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总结

姓名:班级: 学号:

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

1、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文化教育)

2、思想学术、文学艺术

3、文明:①精神文明:道德、伦理、修养等

②物质文明

在古代,“文”和“化”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

文: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

《庄子》“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易.系辞下》“男女精构,万物化生。”

《礼记》“赞天地之化育。”

“文”、“化”合用

《易.贲卦》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界说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认为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

文化的三个层次

文化涵盖所有成果,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艺术文化(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一切文化属于人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

二、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一)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

(二)制度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制度文化: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管理制度

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和节庆典礼等

(三)精神心理文化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

三、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

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

(一)记录功能

口头文学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

物质文化的记录功能

(二)认知功能

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不断积累经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

(三)传播功能

语言和文字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其传播功能巨大

实物也可以传播

(四)教化功能

文化被人们创造以后,就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称为文化环境,它一旦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

(五)凝聚功能

文化可使处于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紧紧团结在一起

(六)调控功能

文化的调控功能主要靠精神型文化和行为型文化来实现。

原始社会主要靠巫术、图腾、传统道德观念等来实施控制

阶级社会里,靠法律、武装暴力的强制文化手段来实施调控的目的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夏代经济

据古文献记载,夏代种植业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农历即“夏小历”。

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废除禹以前的氏族首领“禅让制”,开始实;行“世袭制”,原始氏族公社解体。

商代经济

商王对农业生产十分关心,他经常向天帝、祖先祈求降雨和获得好收成,并亲自去田间察看庄稼,参加耕田活动。

商代不但农业有了大发展,手工业和畜牧饲养业也得到了发展。

周代经济

周代初期实行了土地分封制。与商代不同的是,周人有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周代贵族耕种士地。周人的全部生产所得就是为了供养贵族和维持自己的生活。

周代有官府手工业和农奴家庭手工业,但都是为了自给自足而生产。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周王室及诸侯、卿大夫等贵族享用,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自用,而不是为了交换。

周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封建经济的基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就是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经济单位来进行生产的,就是封建经济的基础。

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原因

●1、历代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2、由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的经济剥削造成

●3、“重义轻利”、‘“知足常乐”等价值观的灌输。

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

?血缘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

?血缘宗法制度是在古代社会宗族的普遍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

?宗法制的实质:

?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宗族祭祀活动等有绝对的支配权,对整个宗族实行家长制统治。

?中国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可以用“宗族”两个字来概括

血缘宗法制的沿革

?渊源: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群婚制妇女居于支配地位

?父系氏族公社对偶婚姻男子居于支配地位

?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于商,完善于周

商朝

?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位、官职世袭;

?商朝后期,开始实行按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土地的制度,受封者的政治地位和土地世代相袭。

?西周

?进一步完善和全面实行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土封侯制度

?(嫡长子、庶子)

?

层层分封土地,交纳贡税

战国后期至秦统一

?血缘宗法制度基本上已废弛周礼废弃不用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用血缘宗法思想来维护君臣伦理,神化皇权专治,力图把封建政权与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来,而这四种权力正代表了全部的宗法思想制度

魏晋隋唐时期

?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

?连年战争、南北迁徙需要聚族而居、门第之风盛行

?隋唐五代后,门阀大族逐渐解体

?从宋代开始,宗族制度有了新变化

?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一祖先的子孙,用祠堂、族谱、族田、族产联系起来,家族内部有严密的组织,族长为最高首领,族之下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为支系或旁系

血缘宗法制度的特点

?父权、夫权、君权观念是宗法制度的特点

?父权:在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大家庭中,父亲居于统治地位

?夫权:封建的血缘宗法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

?君权:皇权至高无上

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儒家的“孝悌”、“亲亲”思想是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孝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亲亲:认为血缘宗法制度合乎人情天理,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辞赋及其作者

四、小说及小说家

五、音乐和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经孔子删编整理和评价。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各地民乐)

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

颂: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艺木表现手法比、兴、赋

比: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

赋: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楚辞

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公元前4世纪楚国巫术文化

屈原第一个抒发个人个人激情的作大诗人运用楚辞抒发爱国情怀,代表作为《离骚》,表现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对理翅的不卷追求

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的“诗经

学”;历代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构成中国文化中的楚辞学”

《诗经》与《楚辞》以巨大的艺术魅力而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乐府诗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内容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

古代长篇叙事诗之最《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壁

五言诗

东汉末年出现

建安时期曹操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璨、刘祯、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形成一代诗风,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

魏晋

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田园诗派奠基者)

南北朝

谢灵运(山水诗派)鲍照(关注社会现实)

“音律”出现诗歌讲究声律和对仗“永明体”

唐代

诗歌进入高度繁荣阶段《全唐诗》收录作者2300位,诗作

48900余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

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两大巨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白居易(元和体)元稹李贺(诡异惊绝)李商隐杜牧

唐代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晚唐诗人温庭筠主要作词,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温庭筠与韦庄等人的作品被编入《花间集》,被称为“花间派”

宋代。词发展的极盛时代

宋初以晏殊、晏几道、范仲淹(这塞)、欧阳修(语浅意深)

柳永(白描)为代表

其后,(北宋)宋词分为两大派

豪放派(苏轼)词章雄健,风格豪放

卒弃疾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婉约派(秦观)词章婉约

周邦彦集婉约派之大成

南宋“尤杨范陆”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宋末文天祥

元代

杂剧兴起,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

清初

钱谦益、吴伟业、纳兰性德

清末

龚自珍、魏源、林则徐

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记”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中国散文的起点:先秦

分类

历史散文《尚书》、《国语》、《战国》等

哲理散文(诸子著作)《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汉魏六朝

在先秦散文基础上继续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政论和史传两方面

贾宜《过秦论》

汉代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司马迁《史记》既是历史著作,也是

部传记文学总集

东汉班固《汉书》

魏晋南北朝

玄学兴起,散文开始从哲学和史学中独立出来

曹操《求贤令》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西晋

骈文发展成为一种正宗的文学体裁,写散文的作家逐渐减少

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

唐代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

宋代

欧阳修“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司马迁、韩愈,欧阳修

元代

散文寂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清代

“桐城派”“阳湖派”都提倡唐宋古文

三、辞赋及其作者

辞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讲究誶藻华美

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先秦时代已经出现,至两汉而繁荣

汉代赋的鼎盛阶段“润色鸿业”“劝百讽一”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魏晋南北朝

辞赋写作题材更加广泛

状物抒情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

抒情言志蔡邕《述行赋》

左思《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

唐代

杜牧《阿房宫赋》

宋代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四、小说及小说家

中国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

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

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刘义庆《世说新语》

志怪:记载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干宝《搜神记》

唐朝“唐人传奇”

宋元—一话本

小说:描写婚姻愛情、狱段公案

讲史:将历史演绎为小说的形式

明清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志平话》

《水浒传》施耐庵《大宋宣和遗事》

《西游记》吴承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金瓶梅》

“三言二拍”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顷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

蒲松龄《聊斋志异》继承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

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的形成

灵魂观念的产生

猜测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存活,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他本身还会死它,就这样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推测万物有灵

推定1强者灵魂也强,弱者灵魂也弱

推定2具有超人伟力的灵魂是“神灵”

龙图腾

人的能力渐强,对神的敬畏减少

崇拜祖先燧人取火有巢筑屋伏羲驯兽大禹治水

龙图腾控制观乎农业收成命脉的雨水

自然神蛇身鱼鳞鳄鱼嘴

祖先神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

二、鬼魂信仰

魂魄与鬼

推测魂外有魄(三魂七魄),可维持人体机能

鬼的善恶与祖先崇拜

三、正神信仰

四、仙信仰

五、民间信仰的特点

多元性靠山信山神。靠水信水神,遇庙烧香,见神硫头

调和性不排斥宗教,反而吸收其某些理论与神话故事

务实性有用则信,无用不信,并赋予降雨、送子等职能

随意性信不信、拜不拜随意,造神也随意杜十姨、五绺须

从属性从属于政权武则天贬牡丹观世音改名号(左拾遭)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歆育

古代教育中国的封建社食很重视教育,这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量视学习) ●荀子将天地、先祖、君师三者相提并论

●韩意《师说》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影响社会风气,促成了量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隆重的尊孔祭孔活动,“释菜”“释奠”之礼(建笑,开学之初)

(二)强调读书的神蚤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量农、重欲

●国家以科举为手段,吸引一部读书人参与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心态

我国的古代教育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原始时代的教育

融合在生产实践中(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打鱼、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

原始时代的教育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

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

二、奴隶社会

(一)特点: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且被奴隶主贵族垄断

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活动的知识分子,向奴求主贵族子弟单独传授礼乐和御射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

●学校出现于何时?

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正式学校

《孟子?滕文公》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文物佐证,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殷域甲骨文里记敢了股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警宗等

●庠、序: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

●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

●瞽宗:学习祭礼的学校

●西周(学在官府)

乡学

●国学:中央设立的学校

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

●周天子的大学(辟雍),诸侯国的大学(泮宫)

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比较大,分为五学,中间为辟棄,四周环以圆形水池,水南为“成均”供习舞乐,水北为“上年”,供习臭节,水东为“东序”,供习干戈,水西为“宗普”供习礼徙。

小学书、数为重点

学校教育由国家管理

●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宜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最早的私学创立者孔子

孔子的儒学注量诗书礼乐、言德政文才能的培养

●墨学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力学、光学、几何学的研究

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数育的双轨制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

汉代(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

●官学最为发达中央政府主办:太学、鸿部门学

太学始于汉武帝时期,以经学教提为主,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鸿都门学,汉灵帝设立的一所专科学校,主要学校辞贼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它术学院)

●地方政府主办:郡国学、校、庠、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

设立“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招收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入学

北齐时期,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隋唐(学校体系完备)设立国子监(教育部),学校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直系)

前三者属于大学性质,后三者属于专门学院

二馆:弘文馆、崇文馆(皇亲国戚、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欲育的行政机构

明代,国子监取代国子学,兼有行政机关和高学府两种性质

清代,国子监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一一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

左庙右学—孔庙十国子监

“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

司业国子监的副职

监丞掌管校规纪律

典簿图书馆馆长

博士、助教讲解经义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做“监生”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举人,翰林院择优选取)

“贡监”(地方学校选拔入监)

“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前入监)

“例监”(普通人家捐资特许入监)

“夷生”(外国留学生)

学制:

初级班中级班高級班

历事: (实习)将监生分住衙门各司学习政事,熟是政务,为以后任官做准鲁,历时三个月。实习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补充官缺,中等继续历事,下善回监读书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书院由古代的“精舍,经庐、学馆”展而来

唐朝

最早出现的书院张九宗建立的书院(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

“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国立图书馆)

唐代中晚期,有一些私人建立书院开始欲授生徒,引发教育书院的诞生

教肓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

宋初,国家初步统一安定,朝延无暇顾及文化教育,青年常望读书获取功名,民办书院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统治,于是从政和物资两方面給予积极的支持。

宋初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岳脆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因为皇帝赐名而名扬天下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朱熹)

丽泽书院(吕祖谦)

象山书院(陆九渊)

《白鹿洞学规》

(一)专心立品

(二)潜心读书

(三)澄心烛理

(四)虚心求益

(五)心任事

(六)平心论人

(七)公心共学

元朝太极书院

明代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

书院屡遭限制“东林学案”(讽议朝政)发生在无锡“东林书院”

清朝建立之初

统治者怀疑所有的书院为群聚党徒之所,加以抑制,雍正十一年,允许各省省会设立一所书院,领导人由政府任命,经费由国家拨给,教育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四、清代的学塾教育

清代教育系統中,学塾教育比较发达,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教馆、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单)

2、家塾、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3、义学、义塾(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共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教学内容

入学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也有直接教读“四书”,一般先读《大学》,其次《中庸》,再次《论语》、《孟子》

书法课

教学方法:

教师先读,学童随着而读,直到能熟相当多的篇目,教师才逐句讲解。

读到一定程度,学习作对为写诗做准备,为科举应试做准备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教育用于培养人才,科举用于选拔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

科举制度特点:

(一)科举制度是数育结束阶段选人才的一个手段,是古代教育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教育密不分

(二)选拨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解决问题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能力

(三)科举制度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教人获取功名利禄

(四)料举制度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量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主要依靠两条:一是尊贤,二是选士

“贤”有道德有才干的人

“士”有见识有才干的人

《白虎通》云:“治国之道本在得贤,得贤则治,失贤则乱。

周代

有选士做官的情况存在,将人寸和官禄结合,但无法突破贵族把政权的局面

商周及春秋前期

宗法制+分封制,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按照血缘系的远近分封自已的亲属,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罢免(世卿世禄制),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

时代背景:周王衰微,诸候国独立性增强,兼并战争频繁,各诸候国增强自已的实力,封闭式的世卿世禄选官制度与大国争霸急需人的形势相矛着。

新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养士、军功、客卿

养士:供养有才干,有学识的人(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礼聘天下贤士)

军功:从立有战功的人中选统人守(商映变法,在秦国实行军功爵制)

容卿:将相重臣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统治者解决追切需要解决的同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秦汉: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扩大选范)

汉代:察举、征辟、任子

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秀才(才能优秀者

孝廉(孝经廉洁者)

明经(通晓经义者)

推举+考试(策问)

根据考试成绩分配官职

董仲舒(汉武帝察举百余名贤良反正之一)

察举:可分为被荐和自荐

东方朔

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证,由皇帝聘请,辟,由官府聘请

杨雄

任子:担任“二千石”(郡守级官员)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以保举自已的子弟任“郎官

少以父任为郎”—苏武

汉代选官制度的缺陷

被选范图有限(都为官僚和富子弟)

以财产为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倡“唯守是举”

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后期豪门显贵把护了中正的任命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选士制度沦为门阀制度的组织保证

官员无能、政治腐败

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

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度的序幕。

二、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分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的方法选官吏,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料,以选人。

公元607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考策问取人标志着中国古代料举制度的正式形成成

科举:设立料目,以考试举士

考试举士的意义:

将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

打被门士族把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

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政治舞合

唐代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料举制

考试方式:常科、制科、(武科)

常科

每年都举行,下设几十种料目,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字、明算、史料等,考明经,进士的人最多

制科(特科)

皇帝临时设立的料目,内容庞杂

唐代参加常科考试的两种考生

1、生徒

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

2多贡

不在学校读书的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

考试时间;每年春

考生没有年龄限制,一次考不取可以一直考下去,但有资格限制,工商子弟、衙门杂吏、三代内有重大犯罪及守孝者不能应试。

唐朝的两级考试制度(乡试和省试)

乡试由州府地方长官主持,中选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省试

省试

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

唐代料举制

考试合格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

考不上的就叫“落第”

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状头”

新料进士互称“同年”

吏部选试:身、言、书、判、

相貌、言谈、书写、表达

选试科目:“博学宏辞”、“拔萃”

文章论述、司法判词

唐代取士推荐人与考试相结合

考试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依据

考试前考生向名公巨卿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称为“投卷”

向礼部救————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行卷

考中进士后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探花宴)

宋代科举度

宋王朝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天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真宗《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蔟,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速生平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侧,并且有一些重要的改革

1、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宋太祖建立的殿试制度

殿试录取按三发放(三甲)南宋

第一甲皇帝赐以“及第”名义状元

第二甲皇帝赐以“出身”名义榜眼

第三甲皇帝赐以“同出身”名义探花

唐代、宋代防止作弊法

1、禁止考官与考生攀结

2、禁止“公荐

3、严格“锁厅人”应试

4、推行“别试”

5、限制和分割知举之权

6、“糊名”和“誉录”考校

元代科举

元朝科举制度的特征

(一)民族压迫与歧视

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场考试,分榜公布成绩

(二)科考次数少,录取人数少

建朝40多年后才恢复科举考试,举行届数少,录取人数少

(三)四书正式成为考试内容

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里设问

(四)应考指南泛滥

估题、押题、拟作范文等辅助材料繁多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法(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

乡试:各州

省试:礼部举行

殿试(御试):皇帝主持

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殿试后,皇帝于琼林苑赐宴成为“琼林宴的

乡试之前的铺垫

乡试之前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

三次考试及格以后,就叫“生员”、“诸生”、“庠生”,俗称秀才,有了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

县试:每年二月举行,参加考试的童生先向县衙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由同考的五个童生连环作保+本县秀才中的廪生作保,保证你出生清白,才能参加考试

考试及格称为“出案”

县试第一名叫“县案首”

府试:每年四月举行

府试第一名称为“府案首”

院试及格,取得秀才资格,第一名“院案首”

取得秀才资格后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入学之后要换穿蓝袍,俗称“蓝衫”,依据成绩分为贡生、廪生、增生,这些人都具有參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生及格称为举人,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八月称为“秋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因而叫作“桂榜”

第一名“解元”

会试: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为春天,由礼部主持,又叫“春闱”或“礼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称为“杏榜”

第一名“会员”

会试考点:北京贡院

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

殿试:在宫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考,考中者为进士,发榜时采用金榜,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

第一名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

第三名为探花

乡试、分试、殿试中都考得第一名“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的废除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等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布诏令,正式度除科举,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就此终结

中国古代科技

一、天文

二、农学

三、算学

四、医学

●公元3世纪—13世纪之间,中国的科技水平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3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停留

在经验阶段,创新意识没有进一步提升。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

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被视为“旁门左道

●中国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

古代天文学(为王朝一统天下寻求“授命于天”的根据)

古代农学(满足历代王朝“以农立国”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性的总结,而不是理论性的探讨

一、天文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并且有很高的成就,普及程度也很广泛。(七月流火、月离于毕)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从天象观测开始的

《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测天象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时间的变化)

历代对天象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

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灵台”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台领导天文学研究十余年,写成天文学专著《灵宪》,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的科学见解,并创制了“浑天仪”和“侯风地动仪”

●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最,最早发现太阳黑子

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是公元前28年

《汉书五行志》:“三月己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前,居日中央”。

欧洲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公元807年

●最早发现彗星

公元前1034年《竹书纪年》:“有星孛于紫薇。”

《公羊传》:“李者何,彗星也。”

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是公元前613年。

●七曜和二十八星宿七曜:

日,月,金,木水火土金星:

古称“明星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又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称为“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

水星:又名“辰星”

土星:又名“镇星”。

十八星宿: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集合,并以方位分为四组,与中国古代四方的保护神相配。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楼、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的完整名称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中

二十八星宿与地域的联系(将天文与地域联系在一起)

斗、牛、女三宿,对应昊、越、扬州

虚、危二宿对应齐、清州

室、壁二宿,对应卫、并州

奎、楼、胃三宿,对应鲁、徐州

昴、毕二宿,对应赵、翼州

井、鬼二宿,对应晋、益州

柳、星、张三宿,对应周、三河

翼、轸二宿,对应楚、荆州

角、亢二宿,对应郑

氐、房、心三宿,对应宋和豫州

尾,箕二宿,对应燕、幽州

二、农学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把农业生产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中国发达的原始农业

●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河姆渡遗址

距今大约七干年的河姆渡人就开始栽种稻谷了,并且骨制农具耕作

●夏、商、周都有重视农业生产的记载。周朝人的祖先后稷(弃)就是一位农业生产专家。

●现存最早的农业著作出自《吕氏春秋》,其中《管子地员篇》可以看做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阐

述了土地的利用原则,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西汉氾胜所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地的耕作规律

●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提出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和精耕细作的耕种方法

●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总结江南水田耕作技术,设计农田水利设施

三、算学

●中国的算学产生于结绳记事

●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发明了“十进制”的计算方法,并把它运用于生活中

公元前3世纪一一公元前1世纪的算学成就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三、算学

●《周髀算经》

记载了周代的商高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玄五”的关系,是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

●《九章算术》

世界上最早记录比例算法、开平方、开立方、解一元二次方程、负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刘徽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为3.1416

●继刘徽之后,祖冲之(公元500年左右)进一步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比荷兰数学家求得此值早一

干多年。

●继刘徽之后,祖冲之(公元500年左右)进一步把园周率精确到31415926,比荷兰数学家求得此值早一

千多年。

●中国算学中的一大特色计算法—珠算

珠算在元未明初得到普遍应用,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通宗》流传于日本和韩国。

四、医学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功能休戚与共,认为自然环境能够

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四诊”、“八纲”

四诊:望、闻、问、切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远在原始社会已开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发现药材可以看作是这事实的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早起杰出的医学家代表:扁鹊、淳于意(仓

公)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选题;共50题,50.0分, 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A、 保证税收 B、 官工制度 C、 土贡制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敬授民时代表的是什么~;, A、 祭祀占筮的需求B、 君主统治的需求C、 农耕文化的需求D、 游牧民族的需求正确答案;C 3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A、 舟水关系 B、 同体关系 C、 主仆关系 D、 君臣关系 正确答案;B 4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是因为;,。 A、 祭祀活动 B、 战争占筮 C、 天灾人祸 D、 殷商遗民 正确答案;D 5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A、 1/14页 礼乐文明 B、 史官哲学 C、 宗教祭祀 D、 经济发达

正确答案;A 6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7文治政府在古代的优点是;,。 A、 实行仁政百姓安居B、 任用下层精英分子C、 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D、 统一的国家政权正确答案;B 8媵嫁制度兴起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汉 正确答案;C 9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史官哲学 B、 宗教祭祀 C、 2/14页 宗教神灵 D、 礼乐文明 正确答案;D 10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盐梅和羹 B、 和而不同 C、 天下一家 D、 天下大同 正确答案;A 12分封制是一次重大改造:被改造的是;,。 A、 原始的血缘关系B、 原始的居住 C、 原始的生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1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 A、 仁义礼智信 B、 文行忠信 C、 四大皆空 D、 无欲无求 正确答案;B 3/14页 14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 A、 鲁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钱谦益 正确答案;B 15《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 A、 宾礼 B、 军礼 C、 祭礼 D、 家礼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 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6,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哪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答:在图书典籍方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考证、考编,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大典》《四库全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 在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西学东渐是指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道 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社会道德滑坡意义作用 正文: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 要理解文化的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文化离不开历史,无历史即无文化。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反之则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后,可以大概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