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独处是一种境界,喜欢独处的女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

独处是一种境界,喜欢独处的女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

独处是一种境界,喜欢独处的女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
独处是一种境界,喜欢独处的女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

独处是一种境界,喜欢独处的女人,

拥有最高贵的灵魂

-01-前几日,有一位读者妹妹跟我倾诉她的困惑,她说自己平时上班挺累的,压力也挺大,所以周末不喜欢出去参加社交聚会,而是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打会游戏,做手工。但是也因此被同学和同事,还有朋友奚落说是太孤僻,不合群。她问我是不是她这样的性格真的不好,将来会不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异类。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女孩子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强大,她的情商比较低,太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一个人按着自己的喜好,活成自己的喜欢的模样有什么不好呢?

这个社会太多人喜欢人云亦云,而缺少敢于活出自我。我觉得,一个人能按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一生,那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实话实说,我也是一个周末喜欢宅在家里女生,但我从未担心过自己这样的生活方式会被人看成是孤僻,不合群。

我的工作一星期就周末一天假,平时很忙的,每天七点就要起床送娃上学,周末没事不愿意出门,也不想约什么朋友和亲戚。有时候听到母亲大人说有人要来我家吃饭,我就特别反感,觉得招呼好累哦,因为难得的放假我真的不愿意被打扰,

可能平时工作带娃压力也大了吧,我觉得这是我的私人时间,我只想说周末千万不要打扰我。

还有就是平时上班我们需要打扮,出门必须防晒,化妆,换衣服,搭配包包鞋子,晚上回来还得卸载等等一系列,费时费劲挺麻烦的,而周末不用上班就宅在家里,无需注意形象,总之怎么舒适怎么来,很惬意,这就是我喜欢周末宅在家里的理由。

女生周末都喜欢宅在家里,就是不合群吗?在我这不是,我觉得独处对我来说一种奢侈品。

-02-我是个孤独的女人,但是我愿意享受属于我的这份安静和独处。我喜欢这份静谧,独处时,能忘掉生活的琐碎和烦恼,独处时,能把执着的问题理透彻,感觉这是认知自己的最好方式。

周末喜欢宅在家里的女生,就是不合群?那是你没发现独处的美妙。

每个女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如同花开一树,朵朵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领悟,才能在喧嚣中享受独处和安静。

这世上,没有人会一直陪着你,即使是你有了丈夫和孩子,你依旧是独立的个体。但事实是许多女人,活着活着,就迷失了自我!活成了一家老小的的保姆,这种女人是及其可怜的,因为她弄丢了自己。

而那些懂得享受独处的女人,她们从不怕寂寞,也不屑于去讨好谁,取悦谁,她们的生活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好好工作,下班就学画画、钢琴,学烘焙、料理,安静地和自己待一会儿,把心的疲惫抖落,把情绪的浮躁删除,让宁静的内心充满喜悦。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内涵。-03-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独特的东西,享受孤独更是一种境界,慢慢地成为习惯,人自然也活出了禅意了。

真正聪慧的女人,会取悦自己,而不是别人。懂得享受独处的时光,而不是去为了合群而合群,她们有自己的头想法,在生活中能够找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方向。

独处是一种优雅的提升,让自己的内心深处是一片葱茏的绿洲。女人一定要学会去独处,活成自己的色彩,每天留出一点时间,与自己独处,不期待任何人。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能够静下心来独处的女人,往往不是平庸之辈。

在生活被安排得像时钟指针一样精确的时代,忙中偷闲的独处,是女人的秘密花园。喜欢独处的女人,拥有最美好的时光和最丰盛的灵魂,学会独处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本文循着庄子理论的脉络.对其艺术境界的理论实质及后世的阐发作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庄子;艺术境界 庄子不仅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而且有其独到的文学见解。尽管庄子著作中直接谈论文学的地方很少,但其深刻而精辟的美学思想却直接启迪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朱自清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神的意念,影响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创造和批评都极其重大。比起儒家,道家对于我们的文学和艺术的影响的确广大些。那…神?的意念和通过了《庄子》影响的那…妙?的意念,比起…温柔敦厚?那教条来,应用的地方也许还要多些罢?”庄子的文艺思想极其丰富,现就其在艺术境界方面的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何谓“境界。”许慎《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界,竟也。”段玉裁注曰:“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为凡边竟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界也,象四田界。”可见“境界”一语,本义是指有一定边界的空间,即今所谓“疆界”,如《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中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多以“境界”论艺术,一方面用来揭示作者、作品的艺术特质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用来指导读者如何欣赏作品。庄子虽未明确使用“境界”概念,但其文论中已经确立了有关艺术境界的理论基础。 一、“道不可言”——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 “言”与“道”(或曰“意”)的关系,即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是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反映的是人的思维内容能否用语言充分、完全表达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此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意。这两种最大的哲学流派的观点给后世带来了极大影响,文艺理论也不能例外。长久以来,这也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庄子继承了老子“不可致诘”的观点,阐发为“道不可言”,从而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表现力的著名表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他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是超言超象、不可思议、不可表达的。这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使然,而且是由于“道”本身所具有的不可言说性所致。因为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所以“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在《庄子·天道》篇中,他讲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

庄子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逍遥境界 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就取其意;第三种意思是彷徨,徘徊不进,在《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体现;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思便是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意思,“悠闲自得”、“安闲自在”之意。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阅读答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 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2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 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 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 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3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 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4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 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5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 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6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 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

《高贵的灵魂》阅读问题及答案

《高贵的灵魂》阅读问题及答案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 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在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撒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我觉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回到住处,

庄子境界论

庄子的境界论 一、《大宗师》:“以道为师”、“真人”的人生追求 1.“以道为师” 《大宗师》:大是赞美之词,宗即宗主,师就是学习、效法,篇名即表达了“以道为师”的思想。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具体的修养方法包括“坐忘”和“心斋”。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所谓“心斋”就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抛弃耳目试听,抛弃理性思维,了无念虑,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得功夫。 2.“真人” 《大宗师》从天人关系中把握“真人”的境界。何谓“真人”?在庄子看来,“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再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功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达到物我、主客、提案人同意境界的人才是真人。二、《齐物论》:“万物与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即使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相为“齐一”,《齐物论》表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肯定了物我之间的融合。 在“庄周梦蝶”中,提出了“物化”的意境,庄子以它来表示一种彻底泯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另外庄子以道观的视阈反对唯我独尊,主张破除成见,提出了“丧我”的工夫。通过“丧我”消解掉对自己的执着,走出自我,容纳他人他物,与万物相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表现了其对人格自由的无限追求。“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宗师》的“真人”都是“道”的化身。他们从不同方面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成玄英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第一只鸟:海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一只很大的海鸟,从海上来到鲁国。 鲁国的君臣都很高兴,用隆重的音乐,盛大的宴会,来款待这只远道而来的鸟儿。宴会上有猪有羊,舞女伴舞,琴师弹琴,让人眼花缭乱。 结果这只鸟很快就死了。 它没见过这种场面,不吃不喝,几日后就死在了鲁国。 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搞成这样呢? 庄子说:因为不把鸟当鸟。 鸟儿应该吃虫子、吃鱼,活在大海或者森林。 达官贵人喜欢的玩意他不喜欢,它喜欢的玩意,达官贵人们也不喜欢。 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 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父母子女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 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第二只鸟:凤凰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 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邪?” ——《庄子·秋水》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 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 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 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 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在是无聊。 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 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品庄子第一章逍遥的境界

品庄子 第一章逍遥的境界 1 庄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这样的吧:热情、诗意、广阔无边的心界还有浪漫洒脱的诗情。他面对楚威王的使者持杆不顾,面对惠子全国内的搜查冷嘲热讽。在他看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蜗牛触角一样不值一提,游说王侯获得奖赏同用嘴添脓一般卑躬屈膝。世界一片混乱、黑暗,他却仿佛像个出生的孩子,一味地笑着,世人所看重的荣华、名利在他看来都不值一提,世人所深恶痛绝的死亡、贫苦,他却对此平静的接受。他又是一个投身自然的诗人,望着天地,远离尘世,思索着宇宙人生的玄理。 有时候,我们羡慕他的纯真:试想谁能毫无牵挂的活着?在现代社会,人们早已摆脱饥饿的困扰,却摆不脱富贵、名利以及得失的迷惑。但我们身心疲惫之时,内心迷茫之时,翻开他的书,仿佛沉浸于一场美梦,却有不可成真。有时候,我们羡慕他的诗意:宇宙万物在庄子心中,皆有情,皆有灵性,蛇羡慕风的灵动,影子的影子与影子谈话,风吹过石木发出各式各样的地籁之音——万千的诗情与难以理解的哲理便融入了灵动的自然万物之中。我们羡慕他,却又疑惑,他是怎么做到的? 看淡人生的一切,写文章一泻汪洋,对世间一切都嘻戏怒骂……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可又是一位深沉的智者。他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思索,他眼中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可是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他逍遥在自己所创造的哲学世界中。他认为,有一个至高的境界,超出万物之上,超出形象之外。不如说,他用诗的语言创造了那样一个至美的意境。正因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索,所以他会做出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他会说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语言。 但是,逍遥的背后,是一种苦痛,潇洒的背后,是一种消极。没有经历过痛苦、挫折却装作看淡一切的人,只能算是玩世不恭,唯有历经乱世的苦难,才能有超脱的大智慧。辛词有云:“如今尝遍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必庄子也或许是如此吧,当他从世俗社会中逃离出来,或是他的家乡刚刚遭受乱世的磨难,他面对天高地阔,宇宙无穷,心中一阵悲凉,无限感慨,本想一吐哀思,却平静地、默默的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思绪一下便飞向了无穷的宇宙。 2 读庄子,不如用一些想象去读吧。 假如你穿越千年,长途跋涉至蒙地,走进一座破烂的屋子,去拜访庄子。你问到:“先生写了真么多文章,是为了什么呢?” 庄子会对你说:“想让世人达到逍遥的境界啊!” 你又问道:“什么才是逍遥呢?” 庄子站起来,拉着你走到房外,带你看远方一望无际的天空。他告诉你,遥远的天空下,有一片宽广的大海,叫做南冥,有一只巨大的鱼,叫做鲲,它会化为一只足以遮蔽天空的鸟,叫作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困难中的高贵心灵

困难中的高贵心灵 台湾作家张小娴曾在她儿子上学的第一天,望着他的背影说:世界啊,今天我把第一个儿子交给了你,若干年后,你会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啊?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的儿子在湖北老家上小学,我总惦记着他的成长。家人经常打电话我说儿子考试成绩非常不错,我于欣慰之余总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无法向我告知孩子心灵成长的轨迹,无法告知我孩子的七情六欲和奇思妙想,我也无法感受孩子呼吸和眼神,更无法感受孩子心灵里跳跃的火花。但我总在牵挂。牵挂什么呢?身体健康吗?学习进步吗?生活习惯吗?这些好像都不用我操心。读了《灵魂的高贵应成为德育的目标》一文,才清晰了,原来我是在期待着孩子“养成高贵的灵魂”。 有高贵的灵魂才有远大的志向,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中才不至于固步自封和迷失方向,不至于混浑浑噩噩盲目度日;有高贵的灵魂才有博大的胸怀,在纷扰的世事中才能宠辱不惊,才不会斤斤计较我行我素,才能宽宏大量悲天悯人,;有高贵的灵魂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在困难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言,“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我们育人者在内心应常自问自己在“三个关系”上是否做了有效的工作?自己及格了,对他人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优秀成绩。季老师讲的“三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和谐”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自己害自已,其它“关系”也绝对不可能良性发展;处理好了,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灵魂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要求。如果说生命、做人教育是成就普通人生的良药,那么,灵魂教育就是催生超越自身心灵极限、完全献身科学、哲学等大师级人才的春阳秋露,其对一般人的作用也不可估量。实际上,伟大高贵的灵魂,是无法教育出来的,像李白、鲁迅、爱因斯坦等这些旷世英才。然而,没有人文教育的熏染,这些顶级人才连产生的可能都没有。 周国平说:“人生意义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幸福,如果一个人活得很幸福,那么你可以说他活得是比较有意义的。幸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世俗意义。我认为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这就是我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另一个内涵是德性,即道德和信仰,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我认为道德和信仰取决于灵魂的高贵,而这是德育的目标。灵魂教育的目标是要让灵魂健康地生长,其中,美育就是要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德育就是要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目标虽然高了一些,却很有道理。事实上,人如果没有超越功名利禄的胆气与侠骨,俗世人生的事业也难做好。 所以,古往今来伟人英才多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俯首耕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看荣辱如潮起潮落。不惊不躁、中正平和同样也应是普通人生的太阳,它光芒四射,引导无数凡夫俗子思考吃穿以外的问题——哪怕是偶尔想想人生除了挣钱吃饭以外生存和生命的意义也好,如“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样的?”等。人文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引导学生开启心灵中那扇智慧之门,走追求真理、觉悟人生之路。 商会124 12815429 王晴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2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3其实,无需举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4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xiàn mù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5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6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Xiàn mù ( )小题2:.第1段中帕斯卡尔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该句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原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引用该句名言,旨在表明______________。(6分) 小题3:.联系45段加点字和划线句,说说作者在列举了“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看书”的事例后,为什么还要列举“许多青年看画展”的事例?(6分)小题4:、第6段划线句“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联系第1段,说其“可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小题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3分)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他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A.12段之间B.23段之间C.34段之间D.45段之间参考答案:小题1:羡慕(2分)小题1:(6分)比喻(2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2分);即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侬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2分)小题1:(6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首先是因为这两个事例从个体到群体,更加有力地论证人应该有纯正的追求(或者:论证平凡生活中并不缺少灵魂生活的迹象,而且闪现动人光彩。)(3分);其次是因为作者对两个事例的感受由回忆到领悟,认识更进一层。(3分)小题1: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2分)人如果失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补充!发展和变异,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扩展的!建构和解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子诗学思想的一把钥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为线索细读庄子则可以体悟庄子思想的内涵"成玄英把至人!神人和圣人看作是庄子所言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 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此三人者,则是前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人也"欲结此人无待之德,彰其体用,乃言故曰耳"在成玄英看来,为了显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功用名殊,把这种人又分为不同的三个类别,即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不同之人,由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名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郭象指出至人!神人和圣人(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具有如下特点: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道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说的"无名",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即破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为别人做了件好事,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学案练习及答案

版本苏教版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明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并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学习重点: 培养举例论证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家与作品。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当代学者、散文家。著有学者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略 3、从文中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举例论证:1、(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 2、(少女、许多青年画家)在平庸背景下闪烁灵魂光彩的人。 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4 、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换为“高尚”好不好? 体现:1、有思想;2、有丰富的精神财富;3、有纯正的追求。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本文的高贵强调人要有一颗能思考的灵魂。(见教参“探究·练习”一参考答案) 5、课文第2、3段分别举了阿基米得、第欧根尼和王尔德的例子,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这三人展示的“灵魂”的内涵是否相同?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先哲的共同特点。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阿基米德。精神追求超越了权势————第欧根尼。精神财富超越了物质财富。————王尔德。 6、文中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对于这一观点,作者应用两个例子进行论证,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一个少女在嘈杂的车厢中读书的例子。 许多青年画家节衣缩食到北京看画展。 (二)达标测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发表时间:2012-04-23T14:33:05.3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4月供稿作者:李明[导读] 虚静能使作家的构思和审美想象顺利进行,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中文系李明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开篇,也是庄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那么,如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是千百年来无数庄子的追随者所探讨的问题,文章就此提出论点,供方家指正。【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3.5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1-01 “逍遥游”是追求绝对自由,是庄子思想学说的精髓,文章以一系列变幻离奇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巨大的鲲鹏借海运而徙于南冥,渺小的斥鷃起落于蓬蒿,御气而行的列子,辨乎荣辱的宋荣子,都是“有待”而行的,“有待”意味着有所凭借、有所依靠、有束缚,算不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无为之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用而用,无为而为, 是达到“无待”这一个最高境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逍遥也,无为也,给“游”字来了一个诠释或是无限的限定,这个游才能真正的实现。庄子认为,只有进入这的种“逍遥游”精神境界,才能把人从对物质利欲等的追求,对生老病死的忧惧,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人的自然本性。 如何才能摆脱种种束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游,庄子提出“虚静”,如何“虚静”,要求“坐忘、心斋”。 《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排除自我意识同天地融为一体,在空明的心境中保持淡泊和虚静。《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庄子?人间世》)。庄子用“坐忘、心斋”的方法,摒除杂念和功利之心,通过对心灵的主观体验,达到一种心理的自由“坐驰”状态,达到一种无待、无欲、无累的“天人合一”的自由的精神世界。 坐忘、心斋的方法,首先要求创作和审美要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以“虚静”为美学心态,体察万物,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从而观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审美境界的达到是与物我同一的达到分不开的。审美的境界,即是消除了物我对立,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吉祥止止,虚室生白”让万物自然进入,使自己的精神之室光明生辉。这就要能够坐忘、心斋,断绝一切杂念、算计之心后,给万物一个平等的观照。揭开主客观对外物的成见和遮蔽,打开物的自性空间,进入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大明境界。庄子的体道,要人排除各种杂念,在虚静的状态中,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化我为物,融心于道,去感受到的存在。排除各种杂念,包含意识排除情感、愿望,和排除心智、计虑。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传颂,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在虚静中体验,才能体会到无限的韵味和诗意。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其中,主客合一,人不再以理性的思维对物进行无情的解剖,而是以感性的心灵与物进行情感交流;而万物也不再是冷漠的异己的疏离的存在,同时也具有了人的平等与生命力,万物和人一起,没有对立,只有生命和心灵的自由的驰骋,“生命和心灵也因此而在这个世界里获得了舒畅的实现;这时人觉得恍然回到了渴望已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自由的快感。”在这一境界中,人的心灵同时获得了超越与升华。最终人的心灵在超越之后所达到与世界在本真状态中的融合。在这个境界的体验中的自由的快感就是审美境界,或者说就是美;这种体验中的自由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或简称为美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的美。 另外,游的意义在于流动,我们在欣赏万物世界时,触物感兴,先有情绪的流动,而虚静是一种静,在静中欲求流动,是一种相对的变化。如太极一样,相互融合,在相对的旋转之中产生动力,蕴含着神秘而最基本的奥秘。动静即是一种相对又相融的关系,所以,游在虚静中才更能把握其流动的本质,才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容纳万物,摆脱束缚,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的国度遨游,在审美的维度去发现万事万物的本真的美,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极度的安静下涌现的。苏轼的“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正是体会到庄子的虚静的奥妙,这给后世的诗人打开了一个空间.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体会自然奥妙,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在对照中才更显其本真的情态。王维“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花开花落,顺应本性,在静中蕴含着动,默默之中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庄子之后,宗炳、陆机、刘勰、刘禹锡、苏轼发挥并完善了审美虚静说。如刘勰强调虚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是为了排除不必要的主客观因素,求得内心宁静澄明,专心致志,而达到一种充分的精神自由,这样使得想象驰骋在自由的精神王国中。张少康先生认为,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具有两重性,一是认识无知无欲,二是在于它可以进入到一个“大明”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规律。但是,庄子用虚静思想来说明一些技艺活动,如庖丁解牛,津人渡舟,佝偻者承蜩等,这样虚静说转化成为艺术创作上的条件论。刘勰把虚静用于文学创作中,是用虚静的方法来获取神思,虚静是一种方法,而目的在于神思。而神思的本质即是“神与物游”,最终的目的在于“游”,而诞生出作家的灵感、构思及审美之心。虚静能使作家的构思和审美想象顺利进行,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游”的意义在于超越了现实人间的一切,超越了算计之心,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和心胸去观照世界,独具艺术魅力。虚静也为我国古代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文艺鉴赏,提供了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成为了审美的一种主导的前提的心理准备活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3.成复旺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4.宗白华,艺境?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5.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神思论》齐鲁书社 1987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试题及答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②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③我们不妨稍微留心周围的现象。 ④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A软弱高贵视察幻想 B脆弱高贵观察理想 C软弱高尚视察理想 D脆弱高尚观察幻想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 B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 C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D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3.“人的高贵在与灵魂”,你知道这里的“灵魂”到底指() A精神追求 B物质财富 C艺术才华 D渊博知识 4.作者认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下面哪个选项能体现“高贵”() A有名望 B有理想 C有权力 D有钱 5.下列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赫赫.(hè) B嘈(cáo) 杂 C沐浴.(gǔ) D缅(miǎn) 怀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贵:指道德品质高雅的人,有意义、不庸俗。 B贤哲:贤明的人。

C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D全神贯注:形容精神、精力集中。 7.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 A揣摩 B萎缩 C显赫 D热枕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哲理性记叙文。(是否) 2.《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以普通少女等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是否)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周国平是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周国平文集》。(是否) 三、填空题。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哲理性,通过和讲道理阐述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追求的道理。 2.《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开头引用了法国思想家的至理名言提出观点,运用了和做引用等论证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予以论证。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证明论点例举了以下人物:物理学家,哲学家,英国作家、少女、青年画家。 一、选择题 1.(B) 2.(C) 3.(A) 4.(B) 5.(C) 6.(A) 7.(D) 二、判断题 1.否 2.是 3.否 三、填空题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名言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名言 [标签:栏目]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名言 1、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 2、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3、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法雨果 5、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柏拉图 6、经过一场不流血的征战,美在粗鄙的灵魂中确立了绝对的主宰地位。——埃·沃勒 7、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拉罗什富科 8、有了金,要把灵魂送上天堂,也是——丁尼生 9、有了金,要把灵魂送上天堂,也是可以做到了。——哥伦布 10、有时间改善自己灵魂资产的人享有真正的闲暇之乐。——梭罗 11、一个真实的灵魂,你越是对他诽谤,他越是不会受损。——莎士比亚 12、躯体的疾病也许证明灵魂的健康——奥立弗·萨克斯 13、光线能使大地成熟,但不是太阳的光,而是人类灵魂的光!——裴多菲 14、爱是人生的本性,就像太阳要放射光芒;它是人类灵魂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没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没有享受过之欢乐的人,无异于白活一辈子,空受煎熬——特拉赫恩 15、在新时代的黎明,人将在全人类的精神团结中发现自己的灵魂。——泰戈尔 16、那些缠扭着家庭的人,命定要永远闭卧在无灵魂世界的僵硬的生活中。——泰戈尔 17、物质上的不足是容易弥补的,而灵魂的贫穷则无法补救。——蒙田 18、燃烧一个人的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三毛 19、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魂的羞耻。—

—马可·奥勒留 20、爱,有如花冠上的露珠,只会逗留在清纯的灵魂里。——拉姆特 21、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 22、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印度 23、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卢梭 24、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安妮宝贝 25、人类明白了**的药不灵验时,才寻找出灵魂之药。——费希特 26、在任何地方,人的灵魂都站在光明与黑暗两个半球之间,处在必要与自由意志两处永远敌对的帝国的边界上——卡莱尔 27、我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我只能前往。——安妮宝贝 28、除了能明辨是非的灵魂之外,世界上最呆贵的就是钻石珠宝。——拉布吕耶尔 29、也许可以轻率的交出身体。却决不轻易的交出灵魂。——安妮宝贝 30、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贝多芬 31、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培根 32、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膊,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里尔夫 33、神甚放,行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辛弃疾 34、做一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爱尔维修 35、人一旦失去了灵魂,就会手足无措。——塞·约翰逊 36、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拉伯雷 37、**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38、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39、终于有人在坟上起舞写出美丽的诗篇,让漂泊的灵魂,感到垂死的幸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