功地应用于工业实际,必须对其传热特性做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诸多文献对纳米流体强化沸腾传热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成果证明纳米流体能强化传热,而另外的研究成果则认为纳米颗粒的添加非但不能强化传热甚至出现恶化现象。 [关键词]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粘度;分散稳定性 Review on Research of Nanofluid LI Yun-xiang, XIE Guo-zhen *, AN Long, TIAN Zei-hu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t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anofluid was reviewed in the present study. Nanofluid was firstly proposed by Choi et al. of U.S.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in 1995, and it was prepared by adding nanoscale metal or nonmetal oxide into heat transfer fluid. Choi et al.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stability of nanofluids is the key facto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viscosity and othe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fluids are the key factors reflecting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apply nanofluids in industrial practice, the heat transfer chacteristics of nanofluid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deeply.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nano-fluids is controversial; som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nanofluids may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while some othe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deterioration effect rather than enhancement effec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ano particles. [Keywords] Nanofluid; Thermal conductivity; Viscosity; Dispersivity and stability *解国珍(195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制冷与空调设备关键节能新技术研究、CFCs 和HFCs 替代技术研究、纳米微粒对空调制冷系统流体特性影响研究等。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一号北京建筑大学,邮编;10004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176007);北京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资助。 0 前言 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化工、汽车、建筑、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热介质在传热性能等方面受到严重的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纳米材料技术应用于强化传热领域,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 1995年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的Choi 等[1]提出将纳米级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颗粒添加到换热工质中制备出新型换热工质“纳米流体”。由于金属及其氧化物的导热系数远大于液体,而且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度和强表面效应使得其在液体中能够稳定地分散,所以既使得传热工质的换热性能大大提高,也避免了传统微米级材料添加剂沉降造成管路阻塞等不良后果。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纳米流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进行了概括,包括:纳米流体稳定性的研究、纳米流体物性的研究、纳米流体传热特性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对纳米流体物性以及传热特性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一方面,这对纳米流体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起到参考和提示的作用;也对分析相关实验现象及数据给出合理的解释具有指导意义,对探寻纳米流体传热的物理机制及建立相关模型给出借鉴。另一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目前的研究进展可看出这个领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为了制备热物理性优良的纳米流体,首先要研究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KeblinskI 等人[2]指出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是纳米流体 45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 究进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末以来, 纳米科学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将体系的尺寸减小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如 1~100 nm)时,在不添加任何其他组分的情况下,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会发生变化。量子力学已经证明,大量原子组成的固体材料的价电子为连续的“能带”,当这类体相材料在某一方向上被缩小,特别是缩小到纳米尺度时,电子在该方向的运动就受到空间的束缚和限域,这种限域效应将会改变电子运动特性、导致体系电子结构特别是价电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会产生量子突变。这种体系尺寸对电子特性的调变为催化剂的催化特性进行调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1]。. 近几年,部分研究团队在利用纳米材料的限域效应对催化剂的改性以及催化过程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且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道和文章被发表出来,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较早也很突出。该团队在铂金属颗粒表面加载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制备出了具有界面限域效应的TMO/Pt非均相逆催化剂(Oxide-on-Metal Inverse Catalysts),利用界面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影响作用,改善了在催化过程(特别是在催化氧化反应)中传统非均相催化剂容易出现的催化活性中心的失活以及催化功能的失效等问题[2]。 图1两种金属催化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A)传统的氧化物作为载体的金属催化体系(Oxide supported metal system) 和 (B)过渡金属纳米氧化物倒载型催化体系(oxide-on-metal system)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全解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李若木 学号:115104000462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展现出异常良好的换热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人们对于纳米流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尚不清楚。进一步开展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纳米流体的认知,能够促进纳米流体的工程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综述了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应用上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稳定新;传热特性;导热系数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纳米尺度材料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强化传热工作者的视野。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1]率先提出了纳米流体的概念。所谓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在液体介质中添加纳米粒子或纳米管而形成的悬浮液。纳米流体与传统换热介质相比,在增强传热方面有着优良的特性。研究表明:纳米流体能显著提高传统换热介质的导热系数[2]。此外纳米流体在氨水鼓泡吸收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强化氨气吸收效果。制备导热系数高、换热性能好、传质效果强的纳米流体也必定会促进其在能源、化工、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3]。纳米流体概念的提出给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展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搞清楚影响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对于促进纳米流体在传热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 2纳米流体的制备 关于纳米流体的制备,己有许多相关综述可以参考,文献中采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步法和一步法[4, 5]: 两步法是最为便利、经济的制备方法。纳米粉体工业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出金属或非金属的纳米颗粒、纳米管等纳米材料。两步法是指直接将纳米粒子分散到基液中的方法。首先,通过气相沉积法、化学还原法、机械球磨法或其它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纤维或纳米管,然后通过超声波振动、添加活性剂或分散剂、改变溶液pH值的方法,使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到基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问题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问题 李新芳,朱冬生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1 E-mail xtulxf@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4258308.html, 摘要:介绍了纳米流体的制备技术,重点阐述了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特异性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纳米流体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制备;传热性能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1,2],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提高液体传热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在液体中添加金属、非金属或聚合物固体粒子。由于固体粒子的导热系数比液体大几个数量级,因此,悬浮有固体粒子的液体的导热系数要比纯液体大得许多。自从Maxwell 理论发表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在液体中添加固体粒子以提高其导热系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这些研究都局限于用毫米或微米级的固体粒子悬浮于液体中,由于这些毫米或微米级粒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引起热交换设备磨损及堵塞等不良结果,而大大限制了其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纳米材料技术应用于强化传热领域,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3]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纳米流体:即将1~100nm的金属或者非金属粒子悬浮在基液中形成的稳定悬浮液,这是纳米技术应用于热能工程这一传统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研究表明[4-6],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可以显著增加液体的导热系数,提高热交换系统的传热性能,显示了纳米流体在强化传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其行为接近于液体分子,不会像毫米或微米级粒子易产生磨损或堵塞等不良结果。因此,与在液体中添加毫米或微米级粒子相比,纳米流体更适于实际应用。 总之,由于纳米流体在各类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部门能够产生新的变革,加上它的运动方式新颖、能耗小、无污染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受到人们极大关注。目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开展这项研究,有关其基础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流体的制备,重点论述了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特异性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050561017)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 NCET-04-0826)项目资助. - 1 -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材化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其相对于其他催化剂的优势,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类型、部分应用以及相对应类型催化剂例子的介绍,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手段,最后介绍了部分国内和国外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应用制备催化活性进展 近年来,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催化研究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 实例就是纳米催化剂(nanocatalysts—NCs)的出现及与其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NCs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 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 NCs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涂料、生物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NCs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1.1表面效应 通常所用的参数是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nm减小到1nm时, 表面原子数将从20%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 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 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外,Perez等认为NCs的表面效应取决于其特殊的16种表面位置, 这些位置对外来吸附质的作用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吸附态, 显示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1.2体积效应 体积效应是指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比其更小时, 晶态材 料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 非晶态纳米颗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 使得其在光、电、声、力、热、磁、内压、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都较普通颗粒相发生很大变化,如纳米级胶态金属的催化速率就比常规金属的催化速率提高了100倍。 1.3量子尺寸效应 当纳米颗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将由准连续态分裂为分立能级, 此时处于分立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可使纳米颗粒具有较突出的光学非线性、特异催化

纳米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智能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绪论 智能复合材料是一类能感知环境变化,通过自我判断得出结论,并自主执行相应指令的材料,仅能感知和判断但不能自主执行的材料也归入此范畴,通常称为机敏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由于具备了生命智能的三要素:感知功能(监测应力、应变、压力、温度、损伤) 、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处理信息、判别原因、得出结论) 和执行功能(损伤的自愈合和自我改变应力应变分布、结构阻尼、固有频率等结构特性) ,集合了传感、控制和驱动功能,能适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发出指令,并执行和完成动作,使材料具有类似生命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愈合及自适应能力,是复合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它兼具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性。 在一般工程结构领域,智能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来实现结构性态的控制。具体说就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频率、外形等方面的特性,来抑制振动、避免共振、改善局部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优化外形、减少阻力等。在生物医学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替代材料和生物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已实际应用于飞机制造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航天飞行器上也已经使用了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智能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发展也十分迅速。如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光纤光栅(OFBG)复合形成的FRP—OFBG 复合筋大大提高了光纤光栅的耐久性。将这种复合筋埋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地检测混凝土的裂纹和强度,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尺寸,十分适于工业化生产。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形状记忆、压电等几种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通过对聚合物进行分子组合和改性,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形状(起始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相应地改变形状并将其固定变形态。如果外部环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规律再次发生变化,它们能可逆地恢复至起始态。至此,完成“记忆起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聚合物的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记忆效应。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变量最大可为200%,是可变形飞行器

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年月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马成乡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随着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也逐渐的开展起来。本文在分析影响纳米光催化剂性能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开始被社会媒体广泛的暴露出来。在种类比较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机物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天然有机物对环境水体的污染比较小,大多数人工有机物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光催化技术与其他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相比,并不需要进行二次净化处理,而且这种纳米光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一、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因素研究 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性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剂的晶体结构:通常用作光催化剂的TiO 2具有两种晶体结构,分别为锐钦矿型和金红石型。有的研究结构表明,如果在锐钦矿型的晶体上进行金红石型晶体的生产,能够有效的促进锐钦矿型晶体多污染物的吸收。2.纳米催化剂粒径的影响:催化剂粒径的大小对其催化性能具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粒径的降低,光谱能够响应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尤其当光催化剂离子达到纳米级别时,将会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随着纳米粒径的进一步减小,光的载流子在表面符合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也就意味着光催化剂性能的下降。3.比表面积的影响:在反应物质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表面积越大,催化剂的活性也就越高;另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是并不稳定的。 在反应体系与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的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对于光子的表面迁移和吸附以及解吸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问对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比较小。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各类有机物的催化反应过程时,反应速率与温度比较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描述。2.溶液PH 值得影响:溶液的PH 值对半导体的能带分布和表面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影响。徐成杰等人在研究TiO2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发现,当溶液的PH 值为7时,其降解的效率达到最低。3.光强度的影响:当环境中光的强度较低时,降解速率与光照强度程线性关系;中等光照强度,两者呈现平方根线性关系;当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时,催化速率的增加并不明显。 二、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当前纳米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TiO 2的光催化剂掺杂改性研究。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自由电子与空穴相互复合的概率,可以在二氧化钛中掺杂少量的稀土离子。非金属离子的掺杂可以使得辐射光谱的范围进一步增强,进而可以提高可见光的利用效率。最近十年以来,双组份甚至是多组分掺杂已经成为纳米光催化剂TiO 2改性研究的热点。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 AKATania 等学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N-TiO 2光催化剂,ES R 实验研究表明,这种经过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在500-678nm 光源的照耀下,对于乙醛的降解具有优异的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从本质上来说,半导体复合就是指一种物质粒子对另外一种物质粒子的修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半导体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Tang 等人制备了CaIn 2O 4复合半导体,在亚甲基蓝120min 的脱色实验内,其脱色率可以达到96%。T ony 等人研制除了Fe 2O 3-S nO 2、CuO-SnO 2等类型的复合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剂。 三、展望 纳米光催化剂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方案,但是目前环境中的光催化剂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影响纳米光催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反应温度、PH 值等因素;其次对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在以后的污水处理方面,应该设计比较简单的工艺组合反应来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得纳米光催化剂能够真正的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GuoX.,Yang J.,Deng Y.et.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hierarchic al lead tungstate superstructures re f f 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urf actanats[J].European Journalof Inorganic Chemistry,2013,2010(11):1736-1742. [2]SeguraPA,Frane oisM,Ga gnonC,etal.Reviewof theoeeurreneeo f anti-inf eetivesin contaminatedwastew atersandnatUr alanddrinkingw a ters[J].EnvironHealthpersP,2012,117(5):675-684. 管理创新 2014129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完整word版)关于表面活性剂对水基纳米流体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关于表面活性剂对水基纳米流体特性影 响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能量传递研究及应用技术方面,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已获得关注。目前,关于纳米流体,主要从其制备、稳定性、热物性及传热传质等方面研究。稳定的纳米流体是进行各种研究及应用的基础。由于悬浮于流体中的纳米粒子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不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如何保持粒子在液体中均匀、稳定地分散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常用的纳米流体分散技术里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流体特性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即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根据其在水中能否电离将其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成的活性基团,又将其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流体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主要考虑基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在水基纳米流体中,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

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型的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E)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流体特性的影响主要从种类和浓度来考虑。针对已有的研究,总结和分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流体稳定性和热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并从机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相应的研究方向。 1 表面活性剂对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流体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已发表的文献中,重点研究其种类和浓度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因素非常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实验所得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李金平等提出了水基纳米流体中选择表面活性剂的一些建议,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 A)和SDBS 对Cu、Ag 和TiO2纳米粒子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得出PV A、SDBS 及两者的混合能够使Cu、Ag 纳米流体稳定悬浮,而不能使TiO2纳米流体保持1h 以上的稳定悬浮。作者分析认为TiO2纳米流体中粒子吸收光能后,在表面生成的两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自由基抑制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即表面活性剂在粒子表面没有发挥作用。PV A 和SDBS 的混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2011年第4期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12月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李彦菊1,高飞2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综述了纳米材料 的分类、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1前言 纳米(nm)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nm 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呈现出特殊性能。这种既具有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正是利用纳米粒子这些特性实现其在各行各业中的特殊应用[1,2]。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科技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高度重视,纷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旨在占领战略制高点,提升未来10~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十分重视,先进的纳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3,4]。 2纳米材料的分类 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5]。在纳米材料发展初期,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广义而言,纳米材料是指在3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如果按维数[6],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3类:①0维,指在空间3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1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③2维,指在3维空间中有1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7,8]。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电体、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纳米材料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例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都是由纳米微粒构成的[9,10]。 3纳米材料的特性[11,12] 3.1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体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李彦菊(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8

纳米流体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具有导电性、催化活性等特性,离子液体有宽电化学窗口和导电性,以两者合成的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光催化、电化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纳米流体常用的两种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标签:离子液体;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广受关注,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是离子液体及纳米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用特定方法合成的复合物,不仅具有离子液体的性质,也具有纳米流体的性质。离子液体因其特性,能够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并且能够阻止纳米粒子团聚特性,为纳米流体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的研究逐渐被报导。目前较成熟制备纳米流体的方法有:一步合成法和两步合成法。 1 一步合成法 一步法是直接在纳米颗粒制备的同时把金属颗粒沉积到液体基质中。一步法中,纳米颗粒通过气相沉积制得再混溶于基液中。此方法制得的流体中纳米微粒稳定且粒径小,分散性好并不易团聚,不加分散剂也能长期稳定。能用在金属纳米流体的合成,但是此方法条件苛刻,要求在低蒸气压条件下且必须在流体介质中反应。此方法适用于对纯度要求高的少量產物合成,但是此法产量低且对设备要求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2 两步合成法 两步法是将纳米微粒的制备与流体的合成过程分开首先,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合成方法。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法或别的方法如机械球磨法和化学还原法,将制备出的纳米颗粒,通过超声、搅拌、加入分散剂等其他方法,使纳米颗粒稳定、均匀地分散到基液中。由于纳米微粒制备的技术日趋完善已达工业化水平,使得两步法在工业中应用有明显优势。两步法合成纳米流体的缺点就是,制得的纳米流体不够稳定,还需要不断研究改善。 合成纳米流体后,需要对其稳定性、形貌、性质等进行表征。表征纳米流体的方法主要有: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颗粒大小及形貌进行表征,此方法需要将纳米颗粒分离,在分离过程中会造成纳米微粒形貌改变以及因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发生团聚现场。利用分光光度计对纳米流体的吸光度表征,吸光度越大,纳米流体越稳定或紫外可见光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蓝移,纳米流体的颗粒越小,纳米流体越稳定。使用专业的纳米粒度仪,纳米流体稳定性越好Zeta电位的绝对值之差越大;利用纳米粒度仪对纳米流体的粒度大小进行测量,平均粒径较小的纳米流体较稳定。还可通过沉降分析、激光衍射等多种方法进行表征。

金属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高等物理化学 学生姓名:聂荣健 学号:……………..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专业聂荣健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水热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水热合成金属氧化物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Name Rongjian Nie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 is briefly describrd.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spected. Keywords: nanomaterials; hydrothermal; metal oxides ;

引言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近年来已在许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方面,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技术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1.纳米材料简介 1.1 纳米材料概述 纳米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纳米=10-9米,1纳米大约为10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仅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0.1%。纳米材料则是在纳米量级(lnm-100nm)内调控物质结构所制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其三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且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块体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尺度上至少存在一维处于纳米量级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所构成的材料,一般将纳米材料分为零维、一维以及二维纳米材料: (1)零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都处于纳米量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球,纳米颗粒等; (2)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两维处于纳米量级,而第三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线/丝等; (3)二维纳米材料,是指在空间三维尺度上只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而其他两维处于宏观量级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片,纳米薄膜等。 1.2纳米粒子基本效应的研究 纳米粒子是尺寸为1-100nm的超细粒子。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显示出强烈的体积效应(即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1 量子尺寸效应[1] 当粒子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分立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能带理论表明:金属纳米粒子所包含的原子数有限,能级间距发生分裂。当此能级间隔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量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纳米粒子的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物体有显著的不同。 1.2.2 体积效应[2] 由于粒子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体积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体积效应。例如: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光吸收显著增加;声子谱发生改变;强磁性纳米粒子(Fe-Co合金,氧化铁等)尺寸为单磁畴临界尺寸时具有很高的矫顽力;纳米粒子的熔点远远低于块状金属;等离子体共振频率随颗粒尺寸改变[3]。 1.2.3 表面效应[4]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减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改变。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粒子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增加。原子配位不足以及高的表面能使原子表面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这就是活性的原因。表面原子的活性引起了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也引起了表面原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1]。自20世纪80年代初, 德国科学家 Gleiter[2]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3]。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首先制成了金属纳米材料, 同年在柏林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纳米粒子和等离子簇会议, 使纳米材料成为世界性的热点之一;199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NST会议, 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l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二届NST会议,表明纳米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对纳米材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纷纷将其列人近期高科技开发项目。2004年度纳米科技研发预算近8.5亿美元,2005年预算已达到10亿美元,而且在美国该年度预算的优先选择领域中,纳米名列第二位。现在美国对纳米技术的投资约占世界总量的二分之一[4]。 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80年代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 至今已有 30多年的历史, 但真正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是在 80年代中期以后。因此 ,从其研究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5]。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对纳米颗粒和纳米块体材料结构的研究在80年代末期一度形成热潮。研究的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纳米材料称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4年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挖掘出来的奇特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

纳米流体储能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4258308.html, 纳米流体储能研究进展 作者:贾亚峰尚玉明何向明李建军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能源的不断消耗使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利用储能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其中制冷设备通过相变蓄冷技术采用“移峰填谷”来进行能量高效利用的方式成为了储能领域的热门话题。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蓄冷材料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1995年,“纳米流体”的概念由美国学者Choi等[1]提出,即在基液中添加特定纳米材料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导热系数、高换热系数的均匀稳定悬浮液。制备性能稳定、优异的纳米流体是近年来国内外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拥有高导热系数和强换热性能的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在储能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介绍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导热机理以及纳米流体在储能领域的优势等,并阐述纳米流体在储能蓄冷领域的应用进展。 一、储能技术及相变储能材料 1.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高效利用能量的途径之一。储能技术常见方法:抽水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磁储能、化学电源储能、相变储能。 相变储能可通过吸收、释放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进行储能和释能。常用在冰蓄冷空调技术、蓄热供暖技术等方面。冰蓄冷可以在低负荷的夜间采用电动制冷机实行,使蓄冷介质结冰蓄能,然后在负荷高的白天融冰,释放出储存的冷量。这种储能方式具有能量密度高,所需装置构造简单、设计灵活、使用方便且易于管理的优点。纳米流体因高导热系数纳米颗粒的添加,在传统换热工质的基础上提高了其导热系数和换热性能[2-6],使其成为国内外储能材料的研究热点。 2.相变储能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7]主要分为无机相变材料和有机相变材料。 (1)无机相变储能材料 无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水合盐[8]和金属相变材料。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硝 酸盐、磷酸盐以及碱金属的卤化物等,有较高潜热,属于低温储热材料。金属类相变材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储能密度大、热稳定差等特点,属于中高温储能材料。无机相变材料具有潜热高、热导率高、温度范围宽、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溶剂蒸发造成脱水盐沉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