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2008年12月

第43卷 增刊2

*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072751

本文于2008年3月22日收到。

综合研究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孙铁军* 李庆华 王 立 王红梅 何晓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河北涿州072751)

孙铁军,李庆华,王立,王红梅,何晓松.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增刊2):168~173

摘要 本文利用二维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对研究区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和成因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该区构造带断裂以北东向为主,由东向西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东部Sa rylan 地堑构造带、中部A shchysai 背斜构造带和西部A kshabulak 构造带。该区构造主要经历J 2 J 3断陷、J 3断拗转换和K N 拗陷三个大的构造演化历史时期。依据成藏条件分析该区构造带勘探潜力较大,其有效的储盖组合则以侏罗系K umko l 组砂岩储盖组合、中侏罗K ar agansky 组砂泥岩储盖组合为主。关键词 构造特征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地震解释

1 区域地质背景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地处乌拉尔山 天山缝合线的转折端,整体呈南北向长轴状分布,面积约80000km 2。研究区位于南图尔盖盆地中部。受南部特提斯洋关闭的挤压应力作用,沿盆地西缘伴有走滑构造运动,形成了近南北走向的Karatau 挤压 走滑断裂。该断裂造就了盆地向东南部收敛、向西北部发散的隆 拗相间的构造格局,由西向东依次为A ryskum 拗陷、Akshabulak 拗陷、Sarylan 拗陷、Bozingen 拗陷。

二维工区东南部与盆地最大的油田 Kumkol 油田相邻,西南部紧临Kolzhan Kyzy kia 油田,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南图尔盖盆地门布拉克鞍部,自西向东横跨Aksai 隆起、Akshabulak 地堑、Ashchysai 隆起、Sary lan 地堑和塔巴克布拉克隆起,包括两个地堑和三个隆起带。

2 研究区断裂特征和构造划分

2.1 断裂特征

受区域大断裂 Karatau 挤压 走滑断裂的影响,南图尔盖盆地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

断裂(图1)。主断裂为北西向,向下断至基底,向上

接近地面,最大延伸达300~500km,最大断距过千米,控制整个区域隆 拗相间的构造格局。各二级构造带都沿这个方向延伸,北东向断裂控制局部构造带,规模远小于主断裂。研究区二维地区由东向西可划分为3组断裂发育带,依次为东部Sarylan 地堑断裂发育带、中部Ashchysai 隆起断裂发育带和西部Akshabulak 地堑断裂带(图2)。2.1.1 断层平面组合样式

(1)东部Sar ylan 地堑断裂发育带 该断裂发育带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断裂系,为一组近南北向平行发育的断裂系,伴生断裂呈雁列式展布,呈北东向分布,位于Sary lan 地堑最低部位,工区内延伸约35km ,向北延伸至工区之外,剖面上为!八?字型特征,在北部走向偏北东向,向上断开侏罗系地层,向下断至基底,上部断距小,下部断距大,具有生长断层的特征,断距为0 01~0 1km 。

(2)中部Ashchysai 隆起断裂发育带 该组断裂位于Ashchy sai 隆起和Sarylan 地堑缓坡带上,整体呈近北北西向贯穿整个工区,断裂呈雁列式展布,伴生断层呈北东向,向上断开白垩系地层,向下断至基底,断面北西倾,平面延伸2~24km ,断距0 01~0 1km,控制次级构造带。

(3)西部Akshabulak 地堑断裂带 该组断裂带位于Akshabulak 地堑北缘凹陷低部位,东南边

第43卷 增刊2孙铁军等: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169

图1 南图尔盖盆地

断裂系统图

图2 研究区J3km组断裂系统图一条断层北东倾,北西走向,东北边为西偏南倾;西南零星分布北东走向断层,剖面上特征明显,向上断至下白垩统,向下断至基底,平面延伸4~18km,断距为0 02~0 12km,控制基底潜山走向。

2.1.2 断层剖面组合样式

(1)地堑和地垒 既有单独出现,也有伴生在一起相间排列的,地堑较地垒发育。在东部Sarylan 地堑和西部Akshabulak地堑中常包含有次级的地堑和地垒(图3)。

(2)!Y?字形断层 东部Sarylan地堑断裂带发育规模较大的同生断层与切割地层层位较浅的次级反向断层,在剖面上往往组合成!Y?字型,形成地堑(图4)。

2.2 构造带划分

该区的地质结构及构造发育特征受区内北东走向的断裂带控制,构造圈闭呈北东向展布,由东向西划分为3个构造带:东部Sary lan地堑构造带、中部Ashchysai背斜构造带和西部Akshabulak构造带(图5)。

17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

第43卷 增刊2孙铁军等: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171

(1)东部Sarylan 地堑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Sary lan 地堑东部缓坡带上,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东部断块构造带整体为北东向展布,J 3km 组有1个圈闭,在J 2ks 组发育4个圈闭,其中最主要的圈闭为东北部J 3km 组的trap 1背斜。

(2)中部A shchysai 背斜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Ashchy sai 背斜构造带上,受南北向断裂的控制,东部靠近Sar ylan 地堑一侧构造圈闭比较发育,集中了全区最多的断背斜构造圈闭,在J 2ks 组发育5个圈闭,在J 3km 组发育6个圈闭,其中最主要的圈闭为中南部J 3km 组的trap 3背斜构造。

(3)西部Akshabulak 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Akshabulak 凹陷北缘构造带上,受南北向断裂的控

制,凹陷东部靠近Ashchysai 凸起一侧构造圈闭比较发育,但整体比其他两个构造带稍差,圈闭只有J 3km 组发育的2个断背斜构造,如trap 7和trap 8。

3 区域构造演化与区带划分

3.1 区域构造演化

南图尔盖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经历了J 1 J 2断陷、J 3断拗转换和K N 拗陷三个大的构造演化历史时期(图6)。

(1)J 1 J 2断陷期 中生代早期,南图尔盖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哈萨克 西伯利亚板块与东欧板块剧烈碰撞,

造山运动引起的塌陷拉张使碳酸盐岩

图6 南图尔盖盆地东西向构造演化剖面

台地开始产生断裂活动,形成早侏罗世南北向的裂谷盆地。该次构造运动控制了南图尔盖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一系列北西 南东向的地垒和地堑开始形成,区内A ksai 隆起和Ashchysai 隆起初具雏形,其间分布的是Aryskum 地堑、A kshabulak 地堑和Bozing en 地堑。在这一时期,中下侏罗统以局限浅

湖相沉积为主,在地堑内广泛沉积了中下侏罗统烃

源岩,地层向高部位超覆沉积,断层明显控制地层的沉积厚度。

(2)J 3断 拗转换期 该时期盆地继承性发育,与J 2期相比,湖平面上升,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J 3地层以浅湖 河流相沉积为主,辫状河、曲流

17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

河发育。随着喜马拉雅活动的开始,南北向的小规模走滑断层开始形成,局部地区在老断层基础之上开始反转,盆地内构造基本定型。

(3)K N 拗陷期 后裂谷期盆地继承性发育,稳定沉降接受浅湖 陆相沉积,晚白垩世 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活动,在南部特提斯洋关闭的挤压应力作用下,沿盆地西缘产生走滑,形成了近南北走向的Kar atau 挤压 走滑断裂,该断裂向下断至基底,向上断至地面,控制了盆地向南收敛、向北发散的隆 堑相间的构造格局。

研究区构造演化与区域演化特征一致,断陷期侏罗系地层超覆于基底之上,断 拗转换期继承性发育,拗陷期受走滑断裂影响较小,构造格局相对简单。

由于该地区特殊的门布拉克鞍部背景,侏罗系Akshabulak 组砂泥岩和Do sha 组砂泥岩在本区急剧减薄,甚至缺失,有效的储盖组合则以侏罗系Kum ko l 组砂岩储盖组合和Karag ansky 组砂泥岩

储盖组合为主。

南图尔盖盆地构造在侏罗纪末期基本定型,据热演化史研究的结果显示,盆地地温梯度为35~40#,生油门限为1 5km,烃源岩在晚侏罗世进入生油窗,可见盆地排烃期与构造形成期匹配。盆地储盖组合研究表明,盆地发育多套厚层泥岩,后期构造运动减弱,对盆地大部分地区没有造成破坏,可见盆地的保存条件也比较有利。研究区白垩系K 1nc1为一套湖相沉积的棕色泥岩,厚度约0 14km ,是该地区的区域性盖层。3.2 区带划分与评价

综合对研究区二维以及周边地区精细解释的结果,将二维区划分为三类有利勘探区带(图7)。

?类区(图7青色阴影区):I 类区包括东部Sarylan 地堑构造带和中部Ashchy sai 背斜构造带中发育的背斜、断背斜、断块构造圈闭,特别是在中部Ashchysai 背斜构造带圈闭非常发育,总面积为838 5km 2,是目前最具有突破可能的地区,

是下一

图7 研究区二维综合评价图

第43卷 增刊2孙铁军等: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特征研究173

步研究的重点地区。

%类区(图7蓝色阴影区):该类区域包括西部Akshabulak构造带发育的断背斜构造圈闭,总面积为187 5km2。

&类区(图7边界内其他区):此类区域圈闭发育比较局限,面积为1950km2。

4 结束语

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及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取得了如下认识:

(1)研究区由东向西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东部Sary lan地堑构造带、中部Ashchysai背斜构造带和西部Akshabulak构造带;

(2)该区构造主要经历J1J2断陷、J3断拗转换和K N拗陷三个大的构造演化历史时期;

(3)依据成藏条件分析,该构造带勘探潜力巨大,其白垩系K1nc1为一套湖相沉积的棕色泥岩,是该地区的区域性盖层,有效的储盖组合则以侏罗系Kumkol组砂岩储盖组合、Karagansky组砂泥岩储盖组合为主。

(4)将二维区划分为三类有利勘探区带,I类区是目前最具有突破可能的地区,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地区。

参考文献

[1] 寇实,范子菲,王江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哈萨克斯

坦阿雷斯油田的应用.中国石油勘探,2007,5:66~70 [2] 李振永,李廷辉,孔凡东等.黄骅拗陷白东构造带特征

及勘探意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2):174~

179

[3] 冉建斌,李建雄,刘亚村.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

述技术和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1):102~

112

[4] 周海民,廖保方.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与实

例.中国石油勘探,2005,10(5):5~12

[5] 时应敏,乔玉雷.樊124块沙三精细油藏描述.断块油

气田,2005,12(6):24~26

(本文编辑:冯小球)

(上接第160页)

3 结束语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的南图尔盖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通过近些年的钻探,证明该盆地具备丰富的剩余资源量,同时在该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发育有大量的陆相砂体形成的非构造型圈闭,并且钻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KK63井侏罗系河道砂油气藏)。因此,南图尔盖盆地的岩性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经验值得推广。在针对此类目标的勘探中,沉积相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新的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是进行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如今我们利用多种地震属性的提取及分析,结合三维立体解释等解释技术,可在立体空间中搜寻到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岩性圈闭,已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解释技术。相信在南图尔盖盆地今后的勘探中,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地震反演(叠前反演)等技术,一定能打开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新局面。

在此,特别感谢中油国际PK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强同志在此项研究工作中给予的技术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永刚.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2004

[2]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3]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4

[4] 刘传虎.地震属性与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新疆石油地

质,2005,26(5):485~488

[5] 侯伯刚,杨池银,武站国,吴伯福.地震属性及其在储层

预测中的影响因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

553~558,574

(本文编辑:冯小球)

17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

毛中华 高级工程师,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系。现在胜利物探公司地震勘探研究所从事开发地震研究工作。

周发祥 工程师,1974年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物探专业。主要从事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工作。杨照海 工程师,1962年生;200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及系统管理工作。

汪长辉 高级工程师,1970年生;1992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长期从事野外地震采集生产和采集方法研究,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海外项目组工作。

梁晓峰 高级工程师,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石油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从事野外采集工作。

周 恒 工程师,1974年生;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海外地震采集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在EA G E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等发表论文多篇。

赵学武 高级工程师,1972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从事野外地震采集工作。

辜利民 工程师,1973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综合勘探专业工程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资料处理中心从事深海拖缆资料处理工作。

冯 刚 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6年毕业于胜利石油学校,大专学历。现任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地质师,曾获得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其中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省部级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

苏贵仕 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198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及其方法研究工作,现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副总工程师。

张红军 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于同济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李来运 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从事海外地震资料处理工作。杨 勇 工程师,1975年生;199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综合勘探专业。一直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及研究院海外业务部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工作。

覃正华 工程师,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及生产管理工作。

王 君 工程师,1971年生;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一直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从事物探软件的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

王淑荣 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 2008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现在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地震勘探研究所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工作。

毕丽飞 工程师,1976年生;199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转换波资料处理工作。沈克非 工程师,1971年生;1994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能源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巴基斯坦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工作,任站点总工程师。

王 立 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综合研究工作,对于潜山油气藏、火成岩及伴生油气藏、隐蔽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经验,现任哈萨克斯坦P K解释研究中心站点经理。

丁学垠 工程师,1970生;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从事国外地震资料的解释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致力于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各种杂志发表论文4篇。

张红斌 工程师,1971年生;199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系,先后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项目部工作。

孙铁军 1982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从事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工作。

安海忠 教授,1962年生;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从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

? O il Geophysical Pr ospecting2008

per pr esented the metho d using multiple seismic at tributes to carry o ut reservo ir predictio n in the area of less ex plo ration,raising co nfidence o f predicted result max imally.The concrete ideas of study are: creating objectiv e r eser voir dev elo ping mo de on the basis of objectiv e interv als defined by lo gging data; and using m ultiple analytic techniques of seismic attributes and in com bination w ith geolo gic and logg ing data to disco ver and define traps,carry out integrative evaluation and g uide drilling deplo y m ent.The paper used this set of predict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rang e of reservoir and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favorable litholo gy in D ar ea,prov ided tw o w ell sites.T he drilled r esult no t only fitted into predicted r esults of r eser voir, but also acquired go od oil/g as show.

Key words:reserv oir prediction,hig her degr ee o f pro specting,low er deg ree of pr ospecting,seismic attributes

1.Depar tm ent of Ov er seas Business of GRI,BGP, Zhuozho u City,H ebei Prov ince,072751,China

C omplex fault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in South Tu roay basin,Kazakhstan.Zhang Hong bin1,Ke Zong qiang1,Wang Peng1and He Xiao song1.O GP, 2008,43(Supplement2):165~167

So uth Turg ay basin is M eso zoic fault depres sion basin,the Cretaceous o il/gas ex plo r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late,but Mid Later Jurassic oil/g as ex ploratio n has been draw n mor e attention to.The fault interpr etatio n is the first task in the structur al interpretatio n of the ar ea. The paper adopted post stack pr ocessing tech niques,m ap analy tic techniques and visualizatio n technique to carry o ut interpr etatio n and descrip tion for the complex fault system in the region. The idea of study is first to observ e the fault chang e on slices in tim e domain of3D data volume; then,to use visualizatio n technique to interpret large scale faults;and finally,to check the reaso n ableness of fault sy stem straig htforw ardly in3D view.

Key words:fault,com plex fault block,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drilling tar get

1.Depar tm ent of Ov er seas Business of GRI,BGP, Zhuozho u City,H ebei Prov ince,072751,China Study on structural feature of south Turgay basin, Kazakhstan.Sun Tie jun1,Li Qing hua1,Wang Li1,Wang Hong mei1and He Xiao song1.O GP, 2008,43(Supplement2):168~173

Using geolo gic interpr etatio n of2D seism ic data,the paper carried out system atic study on fault sy stem,structur al feature and ev olution as w ell as g enesis in area studied,considering that faults of str uctural belt mainly are NE,w hich is div ided into three str uctural belts fro m east to w est:East Sarylan Graben Structur al Belt,Cen tral Ashchysai Anticline Structur al Belt and West Akshabulak Str uctural Belt.T he area m ainly expe rienced three large tectonic ev olutio n history sta ges:J2 J3fault depressio n,J3fault depression transformation and K N depr ession.Based on anal ysis of reserv oir condition,there is larg e potential to ex plo ration of structural belts in the reg ion,and effective composition of r eser ve w ith cap mainly is Jurassic Kumkol Form ation sandstone reserve to cap composition and M id Jurassic Karagansky For mation sandstone reser ve to cap com po sitio n.

Key words:structural feature,fault feature,tec tonic evo lution,seismic interpretation

1.Department of Overseas Business of GRI,BGP, Zhuozhou City,H ebei Pr ovince,072751,China Ontology base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An Hai zhong1, C ui Na1and Jin Yu jie

2.O GP,2008,43(Suppleme nt2): 174~176

In order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and pr ofes sional serv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form ation serv ice for petroleum geophysical ex plo ration and based on w eb serv ice framew ork,w e constr uct an infor matio n service m odel of petroleum g eo physical explor ation and carry out description of conception and fo rmalizatio n.With the aid of o ntolo gy idea, w e construct onto logy system o f infor matio n serv ice for petroleum geophy sical ex plo ration,show by form alization o f requirement and ser vice based on infor matio n service of petro leum geophysical ex ploratio n,carry o ut com putation similarity of re quirem ent and service by co sine co efficient method and arrang e in order,so that realizing precio us m atch betw een requirement and service,finishing the infor matio n serv ice for petro leum g eo physical explor ation and effectively meeting the personal ized request of the requesto r o f service fo r petr ole um g eo physical ex plo ration.

Key words:infor matio n ser vice,ontolog y,petr ole um g eo physical ex plo ra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6082508.html,b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 e ment,China U niversity of Geo sciences(Beijing), Beijing City,100083

2.College of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 y,Beijing City,100083,China

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

简述断裂构造的控矿研究 在控矿因素中,构造极为重要,通过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步认识到构造控制着成矿作用 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构造物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构造控矿的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并逐步应用于成矿预测实践。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着许多矿带、矿田、矿床、矿体 及有关岩浆岩带,深入研究构造控矿作用,对有效确定矿床预测评价准则,开创矿产勘查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断裂构造控矿的基本情况 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 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 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 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不同方向的构造-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 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 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 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 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 矿藏。 二、断裂构造控矿分布规律 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锯齿 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不 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 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由于深 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 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 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 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此外,成矿后断裂对内生矿产和外生 矿产都有破坏作用,也影响矿产的赋存和分布。 三、断裂构造的控矿特征 压扭性断裂构造的控矿特征。构造体系中压性、压扭性构造行迹如冲断层、挤压破碎带和片 理化等常组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带,在空间构造体系中找有重要地位。总体分为两两种,一是 冲断层控矿特征,属于压性构造行迹。压性断裂面在水平方向和倾斜方向常成舒缓波状,断 层两盘发生相对位移后,断层走向和倾角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段,往往造成局部张开的空间, 给后期含矿岩浆或为含矿溶液提供上升的通道和沉淀成矿的场所。在压性控矿断裂的局部张 开部位往往可以见到规模和延深均较大的柱状矿体或透镜状矿体。同时,根据断裂面呈舒缓 波状这个规律,就决定了压性断裂面的张开部位是断续相连的,所以矿体具有尖灭在现的现象。因此,在矿体勘探或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现压性断裂中矿体尖灭了,但是此断裂并未终止。可以沿断裂的走向和倾斜方向断续追索,在适当距离内可能发现新矿体。如内蒙赤峰元宝山 岩金矿1号带的部分矿体形态体征,平面是舒缓波状成群出现,分支再合。交织成网、岩块 与矿石呈透镜状,平行排列,剖面上成多字型斜列,羽毛状分支小脉发育,显示上盘逆冲。 二是片理化带控矿特征。又称挤压带,常发育在变质岩、泥质或凝灰质岩石中,在其它各种 岩石中亦可见到片理化带,根据岩石所受应力的大小、强弱不同,片理化带的规模大小也不同。片理化带中的矿体往往为规模不大的工透镜体,有时为细小而密集的小矿脉群,小规模 矿体工业值不大。但是断层的某些部位是容矿的良好地段。因此,对找矿勘探工作来说不可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长江大学盆地构造分析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伸展盆地分类: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2.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3. 挤压盆地: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4.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5.前渊:前渊是指紧邻前陆冲断带的覆水最深的前陆区,不能将覆水深的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巨厚地层混淆,因为巨厚的前陆地层是完全可以在缺乏覆水盆地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 6.走滑盆地及分类:因走滑断层的走滑作用而产生的盆地,总称为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发生在走滑断层产生的局部拉张地区。走滑盆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转换拉张盆地、转换挤压盆地和拉分盆地。其中拉分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7.拉分盆地及分类:拉分盆地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雁列重叠部位的拉张区,其拉伸轴基本上平行主断层,这类盆地常为菱形断陷,发育成熟的盆地长宽比为3:1。断层的长度反映水平位移量,盆地边界有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拉分盆地依形态分舒缓S型及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沉降速率快、沉积速率大的特点,且热流值较高,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常构成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 8. 裂谷形成的动力学模式:一类是要有热源,如地慢柱和上升热对流,由于热岩石圈变弱和变薄而产生应力或应力集中;另一类是归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在板内形成张应力,或继承老地壳和岩石圈边界和构造产生先存应力的集中,或大洋裂谷作为一种迁移破裂传播到大陆内部去等,均可以导致岩石圈的拉伸。以上两类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源和拉伸的关系上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主动裂谷,而后者则称为被动裂谷。) 9.正花状构造:是在压剪性应力场下形成的。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背形构造,10.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张剪性应力场下,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向形构造。

15-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姜夫爵

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 The Feature of Fault Structure in Tianjin 姜夫爵陈敏王正科 (Jiangfujue chenmin wangzhengke) 摘要:通过重磁力资料的处理解释,对天津地区的断裂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主控断裂,具有规模大、控制性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特点。Ⅱ、Ⅲ级断裂多为控制、分割构造单元内部不同类型构造(区带)的分界线,对局部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演化及沉积建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多数断裂的活动具有阶段性、长期继承活动的特征,其活动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或同一阶段内有所不同。 Abstrac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fracture in Tianjin area is the main-controlled fault with the feature of large scale,strong control,long-term inherited activity.Ⅱand Ⅲ grade fault are mainly the boundary of different types structure in the interior of control and partition structural units ,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roles i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part structure units. Most fault activities with phased, long-term succes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r in the same stage. 关键词:天津断裂构造特征 Key words:Tianjin, Fault Structure,Feature 天津地区的地质构造属渤海湾裂谷盆地,为典型的多旋回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及沉积盖层发育的两大旋回。从区域上分析,前人以宝坻—宁河断裂为界,将天津地区的构造分为北区和南区(见插图01)。北区构造隶属于燕山褶皱带蓟宝隆褶带,构造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主控断裂为近东西向;南区构造主体为北东,次级构造发育。 一、布格重力场特征 由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见插图02)上可以看出,布格重力场值宏观表现为东北、西南高,西北、东南低,布格重力场值在-55~14×10-5m/s2之间变化,重力场最高值位于团泊(西北约3㎞处),布格重力场值约为14×10-5m/s2,布格重力场最小值位于武清县北蔡村(北约3㎞)附近,布格重力场值约为-55×10-5m/s2。 由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可以看出,布格重力场值宏观形态表现为“两低、两高”,布格重力异常呈北东向高、低相间排列,它充分揭示了宝坻凸起、冀中坳陷(武清凹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的地质构造特征。依据布格重力场的变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东荣三矿位于矿区的中部,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地震勘探面积46 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南北,向西倾斜,含煤地层属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中含煤6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全井田由三维地震、钻探、测井、实际揭露等综合手段确定的大小断层500余条,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采区划分、开拓方式、工作面布置、安全生产,增加煤炭损失量和巷道掘进量,影响煤矿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煤矿发展。因此对中小型断层(落差20m以下)的形成机理、解释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便指导生产。1 东荣三井田构造的解释与研究本井田位于绥滨~新安镇坳陷带中的东辉——东荣弧形向斜东翼的中段。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改造和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正负相间排列的背向斜褶皱,从西向东有福山背斜、福山东向斜、二九一背斜和福山背斜南缘的牵引褶曲等。 1.1 东荣三井田主干断层类型(1)X型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的南北端,由北东、北西向二组断层交叉切割组成。北东向断裂位于东南部边界,与二九一背斜轴向相平行的压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北西向断裂位于西南部、北部、东北部边界,形成早而活动时间长的区域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2)弧形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以东及福山东向斜东翼的浅部,具有压扭性、压性结构面性质,呈向西突出的南北伸展的弧形,特别在福山背斜东翼,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有的属于伴生断裂,有的属于派生断裂,对地层切割非常严重。(3)横张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东向斜的东翼上,形成由北而南的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每组断层又是由2--5条断层组合在一起的断层群,断层带内的构造极为复杂。 1.2断点的识别(1)中小断层在钻孔岩芯中非常明显,既有破碎带的特征、地层倾角的变化及煤层及标志层的层位缺失等现象。(2)中小断层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人工放射性曲线(HGG)常常显示为低密度,高伽玛伽玛异常,因破碎带中,不同岩石的混杂,以及断层界面附近岩石破碎程度的渐变关系,使曲线异常包罗边界反映为渐变。这种破碎性造成异常内显示不稳定的剧变,这与煤层的曲线异常完整性很容易区分。天然放射性曲线(HG)在断层带的曲线特征是低伽玛值,由于岩性的差异曲线表现为杂乱的低异常,顶、底界面不清晰,同厚层砂岩、煤层形成的低异常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视电阻率曲线(DLW)常表现为低异常,因断层带岩性破碎,且含水性好,这也是断裂带的重要标准。东荣矿区综合测井参数呈现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曲线所反映的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也很明显。通过曲线对比,可确定断点的存在及断距的大小。(3)地震利用反射界面的连续性,通过有效波组的追踪,确定中小断层,其断点反应清晰可靠。该区有效波T2、T3波组是两组标准波,T2波组相当于14—16号煤层,T3波组相当于30号煤层。波组显示的能量很强,连续性好,当连续波组出现中断时可视为断点。相位错开的时间可换算出断距。通过时间剖面上T2波组的追踪,中小断层有规律的出现,即断层束派生的分支断裂、横张断裂中形成的阶梯式断层群。1.3 中小断层的组合(1)首先通过剖面对比,寻找煤层间距变化异常处、煤层和标志层的缺失段、查找钻孔中岩芯完整性、倾角变化等构造标志作为中小断层存在的依据。(2)将钻探发现的断点,用测井曲线加以验证,查对曲线上是否有断层的标志,以及断点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断面样式;平面展布规律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1]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1.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描述 1.1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是岩块或岩层断开并籍以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有位移和旋转。多数断层常兼具有两种运动。断层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断层研究中应注意测定断距。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成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断距。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不同。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的断距有: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1.2 埕南断层定量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6082508.html,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作者:黄瑞琦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诸多地质构造研究人员对祁连山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对地质界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如构造岩相带角度、地洼理论角度、多旋回构造角度、地质力学角度等方面。这些有关祁连山的地质构造研究对我国基础地质工作以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等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祁连山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关键词: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地质基础工作 多年来,祁连山在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其构造体系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多种构造体系的相互交杂组合而成了复杂的祁连山构造景观。而本文将对古河西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走向复杂构造带之间构造体系内容进行特征研究。这种复杂的构造结构体系在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中形成并逐渐演化成熟,是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在这次祁连运动对早古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其有关矿产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该构造体系中还包含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行迹的残块,据研究发现,这种构造形成开始于泥盆纪,在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完成,它的西部位置以弧形切断古河西系,而体系中部位置与古河西系相连接。而陇西系从东段北侧开始插入,这也是祁连山向北东呈凸的帚状构造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西系狱古河西系呈反接状态,最终以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而存在。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地区西南部古构造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使其改造多,产生一定的歪曲。 1. 构造分区及地质概况分析 在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中,祁连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其褶皱迴返属于陆相泥盆系,在磨拉石建造前就已经形成。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中下泥盆与古生界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存在不整合关系;拉背山见中下泥盆统御中奥陶统也是不整合关系;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不整合于志留统之上,这也就是说明祁连山在加里东晚期才褶皱成山体,从地槽转变为地台,并在长时间中处于演变构成中,因此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都属于地台型盖层沉积形式。祁连山以北是塔里木——阿拉善地台,并以大断裂为分界线;南界与东昆仑、西秦岭褶皱系之间也是在大断裂作用下形成的,但是这两者的沉积层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欧龙布鲁克隆开始到寒武—奥陶纪时期内属于近地台型的砂页岩、碳酸盐建造,其厚度在700m~2000m之间并与震旦亚界处于假整合关系。而在柴达木北缘和青海南山其主要以华力西和印支褶皱为主,属于北秦岭褶皱带。 2. 古河西构造体系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相关文档